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抗战时究竟做了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56:59
作者:江一峰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856    更新时间:2011-9-26        荐  【字体:小 大】
【复制本文】 【下载本文】
国民党抗战时究竟做了些什么?
——驳右派“精英”篡改抗战史的陈词滥调
今年是纪念“九一八”事件八十周年,此时,想起一些右派“精英”们大肆宣扬臭名昭著的“三大观点”的陈词滥调:中共消极抗战,游而不击,借抗日之名保存实力;蒋介石是抗日英雄,中国的抗战是在蒋介石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根本不存在消极抗战的说法;抗战期间,国民党200多名将官阵亡,共产党方面只死了一个高级领导人左权。以此诋毁毛泽东思想,攻击共产党在抗战中所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在中国整个抗战中真的就像右派“精英”们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用事实反驳右派“精英”们的反动谬论
一、二次世间大战中国抗日战场的作用
从当时的战略上来看待这个问题,中共的胸怀还没有狭隘到剽窃国民党功劳的地步。客观地说艰苦的抗日战争其实只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西方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战的主战场是在欧洲,亚洲和太平洋为辅战场。中美两国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付出拖住了法西斯阵营的日本,使得以苏联为首的苏、英、美集团避免遭受两面夹击,在欧洲能无后顾之忧地全力打击德国,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亚太战场,太平洋为主战场,中国大陆和南亚为辅战场。以中国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拖住了日本军队的大部分机动力量,保证了美国在太平洋主战场的胜利或优势。在中国战场,国民党方面负责在国民党军队占领区的正面战场,以共产党为主的抗日力量负责敌占区的辅战场。敌后战场拖住了至少70%的日军和伪军,保证了正面战场的国民党方面坚持到最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也为敌后作战的共产党减轻了压力。
二、国民党抗日的战略方针
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的战略是:在抗战中保存自己嫡系部队的实力,依靠外援借助日本鬼子的屠刀消灭地方杂牌军以及共产党,特别是共产党,等抗战结束后中国社会还像抗战前那个样子,蒋介石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继续统治中国,这是蒋介石不公开的计划。共产党的战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只靠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动群众发展和壮大人民的武装,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消灭日本鬼子,将鬼子赶出中国去,为抗战胜利后建立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无论从战略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国民党的抗日战略既错误又卑劣,共产党的抗日战略既正确又高明。就决定了国民党不抗战、或消极抗战,其失信于民心,失信于军心,最后结果是失道寡助,为国民党必败奠定了基础。共产党的抗日战略团结了和发动了全民抗日英勇杀敌,也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最后得到多助,为共产党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请问右派“精英”国民党这样能够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三、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炸毁沈阳柳条湖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当时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驻东北的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和省防旅,装备虽然比关内部队差,但比起中国其他武装派别和驻扎东北的日军还是十分先进的。步枪型号为六五、七九,迫击炮是16年式。空军方面有5个航空兵队,飞机全是购买或列强赠送的。海军方面,拥有大小舰只21艘,3.22万吨,舰队官兵3300人。主力舰“海圻”号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巡洋舰,其余还有“海琛”、“镇海”、“威海”、“同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等战舰。东北军在北大营的兵力有8000人,日本关东军3000人;奉天省内东北军军力9万人,日本关东军10500人(日本陆军第2师团)。除此之外,驻扎在直隶、热河以及山海关一带的25万东北军主力也可迅速驰援。整体看来,东北驻军和日军力量对比占绝对优势,而且在装备上亦有相当优势。关东军在事变时不仅没有空中武装力量,甚至在轻武器方面也没有装备高技术含量的武器。由于东北军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后撤的三海关关内,让日本的关东军迅速而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三省。如果没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当,日军的侵略行动是不能得逞的。更重要的是,日军资源匮乏,打不起大规模的持久战。而且当时日本国内也分成主战、主和两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击的话,日本国内主和派必能占据上风,东北就可能不会沦丧,或不会这么容易就沦丧。
但最后的结果出乎国人意料,双方才刚交手,全国最大的沈阳兵工厂和制炮厂连同9.5万余支步枪,2500挺机关枪,650余门大炮,2300余门迫击炮,东北航空处的260余架飞机,以及大批弹药、器械、物资等,就全部落入日军之手。金库所存现金7000万元,亦被洗劫一空。仅9月18日一夜之间,沈阳损失即达18亿元之多。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迅速作出反应,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行动起来,准备和组织自己的力量,随时同帝国主义军队直接作战。
这时蒋介石不是领导的四十万国军抵抗外来侵略者,却在江西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准备和组织自己的力量,随时同帝国主义军队直接作战的红军。特别是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致使红军损失惨重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国民党领导下的政府的举动,“九一八”事变给国人带来的是永远难忘的耻辱。让积极要求抗日的全中国人民和强烈要求抗日的爱国人士对政府感到失望,其影响极坏。请问右派“精英”这样国民党能够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四、国民党被迫抗日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并指使汉奸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而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失地丧权,亡国灭种的大祸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5年5月,日寇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以武力相要挟。国民党政府对日寇完全屈服,与日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使中国在河北、察哈尔的主权大部丧失。10月,日寇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1月25日,日寇指使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20多个县的国土便脱离了中国的统辖。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竟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处在国防最前线的北平学生,痛切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1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以请愿的方式,发动一次抗日救国行动。12月6日,北平15所大中学校发表宣言,反对华北“防共自治”,动员全国对敌抵抗,切实开放人民言论、结社、集会自由。12月9日,北平学生3000余人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
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向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递交请愿书,提出6项要求:
一、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及其类似组织;
二、反对一切中日间的秘密交涉,立即公布应付目前危机的外交政策;
三、保障人民言论、集会、出版自由;
四、停止内战,立刻准备对外的自卫战争;
五、不得任意逮捕人民;
六、立即释放被捕学生。何应钦避而不见。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一二?九”运动。此后杭州、广州、南京、天津、上海、武汉、长沙等地学生相继举行示威游行,各地爱国人士纷纷成立各界救国会,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实现抗日,形成全国人民爱国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一二九运动成了推动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运动走向高涨的起点。
形成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触动了国民党军中的爱国人士,纷纷要求一致抗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续范亭反对对日妥协,呼吁抗日救国。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
1935年,续范亭在南京拜谒中山陵时悲愤地写下《哭陵》一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并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戕,要求抗日。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续范亭的壮举,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有力揭露和抗议,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遇救不死的续范亭继续为抗日奔走。他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
1936年5月31日,马相伯、宋庆龄、何香凝、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在上海宣布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发表宣言,通过《抗日救国初步政治纲领》,向全国各党各派建议:立即停止军事冲突,释放政治犯,各党各派立即派遣正式代表进行谈判,制定共同救国纲领,建立一个统一的抗日政权等。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 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等7人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军中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1935年,蒋介石调张学良到陕西"剿共".在战场上,东北军近三个精锐师被歼,损失惨重.蒋介石趁机取消了这三个师的番号.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打回老家去人"的救亡口号,深受东北军下级官兵的欢迎.他们自动停止和红军作战,并同红军联欢.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训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最终推动了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条件。
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由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进一步发起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六年的不懈努力: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率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并发表了《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全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宣言》。首先提出“准备和组织着自己的力量,随时同帝国主义军队直接作战;并领导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和红军武装保卫中国革命的朋友——苏联;”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的抗日高昂高潮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被迫作出了积极反应。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简称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这样的执政党在国家遇到外来侵略,国难当头时,其主张落后于共产党,招全国人民讨之。请问右派“精英”被迫抗日的国民党能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五、国民党消极抗日
(一)国民党消极抗战卖国求荣具体表现   1、蒋介石的“抗日”语录   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1931年9月)
政府现在既已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转述蒋的口信(1931年10月)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蒋介石在南昌的讲话(1931年8月22日)
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党员大会上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在这个时候只是好高骛远,奢言抗日,而不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蒋介石对剿共高级将领训词(1933年4月7日)
外寇不足为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蒋介石对围剿红军将领训话(1933年4月10日)
日本终究不能作我们敌人,我们中国亦究竟有须与日本携手之必要。——蒋介石文《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1934年12月)
奢言抗日者,杀无赦。——蒋介石在中日签定《何梅协定》后的讲话(1935年底)
这像一个领导国民党政府抗日的民族英雄说的话吗?这样的“民族英雄”能积极抗日吗?
2、抗战前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
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并大举进攻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蒋介石国民党破坏而失败。5月31日 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3、国民党百名高官和将领叛国投敌
蒋介石差点成为“汪精卫”,国民党内地位仅次于蒋介石的副总裁汪精卫投靠日本人,在南京组织傀儡政府,令中国抗战大局出现超级震荡。其实,熟悉历史的人都明白,大量历史资料表明,如果不是汪精卫捷足先登,蒋介石就会成为叛国投敌的汪精卫。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部队不断出现成建制地向日军投降转为伪军,使尾随日军作战的伪军(仅指正规部队)达到100多万以上和抗日的队伍作战。100多万国军成建制投降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战场上的奇观。
国民党以优良装备扩编嫡系部队,排挤非嫡系部队,妥协投降,致使国民党文武官员及作战部队投降日军者数量非常可观。其中国民党副总裁以下中央委员20人,旅长以上将领58人;直接投日的正规国军达到50多万人,占全部伪军的一大半,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降官如毛,降将如潮”的可悲局面。
1943年8月13日《解放日报》公布《两年来国民党五十八个叛国将领概观》,把这些“汉奸”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他们分别是:庞炳勋、孙良诚、孙殿英、毕戴宇、金亦吾、李长江、王劲哉、吴化文、赵瑞、杨诚、荣子恒、杨仲华、吴漱泉、刘月亭、王清瀚、赵云祥、陈光然、黄贞泰、郭峻峰、丁树本、夏维礼、孙玉田、赵星彩、李震汾、侯如墉、于光辉、杨汝贤、冯春田、杨克尤、王遂庆、王廷英、王瑞亭、赵天时、任兰圃、薛豪平、潘胜富、苏景华、张海平、苏振东、李德兴、丁聚堂、颜秀五、陈才福、秦庆霖、范杰、于怀安、宁春霖、厉文礼、齐子修、邱吉胜、刘景良、李其实、张良才、徐继泰、韩子乾、景顺扬、李志希、陈孝强。
蒋介石国民党卖国求荣的铁证数不胜数,这里不能一一举证了。
可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者无一人向日本投降,八路军、新四军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投降日本人去当伪军。挑动内战的倒行逆施,提醒全国人民警惕和深思。请问右派“精英”国民党这样能够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4、蒋介石国民党正压逮捕杀害抗日分子
吉鸿昌生于1895年,河南省扶沟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他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 他有胆有谋,作战勇敢,在北伐战争中,他所率领的部队被称为“铁军”。1931年,吉鸿昌因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被蒋介石解职并勒令出国“考察 ”。在欧美期间,吉鸿昌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号召海外侨胞“用热血拥护祖国”。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惨遭杀害。殉难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后又告诉刽子手:“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吉鸿昌壮烈牺牲时,年仅39岁。“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英雄吉鸿昌没有倒在抗日战场上,却死在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实在令人悲愤!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即是一二~九运动。他们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收复东北失地!”“打倒汉奸卖国贼!”“武装保卫华北!”等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警察当局在一些街道要冲设了岗哨阻拦。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警察打开水龙,冰冷的水柱喷射,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30多人被捕,百余人受伤。
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 罪在上海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李公仆、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等7人,要求抗日成为罪人,这就是“七君子事件。”
杨虎城(1893——1949),陕西蒲城人。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1924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1930年任第十七路军军长,陕西省主席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 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参加了西安事变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逼令辞职“出洋考察”,后回国被囚禁,1949年9月重庆解放前夕惨遭杀害。
张学良(1901~2001),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被软禁的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
皖南事变,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6日,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奋战七昼夜,弹尽粮绝,除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被俘或牺牲;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项英、周子昆被叛徒杀害;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愤然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新四军失了将近20位的高级指挥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在抗日战场上,而是死在国民党顽固派、反动地方势力甚至国民党正规军的之手。仅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再次证明了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本质。
请问右派“精英”国民党这样能够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二)谁是抗战中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正面战场以国民政府正规军为主,在国民党统治区分若干战区抗击了侵华日军。抗战前国民党方面共有军队200多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有军队430万人。在8年抗战期间共进行过22次重大战役,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斗28931次,军队伤亡321万(其中阵亡131万),阵亡将领100位,歼灭日军100余万。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与军队,而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依靠英美支持掌握全部的国际援助资源军队装备精良,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多以大兵团会战、阵地防御战为主抗战。为保存自己的实力主动出击的少防御性多,胜利的少失败的多,退让的多顽强抵抗的少,一退再退地盘越打越小。所以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从东北一直败到华北,从卢沟桥一直败到台儿庄,从台儿庄一直败到武汉;从淞沪一直败到南京,从武汉一直败到长沙,从长沙又败到宜昌。有人说国民党军队在缅甸打赢了,其实这是糊弄人的。战后人们才知道,连国民党的司令官都是绕道野人山被抬回来的。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要不是前边有共产党拖着,背后有美国人顶着,恐怕假抗日、真卖国的蒋介石早就喝西北风去了。真正有点意义的战役在抗战初期国民党退缩至西南以后,实在不能再退了,再逃就要出境成流亡政府了。于是从四川长江口至湖南长沙,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坚决抗战,凭借天时地利及将士拼命,取得了几次胜利。日军面对云贵川险峻的地势及过长的战线难有作为,保住了最后这块“自留地”。
敌后战场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在日本占领区创建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抗战前有5.6万人,其中八路军4.5万人,新四军1.1万人。抗战胜利后有军队120万人,其中八路军90万,新四军30万。共产党敌后战场,大小作战12万余次,军队伤亡是60万,阵亡将领197位,歼灭日军52.7万,此外还歼灭118万伪军。执行的全面抗战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在没有外援没有军饷的情况下,被日寇、国民党两面封锁,只能靠大生产解决边区军民吃饭穿衣问题。 1942年后,主力部队的火力已经超过日军;共产党的装备大多来自战斗缴获,少部分简单武器自制。共产党的军队一直战斗在日寇占领区。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以小规模的伏击战,基本上是游击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依靠人民的武装力量以最小的代价充分消灭敌人。在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的指导下,在日寇无数次大小扫荡面前,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武装力量不仅没有被消灭,根据地反而越来越大。 牵制了70%的日本侵略者,打乱了敌人“巩固后方,以战养战”的图谋,日本侵略军被迫停止了对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进攻,转而全力剿除八路军新四军,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寻找战机出击的多防御的少;胜利的多失败的少,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自强而战的残酷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中的坚不可摧的中流砥柱。
请问右派“精英”国民党这样能够积极抗日吗?蒋介石能是民族英雄吗?共产党才是积极抗日的,毛泽东才是民族英雄。
六、蒋介石集团在抗战时期的丑闻
丑闻之一:走私贪污军用物资
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军用物质。但这些援助物质,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装满战略物质的卡车从印缅公路开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这些战略物质就出现在黑市上,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也向罗斯福密报很多美援物质都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质的走私贪污称为“二战中最大的丑闻”。
丑闻之二:宋氏家族借机大发国难财
掌握国民党政府经济运营大权的宋氏家族,更是借机大发国难财。50年后的1983年,美国公开了联邦调查局1943年的调查报告,其中这样写道:“宋氏家族对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更超过对政治的欲望,美国5亿美元贷款相当一部分已经装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美国财政部甚至还有人把宋氏家族戏称为“宋氏贼团”。
丑闻之三:国民党军官称机大发国难财
蒋宋家族如此,结果是上行下效。国民党军官也乘战争之机搜刮民财。管辖河南战区的汤恩伯将军,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把农民的最后一点存粮也强行夺走。汤恩伯的苛税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当时河南农民有这样的口头禅:河南两大害,黄河和汤恩伯。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到河南采访报道了那里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惨状。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在《时代周刊》刊登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美国人很反感中国政府不顾民众的需求,强征老百姓口粮的作法。宋美龄看到《时代周刊》的报道后大怒,认为有损于中国政府的形象,要求《时代周刊》解雇写该报道的记者,但被《时代周刊》拒绝。
丑闻之四:40余万国军败在5万日寇手下
1944年春季开始,日军又在中国大陆重新发起了攻势。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连败退,海上运输线被美军切断,为此日军设想在中国大陆打通一条从满洲到越南的陆上通道,攻占美军在中国大陆的军用机场。日军打通中国陆上通道的“一号作战”开始后,结集50多万军队向豫湘桂地区大举进攻。驻河南的汤恩伯守军40余万,面对5万多日军的进攻,竟然全线溃败,前后不过38天,河南全省就被日军占领。守军司令汤恩伯首先脱离战线逃走,而且还命令他部队中800辆卡车中的600辆,为他和他的妻妾亲戚们搬运财宝家私。
面对日军的进攻,国民党守军无心抵抗,军官们则忙着把自己的亲属财产转移到安全的内地,在战场上甚至出现几百人的日军败走上万人中国军队的状况。在历时八个月的“一号作战”中,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五六十万,丧失河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大部和贵州一部,丢失大小城市146座及美军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在已成为强弩之末的日军面前,国民党军队居然连连溃败,很多情况下甚至是望风而逃。
丑闻之四:宁可扔掉武器也要保住个人财产
1944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把蒋介石政府的腐败完全暴露于世人面前。西方记者看到前方毫无秩序败退下来的军队,士兵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武器残破不全,无力行走的伤兵被扔在路旁无人过问。军用车辆上装载的不是武器,而是军官们的私人财物。国民党军官宁可扔掉武器,也要保住个人财产的行为,使人很难想象他们有与敌人死战到底的决心。更让西方人吃惊的是,国民党高级军官们竟然带着妻妾上前线,这在其它国家的军队中是无法想象的。日本报纸上不时报道日军在战场上俘获国民党某某将官的妻妾,作为日本国内的笑话。
丑闻之五:国军投敌人数超过杀敌人数
国民党正规军击毙侵华日军大约为45万人左右。
国民党军投敌人数:国民党正规军抗战期间投敌人数约为50万人。“叛逃的将军 69人叛逃。50多万军队跟随这些叛逃的将军离去,而日本人则利用这些伪军去保卫其占领的地区,以对抗共产党游击队。与投敌叛国的50多万国民党正规军队相比,实在不能让国人为蒋介石的国名党军队感到骄傲。连西方国家都嘲讽说:这是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期间创造的战争奇观。早在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创造的这个“奇观”就已成为世人笑柄,国名党军队也因此被说成是二战盟军中的“异类”。
丑闻之六:蒋介石政府竟给伪军发军饷
在抗战期一个堂堂的国民党抗日政府竟然给投降日本鬼子的伪军发放军饷。这是世界史上千古罕见的“奇闻”,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蒋介石身上。伪军投敌后,并没有消耗日本人物资,而是享受着重庆的军饷,用非沦陷区人民的血汗钱帮日本人杀中国人。降将们亲口告诉日酋冈村宁次:“我们不是叛国投敌的人,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叛逆,我们是想和日军一起消灭他们的。我们至今(1942年10月)仍在接受重庆的军饷。如果贵军要与中央军作战,我们不能协助。这点望能谅解。”  中国军队身处盟军阵营,却给为日军服务的伪军发军饷。投降日军的伪军也有他自己的原则:只打共产党,不打国民党。
丑闻之七:日军将国民党军队称为“友军”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记载41师团在1942年2月扫荡沁河地区决死一纵队时提到:“在此次作战中,山西军第六十一军(军长梁培黄)以其主力,作为我方友军参加战斗,此点值得注意。”建国以来,我们最多只是指责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还从来没有指责过他们积极投敌,与日寇狼狈为奸、沆瀣一气、共同反共。现在好了,国民党成为日寇“友军”的历史真相由日本人自己披露出来,让那些盛赞国民党军队是抗日主力的精英”们从来不说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大批投敌,投敌后还领着国民政府的军饷来屠杀中国人的这些脏事和破事无地自容。
丑闻之八:老百姓被逼帮助日军打国军
美国作家布赖恩.克罗泽在《蒋介石传》第十八章中说:“1944年4月中旬,日本6万军队对中国这个闹饥荒的省(河南)发起了进攻……而当地的农民用草耙就把5万中国军队解除了武装。”《剑桥中华民国史》说:“1944年春, 当中国士兵在日本的一号作战面前撤退时,农民们凶猛地攻击他们。他们用农具、匕首和土炮武装起来,解除了5万名本国士兵的武装,杀了一些——有时甚至把他们活埋了。”“ 当中国军队面对一号作战逃跑之时,长期受压的农民夺取他们的枪支并向他们射击,然后欢迎日军。” “1943年在湖北,一位中国司令官抱怨说:‘乡民偷偷地穿越战线,把猪、牛肉、大米和酒送给敌人。乡民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
本国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给敌国军队送慰问品,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鲜见。国民党政府把老百姓逼到“情愿让敌人统治,却不想在自己政府下当自由民”的地步,这个事实令人心酸。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农民也当了卖国贼,但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本国军队的痛恨超过了对敌人的痛恨。本来这些善良的老百姓是不想当汉奸的。他们是被逼的。谁逼的?就是国民党政府和国民党军队!
丑闻之八:日本为对付共产党放蒋介石一马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之所以能苟延残喘、勉强存在,那是日本人有意放了一马。《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到1944年,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为什么呢?《华北治安战》说“华北方面军则认为……日本与重庆之间暂时处于战争状态,却有能够共存的性质。但是,日本与共产党势力之间则是不容许共存的。”而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在1942年5月的一次谈话更令人惊讶:“攻占重庆后,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如果没有充分可靠的估计,攻占重庆就只不过是极端危险的投机……”这是日本参谋本部第一部长依照自己对侵华战争局势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彻底击败国民党军队,未必就能战胜中国。日本这位第一部长认为,失去正面战场后,中共武装不仅不会被消灭,而且“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
《剑桥中华民国史》谈到日本这方面政策的变化:“起先,日本人很少去分辨各种各样的中国武装。日本人只试图扫荡或击溃他们,不管他们性质如何。然而日本人不久认识到,这样的扫荡只会使中共更加容易扩展。到1939年下半年,日本人变得比较有辨别力了。当日本人进攻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地方武装时,中国的非共产党武装袖手旁观。日本人对非共产党人也提出了更为肯定的要求。据日军统计,在1939年年中到1940年末之间的18个月中,仅华北一地约有7万人从国民党军陆续投奔日军。日本人也与几位地方司令官达成非正式‘谅解’。”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的《华北治安战》一书中,把中共威胁说得更具体:“1941年底治安地区为10%,准治安地区为40%,未治安地区为50%”,到1944年秋,“在方面军占领的3个特别市和400个县当中,治安良好的除3个特别市以外,只有7个县(占总数的1.4%)。有139个县(31.5%)差不多未部署兵力,不得不听任中共活动。还有相当于66.9%的295个县属于中间地区。在该地区彼我势力浮动很大,行政力量大多不能充分贯彻执行。其中大部是以县城为中心,只将兵力分驻几个乡村,民心多倾向共产党。”
需要指出的是八年抗战中共产党不同于国民党。中共军队几乎没有收到任何外国援助,共产党军队仍然能将敌占区搅得鸡犬不宁。如果抗战的中国真的落入中共之手,而且能获得像国民党那么多的外援,对日军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可想而知的。拿着小米加步枪尚且如此厉害,如果再获得外国援助的机枪大炮,这对日军来说,其后果不堪设想。曾经在八路军根据地生活过多年的英国教授林迈可,在1967年毫不客气地对一个前日本军官断言说:如果八路军有越共得到的那样数量充足的外援,“他们就会在一年内把你们赶出中国。”
国民党军队得以坚持到抗战结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人没有下定决心消灭它。而日本人之所以不想摧毁它,原因是如果彻底消灭国民党,“抗战的中国有落入中共手中的危险”。这对日军来说是个“极端危险的投机”。因此,“让重庆政府残存而不将其摧毁已成为日本的目标。”
丑闻之九:日伪档案记录国民党消极抗日
敌西部《朝日新闻》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五日电:华北军发表1943年度综合战果,充分说明了过去以重庆军为对手的华北军,在今天已完全转变为以扫共战为中心的事实敌大半为中共军,交战回数一万五千次,与中共党军的作战占七成五,交战的二百万敌兵力中,半数以上都是中共党军,我方收容的十万九千具敌遗尸中,中共党军约占半数。而七万四千的俘虏中,中共党军所占的比率则只有三成五。这一方面暴露了重庆军的劣弱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共党军交战意识的昂扬。
叛国投敌的伪军自己说:《新民报》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四日载中北京伪新闻社讯:中共军潜行于地下,发动正规军二十万,配之以六十万之农民游击队,与组织突破二百万之农民自卫团。吾人对解决大东亚战争之关键之中国事迹之终局,乃在解决中共军,此当再加确认者也。
在日伪军眼里,消灭八路军已经上升到结束“大东亚圣战”的战略高度。自诩“武运长久”的大日本“皇军”已经不把国民党军队看在眼里,而把“游而不击”的八路军作为主要的作战对象。日本人自己的年度总结报告也比不上当年投降日本皇军的“二鬼子”们对这场战争发言,因为他们是日本人的炮灰,打仗冲在头里,他们是见过真枪实弹的,也多次领教过八路军的厉害,所以感受深,说话也比日本人实在是吗?
丑闻之十:蒋介石集团与侵华战犯关系暧昧
1、放弃战争赔偿的《中日和约》
1987年11日30日,日本政府公布了《中日和约》的外交档案。日本报纸《朝日新闻》第二天(12月1日)还以头版头条的位置进行处理。《中日和约》的揭秘,让蒋介石集团的卖国嘴脸彻底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蒋廷黻后来论断言:“个人尽管爱国,但一旦加入政权的争夺,免不了只顾目的,不择手段这样的争夺,久延下去,国家将卖尽了。”蒋介石从“以德报怨”到“放弃赔偿”,一再丧权辱国而不惜,除了对日本的媚骨外,保住他政权的私心也是主要原因。尽管蒋介石一身媚骨,却时常被日本人出卖。1972年9月,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承认中共时表示:“《中日和约》已失去了它的意义,业已终了。”消息传来,蒋介石感到灰头土脸,无地自容。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蒋介石死后,日本人又公布了《中日和约》的秘密文件,再次出了蒋介石的洋相。
《中日和约》签订之前,张群对日本代表谈话时说:“在中日战争之前,我们竭力消弭战祸,惜无所成。在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之后,我们但有悲哀警惕之怀,从未以战胜国自居。”这番话真把中国人的脸都丢尽了!抗战前“竭力消弭战祸”,战胜后却“从未以战胜国自居”,这还是人说的话吗?
2、蒋介石力保侵华战犯冈村宁次
事实上,蒋介石在死要面子的同时,对日本总是奴颜婢膝。仅以他对日本头号战犯——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态度为例,就可看出蒋介石的媚骨和奴才相!冈村宁次以侵略中国总司令之尊,怎么可以被判无罪呢?可是蒋介石硬要判他无罪!不但要判他无罪,甚至在受降典礼前,把降书内容先给他过目,还“打招呼”叫他不必当场献出军刀。另外还特别召见他,问他“贵官健康如何?生活上如有不便之处,希勿客气的告诉我或何总司令”。最后,当蒋介石兵败下野,李宗仁接班,下令逮捕冈村宁次时,冈村宁次还得到蒋介石之荫命,快速潜归日本。
3、侵华战犯极力颂扬蒋介石集团
日本投降以后,冈村宁次的运气极好,因为他碰到蒋介石的“以德报怨”;运气更好的是蒋介石派何应钦去受降,何应钦一直是对日本军人矮半截的人物,从《何梅协定》时代到南京受降时代,腰弯得一直比日本人还多。冈村宁次后来回忆投降时情景说:我面临这空前的投降,虽感不安,但极力保持沉着冷静,默诵白隐禅师夜船闲话语句,并以将上断头台的心愿处之。我仅凝视会场的一点,时常转视何应钦将军的动作,因向中国友人中最亲近的何应钦投降,颇有安全感。
冈村宁次无罪回到日本后,何应钦在一九五六年去日本看他。同年四月号的《文艺春秋》上,登出这样的对话:
冈村:久违久违,您好么?
何:托福托福,我初次见到冈村先生,好像是一九三三年,在北平谈判塘沽停战协定的时候。
七、《论持久战》的理论指导着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由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理论,指导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蒋介石及其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都不否认。美国军事专家李海说,即使美国不投原子弹,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都是肯定的,只是稍晚一些,中国人民的牺牲要更多一些。
1938年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敲响了国民党“焦土抗战”和“黄水抗战”这种消极、被动的政府抗战战略思想的丧钟,亡国论甚嚣尘上。在举国上下哀声四起绝望中,毛泽东用8天9夜的时间写下5万余字的《论持久战》,提出抗战统一战线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相结合、抗战胜利三阶段和实行全民抗战的新战略思想。周恩来和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发表,史迪威将军随便一看就认定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此后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案头上都有了这本书。
据程思远回忆,在国民党方面有军事权威之称的白崇禧看过周恩来赠送的《论持久战》后赞赏道:“这才是克敌制胜的高韬战略!”他在国民党上层不断宣扬,甚至公开称毛泽东为军事天才,引起了当时正在焦头烂额中的蒋中正的注意。在蒋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国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正式成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也就是说,虽然最后战略思想是由国民政府通令全国的,但实质是中共创建和参与幕后运作的,而且主要还是在中共活动的地区实施。贡献孰大孰小不言自明。
史学界也充分证明和肯定了抗战胜利确实是毛泽东这一战略思想胜利。连当时日军大本营的山崎重三郎都说:“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堪称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它是一种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说:“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的没有。”
附一、国民党高级军事将领投敌“大盘点”
1.1939年,何行健,国民党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在苏南率部50000人投敌;
2.1939年,蔡雄飞,晋绥军副师长,在晋西北率部投敌;
3.1941年2月,李长江,苏鲁战区游击纵队副总指挥,率所部8个支队投敌;
4.1941年2月,丁丛堂,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一纵队司令,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5.1941年2月,顾秀五,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二纵队司令,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6.1941年2月,陈才初,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六纵队司令,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7.1941年2月,秦庆霖,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七纵队司令,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8.1941年2月,范杰,苏鲁战区游击纵队第十一纵队司令,随副总指挥李长江投敌;
9.1941年2月,杨仲华,国民党江苏保安第八旅旅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10.1941年2月,刘月亭,新编第5军副军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11.1941年5月,公秉藩,国民党第30师师长,率该师及第3、第9、第17、第80、第93各军之一部共22000人投敌;
12.1941年6月,毕泽宇,国民党第69军军长,率所部投敌;
13.1942年2月,赵瑞,国民党骑兵第1军第1师师长,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4.1942年2月杨诚 国民党骑兵第1军第5师师长,率所部在晋西投敌;
15.1942年4月,孙良诚,第39集团军副总司令,在鲁西率69军、暂3旅、特务旅全部投敌;
16.1942年4月,王清浣,新编第6师师长,随孙良诚投敌;
17.1942年4月,赵云祥,新编第30师师长;随孙良诚投敌;
18.1942年4月,陈光然,新编第181师师长,随孙良诚投敌;
19.1942年4月,黄贞泰,新编第13旅旅长,随孙良诚投敌;
20.1942年4月,郭俊峰,特务旅旅长,随孙良诚投敌;
21.1942年4月,丁树本,冀察战区游击第1纵队司令,随孙良诚投敌;
1942年4月,夏维礼,冀察战区游击第2纵队司令,随孙良诚投敌;
22.1942年4月,孙玉田,警备处长,随孙良诚投敌;
23.1942年6月,徐继泰,苏北四县游击总指挥,率所部投敌;
24.1942年6月,景顺阳,第3战区游击支队司令,率所部投敌;
25.1943年1月,吴化文,国民党山东新编第4师师长,率所部于怀安投敌;
26.1943年1月,于怀安,国民党山东新编第4师副师长,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7.1943年1月,宁春林,山东保安司令部参谋长,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8.1943年1月,吕其赓,苏北游击纵队第1纵队司令,率所部随吴化文投敌;
29.1943年2月,厉文礼,山东游击队第2纵队司令,本人被俘投敌;    30.1943年2月,王劲哉,国民党第128师师长,率8个将官及所部投敌;
31.1943年2月,赵天时,国民党第381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2.1943年2月,任兰圃,国民党第382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3.1943年2月,薛豪平,国民党第383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4.1943年2月,潘胜富,国民党独立第1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5.1943年2月,苏景华,国民党独立第2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6.1943年2月张海平 国民党独立第3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7.1943年2月,苏振东,国民党独立第5旅旅长,随王劲哉投敌;
38.1943年2月,李德兴,国民党独立第128师参谋长,随王劲哉投敌;
39.1943年2月,吴漱泉,国民党第351旅旅长,被俘投敌;
40.1943年2月,韩子乾,国民党第113师师长,被俘投敌;
41.1943年3月,金亦吾,第6战区挺进总司令兼第2纵队司令,率所部投敌;
42.1943年4月,孙殿英,新编第5军军长,率所部投敌;
43.1943年4月,张良才,苏北游击纵队第2支队司令,率所部投敌;
44.1943年5月,庞炳勋,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与孙殿英联名通电,判国投敌;
45.1943年5月,赵星彩,第24集团军参谋长,随庞孙投敌;
46.1943年5月,李震汾,第24集团军第106师师长,随庞孙投敌;
47.1943年5月,侯如墉,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司令随庞孙投敌;
48.1943年5月,于光辉,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副司令,随庞孙投敌;
49.1943年5月,杨志稀,冀察战区挺进第4纵队参谋长,随庞孙投敌;
50.1943年5月杨汝贤(杨明清)新编第5军副军长,随庞孙投敌;
51.1943年5月,冯养田,新编第5军参谋长,随庞孙投敌;
52.1943年5月,杨克友,暂编第3师师长,随庞孙投敌;
53.1943年5月,王瑞庆,暂编第3师副师长,随庞孙投敌
54.1943年5月,王廷英,暂编第4师师长,随庞孙投敌;
55.1943年5月,王瑞亭,暂编第4师副师长,随庞孙投敌;
56.1943年5月,齐子修,山东保安第5师师长,被俘投敌;
57.1943年5月,邱吉胜,山东保安第8旅旅长,被俘投敌;
58.1943年6月,荣子恒,苏鲁战区鲁南112师副师长兼334旅旅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59.1943年6月,刘景良,山东保安第4师师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60.1943年7月,陈孝强,国民党预备第8师师长,率所部全部投敌;
61.1944年9月,贺凯宪,新军所属第2旅旅长,率所部4个团12000人于河南投敌;
附四:抗战期间阵亡的共产党武装将领(197名)
A.八路军:114名
1.王平陆(1902-1938),冀东抗日联军1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冀热边区特委书记,1937年12月30日在热河省青河沿战斗中负重伤,1938年1月1日牺牲;
2.陈锦秀(1912-1938),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团长,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县温塘镇作战牺牲;
3.理琦(1908-1938),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政委员会主席,1938年2月13日在山东省牟平县雷神庙作战牺牲;
4.刘礼年(1909-1938),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委,1938年3月31日在山西省宁武县石湖河作战牺牲;
5.陆省三(1915-1938),八路军鲁东游击第7支队政委兼鲁东地区工委书记,1938年4月在山东省昌邑县瓦城村被敌杀害;
6.叶成焕(1913-1938),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1938年4月16日在山西省武乡县长乐村战斗中牺牲;
7.王育民(1914-1938),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津浦支队政委,1938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南宫县被敌杀害;
8.刘连科(1917-1938),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1938年8月在河北省蓟县潮白河战斗中牺牲;
9.秦进乐1909-1938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参谋长1938年9月23日在山西省辽县作战牺牲;
10.陈宇环(1896-1938),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1938年9月与河北省蓟县作战牺牲;
11.张襄国(1911-1938)。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易县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1938年9月于北平市北西野山坡战斗中牺牲;
12.洪麟阁(1902-1938),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兼第1路总指挥,1938年10月在河北省蓟县作战牺牲;
13.韩明柱(1913-1938),八路军鲁东游击第8支队副司令员,1938年10月8日在山东省长山县西蒙家庄战斗中牺牲;
14.金道松(1911-1938),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关中军分区副司令员, 1938年11月21日在日军空袭延安时牺牲;
15.杨靖远(1902-1938),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司令员,1938年12月14日在河北省盐山县牺牲;
16.宣侠父(1898-1938),八路军总部高级参议,1938年于陕西西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7.那恕(1915-1938),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1支队政治委员,1938年于河北省涞水县作战牺牲;
18.杨万林(1911-1938),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河北游击军第1师参谋长,1938年于河北省高阳县新桥村战斗中牺牲;    19.温健公(1908-1938),河北抗日民军政治部主任兼总秘书长,1938年12月26日在敌机空袭中牺牲;
20.黄政(1908-1938),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4支队副支队长,1938年在绥远省陶林县章旦沟战斗中牺牲;
21.李剑卜(1914-1939),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独立2支队参谋长,1939年2月在河北省霸县新镇被敌杀害;
22.邓永耀(1913-1939),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3日  在河北省武邑县徐沙村战斗中牺牲;
23.陈生庆(1912-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司令员, 1939年3月26日 在河北省束鹿县东焦战斗中牺牲;
24.鲍辉(1904-1939),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30日在山东省博山县遇害;
25.高唏(1913-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政治委员,1939年3月在河北省束鹿县东焦战斗中牺牲;
26.蒋洪高(1909-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九龙支队支队长,1939年3月在河北省定县长庄战斗中牺牲;
27.苏苏(1914-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第1支队参谋长,1939年6月与河北省迁安县大峪战斗中牺牲;
28.马耀南(1902-1939),八路军山东纵队3支队司令员,1939年7月22日在山东省垣台县牛王庄战斗中牺牲;
29.黄胜斌(1912-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4分区平井获支队政委,1939年于河北省获鹿县作战牺牲;
30.魏大光(1911-1939),八路军120师独立2旅旅长,1939年8月在河北省永清县大宁口村乘船时与日军汽艇遭遇,在激战中牺牲;
31.郭征(1919-1939),八路军120师独立1旅参谋长,1939年9月28日  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战斗中牺牲;
32.王铭森(?-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1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11月15日在山西省应县马牙寺作战牺牲;
33.胡一新(1913-1939),八路军雁北6支队政委,1939年11月于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作战负伤后牺牲;
34.余化臣(1908-1939),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1939年于河北省丰润县城关作战牺牲;
35.段世曾(1904-1939),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河北游击军第2师师长,1939年于河北省高阳县新桥战斗中牺牲;
36.董少白(1912-1939),八路军山东纵队12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牺牲于山东省费县;
37.杨铁成(1914-1939),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牺牲于河北省霸县;
38.牟光义(1901-1939),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12月12日在山东省掖县河南村与扫荡的日军遭遇,被捕后牺牲;
39.曹志尚(1902-1940),八路军鲁西军区汶郓钜嘉游击支队副支队长,1950年2月于山东省嘉祥县响水口战斗中牺牲;
40.阎祖皋(1914-1940),冀热察挺进军冀东军分区第2支队参谋长,1940年3月9日于河北省遵化县南营作战牺牲
41.姜林(1918-1940),冀热察挺进军冀东军分区第2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9日于河北省遵化县南营作战牺牲;
42.彭德大(1914-1940),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12日在绥远省武川县后垴包战斗中牺牲;
43.冷赤斋(1915-1940),八路军冀南军区2分区副司令员,1940年春于河北省滏阳河西地区遇害;
44.马玉堂(1910-1940)八路军渤海军区司令员1940年赴任途中过平汉铁路封锁线时与日军遭遇,不幸牺牲;
45.闻允志(1900-1940),八路军第2纵队1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1分区政委,1940年春于山东省冠县渡卫河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牺牲
46.李荣(1901-1940),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0年7月于河北省永年县临名关战斗中牺牲;
47.董天知(1910-1940),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3纵队政委,1940年8月20日于山西省潞城县王家庄战斗中牺牲;
48.徐秋(1898-1940),八路军鲁西军区2分区副司令员,1940年于山东省郓城县作战牺牲;
49.王溥(1910-1940),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司令员,1940年11月16日于河北省曲阳县张家峪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50.郝玉明(1910-1940),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游击军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11月16日  于河北省曲阳县张家峪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51.马振华(1907-1940),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津南军分区政委,1940年于河北省宁津县筛泉作战牺牲;
52.郭建中(?-1940),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晋西北军区8分区太原支队副政委,1940年于山西省文水县作战牺牲;
53.苏精诚(1912-1941),八路军129师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27日  于山西省武乡县韩壁战斗中牺牲;
54.张铎(1915-1941),八路军山东纵队5旅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1月在山东省平度县马各庄战斗中牺牲;
55.贾源(?-1941),八路军冀中军区任河大支队政委,  1941年2月16日  于任(任丘)河(河间)大(大城)地区作战牺牲;
56.朱宝琛(1910-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察绥游击支队参谋长,1941年2月与山西省灵丘县南山战斗中牺牲;
57.杜希龄(1906-1941),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1年3月于山东省濮县被害;
58.晏显升(?-1941),八路军120师兼晋西北军区洪赵游击纵队司令员,  1941年5月29日  于山西省汾阳县向阳镇战斗中牺牲;
59.杨忠,原名欧阳吉善(1909-1941),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1年9月4日  在反扫荡作战中在山东省惠民县涂骇河畔负重伤后牺牲;
60.刘海涛(1907-1941),八路军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滨海军区9支队司令员,1941年11月与山东省蒙阴县作战牺牲;
61.刘涛(1911-1941),八路军山东纵队蒙山支队政委,  1941年12月4日  于山东省沂蒙山地区作战牺牲;
62.戴克信(1918-1941),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巨南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41年12月于山东省巨野县作战牺牲;
63.王立人(1910-1941),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1年12月与山东省沂蒙山区作战牺牲;
64.曹有民(1912-1941),八路军冀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牺牲于河北省望都县;
65.刘子超(1905-1941),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  1941年12月11日  于山东省沂水县作战牺牲;
66.张宝龙(?-1941),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4支队支队长,1941年于绥远省大青山地区作战牺牲;
67.熊德成(1907-1941),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参谋长,1941年在反扫荡战斗中牺牲。;
68.郭国言(1913-1942),八路军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  1942年2月9日  于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
69.范子侠(1908-1942),八路军129师新10旅旅长兼太行军区6分区司令员,在百团大战曾经三次负伤  1942年2月12日  在河北省沙河县柴关反扫荡作战中壮烈牺牲;
70.包森(1916-194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2年1月12日  在著名的果河沿战斗中以七个连的兵力歼灭日伪军千余,  1942年2月27日  在河北省遵化县野瓠山战斗中牺牲;
71.刘德明(1911-1942),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2纵队兼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  1942年2月17日  在山西省交城县指挥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72.杨成德(?-1942),八路军冀鲁边军区3分区司令员,1942年2月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73.  陆升  勋(1907-1942),八路军山东纵队1支队副司令员,1942年春在山东省莱阳县作战牺牲;
74.刘诚光(1915-194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3日  在河北省遵化县甲山被优势之敌包围,战之弹尽粮绝后跳崖牺牲;
75.刘诗松(1911-1942),八路军129师新7旅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11日  于河北省南宫县郑家堤作战牺牲;
76.郭六顺(1912-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  1942年4月17日  于河北省交城县陈庄作战牺牲;
77.杨宏明(1910-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司令员,  1942年4月29日  于河北省曲周县香城固作战牺牲;
78.孙益民(1913-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29日  于河北省曲周县香城固作战牺牲;
79.陈元龙(1912-1942),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4月29日  于山东省丘县作战牺牲;
80.左权(1906-1942),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2年5月25日  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81.孙开楚(1909-1942),八路军后勤部军工部政委,  1942年5月25日  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82.彭光(1914-1942),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第3纵队兼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5月在山西省武乡县作战牺牲;
83.谢瀚文(1908-1942),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42年5月在山西省东南部反扫荡作战中牺牲;
84.肖伟成(1906-1942),八路军太行军区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5月在山西省长子县社村作战牺牲;
85.常德善(1911-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司令员, 1942年6月8日  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肃宁县薛村;
86.王远因(1917-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政委,  1942年6月8日  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肃宁县薛村;
87.袁心纯(1913-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9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6月9日  在反“五一大扫荡”作战中牺牲于河北省定县;
88.王炳三(1915-1942),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1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42年6月在冀鲁边区作战牺牲;
89.石景芳(1912-1942),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1分区军区司令员,1942年6月在山东省南皮县作战牺牲;
90.杜子孚(1910-1942),八路军115师教导6旅兼冀鲁边军区1分区政委,  1942年6月19日  与部队在山东省东光县大单家村被日伪军包围,组织突围时牺牲;
91.张友清(1905-1942),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1942年7月于山西省太原市被敌杀害;
92.熊德臣(1907-1942),八路军晋察冀军区2分区参谋长,1942年7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作战牺牲;
93.魏金山(1911-1942),八路军冀鲁豫军区8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9于27日于山东省梁山县大小安山战斗中牺牲;
94.孔庆同(1913-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8分区司令员,1942年9月于河北省河间县作战牺牲;
95.汪洋(1912-1942),八路军鲁中军区政委,  1942年10月17日  于山东省莱芜县吉山战斗中牺牲;
96.王泊生(1915-1942),八路军冀南军区6分区副政委,  1942年10月28日  在河北省枣强县南居家庄作战牺牲;
97.赖国清(1918-1942),八路军鲁南军区3分区政委,1942年11月牺牲于鲁南地区;
98.于寄吾(1905-1942),八路军胶东军区3分区政委,1942年12月在山东省莱阳县明山战斗中牺牲;
99.于一心(1910-1942),八路军胶东军区3分区参谋长,1942年12月在山东省莱阳县明山战斗中牺牲;
100.王至发(1901-1942),八路军冀鲁豫军区3分区政治部主任,1942年12月在山东省单县西玉楼作战牺牲;
101.王东福(1916-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政委,1942年12月在河北省沧石路作战牺牲;
102.唐克威,原名徐德乾(1913-1943),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政委兼水东独立团政委、中共水东地委书记。  1943年1月27日  ,部队在长营村突遭日军20余辆汽车的包围。他在突围失利的情况下焚毁文件自戕殉国;
103.徐尚武,原名徐荣耀(1912-1943),八路军冀鲁边军区2分区司令员。1943年1月在山东省临邑县王家楼村与日军遭遇,作战中牺牲;
104.李永安(?-1943),八路军山东军区渤海军区3分区司令员。  1943年2月3日  军对3分区所在地大洼进行合围扫荡,李永安在组织部队突围时中弹牺牲;
105.李忠,原名郑树筠(1913-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1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冀南区二地委书记。  1943年3月15日  在河北省隆平县(今百尧县)白家塞村与日军遭遇,他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至弹药将尽自戕殉国;
106.易良品(1912-1943),八路军、新7旅旅长冀南军区6分区司令员。  1943年3月25日  在河北省枣强县西高庄与日军遭遇,重伤后不治牺牲;
107.赵义京(1912-1943),历任冀南军区5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1943年8月30日  在河北省枣强县大江关村遭到日伪军两千余人的包围袭击。赵亲自指挥部队掩护与会干部突围,并用缴获的日军战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中身中数弹牺牲;
108.陈耀元(1909-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5分区副司令员。  1943年8月30日  ,在前述的大江关村战斗中与司令员赵义京一道组织突围战斗,并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109.萧永智(1916-1943),八路军新8旅政委,1943年任冀南军区7分区政治委员。  1943年9月23日  ,在山东省临清县陈官营村与下乡扫荡的日军遭遇,战斗中中弹牺牲;
110.袁鸿化,陕西省高陵县人八路军冀南军区4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9月23日  在山东省临清县陈官营村战斗中牺牲;
111.杨承德(1908-1943),八路军冀鲁边军区1分区司令员兼16团团长、3分区司令员。1943年3月在河北省庆云县组织反日军扫荡作战中中弹牺牲;
112.夏祖盛(1907-1943),八路军冀南军区6分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当年5月23日在河北省枣强县大马村战斗中牺牲;
113.朱程(1909-1943),八路军冀鲁豫军区1分区司令员。以后1分区改为5分区,又与6分区合并为4分区,朱始终担任司令员。  1943年9月28日  所部在山东省曹县王厂村被日军包围,他在与日军肉搏中壮烈牺牲;
114.符竹庭(1912-1943),八路军115师343旅补充团政委、教2旅政委、山东军区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1943年11月带领警卫员检查下属部队工作时与日军援兵遭遇,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
B.新四军(41名)
1.田英新,四军都昌留守处主任,  1938年4月7日  被当地国民党袭杀;
2.王荣春,历任新四军2支队3团1营政治教导员,支队政治部统战科科长,  1939年1月6日  当涂博望对日作战中阵亡;
3.萧国生,历任新四军1支队1团政治处宣教股长,2团政治处主任,  1939年3月7日  反日军扫荡作战中率一个连掩护主力突围时阵亡;
4.胡发坚,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江抗第三路副司令员,1939年3月收缴大刀会土匪武装时阵亡;
5.王赤,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春在武进坂上镇西王村追击日军时中弹阵亡;
6.黄道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江西省委书记,1939年5月前往新四军军部商讨工作途中患病,遭注射毒针身亡;
7.涂正坤,新四军上校参仪,驻平江留守处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  1939年6月12日  国民党27集团军突袭新四军平江通讯处,遭杀害;
8.罗梓铭,八路军总部少校副官,新四军平江留守处中校主任,中共湘赣特委书记,平江惨案遭国民党捕杀;
9.吴(火昆),历任新四军3支队6团副团长,江抗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司令员,  1939年9月8日  对日作战回师时遭忠义救国军突袭阵亡;
10.时雨,江抗总指挥部政治部宣教科科长,1939年9月在无锡梅村对日作战中阵亡;
11.文明地,历任新四军4支队7团3营政治教导员,9团政治处主任,5支队教导大队政治教导员,5支队8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秋率部在嘉山县石坝圩伏击日军时阵亡;
12.曹云露,新四军游击2纵队政治委员,第21集团军游击5大队3中队政治教导员,夏家山惨案突围后1939年10月遭黄冈自卫队所杀;
13.王恩九,新四军驻确山竹沟留守处交际科科长,竹沟惨案中前往确山县政府说理时遭捕杀;
14.刘震英,历任新四军1支队2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新六团政治处主任,  1939年12月27日  反扫荡作战中与日伪夜战中阵亡;
15.丁宇宸,21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副大队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参谋长,1940年2月反顽作战中阵亡;
16.陈文甫,宿西独立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宿县独立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新四军6支队3总队8团副团长,  1940年3月17日  反扫荡作战中,为掩护友邻国民党军南渡浍河,率该团一营与日军血战竟日,不幸阵亡,同时阵亡的还有副营长张凡锡;
17.鲁雨亭,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保安处秘书处长,永城县县长,1938年率游击队投奔新四军,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总队长,  1940年4月1日  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18.桂逢洲,历任新四军3支队5团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兼3大队队长,新编第九团团长,  1940年4月21日  无为照明山反顽作战中阵亡;
19.田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1940年3月22日  与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交涉释放被扣人员时被扣留,4月被活埋;
20.曾昭铭,新四军3支队5团副团长,新四军教导总队上干队党支部书记,新四军3支队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3月22日  护送张云逸家属等人前往江北指挥部途中遭国民党地方保安部队扣押杀害;
21.杨木贵,历任新四军3支队5团军需,支队军需主任,  1940年4月26日  反扫荡作战中率支队军需处突围时阵亡;
22.李宗南,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作战参谋,豫鄂挺进纵队作战科长,  1940年5月25日  反顽作战中阵亡;
23.仇兆柱,安徽人民自卫军第一路第三直属大队政治指导员,安徽第六行政区抗日剧团副团长,灵壁县特务中队指导员,灵壁县政治工作队队长,调入新四军后任灵北独立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6月对日作战中,组织抢救伤员时遭当地土顽袭杀;
24.刘树藩,历任新四军5支队组织干事,总支书记,巡视员,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8团政治委员,  1940年6月24日  反顽作战中阵亡;
25.杨业珍,新四军鄂东独立团政治处主任,陂安南县大队政委,1940年6月与顽军作战中阵亡;
26.官楚印,新四军游击6大队代理政治委员,8大队大队长,独立团团长,1940年7月黄陂王家河与日军作战时阵亡;
27.陈昭礼,新四军军长叶挺秘书,新四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第70军上校参议兼战时干训班主任,  1940年8月13日  遭军统特务杀害;
28.苏震新,四军豫鄂纵队《挺进报》编辑,襄西独立团政治委员,赴任途中遭国民党武装袭杀;
29.顾士多,新四军4支队9团团长,4支队7团副团长,江北游击纵队2团副团长,1940年8月无为石涧埠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30.徐绪奎,新四军1支队2团政治处组织股长,江抗第三路参谋长,挺进纵队2团团长,苏北指挥部9团团长,  1940年9月6日  反顽作战中阵亡;
31.徐世奎,新四军4支队8团留守处政治部主任,4支队7团政治委员,1940年9月,日军15、17师团各一部附伪军一部共1.7万人扫荡津浦路东根据地,率7团回师路东打击扫荡日军,11日在盱(目台)龙王山与日伪激战中阵亡;
32.王友德,八路军总部野战医院院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三团队政治处主任,1940年9月在京山坪坝保卫战中率部与千余日军激战阵亡;
33.高昆新,四军4支队7团副营长,9团参谋长,1940年,国民党138师,游击10纵及驻定远,滁县日军对新四军津浦路西根据地实施夹击,  10月28日  在全椒复兴集战斗中阵亡;
34.廖毅新,四军豫鄂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队政治处主任,1940年10月病故;
35.邹志辉,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五团队大队长,应城县大队大队长,  1940年11月5日  攻打黄家滩日伪据点时阵亡;
36.王丰庆,新四军1支队2团3营政治教导员,1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新编第六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独立1团团长,  1940年11月10日  掩护苏皖区委书记邓仲铭经过武进县吊桥镇时遭到日军千余人攻击,掩护突围时阵亡;
37.李复,新四军2支队独立2团副团长,  1940年11月10日  接应邓仲铭时在吊桥镇遭千余日军合击,战斗中阵亡;
38.漆承宏,新四军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独立2团副参谋长1940年11月反扫荡作战中阵亡;
39.周大灿,新四军游击支队1团3营营长,八路军4纵队5旅13团副团长,6旅17团副团长,  1940年12月12日  遭叛变之团长刘子仁扣押,突围时阵亡;
40.糜云辉,新四军游击支队1总队1大队政治委员,1总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4纵队6旅17团政治处主任,  1940年12月12日  被叛变之17团团长刘子仁,18团团长吴信容、豫皖边保安司令耿蕴斋扣押,突围时阵亡;
41.焦勇新,四军挺进纵队2支队大队长,4团参谋长,4团2营营长,  1940年11月29日  曹甸反顽作战中阵亡;
C.东北抗联(42名)
1.李学忠,第二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第二军一部在抚松县东岗大碱场密营与敌人发生战斗,李学忠在战斗中牺牲;
2.史忠恒,第二军第五师师长1936年10月史忠恒率部在图佳铁路老松岭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3.夏云杰,第六军军长  1936年11月26日  率部队在汤原西北活动时,遭伏击,身受重伤,牺牲;
4.王德泰,第二军军长1936年11月率军部及第四师一部在今靖宇县小汤河活动时,遭敌袭击,壮烈牺牲;
5.曹国安,第一军第二师师长  1936年12月21日  率部在长白县七道沟附近与伪靖安军激战中壮烈牺牲;
6.宋铁岩,第一军政治部主任  1937年2月11日  第一军第一师建立在本溪县和尚帽子的密营遭日伪军包围,突围中,宋铁岩壮烈牺牲;
7.陈荣久,第七军军长  1937年3月5日  率部在小南河与日伪军激战中英勇牺牲;
8.周树东,第二军第四师政委  1937年4月24日  率部在安图县大沙河附近与安图县伪治安队交战,英勇牺牲;
9.李福林,第三军哈东游击司令1937年4月在通河与敌作战中牺牲;
10.郝贵林,第三军第四师师长1937年7月率部在勃力青龙山一带活动时,遭到日伪军的攻击,激战中壮烈牺牲;
11.张甲洲(张进思),原巴彦游击队长  1937年8月28日  在抗联独立师接应下,由富锦赴独立师营地途中遭敌袭击,不幸牺牲;
12.王仁斋,第一军第三师师长1937年10月率部于清原大扬堡附近遭敌人袭击,壮烈牺牲;
13.金根,第八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1937年12月3日  在桦川县七星砬子被叛徒杀害;
14.马德山,第六军第一师师长1938年4月率部在萝北与敌激战中牺牲;
15.金正国,第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在桦川县李贵屯牺牲;
16.张相武,第四军第一师师长  1938年5月27日  率部途经富锦县国强街基附近遭敌包围,壮烈牺牲;
17.刘曙华,第八军政治部主任  1938年8月22日  在勃利县通天沟遭叛徒杀害;
18.常有均,第三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10月4日  率远征部队到达海伦后,在通北一撮毛活动时被叛徒杀害;
19.吴景才,第三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在方正县老道庙与敌作战中负重伤,不久牺牲;
20.李延平,第四军军长  1938年11月20日  在五常县一面坡西南方错草顶子宿营时,被叛徒杀害;
21.徐光海,第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1938年11月23日  在宝清县张家窑与敌作战中牺牲;
22.王光宇,第四军副军长1938年12月在五常县九十五顶山牺牲;
23.雷炎,龙南指挥部第四支队长  1939年2月16日  率部在海伦与望奎交界的李洛涿屯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
24.王克仁,第五军代理政治部主任  1939年4月23日  与五军主力部队在突围中于穆棱泉眼河伏击前来追击的日伪军,战斗中壮烈牺牲;
25.侯国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副指挥  1939年8月24日  在率部队攻克安图县敌军重要据点大沙河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26.李文彬,第二路军五军三师师长  1939年9月13日  率部在宝清遭敌袭击牺牲;
27.冯治纲,第三路军龙北指挥部指挥  1940年2月4日  率部队在内蒙阿荣旗任家窝堡与日军战斗中牺牲;
28.杨靖宇,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  1940年2月23日  在今靖宇县保安村三道崴子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
29.曹亚范,第一路军第一方面军指挥  1940年4月8日  在今靖宇县龙泉镇西瓮村圈不幸被叛徒杀害;
30.王汝起,第二路军一支队支队长  1940年5月21日  率部队在大饶河县大岱河伏击伪军的战斗中牺牲;
31.赵敬夫,第三路军三支队政委  1940年7月20日  日伪军偷袭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驻地德都县朝阳山,在抗敌战斗中牺牲;
32.张兰生,中共北满省委委员  1940年7月20日  与赵敬夫在同一次战斗中牺牲;
33.高禹民,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  1940年12月1日  第三路军第三支队在阿荣镇鸡冠山与敌遭遇,战斗中,高禹民牺牲;
34.陈翰章,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  1940年12月8日  在宁安县镜泊湖南湖头小湾湾沟被日军包围,激战中壮烈牺牲;
35.汪雅臣,第十军军长  1941年1月29日  在五常县石头亮子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
36.张忠喜,第十军副军长  1941年1月29日  与汪雅臣在同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37.韩仁和,中共南满省委委员、第一路军参谋兼警卫旅政委  1941年2月8日  在宁安县镜泊湖上湾沟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38.魏拯民,中共南满省委书记、第一路军副司令  1941年3月8日  在桦甸县牡丹岭突围时壮烈牺牲;
39.郭铁坚,第三路军第九支队参谋长  1941年9月20日  率部在莫力达瓦旗郭泥屯与日伪军作战时壮烈牺牲;
40.赵尚志,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42年2月12日  率小部队在袭击鹤岗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遭混入队内的特务枪击,受伤被俘后英勇牺牲;
41.许亨植,第三路军总参谋长  1942年8月3日  到巴彦、木兰、东兴一带检查工作后,在返回总指挥部途中于青峰岭被敌包围,壮烈牺牲;
42.陶净非,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952年8月陶净非率小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
㈡抗战期间阵亡的国民党将领(100名)
1.张自忠,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县人。1911年入天津政法学堂,后转济南政法专门学校就读。1913年投笔从戎,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5战区第33集团军上将衔中将总司令,  1940年5月16日  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阵亡,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举行国葬,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李家钰,1891年出生,四川蒲江人,早年毕业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抗日战争中任第1战区第36集团军中将总司令,  1944年5月21日  ,在河南陕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3.郝梦龄,1898年出生,河北藁城县人,先后入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学校。抗日战争时任卫立煌部中央兵团中将前线总指挥,  1937年10月16日  ,在山西大白水前线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4.唐淮源,1882年出生,云南江川人。云南将武堂毕业,抗日战争中任第2战区第3军中将军长,  1941年5月12日  在中条山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5.陈安宝,1891年出生,浙江黄岩人,保定军校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9战区第32集团军第29军中将军长,1939年五月,在江西反攻南昌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6.王甲本,1901年出生,遇难富源人,毕业于陆军大学军官班,抗人战争中时任第9战区第19集团军第79军军长,  1944年9月7日  ,在湖南东安山口铺牺牲;
7.武士敏,1892年出生,河北怀安人,早年入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学习,抗日战争中时任第2战区第14集团军第98军中将军长,  1941年9月29日  ,在山西沁水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他的烈士墓重新安放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
8.冯安邦,1894年出生,山东无木隶人,第42军军长,  1938年11月3日  ,在大别山战役中,转战襄阳被日机炸伤后牺牲,国民政府按上将阵亡抚恤;
9.佟麟阁,1891年出生,河北高阳人,1911年投笔从戎,曾代理察哈尔省主席兼任抗日同盟第1军长,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29军中将副军长,  1937年7月28日  ,在北平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10.吴克仁,1894年出生,吉林吉安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中任第67军中将军长,  1937年11月9日  ,在上海会战中牺牲;
11.赵登禹,1898年出生,山东菏泽人,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29军第133师中将师长,  1937年7月28日  ,在北平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2.黄梅兴,1904年出生,广东梅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264少将旅长,  1937年8月13日  在上海会战中开始的头一天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13.蔡炳兴,安徽合肥人,黄埔军校毕业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110旅少将旅长,  1937年8月26日  在上海罗店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14.张本禹,1889年出生,安徽人,抗日战争中时任第13军4师12旅少将副旅长,  1937年8月12日  在北平南店口作战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15.梁鉴堂,1897年出生,河北蠢县人。1920年东渡日本学习,抗日战争中爆发时任第33军第69师203旅少将旅长,  1937年9月29日  在山西作战牺牲;
16.姜玉贞,1893年出生,山东菏泽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34军第66师196旅少将旅长,  1937年10月11日  在山西原平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17.杨杰,1896年出生,河北容城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1旅少将旅长,  1937年10月11日  晚在上海北岸与日本作战中牺牲;
18.刘家麒,1894年出生,湖北武昌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抗日战争中时任第54师少将师长,  1937年10月16日  在山西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19.郑廷珍,1893年出生,河南人,抗日战争中时任独立第五旅少将旅长,  1937年10月16日  在山西南怀化东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0.庞汉桢,1901年出生,广西靖县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分校毕业,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7军171师510旅少将旅长,1937年在上海战役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1.秦霖,1900年出生,广西桂林人,广西陆军讲武堂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7军171师511旅少将旅长,  1937年10月23日  在上海战役做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空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2.官惠民,1906出生,广东曲江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抗日战争爆发时任第90师270旅少将旅长,  1937年10月28日  在上海战役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23.刘眉生,1905年出生,贵州遵义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510团长,在  1937年10月28日  在山西作战做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24.吴继光,1904年出生,安徽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陆军第58师174旅少将旅长,  1937年11月11日  在上海战役中牺牲;
25.夏国璋,1896年出生,广西容县人,保定军校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三战区21集团军第7军175师少将副师长,  1937年11月21日  在浙江吴兴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26.饶国华,1984年出生,四川资阳人,抗日战争时任第21军第145师中将师长,  1937年11月30日  在广德作战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27.萧山令,1892年出生,湖南益阳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宪兵副司令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1937年12月12日  在南京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28.朱赤,1900年出生,江西修水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  1937年12月12日  他与全旅官兵在南京雨花台全部牺牲;
29.高致嵩,1898年出生,广西人,黄埔第三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88师264旅少将旅长,  1937年12月12日  在南京雨花台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30.姚中英,1898年出生,广西平远人,抗日战争时任第83军156少将参谋长,1937年在南京太平门牺牲;
31.李兰池,1899年出生,辽宁锦西人,抗日战争时任第57军112师少将副师长,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32.易安华,1900年出生,江西宜春人,抗日战争中时任第5军第87师59旅少将旅长,1937年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33.司徒非,广东省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第160师少将参谋长,  1937年12月12日  在南京保卫战中牺牲;
34.刘震东,1893年出生,山东人,东北讲武堂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5战区第2路游记司令,  1938年2月23日  在茴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35.王铭章,1893年出生,四川新都人,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41军122中将师长,  1938年3月17日  在藤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等联名赠挽联;
36.范廷兰,1903年出生,河南温县人,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游戏第4纵队少将总队长,  1938年3月8日  在河南修武县牺牲;
37.杨怀,1897年出生,四川人,抗日战争时任第10集团军第60师180旅359团上校团长,1938年4月5在靠近安徽省的戴埠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38.刘桂五,1902年出生,曾任张学良骑兵第六师师长,在西安事变中因为捉蒋有功晋升为少将,  1938年4月22日  在内蒙古武川县牺牲,追认为陆军中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39.陈钟书,1891年出生,云南安宁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60军183师542旅少将旅长,  1938年4月24日  在台儿庄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40.扈先梅,1895年出生,河南安阳人,抗日战争时任第130师306旅少将旅长,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
41.周元,1894年出生,广西明江人,抗日战争时任第21集团军总预备队第171师少将副师长,  1938年5月9日  在徐州会战中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烈士;
42.李必蕃,1892年出生,湖南嘉禾人,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第23师少将副师长,  1938年5月14日  在山东菏泽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43.杨家骝,1904年出生,贵州荔波人,抗日战争时任第60师180旅360团上校团长,1939年2月在江西麒麟峰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44.范筑先,1881年出生,山东馆陶人,抗日战争时任山东省第六区保安司令兼任第六区督察员,  1938年11月5日  在山东聊城作战牺牲;
45.徐积璋,1906年出生,陕西襄汾人,抗日战争时任第205旅少将旅长,  1938年11月15日  在山西温喜县牺牲;
46.李国良,189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抗日战争时任陆军军训部中将辎重兵监,  1939年3月7日  在重庆因为防空洞中弹塌陷牺牲;
47.张胥行,浙江杭州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一战区中将副参谋长,1939年在陕西西安因为防空洞中弹塌陷牺牲;
48.王禹九,1902年出生,浙江黄岩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79军少将参谋长,  1939年3月27日  在江西高安牺牲,后追认革命烈士;
49.唐聚五,1898年出生,吉林双城人,抗日战争时任东北游记队少将总司令  1939年5月16日  在河北平台山牺牲;
50.马玉仁,1875年出生,江苏盐城人,抗日战争时任苏鲁战区第一路游记司令  1940年1月3日  在江苏望乡台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51.钟毅,1901年出生,广西人,抗日战争时任第十一集团军第84军第173师中将师长,  1940年5月9日  在河南巷台牺牲;
52.燕鼎九,1894年出生,河南新蔡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游击挺进军第22纵队副司令,  1941年1月28日  被俘,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53.张雅韵,四川成都人,抗日战争时任第72军新编第15师44团团长  1941年3月24日  在江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54.蒋志英,1902年出生,浙江人,黄埔军校潮洲分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浙江台州少将守备司令  1941年4月19日  在浙江海门牺牲;
55.谢晋元,1905年出生,广西蕉岭人,黄埔第四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88师524团团副,  1941年4月24日  在上海被汉奸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他重新修坟墓;
56.王竣,1902年出生,陕西蒲城人,黄埔三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第80军新编27师少将师长,  1941年5月9日  在山西台寨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57.梁希贤,1898年出生,陕西同官人,黄埔第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80军新编27师少将副市长,1941年在山西作战投河自尽;
58.陈文杞,1904年出生,福建莆田人,黄埔五期,抗日战争时任第1战区80军新编27师少将参谋长,在  1941年5月9日  陕西台寨牺牲;
59.寸性奇,1895年出生云南腾冲人,云南讲武堂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3军第12师少将师长,  1941年5月13日  在山西毛家湾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60.陈忠柱,1906年出生江苏建湖人,黄埔六期毕业,抗日战争中时任鲁苏皖游击第4纵队少将司令  1941年7月1日  在江苏武家泽阵亡;
61.金崇印,1890年出生,河北通县人,时任第17军少将参谋长,  1941年7月16日  被俘后被杀害;
62.石作衡,1905年出生,山西浑源人,抗人战争时任第43军70师少将师长,1941年在山西绛县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中将;
63.赖传湘,1904年出生,江西南康人,黄埔军校毕业,抗人战争时任第190师少将副师长,1940年9月24号在长沙第二次会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64.李翰卿,1895年出生,河南濮阳人,抗日战争时任第50师少将步兵指挥官,1941年9月27号在长沙第二次会战中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65.朱世勤,1904年出生,山东单县人,抗日战争时任暂编第30师少将师长,  1942年5月4日  在山东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66.戴安澜,1904年出生,安徽无县人,黄埔一期毕业,1942年时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少将师长,  1942年5月26日  在缅甸北部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举行国葬,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追认为烈士;
67.王风山,1904年出生,山西五台人,抗日战争时任第二战区第43军暂编第45师少将师长,  1942年6月28日  在山西万泉牺牲;
68.胡义宾,1907年出生,江西兴国人,黄埔三期毕业抗日时任中国远征军第5军96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7月在缅甸牺牲;
69.周复,1901年出生,江西临川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战争时任苏鲁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1943年2月21日在山东西南城顶山牺牲;
70.彭士量,1904年出生,湖南浏阳人,黄埔四期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第73军暂编第5师少将师长,1943年11月15日在湖南石门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71.许国璋,1898年出生,四川成都人,抗日战争时任第29集团军第44军150师少将师长,1943年10月21日在常德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72.孙明瑾,1905年出生,江苏宿迁人,时任第九战区第10军预备第10师少将师长,1943年12月1日在常德赵家桥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  73.卢广伟,1903年出生,辽宁风城人抗日战争时任骑兵第八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5月5日在安徽蒙城牺牲;
74.王剑岳,1906年出生,湖南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日时任第57军第8师少将副师长,1944年6月10日在河南牺牲;
75.陈济恒,1893年出生,广西人,抗日战争时任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1944年11月10日在桂林战役中以手枪自杀,壮烈殉国,追认为陆军中将,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76.史蔚馥,1891年出生,江苏粟阳人,抗日战争时任广西少将高级参谋,1944年在广西被俘后慷慨就义;
77.齐学启,1903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于美国军校就读,抗日战争时任中国远征军第38师少将副师长,1942年4月23日在缅甸被俘,1945年被杀害;
78.高志航,1908年出生,辽宁通化人,中央航空学校高级班毕业,抗日战争时任空军驱逐司令兼任第4大队队张,1937年10月21日在河南周家口机场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空军少将;
79.张数桢,第70师416团团长,1937年8月22日在河北牺牲,政府追认为陆军少将;
80.尉迟凤岗,第11旅少将副旅长,1937年在保定牺牲;
81.雷忠国,民革命军皖北军事联络委员兼任游击副总指挥1938年9月18日在安徽牺牲;
82.吴国璋,第75师副师长,1937年11月26日在浙江湖州牺牲;
83.庞泰峰,第22旅少将副旅长,1937年10月12日在河北牺牲;
84.赵锡章,第215旅旅长,1938年2月21日在晋西牺牲追认陆军中将;
85.方叔洪,第114师中将师长,1938年在山东冯家场牺牲;
86.萨师俊,中山舰长,  1938年10月24日  在金口牺牲,追认海军上校;
87.毛岱钧,第九预备师35团团长,  1938年9月2日  在江西朱家山牺牲,追认陆军少将;
88.胡文臣,第33师游击第3团团长,1938年冬在江苏宿迁牺牲,追认陆军少将;
90.邹慕陶,123师参谋长  1938年3月17日  在山东腾县牺牲;
91.黄启东,第23师少将参谋长,  1938年5月14日  在山东菏泽牺牲;
92.林英灿,152师少将副师长,  1939年1月13日  在广东清远县牺牲;
93.郑做民,第2军中将副军长,  1940年2月3日  在广西昆仑关牺牲;
94.张敬,第33集团军少将参谋,  1940年5月16日  在湖北南瓜店牺牲;
95.刘世焱,暂编第8师团长,1941年9月在河南东流牺牲,追认陆军少将;
96.朱实夫,新编3师少将副师长,1941年11日13日在甘肃牺牲;
97.吕旋蒙,31军少将参谋长,  1944年11月13日  在桂林牺牲;
98.胡厚基,170师副师长,1944年11月在桂林牺牲;
99.陈绍堂,104师步兵指挥官,1944年5月21在河南秦家岭牺牲;    100.周鼎铭,36集团军副官处长,  1944年5月21日  在河南秦家岭牺牲。
附五:死在中国境内的日军将领名单(99名)
1.古贺传太郎,陆军少将(追),骑兵第27联队长,1932.1.9辽宁战死;
2.林大八,陆军少将(追),第8联队长,1932.3.1上海战死;
3.白川义则,陆军上将,上海派遣军司令官,1932.4.29上海遇刺;
4.森秀树,陆军少将(追),关东军靖安游击队联队长,1932.12.16辽宁战死;
5.武藤信义,陆军大将,关东军司令官,1933.7.27沈阳病死;
6.饭冢朝吉,陆军少将(追),第10师团63联队长,1934.3.10依兰战死;
7.田代皖一郎,陆军中将,中国驻屯军司令官,1937.7.15天津病死;
8.仓永辰治,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37.8.29上海战死;
9.加纳治雄,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7.10.11上海战死;
10.浅野嘉一,陆军少将,华北方面军淀泊场监,1937.11.14天津战死;
11.仪峨诚也,陆军少将,天津特务机关长,1938.1.24天津病死;
12.加藤仁太郎,海军少将(追),朝光丸监督官,1938.7.31长江战死;
13.杵村久藏,陆军少将(追),第20师团参谋长,1938.8.2山西战死;
14.饭冢国五郎,陆军少将(追),第101师团第101联队长,1938.9.3德安战死;
15.小笠原数夫,陆航中将,航空兵技术部部附,1938.9.4孝感事故;
16.渡久雄,陆军中将,第11师团长,1939.1.2密山战死;
17.饭野贤十,陆军少将(追),第106师团第103联队长,1939.3.22南昌战死;
18.山田喜藏,陆军少将(追),第16师团第33联队长,1939.5.12随县战死;
19.田路朝一,陆军中将(追),第15师团第15步兵团长,1939.6.17安徽战死;
20.吉丸清武,陆军少将(追),战车第3联队长,1939.7.4东北战死;
21.大内孜,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参谋长,1939.7.4东北战死;
22.安部克巳,陆航少将(追),第15战队长,1939.8.2东北战死;
23.沼田德重,陆军中将,第114师团长,1939.8.12山东重伤死;
24.森田彻,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71联队长,1939.8.26东北战死;
25.山县武光,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64联队长,1939.8.29东北自杀;
26.酒井美喜雄,陆军少将(追),第23师团第72联队长,1939.9.15齐齐哈尔自杀;
27.阿部规秀,陆军中将(追),第2混成旅团长1939.11.7涞源战死;
28.内藤正一,陆军中将,第11师团长,1939.11.28安东事故;
29.小林一男,陆军少将(追),骑兵第14联队长,1939.12.21绥远战死;
30.中村正雄,陆军少将,第5师团第12旅团长,1939.12.25广西战死;
31.秋山静太郎,陆军少将,某旅团长,1940.1.23山东重伤死;
32.宝藏寺久雄,陆航中将(追),陆军飞行学校校长,1940.2.26吉林事故;
33.佐藤谦,陆军少将(追),第33师团第214联队长,1940.3.2江西战死;
34.木谷资俊,陆军中将(追),野战重炮第2旅团长,1940.3.20山西战死;
35.冈本德三,陆军少将,第23师团参谋长,1940.5.13齐齐哈尔被杀;
36.吉川贞佐,陆军少将,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1940.5.17开封遇刺;
37.前田治,陆军中将,第35师团长,1940.5.23北平重伤死;
38.藤堂高英,陆军中将(追),独立第14旅团长,1940.6.3瑞昌战死;
39.大冢雄彪,陆军中将(追),第一军经理部长,1940.8.5北平重伤死;
40.井上官一,陆军少将(追),参谋本部部附,1940.11.28宜昌战死;
41.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追),第35师团步兵团长,1940.11.28山东伤死;
42.大角岑生,海军上将,南太平洋舰队司令,1941.2.5中山事故;
43.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追),南太平洋舰队高参,1941.2.5中山事故;
44.上田胜,陆军少将(追),第37师团227联队长,1941.5.13山西战死;
45.大津和郎,陆军中将(追),镇海湾要塞司令,1941.8.10镇海战死;
46.楠山秀吉,陆军少将,独立17旅团长,1941.12.3徐州事故;
47.山县业一,陆军中将(追),第116师团119旅团长,1941.12.25安徽战死;
48.森本秀应,陆军少将(追),兴亚院联络部调查官,1942.3.24江苏事故;
49.副岛太郎,陆军少将(追),第24师团90联队长,1942.5.21锦州毙命;
50.酒井直次,陆军中将,第15师团长,1942.5.28兰溪战死;
51.小川一郎,陆航少将(追),第61战队长,1942.6.28牡丹江事故;
52.河源利明,陆航中将(追),第四飞行团长,1942.10.14南海事故;
53.冢田攻,陆军上将(追),第11军司令官,1942.12.18太湖事故;
54.藤原武,陆军少将(追),第11军高级参谋,1942.12.18太湖事故;
55.下田宣力,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第二铁道部监,1943.1.26华北毙命;
56.浅野克己,陆军少将(追),第23军高级参谋,1943.5.14广东战死;
57.仁科馨,陆军少将(追),第40师团第235联队长,1943.6.1湖南战死;
58.黑川邦辅,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参谋长,1943.6.28勐定战死;
59.中园盛孝,陆航中将,第三飞行师团长,1943.9.9黄浦战死;
60.小仓尚,陆军中将,筑城本部长,1943.9.10台湾事故;
61.清野亨作,陆军少将(追),筑城本部陆地测量部课长,1943.9.10台湾事故;
62.布上照一,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09联队长,1943.11.23常德战死;
63.中畑护一,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6联队长,1943.11.25常德战死;
64.细谷直三郎,陆军少将(追),第1师团工兵第1联队长,1943.12.19东北战死;
65.和田纯久,海军少将(追),海南警备府政务局长,1944.2.6海南战死;
66.门间健太郎,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18联队长,1944.2.29长江战死;
67.大桥熊雄,陆军中将(追),华北方面军特务部部长,1944.4.14北平毙命;
68.下川义忠,陆军中将(追),第11军第10野战补充队长,1944.4.19应城战死;
69.横山武彦,陆军中将(追),第62旅团长,1944.6.11龙游战死;
70.木村千代太,陆军中将(追),第59旅团长,1944.6.11河南战死;
71.小金泽福次郎,陆军少将(追),工兵第7联队长,1944.6.19黑龙江战死;
72.半田伊之柱,陆军少将(追),铁道兵第2联队补充队长,1944.6.29东北毙命;
73.和尔基隆,陆军少将(追),第116师团第120联队长,1944.7.13衡阳战死;
74.森玉德光,陆航中将(追),白城子教导飞行团长,1944.7.25东北战死;
75.大桥彦四郎,陆军少将(追),第3师团第18联队联队长,1944.7.25湖南战死;
76.佐治直影,陆军少将(追),第39师团参谋长,1944.7.27湖北战死;
77.志摩源吉,陆军中将(追),第68师团第57旅团长,1944.8.6湖南战死;
78.服部晓太郎,陆军中将,教育总监部部附,1944.8.12黑龙江毙命;
79.藏重康美,陆军少将(追),第56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8.16云南战死;
80.大西洋,陆航少将(追),第8飞行团团长,1944.8.20湖北战死;
81.楠野丰重,陆军少将(追),第58师团第148联队长,1944.9.8云南战死;
82.有马正文,海航中将(追),第26航空战队司令,1944.10.15台湾战死;
83.野田六郎,海军少将(追),第1机动舰队机关长,1944.10.15台湾战死;
84.铃木义尾,海军中将,第三战队司令,1944.10.21台湾战死;
85.铃木真雄,陆军少将(追),关东军高级参谋,1944.12.24东北战死;
86.岛村矩康,陆军少将(追),大本营参谋,1945.1.15广东战死;
87.秋永守一,海军少将(追),造船监督官,1945.1.27南海战死;
88.与野山寿,陆军少将(追),第34军兵器部部长,1945.2.9湖北战死;
89.山县正乡,海军上将(追),第四舰队司令长官,1945.3.7浙江战死;
90.吉川资,陆军少将,第59师团第35旅团长,1945.5.7山东战死;
91.佐野忠义,陆军中将,中国派遣军军附,1945.7.3湖北病死。
以下是被认为阵亡,但并没有死亡的日军将领:
1.常冈宽治,少将,独立第2旅团长,1938.10.28山西重伤;
2.赤鹿里,中将,第13师团长,1943.11.23常德,后任122师团师团长;
3.滋田赖四郎,中将,1943.11.28常德;
4.佐久间为人,中将,第68师团长,1944.7.21衡阳中炮受伤,后任84师团长。
虽阵亡但缺少明确资料表明追晋的:
1.小原一明,大佐,骑兵第13联队长,1939.12.20绥远战死;
2.长谷川幸造,大佐,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1938.9.29江西战死;
3.清水正一,大佐,第四混成旅团联队长,1938.9.30山西五台战死。
缺少详细资料者:
1.水川伊夫,中将(?)绥西警备司令,1940.3.22绥远战死。在日军方面的资料中,没有关于水川伊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