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大作手风云录txt:[巴蜀名校联盟]清代诗文专题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10:31
  • 关键词:清代诗文
  •   

    [巴蜀名校联盟]2011届高考“古代诗文”阅读必备

    清代诗文专题阅读

    四川省乐山市井研县马踏中学        林玉春

    目录:

    一、高考的引领

        1、(09年江西卷) 魏禧《卖酒者传》

        2、(09年江苏卷)汪琬《书沈通明事》

        3、(2010山东卷) 汪琬《申甫传》

    二、备战2011高考

        1、传是楼记     〔清〕汪琬

        2、帆山子传     (清)袁枚

        3、芋老人传     [清]周容

        4、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5、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6、《曾国藩家书》节选

        7、《述庵文钞》序    姚 鼐

        8、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9、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10、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11、陈大受  (《清史·三O七》)

        12、刘统勋(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13、小   园  [清]黎简

        14、晚望  [清]郑珍

        15、比较阅读:(唐)钱起与(清)郑板桥

        16、比较阅读:(宋)周密与(清)赵翼

        17、翻译[清]周容的《渡者之言》

    一、高考的引领

    1、(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卖酒者传     魏  禧

        (1)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2)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3)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噉。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噉,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4)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5)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平事:评议事情。②2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                 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             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             立:订立

        1、答案  D 解析  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2、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数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原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入,具告沛公

        2、答案  D    解析  A项“为”: 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作“呢”。B项“所”: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项“之”:代词,这样。D项“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前一个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    )

        (1)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      (2)吾侪保甲贷乙金

        (3)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          (4)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5)尽取所偿负还之                  (6)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

        A.(1)(3)(4)  B.(2)(5)(6)  C.(1)(3)(5)  D.(2)(4)(6)

        3、答案  C   解析  (2)不是卖酒者的行为。(4)是客人抱怨的话。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4、答案  B     解析  “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起诉”。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答案  (1)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解析  各小题的采分点:(1)“名”活用,“饮啖”;(2)短语“大会戚友”,“沐棺更衣”;(3)“匪唯……抑亦”

        【参考译文】

        (江西)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者注:酬,主人进客也。--《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2、(0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书沈通明事  [清]汪  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1、答案  D   解析  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项“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2、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    )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2、答案  A   解析  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3、答案  C   解析  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答案  (1)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2)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2)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3)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3)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解析  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参考译文】

        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3、[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申甫传     [清]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1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遽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2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帅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易错提醒】考查重点实词“卒”的通假情况,一定在原文中理解。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易错提醒】C项意义在翻译上有略微不同,但属于同一义项。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3、【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②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易错提醒】④是侧面表现,如果不看清题干,容易误选。

        【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4、【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提醒】认真将题肢与原文对照,注意时间的前后顺序。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5、【参考答案】(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

        【试题分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提醒】“故”原来的,过去的。“见”表被动。“于是”在这时。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二、备战2011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 呻佔(zhān):诵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启钥灿然                 启:启发             

    B.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     慨:叹息

    C.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       易:交换   

    D.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   迹:行为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认为把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汪琬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因为生病,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5分)

        (2)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5分)

        【答案及解析】1、A(启,打开。)2、D(①是楼主人关于藏书的做法;②和读书无关;③是错误的读书方法。)

        3、B(“传是楼”是由楼主人命名的。)

        4、(1)“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教训。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  (正确翻译“鉴”“女曹”“是”各1分,大意2分,共5分。大意正确即可。)

        (2)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 (正确翻译“约”“斗”“保残安陋”各1分,大意2分,共5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誉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抱残守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狭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 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2、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一个“真气盎然”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4分)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3分)

        1、B(旧事,往事。“迹”意为事迹。)

        2、B  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

        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

        3、C(“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张冠李戴)

        4、(10分)⑴ 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卒”1分,“为……所”1分,基本意思1分)

        ⑵ 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为学”1分,“务”1分;“究”1分,“设教”1分)

        ⑶ 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假馆”1分,“可”1分,基本意思1分)

        附参考译文:

        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是他的别号。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漾溢的人。他七十四去世。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呜呼,真仁爱啊!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5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

        C.厚资而遣之           资:赏赐

        D.相国遽惊谢曰         谢:道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B.致郁郁而死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C.以污贿不饬罢                木欣欣以向荣

        D.或传闻之过实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观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4分)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3分)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3分)

        1.D[解析]谢,谢罪。   2.C[解析] A项中的“于”都是介词,意为“在”。B项中的“而”均为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C项中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中的“或”都是副词,“或许”的意思。

        3.B(原文为“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4.C(文章中芋老人说完“芋视乃妇”、“芋视乃友”和“芋视乃学”后,还说了一句话“是犹可言也”,说明比之“芋视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来说,前者危害的范围是比较小的。)

        5.(1)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

        (2)这么说来,那么世人由于眼前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3)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周容(1619-1692),字鄮山,一字茂三,又作茂山,号躄堂;明末清初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周容是明代诸生,负才名,有侠气;他曾受知于戴殿臣御史,戴为海盗所掠,他便以身为质,代其受刑梏,致使跛一足,时人多有赞誉。明亡后,周容出家为僧,但后来又因母亲尚在需尽孝道,而又返俗。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设词科,召周容入京,他坚辞不就。周容于诗文书画用工皆勤,时人谓之“画胜于文,诗胜于画,书胜于诗”。著有《春涵堂集》。《清画家诗史》,《国朝画征录》,《师经堂集》,《昭代尺牍小传》,《桐阴论画》等载有他的事迹。其《度者之言》被编入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中。

        【参考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再为他盛了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试名列前茅,当了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也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走上前说:“还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在朝廷上分得皇帝赏赐的膳食,大摆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只在食芋一事上忘记旧情。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于是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这还可以原谅。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灾难和坏事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谢罪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认为: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像哪一种人?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奇怪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难道他真是明白道理的人吗?或许传闻夸大了事实吧?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文木先生传  [清]程晋芳

        先生姓吴氏,讳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人。世望族,科第仕宦多显者。先生生而颖异,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稍长,补学官弟子员①。袭父祖业,有二万余金。素不习治生,性复豪爽,遇贫即施,偕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矣。

        安徽巡抚赵公国麟闻其名,招之试,才之,以博学鸿词②荐,竟不赴廷试,亦自此不应乡举,而家益以贫。乃移居江城东之大中桥,环堵萧然,拥故书数十册,日夕自娱。窘极,则以书易米。

        其学尤精《文选》,诗赋援笔立成,夙构者莫之为胜。辛酉、壬戌间,延至余家,与研诗赋,相赠答,惬意无间。而性不耐久客,不数月,别去。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独嫉时文③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缘此,所遇益穷。

        岁甲戌,与余遇于扬州,知余益贫,执余手以泣曰:“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处也,奈何?”余返淮,将解缆,先生登船言别,指新月谓余曰:“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④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时十月七日也,又七日而先生殁矣。盖享年五十有四。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五十卷,穷极文士情态,人争传写之。

        余生平交友,莫贫于敏轩,抵淮访余,检其橐,笔砚都无。余曰:“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敏轩笑曰:“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其流风余韵,足以掩映一时。

        (节选自《勉行堂文集》卷六)

        【注】①弟子员:明清称县学生员为弟子员。②博学鸿词:科举考试的一种名目。③时文:明清时指八股文。④悢悢(liàng):悲伤。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不习治生             治:经营   

    B.环堵萧然               堵:墙壁

    C.夙构者莫之为胜         夙:素常   

    D.延至余家               延:延迟

    2、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的一组是(    )(3分)

        ①饮酒歌呼穷日夜                        ②窘极,则以书易米

        ③夙构者莫之为胜                        ④生平见才士,汲引如不及

        ⑤此境不易处也,奈何                    ⑥吾胸中自有笔墨,不烦是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敬梓生性聪明,读书能过目成诵,长大后得到安徽巡抚赵国麟的赏识,但他却无意进取功名。

        B.吴敬梓家境不错,继承了不少家产,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之内耗尽家产,生活开始穷困起来。

        C.吴敬梓善交文士,但对当时流行的八股文深恶痛绝,因而那些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他。

        D.吴敬梓模仿唐人小说创作而成的《儒林外史》,写尽了文士们的性情状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4、断句和翻译。(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余恒以为过,然莫之能禁。(2分)

        ②此吾辈所倚以生,可暂离耶?(2分)

        1.(3分)D(应为“延请、邀请”)

        2.(3分)B(③不是直接表现,⑤不能表现吴敬梓“流风余韵”。)

        3.(3分)C(应为“吴敬梓特别痛恨那些擅长写八股文的人”)

        4.(6分)(1)与子别/后会不可期/即景悢悢/欲构句相赠/而涩于思/当俟异日耳(断对三处得1分,五处得2分)

        (2)①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 “恒”译对1分,倒装句译对1分。)

        ②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 “倚” 译对1分,判断句译对1分。)

        参考译文:

        先生姓吴,名敬梓,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人。世代望族,科举及第和做官的大多显赫。先生生性特别聪明,读书才过目,就能背诵。长大后,补任县学生员。继承父亲的祖业,有二万多金。一向不学如何经营家业,性情又十分豪爽,遇到贫困的就施舍,跟文士们交往,常饮酒高歌穷尽日夜,不到几年家产就耗尽了。

        安徽巡抚赵国麟听说他的名声,招过去一试,认为他有才,举荐他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竟然不去参加廷试,也从此不回应乡里的举荐,因而家境也就越发贫困。于是移居江城东边的大中桥,家徒四壁,冷落凄凉,只拥有几十本旧书,日夜自娱自乐。穷困到了极点,就拿书去换米。

        他治学尤其精通《文选》,诗赋提笔一挥而就,即使那些事先构思的人也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辛酉、壬戌年间,我邀请他到我家,和他一起研讨诗赋,互相赠答,快意无比,亲密无间。然而他生性耐不住长久客居他家,不到几个月,就辞别离去。他平生见到有才能的读书人,就想举荐提携他,唯恐来不及。唯独像仇人一样痛恨那些写八股文的读书人,对那些特别擅长写八股文的人,就特别痛恨。我常常认为这是一种过失,然而又不能制止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处境更加穷困。

        甲戌年,他和我在扬州相遇,知道我更加贫困了,就握着我的手哭着说:“你也到了我这种地步,这种处境不容易立足,怎么办?”我返回淮地,将要解开缆绳,先生登上船跟我告别,指着初升的月亮对我说:“跟你一别,日后见面不可约定。面对这样悲伤的情景,想要写几句话送给你,可是文思阻涩,还是等待他日吧。”当时是十月七日,又过了七天先生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所写的书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模仿唐人小说写了《儒林外史》五十卷,穷尽读书人的情态,人们争着传抄。

        我平生结交的朋友,没有比敏轩贫困的。先生抵达淮地看望我,我察看他盛物的袋子,连笔砚都没有。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所依靠的用来谋生的工具,可以暂时抛离吗?”敏轩笑着说:“我胸中自有笔墨,不担心这些。”他的流风余韵,足以盖过当时的人。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1、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 .项王、项伯东向坐

        C .坐法而去官               D .侯嬴直上坐,不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

        A.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B .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 .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D .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参考答案】

        1、A(因为)

        2、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3、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4、(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

        (3)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4-6每小题3分)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日:“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帚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释】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难遽期其水乳                 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                  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  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                     惕: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  /拔剑撞而破之

        B.不待天之来概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余以名位太隆    /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3分)。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4分)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3分)

        1、D (惕:警惕,谨慎小心)

        2、A (A连词,均表承接。B均为助词,取独/的。C均为连词,那么/转折。D均为连词,因为/来)

        3、C (“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错,作者批评的是沅弟在银钱的支取与使用方面不慎重、不廉洁,而不是批评他不节俭。)

        4、 (1)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之远,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3分。“凡”“而”“其”各1分)

        (2)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像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吗?(4分。“二者”“厉”“觉”“得无……乎”各1分)

        (3)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3分。“概”“仍”“假”各1分)

        附参考译文:

        雪琴和沅弟之间的嫌隙已很深,短时间难以使他们水乳交融。沅弟所批的雪琴信稿,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当之处。弟弟说雪琴声色俱厉。凡是眼睛,都能看到千里,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声音面貌方面表现出拒人千里之外,往往就苦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苦于自己不了解自己。雪琴的严厉,雪琴自己不知道;沅弟的声色,恐怕也未尝不严厉,只不过自己不知道罢了。曾经记得咸丰七年冬天,我埋怨骆文耆待我太薄,温甫说:"哥哥的脸色,也常常给人难堪。"又记得十一年春,树堂深怨张伴山简傲不敬,我就说树堂脸色也拒人于千里之外。看这两个例证,那么沅弟脸色的严厉,不是我与树堂一样,自己不明白自己吗?

        我家正处鼎盛时刻;我又窃居将将相之位,沅弟统率的军队近两万人,季弟统率的军队四五千人,近代像这样情况的,曾经有过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次拜谢君恩,近世像老弟你的又曾经有几个人?太阳到中午便要西落了,'月亮圆时意味着会缺,我家也正是圆的时候了。管子说:"斗斛满了,那么人去刮平;人自满了,天就去刮平。"我说天刮平是无形的,还是假借人的手来刮平。霍氏盈满了,由魏相刮平,由宣帝刮平;诸葛恪盈满了,由孙峻刮平,由吴主刮平。等到他人来刮平然后后悔,那就悔之晚了!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怎么讲?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沅弟过去对于银钱的收与支,往往不很慎重,朋发们讥笑你看轻你,那根子就在这里。以后应该不随便取分毫,不寄钱回家,不多送亲族,这是廉字工夫。谦字存在内心的别人不知道,但表现在外面的,大约有四方面:一是脸色,一是言事,一是书信,一是从属员。沅弟一次招兵六千人,季弟并没有报告明白,自招三千人,这在别的统领是断断做不到的,在弟弟尚能做到,也还算顺手。而弟弟每次来信,索取帐棚、火药等物,经常带讽刺的词句,不平的话语,对愚兄写信还这样,那么给别人的书信就更可见一斑了。沅弟的仆人随员,很有气焰,脸色言语,与人应酬接触之时,我没有看见,而申夫曾经说过往年对他的语气,至今感到遗憾! 以后宜在这西个方面痛加改正,这就是谦字功夫。每天临睡乏时,要默默的数一下当天有几件事操心,几件事费力,而更要努力去做,这是劳字的功夫。

        我因名声太大、地位太高,经常害怕祖宗积累遗留给我辈的福泽,由我一个人享受殆尽,所以用劳、谦、廉三字,时刻警醒,也愿两位贤弟用以警醒,并且就用它们来刮平自己。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1分)

    《述庵文钞》①序        姚 鼐

        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②。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今夫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也;寡闻而浅识者,固文之陋也。然而世有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何哉?其故由于自喜之太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岂非能尽其天之所与之量,而不以才自蔽者之难得与?

        青浦王兰泉先生,其才天与之,三者皆具之才也。先生为文,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而议论考核,甚辨而不烦,极博而不芜,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而不以自喜之过而害其美者矣。先生历官多从戎旅,驰驱梁、益,周览万里,助成国家定绝域之奇功。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人所未有。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若独异于人;吾谓此不足为先生异,而先生能自尽其才,以善承天与者之为异也。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时先生亦年才三十,而鼐心独贵其才。及先生仕至正卿,老归海上,自定其文曰《述庵文钞》四十卷,见寄于金陵。发而读之,自谓粗能知先生用意之深。恐天下学者读先生集,第叹服其美而或不明其所以美,是不可自隐其愚陋之识而不为天下明告之也。若夫先生之诗集及他著述,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而一以余此言求之,亦皆可得其美之大者云。(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四)

        [注]①《述庵文钞》,清王昶所著。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学者称兰泉先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 ②义理:儒家所讲的道理,后世专指程朱理学所倡之理。考证:指对古籍的文字音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进行考证辨析,是清代汉学家研究古籍的主要办法。文章:这里主要指文辞的表达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有言义理之过者          过分        

    B.鼐心独贵其才               珍贵

    C.见寄于金陵                拜见       

    D.其体虽不必尽同于古文       体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当以为文之至美而反以为病者     精到而意不至于竭尽

        B.夫天之生才,虽美不能无偏       有唐宋大家之高韵逸气

        C.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            世以此谓天之助成先生之文章者

        D.若独异于人                      鼐少于京师识先生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原文: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

        译文:如果不好好运用,有的人就会导致互相妨害

        原文:而智昧于所当择也

        译文:但是智慧就会被自己选择的东西所蒙蔽

        原文:助成国家定绝域之奇功

        译文: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

        原文:一以余此言求之

        译文:一旦用我这些话来探求这些作品

    4、下列各句,不属于作者对写作的看法的一句是 (    )(3分)

        A.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

        B.故以能兼长者为贵,而兼之中又有害焉

        C.此善用其天与以能兼之才

        D.因取异见骇闻之事与境,以发其瑰伟之辞为古文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指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都是构成“学问”的一部分,应该“相济”、“兼长”,不偏废,不相害。

        B.作者认为,如果过于追求“义理”、“考证”,就会导致文章言辞杂乱,内容琐碎繁绕,难以成为上乘之作。

        C.作者以王兰泉先生的写作为例子,说明要写出描写精细而意味不尽的文章,就必须有异于常人的生活经历。

        D.作者希望读书人不仅要懂得欣赏《述庵文钞》优美的文辞,更要从中领悟到王兰泉文章的魅力是在于“兼长”。

        1、实词理解B以……为贵,重视。

        2、虚词理解A却,连词,表转折关系。B.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助词。C.相当于“而”,可译为“来”或不译,连词/因为,介词。D.与,跟,介词/在,介词。

        3、句子理解C  A.“或”应理解为“或许”“可能”。B.应为“因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变得愚钝糊涂了”。D.“一”应为“都”“一概”的意思。

        4、观点概括D是世人对王兰泉先生成就文章之原因的误解。

        5、内容概括C王兰泉能写出好文章,关键是他能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而不是其独特的经历8答案、

        参考译文

        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但是世间有过于追求义理的人,他们的言辞杂乱没有条理,粗俗浅显,像语录体,没有文采;有过于追求考证的人,他们的文章就会到了琐碎繁绕的地步,言语没完没了。自以为文章美到了极点,却反而因此成了弊病,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对喜欢的东西喜欢得太过份,而在他应当选择的东西(事物)上面智性却变得愚钝糊涂了。天生有才能的人,他的文章虽美但不能没有偏重,所以能兼有三者长处的是最为宝贵的,然而兼具了众长之中也还是会有不足。(这样看来)难道充分运用上天给的才华,而且不因为才华而自我蒙蔽的人不是很难得的吗?

        青浦王兰泉先生,他的才能是上天赐予的,是三者兼具的人才。先生写的文章,具有唐宋名家高雅的韵味,飘逸的气度,且文章议论考证,言辞漂亮却不烦琐,内容广博却不繁杂,精细周到却不会把意思说尽。这是因为他善用上天给他的、能兼长的才能,却不因为自己过分喜欢的缘故妨害文章之美。先生当官长期随军征战,在梁州、益州等地奔走,历览万里之景,辅助国家成就安定边疆的杰出功业。于是他取用这些奇异的见闻,阐发成为奇伟、卓异的言辞写成古文,这是别人所不曾有的。世人因此说那是上天帮助而成就了先生文章,好像唯独先生和别人不一样。我却说这并非是先生与众不同之处,先生能用尽自己(三者兼之)的才能,并好好地承受上天给予他的禀赋,这才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年轻时在京城认识先生,当时先生才三十岁,我心里就很重视崇尚他的才能。到先生官至正卿,年老归来海上,自己修定文章名为《述庵文钞》,共四十卷,从金陵寄给我。打开来读,自认为能粗略地懂得先生深刻的用意。恐怕天下的读书人读先生的文集,只会叹服他优美的文辞,或许不明白个中的原因,所以我不能隐藏自己愚陋的见识,不能不清楚地(把这些见识)告诉天下人。至于先生的诗集和其他著述,体裁虽然不一定和古文相同,但一概用我这些话来探求,也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极美妙的地方。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楼状。

        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朱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已已,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  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厂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九,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

        [注]①夏楚: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十八归先府君        归:归来,回来    

    B.母工纂绣组织        组织:纺织、编织

    C.即怒而弃之          弃:不理睬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    延:邀请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日:“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家道日益衰落,蒋母带着儿子寄食在外祖父家,仍然乐观安适,受到亲戚和族人的称道。

        B.蒋母根据幼儿特点,将竹枝削刻成汉字各种笔画,合而成字教四岁儿子识字、拼字,让幼儿玩中认字。

        C.蒋母边纺织边教儿读书,寒夜把孩子抱在怀中为儿取暖;儿子在母亲怀中睡着不到片刻就被母亲摇醒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才能睡觉。

        D.蒋母每生病,儿就读书为母解忧;儿读书稍有懈怠,蒋母就流着眼泪打儿子,让儿跪在地上直到读熟为止。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儿一,不肖,妹何可托乎?(3分)

        (2)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4分)

        (3)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蒋士铨(1725~1784) 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汉族,铅山(今属江西)人,清代诗人、戏曲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1764)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乾隆称士铨与彭元瑞为“江右两名士”。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1、A(归:出嫁)  20.B(①仅是说教儿识字的严格要求,⑤是说督促丈夫判案要公正。)2、A(“带着儿子寄食外祖父家”是为了便于丈夫在外游历,不是亲戚族称道的原因。)

        3、(1)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儿一”“何可托”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2)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何以”“行乐”“图”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3)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画里也该可以吧。(“志”“致”各1分,句意1分,共3分。)

        附:参考译文

        我的母亲姓钟,年幼与几位兄长跟随祖父滋生公读书,十八岁嫁给我的父亲。当时我的父亲喜欢拿财物帮助人,分散给人家许多金钱,直到家中袋子箱子空空。过了两年生下了我,家境越加衰落。经历过困苦贫穷,人所不能忍受时,我的母亲还是安适愉快没有一点愁苦的样子,亲戚和族人都抢着称赞她好。父亲因此能够再次游历北方一带地区,而叫我的母亲同我到外祖父家里去依靠他们生活。

        我四岁时,母亲每天教几句四书的内容,苦恼于孩子年纪太小不能握住笔,就把竹枝刻成丝再折断它,弯曲成撇捺点画,合并成汉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教我认字。已经认会了以后,就把这个字拆开。每天教十个字,第二天叫我拿着竹丝拼合所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完毕。到六岁时,才叫我执笔学习写字。外祖父家向来不富足,好几年来闹饥荒收成很坏,生活更加窘迫贫乏。当时我的衣服鞋帽,都由母亲做出来。母亲善于纺织刺绣,凡是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产品拿到市场上,人们就争着购买这些物品;所以我没有出现过衣服破烂的样子。

        记得母亲教导我时,织带、搓绳、纺纱、缉麻线的工具,一起放在身旁,膝盖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腿上读书。母亲手中一边纺织,口中一边教我读书,读书的声音和纺织的声音,相互交错在一起。儿稍有松懈,母亲就略打几下,随即又抱着儿流泪说:“儿趁这时间不求学,我用什么见你父亲!”到半夜寒冷极了,母亲就坐在床上,用被子盖住双腿,解开衣服用

        胸膛温暖儿的后背,同儿一起大声读书;读疲倦了,就在母亲的怀中睡着了。不久母亲摇着儿说:“可以醒了。”儿睁开眼看着母亲的脸上,正泪水满面,儿也跟着流泪。过了一会儿,又叫我读书;鸡叫了,才能睡觉。几位姨妈曾对母亲说:“妹妹只有一个儿子,何必如此?”母亲回答说:“儿子多,也就好办了;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不好,妹妹靠谁呢?”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空闲时再抄录唐宋人的诗歌,教我将诗歌念出抑扬的声调。我每次生病,母亲就抱着我在屋子里来回地走动,未曾睡觉;稍微病愈,母亲就指着抄录在墙壁间的诗歌,教儿小声吟唱来作为游戏。母亲有病,我就坐在枕边不离开。母亲看着我,无言的悲伤就油然而生。我也无比凄楚依恋,曾问道:“母亲有忧愁吗?”母亲说:“是的!”那么怎样解除忧愁呢?”母亲说:“儿能背诵所读的书,这就可以消除了。”我读书发出琅琅的响声。母亲微笑着说:“病差不多痊愈了。”从此母亲有病,我就拿着书在一旁诵读,而母亲的病就能痊愈。

        十岁那年父亲回来。父亲每次判决重要案件,母亲就手拉着我站在审判官的座位前说:“希望要记住这个孩子!”父亲屡屡点头,表示同意。父亲在旅居的寓所,督促我学习很紧;读书稍有懈怠,他就发怒不理睬我,好几天不说一句话,我的母亲流着眼泪打我,令我跪着读书直到读熟才停止。所以我不能荒废在玩耍中,而母亲的管教也越加严格。

        又过了十年南归,择居在鄱阳。己巳年,南昌有位老画师游历鄱阳,能描绘人的形状像貌。我请他替母亲画一张肖像,于是向母亲请示,并且问道:“母亲用什么游戏取乐,就当把画像作为娱乐。”母亲神情严肃地说:“唉!  自从做了蒋家的媳妇,常常把没赶上给公婆侍奉饮食、洗涮作为遗憾;生活在忧患哀恸之间的几十年里,共经历了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儿夭折的痛苦,现在又哭失去丈夫了。未亡人只差一死罢了。还有什么乐事可为!”我跪下说:“即使这样,母亲心里有什么喜爱而尚未如愿的,请寄托在这幅图里也该可以吧?”母亲说:“假如我几和你的媳妇能够习惯于勤劳,不就好了吗?夜间在织机声中教儿读书,我的心愿满足了,别的还有什么快乐呢?”我于是转身对画家说,就画秋夜的景象:厅堂四面敞开,一盏灯的灯光明亮,高高的梧桐稀稀落落,树影映落在屋檐边的地方。厅堂中摆着一架织机,画我的母亲坐着织布,我的妻子握着纺车坐在母亲的身旁;屋檐下横放着一张桌几,亮烛自照,靠着彩画装饰的栏干而读书的,就是我自己。台阶下有一座假山,陈列在台阶上的花草盆兰,草木茂盛互相靠拢,在微风凉月中颤动摇曳。画中一个小男孩正蹲在树根旁捕捉蟋蟀玩耍。

        像画好以后,母亲看了很高兴。我认真地按照母亲生平勤劳的事迹,为她写了这样一篇要领大概的文字。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游狼山记   [清]张裕钊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错树间。最上为支云塔,危居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迥。所至增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远绝尘境。侧身四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牖。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余与莼斋顾而乐之。

        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氓蜀经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之士所睥睨而筹也。

        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绝域,约结坚明,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

        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倘佯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堰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

        归书而为之记。

        (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黎莼斋管榷务通州,余过焉   过:经过

        B.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   胜:优美的

        C.寇乱殄息,区内无事         息:止息

        D.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     捐:弃

    2、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是正面描写狼山美景的一组是(    )

        ①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   ②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霓,灭没隐现  ③山川控引,界绝华戎      ④作《咏怀诗》以见志    ⑤荫茂树而撷涧芳         ⑥啸歌偃仰,以终其身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章开始便交待游览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接下来便直笔描写狼山幽深超俗的环境和壮美的景色。

        B.写狼山有近景有远景,“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是为近景,“侧身回瞩,江海荡天”是为远景。

        C.作者以阮籍作比,点明自己身处盛世、境内太平的欣慰,并表达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D.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基调,句式参差,富有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整篇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3分)

        (2)中外以恬熙相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4分)

        (3)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时变移,眇若坠叶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3分)

        1、选A。过,拜访。   2、选A。④句是写阮籍,⑥句是抒情的句子。

        3、选C。不是建功立业而是隐居处世。

        4、(1)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白志向。(“晋室 ”“见”各1分,句式顺畅1分)

        (2)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恬熙”、“长计”、“奚……为”,各1分,句式顺畅1分)

        (3)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理乱”、“眇”,各1分,句式顺畅1分)

        [附译文]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莼斋在通州掌管专卖税收事务,我去拜访他。十六日,与他到州南的狼山游玩。

        山上多古松,桂树、桧树、柏树好几百株,傍着山势建筑成寺庙,寺庙在树间错落分布。最上面的是支云塔,高高地踞于山巅,万种景象尽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楼和准提、福慧等寺庵,也都极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苍翠环绕,与世俗尘世隔绝。侧身回望,江海滔天,几乎就在窗户之下。江那岸,昭文、常熟各山,山色高出蔚然的林际。时令正值中秋,海潮怒涨,澎湃的波涛向西奔腾,好似素白的虹霓,时隐时现。我与莼斋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狼山是淮安、扬州以东最为雄险、特别美丽的地方。长江水从岷蜀经吴楚行程万里,到这里江水宽阔无边,与海汇合。江水控制着山川,分开中国与外国,造物者设下这样一个险要的地方,王公贵族认为这非常牢固,古今豪杰之士都重视这里的海防。

        过去阮籍遭遇晋国的祸乱,写作《咏怀》诗来表白志向,登上广武山,慨叹时代没有英雄。现在我与莼斋幸运地处在这个时代,太平天国之乱早已平息,国内没有战事,境内没有外国人,同外国也缔结了坚明的条约,中外都庆贺安乐太平,要作深忧远虑,又怎么办呢?

        我现在又更加地年老愚钝,被时代抛弃,只想处身世外,抛开许多烦事,在这座山上徜徉。在树的浓荫下采摘山沟的野花;在山上眺望大海,慷慨凭吊古代的兴亡之事;左手拿着书册,右手拿着酒杯,浅唱低吟、或躺或卧,来了却一生。人世间的是与非、太平与混乱,天地间四季的变迁,都如同随风飘落的万千树叶一般细小,对于隐居的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来就书写,作了这篇游记。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1、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项王、项伯东向坐

        C.坐法而去官               D.侯嬴直上坐,不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    )

        A.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

        B.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C.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

        D.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参考答案】

        1、A(因为)

        2、D(A第二句表明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 B第二句是陶侃的话,C第一句是说世之所谓高士的行为。)

        3、C(最后一句与文意不符,实际上是表现作者不与世俗为伍的气节。)

        4、(1)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

        (2)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

        (3)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

        参考译文:

        季逑阁下:近来用功如何?我在数千里之外,每有著述,还未提笔之时,心里就挂念着你啊。虽然你我才能、天赋早已注定,然而我也深深地仰慕你啊!

        我们这些人的爱好和崇尚相符合,嗜好和欲望又少。年轻时不随从那些装模作样卖弄姿态,自我欣赏(边走边回顾自己的影子)之人,以求得世人一时的爱慕;长大后认真思考、聚精会神、废寝忘食,来寻求一点学问上的收获。只是我略微年长一些,忧虑又多,因为这个缘故不及足下。然而三十四岁的年龄,距离强仕之年,还又有六年。向上也希望能竭尽自己的智力,展示微薄的力量,来报恩于先人;向下希望留名声于史册,传布我的姓名于天下而使生我的父母不惭愧。

        每每读到曹丕的观点:“日月在天上消逝,形体相貌在人间衰亡,忽然与万物化而为一。”以及陶侃的论述:“沉溺游乐,饮酒无度,活着的时候无益于当时,死了以后不能留名于后世,这是自暴自弃啊。”感念这些话,掩卷而悲,于是把一天作两天用,勤奋学习。

        又加上受雇于人的余暇时间,还有富余的空闲时间,由于我粗野的本性,原本就缺乏知心的朋友,(因此得以)鸡叫时就随着黑影披衣起床,蜡烛烧完了就带着书卷睡觉。衣上落满了虱子,虽多却不嫌;浮尘凝集,每日都有一寸厚。不是门外来客人,巷侧有车辆经过,不知自己处在京邑之内,住的地方界于公卿之间啦。

        人的智慧和力量有限,当今的所谓的名士,有的人对富贵权势用尽心思,有的人为求取功名而操劳心志,富贵高名(操纵于别人之手的东西)还没有得到,自己的身体精力就已经衰竭了。又有人放纵个人的情感爱好于棋类游戏的乐趣之中,消磨生命于花鸟的钻研之中,劳苦相同,岁月也都荒废了。像这样都是浮华不实的人的过失啊。我有时想,假使扬雄改变研究经学而来讨好世俗的人,未必可以胜过汉朝朝廷的那些人,将失去深沉的思考。韦昭放弃写作的特长去下棋,未必能成为吴国的头等人才,而一并丢掉了逐渐熏陶的作用。这两个人,把心思放在他们的特长上,抛弃他们所不擅长的东西,(这)是值得人羡慕的啊。每每以此来宽慰自己,也只敢告诉阁下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陈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幼沉敏,初授内则,即退习其仪。既长,家贫, 躬耕山麓。同舍渔者夜出捕鱼,为候门,读书不辍。乾隆元年,授编修。二年,大考翰林诸臣,日午,上御座以待。大受卷先奏,列第一,超擢侍读。四年,授安徽巡抚。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庐、凤、颍诸府时多盗,有司多讳匿,大受定限严缉,月获盗五十辈,得旨褒美。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谷且尽,继以麦。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麦熟,禁造酒及大商囤积。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福建安溪有旱稻名畬粟,不须溉灌,前总督郝玉麟得其种,教民试艺有获。因令有司多购,分给各州县,俾民因地种植。事闻,上谕曰:“诸凡如此留心,甚慰朕怀。”

        是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被水灾,发仓治赈。 江南旧多借堰圩塘,或有久废者,被水后尤多溃败,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大受出官粟借之,召民兴筑,计时而成。于江浦缮三合、永丰、北城诸圩,于句容复郭西塘黄堰,苏州、太仓疏刘家河,灌溉潴①泄,诸工毕举。七年秋,黄河决古沟、石林,高、宝、兴、泰、徐诸州县罹其患,大受驰视以闻。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载四出,舳舻②数百里

        十年,有旨蠲③明年天下钱粮,大受疏请核准漕项科则,晓谕周知;汇核地丁耗羡,同漕项并完;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得旨嘉奖。常州俗好佛,家设静堂,自立名教。江宁、松江、太仓渐染其习。大受疏请饬有司防禁,移佛入庙;堂内人田屋产,量为处置。上谕曰:“此等事须实力,不可欲速。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大受清节推天下。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十六年,以病乞解任,未几,卒,谥文肃。

        (《清史·三O七》)

        注:①潴(zhū)蓄积。②舳舻:首尾相接的船只。③蠲(jiān)免除。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视事,决疑狱,老吏骇其精敏             视:治理

        B.又告粜江南、广东,且发且储               粜:卖粮食

        C.被水后尤多溃败                           被:遭受

        D.酌定业户减租分数,通饬遵行               饬:整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谷且尽,继以麦               B.又以高阜斜陂不宜稻麦

           若属等皆且为所虏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乃命多具舟                   D.不然,则所谓好事不如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于其身者,则耻师焉,惑矣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陈大受“做官为民”的一项是

        ①为候门,读书不辍   ②淮南、北饥,发仓谷赈之   ③哀其情,奏原六十馀人  ④工钜费重,民力不能胜    ⑤候水至分载四出   ⑥酌定业户减租分数

        A.①③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⑤

    4、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陈大受年幼时沉着机敏,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种。在等候为渔人开门时仍不忘读书学习。

        B.陈大受在安徽巡抚任上,判决疑案,精明敏锐。当时庐、凤、颍各地多盗贼,他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

        C.常州、镇江、太仓一带遭受水灾,陈大受考察灾情,体恤民力,打开官仓赈济百姓,并号召百姓修筑堤防,按时完工。

        D.陈大受作官为民,饥荒时开仓赈济百姓,发生水患时,一边开仓放粮,一边号召百姓兴修水利。一生提出无数的建议,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10分)

        (1)时频岁饥民掠米麦以食,有司以盗论。(3分)

        (2)乃命多具舟,候水至分载四出,舳舻数百里。(3分)

        (3)以微时极贫,禄不逮亲养,自奉如布衣时。(4分)

        1、D(“饬”在文中是“命令”的意思)

        2、A(A.两个“且”均是副词,“将要”。B.第一个“以” 是连词,“因为”;第二个是连词,“来”。C.第一个“乃”是副词,“于是”;第二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则” 均是连词,第一个“则” 是连词,“那么”;第二个“则” 是连词,“却”)

        3、C(①陈述陈大受未做官时的勤奋;④陈述南方遭水灾后修水利工事民力不足的实际情况,与陈大受无关)

        4、D(此项叙述中“全部得到皇上的赞同和奖赏”有误,文中陈大受关于移佛入庙的建议就没有得到皇上的同意)

        5、(1)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来判处他们。(3分。注意对“有司” “论”等字的翻译)

        (2)(陈大受)于是命令多准备舟船,等水到时分别载上(百姓)各处逃生,首尾相接的船只绵延几百里。(3分。注意对“具”“舳舻”等字的翻译)

        (3)(陈大受)因官职低微时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自己生活的就像做百姓时一样。(4分。注意对“以”“逮”“布衣”等字的翻译)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大受,字占咸,湖南祁阳人。年幼时沉着机敏,刚开始做内则一职,回家后就演习做官的礼仪。长大以后,家境贫寒,亲自在山脚下耕作。同住的打渔人夜间出去捕鱼,陈大受便给他看家,读书不停。乾隆元年,陈大受被授编修一职。二年,大考翰林中各位大臣,日午时分,皇上御座等候。陈大受的答卷首先呈上,皇上列他为第一,破格提拔为侍读。四年,陈大受被授予安徽巡抚一职。刚到任,判决疑案,老官吏都惊讶他的精明敏锐。庐、凤、颍各地当时多盗贼,有关官吏大都避讳藏匿,陈大受限定期限严加缉拿,当月捕获盗贼五十人,得到皇上的褒奖赞美。淮南、淮北发饥荒,陈大受打开官仓赈济百姓。稻谷将尽,接着用小麦赈济。又请求江南、广东卖粮,一边调发一边储备。当时接连几年饥荒,饥民抢夺米麦来充饥,有关官吏以盗贼来判处他们。陈大受同情他们的处境,上奏宽恕了六十多人。等稻麦熟后,禁止用粮食造酒以及大商户囤积粮食。又因高地斜坡处不适宜种植稻麦,福建安溪有一种叫畬粟的旱稻,不需灌溉,前总督郝玉麟得到那种旱稻种子,指教百姓试验种植有所收获。陈大受于是让有关官员大量购买,分发给各州县,让百姓根据地形种植。此事皇上听说后下旨说:“各种事情都像这样留心,让我非常心安。”

        这一年,常州、镇江、太仓三府州遭受水灾,陈大受打开官仓赈济百姓。江南过去习惯借助拦河挖建池塘,有的已经年久失修,遭遇水灾后大部分被冲毁,重修工程费用巨大,百姓无法承受。陈大受便拿出官粮借给百姓,号召百姓修建堤防,按时完工。在长江边修缮好三合、永丰、北城各处堤坝,在句容修复郭西塘黄堰,在苏州、太仓疏通了刘家河,灌溉蓄水泄洪,各种工程一概完成。七年秋,黄河在古沟、石林处决堤,高、宝、兴、泰、徐各州县遭受水患,陈大受快速巡视并上报皇上。陈大受于是命令多准备舟船,等水到时分别载上百姓各处逃生,首尾相接的船只绵延几百里。

        十年,皇上下旨免除第二年的钱粮,陈大受上疏请求核准各项水运赋税规则,通告天下让人都知道;陈大受又汇集核实土地人口的消耗和剩余,与水运各项一并整理完整;斟酌核定业户减租的标准,告令天下一起遵照执行。陈大受得到了皇上的嘉奖。常州有喜好佛祖的风俗,家家准备干净的厅堂。江宁、松江、太仓等地逐渐沾染上这种风气。陈大受上疏请求命令有关官员设防禁止,把佛祖转入庙中;各家厅堂内人员田地屋产,按各自的用处处置。皇上下诏说:“这些事情要量力而行,不能心急。不然,就好象想做好事反而因做不好而不如不做。”

        陈大受清廉有节操,天下推崇。因官职低微时极度贫穷,俸禄不够奉养父母,自己生活的就像百姓时一样。十六年,去世,谥号文肃。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雍正二年进士。乾隆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擢左都御史,疏言:“大学士张廷玉历事三朝,遭逢极盛,然晚节当慎,责备恒多。请自今三年内,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又言:“尚书公讷亲,综理吏、户两部,兼以出纳王言。部中议覆事件,出一言而势在必行,殆非怀谦集益之道。请加训示,俾知省改。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两疏入,上谕曰:“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固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转于廷玉有益。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但治事或有未协,朕时加教诲,诫令毋自满足。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候朕裁定。”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命勘海塘。时运河盛涨,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俾水有所泄。以江南坝决,命偕署尚书策楞往按。合疏言河员亏帑①误工,诏夺河督高斌、协办河务巡抚张师载职,穷治侵帑诸吏。上又命清察江南河工未结诸案,统勋疏言未结款一百一十一万有奇,请定限核报。又以河道总督顾琮请于祥符、荥泽诸县建坝,并浚引河,命统勋往勘。统勋议择地培堤坝,引河上无来源,中经沙地,易淤垫,当罢,上从之。

        三十八年十一月,卒。是日夜漏尽,入朝,至东华门外,舆微侧,启帷则已瞑。上闻,遣尚书福隆安赍药驰视,已无及。赠太傅,祀贤良祠,谥文正。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回跸②至乾清门,流涕谓诸臣曰:“朕失一股肱!既而曰:“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注】①帑(tǎng):古代指钱财或收藏钱财的府库。②跸(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俾:使,让    

    B.或量行裁减,免旷废之虞      虞:忧虑

    C.今一经察议,人知谨饬        饬:谨慎      

    D.命偕尚书策楞往按            按:按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寻命以统勋疏宣示廷臣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B.①若有几微芥蒂于胸臆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则非大臣之度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其所司事,或量行裁减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能说明刘统勋刚直、勤政的一组是

    ①从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       ②非特旨擢用,概停升转

    ③请加训示,俾知省改      ④讷亲为尚书,固不当模棱推诿    ⑤统勋请浚聊城引河,分运河水注海        ⑥合疏言河员亏帑误工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统勋受命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掌握了丰富的水利知识,为他后来出色地完成修治运河的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刘统勋敢于上书直谏,大胆提醒皇上对张廷玉和讷亲进行训示、教诲、抑制,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

        C.在河道总督顾琮请求建坝一事上,刘统勋亲自前往考察,审度地势水势,建议搁置顾琮的请求,得到了皇上的批准。

    5、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3分)

        (2)上临其丧,见其俭素,为之恸。(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1、D(按:考察)  2、.D(D项都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C项①连词,表承接,“就”;②连词,表转折,“却”。)

        3、C(①是刘统勋服从指派学习海塘工程,④是乾隆对讷亲的评价。)

        4、B(“皇上当即应允,并向朝臣宣示处理意见”错误,皇上没有马上应允,而是过后不久把刘统勋的奏章公开,拿给朝廷重臣看。)

        5、(10分)(1)大臣责任重大,原本就不能避免别人的指责。听到别人指出缺点错误就高兴,这是古人崇尚的做法。(3分。“指摘”、“过”、“所尚”各1分)

        (2)乾隆亲自参加他的丧礼,看到刘统勋家里俭省朴素的情况,替他悲伤。(3分。“丧”、“俭素”、“恸”各1分)

        (3)认真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说给老百姓听(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老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重物了。(4分。“谨庠序之教”1分,“孝悌”1分,“申”1分,“颁”1分)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8分)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窥:偷视;寒花:菊花;小立:静立片刻。

        (1)、诗歌末句“新月似新霜”,化用了李白《       》中的诗句。(1分)

        (2)、首联中“动”、“窥”两词颇可品味,请选择其一进行赏析。(3分)

        (3)、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趣,请联系诗境具体解说。(4分)

        (1)、《静夜思》(1分)

        (2)、1)“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这是静景(1分);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浓墨的树影也随之荡漾,这是动景(1分)。这样动静结合,画面更美(1分)。(共3分)

        2)“窥”:好象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2分)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斜晖的眷恋之情,十分有趣,亦反衬出小园景色的美丽(1分)。(共3分)

        (3)、颈联“幽竹”“寒花”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坚贞;尾联“新月”“新霜”等意象表现了诗人的清逸高洁。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节操高尚、胸怀澄明,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意象作用2分,诗人情怀2分)

        附诗歌赏析

        黎简(1747~1799) 清代诗人。字简民,一字未裁,顺德(今属广东)人。因喜其境内东樵(罗浮)、西樵二山之胜,故自号“二樵”。他还取东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为“五百四峰堂”。 黎简诗、书、画、印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其诗能自成一格,对清代中叶岭南诗歌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黎简个性狂傲狷介,自称“狂简”,自刻印章“小子狂简”。据传当时名动天下的袁枚到广州时欲求一晤,黎简拒之门外,其狂傲如此。

        首联写园内之景,一正写,一侧写。小园内有一小池,池水清澈,池边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倒映池中。傍晚时分,微风乍起,池中树影摇晃,婆娑荡漾。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光”泛指山中各种景物,一词写尽秋山美景。唐人张旭有“山光物态弄春晖”,常建有“山光悦鸟性”之诗句。但山光虽美,小园中景物更具风情,故有“山光窥短墙”。本为小园主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写“山光”因好奇园中美景而探头探脑,窥视园中。 不但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而且从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富有魅力。此句与王安石的“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秋天的山村黄叶满山。这种黄,是成熟的金黄,并非枯槁的褐黄.它黄得亮,也黄得润,给画面涂上一层亮色,片片金黄的叶如只只飞舞的蝶.尤其是在斜晖的映照下,一半明艳,一半阴暗,色泽层次分明,尽显”山光”之致。

        颈联又回到写园内,写翠竹之幽,寒花之芳。幽竹静立,人亦静立,人心澄明、淡定、从容。“寒花”即菊花,凌霜傲放,清香袭人。此二句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一为劲节,一为傲骨,显示诗人的高风亮节,孤标傲世。

        尾联“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诗句故设重字,造语别致。“小园”“小立”两个“小”字一指范围,一指时间。为何“宜小立”?只因月已如霜。虽曰“小立”,然诗人自“斜阳”至“新月似新霜”,也立之太久,陶醉于眼前美景而不忍离去。新月新霜乃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之象征,于是一个孤清高洁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

        这首诗设色明丽,开阖自如,取象秀雅,风格清峻,体现了黎简孤傲高洁的情怀。

        不过明眼人一眼便看出此首五律并不中规中矩,颔联“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不对仗。然而“锤焉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其二樵之诗”(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的黎简深得杜甫律诗精髓,为何在全诗对仗工稳,格律谨严之状态下出此拗句呢?据传黎简原作此联时是“秋村黄叶满,西樵白霭长”,然“小子狂简”一时兴起,觉得语意平淡,不若夕照之下黄叶满山来得绚丽、奇幻,故有此一改,亦是其狂傲之性所致。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8分)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4分)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4分)

        (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2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2分)

        (2)同意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2)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2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1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唐]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兰竹诗   [清]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情趣和意境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春残”概括或总写  1分;三景写全3分)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畏春残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改清阴”的讴歌,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2分)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调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2分)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周密(宋)                             赵翼(清)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1)答: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2)答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也可):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

    17、翻译[清]周容的《渡者之言》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

        译文: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出发,打算到蛟川县城去,让书童用夹书的木板捆着书跟着我去。当时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云雾环绕着山林。看看离城还有两里路,便向船夫问道:“还能赶得上南门开吗?”船夫仔细看了看书童,回答道:“慢慢走还赶得上,快走就关了。”我以为他是拿我开玩笑,心里很生气,就快步赶路。走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书童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断开,书也散了,他哭哭啼啼没有马上爬起来。等我们收拾好书,把书捆好继续向前走,城门已经关闭上闩了。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想起船夫说的话非常合乎事理。天下因为急躁而导致失败,直到天黑也无处归宿的人,就和这一样啊!就和这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