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买盘数字代表什么:人人都是孟京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1:12
    北京海淀剧院,路口斜对面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人大附中是现在全北京最牛的中学,人大附的老师有一句训学生的口头禅:学习不努力,直接去隔壁。

    隔壁是中国人民大学。

    老师们的这句口头禅,是典型的唯清华北大论。清华北大之外,都不入法眼。这种思维方式很能鼓舞人,也很伤人。

    海淀剧院在京城剧院名录上绝对算不上名刹。“开心麻花”系列之《索马里海盗》,连演百场之后,终于在这里谢幕。作为人大附中的老学生、海淀剧院的老顾客、麻花系列的老观众,我来瞅了一眼最后的海盗。场子内还是轻而易举地坐了个满满当当,上座率好得令人发指。台上的戏还是那么孟京辉,让人分不清跑在台上的是一群海盗还是两只狗。

    说麻花系列像孟京辉,既鼓舞人,也伤人。孟老师的戏现在口碑高耸,孟老师的票房现在指标良好,接近孟京辉,也就接近了这个行业的顶级。但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说你怎么怎么像另一个,有时候也如同骂你。

    麻花系列的票房其实不输孟老师。戏,则接近了孟氏剧作的灵魂——搭一个略带玄妙的戏剧冲突架子,然后往上添肉,所有的肉由部分舞台经典+部分热门新闻+部分网络帖子+部分民间段子组成。

    这不是刚出道时的孟京辉。这是改良之后已经大众化、商业化和传说化的孟京辉。刚出道时的孟京辉还不舍得加入太多的帖子和段子,但现在,这几乎已是工业化的艺术生产模式。孟老师也乐得坐享其成了。所以才会有两三台孟氏戏剧在京城或沪上同时上演的盛况,才会有这样的模板被一些聪明人轻松复制的传奇。

    人人都是孟京辉。这是在夸孟京辉,还是在骂孟京辉?

    孟京辉自己都不知道。

    模仿,其实也是很难的,也是一门艺术。上周我还去了趟东方歌舞团。它现在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骨干,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新一轮主力部队。“东方的腿,总政的嘴”,我满怀敬意、向往和好奇来看“腿”。艺术家们用充满国有单位食堂气质的热腾腾的肉包子,以及一台精彩的各国歌舞联排来招待我。

    看到的第一个节目,就让我看出了破绽。一群帅小伙,绷着漂亮有力的腿,在我面前的排练厅里极其认真地演绎日本歌舞。但我怎么看也不觉得这是一群日本男人。日本男人什么气质,咱们中国的人民群众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至少,日本渔民的气质该是有一点野,有一点蛮,有一点粗放,有一点“嘿嘿哈嘿”般的喧嚣。而这群帅小伙个个眉清目秀,面带羞涩唯美的表情,动作标准优雅整齐划一,身材很环保,笑容很腼腆,气质很贵族,队形很考究。

    这就是东方歌舞团演绎的日本歌舞,形貌似,而神极不似。这是国内最高水平的艺术团体,这是国内文化体制改革的急先锋,但回到艺术本身,似乎还值得推敲。在这些率先改制后的文化院团,管理机制是好的,大锅饭已被打破,艺术家们焕发了活力。然而,工资翻番,就能让小伙子一夜间神似日本渔民了吗?奖勤罚懒,就能让他们不再只展现舞蹈技术,而开始进入人物了吗?

    这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所在。

    这里不是靠生产线,而是靠人的头脑与品位来提升产品质量。这里生长出了一个孟京辉,但还缺少更多的孟京辉。

    这里出现了太多的孟京辉也不是好事,这里其实还需要赵京辉、钱京辉、孙京辉、李京辉。

    这里出现了赵钱孙李京辉,仍不够。这里,观众的口味永远不会满足,评论者们鸡蛋里挑骨头的能耐永远不会消停,一个作品成了精品并不意味着你所有的作品就永远都是精品,一个艺术家焕发了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他的艺术创作能力就必然提高。

    东方歌舞团的日本帅渔民们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那个晚上,我又跑到大蛋壳里去凑热闹。大剧院负责接待媒体的丹姑娘很辛苦,媒体天天来报道盛况,她于是显得格外纤细苗条。那天大剧院的几大剧场,分别被东方歌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和国家京剧院占据,排队入场的观众乌泱乌泱的。

    这是不多见的国字号之夜。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孟京辉。拨去圈子里的浮名和商场上的浮华,他的戏剧之路,其实正遇瓶颈。当更多的人可以复制孟氏的名利双收时,他的历史使命,可能就要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