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昌友的问题: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形势分析会会议纪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33:05

 

1楼

2009715日和16日上午,石秀诗主任委员主持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第二十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关于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汇报,并就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讨论。山西省、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财经委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在全体会议前,财经委召开了两次座谈会,部分组成人员先后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商业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听取意见。财经委组成人员还结合多项专题调研,对经济运行情况开展了调研。现将会议纪要印发,有关会议情况另报。
               会议出席情况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华建敏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李连宁

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出席  石秀诗  闻世震  汪恕诚  牟新生  韩寓群  赵可铭

吴晓灵(女)贺  铿  乌日图  郝如玉  尹中卿  马之庚

王明权  吕  薇(女) 朱继民  刘自强  芮清凯  李  卫

陈佳贵  陈  耕  周坚卫  胡  浩  崔俊慧  谢经荣

请假  高  强  冯淑萍(女) 汤小泉(女)李本公  杨  岳  何晓卫 

侯义斌  屠海令

国务院有关部门

刘铁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

廖晓军  财政部副部长

王  军  财政部副部长

孙宝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

傅自应  商务部副部长

易  纲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李东荣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谢鸿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有关省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赵建平  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于  谦  吉林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预算工委副主任

廖新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马晓光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


牟新生:今天上午听了国务院6个部门对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总的讲得不错,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符合实际,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有针对性。人民银行的报告中提到对产能过剩的部门投资会产生新的风险,听了很受启发。下面谈几点个人想法和意见。

    第一,关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应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对我国经济的近期影响,另一方面从中长期来考虑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为有效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及时取得了一定效果,保证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7.1%,经济增速逐步趋稳。我认为这些措施从当前考虑得多一些,从中长期的角度考虑得还不够,采取的措施也少一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相对欧盟、美国、日本要好一些。但我国也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我国自身在经济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和居民收入分配不公等等。总的我认为,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只是外因,最根本的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从2000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增长率从1999年的7.6%升到2000年的8.4%,2001—2007年的增长就更加显著,分别是8.3%、9.1%、10%、10.1%、10.4%、11.6%、13%,2008年才回落到9%。这一轮增长期是在基数比较高的情况下,保持了连续5年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GDP的总量从1999年的8.9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多万亿元,十分可观。首先要充分肯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中取得的一个伟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分析,关注经济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关于如何看待我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失衡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1世纪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也进入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应该得益于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贸的高速增长,还得益于重化工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内需和外需结构失衡、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等结构性矛盾,以及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加重等一系列问题。

投资和消费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率过高,消费率持续下降,而且明显偏低。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几年都是高速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累计投资额2007年比2002年增长2.16倍,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仅增长85.4%。内需和外需失衡,主要表现在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上升,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9.3%和19.7%。三次产业失衡主要表现在2003年—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到48.5%,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由40.5%上升到43%,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1.2%下降到40.4%。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成本过高。2002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的总量累计增长75%,超过了同期GDP累计增长幅度近7个百分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环境污染的成本未计入价格。随着能源、资源、土地、环境、资金、劳动力等主要成本的上升,依靠低资源、低环境成本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持续,近10年的高速发展也就难以为继。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过分地单纯强调“保增长”,还必须在“调结构”和“扩内需”上下功夫。

第三,关于合理判断我国GDP增长速度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GDP年均增长为9.8%,已成为第三大经济大国。关于我国GDP增长速度的问题,我们应该定下心来很好地思考。首先,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GDP高速增长率,应该给予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多年的高速增长有以下几个客观条件。一是在近五年中,美国经济和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大都处于增长期。二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外贸的发展释放出了很多积极的效应。三是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经过调整,变困难为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后几年的经济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积累了能量。四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带动作用。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规律来看,一国的GDP增长速度和GDP总量是密切相关的。GDP的总量越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量就越多。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经济总量大,现阶段的增长率都比较低,低于历史上平均的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越来越大,GDP潜在的增长率逐步下降是正常的。在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30万亿元甚至更高的今天,还过分地、盲目地强调经济高速增长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世界金融危机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这次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经济增长格局肯定会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在当今形势下,思考我国GDP的潜在增长率,必须考虑国外和国内两方面因素。从国外来看,美国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也难以继续实行依靠双赤字、无限制透支的政策来支撑过度超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大规模增加国债和货币,必然带来新一轮的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国的出口不可能再恢复金融危机前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随着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强化,以及劳动力、土地成本上升,过去依靠低成本优势支撑贸易出口高速增长的现象不会再出现。同时,随着投资过度扩张,不少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如果不在“调结构”、“扩内需”上下功夫,而一味追求投资拉动,甚至加大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力度,这种发展思路恐怕难以为继。因此,我认为我国发展到这个阶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过多地追求GDP增长率,对此要有一个科学的判断,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6%就比较合适。

最后,提几点建议。

第一,关于扩大内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有效需求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主要是需求结构的失衡,表现为内需和外需失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失衡。经济危机过后,外需不可能再出现之前高速增长的情况,投资需求增长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难以持续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中长期来看,潜力最大的是消费需求。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我国今后经济平稳增长的希望所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把它作为一个战略任务。要扩大消费需求,就要下决心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政府、企业收入增长快,居民收入增长慢,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就导致了广大中低收入者购买力偏低。所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是扩大内需的治本之策。

第二,在政府公共开支中,要避免铺张浪费,减少政府采购方面的支出,同时不断提高对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方面的投入。2001年,高收入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8%,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4%,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7%,而我国2008年教育支出仅占GDP的2.97%。高收入国家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7.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1.9%,低收入国家平均为1.2%,而2008年我国卫生支出仅占0.9%。高收入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4.4%,中等收入国家是7.9%,低收入国家是8%,而我国是2.25%。因此,逐步增加我国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支出,同时要缩小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的差距。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公,保障社会公平,还可以改善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吴晓灵:今天上午,6个部门作了很好的报告,对我国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从对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的反映来看,我国经济企稳起到了稳定社会信心的作用。但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降低一些政策的副作用。讲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中外经济金融形势不同,对货币政策的选择也应该不同。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也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速度的下滑,是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合理、需要自我调整的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促使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得快一点而已。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打消通货紧缩的预期,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对的,也已取得了成效。但是,中国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国外的金融机构受了极大创伤,商业银行不敢放款,中央银行不得不代替商业银行来向社会直接提供信贷。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有极大的贷款冲动,上半年的贷款额激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的中央银行绝对不能采取和国外的中央银行同样的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现在世界各国主要的中央银行都已经进入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期,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基础货币的数量宽松,而绝对不是货币供应量宽松。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5月,美国的基础货币平均增长了104.3%,但M2只增长9.3%,银行信贷只增长3.5%。欧盟2008年12月到2009年5月基础货币平均增长25.4%,M2只增长6.2%,信贷只增长3.76%。各国中央银行加大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是替代商业银行创造货币。中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中国的中央银行不能按照这个模式调控我国的货币信贷。

第二,要正确地理解和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今年GDP计划增长8%,物价计划上涨4%,而M2计划增长17%,高出物价加GDP增长总和5个百分点。2003年—2007年是中国经济走向偏热的过程,在这五年中,M2平均增长16.9%,GDP平均增长11.02%,CPI平均增长2.64%,平均下来,货币供应量大于CPI和GDP总和3.24个百分点。在经济过热、货币政策宽松时期,M2供应量仅高出了GDP和CPI增速之和3.24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在经济速度下滑的时候,就已经高出了5个百分点。就这个计划的数字来看,就已经不是适度宽松,而是宽松的货币目标。但中央银行仍然没有按照这个目标来调控货币信贷。年初定计划M2增长17%、贷款新增5万亿以上,实际上半年M2增长28.5%,新增贷款达7.37万亿。1984、1985年,出现过M2、贷款增长20%以上,带来的是1987年的通货膨胀。90年代初出现过M2增长20%以上、贷款增长30%左右,带来的是24%的通货膨胀。所以,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是适度的宽松,而是货币信贷的失控。

第三,不采取货币信贷总量控制的措施,将埋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从2003年-2007年来看,商业银行上半年的贷款量基本占全年的60%-70%,五年平均下来是65.5%。依照这个比例,今年的信贷总量将达到11.1万亿元,全年要保持30%多的贷款增长幅度。这样高速的信贷增长,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一时上不去,但这些钱不买商品,就可以买房子和股票。股市和房市的热度,大家都已经感觉到了。房市只有自助需求上来了才是健康的,而报纸报导房市中大部分是投资需求。大多数老百姓苦于房价太高买不起房,但房价还在上升。我国经济并没有彻底走出“低增长”的状况,企业利润还是下降,只不过降幅缩小,股市上涨的基础应是企业利润,目前的股市快速上涨没有基础。如果全年放出来11万亿元的贷款,会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重大隐患。另外,我国现有贷款结构,是不利于货币政策转型的。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是短期操作的,按周、月,最多三个月买入票据和社会上的金融资产,世界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都在考虑寻找恰当的时点,改变目前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寻找退出的时机。而我国创造货币的,不是中央银行的短期操作,是商业银行的长期投入。目前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51%,长期贷款的大量投入带来了极大的难题。不继续增加贷款供应,必然有一批项目要断掉资金链,成为烂尾工程;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投放货币,就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现在已经处于两难状态,如果我们不尽早统一思想认识,尽早采取措施,就会错失良机。

第四,要避免建立在经济结构失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用投资来替代外需下降,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极易引起我国经济在旧结构上的增长。我们在结构转型时期,要有耐心,不要过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老百姓对经济增长速度不那么在意,老百姓在意的就是就业和物价。我们政府应该做好就业工作,安排好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控制好货币的总量。没有货币总量的控制就没有结构的调整,只要信贷是敞口的,好企业、坏企业、好项目、坏项目就都可以上。要对现在投资过快增长的形势有所警惕。尽管现在的投资是注重基础设施和民生的,但是基础设施也不是越多越好,也有超前的问题。有些地区既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又上支线机场,到底有多少运营量?在此轮高投资当中,政府的负债率是逐步上升的,把后面两三年该干的事都在今年干了,后面两三年想提速度的时候怎么办?

第五,对经历结构调整的痛苦要有充分准备。现在的财政和信贷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把困难向大家讲清楚。中国老百姓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把困难说清楚,就能够万众一心、共渡难关。中国经济确实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绝对不能依靠信贷冲抵,适度的货币信贷能够给国民经济作出贡献,过度的货币信贷投放对社会是祸水,而不是福音。

贺  铿:上午听了6个部门的发言。财政部对今年能否完成收入预算还是忧心忡忡的,5、6月份财政收入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但不是可持续的。央行对超规模的放款,也表现出很大的担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商务部对于外需是不是可以回暖、内需是不是可以扩大都感到困难很多。这四个部门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当前的宏观调控,对于认清当前的形势是有好处的。目前的经济是不是已经回暖、是不是已经企稳,我建议不要过早地作出乐观的估计。存在的问题要引起各个方面特别是主要宏观调控部门的高度重视,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根据这几个月来的统计数据,我讲三点看法。

    第一,一味地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风险很大。现在经济增长有一点起色,主要是投资推动的,也就是有的经济学家所说的“用钱堆起来的速度”,是不可能保持的。当前,缺乏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一是消费增速难以持续。居民收入增长非常乏力,因此消费需求的增长没有后劲。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幅与去年持平,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明显下降,1—6月份实际增长8.1%,比去年同期低了2.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低了0.5个百分点,并立竿见影地影响了农村消费。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月份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5月份下降1.4个百分点,6月份下降2个百分点。农村的人口达9亿左右,大比例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情况是这种状况,整个经济怎么好得起来?不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发展不可能有真正的动力。二是出口不断下降。上半年下降21.8%,逐季加深,其中一季度下降19.7%,二季度下降23.4%,在短期内要很快增长是不大可能的。三是企业状况喜少忧多。首先是工业品出厂价格逐月下降,企业没有扩大生产的积极性,利润也随之下降,上半年下降22.9%;其次是应收帐款逐季上升,这也是说明企业运行情况好坏的重要指标。其中一季度应收帐款增长7.3%,二季度增长8.7%;再次是产品产销率下降,上半年的产销率是97.2%,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说明产能过剩还在加深。上半年GDP增长7.1%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统计局的数据说明,投资拉动GDP增长就有6.2%,其他因素只拉动0.9%。

    第二,现在浓厚的通货膨胀预期和超经济规模的放款非常有害,直接催生资本泡沫,加大了金融风险。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认真研究。

    我认为,当前我国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可能。虽然银行大量放款,但是并没有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只有变成了收入,形成了购买力,才会形成通货膨胀。中国的经济要活,应该有3%—5%的通货膨胀,没有这样的通货膨胀经济是发展不好的。现在各种价格都是负的,怎么能够说现在就担心通货膨胀了呢?所以,我认为现在应该打消对通货膨胀的担心。我们的民间资本充足,一旦有这种预期,首先就会盲目进入房市、股市,助长资本市场泡沫。目前经济没有明显的好转,而股市涨得这么快,究竟是经济复苏的先导,还是金融风险的先导?应该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现在股市可能有三种资金进入,一是超规模的贷款,二是社会资金,三是游资或“热钱”。目前,“热钱”又进入了中国完全可能,5月份四个金融机构新增的外汇占款是2425.65亿人民币,而顺差不足1000亿人民币,这是怎么来的?是不是热钱又进来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要防止上一轮泡沫膨胀和破裂现象重现。

    第三,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要有数量的界限,各宏观调控部门应当把握好一个度。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须有个度。现在有两个指标要考虑:一是投资增长速度。去年投资增长是26%左右的时候,我们很担心。而今年1—2月份投资增长是26.5%,1—3月是28.6%,1—4月是30.5%,1—5月是32.9%,1—6月是33.5%,如此高的投资增速没有人管这个事,还在大力加快投资,我认为问题很大;二是贷款半年新增7.37万亿,M2增长28.5%,比去年高了10.6个百分点,M1是24.8%,比去年高了15.7个百分点。究竟贷款要放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也没有人管,十分令人担忧。所以,我建议我们的宏观调控部门认真研究调控措施的力度,确定一个数量界限。

陈佳贵:我谈两点意见。

第一,对宏观经济走势判断。

总体上看,今年以来,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抑制,从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在不断积累,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经济运行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当前的经济运行既有向上的动力,同时也有下滑的因素。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因此,对于经济走势的判断要综合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影响:

一是注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

国外有经济学家对多年来世界上发生的14起重大金融危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危机造成产出(人均GDP)下滑平均持续1.9年左右,房价下滑平均持续6年左右,股价下滑平均持续3.4年,就业率下滑平均持续4.8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金融危机三次冲击,也都造成了经济增长速度、资产价格和就业率下降。事实上,经济运行过程中扩张与收缩总是交替出现的,不断循环往复,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要充分认识到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不可操之过急,不能急于求成。

二是注意世界经济发展态势以及全球化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

决定后期经济复苏会不会有所反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经济走势。目前世界经济很难说已经见底。美国商务部6月24日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按年率计算下降5.5%,为连续第三个季度下降。欧盟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下降4.8%,是自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连续4个季度的负增长表明欧元区经济衰退程度加深。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日本经济较前一季度下降4.0%,折合成年率则下降15.2%,均创历史最大降幅记录。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如果没有明显转好,我国外需就无法拉动,出口也就不可能真正回暖,中国经济也很难一支独秀。

三是注意支撑经济进入合理增长区间的动力是否可持续。

当前的经济主要靠内需拉动。但是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这种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的变化;投资增长主要靠中央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而且借贷投资占了很大的比重,民间投资尚未有效激活。经济增长的后劲不足。

第二,对宏观调控的方向及其政策的建议。

保增长仍然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当前宏观政策不宜作大的调整。但在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要避免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处理好当前保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宏观调控更要突出强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在宏观政策方面重要的是推进和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同时做好政策储备,从容应对国际和国内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调整投资结构。当前投资增速已经很高了,重点要放在优化结构上,要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保持投资适度的快速增长。

2.要下决心改变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低的格局,通过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有机配合有效地拉动消费需求。

3.统筹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把稳定外需,稳定出口作为保增长的重要动力。

4.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处理好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的关系,要防止过大的实际财政赤字转化为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危险。

5.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程中,要掌握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变成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放松信贷时,要防止过多的资金流入资产市场,防止资产泡沫的大量出现,防止呆坏账的大量增加。

王明权:今天上午听了几个部门的情况报告,都讲得很好,充分说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门采取了防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当前经济形势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既要看到短期内发生的可喜变化,更要注意在这些变化当中酝酿的今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们应当对货币信贷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论证和总结,对目前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几条意见:

    第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有量化标准。年初计划贷款增加5万亿,现在执行下来,上半年就增加了7.37万亿,估计全年将达到10万亿。现在市场上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多是少非常敏感,每个月增加多少,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当有具体的量化标准。

    第二,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的。今年GDP增长要达到8%,贷款可能要增长10万亿,明年GDP还要增长,明年势必还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放。

    第三,如果解决经济危机的影响,要增加资金的投放,这样持续三年,必然会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基本建设投资中有30%左右要转化为社会商品购买力,如果投资增长过多,有些项目的效益又不好,很难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

    第四,当前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都是与政府的信用挂钩的。有的商业银行认为,只要是政府担保的项目都是好项目。但恰恰这些政府投资的项目,是社会性、公益性的项目比较多,投资的期限都比较长,自偿的能力也比较差,有些还款能力还是依赖未来的经济增长来偿付的,因此风险也是比较大的。

    第五,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结构调整,就是有一些企业调整下去,更多的企业发展得更好。但是在这一轮的经济调整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希望得到发展,所以尽管增加了7.37万亿的贷款,还是有不少企业感到融资难。其实融资难的有些是经营不好的企业。如果要解决所有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必然会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没有坚决的压缩,就没有健康的调整。

    第六,分析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的结构,贷款增加7.37万亿,企业存款增长2.7万亿,相当于30%—40%的贷款变成了企业存款,反映出贷款使用效率不高,要很好地研究“存放并大”的问题。

第七,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样,银行内部管理水平也不相同。现在这样大量的资金在短时间内集中进入市场,势必会带来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我们应当注重货币供应量过大引起的经济质量的问题,注重银行的资产质量的问题,注重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

辜胜阻:上午听了六个部门的报告,感到上半年经济形势最大的亮点就是企稳回升。在这个企稳回升背后有四个方面的隐忧:代价太高,基础不牢,质量堪忧,忧患很大。

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已经被政府和银行替代了。投资对GDP的贡献已经占到87.6%,占很大的比重,这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种回升基础不牢。现在面对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还可能会形成大量的呆坏账。实际上就业比经济增长更为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经济增长很快,就业不能保证,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民间投资比政府投资重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而浙江的民间投资只有3%,说明目前的高速增长的投资不可持续。尽管财政收支紧张,还是要继续减税。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很多,对于社会来说就是就业前景不乐观。我们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非常担心政府迫于财政收入下滑的压力,征收过头税。加大减税力度,才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韩寓群:今天上午,听了六位部长的介绍,讲得都很好。下午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

    全国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实施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该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经济回升势头在增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一揽子计划,恐怕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困难和问题更多,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特别是在重大国际问题上我们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份量。所以,我认为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是成功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在实施一揽子计划过程中还存在着政策不完善、政府投资强度过大等问题,原来已经存在的结构不合理问题现在有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直接影响财政收入预算的执行,持续发展的基础很脆弱,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乏力。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必须加以解决,为此我对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几点建议:

    第一,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是非常重要的,执行政策的严肃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前提下,要正确处理好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之间的关系。上半年银行贷款增加7.37万亿,这个数字很惊人。社会广大人士对此很关心,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占73%。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样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政策制定上要更加突出扩大消费。美国经济体、欧洲经济体在短期内复苏并对我国经济产生好的影响,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再出台重大政策,也不一定对拉动外需起作用。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就是把扩大消费作为重点。在制定下半年政策时,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一是刺激农村消费问题。这两年在刺激农村消费、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年初的时候,我就提出意见,要把改善农民住房的问题作为刺激农村消费一个重要方面来抓。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可带动生产资料、建筑材料、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又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可以节约土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要做好规划。现在我们建国60年,有些农民还住在解放以前或六十年代建的房子,改善这些农民的住房条件刻不容缓。当然这个问题不可以一蹴而就,还是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可以在一些地方先行试点,再全面开展工作。

    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问题。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增长拉动经济缺乏动力,关键是居民收入低,消费能力低。基于这样的经济增长有很大问题。我认为应当依靠内需增长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作为目前的重点工作来抓。

    三是解决消费环境问题。现在国内市场的消费环境比较差。要改善城市和农村的消费环境,就要加强消费市场的法制建设和监管,全方位解决消费环境的问题。

    四是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光是消费方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消费质量的问题,特别是卫生、教育、文化、环保等方面的消费质量。这些问题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已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设今年下半年加大落实政策的力度,同时进一步增加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投资。

    第二,关于正确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问题。这是大家意见比较多的问题,保增长是应该的,没有这样的经济增长,我国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国内也不会有这样的稳定局面。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效果不够理想,在某些领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今年下半年要高度重视结构调整的工作,不能把保增长和调结构对立起来,我们要的是持续增长,是在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的增长,而不是依靠大力增加投资实现的保增长。在保增长和调结构的问题上,特别是投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各级政府的投融资平台问题。现在政府的资本金不是很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样大量的银行贷款作为项目的资本金,风险是比较大的,要关注这个问题。

二是政府大幅举债问题。目前依靠政府的信誉大量融资,甚至有一些不该上的项目,现在也上了。一些地方重视投资总量的增加、项目数量的多少,而对投资结构是否科学合理重视得不够,不仅有全国性的重复建设,还有省内的重复建设、地方的重复建设。一些地方对部分项目投资规模很重视,而对投资效益、市场竞争、促进就业、投资成本的回收研究得不够。这些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政府举债问题要切实加强研究,否则可能会对金融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是高度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现在在高端制造业我们仍然缺乏创新能力,缺少核心技术。许多一般制造业产品,我们在包装、广告上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钱,而在内在质量的技术进步上没有明显变化,特别是一些消耗高效益低的产业还在扩大生产。九十年代后期我们经历了三年多改革脱困,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有了空前的提高,为后几年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现在这几年节能降耗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整体经济结构调整效果仍不理想。我认为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的时候了,而且现在经济条件比九十年代后期好得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落实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一定能取得成功。

第三,我们要把保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安居乐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建议收缩国有资本的投资战线,让社会资本进入,允许民间资金参股进行投资。要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国有经济要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但并不等于在所有的行业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恰恰中小企业是容纳社会就业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了,民间的资本活跃起来了,就业状况就能进一步改善。

闻世震:为配合八月份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我们到几个地方进行了调研。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遏制住了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目前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好的态势。总体看来,中央采取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

    今天听了六个部门的介绍,对当前总的经济走势分析得很全面,问题分析很透彻,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建议也符合实际。

    下面,谈几点建议。

    第一,要防止急于求成、盲目乐观。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我国经济多年持续高速增长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暴露的结果。解决目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调整期没有两三年是转不过弯的。今年实现GDP增长8%的目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统计局的报告称,上半年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金融时报》5月份有一篇文章介绍当前某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用了三个小标题,第一个是增长靠投资,第二个是投资靠贷款,第三个是未来怎么办。未来怎么办?还要上项目,而且要建设的项目还很多,所以结论是还要投入。因此,要看到目前的经济增长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的隐患也比较大。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要上下统一思想,不要急于求成,更不可急功近利,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当前保持适度稳定的增长,还要用三、五年时间借助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转变发展方式。

在四月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时,大家就认为今年新增贷款将达9至10万亿。货币政策实际上已经不是适度宽松,而是过度宽松。信贷还要保持较大规模投入,否则大量的在建工程将不能完工,损失会更大。因此下半年还要投入,而且投入的力度还不能太低。目前贷款投向的项目,相当一些都是盈利能力较低、自偿性差的项目,还款能力很大程度依赖未来经济的增长。尽管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在下降,主要是因为新增贷款多把分母做大了,实际上不良贷款率未必是下降的,存在隐藏的金融风险。因此现在应该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及信贷条件、投资结构及项目审批标准和程序做适度的调整。

    第二,要防止盲目上项目,加剧生产能力过剩。原有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还没有解决,优胜劣汰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现在又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尤其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搞重复建设,资源损失更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发改委的报告讲到,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新上的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目前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没有一个钢厂说不能再上了,都在研究并组织上新品种,扩大生产能力。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现在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比如风电,几乎没有一个省不搞风电设备制造的,五年前只有五六家,现在有七十家,生产能力达到4000万千瓦,已大大超过我国装机需求。再有,各地都在搞新城区开发建设,200多万人的市,规模要搞到500万;50、60万的城市人口,要搞到100多万进入大城市行业。新城区大规模投入,都以国家贷款为主,大量搞这样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益也不高。当前要防止互相攀比,盲目上项目,盲目建新城区,欲速则不达,还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三,加快改革的步伐。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任重而道远。在上下齐心协力保增长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调结构上水平,还要深化改革,建立新体制新机制。如果调控决策缺乏科学的论证和评估,会出现投资效益下降的问题,从而也带来金融风险隐患。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当前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活动中,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要研究多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汪恕诚:各界普遍担心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问题。出口下降了,这块缺口靠什么弥补?国内消费短期内上不来,只有靠投资拉动。因为比较紧急,项目前期准备时间不够,只能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做文章,干了一半的加快进度,几年没批的项目赶紧批,而结构调整被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从我们到几个省调研的情况看,一二三产的比重都有调整改善,但这个调整并不是我们主动的调整,而是市场倒逼造成的调整。重化工业疲软,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就调整了;高耗能的产品上不去了,节能减排的指标就改善了。

    总的来讲,今天听了几个部门的介绍,虽然当前经济存在不少问题,但要好于原有预期。比如财政收入的问题,原以为9500亿的赤字可能会打不住,但从上半年的财政收入情况来看似乎比预想的要好。农业也比较稳定,连续六年增产,这是大家都比较高兴的。

    今年是建国60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制约因素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技术制约。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想搞项目,技术上就被制约了。靠苏联专家的帮助搞了156个援助项目,譬如三门峡水库。经过一段基本建设的锻炼,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逐渐培养起来了。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资金制约。很多事想办,但是没有钱。这个困难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原来是拨款建设,“拨转贷”改为贷款建设;后来又出现股份制,从社会上募集资金;产权多元化,投资多元化,集资办企业;还引进外资。伴随金融改革、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资金制约的局面有所缓解。

    第三个阶段,市场制约。在解决了资金问题以后,市场的制约就成了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发展这么快,与加入WTO有很大的关系。全球经济一体化,给了中国很好的舞台。但这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国际市场出现了问题。因此,着力发展国内的消费市场,成了当前我们最重要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环境制约。温室市场排放量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问题,带来的挑战要远远比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得多,而且会影响整个国家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奥巴马上任以后,美国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出现了变化,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压力会更大,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将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个部门,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为迎接这场挑战,我们现在要做很大的努力和准备。

我们每次讨论经济问题,都在强调调结构。目前经济结构核心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重化工业偏重,如果继续维持现在的经济结构,加大投资规模,GDP上去了,下一步的调整将更加严峻。因此考虑经济问题,要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衔接起来。现在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只能积极地迎接这份挑战。

赵可铭:昨天听了六个部委的介绍,讲的很好,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客观,对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分析得比较中肯,对下一步工作思路头脑比较清醒,有了一些很有效的对策。总的感到,在西方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势头向好,这是来之不易的。这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一揽子政策措施的正确性。各级党委、政府贯彻得力,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界的信心增强。六个部门的介绍有几个方面的亮点,印象比较深刻。

    一是在保民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东部沿海外贸受到严重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力度,医疗体制改革也取得进展。保民生是社会保持基本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扎实。二是农业连续六年丰收。这在建国以来首次出现。“民以食为天”,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天下大乱。三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东部地区,与过去相比也明显加快。四是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村消费的措施。五是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六是三大产业的比例进一步改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占比在上升。七是节能减排工作有新的较大的进步。

    总体形势是不错的,我们要珍惜这个局面,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上来。

    下面,讲几点看法和建议。

    第一,对经济形势要有冷静的分析和判断,有较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和战略举措。这是由国内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决定的。从国际环境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金融海啸,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西方国家一致认为,这次危机是上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有其自身的规律,这样一个严重的波及面广大的危机,不可能短期就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必然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即使美国摆脱了危机的影响,实现了经济复苏,也不可能使我国外贸恢复到此次危机之前的水平。因为美国人的消费观念经此危机必然发生变化。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逆差已经对美国金融体系形成了巨大压力,美国政府的外贸政策也作了调整。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不应该过多地依赖国际市场。从国内情况来说,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直接冲击我们的金融体系,而是直接冲击了我国外贸,连带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我国的主要问题是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积累的问题,即使没有美国金融危机,我国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也难以为继了,也到了要调整经济结构、解决诸多突出矛盾的时候了。而积累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好的。我们自身的问题,最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严重不足,特别是广大城乡居民购买能力不足。扩大内需不能光靠政府发补贴,光靠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应该是提高广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这就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还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些主要领域里的核心技术未能掌握,也需要下决心做较长期努力,才能突破。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政府公共投资大量增加,一方面财税收入急剧减少,今年赤字近一万亿,还有隐形债务。所以,我们要冷静地分析当前经济形势,要有更长期的解决困难局面的思想准备、战略举措。既要把解决当前急迫的问题摆在重要日程,又要把解决深层次问题、积累发展后劲的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第二,从国家大战略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时间越长,我们机遇越多。经济发展有客观规律,经济危机越严重,走出危机的周期时间也越长。我们要敏锐地将其视作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大战略上看,西方的危机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振兴是有利的,对缓解美国及西方国家在科技、经济和军事上长期占优势对我巨大压力也是有利的。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赶紧把我们的经济搞好。美国与我国确有一个彼消此长的问题,可以借此机会改变力量对比。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约束增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现在大家都非常关心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时候也是年年讲,但收效不大,甚至结构不合理的程度还在加剧。有些重复建设项目想压也压不下来,现在市场形势严峻,应该抓紧把该调的、过剩的、高耗能的给调下来。把国内缺少的、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科技含量高的、附加值高的项目发展起来,把内外贸关系、收入分配关系调整好。在这些问题上要很好地统一思想,我认为这是变危机为机遇的重要内涵。

    第四,应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和思路来拓宽就业问题。不要完全靠大项目来带动就业,还是要用改革创新,调动中小企业和广大群众广开就业门路的主动性、创造性。比如大学生就业,现在开了两个渠道。一个是当“村官”,既可以解决当前就业问题,还可以提高党政后备干部的素质。二是大学生当兵,表现好的直接提军官,这对于改善军官队伍的素质结构非常有好处。有的当两年兵再回到社会,考公务员可以优先录取。现在各个大中城市,一方面有好多事情无人去做,一方面许多人没有就业,就业突出的问题是很大的,政府有关部门要做细致的组织工作。

第五,要下决心加大对一些已经明确的政策的贯彻力度。比如农民工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比如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等等。类似的问题不少,大都是已有共识、有政策、有措施,上上下下都在说,但一直没有解决。不能坐而论道,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贯彻力。

尹成杰:昨天上午听了六个部委的介绍,讲的都很好。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深刻分析,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做出了明确的判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提出了下半年贯彻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我都赞同。讲三点意见。

    第一,当前总体经济形势还是呈现企稳回升的势头。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回暖的势头比预期要好,比其他一些国家也要好。一是消费需求趋旺,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加快。二是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上半年同比增长33.5%。三是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连续六年夏粮丰收,连续五年全年粮食丰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也增长8%左右。四是调整经济结构取得积极的进展。五是就业、社保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证明,中央制定的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措施是正确的,经过各级部门的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绩来之不易。

但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不可过于乐观。我认为下半年还会有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显现,特别是国际一些大的经济体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都将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这些问题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叠加起来,还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既要看到经济形势好转的趋势,又不可估计过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二,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应充分肯定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农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国际市场需求下滑的直接影响,也有二、三产业受到冲击之后转移到农业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展仍然比较快,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粮食供给充裕,农村社会稳定,为我们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提供了有力保证。一是稳定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二是农民连续几年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三是这几年国家扶持农业的力度加大,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今年上半年以来,国际上农产品需求缩小,我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减少,农产品价格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都大幅回落,农民工也在春节期间大量回流。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农村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得益于中央出台的强农惠农政策。所以,在研究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的时候,还是要突出地强调一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农业在服务全局中发挥的基础作用。

    第三,下一步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要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解决城乡发展以及经济全局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十七大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尽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任务。目前国家在扶持城乡统筹上增加了投入,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应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体有几点建议:

    一是要大力扶持农民建房。前一段我们到河南、河北和山东进行了调研。从县、乡到农民一致反映,现在农民最大的需求之一是建房。现在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第二个建房高峰期。这几年中央扶持农业力度加大,农民收入连续增加,农民生活温饱得到解决后,迫切要求搞好住房建设,改善居住环境。现在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很好,农民很欢迎,但是他们更需要的是扶持建房。扶持农民建房,将拉动钢铁、水泥、电器的消费,对拉动内需、促进工业发展,都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关部门出台政策时讲到了农村的建房,但是缺乏实际措施,扶持的力度还不够。所以,建议把扶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农村需求的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出来,并尽快付诸实施。

    二是要大力扶持发展生物质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是我国的重大战略。从全球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石化能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现在对风能、太阳能扶持力度很大,但是对生物质能的扶持力度还很不够。山东单县一个2.5万千瓦的电厂,每年消化25万吨的秸秆,1斤秸秆2.5分钱,农民卖秸秆增收6千万。由于电厂实行生物质发电,节能减排的指标可以在国际上出售120万欧元,同时还有5千万吨的草木灰白返给农民做最好的肥料。但是对这样好的项目扶持力度还很不够,有许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致使一部分秸秆发电厂亏损运行,难以为继。我国既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每年有7亿吨秸秆。但7亿吨的秸秆只有三分之一得到粗放的利用,用来做饲料、烧火、做饭,粉碎还田,还有三分之二的秸秆堆在田间村头。秸秆腐烂以后污染环境和空气,传播病虫害。如果利用秸秆发电,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缓解能源紧张,改善能源结构,还可以保护环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建议有关部门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加大扶持力度。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大力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基层干部和农民反映,粮食价格还是相对较低。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做课题进行研究和论证,粮食价格提高还是有空间的。粮价提高后,一是有利于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减少政府财政投资的压力。现在农业的比较效益还是在下降,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比较效益仍在下滑。要通过国家补贴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适当地提高农产品价格,进一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下滑问题。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宏观调控。现在农产品的进口势头还很强劲,特别是像大豆等农产品。在农产品进出口调控方面,能出口的一定要出去,能够挡住的一定要挡住,不然对我们的冲击太大。一是大豆的问题。现在黑龙江农民手中的大豆根本不敢卖,一卖就赔钱,因为进口的大豆太多,比我们的价格低,都是转基因大豆,企业自己通过贸易进来的,限制它不符合世贸规则,不限制它冲击我们自己的大豆。现在我们国家大豆60%的进口、70%的加工,甚至80%的流通掌握在外商手里。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总结教训,保护自己的民族产业。二是棉花的问题。棉花的价格也是随着进口的多少大起大落,影响棉农的收入,挫伤棉农的积极性。三是奶业的问题。我国奶业的发展面临严重困难,30万吨奶制品滞压,有的牧区的牧民倒奶杀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农业的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进口、出口的调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往往考虑比较多的是投资要增长、项目要上去。但是投资、项目的增加是要以资源为代价的,特别是要以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消耗为代价。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的话,容易在这一轮经济的增长中消耗或者浪费大量的耕地和淡水,给未来的粮食安全留下隐患。耕地、淡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当前应该研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处理好投资增长和保护耕地、淡水资源的关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在耕地的保护上一定要坚决杜绝“异地占补平衡”,在东部地区占用了耕地到西部地区补上,实际上是不行的。因为粮食安全既取决于耕地的数量,也取决于耕地布局的结构。西部地区、边境地区的土地生产不了中部地区土地产的粮食。搞“异地占补平衡”,会造成粮食的品种结构失衡,同样会危及粮食安全。我建议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在加大投资和项目增加的形势下,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评估耕地、淡水资源保护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切实加强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芮清凯:这次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六个部委和各位领导、专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总的来看,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抓紧落实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在“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来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形势比预期的还要好。这说明了中央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正确的,遏制了经济下滑的趋势,保证民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进一步增强了完成全年经济工作任务的信心。在各国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我国保持经济发展的好势头,确实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总体形势是可喜的。在看到好的形势的同时,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六个部门分析得比较透彻,目前有“五难”。一是扩大外需难,外需呈进一步萎缩趋势,要恢复到金融风暴之前的水平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二是进一步扩大内需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扩大内需,但要保持持续增长还面临困难。三是企业亏损面比较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难。四是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比较好的形势和势头,但是农民进一步增收也面临困难。五是结构调整难,该淘汰的落后产能淘汰不了。一些新上的项目和产品趋同,缺乏自主创新。

    对搞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谈几点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要冷静看待经济复苏的形势。从外部看,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大经济体的经济还没有见底,仍未出现复苏的迹象。从内部来看,虽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经济回暖主要靠政府大项目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而不是主要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的。这样是否能持续,大家比较担心。应统一认真研究,采取对策。

第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关键靠落实。有的地方在落实政策上不到位,说得多,做得少。下一步要确保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效应。

第三,要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在“保增长”的同时,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必须加大力度,该淘汰的落后产能,要痛下决心淘汰。新上的一些项目,要加强监督。

    第四,处理好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虽然目前农业形势比较好,还要进一步加大促进“三农”发展的力度。一是要坚持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我去过山东的几个试点单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细化提出了100多项指标。比如农民建房问题,什么时间建成、资金来源的责任人是谁,都明确了。比如秸秆使用,都制定了具体方案,做了具体实验。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化农业,科技支农,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第五,应对金融危机最好的政策就是富民,在改善民生上还要加大力度。中国老百姓还不是很富。在老百姓就业、社保、医疗、住房、教育、安全稳定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

第六,预防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贷款激增,存在一定风险隐患。美国出现金融危机就是警示。要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谢经荣:六个部门都做了认真充分的准备,从报告内容看,党和政府前一段时间的决策是正确的,到目前的效果也是好的。讲三点意见。

    第一,如何认识财政收入继续保持8.9%的增长。年初通过的预算,计划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9%。当时对2009年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通过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继续执行这个计划弊大于利:

    一是加大企业负担。今年1—5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2.9%。尽管目前降幅减少,但是还在降。在企业利润下降的同时,税收要增长必定要加大企业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影响扩大就业。

    二是鼓励地方政府不合理收费。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减少了9.4%,地方增加了6.6%,主要税种税收下降,非税收入增加了,一定程度上说明“乱收费”又有抬头之势。

    三是政府投资增多,民间投资没有激活。继续加大税收增收力度,保证8.9%的增长,更增加了政府投资比例。仅仅由政府投资难以促进市场的繁荣,能够保证GDP的增长,但质量不一定高,市场不一定活,增加就业的人数也不一定高。我建议财政收入增长指标应该下调,这也是与时俱进,是科学的。

    第二,贷款是否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上半年有7.37万亿元这样大的放款,但是80%以上的企业仍然没有取得贷款。这7.37万亿元的贷款有多少进入到实体经济,有多少转化为企业存款,有多少流入股市,有关部门应该给一个说法。我有三点认识。

    一是不少贷款变成了存款。6月末存款比年初增长了9.99万亿元,超过了贷款2.6万亿元。贷款是投入到生产,还是作为存款放到银行里,值得研究。如果继续坚持这么大量的贷款,继续贷给这些大企业,对市场不是正面的影响。

    二是贷款并没有贷给最需要的企业。7.3万亿贷款中有3.9万亿贷给企业,其中贷给小企业的是7719亿元,占19.8%,。这里的小企业也不是县级政府、市级政府讲的小企业,都是相对比较大的企业。

    三是贷款有多少进入了股市、房市。人民银行讲70%贷款是房贷,并认为这促进了目前房价的上涨。如果继续保持这种方式,在企业利润下降20%的情况下,股市上涨70%,风险是较大的,特别是对明后年的经济很不利。

第三,应该把支持中小企业改为支持小企业发展。根据2003年四个部委的企业标准看,我国98%都是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几乎就是支持所有的企业了。目前我国的标准是在原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标准上定的,比国外的企业标准大。实际上大企业强国,中型企业强市,只有小企业是富民的。现在几十人、几百人的企业是最需要扶持的。如果要想支持小企业就要发展小的金融机构。目前看,大银行支持小企业雷声大、效果不佳,效益不高。在金融机构方面思想应该再解放一些,对小金融机构、小银行给予一些发展空间,让他们更好地为发展小企业服务,为促进就业服务。

吕薇:昨天上午六个部门介绍了经济形势,既谈了成绩,也谈了问题,都比较系统、客观。昨天下午许多委员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都同意。现在总的看,中国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积极变化,但基础还不牢固,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回升的质量和效益。我们现在处在完善宏观政策的关键时期,应对金融危机和调整结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短期政策初现成效的情况下,下一步应该在加强中长期政策、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有关部门对结构调整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设想,需要进一步细化,进行充分研究。下面我对中长期政策提几点想法。

    第一,我们的宏观政策调控目标是什么?是以“保增长”为主,还是以“保就业”为主。今年提出要保8%的增长速度,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就业和促进消费。但在实际执行中,GDP成为主要指标,就业目标重视不够。我认为下一步应改变目标重点,把促进就业为主要目标。虽然“保增长”和“促就业”的目标是互相联系的,但对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大不相同的。“保增长”可能搞一些大项目就上去了,但要“保就业”,就要促进中小企业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二,要把扩大内需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制定阶段性提高收入目标。扩大内需有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投资,二是增加居民消费。现在我们还是以扩大投资为主。增加居民消费关键是增加收入。前一段有些扩大消费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消化剩余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应该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出发,制定消费政策。弄清什么是群众最需要的,比如农村居民最关注的农民住房和子女教育,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现在老百姓不敢花钱是对未来不确定性,有后顾之忧,如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因此,要完善社保体系。增加居民的收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增加收入一方面要调整收入结构,最终决定收入水平的还是生产力,应该把调整居民收入的比例和提高生产力结合起来,制定增加收入的阶段性目标。

    第三,把继续稳定货币政策与防范金融风险结合起来。前6个月信贷增长7.37万亿元,已经超出了全年的计划。下一步一方面要有“量”的控制,还要加强对现有贷款资金的流向的跟踪、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和审计。目前资产价格上升,可能有一部分贷款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有些贷款具有刚性,项目已经开工了,就要继续支持,否则会产生半拉子工程。要在跟踪资金流向和评价使用效果的前提下制定控制目标。

    第四,要明确公共支出和投资的界限。现在财政收入紧张,要办的事很多,不能什么都由政府来做,要分清公共支出的界限,在建设投资上应多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而不是政府包办。对如何提高财政资金效益有几点想法:

    一是在财政支出和补助机制上想点办法。比如对农业的补贴大部分都补到中间环节,到种粮农民手中的不多。对企业的补助应该是有约束的,要以促进改革为条件。比如奥巴马政府在救金融机构时就限制高管的收入,这些金融机构还要很快把钱还给政府;在资助通用汽车公司时,要求很快拿出整改方案。因此应改进财政资助的机制。

    二是建立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一定要细化。德国在转移支付上按照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制定了很细的规则,最后各地在公共服务上基本上差距不大。2008年我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4%以上,转移支付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33.6%,在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超过50%。这就可以看出,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上需要调整,应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多增加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要制定一套具体的办法。

    三是现在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结构调整没有动力。应该建立促进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有几方面内容:

    1.在现行体制下,把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标纳入地方考核的指标体系。比如在马鞍山调研时发现,他们采取的小康指标体系,就包含就业和收入指标,政府对企业进行资助有一个必要指标,即企业的职工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促进就业是保证结构调整的基础。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就不敢让企业破产。

    3.创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特别要在市场准入和资源获得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公平待遇。

    4.结构调整不能简单按照规模进行,应该按照环保和节能的标准进行调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钢厂有一些高精尖的产品销售不旺,有些传统的中低档次产品反而有市场需求。还要加强资源的价格改革,应该以市场机制来引导。我们现在有些改革不配套,如调研中发现,一些企业余热发电不让上网,自己用电还要交配套费用等。

第五,要继续改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为宏观分析和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这次看各个部门的统计分析数据已经比较详尽,但还不够细,都是一些传统的指标。应该更细致、更系统,以适应决策需要。

胡浩: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对我国在复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稳定局面、提振信心起了重要支撑作用。从各部委报告看,我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非常明显。提几点建议。

    第一,在目前情况下抓住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龙头不能放,利用投资拉动经济的机会在高科技领域里加大投入。特别是我国的科技规划中已经列出科技专项,要加大力度实施。只有科技发展了,才能使结构调整建立在比较坚实的基础上。

    第二,发改委报告中已经讲到目前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但是没有列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希望抓紧研究金融风险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危害,做好应对的准备和措施。

    第三,今年财政状况比较严峻,特别是财政收入方面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是否可以根据目前的形势研究税收政策上的调整。

第四,现在看房地产市场确实是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支柱。但从实际运行看没有进入一个比较良性的循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研究,提出一些有效果的政策措施,真正使我国的内需良性发展。

崔俊慧:昨天六部委的报告很好,对经济形势的分析是客观的,对存在的问题看得比较准确,提出的政策措施我都赞成。关于今年上半年财政形势提点个人的看法。

    财政部的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整个财政收入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完成全年预算的难度比较大。有些同志对此比较担心,考虑是否可以调整财政预算。从财政部汇报的情况看,上半年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5、6两个月一次性的收入比较多。全年财政收入要增长8%看,下半年的财政形势比较严峻,完成全年预算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上半年财政收入毕竟完成了全年预算的51.3%。同时5、6月份对金融和石油等部门征收的费用不能全叫做一次性收入,只有一部分是一次性收入,因此,我认为总体上收入还是基本正常的,还不能现在就说完成全年财政预算是不可能的。

    从税收上看,上半年几个较大税种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幅度虽然在缩小,但是都没有走出下降的趋势。比如增值税1—4月份同比下降了3.5%,到6月底降幅缩小了1.1个百分点,但仍然同比下降了2.4%。扣除今年增值税转型造成的减收,实际降幅还会小一些,但仍然是负增长。企业所得税一季度同比下降16.2%,6月底同比下降了13.2%,降幅缩小了,但是仍然减收了1047亿元。海关代征进口税收,由于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口总值同比下降22%,代征税款同比下降了14.8%。此外也有上升的。比如营业税,年初下降了4%多,6月份上升到6.2%。这是与实施一揽子计划方案、加大投资有关的。上半年税收共完成3.1万亿,完成年度预算的49.8%。如果从收入下降的比例看,税收收入完成全年预算形势是非常严峻的,下半年必须增长25%。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去年上半年增长了30.5%,共收3.2万亿元,到了8月份就下降到5.6%,9月份下降到2.5%,到11月份就下降到负增长9%,到12月份下降到负增长11.9%,下半年只收2.5万亿左右。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今年下半年收入压力。从这点上看,现在就说税收收入完不成全年预算还为时过早。提点建议:

    第一,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严峻是存在的,完成的难度也是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考虑加大增收节支的力度。在增收方面,不能因为收入任务重就增加企业负担,还要坚持税务总局提出的“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的原则。考虑到今年收入的严峻性,年底可能出现的短收,要做好节支工作。

第二,一定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党中央、国务院拿出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很好,对短期财政收入虽有不利影响,但是从长远看,这些政策对发展我国经济都很有好处,相当一部分是“退一进二”的,所以不能变。

辜胜阻:在下半年经济工作中最大的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在中国的重演。我们的商品价格较低,但资产价格有些上涨,比如房地产价格,北京的“地王”买地的成本每平米是1.6万元,建起来就是每平米3—4万元,房价虚高。房地产杠杆效益很大,10万元首付可以买100万元的房子,这就意味着风险。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有关系,货币政策不仅是总量上过度宽松,结构上也有很大的问题。中小企业需要资金得不到,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是信贷政策造成了房地产当前的局面,有一些迹象与美国次贷危机前有点相似。下半年经济工作一定要针对这种状况,防止次贷危机在中国重演。

李树文:我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成员,很高兴出席这次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这个会开得很及时、很必要,开得很好。首先是全国人大十分重视,建敏副委员长昨天一直在这个会上,今天上午也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财经委员会主持会议,另外八个委员会都来人参加了。国务院六个部门也很重视,汇报很全面、客观实在。会上各位领导和委员的发言,都十分中肯。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能够正确地面对取得的成绩,冷静地分析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使头脑更加清醒,也使积极应对危机、共克时艰的信念更加坚定。我们明天上午教科文卫委员会开主任委员办公会,我将把这次会议的精神,包括人大领导同志的讲话进行通报、传达,并对财经委员会的工作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全力的支持。个人对经济形势分析的意见和建议,以上发言中都有所提及,不再重复。

乌日图:听了国务院六个部门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介绍,看了山西、吉林、广西、宁夏四省区的材料,我感觉到大家对形势的看法是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也是比较统一的。我赞同几个部门的报告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观点。

关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工作,我认为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按照总理在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和2009年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形成合力,比较好地把握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上半年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来看,主要工作都按照预期的目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增幅比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分别加快0.3个和1个百分点,反映了生产增速回升;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5%,比一季度加快了4.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比上年同期加快6.8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上半年货币信贷快速增长。6月末,M2增长28.5%,分别比上年末和一季度高10.6个和3.0个百分点,M1增长24.8%,是1995年以来最高水平,6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长34.4%,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同比多增4.92万亿元,被社会上称为“天量放贷”。另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其它领域也都出现积极的变化,总体经济形势的预期是值得乐观的,对未来是应该充满信心的。当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次经济调整的周期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真正到来。上半年以扩内需、保增长为重点带来的经济回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经济自身发展的动力还未完全启动,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外需继续萎缩的形势没有改变,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状况还很困难,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影响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经济关系调整滞后。这些看法已经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认同,在此不再细说,下面就下半年工作讲几点具体的意见和看法。

第一,在继续坚持既定的宏观调控的方针和政策中注意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节奏。虽然有关方面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实现的效果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对采取这两项宏观调控政策各方面是没有不同意见的。在当前经济回升企稳的基础还不牢固的情况下,应该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在认真总结上半年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好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有两点需特别指出,一是财政性投资要更加注重其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的效果,不要变成政府唱独角戏。要成为一种“造血”的机制而不仅仅是“输血”的作用。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是下降了一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增速更是下降了20.3个百分点。广西1-5月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比国有投资增速低50.1和73.1个百分点。说明民间投资还没有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另外还应重视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在恢复生产,新上项目也有着领域集中、技术和产品趋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引起重视。二是关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什么叫适度宽松?应该有一个量化的概念,从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看,6月末,M2增长28.5%,上半年新增贷款7.37万亿元,这两项指标都远远超过年初向人大报告中提出的“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计划数。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钱是否都用于实体经济?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和研究。

第二,扩内需重在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今年以来,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如中央财政拨出400亿元补贴用于家电下乡,随后又实行了农机补贴销售,汽车、摩托车下乡,加快“万村千乡”工程建设和农家店及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项目。这些改革和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农民消费的扩大。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16.4%,快于城市2个百分点,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也比较明显。在充分肯定这些成绩的基础上要看到,当前国内需求较快增长,很多程度上是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推动和财政补贴,国内需求自主增长的动力还不足。商务部提供的数据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即从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农村消费增长势头有所放缓,4、5、6月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0.3、1.4、2个百分点。再加上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减少,部分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受到抑制。我认为,当前扩内需的主要问题不是有钱没处花,而是没钱可花,有钱不敢花。所谓没钱可花是指长期以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工资性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较低。所谓有钱不敢花是指国家福利和公共事业建设滞后,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看病贵、上学贵等问题这些年虽有所缓解,但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老百姓有后顾之忧,有钱不愿花也不敢花。另外,扩内需也有一个正确引导消费的问题。昨天韩省长发言再次提到应支持农村住房建设的问题,我认为是对的,扩内需鼓励消费要和解决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等方面结合起来,要与我国目前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切不可把城市里一些超前消费的现象带到农村,也不能认为只要把农民兜里的钱调出来就是好事,更不能容忍的是借扩大消费把城里已经没有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推销给农民。因此,要按照年初两会上提出的“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同时要正确引导农民消费,切实保护农民的消费权益。

第三,要密切关注最近以来楼市和股市的走向。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国内经济还没有全面回升,实体经济特别是企业还没有完全走出困境的情况下,最近楼市、股市却是异军突起,率先走出困境,股票市场显著回升,部分城市楼市价格高位上涨,在这么短时间内出现的反弹出乎我们的预料。在这一轮的经济调整中,楼市价格过高是全社会的共识,我们都希望通过调整使得楼市价格回归到正常的价位,并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行为,现在看来,这半年楼价没有伤筋动骨,最多也就是皮毛之伤,目前却又要进入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股市本属虚拟经济,在本轮经济调整前,社会上对股市的泡沫已经众说纷纭,而目前实体经济还没有根本好转,股指却快速上扬,也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要把楼市股市的变化与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联系,要深入研究在当前流动性充足的情况下一部分投资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楼市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以及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尹中卿:赞成国务院6个部门关于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初步安排的汇报。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尽快扭转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央决定改变过去一个时期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审慎的货币政策,转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并进一步充实细化了这个一揽子计划。下面,我想结合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对半年来实施一揽子计划的成效与不足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提点儿建议。

第一,半年来一揽子计划实施产生了初步成效,效果之好超出许多人的预料。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们通过大规模政府公共投资,推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带动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支持力度;围绕保市场保份额目标,千方百计稳定外需减缓出口下降幅度。今年以来,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初步遏制和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变化,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增多,总体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增长速度触底回升,初步实现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中趋升,物价低位稳定运行,市场信心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得到加强,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就业和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社会保障支出稳步增加,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实践证明,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方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是正确有效的,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是坚决有力的,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

第二,半年来一揽子计划实施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一点不应当回避。一揽子计划以政府投资为先导,以大规模货币投放为后盾。这一计划实际上只是扭转我国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临时措施和短期政策,更多只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企求一揽子计划在半年时间里能够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特别是那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同时也要看到,一揽子计划实施中稍微不慎,就有可能加剧原来存在的一些矛盾,并产生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包括:(1)结构调整缺乏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进一步重型化;(2)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3)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出口下滑趋势短期难以改变;(4)内生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增速触底回升的基础仍不牢固;(5)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在实施一揽子计划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如巨额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隐埋下通货膨胀压力和金融风险。正因为如此,尽管出现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经济增速触底回升的势头,但经济运行仍未形成稳定趋势,基础并不稳固,国民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不排除经济形势出现反复、经济增速再次下滑、在“V型”之后又出现“倒V型”的可能性,使这次经济周期最终演变为“W型”,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准备。

第三,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对一揽子计划进行适度微调、充实和完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触底回升的关键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尚未消散,导致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程度并未减弱,甚至更加凸显。从当前来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保持年初确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的连续性、稳定性,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好一揽子计划,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克服当前困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争取经济稳步复苏、稳定增长。从长远来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经济企稳向好、触底回升的有利时机,把关注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解决我国经济自身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上来,努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最终消费,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可持续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盲目积极,更不是无限扩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无度宽松,更不是完全放任。我们要从保持可持续性的角度充实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长计议,量力而行,扩张适度,避免突破财政赤字95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大关,努力做到财政收入来源有持续保证,财政支出有长远效益,尽力实现收支平衡。要从抑制通胀预期和防范潜在金融风险的角度充实和完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严格执行年初确定的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信贷结构,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严格对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加强对信贷资金和项目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

 

石秀诗:这次经济形势分析会开得很好。昨天上午,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门的负责同志通报了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共有17位财经委委员和专门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对上半年经济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肯定了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取得的成果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变化,指出了当前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做好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华建敏副委员长做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下一步的工作很有指导作用。总之,这次会议起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增强信心的作用,达到了召开这次经济形势分析会的预期目的。

下面讲三点意见:

第一,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总体看法。讲三句话:第一句话,今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趋势,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增加。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有力、有效的。第二句话,困难并没有过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减弱,国内经济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需要我们继续做出更大的努力。第三句话,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冷静观察、密切跟踪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不断丰富和完善有关调控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第二,当前经济工作需要特别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于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实施问题。最近一段时间,财经委的几个调研组分别到地方进行调研,总的感觉是,去年以来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的政策措施对扩内需、保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实施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项目的选择和前期准备工作显得不够充分,不完全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投资效益的隐患。二是一些项目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没有捆绑集中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使用的分散。三是地方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资金配套的压力大。第一、二批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还好一些,第三批及后续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落实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四是有些政策还不够明确。如这一轮中央新增投资要求项目是新建的,但在西部地区有一些基层的文化站、计生服务站的建设项目,地方提出能不能利用闲置的小学校舍和其他房舍加以改建,将结余的资金购置设备。现在农民工外出较多,农村适龄学童也大为减少,过去修建的希望小学出现闲置,完全可以加以利用。建议研究地方的意见,对有关政策加以明确。

2.关于结构调整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我们实施的一揽子计划最直接、最重要的目标是保增长、调结构、改善民生。从执行结果来看,目前保增长的力度不小,效果也好于预期,但在调整结构方面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当前的投资增长主要还是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上,一些地方上重化工业项目的积极性仍然不减,这样下去会进一步加剧产业结构失衡,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进一步过剩。从科学发展的要求来讲,在当前“保增长”的同时,必须兼顾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中长期目标。应当抓紧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倒闭机制的压力,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力争在金融危机过去之后我们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3.关于信贷问题。上半年新增贷款高达7.37万亿元,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人民日报》也使用了“天量放贷”的说法,大家对这件事情非常关注,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新增贷款规模大幅增加,能不能持续?贷款结构如何?不良贷款率是否会反弹?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果调整货币政策,大量由信贷资金支撑的前期投资项目会不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停滞?如果维持现状,货币政策会不会偏离适度宽松的基调,引发通货膨胀?希望国务院有关部门慎重研究,妥善决策,给社会一个回应。

4.关于财政收入质量问题。上半年财政收入当中的税收收入同比下降6%左右,而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1.4%,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去年全年的11%左右提高到13%,应该说财政收入质量是有所下降的。在今年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情况下,非税收入仍然快速增长,值得关注。今年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完成全年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但越是在收入压力大的情况下,越要坚持依法计征,既要确保应收尽收,又要特别注意防止寅吃卯粮、收过头税、搞空转、税收不足费来补等。要把收入做实,努力提高税收质量。

5.关于启动民间投资的问题。这一轮政府公共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具有垄断、半垄断性质的相关行业。从目前的情况看,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前五个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而非国有投资比重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要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仅靠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考虑到财政的承受能力,大力度的政府投资不可能长期持续。如果民间投资不能及时跟进,在经济运行趋稳、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减弱之后,经济增长可能面临再次下滑的风险。要加快制定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降低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第三,提五点具体建议:

1.关于完善政府公共投资政策的问题。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前三批中央新增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方面,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仅安排200亿元,远远满足不了量大面广的技改需求,后续投资中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是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但因涉及人员安置、地方财政收入等问题,实施难度很大,建议在中央投资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这项工作。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和扶持农民建房,既可拉动投资,又能承载农村人口转移,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条件,刺激农村消费市场,在今后的中央公共投资中,应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民建房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二是今后中央投资配套要求,应充分考虑地方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可否考虑对不同地区、不同项目,规定不同的地方政府配套比例,以减轻困难地区的配套压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对投资规模较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以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调整建设方案的项目,应适时组织项目后评价。对一些“跟风”上马、准备不充分、对当地发展实效不大且迟迟不能开工的项目,应及时将投资调整到当地更有实效的其他项目上。

2.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扩大内需,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建议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和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改革的具体意见,尽快出台。关于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问题,当前应适当扩大个人所得税税率级距间隔,减少税率级数,以改变目前工薪阶层实际上是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的情况,真正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同时逐步创造条件将个税征收的主体由现行的个人改为家庭。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各方面都很重视,这次会上大家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希望能统筹研究。

3.关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问题。建议利用当前国内物价较低、一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只有更多依靠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结构调整才能加快推进。

4.关于稳定外需问题。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比较高,稳定外需对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发改委和商务部在昨天的汇报中对稳定外需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希望能认真落实。

5.关于住房保障政策的衔接问题。目前,住房保障政策较多,既有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又有农村危房改造、库区移民住房和渔民住房等政策。各类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多个部门,不同人群之间保障方式、补助标准也不尽相同。建议研究加强各类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衔接。鉴于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统一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为减少住房保障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可否考虑将经济适用房与廉租住房制度并轨,统一为保障性住房制度。此外,为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议研究将满足城镇居民自住需求的住宅产业从房地产业中单列出来,分别实行不同的统计和相关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