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龟车贺比电影国语: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36:10

互联网进入“移动”时代 个人电脑时代走向终结?
大洋新闻 时间: 2011-06-20 来源: 广州日报

 

 本报讯 美国苹果公司让全世界刮起了一股iPhone和iPad旋风;谷歌宣布每天都在激活40万部Android手机;在个人电脑时代独领风骚的微软也不甘示弱,将研发和营销重点放在了智能手机平台Windows Phone 7上……这些全球顶尖科技公司对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硝烟四起的争夺预示着一个以便携式移动上网设备为上网主流的时代的开始。

  我国《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文章称互联网正在迎来“移动”时代。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都曾撰文宣布移动上网时代的来临,同时不约而同地预测称:个人电脑(PC)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专题文字:吕云

  本报讯 《新闻周刊》认为,目前的这场移动通信革命是迄今为止冲击计算机领域的最大浪潮。就像当年大型计算机被小型计算机取代,小型计算机又让位于个人电脑一样,如今,传统个人电脑又逐渐被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所取代。

  到2013年,即智能手机问世后的10年,全球将有10亿部智能手机在使用,而个人电脑用了30年的时间才达到这一总量。同样是到2013年,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每年将为该行业带来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

  而《时代》周刊更是根据6月初微软和苹果相继发布的新版操作系统尖锐地指出,如果未来某一天PC时代终将结束,那么2011年的6月初,便是它的“死亡令”签发的时刻。

  6月初,微软和苹果相继发布了其即将上市的新版操作系统。业内人士观察,尽管两大公司的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都已经将我们生活了30年的个人电脑时代抛在了身后——微软和苹果都在开发适应这个时代的更便携、更简单、更以上网为主要目的的软件。

  从微软发布的Windows 8系统中,业内人士发现,Windows正在经历从Windows 95以来最大幅度的改变。Windows 8有着全新的界面,更像是如今在智能手机平台Windows Phone 7上的界面,而不是传统的台式或者手提电脑界面。

  尽管过去的Windows界面并没有消失,现在使用的软件还会在Windows 8继续发挥作用。但是,就像当年从DOS系统转换到Windows一样,微软正在为一种新的转变做准备。

  6月6日,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在旧金山举行的“苹果电脑全球研发者大会”(WWDC)上,推介了新版OS X(Mac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和iOS(iPhone、iPod Touch和iPad上使用的操作系统)以及互联网新服务——云服务(iCloud)。OS X 10.7 Lion将于7月份启用,而iOS 5和iCloud的大部分功能将于今年秋天交付消费者体验。

  iOS 5系统使得iPhone 和iPad在很大意义上实现了Mac机或装有Windows系统的PC机所具有的功能。而具有庞大存储能力的iCloud更是有着发展成PC硬盘取代品的强大潜力。

  “安卓”引发移动领域革命

  本报讯 在移动上网设备领域,微软和苹果并不是竞争最激烈的对手,它们有一个共同对手,那就是目前增长迅猛的谷歌Android(安卓)手机和平板电脑操作系统。美国《新闻周刊》曾评论称,基于开发源代码的Android引发了移动领域的革命。

  移动广告调研公司Millennial Media上周发布了2011年5月份移动互联网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移动终端市场中,智能手机、功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市场份额分别为67%、17%和16%。在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市场中,Android在过去6个月保持领先地位,目前市场份额为53%,相比之下苹果的iOS的市场份额为27%。  

  谷歌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正式发布Android操作系统。2010年末的数据显示,仅正式推出三年的Android已经超越称霸十年的诺基亚塞班(Symbian)系统,跃居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平台。

  目前,Android已成为美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平台,也是增长最快的用户平台。根据一项最新统计,美国共有7250万智能手机用户,其中Android手机用户占了34.7%,剩下的黑莓用户和iPhone用户分别占27.1%和25.5%。

  Android系统有1100万行代码,整个程序只占200M的空间,相当于40首MP3格式的歌曲所占的空间。但是,它却在深刻地改变着移动产业,将力量的天平从之前的欧洲和亚洲转回美国硅谷,重新塑造着全球大科技公司的未来财富格局。

  Android也将谷歌和苹果两大公司从盟友变为激烈的竞争对手。2007年,iPhone面世后,随着其在全世界的热销,苹果迅速攫取着市场份额。但是,Android平台的出现,使得摩托罗拉和三星等手机制造商能研发出跟iPhone形成竞争的产品。去年,正是由于这些厂家的牵制,苹果的辉煌开始变得暗淡。“Android之父”、谷歌工程部副总裁安迪·鲁宾将其归功于Android是个由多家手机制造商共享的开放式平台,可以整合集体的力量,而苹果则独自埋头开发专有的硬件和软件。

  市场前景大 多巨头混战

  本报讯 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玛丽·米克称,到2013年,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即互联网接入、在线贸易、有偿服务和广告所产生的效益,每年将为该行业带来超过5000亿美元的收入。只要用户继续使用这些服务、下载各种应用程序,那么,每售出一台移动设备,都将创造源源不断的收入流。

  有专家指出,像苹果、谷歌和微软这些提供台式计算机服务的大公司,要想保有自己的竞争力,就必须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移动设备上来。但是,这将使其不得不与像诺基亚和RIM(Research In Motion)这样的传统手机制造商展开竞争。诺基亚目前依然是行业里的巨无霸,而且已经研发出自己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塞班(Symbian)。目前全世界在使用的诺基亚手机已经有13亿部,其中2亿部为智能手机。

  Android系统是免费的,谷歌也允许手机制造商改变原始代码以进行定制,也就是说让三星和摩托罗拉制造的Android手机可以有不同的用户界面。相比之下,苹果对系统的严格控制则使其能为消费者提供格外顺畅的用户体验——苹果系统里的一切都能被无缝地衔接起来。而Android模式则相对比较混乱。如果手机制造商们对Android进行太多的修改和定制,那么它将会被分裂成许多不同的版本,而且彼此之间将不能完全兼容。

  微软希望这种碎片化将成为Android失败的诱因。微软于去年底推出新版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 7。为使用WP7,手机制造商们必须向微软支付许可费,并且不能对代码进行太多的修改。微软正在向已经使用Android系统的公司推销WP7。

  移动设备对政治、经济、教育影响深远

  智能手机助人们“全球互动”

  本报讯 这些移动上网设备将把触手伸到世界上最偏远的角落。高科技研究公司Yankee Group去年预测,到2011年,在全世界近70亿人口中,将有50亿部手机被使用。虽然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功能手机(即非智能手机),但是,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智能手机上所应用的技术将变得很便宜,以至于最终售出的每一部手机都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智能手机”。Yankee Group的研究负责人卡尔·豪表示:“可以说,这是一场为争取星球上的每一个人而战的战役。这也是为什么各大科技公司值得为这一市场而战斗的原因。”

  最重要的是,每一部智能手机都将会不断地连接着互联网。职场漫画系列呆伯特(Dilbert)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智能手机代表着一种扩充人类大脑的“外脑”(exobrain),它使人们能储存和获取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完成诸如在陌生地带导航的任务。

  那么,当地球上的大部分居民都拥有一部可以即刻获取全世界几乎所有信息的设备时,将会发生些什么呢?这对政治、教育和全球经济的影响都将是深远的。

  从理论上讲,移动通信领域的这场革命使得公民们要求其政府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加开放。不过,反过来讲,政府也更容易监视公民。哈佛大学贝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的联席董事乔纳森·齐特林指出,“拥有50亿个监视点的可能性”绝对存在。

  此外,低成本手持设备的广泛应用,将使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更快速便捷地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状况,并参与到一场全球互动。

  “我无法想象,自工业革命早期珍妮纺纱机发明以来,还有什么其他发明能像智能手机一样对新兴市场中最偏远的农村人的生活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这对他们意味着一场知识革命。”摩托罗拉的联合CEO桑杰伊·贾哈说。

  中国手机网民增长迅速

  本报讯 目前,中国手机网民增长速度迅猛。2009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2.33亿,2010年底增至3.03亿,而到今年4月底,这一数字已跃升至4.77亿。

  考虑到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大关,业内人士分析称,随着3G等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我国移动互联网还有着巨大的成长潜力。

  移动互联网将成发展引擎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日前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如是判断。

  有专家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信息产业下一个十年发展的引擎,“得智能者赢未来”。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认为,更为广阔的意义在于,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及工作的方式。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与冲击,并逐步从个人和家庭延伸到商务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由于移动终端普及率远高于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特别是边远乡村的信息化进程。对于东西部地区和城乡间尚存在较大数字鸿沟的我国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一种运算能力及功能比传统手机更强的手机,它像一部电脑一样可以通过下载安装软件来拓展功能。至2008年底,全球约有4.5亿部智能手机。

  通常使用的操作系统有:Symbian(塞班,由诺基亚开发)、Windows Phone、iOS(应用于“苹果”产品)、Android和BlackBerry OS(应用于“黑莓”手机)。它们之间的应用软件互不兼容。但是,因为可以安装第三方软件,所以智能手机有丰富的功能。

  结合3G通信网络的支持,智能手机势必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集通话、短信、网络接入、影视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手持终端设备。

  个人电脑

  个人电脑,源于英文Personal Computer,缩写为PC。

  1962年11月3日,《纽约时报》在相关报道中首次使用“个人电脑”一词。

  个人电脑分为两大机型与两大系统,在机型上分为常见的桌面型电脑与笔记本电脑。

  1981年,IBM推出在Intel 8088信息处理器上运行的个人电脑。这种5150型计算机是现代PC的原形,并在MS-DOS(微软磁盘操作系统)上运行。从此,由英特尔所推出的微处理器以及微软所推出的操作系统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史。

  记者手记

  I,Phone

  1994年,北京,大学二年级,学校里只有为数不多的DOS机,我们外语系没有一台。同学们打写论文全靠传统的打字机。

  1998年,广州,研究生二年级,系里的计算机室配备了七八台电脑,到了研三,因为不得不用电脑准备毕业论文,WORD软件终于用得娴熟。

  2000年,进报社,报社给每人配备的通讯装备是一台BP机。那时候,多数的通讯还都是靠家庭电话、街头电话亭和BP机维持。

  2002年,有了手机,但是只用来通话,还不太会发短信。2009年,有了一台3G手机,家里的台式电脑早已被两台笔记本、一台惠普一体机所取代。

  2010年,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开始换号使用iPhone。

  2011年,老乡送来iPad和iPhone 4,这是当下时兴的送礼方式,他经常在海印电器城订购。

  有了iPad和iPhone之后,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开电脑。打牌、打游戏、看天气,逗会说话的小狗“Ben”,上网查资料、网上购物、频繁地“织围脖”,已经是每天晚饭后的家庭功课。

  这大致是一个经常落后于时代的女子被时代逼着不断更新的真实过程。今天一梳理,惊讶地发现,这竟也是一个从台式电脑到平板电脑,从BP机到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上网及通讯“进化”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出,在这个全球化时代,中国人越来越快地跟上了世界的步伐,甚至保持了同一节奏。

  当我在部门的报题会上,提出“PC时代开始走向终结”的命题时,许多同事都说言之过早。我反驳说,谁能料到几十年后的发展?渐渐地,人们会把工作留给电脑,把休闲全部交付智能手机,而或许终有一天,无论工作还是休闲,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

  从比尔·盖茨到史蒂夫·乔布斯到安迪·鲁宾,江山代有“极客”出,各领风骚数十年。还会有怎样的科技奇迹出现?有生之年,我希望见证、体验。
   

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移动互联网现七大发展趋势

发表于 11-05-11 11:13      

歌全球副总裁刘允昨天在“2011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移动互联网出现七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

  第一,未来将是智能手机时代。他说,从美国方面的数据来看,到年底,在美国的移动手机超过一半会是智能手机。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快,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接近3000万部。目前,智能手机只占中国市场的百要之二十几,与发达市场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另外,台式机、笔记本和移动终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功能完全可以转移到移动终端上。

  第二,搜索仍将是移动互联网中最重要的应用。他说,网民会利用手机看视频、享受音乐,还有翻地图、查阅资料,这些应用都会有非常大的使用量,但是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还是搜索。第三,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将形成互补。他说,不少人都有这个习惯,早上还没有进入办公室或者固定互联网环境之前,会在手机上浏览一些内容,所以,在早上的那个时间点上,移动互联网流量将形成一个峰值。而到了办公室,固定互联网、传统台式和笔记本占上风。到了下午,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再次呈现出峰值,这说明大家开始休闲了,这种状态会一直延续到很晚。

  第四,移动互联网应用呈现本地化特点。他说,移动互联网的应用非常本地化,因为它带有位置信息。这是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自动地告知这个人在哪个位置上,使得你可以对相关服务进行整合。未来,基于位置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会是非常大的应用。

  第五,移动互联网代表了新型消费方式。他说,移动终端在你手里,你可以躺在沙发上,可以在地铁里面,甚至可以在任何状态之下。未来,怎么去捕捉移动互联网用户,是值得研究的。

  第六,移动互联网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他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云”的状态下,很多东西都成为可能。

  第七,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他说,移动互联网一定是在一个开放、公平、自由流通的状态之下。在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里面,曾经走过一段比较封闭、比较传统的阶段,实际上,移动互联网的空间,还得由用户自己决定。所以,在未来,不论是平台、应用,还是终端,都应该延续开放、公平的方式,让用户享受到最好的应用和最好的技术。   

今后的世界将是移动通信的天下,智能手机将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可能恰恰是一个好消息。

在今年于美国赌城拉斯维加召开的消费者电器专业展会(CES)上,人们很难看到发展的主流。在由十一万三千个厂家、经销商、推销员、企业间谍、 流行趋势观察家、博客撰写人和记者形成的混乱场面中,要想“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是一件很难的事。新奇的物品数不胜数,但能否卖得出去却是一个问题。如今的消费者反复无常,他们可能根本无意购买你的东西。

网络电视通话
三维电视?不管怎么说,戴着眼镜看电视毕竟不那么理想,而且在这方面也还没有任何标准。去年,尽管可用于电子储存和阅读数百本图书的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是这一领域的一大突破,但人们却未发现某种压倒一切并确立了一个标准的某种设计。也许,最终的突破口在电视电话上:三个生产大型电视机屏幕的厂家宣布将在其中设置能通过因特网在电视上免费通话的软件Skype。

穿越天空
在巨大的展厅后面隐蔽的小屋、走廊和会议室中,人们则在谈论重要的事:除了有关新平台和移动网络之外,他们之间的话题更涉及到“长期演进”(LTE)这一适用于“空中因特网”的新标准。而当今被称作“第三代”(3G)的超高速移动通信系统,则主要适用于各种先进的移动电话。

移动相机
LTE则是远远超过移动电话的第四代。甚至汽车都可以被看作是与这一网络相联接的移动仪器:在司机收听荷兰国际广播电台节目的同时,乘客则可以选择收看中国电视节目或因特网上成千上万的视频节目。

或者例如专业摄影师的相机,通过LTE系统它可以与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编辑部连通,并使许多事情成为可能:你甚至可以用它去跟踪股市行情或拨打电话。

大幅度转变
阿尔卡特朗讯跨国公司(Alcatel-Lucent)新技术开发负责人Derek Kuhn称,目前,技术的发展极为神速。
 “过去十个月中,在将LTE作为移动通信的指导性技术方面,我们看到了大幅度的转变,尤其是在中欧及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转变也带来了数以千计的不同用途及服务。”

移动宽带
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和其它公司已经开始在许多西方国家和中国建设新型网络。去年12月14日,LTE网络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首批投入使用。Kuhn先生预计,所有工业化国家将在一年之内完全转变态度并采用这一技术,而两年之后,这一技术将在全世界得到普及。并且,他相信贫穷国家这一次会很快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第三世界国家在这方面将会获利,因为它们不需要拥有由地下和地上线缆组成的基础设施。它们将得到所有发达国家同样也会得到的移动宽带,并会因此进入适用于各种移动用途的网络,包括智能电话、带有数据卡的笔记本电脑及其它利用无线技术的仪器。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像是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瑞士军刀
在这一大跨步发展的光环之下,那些数以千计的小小发明恐怕就失去了意义。然而,让我们还是从众多的“无名英雄”中举两个小的例子:由Victorinox生产的颇具传奇色彩的红色瑞士军刀现在已经有了电子翻版,而且,除了几把小折刀和剪刀之外,里面还加入了一个8GB的优盘,存入了主人的指纹。而蓝牙的装配则使远距离操纵旧式Power Point演示成为可能,外加一道激光线用作电子教鞭。

肠内旅行者
另外,我们还看到一个像弹球一般大小的塑料照相机头的样品。如果将它吞咽下去,它就会在12个小时内在你的体内漫游,并用无线技术将人体内脏的图片发送到屏幕上,而且它适于家用。    

互联网哲学:如何看待改变中的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 11:37  南方日报

  我们这一期专题的内容是《深圳互联网10年》,一直以来,界定互联网诞生的时间标准有很多个,1998只是其中之一,这个答案的标准是:1998年,新浪、搜狐以及总部位于深圳本土的带头大哥腾讯等代表国内互联网产业成就的大公司集体诞生。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10年。这一个10年的变化,或许比人类历史上过往任何一个10年的变化都要来的大而且深刻。我们甚至无法想象,未来还可能有哪一个另外的10年,能够像互联网的1998—2008这样,如此深刻地改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当然,这很可能只是一种前人之思,就像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时人们的想象一样。

  《财富周刊》的这个专题,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经济行业,在过去的10年里做了些什么,深圳的互联网业在10年历程中有没有产生一些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未来互联网还可能扮演怎样的更为重要的角色。应该说,对于互联网这个涵盖广阔的词汇来讲,我们这次的视角是相当微观的。

  更为微观的,恐怕就是个体的经历了。此时此刻,面对电脑屏幕的我在想,我是如何度过互联网这10年的,一个个体的体验又怎样体现共性。

  在非计算机业从业人员里,我或许算是较早接触互联网的人了。

  记得早在1997年底,在北京的媒体单位实习的时候,诺大的办公室里仅有一台386,通过电话拨号可以连上互联网,只是当时的网络资源还非常稀缺。

  到了1998年初,我成为最早使用电子邮件的非技术用户之一,据说,那时候的全国用户不到40万,时髦这个词在1998年还不显得很老土,所以发封电子邮件就是件很时髦的事情。这个阶段,互联网在我的生活中,还是一种新奇和初体验的愉悦。如果说之前的年代可以分为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百余年的工业社会的话,互联网的使用会带来全新的信息社会。这种感受逐步变为现实。

  1999年,互联网成为商界第一热门词汇,像很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一样,我和几个朋友在南京开设网站,我们拜访本地的商铺,帮他们建网上商店;我们把计划书发给一个个风险投资商并等待他们的问询;我们熬了一个个的通宵,把网站并入一家已经进入纳斯达克上市最后冲刺的美国网络公司,当然这家名为电子前线传媒的公司没能挺过2000年第一次网络科技泡沫的快速破灭,我们被许诺的期权也成为一个曾经的数字。

  回想起来,我也曾经有过遗憾和懊恼,但更多的却是参与的喜悦。这个阶段,互联网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它改变了我的价值观。我开始认识到,互联网对于经济生活的改变开始显现出来,信息产业将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龙头产业,以实体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参与财富分配的格局开始形成。

  进入2001年以后,校园网络飞速发展,我接下学校的人文项目,结合大量的问卷调查研究,开始研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模式的变化,最直接的益处就是,我的论文在各种传播学类期刊很好发,这样的论文多了之后,出版商也很欢迎这种题材,结合网络实践,我完成了一本以互联网网站策划与设计的著作。这个阶段,我开始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传统文化的改变和整合的力量,现代信息技术促使了一个新的行为特征———互动规则和思想意识的网络文化开始诞生,信息的传递格局可能被打破。最直观的例子是,当时,大多数高校教授们都是在学生的影响下开始熟悉互联网的,社会学里说的“后喻文化”被互联网生动演绎。

  2002年,参加工作后的我开始用网络采编系统,一到深圳就看到一篇探讨深圳命运的网文流传开来,年轻人呙中校完成了和时任市长于幼军的对话或者开启了互联网政治的热情。再后来,SARS的相关内容也是最初在网络上流传,网络论坛开始大热,直到后来博客的全面使用。我们看到,在政治生活中,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原先的组织架构、管理范式开始发生改变,政府运作的方式也因为信息的流动传递和交换方式变革而变化,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和民主化程度提高。

  2006年和2007年新入市的股民们买卖股票不用再去营业厅,大家也从各种财经网站资讯的传播中体验着“传闻”、“听传”这些字眼的恐怖和可恶。而眼下的事例是,这两天MSN上遍布红心的现象,网络真正从各方面主宰了你我的生活。

  我在想一个哲学命题:如何看待被互联网改变了的社会现实。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们曾有这样的论述:工业时代,工具是人感官的延长,说的是人们在工业时代的苦难历程,在互联网主宰我们生活的时候,一个新的要求或许产生了,感官是工具的延长。我看到过一些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的看法,现代信息技术将引发一个技术社会化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信息资源的普遍运用,将会逐渐形成与其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体系。实际上,这也是信息文明的社会形态变迁。

  清晰地认知已经改变的现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会沉溺在日常的使用中,但偶尔抬起头来做些哲学层面的思考也有好处,对个体而言是这样,对城市的产业也是如此。

  关于网络的哲学研究概况
李志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2-8862(2002)04-0035-04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 方 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目前网络研究已经成为一大热点。哲学界 对于网络提出新问题,也作出了一 定的回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网络的本质与网络时代



网络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在信息生产、传播和共享方 面带来了许多便利,带来了生产力、生产方式的革命, 为人们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它在改变社会运行 机制的同时,也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存空间。因此,它引起了哲学工作者的关注。 许多学者认为,对于网络,不能仅从单纯技术的层面去把握和理解,更要看到它对于社会历 史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有学者认为,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从而 使作为民族国家之重要标志的地域界限的重要性大大降低,而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大大提升 。因此,网络安全就不仅是信息安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安全的问题,必须从文化和 民族性的高度来考虑网络的本质。也有学者指出,网络的出现是人类中介系统的一次革命, 导 致了人类思维的框架性转换。正是由于网络,人类才从原子时代进入了比特时代,从读写时 代进入了视听时代,从以物质能量生产力为主的时代进入了信息知识生产力为主的时代。



人类是否已进入了网络时代?学者们看法不一。这些年关于“时代”的提法很多,有高技术 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等等,这些提法都和网络有一定的关联。有学者认为, 网络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对社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带来的变革是超越以往任何时代 的,所以称之为网络时代正是突出了网络的新特点与新功能。另有一些学者却认为,知识经 济包括了信息、知识、网络的新变革,这个时代是对应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称之为一 个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更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革命是现代电脑和电讯业的发展 , 网络主要是一种信息科技,称为网络时代是不全面的,信息时代可能更能反映时代的特征。 



笔者认为,网络带来的变革不仅是超越以往任何时代的变革的,也是超越了任何信息技术的 ,称之为网络时代,正是体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生存状况和突 出特征。



二、网络中的虚拟与现实性的问题



在关于网络的哲学讨论中,虚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虚拟”的概念界 定却有很大不同。有学者从技术层面把虚拟界定为“集计算机及互联网、图象、文字、音响 、仿真、传感、显示和信息等技术于一体,对客观现实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一种综合技术”, “用0—1数字方式去表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是数字化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 ;也有学者从文化哲学角度把虚拟界定为“符号化”,或界定为“规则文明”,指“各种规 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虚拟是人对世界、对象、活动、意义等的人化形式的构建, 这些人化形式主要是语言、符号、规则、数字等”;还有学者从思维方式角度把虚拟界定 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类从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到虚 拟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另外一此学者把虚拟和现实、实在进行比较,把虚拟界定为 “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是通过理性具体建构成的“不具有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那样的外 在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等。还有学者认为,虚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虚拟是指规则 文明,指各种规 则的合成、选择及其演化,随着多样化时代的到来,人的行为规则也将 更多地虚拟化;狭义的虚拟是指我们时代的数字化虚拟,数字化虚拟正在成为我们时代的主 要特征。当然,狭义的虚拟是在广义的虚拟基础上的现代发展,是形成数字化平台后人类中 介系统的突变。



在虚拟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也存在一些争论。虚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打破了以往的传 统哲学的框 架。有学者指出,从现实性哲学进入到虚拟性哲学,将是未来哲学框架的重大转换,这一转 换 将大大地开拓我们的哲学视野。 虚拟带来了传统哲学的革命,传统哲学主要是一种建基在现实性上的哲学,把在诸多 可能性中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当作了惟一的基础,虚拟则能够在特定的虚拟空间演示各种可能 性实现的情况,这就为人类理解现实和可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野。另一些学者 对虚拟和现实性问题进行比较。他们认为,虚拟带来了对现实 性理解的一次革命。在传统哲学观念中,现实就是实在、实存,而虚拟却用0—1数字方式去 表 达和构成事物以及关系,或者是用数字方式去构成事物,或者用数字方式去代码这关系,从 而形成一个与现实不同但却有现实特点 的真实的数字空间。而这种虚拟空间以及在其中存在的各种虚拟的“事物”,都能给人的感 官带来与现实事物、现实空间同样的感受,达到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虚拟固然离不开现实 ,虚拟技术、虚拟事物当然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但虚拟的各种事物如果构成一个“世 界”,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经由人的感官而形成的也都是真实的“经验”,这就在认识论意 义上对何为真实、现实等提出了严重的问题。



笔者认为,虚拟、虚拟空间的出现,使虚拟和现实成为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虚拟一方面开 拓了人 的思维空间,展开了其它未被选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在虚拟中使其成为虚拟空间中的真 实。由于有了虚拟的真实性和现实的真实性,我们将面对人类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生存革命和 哲学革命。



三、网络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



网络的出现不仅为人类的交往构筑了新的平台,而且带来了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大变革。人 的 思维运动借助于虚拟和数字化来表达事物,并在虚拟空间中构造出了新的事物,制造出了 在自然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由此形成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这就引发了人类思维和 行为框架的转换。 虚拟正在改变我们的时代和人与世界的中介方 式,人类正在从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类思 维正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是对真和假的新理解。有学者指出,虚拟是以数字化的构成方式,“使“真”与“假” 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方面,正如魔术是假的一样,虚拟的东西也是假的,它只 是 一种数字化的存在,与被虚拟的对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可是另一方面,虚拟的东西又是真 实 存在的。它具有真的存在形式和功能,是人们能够感性地感受到的。这便引发了对于传统思 维框架中真与假的概念的超越,引发了对于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基本观念的突破。



其次是对可能和不可能的新理解。有学者认为,虚拟打破了传统的真与假的分界,也打破了 传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分界,产生了对可能性的新理解。传统思维模式立足于现实性,是 植根于现实性的思维,而现实仅仅只是诸多可能性中实现了的那种可能性,还有许多可能性 被遮蔽了或阻断了,由于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类就有可能再现那些被遮蔽或阻断的可能性。 虚拟作为“真的假”和“假的真”的统一,其根本特点是指向现实性中的不可能性,或者说 指向不可能的可能性。这一点若是能够成立,我们的许多概念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再次是思维的可感性问题。有学者指出,在传统哲学思维中,思维与感性是对立的,思维的 一个特点就是非感性或超感性,不仅思维把握的对象是超感性的,而且思维的存在形式也 是非感性的。现在人类借助于虚拟技术,用数字化形式构成新的事物,制造出了现实中无 法存在的事物,或者,人们通过数码关系替代现实关系,通过启动数码关系而使实际关系按 人 的目的运转起来。通过网络创造的虚拟空间,使得思维行为化、感性化,成为如同行为过程 一样的实实在在的系统,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存在。思维过程具有了可感性,思维的结 果也具有了实在性,即虚拟的事物具有了如同现实生活世界中那样的可感知的客观实在性。 这便引起了思维的存在方式的新革命。



最后是设计性思维的突出。有学者认为,网络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首先是形成了求解性逻 辑。以往的认识主要是一种求知性认识,实际上是一种定义式的知识,即逻辑体系式的非常 准确的一种结构性的组成。这种求知性的认识根本上是一种死板的教科书式的知识,而求解 性 知识才是人类真正活动着的思维过程,是人类的不断运动的策略化的思维过程。通过数字化 方 式把人类的策略性的求解性认识作为自己的主要分解对象,从而超越了原有的知识构成和知 识分类方式,它把经验、智力、智慧——这些在原先的符号系统中是无法逻辑化的东西—— 作 为自己的最主要的建构对象,从而导致了思维建构方式的革命。这就使得我们对世界的构 成从求知性认识进入到求解性认识,从定义式思考进入到策略性思考,从静态的表达进入到 动态的表达,使得思维的设计性更加突出、更为重要。



四、网络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网络的出现,为信息共享提供了以前难以想 象的可能性,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有学者指出,网络社会为每个人 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环境,使得每个主体在信息获取、知识创造、特别是结果发 布等思想言论自由方面的权利得到了真正的落实。虚拟技术的发展和虚拟空间的产生,使主 体能力 的发挥更自由、更充分、更全面,也使得主体间关系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形态。当每个人都能 充分认识到共同发展是自身发展的前提时,人与人关系中个人的主体状况就将得到非常 大的改 善。网络使在场和不在场界限弱化甚至泯灭,极大地加强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 内在联系,提高了人们最大限度地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可能性,这对于发展人的主体性和社 会整体的主体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些学者指出,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的交往活动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经济、网络政治, 特别是网络教育,为个人接受整个人类的文化,分享全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 供了现实的可能,为个人选择创造了以往根本无法比拟的众多机会,同时也为无数个人之间 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的装置。这样人类社会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整体性。网络为全球经济政治 和文化的一体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也为人类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个人真正成为世界性公民,能够超越民族和地域的界限而进行广泛交往,相应地, 象家庭、民族、国家这些人的存在的具体形式,其地位也要发生一定的变化。在网络空间里 ,每个个体都作为独立的端子,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运作对象,自由改变自己的网上行为, 网络空间为个体创造了一个敞开的多元化视界。



五、网络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网络的出现,无疑地增加了人们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自由度,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 ,如何制定网络时代的人们行为的规则,如何界定人们在网上活动的责任,如何维护网络安 全,等等。这些问题也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关于主体身份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虚拟创造了新交往空间,但是对主体身份的确认却存在 着一定的问题。网络提供了一个交往平台,而在这个平台后面的交往主体却是未知的,交往 者都不可避免地戴上了面具,这就给网络交往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另外,网络上的角色与 现实生活中的角色的关系也是一个新的问题。一方面,网络中的角色免去了现实生活中的角 色 的各种具体制约,可以自由地想象和设定自己,随意地改变自己,可以自由地抒发内心的感 受或想象的感受;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角色无论多么理想化,多么符合自己的意愿,毕 竟 又不能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生活,虚拟毕竟无法取代现实。这种强烈的反差导致了对既有文化 和制度的不满,也可能造成主体身份认同或辨认方面的错置,尤其是对于那些主体性尚未成 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错置就可能造成一些侵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关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的重新界定问题。一些学者指出,网络为个人的精神活动提供了更大 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赋予个人以更多的自由权利, 这就不可逃避地要求重新规定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以期达到 二者的平衡匹配,否则就会引起新的问题。而在这一方面,我们的伦理和法律都明显地表现 出滞后性,必须加紧研究,使个人在享有新的权利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新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4).



〔2〕钟晓敏.电子信息技术对哲学研究的影响.社会科学报,2000年7月6日.



〔3〕万林艳.网络时代的主体状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2).



〔4〕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求是学刊,2001(1).



〔5〕默然.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评述.学海,2000(6).



〔6〕王锐生.对网络世界的人文社会科学审视.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



〔7〕韩璞庚.网络时代的哲学问题.现代哲学,2000(4).



〔8〕胡伟希、田薇.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的二重性.新视野,2001(4).



〔9〕王志萍.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人文杂志,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