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网址2016在线:禅者的心路历程-迷悟之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12:50
        

  每个人的生命原本是圆满的,其所以不圆满,是因为妄起无明,认假为真,丧失主宰,障蔽本明,陷于愚蠢而迷失了真实原本的自己。当人迷失了真我以后,几十年的人生,便形同无舵之舟,活得万般无奈,活得很苦。

    古往今来,多少修行的人投入一生的精力,投入短暂的人生,却未必能够修行成功,这主要因为有个基本的观念没有弄清楚,那就是“解”与“行”──也即是“理解”与“实践”的问题。

一、知之真切处就是行
  
    
理解与实践,在一般人来说,是个矛盾的问题,很少人能够斩钉截铁地认定“究竟该如何去做”才是正确。因为从理解入的人,当他理解到达极限(点),生命就会产生突变,说个“行”字,忒也多余;只要能够理解到达极限,而又能坚决肯定,全部接受成为生命的内涵,而不只是知识、见解,就是大事了毕。因为单是知识不仅不能拯救我们的生命,而且知道得越多,思想越混乱。“知”,对修行的人来说,善于运用它,它是个工具;如果不善于运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就会反过来操纵你、支使你。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不自在?就是因为理智和思想摆不平,观念的结打不开。思想的素材是什么?就是前尘缘影,就是根、尘相对时所吸收的尘垢,一如电脑装填资料,所以说人脑类似电脑。一般人一生都被电脑操纵、支使,所以活得很苦。

    王阳明说:“知之真切处就是行”,知(解)到达极限就是“行”了。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求解(知),也很难到达极限,饶是皓首穷经,到死依然漆桶一个;就像乘坐公车,来回兜圈子,兜来兜去总是跳不出这个范围。

    “解”不是件坏事,但是一定要解极。很多人解了一辈子的经,既没有解极,也没有实践,最后就难免要落空了。

    也有些人不求解(知)、只重“行”。行有两种:一种是盲行,不足取法;一种是胜行。所谓胜行,即是从师父那里得到了心传,心传就是传心,因而了知诸佛、菩萨的心态,也无非就是如此,便不再驰求知解,而只是珍惜、保持住这种安祥的心态。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普遍存在的。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能创造。既然如此,复得本来的心以后,何须更求知解?只须保任此心,铁定“就路还乡”,更有何事?这样去“行”的人,便是上根大智、是最具备福慧的人,因他能行起解消,当人契入“实际理地”的刹那,所有一切闲知解,当下都会消失,所以“行”起解消。

    古人也说:“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祖师心即是“本心”。如果掺入相对的知识,就产生分别、比较,就背离、退失了“不二法门”。

    “解”与“行”──理解与实践,是学佛法的重大根本课题,如果不在这里抉择而下个决心,就无从着手修行。

    修行的人如果不遵从明师的指导,只是照着自己所理解的揣摩着去做,很可能会做错了,否则的话,那些闭关、阅藏、研究经论的修行人都应该成功了,但事实上不然。

    正法,绝不是小根小智的人所能理解的。

    正法,连哲学家都无法理解。

    哲学家停留在一个思想、认知的模式上,他们研究“宇宙是什么?”、“宇宙的法则是什么?”、“如何肯定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既然肯定了认知,人生的价值、理念又是什么?”这不是本体论、宇宙论、方法论和人生论吗?每一派的哲学家都有一套理论,但是每一派哲学家都无法从他那一套理论中完成自我心灵的解脱。真理是普遍存在的,到处都是真理,既然无所而非真理,那你就是真理,问题是“真理是原本如此的,你是否已恢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呢?”显然未能。

  人,从生理上来说,是由精子、卵子的结合而成胎,由中阴入胎,把前世的业带来这一生的肉体,纵使是菩萨也有“隔阴之迷”,阴即五阴(色受想行识)。当菩萨进入了色受想行识而又执著这个是我的时候,菩萨的宿命便不通了。菩萨尚有隔阴之迷,一般众生更可想而知了。

    我们修行,虽然不可以谬执某一派哲学就是真理,但有些哲学家求知的概念是很正确的。所有的哲学家都先问:“宇宙是什么?存在是什么?”佛法则不说:“宇宙是什么?”所谓时间、空间也都不过是分别心的产物,如果离开分别,本心上原本没有这些东西。

    修学佛法不可有偷心、机心。

    修学佛法在根本上要弄清楚“解”、“行”的关系,要肯决自己修行的方向,是从“理”入?抑是从“行”入?而且要死掉偷心。什么是偷心?以恶小而为之,自我原谅,还说是小事、不要紧……。

    孟子说:“有个人每天偷邻家一只鸡,有人劝他说:‘这不是一件好事’,他说:‘好吧,我今年照偷,明年再停止……’”这就是偷心。你认为不对,就应该立刻不为,不要“以待来年而后已”,不可以这样。

  学佛法偷心不死,自己原谅自己,自己姑息自己,这叫“因循”,把大好时光都浪费掉。我时常讲:“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原谅和佛天的宽恕;最肯责备自己的人,最容易免受人群的责难和恶果的惩罚。”人要责备自己,不要习于原谅自己,原谅和无视自己的小过,就叫偷心,有一点点偷心便会产生通向解脱的“电阻”,便与佛法不相应。

    其次,不要有机心,机心就是用心机──逞一些狡狯,用一点手段,修学佛法是不可以这样的。学佛法要具有诗人的气质,让人生充满诗情画意,扬弃庸俗的见解。假如学佛法连文学家、艺术家的气质都没有,会有两个不好的结果:

    第一,流为功利主义、市侩主义。不少人认为“印一部经,有一部经的福报;念一句佛,有一句佛的功德”,这样不好。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榜样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不怕入地狱、不惜入地狱,他只是以真理为生命,地狱如果没有真理,真理就不具普遍性,实际上真理遍一切处,所以不要怕入地狱,不要让自己变成市侩,变成个人功利主义者。

    第二,枯燥、寂寞。假如修行而不以寂寞、淡泊为享受,就会感到枯燥、无聊、活得无奈而无法修行。

    决心修行,一定要先把“解”与“行”弄清楚,是从解入?抑或从行入?

  这是两条路。我告诉各位,从“解入”极难,凭我们中、下根器的智商,穷一生之精力,也没有办法穷溯到“理”与“事”的源头。所以,不如从“行”起步,比较容易而可靠。也即是把师父传给你的心态,视为自己的生命,珍视拱奉,保任不失,以“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时时警惕,不可须臾离,久之“功到自然成”。

    人们常以“蝇营狗苟”这句轻蔑的言语来形容那些素质低劣、失去生活尊严的人,而我们人的生活,自以为高雅、高尚、有理想、有秩序,但是比人高一层的天界来看人类,人活得既肮脏、又窝囊,生活对人像似一种惩罚,蝇营狗苟,活得很苦、很累、很无奈。

二、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只有开悟了的人,才能够既存在又超越,才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淀到现象中的泥淖里。我们修行要“上报四重恩”,光靠嘴讲是没有用的,一定要“确认真实”、“肯定真我”;肯定真实的自己,就是肯定万事万物的真实。《证道歌》说:“证实相”,不是从外在开始,而是从自心开始。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时,同时也便知道了宇宙的实相是什么,因为“自他不二”、“物我一如”,真理没有两个。

    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保持自己本来的心”、“护持住自己本来的面目”,借用《中庸》上一句话,便是“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你所散播出来的无垢清净光,便可调和、净化社会的灵气,就已经对众生付出了实际的贡献了。

  我曾说过:“我们台湾从南到北,如果有三十位大菩萨,台湾就不会有灾难,就没有瘟疫流行,有台风也只会送来些雨水,而不会造成大的灾害。”所以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你若能用你如其本来的真我,把周遭的大自然同化掉,就是“如来”,就是“上报四重恩”。如果不能,仍须精进。

    禅宗有两句饶有义趣的话:一是“实际理地”、一是“本地风光”。“实际理地”是证入“至理”。禅不否定知解,但要到达理的极致,理解到最原本、最根本、最真实处,才算到家,而不是借着分别心去“想”,分别心的产物只是观念游戏。当你理解到宇宙的真实,证入“实际理地”时,自然就会享受到“本地风光”。“本地风光”是法界心的感受,是刹那不离“自知自觉”,是一种至纯、至真的心态。

    从“行入”比从“理入”要快。当师父把他的心传给你时,你会清清楚楚地感觉到“听别人讲话,听得很清楚,但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当他不讲话的时候,你向心里觅,也找不到一丝妄想,借用古人一句诗,活得全像“事如春梦了无痕”,拥有这种心态,才是“还得本心”。“本心”保任久了,就会“积厚流光”,何以知道?因为你会清清楚楚地感到“心灯燃起”。人到了秒秒发光、发热的时候,就臻于“不退转”而证得生命的解脱了。

    “学正法从行入”比较稳妥可靠。

  学正法,第一是“解”与“行”,第二是“法的人格化”。什么是“法的人格化”?“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当你行到极点,自然就会理解。就像《牧牛图》一样,从得牛、牧牛、人牛合一到无牛可牧,亦无牧牛者,能所不二。所以由“行入”比较稳妥可靠,这是立竿见影的事,一、二年就OK,不需要多久。

    从“行入”就是保任安祥心态,初学保任不住时就念《金刚经》。六祖曾赞叹《金刚经》说:“受持此经,一定见性”。台南有个小女孩,仅小学毕业,念《金刚经》久了,随便讲出几句话,意境非常高超。所以我们对比之下,要有信心。古人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所有的佛法,自己心里都有,而且还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原版本。

    认真保任安祥心态,心地就会昼夜二十四小时发光。正法非常难遇,虽然过去高僧、大德很多,要想遇到正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位要知珍惜、要矢志力行保任。“行起解消”,又叫“行起解亡”,当下便是个无事、无为、无心闲道人,觅一毫念头都不可得。

    修行中最难的事,是“当你一个人没有事做的时候,想找点事做”,就这点难。你若熬过这一关,就很快了,那就是要安于寂寞,以寂寞为享受。平常忙碌时,希望有个清净的环境,很渴望清净,当清净来了时,却又消受不了,觉得这个心无处摆放,于是便想给哪个人写个信,又想打个电话给朋友聊聊,或者翻本书看看……,完全忘记了修行,彻底辜负了清闲。学佛法要甘于平淡,甘于平淡这句话非常重要,在平淡中还要能够安心,这叫“自在”;假如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受不了,你这个人便永远得不到自在了。

  修行,不论你修得如何好,既然活在尘世,还只是“有余涅槃”,对生命产生大觉醒就是佛,这事无须谦虚,但是有了这个肉体,饿了得吃,冷了须穿……,所以要过正常人的生活;你可以吃饭、穿衣服,也可以修饰一番,但是不可以妄想,做任何事都要保持“有心无念”的状态:

    “有心”,就是“历历明明,清清楚楚。”

    “无念”,就是“绝无分别、执著,没有联想……。”

    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修行而到达圆满就很快了。

三、禅者的心路历程

    以下我们谈谈禅者的心路历程:

    禅者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 迷

    什么叫做“迷”呢?就是为了生活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交际应酬,人家要我们笑,我们不能哭;人家叫我们哭,却没有眼泪可流。至于“我”是谁?为何而忙?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却不曾在意,浑然不觉。像这样毫不自主地过日子,而且把几十年的无常岁月人生看成永恒,这就是“迷”。

    (二) 悟迷

  什么叫做“悟迷”呢?自己忽然领悟到“自己是在迷失中”,自己省悟了“自己是个迷失者”,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处所,还没有找到“迷失了的真正自己”,于是,他便去找,去修……。

    (三) 迷悟

    有很多人修行,修、修……修到摩诃般若出头,却不知道这就是悟,因为没有师父给他印证,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找悟,悟来了,也不知道这就是悟,而当面错过,于是他又迷了,迷到悟里了。

    (四) 悟悟

    一如香岩击竹,虚云老和尚倒茶烫到手。还有一个法师去种田,手持锄头击打一个大土块,一锄头下去把土块打碎,他悟了“原来如此”,我所追求的就是这,这叫“悟悟”。

    刚刚悟了的人,都有些痴痴呆呆的,适应久了自然会灵光,不再痴呆了。有些人会一直疯疯颠颠下去;痴痴呆呆是个过程,疯疯颠颠不足为法。

    (五) 正行(修)


    当人自肯、开悟时,在生活上依然还保有过去的惯性,那就要去修。“不悟而修”是盲修、妄作,根本还没见到道路,怎样走呢?所以修行不是“修而致悟”,而是“悟后起修”,“悟后起修”才是“正修”,又叫“正行”。

    “悟后起修”如何修?要彻底无为,要泯除一切的妄念。一般人不知道般若的伟大,本心就是般若。当我们获得本心,知道自己已经悟了的时候,我们的肚子饿了仍得吃饭吧!当你看到一个过去的仇人会心生不愉快;看到一位漂亮的小姐,心里还会起联想……;像这样,就要修。如果你不修,你悟了,也是白悟,就辜负这“大事因缘”了。所以有不少人“悟后迷”,又失落了无价之宝。

  修,其实不须要修,而是要切切实实认清真假,心不为外界所污染,活在责任、义务里,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尽到做人的本分──“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平常一念之起,要清清楚楚,不忽略任何一念。修行到这个时候,每个念头自然会清楚,为什么会那么清楚呢?因为平常都是无念的。

    修到“那伽大定”,常常都是“有心无念”的。《中庸》上说:“至诚可以前知”。诚,是纯一不二的情感,纯一不二就是到了最纯、最纯的时候,任何大事都可以事先知道。

四、舍离执著,保任此心

    各位了解了“解与行”的关系,了解了禅者的心路历程,就应该肯定“真实的自我”,要扬弃那些闲知解。我们一生坏在知道得太多,再增加些废知识,岂不被埋葬得更深?

    各位不必再怀疑、寻觅什么了,从生到死最真实的就是“保任此心”。如果还有个道理坚持不肯舍,就是“法执”;还有个习惯丢不掉,那就是“事障”;如果你仍然喜欢他人赞扬、爱面子,显然“我执”还未除。学正法的出发点,应该是只
求心安无愧,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如果还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批评,而不重视自己是否心安,这个人的“我执”还在。修行人只问自己是否心安,别人对我看法如何,那不过小事一件。事实上人命不会那么微贱,那一个人若是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在少数人的主观、偏见的好恶之上,这个人未免太作贱自己、太看不起自己了!你对我如何?那是你的事,我不会介意,若是你无理由地不喜欢我,也幸好你不是我太太,我们用不着办离婚手续,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所以大家不要太计较面子和虚荣。你看,你由劫至劫“头出头没”,如天文数字,你那些面子都在哪里呢?与真正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要钱、不要脸,有人要钱、不要命,也有人要今天、不管明天,要无常、不求永恒,我们修行人只重视自己的慧命,熔铸自己的法身,要把捉住自己生命的永恒。

    跟各位从认识到现在,所说的只有两个字:“佛法”。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只要方法对了,就能打开你的心扉,取得自己的家珍──无尽宝藏,“归无所得”,家珍原本就是自己的,你另外得到了什么?

    参禅,古往今来曾有很多人参话头、参公案,然而最好的话头无过于《六祖坛经》上的第一公案──“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上座的本来面目?”只要真参,很容易上路,当你空闲时就提起这个话头,久久一定有豁然的一天。其他的话头很多
,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不容易相应。如二祖见初祖的对话:“你来找我干什么?”“弟子心不安,祈求师父为我安心。”“把心拿来,我与你安。”“我却找不到它。”“既然找不到,我已经给你安好了。”这话很妙,他的弦外之音即在“求心安”,必须是“无心”,“无心”自然安,“有心”不得安。“心”与“念”相通,“有念”心不安,到了“无念”的时候,心自然会安。读古人公案,自己如果没有开悟,很难看得懂。古人的公案没有什么奇特、神奇,不如自己品尝自心的安祥觉受,那种味道才最可贵、最真实。但肯保任此心安祥,老朽绝不相赚,当来必定成佛,事情就这么简单。

    开悟有粗有细,粗者还会退转,一大意就退转,细的就不再退了。不退转,就是有了一定的结果,就是“果位菩萨”。

    各位保任此心,要把它当作唯一的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过年,我不赞成你们打麻将、玩牌、下棋……,并不是说那些东西都是大逆不道,消遣嘛,也无可厚非,但是你兴趣多了,便不能制心一处。当你感到枯燥、疲倦时,就唱《自性歌》,调和一下心情。当你修行到某种境界以后,就不会有枯燥感,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内心会不断涌出安祥的觉受,那是一种极为美好的“春的气息”。当你获得此种“无上法乐”以后,就永不退失了。

    在座各位此刻的心态,都已“进入状况”了,这即是“生命的原态”,这就是“生命的永恒相”,这个心 、端饭、倒尿盆……,什么事情都要做。他已经开悟了,还给六祖当了十五年的侍者,因此他“其养也深厚,其流也长远”,他若没这份孝心,说不定就没有现在的大法运。所以不学法则已,学法要重视法的伦理,师徒如父子,这份真情不能少,少了这份真情,就不相应。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差别

(一) 定义改变:由“思维修”到“外不著相”

    由如来禅到祖师禅有什么差别呢?第一个是定义改变了,不再是“思维修”,不再是“静虑”,而是“外不著相”。心像镜子一样,外面的东西来了,“现,现”,用现在的话来讲,中国人来了现中国人,洋人来了现洋人,就是这么做;但是人走了以后,它不会留影,它不是照相的底片,绝不留影为念,这就是《金刚经》讲的“无住生心”。

(二) 既存在又超越

    而且详细分起来,祖师禅有些独特的风格,它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存在又超越,既现实又超现实,表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是既具象又抽象。”我们为什么说禅是中国的国宝?因为没有禅,就没有中国艺术的特色。有了禅,中国人一笔画一个达摩,又像达摩又不像达摩中国的禅画,写的是山水又不像山水,还要找不到这样的山水,所以它既具象又抽象。现在世界流行抽象画,创造抽象画的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是禅宗。

(三) 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

    禅的宗教,既是宗教,又超越宗教。所有的教派当中,只有禅宗最反迷信、最不迷信了,因为禅宗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骨气。

    你想一想,哪一个信徒敢去侮辱自己的教祖呢?

    有个丹霞天然禅师到处行脚,天晚了,找个庙来借宿。庙里的知客就跟他说:“我们现在客、寮房都已经客满。你若能够前进,再走二十里路,有地方住。你若不肯前进,那我们这个地方只有大殿,你就在大殿里坐禅。”天然说:“好吧!那我到大殿。”这个知客就把大殿打开了,给他铺个很厚的垫子坐禅,到了半夜天气很冷,丹霞就拿几个佛像用戒刀劈开,点着了来烤火。烤了一夜的火,把佛像劈得差不多了。第二天,人家一打开大殿,一看佛像被他烧掉了,大怒:“你烧我的佛干什么?”“我烧取舍利!”“这个木头佛有什么舍利呀?”“既没有舍利,就没用,不是真佛,再拿几个来烧。”这是丹霞天然禅师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的懿行。

    最古老的、典型的禅堂还流传着一句话说:“念佛一声,挑水三担。”说你念一声佛,把我的禅堂念脏了。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文偃禅师,别人问他:“经上说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围走了七步,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呀?”他说:“这个没有意思。当时幸亏我不在,我若在的话,一棍子打死喂狗吃!”你们想一想,他到底是不是佛弟子啊?有人就对这个问题讨论不休,甚至有个人去问另一位大禅师说:“云门是不是佛弟子?”“是!”“他为什么说要把佛一棒打死喂狗吃?”他说:“云门真会报佛恩啊!”因为禅宗有一句话:“养儿不及父,家门一世衰。”这是说儿子没有父亲能干,一家门就不能想象了,要衰败了。云门的意思是什么?他的这句话就是佛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注脚,我连“唯我独尊”的人都打死了喂狗,那“我”不是更“独尊”了吗?这句话佛听了,会高兴。你当个磕头虫,佛不一定高兴。所以古来这种“反偶像、靠自力”是禅宗独特的风格,也就是特色。

(四) 接引手段:以有言显无言、以无言显有言

    禅宗表现在作略上,也就是接引的手段上,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法?”“竖一指”;“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打一棒”,这是“德山棒”;还有“临济喝”,有人向临济问法,话还没说完,临济大吼一声。有的时候以无言显有言,譬如“什么是佛?”“撑拳,不讲话”;有的时候以有言显无言,譬如“什么是佛?”“麻三斤!”,“麻三斤”跟佛有什么关联?他说了,你不用去找道理,那个没有用。有的时候一“喝”是赏你、奖励你,有的时候一“喝”是罚你,有的时候一“喝”是没道理,一喝不作一喝用,禅宗的作略鬼神难测。

    禅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上、在艺术上,常常“以有言显无言”,也就是说它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意犹未尽。例如苏东坡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也是以有言显无言,他是说了,但是意境没有说,要你自己去参。禅宗可以启发我们的性灵,它的确可以让“做自觉”的人自悟,如果是“听说的”,那叫“知识”。

五、为什么要提倡安祥禅

    我讲了如来禅,也讲了祖师禅,那么“什么叫安祥禅?”“为什么要说安祥禅?”过去讲到禅宗,第一个,五祖的如来禅讲“观心”,作“日轮观”、“月轮观”;第二个,六祖的祖师禅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不拘形象,不出不入,常在禅定。我为什么还要提出安祥禅?

(一) 因应时代环境的变迁

    古人,像虚云老和尚参话头,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沏茶不小心把开水倒到手上,杯子落地,大彻大悟。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由“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到开悟有一段时间,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慢的话一年、两年不等。

    我们人的心是有好几个心,第一种是二元的心,一般人的心是二元的心,想到一个“好”,就有一个“坏”的概念产生了;说到一个“无”,就联想到“有”了,我们离不开二元。我们活在二元里面是很苦的,因为二元的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矛盾就是不调和,不调和,你的心就不安,所以是很苦的。第二种心是独头意识。第三种心是客观意识:绝对无我的,这个无我就是真我。很多人把独头意识当成真我,那是错的。

    参禅参到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就叫“疑团”(疑成一团),然后你把疑团粉碎,就是粉碎虚空啊!然后客观意识出现了。所谓的客观意识就是无我意识,绝对的客观,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山河及大地,全现法王身”。如果你不打破疑团,不达到客观意识,就没有到家,这是可以用心理学分析的。

    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走向工业社会,因为经济条件改变了,生活条件也改变;生活条件改变了,生活型态也改变;生活型态改变了,人际关系也改变……,这一切都改变了以后,再用过去的方法,很难!要想成佛,必先修行,各位法师能在佛学院修行、学习,这是大福报。一般人是办不到的,因为他“要获得必先付出,想收获必先耕耘”,一般人不可能有时间、不做别的事专门修行。过去是个农业社会,你“见山不是山”,山不会来压你;你“见水不是水”,水也不会来淹你;但在今天你若“见汽车不是汽车”,碰上了,那不是你倒楣、就是他倒楣;他倒楣──碰死你,你倒楣──撞坏了汽车,但是这个机会很少。

    所以,参话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参话头只是一个方便,只是方便之一,而不是全部。我们看禅宗几个大善知识,例如六祖几个大弟子都不参话头,也都大彻大悟。

(二) 稀释祖师禅,以普及大众

    第二个,我们用禅的作略,古人说:“我若一向举扬宗乘,法堂前草深三尺。”这是说我若一向用禅宗的风格来跟你说话、说法,没人来了。譬如“什么是佛法?”他就打你一耳光。这一耳光打得很慈悲,为什么说这法师很慈悲?因为临济就是挨打开悟的。我打你一耳光,就是要让你悟嘛!但是我打了你一耳光,我是慈悲,你却可能去告我伤害──把下巴都打肿了。所以古时候的作略,现在也不能用。

    我现在提出安祥禅,就是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掺点儿水进去,不要它太浓,浓得让人无法接受,但是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改变的。为什么我要讲安祥禅?我要把部分法的内涵变成外举。各位知道:“修行离开正受,就没有真实的受用”,没有真实的受用,古人说这叫“干慧”。犹如脱水青菜,是青菜,脱过水的,没有青菜的味道了;在台湾卖脱水香蕉的很多,都变成香蕉干了,没人买,为什么?因为没有香蕉的香味。所以我今天为了要使现代人能接受禅,就必须把祖师禅加以稀释,使它能适应今天、适应大众,所以才提倡安祥禅。

六、安祥禅的修行方法

    而安祥禅主要的要求就是“求心安”,求心安无愧,叫人做每一件事都心安无愧。

    第二个,要求人活在责任义务里。各位法师的责任义务是弘法度生──净佛国土,成熟众生。而每个人结了婚就要养家;有父母,孝顺父母;有孩子,照顾孩子,这是基本的责任义务,也是禅的传统。如百丈大师的百丈清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安祥禅提倡勤劳。

    第三个,我们安祥禅要求做到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1)“时时自觉”:要经常保持自觉,人若不自觉,不觉着自己,人就会迷失。不管讲有我或无我,这只是个戏论,这不是个问题。很多人在哲学上讲无我,无我就是大我,大我和小我是不冲突的。有没有个别的自我?我肯定地答:“有”。若没有个别的自我,谁往生?谁下地狱?谁受罪?谁解脱?但是无论如何,你一定要保持自觉,要安分守己──守着真正的自己。守着真正的自己之前,先要认识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原本的自己,原本的自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自己;然后你要守住它,不要忘掉它。忘掉它,它就被六尘、五阴给遮住,你就会在六尘、五阴当中迷失,你就会忘了自己。人最恐怖的就是忘了自己,不要说修行忘了自己不会成功,做人忘了自己是老几?忘了自己吃几碗饭,到时穷打嗝,那也是很危险的,所以人要记得自己。能够记得自己,就会安于本分,是张得功就做张得功的事,是李得胜就做李得胜的事。所以要时时自觉,自己觉着自己。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是心的第二次派生物,不是原本的心了;原本的心是不会“思”的,应该要说“我觉故我在”,这是很真实的。所以我们学安祥禅,第一要“时时自觉”,不要“觉他”──觉到外面去,譬如看到车子、山水……等等,不要觉得很好就被它吸住了。大家还记得马祖百丈的故事吗?马祖带着百丈散步,前面有群野鸭子飞过去。马祖问:“是什么?”“野鸭子!”“哪里去了?”“飞过去了!”马祖拼命捏着百丈的鼻子,捏得他直叫。马祖说:“你再说飞过去了?”,意思是说你不要注意外边,注意这里(指自己),眼观鼻,鼻观心,你不要跟着野鸭子跑,不要被外界的事物牵着鼻子走,不要因为外界存在的虚幻假象而迷失了自己。所以古德有的作略是非常亲切、明白的,只要你是真修行,看了,真受用!所以“时时自觉”是我们学安祥禅要做到的第一句话。

    (2)“念念自知”:第二句话就是“念念自知。”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这是很可悲的,那叫“无明”,就是坠入阴境、坠入想阴。五阴──色、受、想、行、识之中,想阴是最麻烦的。

    我讲《安祥之美》,举了好几个例子说:你能保持安祥,男士们就越来越潇洒,若是女士们,用不到化妆品,人越来越漂亮。为什么呢?因为人的肉体永远受到心灵的支配。我举了很多例子,在这地方我再重复一遍,你可以想一想你的朋友、亲戚、老师、同学,哪些人有鼻窦炎?鼻子有毛病的人一定是逞强好胜、想赢怕输、好出风头、处处逞强,像这样的人都有鼻窦炎;我也说到什么人会得肝病,又说女人话多,白带就多……等等。

    我为什么讲这些,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因为“心物不二”,你有什么心,就会得什么病。是什么人,就会生什么病!所以我们要“时时自觉、念念自知”。有的时候我们有错误的想念,若不拉回来、不改正,这个想念就会造成疾病,很多病是想出来的。你每个念头的动态自己都能掌握,这样才能修道。

    有很多人想念太多,而且专门往坏处想:“这件事若糟……”、“我的小孩那么小,上学会不会被汽车撞上?”果然撞上了!为什么?天天祷告嘛!有人本来很潇洒英俊,因为想多了,就面有菜色,使生命的光彩都褪失了。“喜悦是生命的阳光”,你高高兴兴的,就好像一个公园上面有蓝天白云、有阳光普照;“安祥是幸福的泉源”,你若能够保持安祥的心态,那你永远拥有幸福,而且你的人生非常通畅,伤心的事、倒楣的事轮不到你,那是别人的事,而你呢?提升了你的亲和力,过去别人对你有陌生感、警戒心,你能保持一个安祥的心态,别人对你就没有戒心、敌意。所以你也不缺少安全感,因为你这个人可以信赖。所以说:“喜悦是生命的阳光,安祥是幸福的泉源。”。

    禅是具有力量的,禅可以表现的两大力量,是亲和力与同化力,是永恒不变的:

    第一、亲和力:若是真正学禅的人,就有亲和力,群众自然会站在你的周围,你自然就能成为核心。什么叫核心?一定要有外围,没有外围,不能叫核心。有很多人乱用名词,说某人是核心干部,其实这个人走到哪里,都是孤立的,那算什么核心?真的核心是走到哪里,都有一群人围着他,感觉和他在一起很舒畅、很亲切。所以,你若真实学禅,就会产生两种力量,一个是亲和力,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人群的核心了。

    第二、同化力:什么叫做“同化力”呢?你可以用你的心去同化别人,使别人的心变成你的心。有很多人跟我讲:“老师,你讲的话是实在的,我经过实验,的确如此。我认真修行以后,家庭比较调和,两口子不再吵架了,小孩也变乖了。”我说:“这是理所当然,你的心有同化力,全家人都是一样的心,怎么会有矛盾呢?自然就没有矛盾了。”

    所以我们要“念念自知”,一念不知,就会跟着念头走。我有一个老朋友,他每天早上到公园散步一个小时,我就问他:“你在公园散步的时候,都想些什么呀?”他说:“我什么都不想,我就是光走路。”我说:“你爱说笑!人不可能把念头截止的,念头不可能停止。”念头,你能煞车吗?你不能煞车。

    但是禅是讲求“现量”,不是讲求“比量”,它是重视“证量”。我们各位平常想让念头停止,是一件很难的事。现在,如果我不说,你也不听(停数秒),你找找看有没有念头?我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似镜常明”,像个镜子一样,非常光明;也没有参瞌睡,也没有喝酒,感觉有一点飘飘然,但是绝对找不到念头。在座的各位,谁能找到念头?举个手。你现在就是“无念”,你要知道“不二法门”就是这样──“有念即无念,有相即无相,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很难过呀,而菩提是一个觉醒呀,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当你烦恼的时候,证明你有觉性;若是死人,会烦恼吗?他不会烦恼。由烦恼可以显示菩提自性的显露,你若没有觉性,你也不会感觉烦恼,所以第二句就是“念念自知”。

    修行人最怕的是“自己想什么,自己都不知道”,最怕没有事乱想。八正道的“正念(正思维)”,鼓励人去想。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脑力开发不到百分之三十,就是由于我们想得少。如果我们“想”得正确,不但不影响健康,而且会长寿。你看那些大哲学家、大学者、大科学家、高僧都是那么健康、高寿,像佛协老菩萨赵朴初,八十几岁了,看起来像五十多岁的人,头发染一染,我都敢喊他“老弟”。纵然他真的是五十岁,但我还是要尊称他“先生”,因为他的学问、道德修养是第一流的,不作第二人想。

    刚刚我在前面说:“想”会落入“想阴”,现在又说:“想”可以长寿,是否太矛盾呢?究竟哪一个才对?如果“想”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责任、义务、国家前途、社会大众的福祉无关的,你偏要去想,而且以“想”为享受,就是“妄想”;“想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那个就是“想阴”。如果我们有目标、有步骤、把握一个要领去想,而且一定要求自己得到结论,这样的“想”叫正念、正思维。正思维对我们有用,妄想对我们有害。

    我们的佛祖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最早先追随外道六师学法,学了以后都不满意。然后学禅定,日中一食,营养不良,当时正是壮年,身体很糟,有个牧羊女施舍他一些羊奶,喝了羊奶,然后在尼连河洗个澡,用吉祥草铺坐在菩提树下说:“我若不开悟,我就坐在这里不起来!”但是他老人家终于开悟了,由初夜到中夜就开悟了,悟了什么?如何悟呢?他就是用他的思维力去探讨,由现象发掘所有现象的实质,悟出了宇宙的真实。宇宙的真实是什么?第一个是生命的真相,第二个是生命的流程──无明缘行、行缘有……,这种流程就是轮回的过程、因素。你若想不轮回,就要把这些因素抽掉。然后悟出“万法缘生”,就是说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单一存在的;从浩瀚的太空星海,到地球上的一粒沙、一片叶,都不是单一存在的,都是组织的现象。

    “缘生”用现在的词汇就叫“组织”。我们讲“缘生”,对有些不常接触佛学的人还很陌生,我们就讲“组织”好了。宇宙的一切存在都是组织现象,除了组织,没有单一存在的,单一就代表不存在。我可以举个例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当你把质子、电子、中子分离以后,什么都没有。我们不妨在这个地方下个界说:“组织”是“万有唯一的原因”,离开了组织,什么都没有;是“创造唯一的手段”,你创造什么都靠组织。你看!作曲家用几个简单的音符,就谱出了不朽的乐章;美术家用几个简单的线条,勾出了绚丽的画面;自然科学家拿三个中子打进铀二三五,变成铀二三八,产生了核子的连锁反应。你改变了组织,就改变了形态与性能。这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佛所认识的。所有很伟大的如《成唯识论》、作中观,都很伟大,但那是佛学上的。我们要做个佛祖的孝子贤孙,使佛法不走样子,一定要记得“万法缘生”。

    因为有“缘生”,“空”义才能成立。例如花瓶,把花瓶归还泥土,把花归回树上,什么都没有;又如房子,把木头、水泥、砖瓦拿掉,人工的因素抽掉,分得不能再分,找到最后,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丝毫的房子存在。因为“缘生”,就有了运动,万生万物都在动,因为动,所以“诸行无常”。一切“变动不居”,透过成、住、坏、空四个过程,条件分离,形体不在了,所以“诸法无我”。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

    以后有学问的人,文章作得愈多愈深奥,道理愈来愈晦涩,最后只有他一个人懂,这不叫弘法,而是把法封闭起来,这是毁法、谤法。我们看看小乘经典,就知道“当初佛所悟的就是这么简单”。谁若是在佛教里分成大、小乘,我感觉他很愚昧;说“阿罗汉悟的是不够”,这个也是很愚昧,因为佛最初也是阿罗汉。大乘,不错,它是佛学的一部分。菩萨造论,佛祖说经,造论就是把佛说的经(佛法)做个延伸,延伸的结果就产生了佛的学问。这个学问如果脱离了实践,佛法不能在血肉的现实生活里生根,这个是虚无主义,对人的生、死、苦、乐,丝毫不能解决。所以我要把它(佛法)稀释,但是我一寸一分一毫也不脱离正法;我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把别人不能接受的收起来,把别人能接受的拿出来,如此而已。

    (3)“事事心安”:我讲了修行的四句话,第一是“时时自觉”,第二是“念念自知”后,第三句话就是“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不要做了这件事以后,心里犯嘀咕,晚上睡不着觉,又担心这件事发作了麻烦大,影响食欲,破坏健康,损失惨极了。我们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人、对天、对佛,可以做子女的榜样,可以无忝父母所生。为什么这么严格?佛法是很严厉的,因为佛法讲因果,因果绝不是迷信。你若不相信,你反省一下,我们用佛讲的因果法则来说两句话──

    “烦恼与错误同在”:当你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或者看错了问题(问题不是这样,你看了,认为是这样),都会有烦恼,都会不洒脱、不自在。

    “毁灭与罪恶同步”:当一个人在走向罪恶的时候,他就是在走向毁灭。

    我再说得浅显一点:“错误是烦恼的原因,毁灭是罪恶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学禅、学正法,必须能做到“事事心安”。每件事做得心安无愧,可以对天地。我们若不肯做好人,不肯做正人君子,学佛法绝不会成功。各位都知道,佛有十个名号,当中有一个叫“丈夫”,“丈夫”不但是说他诸根具足,是个标准的男子汉,而且主要的在说明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这才是大丈夫。若不是大丈夫,不是顶天立地,不能对天地、鬼神而无愧,绝不能成佛。人既然想要摆脱烦恼,就不要制造烦恼的因──错误,你 想要摆脱烦恼,你首先要摆脱错误,使错误降到零,烦恼就没有了。所以我的第三句话是“事事心安”,每件事都做得心安无愧,恰到好处,没有伤害到别人。

    (4)“秒秒安祥”:第四句话就是“秒秒安祥”,每一秒钟都很安祥。我若是光说空话,那我非常对不起各位。在工业社会,时间就是金钱,因为柏克莱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不能浪费各位的时间。什么叫做“安祥”?我告诉各位,现在各位心灵的感受就是安祥,这就是“安祥”(再强调一次)。因为,我讲话你可以听,我不讲话时,你“一念不生全体现”。我若是夸张,我没有离开座位之前,各位都可以骂我;我若不是夸张,我讲这个话,You can feel(现在你能感觉得到)。你的感觉如果是这个样子的话,你不能骂我;你若骂我,我很冤枉。

    能做到这四句话──“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你很快就掌握了幸福。幸福是坏事都不会发生,你连感冒都不会感冒,你百病不生,家庭调和,事业通畅,主管(领导)不会找你麻烦。我讲的话都是可以现证的,不能现证,我光讲这个空话,有什么用?

 

七、安祥禅的戒律及时代使命

    安祥禅就是禅的稀释,就是正法的推行,而且它的产生是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大家没有时间参话头,没有时间坐禅。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以后,空气的污染特别严重,声音的污染也很严重,到处都是噪音,你若在禅定的时候,突然传来怪声音,你会走火入魔,所以打坐很危险;不是说我们懒惰,是找不到适合打坐的环境。睡觉还比较安全,起码还保持正常。而且今天是工业社会,禁忌太多,限制太多,没有办法。因此过去的修行方法再也不适宜现今去做。
有人问我:“安祥禅有没有戒条?如基本五戒?”我说:“一戒都没有!”我们学禅的人是上上根器、第一流的人。孔夫子不会对七十二贤人说:“你们不要偷人家东西喔!”孔子不会讲这个话,空话嘛!因为七十二贤人都是最好的人,怎么会偷人家东西呢?那孔子的教育不是失败了吗?所以孔子不会这么讲,那我也用不着跟学禅的朋友说:“你们不要做坏事”。各位知道,佛祖说戒是在中年以后,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说戒,为什么?因为人愈来愈多,良莠不齐,才开始说戒,原来没有戒条。那么你若要有所不为,我们安祥禅只有一条戒律──“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为,不可为的事断然不想。”这样就够了。谁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鬼服神钦、仰俯无愧啊!做的事都可以公开,怕别人知道的事不要去做,不能做的事不要去想,那就变成妄想。就是这一条戒律,谁做到了,谁就是圣人;谁若做不到,谁学禅是无效,保证无效!

    所以根据时代的要求,根据进化的需要,为什么说是“进化的需要”呢?因为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呈现出一股逆流,这股逆流是什么?就是反进步、反淘汰。这个话怎么讲?今天诚然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领域开拓了,知识的深度升华了,我们人类的活动没有一样不受现代知识的支配。但是一方面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另外一方面却有人高喊:“我们是迷失的一代!”为什么?知识虽然很发达,但是脱离了人本主义,脱离了人本的路线。因此知识的着眼,不再是为人类谋福利,不是为人类造福。大家都研究知识、研究学问,没有人研究“人生命的本质是什么?”除了我们佛法以外,没有人肯去研究。那我们连自己都不认识,给谁造福?也没有人研究“如何主宰生、死、苦、乐的问题”;更没有人研究、肯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所以价值观念混乱,社会行为是多元。知识愈发达,人类的灾难愈大;知识爆炸,不能给人类带来和平,反而造成大量的死亡、大规模的毁灭、超威力的杀伤,这种知识好吗?

    现在,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过去,我小的时候,母亲给我做双布鞋,花了好几天,穿起来还嫌不舒服,我还发牢骚。现在几分钟就出产一双球鞋,可以爬山,可以涉水,样式好,合脚又防水。现在任何东西都比过去容易获得,而且价格还便宜。有人感觉知足吗?有人心怀感谢吗?没有!我们不当水泥匠,有房子住;我们不会纺织,有衣服穿;我们没有种庄稼,也有饭吃。但是没有人心存感谢,没有人对那些从事生产者产生一份敬意、一份亲切感。每个人,无条件自负,无条件看不起别人,这都是危机,对一个祥和的社会,这是一种伤害。

八、禅是最好的法门:生活的宗教

    如果不弘扬佛法,不推行禅,就摆脱不了迷信。什么是最好的宗教?佛教是最好的宗教。什么是最好的法门?禅是最好的法门。世界上的宗教超过一万个,我们归纳成四种:

    (一) 理智的宗教:研究《吠陀经》、《奥义书》,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理智的宗教对人生有帮助,可以使人理性、冷静,其缺点是空疏、冷漠、独善其身。

    (二) 感情的宗教:信奉神为救主,祷告、忏悔时,泪流满面,非常由衷,而以“信”为足够和必须的条件。感情的宗教,使人心灵有所寄托,但也会使人盲目、固执,所以才会发生宗教的排他、乃至战争。

    (三) 肉体的宗教:用种种折磨肉体或凭借肉体的方法,甚至把整个形体扭曲,以求解脱。古时候的清教徒,现在的部分教徒,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学耶稣,这些都是肉体的宗教。好处在能锻炼提升意志力,坏处就是执著肉体。而执著便是不解脱的原因,用执著求解脱,无异缘木求鱼。

    (四) 拜物的宗教:日本有一处道场,拜生殖器;有些落后民族拜蛇;中国北方也有拜五大家的:胡、黄、灰、白、柳,这都是物;还有人拜石头;有人以柳树为柳仙来膜拜,这些等于是自我人格的放弃,对人格尊严的否定。

    人是万物之灵,除了人,所有的动物,它的表层意识(心的表面)只有这三个领域,第一、就是本能:食欲和性欲是不用教的;第二、运动功能:只要加以训练,就可以到马戏团去表演;第三、情感。只有这三个领域,修行是不会成功的,是不可能成佛的。人,除了本能、感情,还有理性、智性与思维能力,否则如何悟道?没有理性,怎么选择吉凶祸福、善恶是非?

    禅不只是理智的宗教:凡是人为的真理,都不是永恒的真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真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就不是原本的、永恒的真理了。

    禅不是肉体的宗教:禅注重修心,注重“打牛”,不主张“打车”,所以不是肉体的宗教。

    禅不是感情的宗教:禅的伦理观念很强,但“信”是“智信”,决不盲目;禅的情是大慈大悲,无条件施予众生无偿之爱。

    禅是生活的宗教:把对禅的信念、对佛法的信仰与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反应出来,也就是把最高深的法实践并反应在最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所以庞蕴居士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神通妙用就是运水搬柴,没有奇特,法是普遍如此的,是一般的,不是特殊的。

九、禅的基本架构:正见、正受

    从“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这四句话,可以了解安祥禅不只是外举的禅宗,更不是外道──心外有法。禅宗乃“即心即佛,即心即法”,心、法、佛三位一体。从安祥禅、祖师禅到如来禅,它的基本架构有二:

第一、正见

    正见就是认知得很正确、很真实,很有深度,很彻底。

    禅,语忌十成,不能说十成话,只能说九成九,一成留给别人去悟;若把话都说完了,别人就没得悟了,禅也就变成知识、学问了。学问虽然可贵,但不能代替“由悟而得的正见”。禅,不能没有正见,不但是禅,整个社会、整个人生也离不开正见,因为“思想决定人生,认识指导行为”。认识错误了,行为就不可能正确;修行不具备正见,就会走错路,就没有“胜方便”,就不能“万变不离其宗”。

第二、正受

    正受就是真正的感受。原来我们被外在的一切现象牵着鼻子走──“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现在,一切能自己当家作主。学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当家作主以“行所知”。否则你的知识就只是废知识,和酒精一样,有热量而没有营养。学那么多的废知识,就会形成“理障”,不但无助于解脱,反而助长了无明。如果能当家作主,任它环境五光十色、变化万千,我则“寂然不动、随缘不变”,不用闭目藏睛,眼睛只管看──菩萨眼见佛性。各位如果能保持现在的心态,而且能保任无亏,这就是正受,也就能“菩提日日长”了。

    有了正见、正受,学禅才算圆满。它如同鸟的两个翅膀,两个翅膀都有了,就可以起飞、超越,而不至流于空谈了。没有正见,正行就缺少了眼睛;没有正受,不但不能拥有佛法的真实受用,更遑言“他受用”,连“自受用”都没有,那修行就很苦了。

    而释迦牟尼的大慈悲,就显示在心灵的救济法门,使大家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能免于痛苦、免于烦恼,使修行好的人舒适自在。

    安祥禅的特色便是生活化,有些“死”的法门,死后才能升天;禅宗是“生命”的法门,不必等到死,立刻受用。人若有了正受,不须破五戒(杀、盗、淫、妄、酒)的酒戒,也能经常饮“三昧酒”;不用喝世间的酒,也会飘飘然,保持微醺的状态。“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一切的感觉似幻似真,处处安然、自在、潇洒,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非常的美好,这就是真正的受用(就是正受)。没有正受,修行也是苦。

十、禅是自力法门

    禅的另一特色:“禅是自力法门,不讲他力”。

    从六尘中找出被埋葬的真我,然后自我肯定、认定“这个才是我”,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就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个时候没有根尘相对、没有六尘的污染、还没有形成表面意识,所以没有分别心,因此“圆明常寂照”,活在现象界,就是“无上大涅槃”。

    这个“无思也、无为也”的心,就是原本的心态,就是生命的永恒相。那个每一转瞬之间轮回一次,就形成一次不同的表面意识,是生命的轮回现象。然后就能“肯定真我”,以进行“自我净化”。

    六祖大师很慈悲地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相反地:“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一切的烦恼都来自挑剔别人、坚持己见,认为别人不合我的意、不顺眼,要肯客观地看看自己,将会发现自己更差劲。我请问你:“你合乎谁的意?你真疼爱你的儿女吗?你孝顺你的父母吗?”如果你完全主观,只要求自己获得,不考虑自己是否曾经付出,这是背离因果的。因果,在逻辑学里是自然齐一律,也就是天律、天条──大自然界统一的法则。人若违反天律、天条,当然活得不幸福、不快乐。要想别人合自己的意,自己就得先合别人的意;要想别人能满足自己,自己必先满足别人,这才是正常。我们不要只要求别人,不要只挑剔别人的错误,自然就没有烦恼了。

十一、如何参透安祥禅

    安祥禅不要参话头,应如何参透呢?有几个重点:

(一) 了解生命的属性

    水性湿,火性热,生命的属性是什么?生命的属性也是一个字,离开那个字,就没有生命。“是个什么字?”自己领悟了,打电话或写信来,我都可以替你印证。当你了解了自己生命的永恒的属性时,就找到永恒不变的自己。

(二) 参究“不二法门”

    留心“自他不二”,留心进入“不二法门”,经常把这些问题,作为思维的题材,何以自他不二?何以生佛平等?(佛是大解脱,是地球上最大的成就者,为什么和众生平等呢?)所以我们要参究“何以自他不二、生佛平等?”

(三) 参究“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衣珠

    有一样东西,“在圣不增”,圣人不比我们多;“在凡不减”,凡夫也不比圣人少;“悟亦不得”,开悟了,没有得到什么;“迷亦不失”,虽然无明厚重,你还是在拥有它。这个在《法华经》叫“衣珠”,我们大多数是怀宝迷邦,能得到这个“衣珠”,而且清楚明白地了解,就是悟了!

    悟,不难;悟,是本分;但是悟,只是认识自己。假如有人认为自己悟了,跑去对大家发表一篇演讲,可能会有人上去打他一耳光加以警惕,恐怕他走火入魔。悟的人,不会发表讲演,讲什么道理?没有道理可悟啊!道理只会让你迷,而不是悟。我在《观潮随笔》里写了一小段──“理极必反”。参究很多道理,那是“示居学地”,在学习、累积道理,累积多了,把桶底压得脱落了,这才是了事。桶底不脱落,就不了事;一分理障不除,就障碍见性;一分事障不除,就增长无明。

    所以,安祥禅的特点是:“昨天怎么活,今天还是怎么活;今天怎么过,明天还是怎么过,不要改变什么外在。”在家人不一定要吃素,也毋须忌口,只须在心地上下工夫。

(四) 参究“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

    安祥禅,非常容易、简单。主要参究的是:“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了解“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就可以说“大事了毕”。参究的要领:“制心一处”,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也就是说:“把我们的理智和情感统一和集中,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就会冒出智慧的火花,绽放生命的花朵。”佛法的“观”与“觉”是同义字,“观自在”就是“自觉自在”,平常无心可用,用心时,自然就会集中成为焦点,而易于“有所突破”。

    今天,人类社会正形成一股逆流,好的被坏的打倒,稻子被稗子混淆,是反价值、反道德、反伦理、反进步的现象。罪恶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自居为时代的主流,这是很可怕、很可悲的。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做佛的忠臣孝子,传佛心印,我们的国家就希望无穷,世界也会更美好、更光明。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