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难写是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2:21

丹青难写是精神(上篇)

 

仅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双百”人物即震撼中国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和各级报刊刊登后,产生强烈反响。从东西南北中到工农商学兵,从白山黑水到大江南北,从青藏高原到万里海疆,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他们的名字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面对一幅幅照片,重温着一个个事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奋进之力外化于形,我们为有这样的共产党员而感到无比自豪。

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一个拥有七千八百万党员的执政大党,九十年的历程昭示着一条真理: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

丹青难写是精神。从开天辟地、审时度势、勇于创新的“创党”精神,到坚定立场、敢当先锋、共同对敌的“北伐”精神;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到星火燎原,信念坚定,反对“本本”,开拓进取,执政为民,争创第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苏区”精神;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到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不畏强暴、舍身救亡、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抗战”精神,到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西柏坡”精神;从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大庆”精神,到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红旗渠”精神;从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战胜自然灾害”精神,到热爱祖国、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九八抗洪”精神;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精神;从鞠躬尽瘁、勤政为民的焦裕禄精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女排精神,到人民公仆的高风亮节——孔繁森精神,等等。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精神,归纳起来,都是自强不息精神、彻底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自力更生精神、团结协作精神、顾全大局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廉洁自律精神、和平发展精神,哪一种精神的形成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从实践探索中得来,从认识升华中得来,从血和泪的经验教训中得来,既刻有时代的烙印,又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对推动不同时期的不同工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以“苏区”精神为例,中央苏区时期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所受的艰难困苦时间最长,对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期;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在发育成型的时期;是开始磨砺和造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国家政权形态,积累治国经验和锻炼执政能力的时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受艰苦卓绝的锻炼,为建设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积累经验的时期;是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的时期,中央苏区时期之所以做出这么伟大的历史贡献,重要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铸造了“苏区”精神。这是那个时期异常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激发起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这些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扭转了一个又一个危局,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创造的这些精神,就不可能有中国近代民主的伟大胜利,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句话,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不仅以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骄人成就奠定了她在中国的领导地位,而且以其铸就的伟大精神而著称于世。正如李大钊所说:“我以为一切解放的基础,都在精神解放。”人的精神,也和自然力一样,有无限的潜力。

 

丹青难写是精神(下篇)

仅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精神使人崇高。精神首先是一种信仰,信仰使人崇高。综观“双百”人物和“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都有崇高的理想、目标和追求。这种崇高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无一不是源于一种精神力量的推动和渗透。“灵台无计逃神矢,凤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年轻的鲁迅在20世纪初饱含悲愤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呼喊出当时无数爱国者的共同心声。革命战争年代,有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英雄,没有活到胜利的一天。难道他们不愿意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吗?不是的。他们认定一个道理,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他们经受住各种磨难和考验,宁可选择前进一步死而不后退一步生,都有一个精神支柱在引领在支撑。正是有了这个精神支柱的引领和支撑,才使得一个人变得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血洒疆场、为国尽忠。伟大的先行者李大钊,爱国志士方志敏,山东红嫂明德英,钢铁战士杨靖宇,掏腹断肠写忠诚的陈树湘,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和集体壮烈殉国的刘志庄连,他们虽然像流星一样划过天空,用灵魂点燃理想的火炬,也许只是一瞬间的闪耀,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感受到了崇高的力量。正是他们挺起民族的脊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才使“振兴中华”这个喊了百年的响亮口号变成现实,成为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

精神使人奋进。精神力量具有内在性、目的性、持久性、再生性、集合性。精神力量与人的活动的目的越一致,产生的动力作用就越大;反之,产生的动力作用就越小,甚至是副作用。回顾建党九十周年的历史,无一不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历史,无一不是改革图新、锲而不舍的历史,无一不是攻坚克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历史。由“双百”人物和“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想到解放军出版社的《星火燎原》,想到金一南教授的《苦难辉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苦难成就辉煌,辉煌来自苦难。这些形象的比喻,把人们带到了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期。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曾经这样形容长征:“雪山草地之间,行走的是这样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艰险的自然环境,面对极端困难的物质条件,他们不畏惧,不消沉,不退缩,用鲜血和生命、用信仰和决心,写下了人类历史壮丽的诗篇。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具有坚定的信念,才保证了红军以平均年龄不足25岁、每百人不到80支枪,即一支年轻而又弱小的队伍夺取了最后的胜利。”再看看长征途中的关键时期,敌人已经围追上来,动作稍慢就会被金沙江隔断。一军团立即放弃龙街渡,向皎平渡方向挺进。1935年5月5日黄昏至6日清晨,一夜之间翻山越岭,48次越过急流,急行军120公里,终于赶到胶平渡。全军仅靠刘伯承掌握的那6只小船,皆从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一支队伍一个晚上飞奔240里山路可能吗?可这件事情确实发生了。这样的速度和意志达到了人类体能的极限,一些平时无法思议的事情在特殊的意志支撑下变成了现实,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精神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有了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奋力前行、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什么艰难险阻不能克服?

精神使人乐观。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土;书之三宝:风、雅、颂;岁寒三宝:梅、兰、竹;人之三宝:精、气、神。细看“双百”人物和“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多大曲折,都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融入脑海,乐观向上写在脸上,乐观向上贯穿于一个又一个行动中,成为成就任何事情的动力源泉。乐观向上的动力来自哪里?来自精神,来自意志,来自对人生的态度。恩格斯曾经指出:“就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孙中山也说过:“人欲享安乐,必须由困苦艰难而来。”面对缺油少汽的困难局面,铁人王进喜喊出了“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响亮口号,并身体力行,在“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艰苦条件下,开展艰苦卓绝的石油会战,苦战三年,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航天英雄杨利伟,经受住了“魔鬼”训练,最初两年,每天夜里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使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中国青年的精神偶像张海迪,有一种声音叫舞蹈的邰丽华,生死关头唱响生命强音的文枝花,一个用左手向国旗敬礼的人丁晓兵等,身残志坚,不弃,不馁,无惧,无畏,纵横四海,笑傲人生,书写了人生楷模的壮丽篇章。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信“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能战胜生活。”

不经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有顺境,就有逆境;有坦途,就有急流;有一泻千里,就有曲折迂回,这其中有历史的契机,也有人的主观努力。“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确立正确方向后,一定要坚定信念,团结向上,不屈不挠,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咬定青山不放松,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有了这种精神,不论面对怎样的危局,也能在艰难中崛起,达于成功,复兴,强盛。缺乏这种精神,则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