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放手、珍惜拥有就是知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48:50
知止是一种境界。《周易》有“艮”卦,即“止”之意。艮为山,一阳止于二阴之上,阳自下生,止于极而不进,意味着行止各有其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方顺理合义;万物庶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君子观艮之象,当思引此为戒,正确估价自己,切合实际,不出其位,思安所目止。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做人就应当常修从业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平安长久。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以泰然的心情,一步一步地去做事,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的外物、妖娆的尘世之中,求一颗安定之心。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

    汉代贾谊《鹏鸟赋》说:“乘流则逝,得坎则止。纵躯委命,不私与己。”顺利时出仁,遇挫时退隐,流行坎止,又何尝不需要智慧和勇气。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在无尽贪欲中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方能安人,也可自安。

    中国古代有“盲人摸象”寓言:象对于盲人过于庞大,难以全面把握;大千世界对于人们来讲也不可尽知,对待世间的一切都要有一个宽容,知止的心态。

    庄子最推崇“知止”的境界。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涯的生命,永远不可能穷尽无涯学海;以有限的人生,也不可能经历所有的荣誉和成功。

    知止其实很简单,就是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少思寡欲可得自在自由,“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又何尝不是适意的人生。

《大学》选粹(转)

白话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文摘)
知止者,知有本末也。舍本逐末,则不能知止。
能去末趋本、于纷纭剧创中有所不为方能气定,气已定然后心静,心已静然后神安,神已安然后能从容谋计,谋计已周全然后能雷厉风行、所当披靡。

------------------
何为知止?应该就是知道何时停止吧。
每天都在机械化的工作,或许也该找个时间静下来想一想:
“我真的在做着自己想做的工作吗?”“我真的是在走自己想走的路吗?”……

-------------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