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玻璃材质参数:设立示范校、重点校是教育的失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19:39
 北京市两会日前胜利闭幕。照例,教育成为热门话题。会前,北京青年报派出9名记者与100位政协委员沟通,就委员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做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9类热点问题中,交通治理、教育均等化、平抑物价位居前三;半数委员关注教育。

  9类问题中,其他问题关注度依次为:住房保障、人口调控、缓解就医难、环境资源保护、城乡一体化、科技创新。9类问题无一例外都是社会关注热点。而“教育均等化”名列前茅不是偶然的。

  就基础教育的问题,一些言论颇属亮点,意义深刻。下面仅择其几则例举。

  设立示范校是教育的失误——培养所谓拔尖人才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示范校一出现,就引起争议。“示范校示范什么”一直成为人们对它的质疑的关键词。有人说,示范校是重点校的别称,是维护与加强重点校,是地方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典型反映。给予示范校更多的资源、硬件软件特别是保证它收到最好的生源,给予它政策的倾斜和财力支持,一些区县不惜上百亩土地、几个亿的投入保证它一流的物质条件,使它得以收取到最多的择校费,教师享受最高的结构工资,其代价是嗷嗷待哺的普通校和薄弱校的困境和破产。有人说,尽管示范校是高中,然而目前义务教育学校两极分化的状况,与示范校的设立是分不开的。

  “国家设立示范校、重点校是教育的失误”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唐晓青的话可谓振聋发聩。她说:“现在很多学校都争着培养科学家、顶尖人才,人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这位曾经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型领导,以她在英国的见闻,谈到英国等西方好的做法可为借鉴。英国所有的小学教师都由政府聘任,老师不属于哪所学校,每一位老师在一所学校教四年之后,必须轮换到其他学校,这避免了优质师资的不均衡。英国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培养的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因为一个孩子首先属于一个社会,他必须拥有做为公民的基本素质,培养所谓的“拔尖人才”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这种明确的表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办学校不应该举办国际班——这是对于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占用。籍之伟委员来自高校,但他对示范高中办“国际班”提出异议。就此问题他已经连续两年提出提案:“公办中学不应该举办国际班”。

  籍委员认为,公办中学举办国际班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占用。他说,现在很多学生确实有出国上大学的需求,他们要参加国外考试,要上补习班,常常会影响正常教学。学校建立国际班,是出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升学需求,然而北京地区优质中学资源不是过剩,而是紧缺。公办学校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支持,是所有纳税人的付出,所以公办学校的任务是完成正常的中学教学计划。除非学校是培养公派留学生,否则不应该举办国际班。学生的多种升学需求,应该由民办教育机构承担,而不应该由公办学校承担。

  去年,籍之伟委员的提案得到市教委和相关学校的答复。一些学校认为,凡是考上的学生,学校都有责任培养成合格毕业生。办国际班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体的需求,也是教育国际化的新方向。市教委表示,目前公办学校办国际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办学标准,因此对这些学校无法进行督导。

  籍之伟委员今年再次提出这项提案。他认为,公办学校办国际班是一个社会导向问题,希望今年提出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公办中学举办国际班是近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处在迅速发展膨胀中。这样的事物甫出,政协委员敏锐地就其是否侵占了公共资源提出质疑,是委员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履职意识的表现;而且坚持两年提出,反映了政协委员执着的精神品质。

 名校办分校——应该避免有名无实和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道而驰。名校办分校也是近年来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这项举措也受到各方意见的质疑。质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是否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均等化相违背;另一个是“名校连锁”会不会有名无实。

  现在北京市很多名校在郊区开办分校,有关部门认为这可以提高当地教育水平,让当地孩子享受名校教育。不仅北京,而且在许多省市都在“名校办分校”。

  市人大代表、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对此不无担心。他呼吁“名校连锁”应该做到名实相符。

  他建议,名校合作开办分校,应该加大对分校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向分校输入骨干教师,教师要定期流动并形成机制;同时加强分校自身造血功能,为年轻教师搭建学习深造的平台。办学理念、课程设置也要和本校同步。

  另外一种意见则担心“名校办分校”是否与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均等化背道而驰,以一种不均衡代替另一种不均衡。不仅社会上和教育界有此意见,就是身处这种学校的管理者也有此体会。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首都师大实验中学已经有11年历史,是朝阳区最早出现的一所名校分校。校长刘彦弟谈到自己的体会时说,名校办分校最大好处是起点高,见效快;如果办得好,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在短期内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但他同时指出政府应该注意在鼓励办分校时不要造成新的不均衡。

  他说:“通常政府会给这样的学校特殊政策和财政倾斜,这对分校发展固然有利,但也可能使该地区原有的普通校和薄弱校更加相形见绌。”

  教育部负责人曾经指出:教育发展两个“重中之重”:一个是“义务教育”,一个是义务教育中的“均衡发展”。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审视“名校办分校”,是否会引发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建立教师和校长流动制——检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师流动:一块烫手的山芋”。尽管“教师流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明确规定,我们一些教育官员仍然对其讳莫如深,尽量回避。奢谈义务教育均衡却不涉及教师流动,言不及义。然而在两会期间,北京市一位发改委负责人却做了毫不含糊的表述。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磊说:“完善区域内教师和校长流动制度、城乡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缩小校际、区域办学水平差距”。

  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明确落实“教师流动”是检验是否真心实意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金石。迄今为止,除了不久前升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北京市教委原主任刘利民在2010年1月底对于“教师流动”做了明确全面的表述,还没有看到北京市在此方面的动作,没有看到日程表和任务书。因此,赵磊副主任的说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总有一种声音使我们感动;以上言论,是否使你有一些切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