肺鳞癌早期治疗方案:中信重工高端突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6:23

                                                                    《中国工业报》 日期:2010年11月22日
                                                                                               本报记者 邓继跃
          编者按:全球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冲击波给所有安于现状的企业下了一剂猛药。“变”或者“不变”,“生”还是“死”,被如此紧迫地摆上了台前。一时间,“转型”成为了众多企业的关键词。  
         对于挣扎在价值链底端的制造企业来说,发生突变的诉求包含着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然而,对于新被列入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以创新性的企业运营方式、创新性的产业体系建设、创新性的自主技术研发模式,尽快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应该是很有必要去积极尝试和探索的。  
         中信重工成功转型的经历,或许能为同样面临着选择的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重机行业,是一个竞争强度极大的产业领域。国内诸多重机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行业外强势企业的大举进入也成为常态。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与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相互交织,凸显出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生存依赖。  
         基于此,中信重工以“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为愿景,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平台上,逐步发展成为大型化、重型化、成套化的世界级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创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为目标,几年来,稳步推进企业的战略转型,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中信重工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业和水泥装备制造商。其主营业务收入由2006年的51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0亿元;今年1~10月,已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80.6亿元,同比增长27.27%,已签订单金额214.5亿元,同比增长8.03%,机器产品产量完成18.4万吨,同比增长11.68%,继续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美国学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在新著《转型》中认为,转型就是“面对那些不同于以往所熟知的现实”,重新设计商业模式。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转型定义,对于像中信重工这种有着厚重历史烙印与传统的企业而言,如何判断与把握转型的方向以及如何推进转型,就绝不简单轻松了。为进一步了解中信重工几年来的转型实践,10月21日,记者在河南洛阳采访了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
         以创新驱动再造商业模式  
         记 者: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重化工业趋势逐渐明显。另一方面,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包括冶金、矿山、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出于多种考虑,对装备的需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因素给重机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任沁新:最明显的影响是想进来分“蛋糕”的人多了。其他的不提,仅是眼下的洛阳,打着重工旗号的企业就不下20家。其实,这无可厚非,毕竟资本有趋利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靠什么分,或者是能分到多大份额的蛋糕。   
         记 者: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机械行业中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现象,其中也包括重机行业。那么,在企业区位明显不利,竞争者密布的格局下,中信重工何以生存?   
         任沁新:这个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发展模式转型,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对商业模式进行再造。
         中信重工是“156”项工程之一,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从严格意义上讲,计划经济时期是分配型的资源配置,一切靠计划,只有传统的、简单的生产模式可言。中信重工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也就是近20年间的事。   
         对企业而言,适合自身的现实发展阶段、适合客户需求、自己能驾驭和把握的,就是最好的模式,也只有选择了适合的模式,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身、市场资源,为客户和自身创造最大价值。   
         现阶段中信重工的商业模式是以全球性稀有制造资源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以高端制造为核心,主机带动、成套经营、工程总包。   
         当然,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客户提供工业项目解决方案将成为中信重工所追求的目标模式,即通过大型化、重型化、集成化、成套化,为客户提供工业项目最优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即“核心制造+成套服务”。   
         以核心制造为支点撬动发展   
         记 者:据我所知,“核心制造”是中信重工“天平型”企业经济形态的重点,在许多场合也都能听到中信重工“天平型”企业经济形态的概念,能否在这方面详解一下?   
         任沁新:这是我们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的一种企业经济形态。所谓“天平型”企业经济形态既区别于“技术、营销两头小,加工制造大”的“橄榄型”结构,也有别于“技术、营销两头大,中间加工制造小”的“哑铃型”模式。“天平型”企业经济形态,就是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和核心制造同居一个价值链体系,似一架天平,“核心制造”是支点,“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是两端,围绕“核心制造”实现增值。   
         中信重工的核心制造是撑起“技术研发”与“市场营销”两个托盘的支点,掌控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倾向。中信重工所追求的价值链重构,就是在做强核心制造的同时,紧紧围绕核心制造向“天平”的两头攀升,实现技术和服务增值。应该说,经过持续不断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中信重工制造”已成为全球性稀有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对此,我们不仅不能丢掉,而且要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做强做精。但仅仅这样还不够,也很难做强。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向“技术服务增值”转变,创造产品价值之外的新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强做精制造。   
         记 者: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曾说中信重工“越来越像一个服务型的研发企业”了,对中信重工的自主技术创新给予充分肯定。作为“天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中信重工近年来在技术研发方面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   
         任沁新: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走了一条与许多重机企业不同的路。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扎扎实实地推动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   
         从2004年起,中信重工就持续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其中就包括投资2000多万元后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矿山重型装备实验室。要知道2000多万元,几乎相当于2003年前中信重工当年包括大修费用在内的全部技改资金。从2004年起,中信重工每年的研发强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目前,我们的技术研发人员已占到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有900人直接从事各种研究工作。公司先后建立了各类实验室27个。每年新产品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比如我们成功开发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装备完全国产化的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其主要功用是将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并用于发电,实现了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效果,完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2006年9月吉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2×7500千瓦纯低温余热发电工程并网发电为起点,中信重工已承建了127条水泥生产线的余热利用项目,合同总值达60多亿元。目前,国内所有新投建的水泥生产项目都必须有余热发电设施进行配套。2009年11月,“纯低温余热双压利用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由中信重工参与起草的《水泥厂余热发电设计规范》作为国家标准,已于今年10月1日在全国正式贯彻实施。   
         除了水泥行业,我们还高度重视该项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针对钢铁、化工、有色、玻璃等行业工业炉窑的余热特点,安排科研专项进行科研攻关,采用多种技术解决不同行业废气参数的利用研究,并已取得重大成果,可针对不同领域的不同工业炉窑进行余热发电优化配置,以余热电站为主要集成手段,推动相关行业节能降耗。   
         我们提供的钢碴处理设备使以往令冶金企业头痛的钢碴变废为可利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为用户创造了效益。   
         我们今年重点科研项目“利用水泥回转窑系统消纳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很快将进入应用及产业化推广阶段。这项技术将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意义深远。   
         记 者:仅从这几项技术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信重工在研发中对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等新概念的主动跟进。   
         任沁新:近年来,绿色制造、节能环保概念已深深植入我们的研发全过程,节能类产品已形成产品族。我们就是要用核心技术抓住低碳商机,以新技术引领需求,创造消费,开发出一块新的市场,用节能技术装备中国工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技术研发的支撑作用。   
         高端视野加速国际化步伐   
         记 者:通过数年的转型,中信重工已初步实现了由内向型到外向型的跨越,但以国际视野来考量,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任沁新: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客户、高端市场是中信重工的发展定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具有国际化视野,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都是必经之路。   
         目前,在技术研发方面,中信重工已经在澳大利亚建立了矿山机械研发中心;在北美建立了铸锻技术研发基地;三十多名外籍专家进入了中信重工的研发团队。而研发能力的提高,使我们的一些产品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也因此赢得了包括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英美资源集团等全球知名大客户。其中,仅巴西淡水河谷一次就和中信重工签订了30多台磨机合同。中信重工国内外两个市场已基本形成两分天下的格局。   
         今年10月,中信重工正式签订了对西班牙Gandara公司的收购协议。经过相应调整后,该公司将成为中信重工的海外制造基地。   
         根据公司海外市场的发展,这种利用海外制造及技术资源的收购活动,还将有条不紊展开。   
         “新重机”工程收官发力“十二五”   
         记 者:“十一五”期间,中信重工通过推进企业转型,完成了预定目标,实现了科学、和谐和快速发展。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中信重工在发展上有哪些新的规划和设想?   
         任沁新:本世纪的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战略转型期,是中国企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企业从世界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升的时期。在“后危机时代”,在今后的五年,中信重工仍将通过不断变革和主动的新陈代谢,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以争取在全球经济格局中获得更有利的位置。   
         “十二五”,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模式转型,以内生增长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做强重型装备制造主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技术、服务增值,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企业,努力发展成为国际化重型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记 者:在具体措施和新项目上都有哪些?   
         任沁新:明年争取实现公司A股上市。通过上市直接融资,打破融资瓶颈束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资金。融资能力增强,有利于解决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资金瓶颈。把握行业的发展机遇,通过收购、合资、合并、换股、定向增发等一系列资本运作手段,实现资本扩展,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企业成长。   
         在项目安排上,公司将根据具体情况陆续启动液压传动和自动化控制项目、新能源技术装备基地项目、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技术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重型露天矿装备基地建设项目、低速重载轴承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透平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记 者:据了解,总投资39亿元、构成中信重工核心制造主体部分的“新重机”工程,自2007年动工建设以来,至今已历时四年,现在是否已进入尾声阶段?在中信重工“十二五”计划中能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任沁新:“新重机”工程大部分的投资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其中的核心装备——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已进入到最后的调试试车阶段,年内即可投入使用。   
         这样的话,我国在大型铸锻件生产制造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会有很大改观。不仅如此,以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代表的“新重机”工程,将为今后中信重工的极端制造发挥重要作用。   
         采访后记: 十多年前,记者曾到过中信重工。当时企业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几乎用一个字就足以概括,那就是——难。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再去中信重工,已是沧海桑田。   
         如今的中信重工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首先是他们对自主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连续多年超过销售收入6%的研发投入强度,在传统的机械制造业中如果算不上绝无仅有,也可谓十分少见。他们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花国家一分钱。他们的许多研究课题甚至是非商业目的的。当然,27个实验室的不断运转,也使得中信重工较之其他同行而言,有着不同的特质,仅从近年来公司不断推出的节能和低碳化产品上就足以说明问题。   
         其次是中信重工对装备集成化、成套化的强调。他们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基础部件的加工者,制造但不简单的满足于制造,努力将技术与服务依附于产品之上并不断延伸,以实现技术和服务的增值。   
         第三是专注。他们不做自己不熟悉和无法控制的事,不因外界的各种诱惑而迷离,而是紧紧围绕自己熟悉的领域做文章,并不断向纵深拓展挖掘,以顺应潮流的新装备引领市场,创造消费。   
         连国外同行都承认,中国重工行业骨干企业的装备水平几乎都是世界顶尖的。但生产的产品有多少能称得上世界一流就要打个问号了。应该说,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理念,会造就出个性完全不同的企业。这种性格差异也许在一个阶段内还不会通过数字显示出优劣。但事物总是通过不断的量变进而产生质的变化。显然,最终的赢者自有他的道理和必然性。   
         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市场的冷落萧条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对节能减排、低碳、循环经济、绿色环保、“智慧地球”等概念的高度重视,让那些即使是仍深陷于“红海”之中苦苦挣扎的竞争者,也不得不抽身冷静下来进行一番思索。应该说,面对客观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如何才能从容应对;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无论是留恋于原有的疆土,还是大胆奔向新的天地,你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   
         可以说,在这个特殊时期,仍以达尔文自然进化的方式走完一个过程,对于工业后发国家,特别是对于制造业权重已居全球第二的中国而言,无疑是显得过于沉着了。因为,那些遭遇金融危机重创的工业先行者,已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和“再造制造业”,以一些新兴产业为抓手,重新强化实体经济,意在保持和扩大其在高端产品市场已有的领先优势,将那些工业后发国家长期限制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如果不甘于此,那么,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打破压制,向高端挺进,将是中国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致力的。   
         阅读延伸: 1.85万吨油压机 “新重机”工程   
         针对当前装备制造业向极端制造发展的趋势,出于战略考虑,中信重工于2006年12月,提出并实施了以高起点打造世界一流大型铸锻件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为主要内容的“新重机”工程。   
         “新重机”工程是中信重工在现有装备能力的基础上,利用2~3年的时间,数十亿元的系统投资,构建一个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标志,包括重型冶铸、重型锻造、重型热处理、重型机加、重型铆焊、重铸铁业等六大工部在内的全新的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达到全球领先的“9-6-6-4-2”体系,即:一次可实现精炼钢水900吨,最大钢锭600吨,最大铸钢件600吨,最大锻件400吨,最大铸铁件200吨,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制造的高端配置。   
         ———重型冶铸工部   
         最大生产能力:一次可组织钢水900吨,钢锭最大单重为600吨,铸钢件最大单重为600吨,年生产精炼钢水能力20万吨,大型铸钢件5万吨。该工部于2007年3月26日开工,以2008年5月22日成功浇铸世界最大铸钢件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上横梁为标志,全面建成并形成产能。该工程的投产使中信重工大型铸件和铸锭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居于国内首位。
         ———重型锻造工部   
         1.8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锻造操作机已进入到最后的调试试车阶段。最大生产能力可锻造600吨钢锭,生产400吨锻件,生产轴类锻件长度25米、直径3米,圈类锻件直径8米、高度2米,筒类锻件直径7米,高度8米。年设计生产大型锻钢件15万吨。   
         ———重型热处理工部   
         最大生产能力:核电百万千瓦低压转子、5.5米宽厚板轧机锻钢支撑辊、核电大型筒类饼类锻件、船用大型曲轴类锻件、水电、火电转子类铸锻件、直径16米大型齿圈等。年设计热处理件生产能力6万吨。   
         ———重型机加工部   
         新增9×30米数控双龙门移动镗铣床、直径320毫米数控双柱落地镗铣床、直径22米数控立式车削中心、直径4.5×20米数控重型卧车、直径2.8×15米数控重型轧辊磨、直径2.5×20米重型深孔钻镗床等设备。年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最大加工件,矩形件30×9×8米、轴类件直径4.5×25米。工程于2008年9月1日开工,2010年10月建成投产。  
         ———重型铆焊工部  
         该工部按照目前世界最大磨机的生产要求进行设计。它的建成使中信重工完全具备批量生产直径14米到16米世界最大磨机的能力;新增磨机产能1.5万吨,年产磨机120台以上。  
         ———重铸铁业工部  
         重铸铁业工部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重型铸铁基地。2009年6月5日重铸铁业工部成功冶炼出第一炉铁水,7月1日竣工投产。该工部具有的重型铸铁铸造能力、大型有色铸造能力和大型工业模型能力,使其能够生产出国内最大单件重达200吨的大型灰铸铁件和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单件重达150吨的大型球铁件。可形成年产5万吨铸铁件,3万吨特种铬钼钢,3000吨大型有色合金铸件,铸件最大尺寸为7×7×3米。其生产的国内最大的离心浇铸铜合金铸件的尺寸可达到直径5×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