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定金协议:谁来关心农村的'90'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31:19

当人们把众之所瞩的摄像头在城市的90后们头上晃来闪去时,我们不禁要问:占总数四分之三的农村90后们的身影去了哪里?社会在高速发展,而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却越来越大……

 

农村90后:被抛荒的一代”……

 

 

原来,我们也是90后

   伴随着70后的理想,80后的张扬,自我的90后们也迫不急待地闯入了被评说的序列。有人还为此特意罗列了几十条专属于90后的特征。然而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利”大都是针对占非主体地位的主流90后们所开列的。而相对于占主体地位的非主流--农村90后们,显然是被关爱目光遗落的哀愁。他们就像被打工族们抛置的荒田,成为新世纪被“抛荒的一代”。伴随着每个人心理与现实故乡的渐次沦陷,他们的周围荆棘丛生。极目四望,他们为虚空、为孤独、为垃圾所蚕食。相对于城市里的“掌上明珠”们,农村的新生代们分食的却是“空巢村庄”里“空巢家庭”中的“空巢文化”。他们是深刻还是肤浅?60后们茫然,70后们无奈,80后们怅惘。

    当人们把众之所瞩的摄像头在城市的90后们头上晃来闪去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农村90后们的身影去了哪里?平静下来后,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也是90后;是共和国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是该被媒体评头论足,被公众目光灼烧的一个群体。可事实呢?农村90后们被过路的潮水淹没了,他们留守,为渐次沦陷的村庄;为数载未归的亲人;为自己花样的青春,草样的年华。也许“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然而,农村的90后们还能成为他们的父辈吗?他们不再拥有土地,甚至连城市90后们的梦想都不再有。他们究竟还剩下什么?赤裸裸的自我?还是?我不敢想象数年后冬日的阳光是否也会变得吝啬,变得势利。可,他们也是90后,是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存在的90后!

 

新生代:我的地盘我作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打工潮。这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规律性迁徙一方面充实了一方,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清空了一方。走进昔日熙熙攘攘的村庄,孩子,老人,还有几条狗,这是这个时代所固有的景观。无论我国现今的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4.9%,还是更高,我们都不得不坦然地承认,我们的农村仍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老人和孩子。也即是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孩子们的地盘。在一个新的十年里,我相信它不应该因为荒僻而缺乏关注的目光,不应该因为落后而成为社会的盲禁区。

    在这个乡村世界里,他们即是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父母的远离,监护人的不周不力,让他们缺失了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失了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为此,相对于张扬的80后们,他们更自主、自我、自大,却也真正地out了许多。他们不再拥有父慈,不再拥有母爱,不再拥有家庭的管束,起码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若脱笼之鹄”,犹返自然。他们变得随便、放任,他们爱钱、爱玩、爱自由、爱自己。无论是在爷爷奶奶身边,还是在邻里亲朋的眼里,他们都是被“优待”的一族,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自己的俘虏”。他们时刻可以向他人和自我宣言:我很重要,你们不懂,永远不懂,也不可能懂。他们的言行相对于80后显得更“狂”、更“绝”、更不可思议。他们是他们自己的知音,你不懂,我也不懂。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和当下,为此他们可以欺骗和不择手段。关于未来和理想,他们更看重今天,看重行动,而缺乏必要的思考与计划。他们追求着城市90后追赶的星,追求着异样搞怪的火星文、垮裤和板鞋,流行色和时髦语,以及不可思议的非逻辑思维。也许他们已无形中将目光投向了城市的90后们,他们渴望,渴望占有,有,渴望享受,渴望释放,同时也渴求倾诉。哪怕这种行为是偏激的、莽荡的、出格的、非理性的。然而,毕竟这里是他们的地盘,我的地盘我作主。所以他们以青春比酷、比狂、比绝,哪怕力不从心,他们也会尽力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此,有人称他们为“疯狂90后”,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然而,从另一方面讲,称他们为“病盲90后”似乎更能切中要害,当然这并非绝对的。然则正是他们这些本身所固有“顽菌”让他们“营养”不良,进而走向“问题少年”。

 

父与子:拼一代与贫二代

 

农村的90后们同样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尽管它们多少有点虚幻与张狂的因素。但他们的父辈却是实在的,是务实的一代,是稳健的一代,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一代。同时也是被改革东风吹醉的一代。他们为火热的打工潮所席卷,所困守。他们不远千里,异地他乡,或工地,或厂企,为生活,为家庭,为孩子,为前途。现实迫使他们打破传统,撇家弃小,奔波劳顿。数年之后他们归来,将经年的流落变成楼房、家具、儿媳和荣光。在失业率高、就业难度大的当下,他们对孩子的前途有着新式的观念和见解,十多年一拼的求学择业的优越性遭到质疑。

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蜗居的房奴,更不希望他们成为连想做房奴而不得的人。因而,他们心甘情愿地做“拼一代”,他们夫妻双双把工打,夫妻双双别家去。成为专职打工族的他们也许为生活所迫,这点,不容我们否认。然而父母的双双离家给我们的90后孩子们带来了什么?落寞、孤寂、焦虑、惰情、脆弱、敏感、高傲......他们真正的命运又会怎样呢?《红楼梦》里有句人物评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希望我们的农村90后们未来不是这种归宿。另外,在“女孩有文化,不如有好嫁”,“男孩有文化,不如有个好老爸”的当下,在嫁给爱情还是嫁给房子,在人要有文化还是有钱花的喋喋不休的争论中,我们农村的90后们已不愿再做80后的“拼二代”。他们的观念开始急速扭转,一个人的前途不再是看谁有知识,学问高,而是看谁家的基业厚,谁更有“后台”和“老本”。他们拼得、比得、攀得是父辈,即当下时兴的“拼爹”。父辈的基业也许可以让他们道途坦荡,或者减少数年的艰苦历程,甚至会兴旺发达。然而这样的时运并不是愿意光顾所有的农村90后。相反,它只吝啬地青睐某些有机会的90后。

 

所以,作为打工族的“拼一代”的奋斗并不能从根本上成就农村90后的辉煌,摆脱“贫二代”的命运,相反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可弥补的创伤与哀痛。“拼一代”们长年累月地外出打工使农村的90后们处于一种悬浮和被抛置的状态。这样的拼打方式甚至会拼掉农村90后们的未来。有人说,农村90后们是被打工族“打掉的一代”。这并非危言耸听,相反,它将成为中国农村教育一个的世纪性难题,一个棘手伤神的难题。

 

教育:学校与监狱的距离

 

    在谈及农村90后的困境与难题时,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国新一个十年里,对于农村90后们,学校和监狱究竟有多远的距离?有句流行语说得很到位,现在的人,生来两件事:攒钱买房给自己,攒钱买房给孩子。它虽然只是从生活的一个侧面揭开了人生存状态的一角。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严酷性,为此农村的打工族们长年漂泊于异地他乡亦是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已经也正在忽视着一个问题:农村90后的教育。留守儿童是打工潮形成以后所衍生的名词,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它并不是一个时兴的话题。而对于新生代的90后们,对于在时代大潮中被淹没被边缘化的打工族后代们,却常谈常新。

   这些留守的90后们在农村有的有单亲照顾,有的跟着祖父母,甚至还有许多直接有亲戚照看。他们无论是跟着谁,如此长期下去,都会留下不可愈合的创伤。长期的父子母子分离让彼此的亲情渐次淡漠,昔日的父慈母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投下的不是阳光,而是阴影——是对双亲的陌生;是对生活的茫然和隐痛;是断代教育的缺憾;是心理年龄的早熟;是性情的孤僻、任性、叛逆、焦虑;是心灵的扭曲、行为的放荡与极端。对于长期在外的父母那些曾经熟悉的身影似乎已经不再清晰,那个声音也已化作了单纯的符号。它们不再有诱惑力和亲和力,相反,它常常给孩子们带来不快的压力和损伤。致使一些家长无奈地表示,回家后,孩子连爸妈都不再叫了。似乎他们早已经习惯这种离去,就像有一天他们注定要归来一样。他们不需要有什么心理准备,只需坦然地去接受。

    从另一方面讲,老人和亲戚的隔代教育与纵容教育又使他们深深地陷进了成长的泥潭。从而导致他们自私,他们鲁莽,他们骄横,他们狂傲,他们不知感恩,不知宽容,缺乏理解与尊重,缺乏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纪律性,缺乏……以至于一些初高中的教师们怨声载道,叫苦连天。其实这种严重缺失基础家庭教育的空巢教育已经力不从心。有人说,现在的90后不是把自己当成学习的工具,就是把学习当成狗屎。而农村的90后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从长远从大局而观,中国的未来属于他们,然而他们的精神面貌又是去了哪里?接触过一些中小学,我们不禁要仰天发问。有人说,90后们对一切东西好奇,除了课本与作业。的确,正如有人所列,我们的90后们的爱好里必有一项是睡觉,他们永远找不到自己的笔。我们无奈,我们可笑,我们哭笑不得。然而这是为孩子?为家长?为底层的打工族们?还是为我们教育着自己?亦或是为我们的教育模式,为不合理的资源布局和城乡差异?有许多老师不再能承受这种教育的折磨而无奈地离去,而他们继续做着我们所不能理解的行为,失学和被清退的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注视着,思考着,目送着一个个学生走出学校,又一步步靠近监狱。我不知道农村的90后们究竟有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又会有多少人将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成为社会的沉渣。

    当我们打工族们意识到的时候,却又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希望将孩子带在身边,然而现实的处境又不允许他们享受与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这就使我们的90后们注定要成为故乡的留守儿童,就像他们的父母注定要成为农民工一样,而且会有很大的基数。然而从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孩子开始向城镇的私立寄宿制中小学转移。这种对封闭式教育的渴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免了一些孩子流落的命运,然而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又滋生了学生的逆反与对抗心理。他们视老师为自己的障碍,视纪律为束缚自我的枷锁。以致他们顶撞教师比顶撞父母多,跳墙比父母跳巢多,逃课比上课多,骂人打架比团结合作多,同学矛盾比友谊多。这是他们成为了社会与学校的“问题少年”。又加之私立学校的收费性,更是纵容与滋长了他们的狂傲心理。同时这类学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不得不开除一些“问题生”,培养一批“养校生”。这使得农村的90后们接受的是冰火两重天的“非挂钩式教育”(指城乡的教育水平、教育模式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同时又加之父母亲人的“溺爱式教育”、“断代教育”、“空巢教育”农村90后们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就出现了畸形状态。尤其是他们遭逢返里与放假时,90后们往往会拥有绝对的自由权,而此时一些不愿归家的孩子就形成了另一层意义上的“小漂族”。他们不知何处真正是家,又是否该回家。当然,那些既不能跟从父母又不能去私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更是面临严峻的困境,他们的失学率尤其显得高。

    针对这一点,我们希望农村能够出现或出现更多的寄宿制学校;希望农村基层政府能够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能为留守儿童的异地求学出台一些优惠的政策,更希望更多的目光关注这批被抛荒的90后们。同时,希望我们的父辈不要让孩子成为被工作“打掉的一族”。因为我们不希望我们农村的90后们成为新十年的“贫二代”,更不希望他们成为社会上新一批杨芝星。

     我们用火热的目光记忆和注视着这一切——农村的90后们——中国荒漠里的“文化孤儿”。因为,他们也是90后,也是中国未来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