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北京租房小组:王旭明:学问大也要会说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7:49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 专家视角 专家视角 证书查询 证书查询 证书样本 证书样本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合作院校 合作院校 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 职场训练 职场训练  核心专家 核心专家 核心师资 核心师资  管理架构 管理架构 官方文件 官方文件 营运机构 营运机构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  内训简介 内训简介 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  考试报名 考试报名 考试通知 考试通知 测评体系 测评体系 考试流程 考试流程 考试入口 考试入口 成绩查询 成绩查询  名师视频 名师视频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 文件下载 文件下载  师资推荐 师资推荐 高级人才 高级人才  课题内容 课题内容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承办单位 参加单位 参加单位  测评登录 测评登录 教师登录 教师登录 准考证号登录 准考证号登录  



一向以为学说话的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当官的,不会说老百姓听的懂的平常话;一类是没文化的,茶壶里煮饺子肚子里有倒(道)不出,需要提高文化修养。日前参加了一个有学问人的大聚会——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眼界大开,收获颇多,其中重要之一就是学问大也要会说话。受朋友之邀,我担任这次大会一个主论坛的主持。考虑到主办方上午安排了十位嘉宾发言,考虑到时间紧以及听众互动的需求,我与主办方商量后,宣布了发言规则。一是,每人主发言控制在15分钟之内;二是在五分钟之内需回答听众三到四个问题,无需长篇阐述。这样的规则无疑要求演讲者演讲要主题突出,概括观点,提纲挈领;回答提问要明确观点、言简意赅。我以为,这样的说话要求对于学富五车的专家们来说不成问题。第一位来自美国的达齐尔教授论述的是同情心在幸福观中的作用,我很感兴趣,特想听他多论述些观点,但眼见15分钟快到了,他看看我表示必须结束自己的论述。我首先对他提出的后叶催产素能增长同情心非常好奇,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医疗方式,增加后叶催产素、增长同情心,我表示愿意做这方面的试验品。在全场的笑声中,听众开始争先恐后地提问,每一个回答,达齐尔教授都只用了一两分钟。论坛由此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接下来的一位演讲者是中国某地一位幸福学专家。他的演讲可谓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充满感染力,但大而空的理念和口号式的宣传,以及来回阐述的车轱辘话,让我立时感觉这位幸福专家可能深陷在自己的幸福中,而不考虑听众是否幸福了。在被工作人员提示两次后,他才仓促结尾。在他冗长超时论述后,我用有些调侃的语言说,我不愿当后叶催产素的试验品了,要当幸福学院的学生去。而接下来,对于一个听众的问题,专家抓住机会同样回答得十分冗长,我不得不减少了其他听众的提问。这位学者之后,我对大陆学者演讲能否遵守规则隐隐有些担忧了,但又心存侥幸,希望下面的学者,不向这位学习,既遵守游戏规则,又会说话会表达。不幸被我言中。在接下来的演讲中,来自美国、韩国和香港地区的学者不仅遵守规则,而且演讲内容特别抓眼球,紧扣听众心弦。如香港学者岳晓东先生的演讲从明星自杀说起,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还不时兜售自己的产品,他说自己专门研究通俗心理学,从失恋到婚姻,从生老病死到防衰老,应有尽有,大家会后可到门厅站台上图书展台上挑选,缺什么补什么!全场听众哄堂大笑又拍手称快。我给他总结到:“我们听岳先生演讲好像就是听张悟本讲绿豆汤,娱乐化包装到了极点。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如下道理:孔夫子当年率领弟子到处讲学是寻求再就业,张国荣都死了,我们还有什么奔头……”听众掌声响起,意犹未尽。而另外两位大陆学者的演讲,虽然他们有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国外著名学府的学历背景,又是著名企业的CEO,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演讲竟然被提醒员连续提醒四次以上,甚至工作人员不得不递上小纸条,暗示时间已经超过,以至于我不得不取消他们的互动环节。其中一位举止优雅、高谈阔论的女士还在演讲中无节制的宣传起自己创办的企业来,也喋喋不休的论述着她的幸福观。在她终于结束了主题发言之后,考虑到她在演讲中让在场的80后举手问他们是否幸福。我便这样向她提问:“为了节省时间,我代表在场的所有的80后(笑声),向您提一个问题,您有如此美丽的外表,又如此富有,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在我们眼中,您是成功者、是富有者,请问您幸福吗?”让我惊诧的是,她又陷入了自己冗长的自述中,绕来绕去,就是不说幸福二字。在忍受了三四分钟的复杂回答之后,我接过话茬说:“其实,您只用两个字或三个字就可回答我的问题,就是幸福或不幸福。”出于礼貌,我没有说出心里话:“一个拥有这么幸福人生的人,却不能直接的表达出自己的幸福感觉来,这样的人幸福吗?!”同样的出于礼貌,我无法打断其他学问大的人的讲话。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论坛枯燥乏味,我只好一方面减少他们的互动,一方面用自己插科打诨、略带幽默和戏剧效果冲淡一下气氛。即使这样,论坛还是延续到了下午一点。最对不起的是第十位也是最重要的一位演讲者,就是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本届大会的积极推动者彭凯平教授,他本应是这次大会的重头演讲。尽管我说了放到最后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尽管我多么想聆听他的阐述,但彭教授毕竟是心理学大家,与众不同。当我们都做好了要听15分钟的演讲准备时,他却用五分钟的时间做了本论坛的闭幕词,适时,适度又适宜当时的具体情况。大家在还没听够的感觉中结束了论坛。这本不是多么了不得的一件事。但作为语文工作者,我深有所悟。最大的悟就是学问可有大小之别,说话也有会不会说之分。会不会说至少有以下几条:一,必须遵守规则。无论规则本身有无缺欠,都要在大家都共同遵守的规则下进行交流,话才能说到一个点上,才能说到一个层面中。二,必须区分场合。不同的场合对说话有不同的要求,讲课的场合、工作会议的场合和论坛的场合等等都是不同的,如果不加区分,同一篇稿子,同一个调子,不可能讲好话。三,必须明确对象。讲话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讲话内容、语气、语调和语态的不同,区别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手段,才能提高讲话影响力。四,必须手段多样。讲话就是表达,表达就需要丰富,丰富除内容之外,还需伴有多种手段,如各种修辞手法、身体语言和其他辅助手段等等。当然,学会说话还远远不仅这些。说话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学、更需要练,尤其是专门的培训。我想说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偏重学问的提高,忽视表达的训练;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说话的培养。长此以往,我们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学问大却不会说话的人,怎么得了?别小看说话的力量。那天会后,我收到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位年轻老师送上的卡片,上书“有效的交流才能增进幸福”表达他对我主持的肯定。而当晚,会议主办方也发来信息,原文如下:“王老师,你的主持太好了,把参会的老外都迷住了!他们说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这么幽默的主持,他们都是王老师的粉丝了。”这当然是对我的夸奖和鼓励。我自知,我做得远远没有那么好,但可看出说话与表达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千万别顾了学问,忘了说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