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之--司机乘客价格博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2:28:28

寒假回校,要先坐汽车到A县,然后坐火车到重庆。

 

本来要等9点的公车,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等到一辆昌河(私车)。

 

司机要价10元,公车只要6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我当时站在路上冻了一个多小时了,也顾不得那么多,就上车了。

 

汽车途经B乡时有人招手上车,司机停车。

 

那人问,到A县多少钱,司机说5元。

 

那人说公车才2元,最多给你3元。

 

司机说现在春节时段,公车每天只有一班,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

 

那人还要等公车。

 

4元你上不上?

 

那人还要等公车。

 

司机无奈,说:你就慢慢等2元的公车吧。

 

说罢就慢慢将车开走了。

 

我在车上没事做,仔细分析了一下,按经济学理论,司机的边际成为几乎为0,可以说是净收益为3元。那么为什么没能成交?这与生活中的一般商品的买卖不太一样,比如一件商品批发价为10元,卖价为15元,当出价13元时,卖主可能不卖,虽然此时有净有益3元,(假设此时边际成本也为0),因为卖主还会考虑一个机会成本,即下一位买主可能出价15元。

 

但乘车不一样,因为那时还有好几个空坐,机会成本几乎不存在;且快到终点站了,路边可能出现随机乘客的概率很小了。

 

为什么哪?

 

晚上仔细想了,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  信息不对称

 

司机对公车是否来这一信息掌握比较充分,而等车人则不,他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等到公车的可能性比较大。

 

 

 

2  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心理

 

有了第一条的信息不对称,司机即自信等车人会后悔,相信司机的话,在车子慢慢发动时再叫住司机。

   选择原因:贴近生活,特别贴近我的生活,所以感觉很亲切。相信有过此般经历的人都会选它。而且这个例子还会令人想起买衣服或者买其他一些东西的时候买者与卖者之间的讨价还价,特别有趣特别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