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声合唱队嗓音保健与训练的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35:18
江山市教育科学一般规划年度研究课题申报、评审表
课题名称 关于童声合唱队嗓音保健与训练的课题研究
课题负责人             吴玉燕
完成时间               2011年
成果形式               结题报告
单位、职务及职称    江山市城东小学     教师
通讯地址及电话      江山市城东小学(15857003261)
课题组其它成员
的有关情况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吴玉燕
撰写课题方案、结题报告,公开课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一
毛凌虹
公开课、撰写论文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一
刘芳英
查找资料、撰写案例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高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市评审组意见
关于童声合唱队嗓音保健与训练的课题研究
江山市城东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围绕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去设计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形成“保护嗓音”的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关注自身嗓音的变化,努力争取更好地从童声过渡到成人嗓音。引导学生改掉大声说话、喊唱的不良习惯,学会用“轻声”歌唱,使孩子的发声器官得到调整。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掌握护嗓的理论知识,能使85%的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100%的同学掌握如何保护嗓音的理论知识。
发声能够从a—e,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够扩展,做到高低音统一发声,不惧怕唱高音。学生能够大胆有控制地用声,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歌唱。
2、音乐教师应该经常关注、指导合唱队员的嗓音保护,如果不注意保护,有可能对这些孩子的嗓音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渐学会使用科学的歌唱方法,去除不良的歌唱习惯。要指导学生运用头腔共鸣,注意控制歌唱音量,多用轻声唱歌,教师要及时制止合唱队学生大声“喊唱”。合唱活动中也可穿插欣赏、器乐等教学,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适当的休息。
3、学校要安排有经验的音乐教师指导合唱队学生进行歌唱训练,并且要做好后勤保障,重点为合唱队成员提供开水,保证学生在训练之余喝到开水,有助于嗓音的滋润,避免因为缺水造成声音嘶哑。
二、课题研究背景
(一)研究背景
首先,合唱是一门讲究科学的艺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儿童,训练起来更有难度。但是,只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通过长久的、稳步前进的、扎实的训练,就能使合唱队发出科学、美好、纯净的声音。注意气息训练、发声练习和歌曲的情感处理。
其次,嗓音保健与训练在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修养过程中很关键。教师应教育儿童,越是希望将来获得美妙的、有共鸣的头声,越要注意从小保护嗓音,才能永远拥有一副百灵鸟般的歌喉。
(二)研究现状
由于教师的误导,许多学生从小养成了大声说话、用力唱歌的习惯,开口就“大白嗓子”,以为大声唱歌、声音洪亮就是唱得好。甚至一些音乐教师也以唱歌“声音响亮”要求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喊唱”的不良习惯,一些学生不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声嘶力竭地“喊唱”,部分学生嗓音嘶哑。生活中学生稚嫩的嗓音遭受损伤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嗓音保健与训练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儿童护“嗓”比练“嗓”显得更为重要。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或声带小结、息肉,严重的甚至失声。因此,首先不急于让儿童学习歌唱,而是要先组织专门的嗓音保健课,向家长和学生宣传护“嗓”的重要性,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
嗓音病变是指我们的嗓音沙哑,嗓音沙哑如治疗不及时不得当,常导致慢性咽喉炎而影响嗓音质量。下面分析一下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和几种类别。
1、病因分析:嗓音疾病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①上呼吸道感染       ②过度用嗓       ③气候气温骤变
④ 全身过度疲劳      ⑤饮食不慎       ⑥心理因素
2、嗓音疾病分类:
①声门下喉炎   ②声带粘膜下出血    ③急性声带小结
④感染性喉炎   ⑤非感染性喉炎         ⑥单侧声带炎。
三、前人研究综述
学生的嗓音保健问题一直倍受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各地的嗓音研究协会和嗓音研究室纷纷成立,19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冯保富教授的专著《歌唱医学基础》及杨和钧的《艺术嗓音保健之友》为嗓音保健和训练打下了理论基础。这对嗓音保护和训练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徐冬梅的《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与保护》(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针对学生不良说话发声习惯的成因分析,提出预防与治疗不良发声的方法,培育和保健学生嗓音。另外,很多声乐类专著如:赵震民的《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或有关声乐发声的科研论文提出了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达到训练和保护嗓音的目的,对学生嗓音保护和训练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美]的《训练歌声》(李维渤,选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等,均从训练呼吸、共鸣、咬字吐音等方面为歌唱发声提出了规范和科学的要求,强调发声过程的强弱对比,张驰有度,形同说话的“抑扬顿挫”。有人可能这样说:平时讲话注意点,歌唱演员用嗓子当心点,不要讲太多,不要唱太多,训练学生只须循序渐进可能就不会出毛病,事实证明这样的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斯坦利氏说:“用嗓子,学声乐,方法最为重要,如果发音方法有错误,即使用轻声来唱对嗓子也有害,方法正确,只要不超出能力范围,放声歌唱则是很好的,对嗓音是有益的”。前人在嗓音保健与训练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他们提倡“将追求音质美放在首位”、“必须使用头声发声”、“正确理解轻声唱法”等,本人在课题中主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嗓音的变化,养成有控制用声的能力和习惯。
四、研究内容
采用嗓音训练达到科学护嗓的效果。
训练是嗓音保健的重要因素,它对于纠正不良的发音,用嗓不当和增强嗓音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训练嗓音的方法很多种,重点介绍国际上权威的嗓音训练法“咽音练声法” 、“微声唱法” 、“以说带唱法”。 音量轻的发声,就是声带边缘震动的结果,这样发声声带张力大、两声带接触面小,发出的声音轻盈、柔和、灵活、优美,有适当的气息支持和正确的喉头位置,在打开共鸣的基础上,轻轻把声波控制在硬腭上,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然后放下下腭,并使软腭和小舌头上抬,像打哈欠似的,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传送到鼻咽腔眉心处引起震动,共鸣效果清脆、丰满,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脆弱的声带,又能轻松地达到头腔共鸣的效果,再结合学生的自然假声来歌唱,就可以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克服喊叫的毛病,特别适合轻松自如地以头声来歌唱高声区。为了达到音量小的效果,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组织科学的训练。
1、采用“咽音练声法”帮助嗓音保健。
“咽音练声法”,则是“发咽音”的练声方法,“咽音发声法”,是意大利 “美声唱法”古老传统的喊嗓法。这种“喊嗓子”练声的方法对练习歌唱发音能力,适应广场、大剧院合唱队演出音质音量的需要特别有效。
“类似喊嗓子的练声方法”,不仅在传统美声学派中应用,中国的地方戏曲例如京剧的练声,普遍采用这种“喊嗓子”方法。这种练声方法就是训练歌唱者在咽部使舌头后面的“会厌”后卷贴近“咽后壁”,并使之形成近似管状的共鸣室,用气息吹动声带,使声带“被动发声”,把歌声始终“唱在气流上”,毫不费力地在这个“新的发声管”中将频率2800Hz的高泛音加以扩大。应用这种方法练声发出的就是“咽音”。
2、坚持“微声唱法”
所谓微声唱法就是要求学生发出有气息支撑的,只有自己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也就是要求孩学生用小音量、但有支点的声音歌唱。用这种方法训练时,下巴放松了,口腔打开了,紧张的发声器官和神经得以舒缓,声音里还能很自然地混入假声成份,轻松地唱出高音。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抬高软腭,提起小舌头”的抽象说法。因此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教师可以多采取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微声唱法能逐渐减轻学生对发高音的恐惧感,使学生从粗脖子、涨红脸的紧张状态中得到解放。
3、克服“白声”和“虚声”
歌唱训练中想达到音量轻的效果,还要注意克服以下两种常见的不良发声习惯,即“白声”和“虚声”。没有气息支持、没有固定位置,直接从喉咙里发出的声音在声乐上被称为“白声”。“白声”对声带损害很大,尤其是孩子的声带特别娇嫩,长期喊唱使声带负担过重,会导致声音嘶哑甚至受伤引起病变。克服“白声”,是学唱歌的孩子必须跨越的一道障碍。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用“微声”做发声练习或者演唱歌曲,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听起来很统一、柔和且有一定位置的声音,但音色偏暗、声带没有张力,这种叫做“虚声”。“微声”与“虚声”的根本区别是“微声”是在口腔打开的情况下,有气息支持的歌唱;而“虚声”是喉头上挤、漏气的歌唱,因为口腔没有打开,声音就不圆润,因为没有气息支持这个最基本的要求。缺乏支点,声音就暗淡无光,缺乏穿透力。这种发虚的声音,不仅没有歌唱效果,而且还会损坏声带。
4、采用“以说带唱法”
以说带唱就是训练正确说话的比较自然的、初步的发声方法,逐步过渡到比较娴熟的歌唱发声技巧训练方法,也就是“以说话声音为媒介,来构成歌唱嗓音的骨架,在发出正确字音的基础上,打磨说话声的音量、音质,并加上音乐色彩,放大它的共鸣和感情。”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初级阶段:理论指导(申报前)
1、观看童声合唱VCD,通过观看成熟合唱团的演出,琢磨什么是童声,对童声合唱的特点有个初步印象。
2、让每一个合唱团的学生都了解发声原理,掌握发声器官结构图,教师不断地发声示范,使学生体会发声及其歌唱时候其他部位积极协调的状态。
3、适当举行嗓音保护理论讲解,可以开展知识小竞赛。
4、引导学生多参加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肺活量,有利于科学发声。
(二)实施阶段:“科学用嗓”训练(第一学期、寒假)
1、纠正学生大声、姿势扭曲等的不良歌唱习惯。
2、用“U”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唱歌时声带也要像发“U”母音状态一样松弛。
3、张开牙关,头往后仰,找到口腔松弛的感觉。
4、玩吹蜡烛的游戏练习气息。
5、童声训练音域,从a—e。
6、选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曲子进行发声练习。
7、重点练唱歌曲:
《星星的暑假》《小足球队员》《门前有条小溪流》、、《剪羊毛》、《小伞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踏雪寻梅》、《让我们荡起双桨》《桑塔露琪亚》等。
8、定期开展合唱队成果展示。
(三)提高阶段:(第二学期、暑假)
9、总结经验,重新整理下阶段训练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吸引队员的学习兴趣,增强队员的学习信心。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城东小学“小天使”合唱队成员(50名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1、调查研究法
(1)制定嗓音问卷调查案例
课题组成员讨论完成了《童声合唱队学生嗓音保护与训练》问卷案例,从调查的目的、取样、调查研究的问题、调查形式及设计问卷的纬度等方面进行论证,侧重了解下列有关内容:用嗓强度与嗓音健康的关系;用嗓习惯与嗓音健康的关系;生活习惯与嗓音健康的关系;身体素质与嗓音的关系;发声方法与嗓音健康的关系;分析引起合唱队学生嗓音疾病的原因;研究嗓音保健的对策为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并形成具体的嗓音问卷调查表。
(2)进行学生嗓音状况调查
对江山市城东小学四、五、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嗓音普查,发放并回收嗓音调查问卷表。其中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90份,有效问卷为190份。并进行必要的谈话和交流,了解学生嗓音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3)分析总结嗓音调查结果
在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其中,接受调查的190份有效问卷中,年龄在12周岁的为48人,占25%;11周岁的62人,占32.6%,10周岁的57人 ,占30%,目前嗓音较好的79人,占41.6 %,经常声音嘶哑的47人,占 24.7% ,经常喉咙干的54人 ,占28.4%,声带闭合不良、音色暗淡的17人,占8.9% ,(有人填多项,故此项合计超过100%,特此说明)。
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基础上,得出以下几个规律:懂得嗓音保健知识的学生比不懂嗓音保健常识的学生嗓音健康;身体素质好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参加身体锻炼、体质一般的学生得嗓音疾病的概率低;懂得发声方法,接受过科学嗓音训练的学生嗓音状况比未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学生明显好;平时生活习惯不好,爱吃油炸食品或睡眠不足的学生比生活习惯好的学生更易引发嗓音不适等。
2、观察法:有目的,又计划的观察训练过程中合唱队员嗓音的表现及其变化,从而了解其可塑性。
3、教育经验总结法:研究者有目的地整理前人有关合唱队嗓音保健与训练的经验,针对选择的合唱队员及其保健与训练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出经验规律。
4、文献法: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合唱队嗓音保健与训练的评价理论和经验,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在此基础上改造提升、突破创新。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领导及组织保障:
开展课题研究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1、整合资源,实现共享。优化整合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等资源,构建开放的教师学习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建立评价、督查制度,创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市课题专家及校领导将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了解课题开展情况,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和督查。
(二)硬件设施保障:
学校的教学设备按浙江省教学器材一级标准配备。学校拥有专用音乐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2个,钢琴2架,电子琴1架,手风琴1架。
(三)人员力量保障:
学校现有专职音乐教师2名,兼职音乐教师4名。
(四)经费保障:
要筹措并保障课题实验与研究的必要经费,专项用于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吴玉燕
撰写课题方案、结题报告,公开课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一
毛凌虹
公开课、撰写论文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一
刘芳英
查找资料、撰写案例
江山市城东小学
小高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撰写论文、案例,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于萍.嗓音疾病与嗓音外科学(精)(M) 2004,21(1):56-58.
(2)于萍.嗓音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M)2005,14(1):22-27.
(3)皮亚杰.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M).
(4)中国科技教育(J)发声原理与嗓音健康,1999,8(1):31-35.
(5)如何保护嗓音(J)职业与健康,2002,04(1):15-19.
2010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