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癣的治疗方法:说话的学问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12:30

古书深处系列文章

系列连载2

    “话是拦路虎”,说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叫人听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史书记载了我国古代精英们大量社会实践的例子,其中不乏说话的精彩实例。本文取材自《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部分章节,对古人说话成败的例子加以研究,吸取、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

    精彩例子很多,本文仅选取有代表性、不同场合的一些例子。
凡例:
★★★★★代表说话成功的例子及成功的程度。
★★★★★代表说话不成功的例子及失败的程度。


5、形势逼人 ★★★★

《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冬,十月,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者。帝以问诸将,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帝默然。又问陈平,陈平曰:“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上能过。”平曰:“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有巡狩,会诸侯。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
    韩信在楚汉相争之时,为汉王刘邦最后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结果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回到洛阳,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多多愈善等成语皆与韩信有关。
    本例发生在公元前201年。

    冬季,十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便征求将领们的意见,大家都说:“赶快发兵,把这小子活埋罢了!”高帝默然不语。接着又询问陈平,陈平道:“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这事情韩信知道吗?”高帝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锐部队与楚王的相比谁更厉害呢?”高帝道:“超不过他的。”陈平说:“陛下的将领们,用兵之才有能比过韩信的吗?”高帝道:“没有赶得上他的。”陈平说:“现在军队不如楚国的精锐,将领又比不上韩信,却要举兵攻打他,这是促使他起兵反抗呀。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危险!”高帝说:“那该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有时巡视诸侯镇守的地方,会见诸侯。陛下只管出来视察,假装巡游云梦,在陈地会见诸侯。而陈地在楚国的西部边界,韩信听说天子怀着友好会见诸侯的心意出游,必定是全国安稳无事,便会到郊外迎接谒见陛下。拜见时陛下就趁机捉拄他,这不过是一个力士即能办到的事罢了。”高帝认为说得不错,便派出使者去通告诸侯到陈地聚会,说:“我将南游云梦”。高帝随即起程南行。

    陈平是个浑身都是心眼的机灵鬼,这次给刘邦出主意,首先询问了当时双方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然后从兵、将的角度分析,让刘邦自己认识到与韩信的差距,从而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失去思考对策的能力,然后指出以智取胜的办法,刘邦在事实对比造成的“恐慌”心态下接受了这一建议。
    给别人出主意,需要很谨慎,不能不负责任,但是如何叫对方听从,是个很大的学问。陈平从实际出发,逐项分析力量对比,条理清楚,思路清晰。刘邦在事实面前感到了威胁,在形势面前感到了恐慌,没有了主意(问陈平:“那该怎么办呢?”),所以很容易就接受了陈平的建议。

 

6、不知韬晦 ★★★★★

《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将兵多少。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接上例,韩信被封为淮阴侯以后。

    高帝曾与韩信谈闲,议论将领们能带多少兵。高帝问道:“像我这个样能率领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兵。”高帝说:“对您来说怎样呢?”韩信道:“我是越多越好啊。”高帝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却被我捉住了呀?”韩信说:“陛下虽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逮住的原因了。何况陛下的才能,是人们所说的‘此为上天赐予的,而不是人力能够取得的’啊。”

    刘邦的问话,有闲聊的意思,也有试探的意思,韩信完全听不出来想不到,一点不知道韬光养晦,实事求是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说刘邦只能带10万部队,自己带的部队越多越好,这样刘邦对韩信就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依然自高自傲呢。随后的问话就有针锋相对的意思了,韩信大概这时候才醒过来,赶紧找后帐,但是已经晚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再也弥补不回来了。
    多数时候,和那些对自己有怀疑的人说话,必须非常小心,要相当谨慎,韬光养晦隐瞒实力,是很重要的一个策略,要是从话语中就被对方找到了问题,那就真不值了。
    这是说话非常失败的一个例子。

 

7、虚无缥缈 ★★★★

《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张良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说的就是他。
    汉朝建立以后,张良说的这样一番话。

    张良向来多病,随从高帝进入函谷关,就静居行气,不吃粮食,闭门不出,说道:“我家的人世代做韩国的宰相,及至韩国灭亡,我不吝惜万金资财,为韩国向强大的秦王朝报仇,使天下震动。如今凭借三寸之舌成为皇帝的军师,被封为万户侯,这已是一个平民所能享有的最高待遇了,对我来说足够啦。我只望抛开人间俗事,将追随仙人赤松子去云游罢了。”

    与上例失败的韩信相比,张良说话的水平要高很多,感恩、知足、追求虚无的一番话表明的意思就是一个:“我没有别的想法了。”假借虚无缥缈的赤松子,即不显得特别庸俗,还一下子就说明了自己的志向,面对这样的语言,面对他的作为,刘邦基本不会再有怀疑。“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张良轰轰烈烈过了,接下来就是自保了。
    虚无缥缈的事情可以引用,但说话要表达的意思绝对不能虚无缥缈,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意思,确保不被误解。

 

8、先声夺人 ★★★★★

《资治通鉴》 第十一卷 汉纪三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趋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崐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见上例

    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一时决定不下来,便没能给予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往往三人一群两人一伙地同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新近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由平民百姓起家,依靠这班人夺取了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生平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国也不够全部封赏的了,于是这帮人就害怕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且群臣又都知道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他曾经多次困辱我。我想杀掉他,但由于他功劳很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这样一来,群臣也就人人都对自己的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高帝这时便置备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论定功劳进行封赏。群臣结束饮宴后,都欢喜异常,说道:“雍齿尚且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优的啦!”

    张良实际的本意,一方面为了帮刘邦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也是为了功臣们着想,还有就是为了避免一些刘邦过去的仇人被诛杀。
    张良这样说话,上来第一句就一下子抓住了皇帝刘邦的心,立朝登基后的刘邦最怕的就是造反,所以一听就格外关心,后面的话又丝丝入扣,不由得刘邦不信,失去思考对策能力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张良的意见进行部署,结果刘邦、功臣、刘邦的仇人都得到了好的结果。
    先声夺人很重要,平淡的话语有时候力量达不到,而过分渲染夸大又叫人不相信,抓住对方最关心的问题开始说,往往能引起对方的高度注意,同时也造成了对方的慌乱(刘邦心里肯定有这样的想法:怎么怕什么就来什么呢?),随后的话语,只要入情入理,对方就容易接受多了。

 

9、两封书信比诚恳 ★★★

《资治通鉴》 第十三卷 汉纪五

    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

    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于是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黄屋、左纛。”因为书,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曰: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

    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赵佗在公元前204年创立了“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以后“赵佗归汉”,岭南正式列人中国统一的版图。 
    赵佗(约公元前241年生,卒于公元前135年),河北省正定(真定)县人。19岁获赐护驾御剑随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帅随主帅任嚣率领50万大军征战岭南。公元前204年,创立南越国,自号“南越武帝”。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本来赵佗接受了汉高祖刘邦的封爵,归顺了汉朝,但吕后期间由于对其“贸易禁运”,导致赵佗脱离汉朝自立,于是汉文帝写信给他,解决这个问题。

    汉文帝于是下令,为赵佗在真定的父母亲的坟墓设置专司守墓的民户,按每年四季祭祀;又召来赵佗的兄弟,用尊贵的官位和丰厚的赏赐表示优宠。文帝又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带去文帝致赵佗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我是高皇帝小老婆所生的孩子,被安置于外地,在北方代地做藩王。因路途遥远,加上我眼界不开阔,朴实愚鲁,所以那时没有与您通信问侯。…”

    陆贾到达南越。南越王赵佗见了文帝书信,十分惶恐,顿道谢罪;表示愿意遵奉皇帝明诏,永为藩国臣属,遵奉贡纳职责。赵佗随即下令于国中说:“我听说,两雄不能同时共立,两贤不能一时并存。汉廷皇帝,是贤明天子。从今以后,我废去帝制、黄屋、左纛。”于是写了一封致汉文帝的回信,说:“野蛮人的头子、老匹夫臣赵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是供职于旧越地的官员,幸得高皇帝宠信,赐我玺印,封为南越王。…”

    文帝的信,写得极其诚恳,上来就说自己是高祖小老婆生的(古语叫庶出,不是可以拿出炫耀的光彩事),接下来又说自己质朴愚鲁…..后面的很多话其实意思就是一个:你最好还是归顺了我们汉朝。
    赵佗接到信后很感动,认为汉文帝是个忠厚的人,于是回信也很诚恳,自称野蛮人的头、老匹夫。最后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归顺汉朝。
    书信就是书面语言,说话诚恳谦虚不是一件坏事,比起吹牛来,比起狂妄自大来,诚恳谦虚效果往往要好很多。汉文帝谦虚的话语,配合着派人看护清扫赵佗祖先坟墓等极其到位的举动,对赵佗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赵佗感动之余也不想被汉文帝比下去,于是你谦虚我就更谦虚,这样谦虚的结果就是和平解决了汉文帝最关心的南越问题。
    说话时候,往往谦虚比高调强,诚恳比狂妄强,自贬比贬人强。
    自贬,你不会因此就真低了;贬人,人家也不会因为你的贬就真低了。 

古书深处系列文章

 

又及:昨日访问量过了2万,小小地纪念一下。一个脚印一支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