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管理规定:永顺观音岩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1:16

永顺往事之

观   音   岩   庙

邮编:416700  湖南省永顺县计划生育局  危祖望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如此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出城往南过万缘桥,沿河而下五里许有观音岩庙。

观音岩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已丑)(1769年)。据传是一位邹姓的邑人集资修建,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建庙的目的却十分清楚。下游河畔有温泉,上游石壁,古木参天,有一天然石门。寺庙背靠一巨石,形如观音坐莲台,故名观音岩庙。

虽与县城一线之隔,风景俱佳。但居此寺庙的僧侣与县城居民的现实和精神生活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

清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冬季,庙堂来了一对夫妇将一位约三岁的小男孩送给了地藏殿的主事法恩和尚。没有说什么话,彼此似乎心里明白。那时候,虽然生活困苦,但轻意将亲生独子送以别人的不多,送给出家人的就更少了,可见这对夫妇的家庭贫困已经到了生活的绝境。

之后的生活,对于法恩和这位男孩来讲有所改观,凭着日进不多的香油和贡品养活师徒两人已有余。法恩得徒精神上有了情趣,男孩依靠法恩生活有了保障。师徒相依为命。

清光绪八年(1882年)。深秋,在府城周边森林深夜时常听见狼嗥,尤以观音岩庙外林为重。声甚凄转悲哀,让人震惊。在地藏殿内的孤灯残烛下,师徒神色紧张,法恩告诉徒弟,说:“地方有不靖之兆。”这位男孩虽不能完全懂得师傅说话的含义,但对受苦的感觉全然写在师傅的脸上,心里有个大约的明白。

果然,次年夏季久雨不停,府境及周边地方粮产大减,饥民遍地。烧香敬贡的人虽然来了不少,但香油及贡品并不多。同时又多了前来此庙的出家人,食物均分,师徒常常挨饿。不得已,庙内和尚成群接队的去府城粥棚喝粥,苟求生存。好在时任知县潘恭敏设法赐粥,庙内和尚竟然无人饿死。

后九年,徒弟年满十七岁。法恩和尚邀请本地佛界几位尊者前来为徒弟受戒,同时又有多名善男信女前来观场,场面较为隆重。知县潘恭敏送袈裟一匹,白银十两,取法号元德。自此世间少了一位平民,佛界多了一名僧者。

又次年,法恩园寂,徒弟元德升为主事,掌管贡钱及物件帐簿。每逢庙会,善男信女汇聚于观音岩庙,烧香还愿,食宿进斋,气氛热闹。元德身披袈裟主事往来,香烟从古木林中飘出,景气煞似美丽壮观。众和尚整衣素裹,精神十足。如此多年,庙中生活循环往复,粗茶淡饭,孤灯残明,清平依旧。元德先后又收得两徒弟:无强和连山。

本是佛门清净之地,不想仍然难逃红尘俗事的侵扰。元德无心繁事,便吩咐由大徒弟无强掌管帐簿及庙产。无强是中途出家来到观音岩庙的,为人隐忍忠厚。此前因不能忍受兄弟姑嫂的欺压,又无抗拒之心之力,对人世间的生活感到绝望。受元德和尚指点,进庙剃度为僧,想以此了却世间恩怨。不料此举仍没有逃脱不堪的精神折磨和煎熬。当年,有一个名叫李布仑的和尚云游至观音岩庙。所谓“云游”在佛界说起来似乎很“浪漫”,但是在民间说白了,就是流浪要饭的。只见他身背行袋,模样苦累,元德见了心里可怜便收留在庙内帮忙。自此,无强便开始了如同人世间的精神苦旅。

李和尚是一个苦行僧,既无寺庙可依靠又无同伴可依赖,孤身一人漂泊无疆,居无定所。无心念佛,却视财如命,见无强掌管钱财,渐起歹心。时时处处与无强过不去,寻找错处想取而代之。无强时常避让,久忍于心,但李和尚并没有因此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一次,大庸县境天门禅寺主持及尊者前来观音岩庙举行期会。众师徒相对而座,交流佛法和心得体会。李和尚左右勤务,端茶送水,笑容眉开。三天后期会结束,元德师傅及徒弟无强,远送至大庸县境天门禅寺后,回到观音岩庙,无强发现不见了支帐簿,大惊。告诉元德师傅后,众师弟在大庙上下可能的地方翻了个遍,坛坛罐罐都出来了就不见有支帐簿。李和尚显得很着急,帮助一起寻找,见找不到便开始指责无强贪污钱财,并告发至县府,公差来人查问,此事一时不可收拾,无强有口难辩,无从证明自己清白,他想到了死。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寺庙内外出奇地静,菩萨和众僧们都似乎沉睡在天赐宁详地气氛中,无强只身来到地藏殿悬梁自尽。

亲人不容他,同是苦命的僧人为难他,悬梁自尽时身边的菩萨也不能保佑他,看来他除了去死,别无他途。

事后,公差在香灰炉中,找到一堆烧尽的纸灰,其上隐约能见支帐笔记,联想平时李和尚对无强的行为,似乎明白了一二。不等传唤李和尚,庙里庙外却不见了李和尚的身影。半月后人们在去大庸地界的偏僻小径旁发现了李和尚饿死的尸体。

元德师傅把这两具尸体在庙旁一同火化,把他俩的骨灰混同并漂洒在河流水面。但愿这一对屈死的孤魂在冥间能化解冤仇。

这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府城观音岩庙发生的一件大事,震动了府城地境和周边地区。

这件事情的发生,使元德和尚的内心一直处在极度地伤心和内疚之中,便潜心于佛事和念诵经文的忏悔里。时光伴随着木鱼的敲击声,悄然逝去。

民国元年(1912年)。永顺光复。

二月,按省统一规定:宣布永顺“裁县留府”,住知府公署,用府印。知县改知事按新颁《田赋章程》,征收田赋、兵谷。

世事无常,多变与嘲弄相随。府城居民庆幸仍留府署的同时,谁也不曾预料“府城”这个名称即将消失,不复存在。

次年九月,又接省都督府令:永顺“裁府改县”。听闻消息,府城居民一时目瞪口呆,之后,只得习惯地将“府城”二字改称为“县城”了。

但是,无论是“裁县留府”,还是“裁府改县”。对于城南观音岩庙的元德和尚以及其他僧侣来说,这一切世事变化都毫无意义,他们的生活清风残阳,依然如旧。元德和尚一直无心再收徒弟,直到几十年后遇见连山,加之自己年老体衰,才将其收为二徒弟。

连山,勺哈乡人士,民国七年(1918年)出生。三岁丧母,七岁丧父。遗产被姑母便买后,跟随姑母共同生活,九岁时姑母又去世。年满十岁时在大姑爷家里做长工,管吃管住,没有工钱。虽如此,仍然食不饱肚,衣难遮体。十二岁时学篾匠被师傅打伤左脚致残,便不在学竹艺,又回到姑爷家做了十三年长工。守十多头牛和耕种十多亩田地,仍然没有工钱。到了成家的年纪。有一天,表叔给连山相亲,想把连山的表妹嫁给连山做婆娘。租用他人田地,成家立业,单立门户。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连山在这突如其来的喜讯面前却感到惊慌失措,想到自己孤身一人,无田无地,娶妻生子又如何养活家人,对未来的生活连山在不敢想像的同时又充满恐惧,直至绝望,他决定逃避。自此后,家乡的田园和山庄里不见了连山的身影……从此,连山踏上了一条远离红尘的不归之路。

大庸地境里的天门禅寺座落在天门山东侧,掩没于丛山苍木之中,其下有河,隔河是一片稻田。四季景色变换,风情美丽。

有年春初。一位衣衫破烂的年轻人来到天门禅寺,他就是连山。一名叫着石道义的主事和尚收留了他,师徒俩共同经营近十亩水田和两蓬水碾。在天门禅寺,连山没有挨打挨骂,平安度过了两年。虽然干着寺庙里的事情,但连山一直没有受戒成为正式的僧人。由于佛事的缘故,连山受师傅指派来永顺观音岩庙处理佛事,完毕后回天门禅寺,不料途中遇到土匪在青坪和二家河一带杀人放火。连山惧怕,便原路返回,想去观音岩庙暂住。在奔往观音岩庙的路上,却又遇山洪阻隔山路。连山万般无奈,寻到石堤西湖乡一处叫着回龙宫的小庙里,暂且偷生。不想这一住下,便是七年。

后来,连山来到县城紫竹林庙栖身,但其身份仍然是俗家弟子。

时值1958年,政府下令兴办食堂、集体开餐。各家各户锅碗瓢盆统一上缴,不得私下开餐,说要集体奔向“共产主义”,寺庙里的和尚也不例外。连山拿到一份政府颁发的粮食本薄,每月供粮二十五斤,尚且活命。自此,连山正式成为政府注册和尚,受法律保护。

同年冬季,连山来到城南观音岩庙,受戒于元德和尚门下,得法名连山。才正式成为观音岩庙的受戒僧人。

1962年,元德和尚园寂,时年88岁。按庙内规矩,连山升为地藏殿主事,先后又收得徒弟三人。

1966年6月,“破四旧”运动开始。有一个名叫“湘江风雷”的红卫兵造反派组织来到观音岩庙,把观音殿、地藏殿、玉皇阁、藏经楼等金刚、神像和名人字画等物品如数烧毁,但并没有打骂和批斗僧侣。

次年初,观音岩庙还未从惊恐和阵痛中清醒过来,庙门外又闯进了一批来自湖北省的“红卫兵小将们”。见神像字画已毁仍不甘心,便把庙堂房檐翘角上的飞龙立兽等饰物毁尽后,才兴然离去。好在当年观音岩庙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建筑才免于烧毁。此后,“文革”十年均无人来庙烧香拜佛,香火断绝。僧侣们无香烟贡品难以生存,为了活命先后还俗,远走他乡。

连山无处可去,同时又是政府供养的和尚。再说,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看庙留守人员。这样,连山就留守下来,但身边的徒弟和其它和尚都走了,最终只有连山一人看守着如同坟墓般死寂的观音岩庙。以此相反的是,县城“文革”运动正风起云涌、势头当甘。喊声、杀声、批斗声,响彻九宵……

后来,“文革”结束。政府逐年下拨经费恢复重建,观音岩庙渐复生机。

又后来,连山有幸陆续收得三位流浪至观音岩庙的孤独的求助者……依照佛界中说,这叫“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如今的观音岩庙仍然静卧在苍山密林之中,游人往来于此烧香拜佛,似乎没有了往年信徒的本意。僧侣们的宁静生活消散在寺庙的钟声和菩萨塑像的微笑里……

连山和尚在地藏殿打发着为数不多的生命时光,身体的衰老不允许他再次流浪。徒弟随时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孤苦伶仃,清贫如洗。

佛法中说:人的出生等于苦难的开始。但又其心险恶,私欲难填。谁都不会承认自己的一生是在幸福和快乐中度过的,但像连山和尚师徒们一样的人生经历又有谁能够忍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