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与法庭鉴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56:37

这是美国一部真实题材的心理小说—《西碧尔》(Sybil,1973)。据作者弗洛拉·里塔·施赖勃(Flora Rheta Schreiber,1918~1988)说,主人公西碧尔的名字是假的,而人是真实存在的。

施赖勃是美国《科学文摘》的精神病学编辑,写过几篇精神病学论文。1962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她应约与一位名叫科妮利亚·B.威尔伯(Cornelia B. Wilbur,1908~1992)的心理分析女医生会面。会面时,施赖勃初次见到后来她基于保护隐私的原因,称之为“西碧尔”的女人——雪莉·梅森(Shirley Ardell Mason,1923~1998),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

西碧尔生于明尼苏达州,是威尔伯医生自1954年开始治疗的病人。威尔伯医生发现,西碧尔除具有一个“醒着的自我”外,还具有15个独立的人格。西碧尔经常失去记忆,而每当失去记忆之时,她就变成一个化身,前后多达15个。每个化身都有不同的姓名、年龄、性格、爱好和处世态度,她们都在特定的需要中随时现身。据施赖勃的描述,西碧尔的不同人格如下:

       西碧尔·伊莎贝尔·多塞特(1923):一个性格干瘪的人;醒着的自我。
       维多利亚·安托万内特·沙鲁(1926):小名维基;一个自信的、世故的而又动人的金发女郎;西碧尔众多自我的记忆痕。
       佩吉·卢·鲍德温(1926):一位热心的、爱武断的、常常发脾气的小鬼,长着狮子鼻,留短发,一副调皮的笑容。
       佩吉·安·鲍德温(1926):佩吉·卢的副本,外表相似;老是怕这怕那。
       玛丽·露辛达·桑德斯·多塞特(1933):一个沉思的、富有母性的、恋家的人;比较矮胖,一头深褐色长发,靠一边偏分。
       马西娅·林恩·多塞特(1927):有时也姓鲍德温;一位作家和画家;极易激动;脸呈盾形,长着灰色的眼睛和靠一边偏分的褐发。
       瓦妮莎·盖尔·多塞特(1935):有强烈的戏剧观念,极有吸引力;长着高高的红发、苗条的身躯、浅褐色的眼睛和富有表情的椭圆脸。
       迈克·多塞待(1928):西碧尔两个男性化身之一;一个木工和建筑工;长着深色的皮肤、黑发、褐色的眼睛。
       锡德·多塞特(1928):西碧尔两个男性化身之一;一个木工和修理工;皮肤白皙,黑发碧眼。
       南希·卢·安·鲍德温(“诞生”年份未明):把政治当作圣经预言的实现而对之深感兴趣;十分害怕罗马天主教徒;有自杀倾向;长相与两个佩吉相似。
       西碧尔·安·多塞特(1928):无精打采,到了神经衰弱的地步;苍白,胆怯,长着灰金色头发、椭圆脸和直直的鼻子。
       鲁西·多塞特(年份未明):是一个婴儿,一个未充分发育的自我。
       克拉拉·多塞特(年份未明):虔信宗教;对醒着的西碧尔甚为不满。
       海伦·多塞特(1929):非常胆小但达到目的的劲头不小;长着浅褐色头发和眼睛、直鼻薄唇。
       玛乔里·多塞特(1928):安详、富有活力、很易发笑;一个逗乐的人;身材娇小,皮肤白皙,鼻子扁平。
       金发女郎(1946):无名无姓;一个永恒的青年;长着金色的卷发,说话轻快活泼。
       新的西碧尔(1965):第17个自我,其余16位自我的混合物。

西碧尔的病症,当时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后来,1980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将其列出,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不过,在世界卫生组织所编《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上,这种病症仍然叫“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障碍与可以被称为变态人格的人格障碍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病。另外,多重人格并非同时存在,而是交替出现,因而我以为称为“交替人格”更为恰当。

多重人格障碍是自我同一性障碍,指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全不同的人格,不同的人格交替出现,人格间的过渡是突然的。如果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表现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格,可以称为双重交替人格;如果同一人在不同时间表现为两个以上的完全不同的人格,可以称为多重交替人格。具有交替人格的人受不同的人格支配时,就像是若干个完全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身分,甚至有不同的嗓音、不同的词汇、不同的年龄。交替出现的人格中有一个是原来具有的,当人受这个人格支配时,被称为“清醒的自我”。其余人格是后来产生的,这些人格往往体现出与最初的人格相反的特性。当人受新产生的人格支配时,是“清醒的自我”的“化身”,在“清醒的自我”那里被压抑和克制的激情可以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他们”可以做出“清醒的自我”不可能做的事情。“清醒的自我”一般不知道自己有化身,也不能记起自己在受其他人格支配时的言行,但是他可以意识到“时间的空白”或“时间的丢失”。我国也有交替人格的报告,但情节不那么复杂。例如:一姓刘的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声称自己是葛老太太(患者的母亲),护士说她不是葛老太太,她说“你们怎么连我葛老太太也不认识了,你们弄错了,刘某是我死去的女儿,我来代她受罪住院。”两天后,患者又转回来声称自己是刘某而非葛老太太。但是像西碧尔那样的多重人格病例,我未见国内有过报告。

多重人格障碍的病因最重要的是儿童期虐待,特别是性虐待。西碧尔就是如此。西碧尔的童年就是在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母亲的残暴虐待中度过的。她母亲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把她捆绑起来,还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塞进她的阴道,次数频繁地灌肠。西碧尔还被迫服用大剂量的泻药,但却被禁止使用盥洗室。她的父亲拒绝而且无法干预她母亲的暴行,致使她母亲的虐待一直没有被发现。西碧还见过她母亲猥亵一个一岁半男孩以及与几个姑娘互相猥亵。在九岁之前,西碧尔一直与父母住在一室,那“天天都有的卧室活剧”也给她留下心理创伤。

最早对多重人格进行描述的,是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史蒂文森(Rober Louis Stevenson,1850~1894)。他的中篇小说《化身博士》(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1886)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医生吉基尔博士为了探索人性的善恶,服用自己发明的一种药,创造出一个名为海德先生的化身。他把自己所有的恶念都分给了海德。后来海德失去控制,杀人害命,吉基尔博士无法摆脱海德,自杀而死。《化身博士》多次被拍摄成电影,其中一部由史宾塞·屈塞和英格丽·褒曼主演。《化身博士》也引起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兴趣,以至于“化身博士”成为双重人格的代名词。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一部电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或译为《伊芙的三副面孔》,1957)引起公众对多重人格的进一步兴趣。这部电影改编自精神科医生科贝特·蒂格鹏(Corbett H. Thigpen,1919~1999)和赫维·克莱克利(Hervey M.Cleckley,1903~1984)——插一句,克莱克利是世界最著名的研究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专家,著有《神智健全的面具》(The Mask of Sanity)——在195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夏娃是一个深陷困惑的美国南方家庭主妇,承受着头痛、情绪压抑、健忘等病症的困扰,于是她寻求精神病医生的帮助,卢瑟医生(Dr. Luther)使用了催眠疗法,先后发现她拥有三个人格。夏娃也有原型,名叫克里斯·科斯蒂娜·赛泽莫尔(Chris Costner Sizemore,1927~),后来写了《我是夏娃》(I'm Eve,1977)一书。

多重人格障碍被看作是精神病学史上最复杂最古怪的疾病。威尔伯医生认为西碧尔是一个可以永载医学史册的病例。她认为,除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外,西碧尔的病例对于一般公众还具有心理学和哲学方面的深远意义。因此,威尔伯医生安排与施赖勃的会面,有一个特定的目的:她希望施赖勃把西碧尔的故事写出来。

施赖勃没有贸然答应。她知道,在威尔伯医生之前,还没有人对多重人格障碍进行心理分析。她希望在治疗有了结果之后再作决定。经过三年与西碧尔(包括化身)和威尔伯医生的密切接触,在1965年,她作出写书的承诺。这时,西碧尔经过威尔伯医生长达11年的治疗,16种分裂的人格得以整合,形成新的西碧尔——1965年9月2日这一天,威尔伯医生在西碧尔病例的心理分析记录上写下:“所有的人格已整合为一。”为了写作,据施赖勃说,她广泛阅读有关查阅了有关多重人格的医学文献,分析了西碧尔11年心理分析的全部资料,包括威尔伯医生每天的笔记、西碧尔在治疗期间的写的短文和在进行心理分析时留下的录音,还研究了西碧尔求医之前的日记、信件。经过7年义无反顾地全力写作,《西碧尔》一书在1973年出版。西碧尔读过书稿后说:“每个感情都是真实的。” 威尔伯医生评论说:“每个精神病学的事实都准确无误地复述出来了。”

《西碧尔》获得很高评价,被认为是一个心理学的杰作(a psychological masterpiece),注定会成为精神病学和文学的里程碑(destined to stand as a significant landmark both in psychiatry and in literature)。它很快成为畅销书,并于1976年和2007年两次拍成电视电影(TV movie)。第一部电影中的演员莎莉·菲尔德(Sally Margaret Field)因成功演绎西碧尔而荣获艾美奖最佳女主角。第二部电影中威尔伯医生的扮演者是杰西卡·兰格(Jessica Lange)。说起来,杰西卡·兰格对精神病人并不陌生,她曾在传记电影《弗兰西斯》(中央电视台播映过)中扮演持激进政治观点,而只因一般的精神症状就被强行关进精神病院,并被实施脑叶切除手术的好莱坞女星弗兰西斯·法默(Frances Farmer,1913~1970)。

在精神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界,《西碧尔》也引起很大反响。多重人格障碍成为热门话题。在1973年以前,多重人格障碍几乎未在精神医学教科书中描述过,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也没有将其列入疾病名单,在世界范围内公布的病例不到50个(也有人说不到75个),而在以后的25年里,就诊断出4万多个,呈几何倍数增长。一个人有上百种人格的病例时有报告,甚至出现一个人的人格超过1000种的报告。精神医学或变态心理学教科书在介绍多重人格障碍或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时,多会提到西碧尔,西碧尔成为心理治疗史上最著名的病人。而科妮利亚·B.威尔伯医生,也被誉为多重人格障碍或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研究的先驱(pioneer),甚至还有“威尔伯革命”(Wilburian revolution)的说法。

《西碧尔》一书在1989年被翻译成中文,以《人格裂变的姑娘》为题出版。我当初看此书,拍案叫绝,后来还多次引用。

西碧尔的故事很可能是一场骗局!

最近阅读了一本精神医学方面的通俗性著作:《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作者博尔温·班德洛是一个德国人,医学博士,心理学硕士,现为哥廷根大学精神病医院教授。在这本颇为有趣的书里,作者顺便提到西碧尔的事情,说在美国曾经有人揭露,威尔伯医生与施赖勃联手欺骗蒙蔽大众,这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我急忙到网上通过Google检索查看,果然如他所言。同时我恨自己孤陋寡闻和不求甚解。

1998年8月,即在西碧尔的原型雪莉·梅森去世6个月、施赖勃去世10年之后,施赖勃生前同事,供职于纽约城市大学约翰杰刑事审判学院(John Jay College of Criminal Justice)的心理学家罗伯特·里伯(Robert W. Rieber)向美国心理学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提交了一份研究报告。他根据威尔伯医生给西碧尔治疗的录音带指出,西碧尔并不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而是一个极易受他人影响的癔症病人(extremely suggestible hysteric)。他认为《西碧尔》是一部很好的小说,但西碧尔的病例则是一个“多重人格骗局”(the fraudulent construction of a multiple personality),虽然他宁愿相信威尔伯医生她们只是自欺,没有恶意。录音带是施赖勃在1972年(当时也在约翰杰学院工作)交给罗伯特·里伯的,让他进行评估,但他很长时间无暇顾及,一直把它放在抽屉里。1997年的一天,他找出录像带,仔细听了。他惊讶地发现,里面没有显示西碧尔真的患过多重人格障碍。相反,威尔伯医生曾试图使西碧尔相信她有不同的身份,并和她练习表演这些人物。这违背了西碧尔的意愿。西碧尔甚至给威尔伯医生写过一封信,表明她拒绝拥有不同的身份。但威尔伯医生仍然企图借助催眠术或麻醉药品,促使西碧尔承认这些人格。录音带上还有威尔伯医生与施赖勃的谈话记录。谈话明确显示,当时两个人心知肚明。罗伯特·里伯指出,三个女人——威尔伯、施赖勃和西碧尔,制造了一个“多重人格障碍的现代神话”(the modern myth of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随后,纽约的一位精神病医生赫伯特·施皮格尔(Herbert Spiegel)站出来支持罗伯特·里伯。西碧尔也是赫伯特·施皮格尔的病人,是威尔伯医生介绍给他的,因为他擅长催眠术。当威尔伯医生不在当地时,赫伯特·施皮格尔就成为西碧尔的代理主治医生。据他说,威尔伯医生以前一直认为西碧尔患有精神分裂症,并进行了不成功的治疗,但在她掌握催眠术之后,就开始“发现”西碧尔的多重人格。威尔伯医生和施赖勃曾经拉赫伯特·施皮格尔与她们合作,但被他拒绝了,因为她们要把西碧尔描写成多重障碍患者,而他认为西碧尔只不过是一个令人惊奇的角色混乱的癔症患者,不存在多重人格清楚地、持久地交替。他的态度使施赖勃很生气,她说:“如果不称之为多重人格,我们的书就别想出版。出版商要的就是这样的书,否则卖不出去。”赫伯特·施皮格尔认为,西碧尔具有很强的易催眠性,她的所谓多重人格,实际是威尔伯医生催眠术和训练的产物,而且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西碧尔母亲对她实施过性虐待。他指出,威尔伯医生知道自己关于治疗西碧尔的记录无法出版,只好找人写小说。

也有人力挺威尔伯医生,例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School of Medicine)的精神医学教授莉亚?迪克斯坦(Leah J. Dickstein)。莉亚?迪克斯坦是威尔伯医生的学生(似乎是广义的)和朋友,她受威尔伯医生之托保管着威尔伯医生的笔记和文件。在威尔伯医生去世后,她与西碧尔保持了几年的联系。她记得西碧尔对她说过:“书里的每个字都是真实的。”她认为威尔伯医生“没必要造假”。

争论可能会永远持续下去。根据隐私法,西碧尔的治疗记录被公之于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关键的是,威尔伯、西碧尔以及施赖勃都已经不在人世,无法证明自己了。

西碧尔后半生的生活是很顺利的。《西碧尔》一书获得的收入在当时是巨大的数额,后来被拍成电视电影,获利更多。这些钱由三个女人分享。不久,西碧尔从纽约搬到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Lexington),当艺术教师并经营艺术生意。实际上,她是追随威尔伯医生而去的。早在1967年,威尔伯医生已经成为位于列克星敦的肯塔基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Kentucky College of Medicine)的精神病学教授。两人的家相距很近,来往密切。由于威尔伯经常去西碧尔家,西碧尔的邻居们猜测西碧尔就是小说和电影里的那个多重人格障碍病人――在生前,雪莉·梅森的“西碧尔”身份一直未被公布。1990年,威尔伯诊断出西碧尔患上乳腺癌,但西碧尔拒绝治疗。第二年,威尔伯出现帕金森氏症,为了照顾她,西碧尔住进威尔伯家里。两人经常在一起玩拼字游戏。1992年,威尔伯去世,留给西碧尔25000美元和《西碧尔》一书的版税。西碧尔回到自己的家,大部分时间用来照顾她的猫和进行园艺。1997年,西碧尔乳腺癌恶化,她把个人文件撕成碎片。1998年2月26日,西碧尔在家中去世,终年75岁,她终生未嫁,没有子女。不久,一个心理分析历史学家彼得·斯维尔斯(Peter Swales)调查考证出西碧尔就是雪莉·梅森。

尽管罗伯特·里伯和赫伯特·施皮格尔的指控未获得一致的赞同,但却推动美国有关学术界对多重人格障碍或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问题的反思。有些专家怀疑有多重人格障碍这种精神病的存在。他们认为这种美国的流行病,是由喜欢炒作的记者或精神病医生为了耸人听闻而杜撰出来的。有些专家认为,治疗者常常用催眠或其他带有暗示的问题来使患者从一个人格转到另一个人格。暗示的力量可能会影响患者从严重但常见的障碍转到人们更感兴趣的多重人格障碍。甚至是DID的绝对维护者也对有那么多的DID患者表示怀疑。有学者发现,有四分之一的DID个案是伪装或由治疗引起的。有些患者的多重人格在治疗之前并不明显,只是在治疗期间才突显出来。所以,有批评者认为,DID至少部分上是“医源性”的,即由治疗本身引起的。1999年对美国有从业执照的精神病医师的一项调查显示,他们对DID的诊断地位和科学上的合法性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隐疾——名人与人格障碍》的作者博尔温·班德洛也曾遇到一个女病人,她好像具有多重人格障碍的所有症状,但她后来承认,她编造了整个故事,为的是把他引入歧途,并以此开了一个大玩笑。

博尔温·班德洛还指出,有些犯罪分子声称自己在作案时处于另一个人格状态,所以没有负责的能力。一些存心不良的律师甚至向他们传授这种策略。对这个问题,我曾写短文《交替人格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加以介绍。这里重复叙述三个案例。1977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廉姆·斯坦利·密里根(William Stanley Milligan,也叫比利·密里根,Billy Milligan)的男子因为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强奸三位妇女而被捕。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对密里根进行了检查,他们认为他身上共存在10种不同的人格。以精神错乱为由,密里根最终被判无罪。但是有许多人怀疑密里根的病是伪装的。确实有罪犯伪装多重人格。被称为“山坡上的暴徒”(Hillside Strangler)的肯尼斯·比安奇(Kenneth Bianchi)在洛杉矶残忍地强奸和杀害了10名年轻女子,尽管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他就是凶手,但他坚称清白。一些专家认为他可能有DID。他的律师请了一个临床心理学家,对他实施催眠,问他是否有另外的身份,他以一个叫做“史蒂夫”的身份承认屠杀是他所为。根据这一证据,律师辩护说由于当事人有精神病,因而无罪。后来又有专家对比安奇进行鉴定。这位专家在和比安奇谈话时指出,交替人格至少会有三种人格,随后比安奇就表现出第三种人格。专家访问比安奇的亲友,没有发现有事实证明他在被捕前存在不同的人格。心理测试也没有发现各人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专家还发现比安奇以前看过心理病理学方面的教科书。专家的结论是,比安奇被催眠和多重人格是伪装的。根据专家的结论,比安奇被判处终身监禁。目前在美国,对于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犯罪,法庭的一般态度是,如果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犯罪的那个人格在犯罪时知道对与错,那他就要为罪行负责。事实上,用多重人格障碍来为犯罪辩护,很少有成功的。例如阿利(Sedley Alley)杀人案。阿利残酷虐杀了一位美国海军陆战队女队员,19岁的美丽姑娘苏珊娜(Suzanne Marie Collins)。他把一根又粗又长的树枝插入苏珊娜的阴道,31英寸长的树枝只有8英寸的部分露在体外。在法庭上,阿利自辩说精神失常,并得到两位医生专家的证明。两位医生声称阿利患有多重人格障碍。但控方指出,凶手作案时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在犯罪时是正常的人格支配着他。最后陪审团经过讨论,裁定阿利有罪,建议电刑处决。2006年6月28日,阿利被实施注射死刑。

    也有人步《西碧尔》的后尘。1999年,美国一个叫卡梅伦·韦斯特(Cameron West)的心理学博士出版了他的心理自传《第一人称复数:我的多重生活》(First Person Plural: My Life As a Multiple),讲述自己的多重人格生活经历和治疗过程。他比西碧尔更厉害,有24个人格。他4岁的时候被外婆性骚扰,后来又被亲生母亲强迫乱伦。这部小说是全知的第一人称视角,读者可以看到他不在现场的场景。有人花了一百一十五万元买下电影改编权,拟由罗宾·威廉斯扮演主人公。但电影迄今还未拍摄。此书的中译本在2008年4月出版,改名为《24重人格》。

    英国现年46岁的女子卡伦·奥弗希尔因童年遭遇家庭暴力,患上“多重人格分裂症”,竟同时拥有17种不同人格,这些人格“角色”有男有女,有黑人有白人,有大人有小孩子,年龄从2岁至34岁不等。经过催眠治疗,芝加哥市顶尖心理专家理查德·巴伊尔大夫终于找到了卡伦“人格分裂”的原因:童年家庭暴力。

    由于受到父亲和祖父的死亡威胁和现任丈夫的虐待,每当受到残酷虐待时,卡伦只得躲进由自己构筑的“虚拟世界”中,在这里17个虚构的“人格”可以代替她承受各种痛苦。经过17年漫长而痛苦的治疗,卡伦终于走出人格分裂的泥潭,重获新生。

《Primal Fear》《一级恐惧》讲得是德高望重的老主教罗森被人谋杀,身上共被刺了74刀。警察在现场抓到了满手鲜血的少年艾伦。著名律师马丁·威尔决定经办此案。他在拘留所看到了面色苍白,稚气未脱的艾伦,通过交谈他认为艾伦是无辜的,并决定免费为他辩护。

  在法庭上,威尔的前妻、女检察官瑞纳提出了大量不利于艾伦的证据,但都被威尔一一驳回。为了唤起艾伦的记忆,威尔和心理医生对艾伦进行了询问。随着问题的深入和严厉,艾伦开始逐渐由温顺变得凶狠无理。

  威尔终于找到了被罗森收养的另一个男孩,并发现主教收养艾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淫癖。当他到拘留所就此质问艾伦时,艾伦突然象变了一个人。他自称“罗伊”,承认是自己杀死了罗森,并且保护了“艾伦”。在发泄后,“罗伊”又变回了艾伦,并且对刚才的一切毫无记忆。

  心理医生在法庭上证明艾伦患有人格分裂症,在被虐待至极度痛苦时就会变成凶手罗伊,但是他们却无法证明案件是由患有双重人格的艾伦在解离状态下犯罪的。瑞纳在对艾伦进行盘问时,步步紧逼,指出艾伦是因为在为罗森主教作色情表演时倍受虐待而杀死了主教。果然,艾伦跳出了被告席,变成了罗伊。攻击了瑞纳,双手狂暴地卡住她的脖子,全法庭的人都被惊呆了。

  法官决定取消陪审团,宣判艾伦入院观察30天,由医生进行治疗。审判结束后,威尔去探望已经恢复常态的艾伦。临别时,艾伦请他代向瑞纳道歉,问她的脖子有没有受伤,威尔随口答应之后才突然想到艾伦应该在发作后什么都无法记住。被识破的艾伦看着他狞笑起来。威尔终于明白,艾伦才是真正不存在的。从罗森收养了艾伦并把他带回那神圣的地狱时起,艾伦就已永远变成了罗伊。

      综合、比较有关理论、文献,我认为,多重人格是存在的,但是否有那么多――病例的数量和人格的数量,以及是否都根源于童年期遭受性虐待,则是有疑问的。 而多重人格在定罪时自古都有界定的难度。

麦克渃顿法案

      1843年,麦克诺顿谋刺英国首相比尔案公开审。大法官丁达邀请著名精神病学专家赫景森博士出庭质证。麦克诺顿当庭释放后,被送到贝斯兰堡佩斯雷精神病院治疗,1874年又转至布劳莫医院治疗,当时已60岁,不久病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麦克诺顿案”,该案首次提出精神病人作案的标准和法官确认作案“不能理解是与非”的法学标准。1843年,根据这个判例,英国法学界出台正式确认精神病的当事人是否负法律责任的《麦克渃顿法案》。此后,精神病学家不断受到法院委托,对当事人进行精神病检查,并出庭作证。同样,法学界也提出了精神病学在法学上地位的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