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生平事迹及书法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1:50:13
康有为生平事迹及书法介绍   
  傅德锋
  
  
  



                                                                                         康有为照片.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一八九八年领导“戊戍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善书,取法《石门铭》,参以《经石峪》、《金刚经》、《云峰山石刻》等。符铸评其书:“盖纯从朴拙取镜者,故能洗涤凡庸,独称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论书提倡碑学,攻击帖学,有尊魏(碑)卑唐(帖)之说,对清末书风,颇具影响。卒年七十。
  
   

                                                                                           康有为书法斗方
  
 


 


 


    康有为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近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他提倡北碑,领导了近现代书坛碑派的书法创作流派。他的书法影响了清末民初的书风。受其理论影响,同时期书法界许多人从碑版中寻找新的艺术资源,并通过各种大胆实践,体现出了各自与众不同的的艺术创造力。
   
  
  
  
  
   康有为在变法失败后流亡于日本和东南亚,此后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尽管当时的他已经退出政治漩涡,但康有为仍然十分关心时局,也未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信念和主张。作为康体书法的代表作,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康有为两副对联就深刻反映了他的这种思想。
  
  
  



  
  
  
  上联书“斯文在天地”,下联书“孤愤寄山林”。上联右书“芝田贤兄卅年久别阅刦重逢临别写赠于长安”、左书“揖庭表姐丈惠存”。下联右书“愚表弟宋曾诒敬赠”,后有三方印模糊不清。左下落款“康有为”。



  
                                                                                             康有为书法对联  
   
  


 


 


上联书“度刦在超脱”,下联书“游天解忧患”。上联右书“孟符贤兄久别人生多意癸亥冬再见于长安赠此解意”,下联左下落款“天游化人 康有为”。
  
  
  
  
  两副对联的上联右上均有钤章一枚,内书“御赐天游堂”,下联左下有印两方,一为“康有为印”,一为“维新百日出亡二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斯文”代指儒家经典和思想。癸亥,甲子纪年法,公历1923年。“孟符”,清末民初陕西咸阳人李岳瑞的字,“芝田”,清末民初陕西醴泉人宋伯鲁的字,李岳瑞、宋伯鲁二人1898年曾积极参与以康有为为首的戊戌变法救国运动。宋曾诒,宋伯鲁之孙。
  
  
  
  
  
  
  从其落款可知,这两副对联是康有为1923年11月受陕西省督军兼省长刘镇华之邀,西赴西安游历讲学时拜访戊戌变法中的同仁陕西宋伯鲁、李岳瑞两先生而为二人题写的。两副对联是康有为的“粗头乱服”之作,书法特征以圆笔为主、中宫紧收,四面放逸。用笔圆浑苍厚,收放有度,拙朴开张,迟送涩进,长撇大捺,通体风格酣畅淋漓,苍辣朴茂,颇能体现其才情与气质,堪称是康有为的以书寓怀之作。
  




  
                                                                                   康有为书法扇面.  
   
  
  
  


 


       由于自己从事的改造中国的事业一再受到挫折,步入晚年的康有为积极入世之心锐减,消极出世之心顿生。他逐渐退出政治旋涡,兴趣转向书画、古董、讲学诸方面,时常遨游世界各地,观湖光山色、名胜古迹,“天游化人”就是他的这种心境的反映。康有为的天游思想,始于1900年,这是他由积极入世进入消极出世的一个思想趋向。他把眼光投向了现实世界之外,神思天游。康有为早年曾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叹神州之壮丽,流亡期间又周游欧美各国,亲睹西方建筑之堂皇、物质之繁盛。随着对西方天文学的深入了解,他的感情又移向飘渺无垠的太空,被浩瀚无垠的宇宙所折服,感到个人的渺小。面对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产生了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心境,仿佛自己“心游物表,乘云气而驾飞龙”,又如庄周之梦蝴蝶。
  
  




                                                                              康有为书法对联  
   
  
  
 


 


     然而,天游倾向逃避人世,与康有为强烈的救世心愿相违背,因此,他的天游思想也在于“欲为吾同胞天人发聋振聩,俾人人自知为天上人”,启发同胞振作起来。1923年的康有为,已届66岁高龄,尽管已经淡出了政治的旋涡,但他依然关心着时局,关心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这两幅对联就是他当时矛盾心理的写照。
  
  
  
  
  
  
  康有为是一位对现代书法史影响很大的大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在清末之际惊世骇俗地提出了“尊碑卑唐”和“尊碑抑帖”学说,从而终结了中国古典书法思想史。他的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更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再举碑学大旗,将魏碑、北碑等推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广艺舟双楫》问世前,书史中真正称得上书法理论之著作凤毛麟角。汉代赵壹的《非草书》是最早以书法为对象的文章,唐张彦远编有《法书要录》十卷,宋陈思编成《书苑菁华》二十卷,然不过是文集,无体系可言。至宋朱长文编撰《墨池编》,始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八门,初见系统。明清以降,论书者虽众,但无一人能对书学作全面的叙述,包世臣《艺舟双楫》也只是零碎信札、论文辑成。唯《广艺舟双楫》体例严整,论述广泛,从文字、书体之肇开始,详叙历朝变迁,品评各代名迹,论述执笔用笔,权衡优劣得失,实为一部前所未有的系统的书法理论专著。同时,它又是继《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及《艺舟双楫》之后,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总结碑学理论和实践的一部著作,从而使碑学成为有系统理论的一个流派,并在书法史上牢牢地占据了它应有的地位。
    
  
  
 

 尊碑,是《广艺舟双楫》的中心思想。他认为碑刻有“十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志奇逸、精神飞动、天趣酣足、骨气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奉为书法的圭臬。同时他在书学上崇尚“变”,其认为:“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这对于后世书坛的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其书学思想,康有为在个人创作上,进行了大胆地实践。其书法从碑刻中汲取营养,尤其是在《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诸碑中获得结字造型和用笔方法,逐渐地涵养提炼,从而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书,这就是风格特出的“康南海体”。此体”体阔势宽,平正端庄,中宫收紧,下部疏散,结体疏密得宜,字风浑厚雄放,有纵横奇宕之气。从三个字可以概括“康体”的主要特点: “重”、“拙”、“大”。所谓“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所谓“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所谓“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康有为的文章天下称道,他写的“康体”字大气磅礴,笔下生波澜,令其文风和书风互为映衬。
  
  
  
  
  
  
  康有为在书法理论上的卓越建树,对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中国书法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需要指出的是,康有为在书法实践方面毕竟未能达到其理论上的高度,而且他所倡导的不无偏激的“尊魏卑唐”“尊碑抑帖”,实质上也使他的书法实践在一段时期之内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这个似乎和他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有一脉相承之处。他本人在后来也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转变某些观点,积极向帖学取法。但由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会留下许多遗憾。因此,我们今天面对他的理论和创作,都要以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既不宜盲目崇拜,也不宜随意轻视。唯其如此,我们对前辈书家的研究和学习才更加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