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海灯塔 新浪博客:纳粹、苏联的金牌体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07:45
纳粹德国、极权苏联都曾利用垄断的国家权利、资源,搞举国体制,集中人力、资金,夺取奥运金牌,这种“金牌体育”已经远远背叛奥运精神,其目的是装点国家形象,欺骗蒙蔽国民,对外进行扩张,对内稳定统治,以金牌为目的大量投资,为金牌,常年供养了无数的教练和运动员,给他们发放工资。这种“金牌体育”学自苏联,苏联则仿照纳粹德国,真相应该揭开。

(一)纳粹德国 1936柏林奥运会

1931年,柏林获得举办奥运会资格,1933年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希特勒很快意识到,奥运会期间各国的人都可以来德国,举办一次奥运会能造成极大影响。他宣布自己出任奥运会主席,批准筹建庞大的体育场馆,是为了让全世界注意德国,而他也可以利用这次盛会,将自己作为德国的救世主介绍给世界。

希特勒领导下的组委会,以惊人的速度、效率、投入工作,不惜耗费巨资,(1934-1936年间耗资4200万金马克)以德国人特有的高效,建设着有两万座位游泳池、空前豪华的奥运村,现代化的体操馆,1935年的柏林到处的施工现场。帝国宣传机构印发了万吨纳粹德国与奥运会的宣传材料,开始了奥运史上空前规模的宣传工作。(注1)

希特勒宣布奥运会开幕,一支庞大的交响乐团和五千名唱歌演员,演出了奥运会会歌及奥林匹克颂歌,场面辉煌壮观之极。开幕式经过严谨的组织和精心准备,整个柏林体育场被欢呼声笼罩,希特勒和他的纳粹标志被人们簇拥着,所有人都相信这一时刻将被永远记录为德国复兴的伟大历史,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次奥运会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曲。(注2)

奥运会开幕式,给予希特勒极大的满足,一个信得过的形象被成功推出,让所有的德国人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并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大国复兴的信心。

1936年柏林奥运会,德国获金牌第一(33枚)美国第二(24枚)。

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三年,1940年9月德国军队在2000多架飞机的轰击下对波兰发动攻击,全世界第一次感受到希特勒的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奥运会因此而再次被中止长达12年之久。

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九年,1945年纳粹战败,希特勒自杀。

(二)极权苏联 1980莫斯科奥运会

苏联参加奥运会,目的就是夺取金牌第一,向世界说明社会主义优越性,鼓舞国内的士气。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关起门来训练运动员,在1952年之后,六次获得奥运金牌第一。

极权国家苏联,有一套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为了争夺奥运金牌,国家利用垄断的、不受监督的权利,集中财力,人力选拔培训运动员,有的小孩在上小学之前就送到少年体校开始接受训练。许多苏联人在上小学的时候曾接受过体校教练的选拔,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体校,包括中等体育院校。(注3)

1979年12月,集结在苏阿边境上的苏联1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长驱直入,控制了阿富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城市,把“不听话”的总统阿明和他的妻子儿女们送上了断头台,从这一天起,长达10年之久的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拉开帷幕。这次入侵受到欧美很多国家的谴责,

1980莫斯科奥运会于7月开幕。苏联政府要藉此机会向世界炫耀“社会主义的成果”。一边是列宁格勒的老百姓们排队拿着各种票据抢购少的可怜的日用品。……一边是克里姆林宫倾举国之力,在奥运史上创记录地砸进90亿美金巨资,轰轰烈烈地展开“体育和经济实力的超级大佬”的形象工程。

随着各项赛事的进行,担任裁判的东道主偏袒本国运动员的嫌疑也越来越大。……在标枪比赛中,苏联选手库拉几次试投,成绩平平,苏方工作人员把体育场入口的大门打开,使场上风速超过2米,库拉立即顺风奋力一掷,创造了91.20米的“优异成绩”,获得金牌。在撑杆跳高、链球等项目的比赛中,类似的“推波助澜”屡屡发生。

苏联获得金牌第一。这是苏联自1952年以来在奥运会上获金牌最多的一次,也是到当时为止一个国家在一届奥运会上金牌最多的一次。(注4)

当时的苏联不但经济落后,人均GDP远低于美国,人口也低于美国,为什么在这种背景下,金牌总数会超过美国?就是因为苏联实行一党专政,可以不受监督的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去争奥运金牌,而美国政府要受反对党、受民意、受媒体的监督,政府不敢拨用大量资金争取金牌,为自己争光。

苏联好景不长,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获得金牌第一名,1985年戈尔乔夫上台,推动政治改革,1991年在民主力量的冲击下苏联解体,原苏联分裂成了十几个国家,从此告别“金牌第一”。

(三)社会主义的“金牌体育”与1988年汉城运动会

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再次打败美国成为金牌第一名(55枚,),第二名是社会主义的东德获37枚金牌,美国只有36枚(第三名),苏联在国内大肆宣扬伟大成就。

1988年汉城奥运会,社会主义的“金牌体育”登峰造极,小小的东德只有一千六百多万人口,竟超过美国成为奥运金牌第二(37枚),比较之下,西德人口有六千多万,人均GDP是东德的几十倍,但是只有11枚金牌,远远落在东德之后。

在这次奥运会上社会主义国家匈牙利获得了11枚金牌,保加利亚获得10枚,罗马尼亚获得7枚,他们获得金牌数目都远超过欧洲的发达民主国家法国,意大利。

在近80年来的奥运会上,极权打败了民主。穷困落后的极权国家,因为能够不受民间制约,集中国力,所以在奥运会上打败了发达的民主国家。

但是金牌不能证明社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汉城奥运会第二年1989年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开始走上民主化道路,此后金牌数再也没有超过汉城奥运会,但是经济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人权有了保证,国民体质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8年8月26日文章说:当许多雄心勃勃的美国父母在努力培养孩子的运动天赋时,苏联未来的冠军则自幼被交给了国营的寄宿学校。国家在所有学龄儿童中挑选未来的冠军,把那些长的特别高的挑出来打篮球,苗条,柔韧性好的挑出来练跳水——不管他们是否会游泳。

苏联的运动员培养选拔机制,包括各级体校,少年体校,国家建立庞大的各级体委(后改体育局)垄断运动员的选拔培训,国家供养大批教练、陪练、运动员,政府为他们常年发放工资,金牌挂帅……

1936年,纳粹德国,倾国家之力,投资4200万金马克举办柏林奥运会获得金牌第一,超过当时最强大的民主国家美国;9年之后纳粹德国战败,希特勒自杀身亡;

1980年,极权苏联,学习纳粹德国,倾国家之力,投资90亿美元(|破以前奥运会记录),举办莫斯科奥运会,结果如愿以偿,获得金牌第一,超过美国;11年之后苏联解体崩溃:

苏联的金牌战略路线, 选择冷僻项目、很少有人锻练的项目,如女子举重、女子摔跤、高台跳水等等,这些项目在国外商业价值不高,参与者不多。集中国力抢夺自然容易得手。“金牌体育”体育,对提高国民体质毫无帮助,目的只是,激发“爱国”热情,给政府争光、贴金。

(七)与美国体育比较

美国奥委会新闻主管赛贝尔说:“对美国来说,……我们强调的是全面丰收。”美国奥运会没有政府拨款,他们每年1.5亿的运营经费都是来自赞助和国际奥委会的拨款。

苏联运动员没有乐趣也没有游戏。从运动员赛后的讲话中,我们能发现他们承受着天大的压力和对自己达不到预期的不满,而与之有着鲜明对照的是西方运动员更自信,甚至是更自负的表现。

“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相比,我们的运动员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认为自己肩负着代表国家形象的责任。很多运动员训练一项运动并不是出于对这项运动的热爱,而是因为他们被国家相中了。”苏联看重金牌。运动员要花大量时间在训练上,他们很少能与家人团聚。很多运动员退役后都要生计奔波。而外国运动员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或其它的事业,训练只在业余时间进行。

苏联运动员为祖国实现荣光是党中央赋予的神圣使命。苏美两国运动员的差别一目了然。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美国运动员谈论的是他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宠物和爱好。他们反覆重复着“好玩”这个词。16岁的女子体操运动员肖恩.约翰逊热情地展望着她回到中学后将参加的课程。苏联运动员每天训练10个小时,即使是儿童。“你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教练总是和你在一起。人们总是在看着你,医生,甚至咖啡厅的厨师都在看着你、为了不让别人失望,除了训练你别无选择。”他说他可以数出他与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每年只有很少的几个小时”。 

“金牌体育”湮灭人性,摧残青少年,使运动员成为一个运动机器,后患无穷。

为了争取国际金牌,国家日常投入,更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国家成立了,各种运动中心,包括体操、田径、水上运动,这些运动的经费和教练全部由国家财政提供,各省市都设体校和体工队,分别有省市财政提供经费。为了争取金牌国家供养了一大批,拿国家工资的运动员,将国家运动员分级,为健将级、一级、二级运动员按不同级别发放工资,这里的庞大开支,属于国家机密。一部份运动员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国家的供养下日以继夜的为金牌而奋力锻练。

国外的运动员,他们都是自谋生计,巴西柔道运动员凯特琳代表国家夺得首枚奥运奖牌,她去北京的机票,是朋友筹集资金代她购买的,她的外婆回忆凯特琳7岁时学柔道的情况说:“有时我们连给她买一张公共汽车票的钱都没有。”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所以在体育并不普及的境况下,取得那么多的金牌,完全是仰仗国家的财力、人力投入。

发达的民主国家他们举办奥运会都不穷极奢华大笔挥霍公众的血汗。

很多民主国家举办奥运会都是精打细算,尽量少花钱多办事,有的国家由民间主办奥运会,政府不花一分钱最后还有盈余,如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组织者尤伯罗斯被称为奥运经营之神。

2000年悉尼奥运会。在奥运会举行期间,由于上座率达到了91%(由此带来了4.88亿欧元的收入),并且奥运会衍生产品销售情况非常好,所以奥运会主办方成功地收回了开支。

新华社记者杨明在他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但我们的金牌总数是世界第一,亚洲绝对第一,这对我们国人是一种讽刺,他同时还建议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和体校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

“金牌体育”后遗症

为了争夺国际比赛的金牌,建立了自下而上的严密的培训体系,几乎在每一个县里都建立了少年体校(据说全国曾有20万人在就读),在这之上还建立了省市体校,北京还有直属国家体育总局的,包括所有竞赛项目的培训中心,这些中心以及他们的教练都有国家或地方财政提供资金。

很多儿童从五六岁开始就进入少年体校,全力锻练某个单项,成绩好的进入体校,各省市还有体工队,在这的体系中,从事锻练的运动员,几乎没有其他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由于国家的支持和投入,在他们当中产生了一批专业的职业运动员,有的达到健将级、一级、二级的标准,他们就可以从国家拿工资。在这个培训体系中产生了极少数的世界冠军,如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篮球运动员姚明,田径运动员刘翔,排球运动员郎平。

多数运动员达不到冠军的水平,他们在20几岁就要退役,身无一技之长,被人称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业成了最大的困难,他们退出运动行业之后没有任何补偿,于是只得拚命的找工作。我接触过一些退役的运动员,他们只能干一些保安之类的工作,有的去干农民工,不但成家困难,生活也都十分艰难。这就是金牌体育所造成的悲惨后果。

获得了世界冠军又将如何呢?有个举重冠军是世界级的,退役之后只得到澡堂里去给人擦澡,举重运动员董日梅,结婚之后生活日常困难,生了个小孩,买奶粉的钱都拿不出来,她只得摆地摊卖运动衣,她把世界冠军奖牌拿到网上拍卖,以为糊口之用。

推行“金牌体育”,大量投资奥运亚运,造成财政超支,为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亚运刚刚结束一个月,今年11月的CPI(表达物价)就达到5%,物价飞涨这是一个噩讯,形象工程,“金牌体育”对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十多年来,每当运动员获得了国际金牌,都会开动全国的宣传机器,大肆宣扬,欺骗那些不善分析看不到真实消息的愚昧大众,误以为国际地位有了多么大的提高,实际上“金牌体育”是一种骗局。

从纳粹德国、极权苏联,都曾利用垄断的国家权利、资源,搞举国体制,集中人力、资金,夺取奥运金牌,这种“金牌体育”已经远远背叛奥运精神,其目的是装点国家形象,欺骗蒙蔽国民,对外进行扩张,对内稳定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