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7:00
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齐新强
我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构建开放性自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有益的探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探究,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感和精神,促进学生丰富而又具有个性的自主学习的养成,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与能力。严格执行教学“七认真”,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最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现就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汇报如下:
一、课前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充分发挥学生自学潜能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把预习数学的方法和步骤编成了一个顺口溜:“先读书,划批注;有缺陷,及时补;多用脑,勤动手;试练习,找疑处。持之以恒先预习,学好数学很容易。”
“先读书,划批注”是预习的第一步,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读的时候要逐字逐句认真阅读,可边读边写。可以把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疑难处、学会的、不会的分别用圆点、直线、波浪线、对号、问号等不同的符号分别做上标记;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有缺陷,及时补”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新知识的“前衍部分”有不明白不清楚之处,就要及时复习,把与新知相关的基础打好,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多用脑,勤动手”则是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它告诉同学们,预习过程中,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千万不要死记定律、硬背公式。遇到定律、公式时,可以自己先推导一遍,需要实践的就动手去操作,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化对概念、公式的理解,这样更利于掌握新知。“试练习,找疑处”可以算作预习的最后一步。课本中的“想想做做”、“练一练”安排的都是与例题同步的模仿练习,完成以上任务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练习,通过试做,可以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内化新知,然后回顾整个预习过程,归纳出新知识的重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难题、有疑问的地方,以便听课时重点解决。
预习时,我不仅要求学生弄懂课本知识“怎么样”,更主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这样”的道理,尤其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同的想法,记入《自学成长记录本》。为激发大家开展预习的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我坚持及时为学生的预习写评语,鼓励自觉预习的习惯和善于质疑的精神。这些评语,成了我与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沟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勤奋好学、聪明可爱的小小探索者的未来。
二、课内指导学生自学,充分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减负增效的关键在课堂。只有优质高效的课堂,才能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自学,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熟知六七,剩下的任务是否全由老师在课内承包呢?我认为,在课内,依然要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关注过程,体现自学探究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要想让学生自学得好,教师要做一个出色的导演,我指导课堂自学主要有以下步骤:
1、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
每次上新课时,我都用投影出示议论提纲,一般提出两三个问题就够了,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提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自学,议论时掌握重点、难点。例如加减两步应用题: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三天看完,第三天看多少页?下边有线段图和文字分析解题,两种解答方法列式,我提示了三点:(1)结合条件看线段图是怎么回事?(2)例题是用了几种方法解答的?(3)每种方法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学后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议论,议论时紧紧围绕提纲,可以和邻座同学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议论研究。议论的方法有两种:(1)小组议论:可以二人组、四人组,在分组议论中,教师来回巡视,也可参与学生的议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小组议论中,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2)集体议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议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自由发表意见。一般是由功课差的提出问题,由功课好的给耐心讲解,水平差不多的则互相研究争论。也有时邀请老师去参加他们的争论。议论开始时往往分歧很大,议论一段时间之后,意见就会渐渐趋于一致。不愿参加议论的也可以自己继续看书自学。
通过自学议论,对比较容易的知识,就可以弄懂学会,只需老师再引导学生把它条理一下、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这样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牵固。对比较难的知识通过议论,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其症结所在,使后面的讲解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解疑
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议论,仍然有弄不懂的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请老师帮助尽快把它弄懂的心愿。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在他们的大脑皮层上就会出现一个“定向兴奋中心,”他们就会聚精会神听讲,开动脑筋思考,这时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就有了共同的基础和统一的目标。所谓老师讲解,并非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仍要发挥学生的自学作用。
例如我教长、正方形的周长时,通过学生预习、自学、议论,我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已经弄懂,但也还有部分学生是半懂不懂。研究时我问:“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谁能按意思说一说什么叫周长?答后我又要求谁能按书上的说一说?说不好可以照书说,很多同学举手回答问题。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周长这一概念弄明白,我让学生读一读例题。例题是: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我问:“谁能用加法列式计算?后进学生很快列出:28+15+28+15=86(米)。28+28+15+15=86(米)。中等生列出28×2+15×2=86(米)。我表扬同学解答应用题灵活。我又问:“以上都是三步列式,谁能用两步把它解答出来,并说出列式的根据?”因为学生已经自学议论过课本,所以很快列出(28+15)×2=86(米)。但一时说不上根据来。我把板书:28×2+15×2和(28+15)×2用“=”连起来,启发诱导,结果一个学生说:“根据是乘法分配律,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使用,我追问:“你怎么想起来的?”她说是小组议论时就提出来了。我继续问:“28+15”求得什么?为什么乘2?学生都能回答。我说:“我们把这道题求出了,能否找个求所有长方形周长的规律呢?”课堂一阵活跃,学生总结出(长+宽)×2=长方形周长。长方形周长结论后,我又引导求正方形周长,很快就得出边长×4=正方形周长,我问:“求正方形周长为什么要边长×4呢?”一个中等生说:“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所以就得用边长×4。”请看上面讲课过程,老师只是提出问题启发诱导,主要还是通过学生自学来解决问题的。是学生讲解为主,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是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这样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关键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二)评价激励,体验自学探究的活动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自学探究活动时,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本身始终是充满快乐的!因此,我在开展自学探究活动中,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建立《自学成长记录本》。平时我坚持及时为学生的自学情况写评语,鼓励自觉学习的习惯和善于质疑的精神,经常在学情调查的同时,在记录本上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评语。如: “学会提出怀疑的问题,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之一”,“你的想法真了不起,你能在课堂上讲给同伴们听吗?”……这些真诚平等的语言让学生体验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快乐,成了我与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沟通的窗口。在自学活动中,不仅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学生之间也经常开展平等的对话,相互评价,相互勉励,如:“我同意××的观点!”“我还要补充……”“要是把××和××的意见合在一起就可以了”……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小主人的角色。这样的评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自学探究活动的成果,鼓舞了学生开展自学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及时反思,提升自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又一个重要要求是要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教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对教师来说是这样,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反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检查、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强化的一种能力,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一节课自我表现的回顾,上课时一般在结束前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下节课还会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平时在学习完成一个阶段后,习惯于对自我行为的反思,以促使其反思行为的自动化。经过反思,学生还能将所学知识与同学分享,将不足与缺点摆露出来,与大家坦诚相处,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也是大有益处。
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周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
3.错题追因分析。这星期我错了哪些题目?为什么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解答一下。
4.学习情感态度的反思。这一周哪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哪次最不满意?为什么?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几方面展开。
5.对自己后续学习的计划。一周数学学习过程的收获对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还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
可写的内容有很多,学生们撰写数学周记的兴趣十分高涨,他们把自己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周记的形式反映出来,认识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自己学好数学,逐步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
四、拓展课外学生自学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许多知识是课堂上、书本上学不到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只限于课内,要把课内外结合起来,以课内学习为基础,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去开展一些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丰富其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途径。
我时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延伸,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在研究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我所带的班学生们都订阅了《小学生数学报》等杂志,这些有一定难度的阅读资料,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通过阅读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另外,在教室里经常陈列或张贴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这也是一种加强课外阅读,提升数学素养的好办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给出数学专业网址,让学生上网开展自学活动,查询数学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我还开发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校本数学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了个人博客,在博客中为学生提供了联系课本知识的数学习题、拓展学生思维的开放题、学生的数学小日记、数学小报、各种数学资源等,从而提供了一个师生互动讨论问题与共享数学思维火花的平台。
在指导学生自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我珍视每一次家长会的机会,与家长沟通,向他们介绍如何指导孩子自学的方法和经验。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学生自学”结果向老师汇报,以促进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另外,我能充分利用家校路路通这一平台,针对不同学生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学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我还把自己的电子邮箱、博客地址、QQ号、电话号码等都告诉所有家长,以便于家长及时与我联系,交流指导孩子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以此提高他们配合老师开展指导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工作。因为自学成功包含着很多的非智力因素,只有与家长密切配合,才能完善培养学生的自学素质,推进自学实验更上一层楼。
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活动,我所教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大胆质疑,平等讨论,气氛活跃和谐。学习中,学生们善于运用多种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他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学会了数学化地思考与处理问题,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可以说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深知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经过编写几次自学提纲或进行几次讨论就一劳永逸的。要持之以恒地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学习的重要方法。“探索有佳境,奋斗无止境”,在指导学生自学这条漫长道路上, 我将一步一步迈出新的脚印……
文章录入:zjq    责任编辑: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