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4:48
拔火罐知识全集

拔火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以杯罐作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吸着于皮肤,造成郁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古代医家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它来吸血排脓,后来又扩大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建国以后,由于不断改进方法,使拔罐疗法有了新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治疗范围,成为针灸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疗法。
火罐的来源
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汉族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拔罐法的作用原理
1.负压作用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 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
拔罐法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调节作用
拔罐法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加之拔罐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4.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5.不同罐法不同作用 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
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循经走罐还能改善各经功能,有利于经络整体功能的调整。再如药罐法,在罐内负压和温热作用下,局部毛孔、汗腺开放,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可更多地被直接吸收,根据用药不同,发挥的药效各异。如对于皮肤病,其药罐法的局部治疗作用就更为明显。水罐法以温经散寒为主;刺络拔罐法以逐瘀化滞、解闭通结为主;针罐结合则因选用的针法不同,可产生多种效应。
拔火罐疗法又称“角法”,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作“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代替,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淤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诸证。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淤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
拔火罐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相信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都不会对它陌生,因为其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也曾经一度被老百姓当作是重要的家庭日常救治手法。怎样在家安全有效地使用火罐,我们采访了省名中医刁本恕等专家。
火罐一拔病体舒畅
“拔火罐”是民间对拔罐疗法的俗称,又称“拔管子”或“吸筒”。它是借助热力排除罐中空气,利用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瘀血现象的一种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见,按中医的解释多属风湿入骨。拔火罐时罐口捂在患处,可以慢慢吸出病灶处的湿气,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能的目的,从而治疗风湿“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适。
由于拔火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刁老师还介绍,火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火罐同时施行。
在家操作要讲方法
专家提醒:既然是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火罐当然并不简单,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自行在家拔火罐,容易造成危险,生活中并不乏拔火罐时出现意外的事件。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注意选材,中医多用竹筒,如找不到,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一般拔15—20分钟就可将罐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罐有保健和医疗的效果,后背排罐,特别是顺夹脊,督脉和经络排罐可以起到调理五脏六腑强身健体的功效.而对风症,痛症,寒症效果特别好.经常拔八大健康穴百会,大椎,内关,合谷,神阙,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可起到通奇经八脉的作用.
拔火罐时应该注意什么
①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各季节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 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 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 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火罐的种类
火罐常用的有下面几种
(1)竹筒火罐:取坚实成熟的竹筒,一头开口,一头留节作底,罐口直径分3、4、5公分三种,长短约8~10公分。口径大的,用于面积较大的腰背及臀部。口径小的,用于四肢关节部位。至于日久不常用的竹火罐,过于干燥,容易透进空气。临用前,可用温水浸泡几分钟,使竹罐质地紧密不漏空气然后再用。南方产竹,多用竹罐。
(2)陶瓷火罐:使用陶土,作成口圆肚大,再涂上黑釉或黄釉,经窑里烧制的叫陶瓷火罐。有大、中、小和特小的几种,陶瓷罐,里外光滑,吸拔力大,经济实用,北方农村多喜用之。
(3)玻璃火罐:玻璃火罐,是用耐热硬质玻璃烧制的。形似笆斗,肚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分1、2、3种号型,清晰透明,便于观察,罐口光滑吸拔力好,因此,玻璃火罐,已被人们广泛地使用起来了。
(4)抽气罐:用青霉素、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现有用透明塑料制成,不易破碎。上置活塞,便于抽气。
(5)拔罐器:现在最流行的拔火罐,用塑料制成,使用时不需要点火加热,利用抽气枪将罐内空气抽走形成负压,以达到治疗目的。方便、快捷是它的特点。由于不需要专业技术来操作,因此非常受家庭欢迎,不少人买来送人或做家庭保健用。
拔火罐中西医原理及方法
1、中医上拔火罐的原理: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整,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
2、西医上拔火罐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疗时罐内形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裂,表皮淤血,出现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动,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内压对局部部位的吸拔,能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促进。加快肌肉和脏器对代谢产物的消除排泄。
3、如何拔
不推荐大家随便那杯子竹筒什么的,买一套真空管来吧,最多50元,绝对对身体好。虽然有些说法里面真空拔法不如用火,但是毕竟方便易行,推荐大家还是用真空管
4、拔火罐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意义
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和水气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
有时拔后水泡色呈血红或黑红,表明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痧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证。
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淤血症。
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症。
罐斑如出现微痒或出现皮文,多表明患者患有风症。
一般说来无病者多无明显罐斑变化。
5、拔火罐的时间
一般在5-10分钟左右,似乎不是越久越好,不建议时间太长.
拔火罐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
拔罐方法
1留罐法(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
2 走罐法(罐具吸拔住后,将罐自上而下反复拉动至皮肤潮红)
3 闪罐法(罐具吸拔于施治部位后,手握罐体快速外拔发出声响,以不留痕迹为宜)
4 刺血拔罐法(用消毒后的三棱针刺破穴位病灶部表皮,使之出血,然后立即拔罐)
5 留针拔罐法
拔火罐的操作步骤
1.术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
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
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
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
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
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
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
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拔火罐经络理论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经"即径,如通达各处的路径;"络"即网,如错综连缀的网丝。经是纵行的干线,络是横出的旁枝,它们互相贯穿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从而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调运作完成各项复杂地内在功能。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背景下,古人将其比为流经中国的十二条大河。经脉的命名和分布在经脉的范围内,计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类。十二经在六脏(含心包络)六腑的统摄下,各自建立一经。由于经脉与脏腑有直接的联属关系,同时阴经与阳经之间又有一定配偶,在整个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故又称"正经"。
这十二条正经,六条是分布在上肢和躯干的,即手六经,还有六条是分布在下肢和躯干的,为足六经。阳经和一部分阴经都上达于头部。又由于人的肢体都有内、外侧两边,而分布在内侧的属阴,分布在外侧的属阳。
于是把手六经中三条分布在上肢内侧一边的叫手三阴经,另三条分布在上肢外侧叫手三阳经;同样,在下肢内侧的三条叫足三阴经,外侧的三条叫足三阳经。
由于古人把易学中阴阳概念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复杂情况,常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把阴分为少阴(阴气初生)、太阳(阴气大盛)、厥阴(太少两阴交尽);把阳分为少阳(阳气初生)、太阳(阳气木盛)、阳明(阳气盛极)。
手足各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把阴阳的三个阶段适当分属,于是就有了十二种不同的名称。又由于十二经与十二脏腑是有直接联属的,再在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上把所联属的脏腑名称加上去,就成为如右所列的十二经脉名称了;十二经还有阴阳、表里配偶的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能互相亲联和影响。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带脉、阳跷、阴跷、阳维。这八条脉的特点上:一、即不与脏腑直接联属,也没有阴阳配偶,所以叫奇经。二、八脉当中,只有督、任两脉有其自己的腧穴,其余六脉的腧穴都是寄附在正经上。三、八脉的命名,是根据其作用和分布的部位而定的。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生理方面: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营"、"卫"的功能活动是与经脉分不开的。卫气散布在经脉之外、属阳;营气运行在经脉之内,属阴。
此外还有冲脉、带脉、阳维、阴维、阳 、阴 、等六脉和经别,以及若干络脉,都是错综贯穿在老一辈四经之间,共同完成功能活动。
病理方面:经络的功能正常,能够抵御外邪、保卫身体;一旦其功能失常,外邪就能通过经络的传递,由表入里、由上传下,使人致病,并反映到体表。
治疗方面:自古迄今无论用药内治,还是用针灸外治及传统养,在处方选穴上,没有不把经络作为根据的。以用药内治而言,立方选药,都须明确病属何经,然后才依药物的归经法则而选药。在养生方面“内气”则按经脉自运如:心理养生之小周天即按任督脉路线走行的。
温馨提示:拔火罐拔出来的“病”!
前不久刘先生受了风寒,腰腿痛的老毛病又犯了,妻子说用拔罐子方法治一治吧,于是拔了两次罐子,没想到症状反而加重了。上医院找了中医大夫,大夫说:“什么时候啊,您还用拔火罐。”刘先生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入秋以后,天气转凉,就不适宜用拔火罐了。刘先生感慨地说:“想不到用拔火罐还有这么多学问。”
用拔火罐治病,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拔火罐与针灸、刮痧等一样,属于中医外治,其实,是一种物理疗法,且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它属于充血疗法,利用物理刺激和负压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中国人称它为瘀血疗法。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行,且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在使用时要视病情而定,不是所有病都适用它。
有肺部慢性病的人会导致肺泡破裂
有肺部基础病的患者,如慢阻肺、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不适用拔火罐。肺部有炎症时,经常会伴随肺泡的损伤或肺部有体液潴留。如果用拔火罐进行治疗,会使胸腔内压力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肺表面肺大泡破裂,从而发生自发性气胸。
拔火罐后洗澡容易着凉
拔火罐后不宜洗澡,很多爱在浴池洗澡的人常说“火罐和洗澡,一个也不少”。确实,温热的澡水和温热的火罐,洗完再拔,拔完再洗,想想都舒服。可是这顺序还真要注意,可以洗完澡后拔火罐,但是绝对不能在拔罐之后马上洗澡。
拔火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的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所以拔火罐后一定不能马上洗澡。
长时间拔火罐会导致皮肤感染
不少人说火罐这一拔最少要半小时,有的人认为拔出水疱来才能体现拔火罐的效果,尤其是一些老人持这样观点的比较多。
拔火罐根据火罐大小、材质、负压的力度各有不同。但是一般以从点上火闪完到起罐不超过十分钟为宜。因为拔火罐的主要原理在于负压而不在于时间,如果说在负压很大的情况下拔罐时间过长直到拔出水疱,这样不但会伤害到皮肤,还可能会引起皮肤感染。
各季节拔火罐要注意
春天春天天气转暖,气温开始回升。但北方突然来袭的春寒,还是会让猝不及防的人患上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由风寒引起的感冒,用火罐将寒气拔出可有效缓解症状。治疗时要注意罐口的润滑。北方天气干燥,尤其是春天,又冷又干。这种环境下人的皮肤缺少水分,拔火罐时容易造成皮肤破裂。
夏天夏天气温较高,加上雨水多,人很容易有皮肤病如痱子。这时拔火罐主要为了去湿气。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别让汗液影响火罐的吸附。拔完不要洗澡,即使身上出汗很多也不要洗,以免感染。
秋天和冬天这两个季节气温低、干燥,拔罐要选择温暖的房间,注意保温。对需要进行背、腹等部位拔罐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拔罐时间,不要让身体暴露太久。拔完及时穿衣,可以适当喝点热水,暖暖身体。秋冬两季皮肤干燥,拔罐要润滑罐口,保护皮肤不受伤。
禁忌人群
拔火罐虽是一种简便的传统中医治疗和保健方法,但必须明白在家里用拔火罐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且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来进行,另外它不是对人人适合。患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损伤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癌症患者,骨折、极度衰弱者,孕妇,妇女月经期、醉酒后,不能使用。病情比较严重的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以免贻误治疗。
纯正的拔火罐手法
拔火罐分三种:闪罐、走罐、留罐,前两种较为专业,一般家庭拔火罐都是用留罐的方法。使用拔火罐前,应该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操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皮肤。
市面上拔火罐的价格
现在厂家生产的都是真空拔罐器,不需要加热,用真空枪抽走罐内空气既可。方便、简单而且不会因操作不熟练造成烧伤。拔罐器一般药店都有出售,但价格略有不同,8罐的基本在65元左右,12罐的一般在160左右。如果家庭用,并且没有什么严重疾病,购买8罐的足够了。
详解:刮痧拔罐全过程(组图)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刮痧的历史。刮痧在古代称为砭术。既然是砭术,那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砭。砭【biān】,实际上和砭石有关,砭石是一种特殊的石头,据考证起源于现在的山东境内。这种石头色黑,手感很润,敲击有声悦耳。你听说过孔子击磬养生吧,那个磬用的就是砭石。石代用的乐器――编钟,有很多就是用砭石做的。
砭石不仅可以做乐器养生,还能用来给人治病。砭石治病多次出现在《黄帝内经》里。用砭石来刮痧,甚至可以不用刮痧油,这是它和普通的刮痧板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砭与针、灸、药等,是中医治病体系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砭术甚至被称为中医治病之祖。不过大约从东汉以后,砭石找不到了,砭术就慢慢失传了。再后来,医生很少再用砭石给人治病了,因为这种刮痧疗法,虽然有效,也基本没有副作用,非常容易上手学习,但因为看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医生给病人治病,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医生一天也看不了几个病人,不像开药方来的神秘和有技术含量,而且医生还能从药上挣钱,这样刮痧疗法,慢慢的就沦落到了民间。所以,你看很多老人都会刮痧,尤其是那些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但正规的医院,不论中医西医,都没有刮痧这一科。
无论用针、灸,还是药给人治病,或多或少损伤皮肤、肌肉、神经、肝、肾等组织器官。而刮痧的情况则不同,它通过刮痧板作用于皮肤,对皮肤和肌肉组织进行适度的挤压,造成皮下组织不健康的红细胞破裂,形成局部出血症状。此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把这些皮下出血当作外敌来消灭,所以你会发现,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你皮下的出血就会慢慢消失掉,中医讲气化,西医讲吸收。总之,不管怎么个提法,这些皮下出血症状,都会慢慢消失,身体越好的人,消失的也越快。

患者的后背在接受了刮痧和拉罐治疗后

长期使用电脑的患者颈部在接受了刮痧治疗后。第5、6颈椎以后会出问题

患者在经过长期治疗后,后背颜色已经趋于正常的粉红色
是不是所有的人刮痧都会出痧吗?
当然不是。如果身体健康的人,在接受刮痧治疗的时候,颜色应该是粉红色,很少出痧,只有病人、亚健康的人,才会在相应的病灶部位出痧。换句话说,身体健康的人,体内的红细胞大多处于正常状态,当刮痧板对皮肤和肌肉组织施压的时候,正常的红细胞会被挤压变形通过刮痧板,而只有缺少活力的红细胞才会破裂。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携氧。出过痧以后,人体的免疫系统被充分调动起来,新陈代谢加快了,这样不断会有新的健康的红细胞生成,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经过刮痧治疗以后感觉轻松许多,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健康的红细胞增加了,使得血液中的含氧量提高,肌体自然就充满活力了。
刮痧对人体多少是一种损害,尤其是皮肤和皮下组织,因此它需要一个修复过程。好比说,你们小区保安工作不努力,吊儿郎当,这样你就需要给他们搞一次演习,激活他们自身的活力,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但如果你天天搞演习,也不行,久而久之,保安的弦绷的太紧,反而对小区的治安不利,总之,要适度和适量,要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承受力来确定治疗周期。
拔罐和按摩,与刮痧有什么不同:
拔罐主要治疗的是肌体深层的病症,刮痧主要针对的是表层。而按摩则是深浅结合。这几种方法要结合起来使用才行。但他们的相同点都是为了打通经络,使身体组织气血运行畅通。
知识:刮痧手法详述
刮痧手法有十几种,其中最常用的手法:手拿刮板,治疗时刮板厚的一面对手掌,保健时刮板薄的一面对手掌。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胸部从内向外刮拭。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痧板一定要消毒。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刮痧次数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后再进行第二次刮治。出痧后一至二天,皮肤可能轻度疼痛、发痒,这些反应属正常现象。
刮痧疗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还可以起保健作用。只要皮肤没有什么疾病,尤其是出血性疾病,沿着经络适当刮一刮对身体还是比较有益的。刮痧的保健作用主要应用于疏通经络方面。常见有些患有肩周炎的50岁左右的人,采用刮痧的疗法疗效比较好,但是一般不是一次能完成,大概要二、三次左右。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刮痧疗法具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排除毒素等作用,操作方便,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刮痧手法与禁忌
用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刮痧疗法。刮痧是我国民间深受群众偏爱的一种治疗方法。刮痧之后,病人常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方法是:
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下列情况不宜刮痧: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贴敷(穴位灸)、拔药罐--药液自制及用方(外用)
(1)所泡制的药液只能外用,禁止口服,对抗生素、酒精、中药过敏者忌用;
(2)每方加50度以上白酒1市斤浸泡5天即可使用,如药液过浓防止皮肤过敏,可用纯净水或凉开水1:1稀释;药渣可重泡一次再用;
(3)灸贴自制及用法:风湿膏药或者象皮膏剪成风湿膏大小,用保鲜膜剪一片1/3大小贴于风湿膏正中,再剪同等大小的药棉(不能太厚)敷在保鲜膜上,把药水滴在药棉上贴于要贴的穴位即可,10分钟左右感觉发热最好,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揭掉!
(4)拔药罐法:将药水加到小喷瓶(美容店用小喷瓶),在要拔罐的地方喷上药水再拔,等药水渗完起罐一次再喷药加拔即可;特别是疼痛厉害的地方,效果更佳!
(5)烤疗法:把药水喷在要烤的地方,用热毛巾敷盖,用神灯或者用火疗的办法,疗45分钟以上!
(一)骨质增生综合症方(腰腿疼、颈椎病、肩周炎等都适用):
白芷8g、独活8g、草乌8g、川芎8g、甘草8g、防风8g、灵仙15g、老鹤草15g、希签草15g、桂枝8g、红花8g、土鳖虫8g、乳香8g、没药8g。
(二)舒服筋活血方(手脚麻木、关节炎、前列腺肥大等适用):        川芎3白芷3独活3桂枝3红花5羌活3天麻3杜仲3
(三)糖尿病方:
生地8g、泽泻8g、地肤子10g、赤勺10g、黄连10g、红花10g、木瓜10g、鸡血腾10g、桂枝8g、川芎8g、党参8g.
(四)便秘方:
大黄2g、元明粉25g、生地25g、枳实25g、川朴13g、陈皮13g、木香13g、摈榔13g、桃仁13g、红花13g.
(五)乳腺增生方:
甲珠5g、川芎3g、白芷3g、威灵仙5g、川乌3g、灵芝3g、桂枝3g、红花5g、艾叶3g。
(六)静脉曲张:
红花5g、乳香5g、白芷8g、川芎5g、草乌3g、独活8g、桂枝5g、艾叶5g、肉桂8g、附子3g.
(七)胃炎方:
桂枝8g、干姜5g、陈皮8g、乌药8g、百部5g、苏梗8g、川椒3g.
(八)痛经方:
白胡椒8g、细辛13g、肉桂25g、乌药15g、元胡8g、当归8g.
[解答] 拔罐后皮肤颜色说明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           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
紫红、暗红                            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                            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                      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
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拔罐的操作方法.》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疗法
【常用的火罐用法和适应症有】:
1. 连续闪罐治口眼歪斜:准备一根酒精棒,三个中号拔火罐,将酒精棒带有棉线的一头,稍蘸酒精,灯上点着后,往罐底一闪,迅速扣在前额、耳前、颧骨下、口角两侧应拔部位,立即起罐,上述四处,每处连闪20~30下,四处共80~120下。
2. 旋转罐治五十肩:准备中号玻璃罐2个,酒精棒一根,酒精灯或蜡烛一支,硼砂浴皂一块,火柴一合。先将硼砂浴皂蘸热水涂润肩部及其周围,将酒精棒一头点燃,用小闪火法,将罐子吸住皮肤,左手扶正罐子,右手拿稳罐子原地按照时钟走向旋转30下,起罐。依法多做几次。
家庭火罐疗法 拔罐疗法已为人们所熟知,拔罐疗法不但简便、经济、安全,而且疗效显著,易于掌握,深受大家的欢迎,它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自我保健的家庭疗法。拔罐疗技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传统的火罐因其有温热的作用,更能加强温通气血、和畅经脉、祛风散寒和活血化瘀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个可在家庭中常用的拔火罐疗法】:
在家中,一般可用火罐治疗的病有:感冒、发烧、咳嗽、腰背肩腿疼痛、腹部寒痛、咽喉肿痛等炎症。常用的火罐有竹质罐、陶瓷罐和玻璃罐。传统上,人们常用投火法来拔火罐,即把燃烧着的纸片投入罐中,形成负压后,立即扣到皮肤上,这种方法虽然取材方便,但容易烫伤皮肤,近年来,都改进为闪火法。闪火法也简便易学,只要备有95%的燃烧酒精、棉花、止血钳、润肤油和火罐就行。使用时,用止血钳夹紧一小团棉花(可用棉签代替),浸上少许酒精(半干即可),一手拿罐,一手拿止血钳,点燃酒精棉后,把它伸人罐底,燃烧片刻后,立即抽出,把罐扣在皮肤上。但应注意,燃烧的棉花团在进出火罐的时候,都要快,以免罐口过烫,灼伤皮肤。 当感冒、发烧、咳嗽的时候,我们可用在背部走罐和留罐的方法来治疗。走罐时,先在背上涂上能保护皮肤的润滑油,如刮痧油、香油、按摩液等,然后把火罐扣在背部的上方,沿着脊柱两旁的膀胱经由上往下拉,拉到腰骶部时,把罐拔下,然后把罐重新扣在背部的上方,由上往下拉,如此反复多次。也可把罐拉到腰骶部,再由腰骶部往上推。然后再由上往下拉,但这样不易使罐保持足够的温热作用。走过几遍后,可以在固定的穴位上留罐,若发烧,可在大椎穴上留罐,咳嗽可在肺腧穴上留罐,感冒可在肩部留罐等。留罐的时间一般为5分钟,过长则易起水泡,使皮肤破损。 腰背肩腿疼痛时,可在疼痛部位走罐和留罐。一般都先走罐后留罐。留罐的时候,除可在疼痛点上留罐,还可在相关的穴位上留罐,如腰痛在肾腧穴、命门穴上留罐,肩痛在肩井、天宗穴处留罐,腿痛在环跳、委中、承山穴上留罐等。 腹部寒痛、痛经等,除在背部走罐外,还可在腹部留罐,中医认为,背为人的一身之阳,督脉(沿脊柱循行)为“阳经之海”,所以通过火罐对背部和督脉的温热作用,可以达到温通全身的阳气,使血液循环加快,从而散寒止痛。 一些常见的炎症,如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疗疮、牙痛等也可用火罐的方法来治疗、因为拔火罐可使人体局部充血、发热、血液循环加快,能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和抗炎反应,从而达到消炎的作用。
【拔火罐时,还应注意】:
1、拔罐时,应选择丰满、有弹性的肌肉部位。凡皮肤过敏、皮肤破损、肌肉瘦削、毛发过多和孕妇腰骶部、腹部都应慎重使用。 2、体位必须适当,最好采用卧位,一经拔上,不宜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
3、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具。先在应拔部位比试,罐口与部位吻合,方可应用。
4、在使用多罐时,罐具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罐具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互相牵扯,也不易拔牢。
5、在走罐时,不宜在皮肤瘦薄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使火罐漏气脱落。
6、起罐时,手法宜轻缓,右手持罐,左手拇指或食指抵住罐边肌肉,按压一下,使气漏入,吸力消失,火罐就会自然脱落,不可使劲硬拉或旋动,以免损伤皮肤。
7、起罐后,一般局部会出现红晕或紫绀色,这是正常现象,一般会在1星期内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原处再次拔罐。如留罐过长,皮肤起水泡。小的不必处理,会自行吸收,但需防止擦破;大的刺破后,涂上些紫药水,以免感染。
8、室内空气宜清新,注意保持温暖,避免着凉。
火罐治疗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于某些过敏原及感染、寒冷、烟雾等因素刺激,使小支气管呈发作性痉挛的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随着气候的逐渐寒冷,该类患者也随即面临着呼气性呼吸困难、被迫坐位、明显紫绀,甚则大汗淋漓、极度呼吸困难、焦虑不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昼夜难眠等痛苦症状的出现。西医对支气管哮喘常采用拟********类、茶碱类、皮质激素类、抗感染类药物进行治疗,虽有效,但在即刻缓解症状方面不十分理想。根据中医“十二俞皆通于脏气”的理论,在患者的相应脏腑之气的相通处——背俞穴上拔火罐平喘止咳,不论是哮喘发作期,还是哮喘的缓解期,均能起到罐到喘平的奇效。这里介绍如下。 患者取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背部,先在背部脊椎(督脉)和其两侧10厘米范围内(足太阳膀胱经第1、2循行线分布区域)薄薄地涂抹香油,然后取一个大小合适的玻璃罐,用闪火法将玻璃罐点燃吸拔于项下高骨处(大椎穴),右手握好罐身,左手紧按颈项部的皮肤使之绷紧,右手将玻璃罐慢慢地向下滑移至尾部,然后左手放于尾骨部使皮肤绷紧,右手再将火罐慢慢地向上滑移至项部,反复3— 5次后起罐。用同样方法在脊柱左右两侧从肩胛部至腰部反复拉罐3—5次后起罐,再将皮肤上的油迹用卫生纸擦净,然后于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肺俞(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风门(在背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穴,拔火罐15分钟。痰多者加脾俞穴 (在背部第1l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该法具有宣肺化痰平喘的作用,既可预防又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每日拔罐一次,喘咳即可消失,一般15次为一个疗程。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妨一试。
走罐选点挑刺法
一、 操作方法:
1.走罐显点: 患者俯卧床上,两手向下平伸,两肩松开,在背部或胁肋部(拔罐部位)涂上植物油或液体石蜡油等润滑剂,拔上火罐,双手扶住火罐向上下左右推动, 来回推动七、八次或十余次,皮肤上即可出现紫红色或乌黑色的点,其边缘清楚或略高出皮肤。
2 .挑点:常规消毒后,用 0 。 5 %普鲁卡因在点上作皮内封闭。然后用三棱针挑刺,挑破皮肤后,针尖略下,用力挑破皮下纤维,然后用纱布覆盖,以防感染。每日用灸条在所挑的部位灸 20 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治疗作用。
二、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肠炎、顽固性鼻衄 、慢性肾盂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
三.禁忌症
身体极度消瘦者、孕妇、年幼者、凝血机制差者及少数走罐后不显点者,不宜用本法治疗。
走罐选点挑刺法的临床应用
走罐选点挑刺法对某些疑难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一、 操作方法:
1.走罐显点: 患者俯卧床上,两手向下平伸,两肩松开,在背部或胁肋部(拔罐部位)涂上植物油或液体石蜡油等润滑剂,拔上火罐,双手扶住火罐向上下左右推动, 来回推动七、八次或十余次,皮肤上即可出现紫红色或乌黑色的点,其边缘清楚或略高出皮肤。
2 .挑点:常规消毒后,用 0 。 5 %普鲁卡因在点上作皮内封闭。然后用三棱针挑刺,挑破皮肤后,针尖略下,用力挑破皮下纤维,然后用纱布覆盖,以防感染。每日用灸条在所挑的部位灸 20 分钟,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加强治疗作用。我们在临床上尚未发现挑点被感染者。
二、 适应症
本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肠炎、顽固性鼻衄 、慢性肾盂肾炎、慢性盆腔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
身体极度消瘦者、孕妇、年幼者、凝血机制差者及少数走罐后不显点者,不宜用本法治疗。
三、 病案举例
1 . 李 xx ,男, 37 岁。 1982 年 3 月 8 日初诊。
主诉:鼻衄二十年,反复发作,春夏季易发作。发作是每日鼻 1 - 6 次,每次流血量 10 余滴至一小碗不等,可持续两三月。鼻腔干燥,有血痂,鼻粘膜色红,曾诊断为“鼻中隔出血”。近 5 天来每日鼻 1 - 6 次。舌淡红,苔白,两手关脉较大。
治疗:在左胁肋部按常规操作,皮肤上出现了乌点 36 处,选择其中最显著的 15 点作普鲁卡因皮内封闭后用三棱针挑之,每日用艾条灸一次,每次灸 20 分钟。治疗后鼻衄大减,仅发生过两次,出血量仅数滴。继续在右胁肋部走罐选点 13 处挑刺,挑点每日施灸一次。此后,每周在胁肋处走罐选点挑针一次,左右两侧交替治疗,每次走罐后显点逐渐减少。 3 月 20 日起为发生过鼻衄 , 共治疗二个月已收效。随访疗效巩固,至今未复发。
按 患者鼻衄已 20 年,久治不愈,且两手关脉大,乃肝胆虚火上炎所致。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皆循胁肋,故在胁肋部施治。在胁肋部走罐后,即显示出很多乌黑色病变反映点,挑刺后施灸,乃热因热用之法,意在引火归元,虚火得降,则血不妄行。
2 .泄泻 何 xx ,女, 40 岁。 1977 年 9 月 19 日初诊。
主诉:腹泻已 55 天。患者于 7 月 26 日晚突然呕吐两次,继而腹痛腹泻,一夜泻 18 次,经服“合霉素”,仍水样大便,每日 5 - 7 次,
大便镜检见脓细胞(+++),诊为肠炎,以后服中药治疗 40 余天无效,故来就诊。
现在每日腹泻 5 - 7 次,大便量少溏稀,肠鸣腹痛,里急后重,厌食纳差,四肢乏力。
治疗:在上背部走罐选点挑针,走罐后显点 11 处,挑针后嘱每日在挑点施艾条灸一次。
9 月 28 日:腹痛腹泻消失,大便每日一次,质软成形。继作走罐选点挑针一次,以巩固疗效,上背显点 4 处,挑针后仍然施灸。经走罐选点挑针治疗两次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饮食不慎,湿热内蕴,伤及脾胃,下注而泻。上背部乃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太阳主开,阳明主阖,开太阳即可阖阳明,故在上背部用走罐选点挑针法开太阳膀胱以阖阳明大肠,疗效颇佳。
3 .肺虚咳喘 谷 xx ,女, 46 岁。 1977 年 8 月 14 日初诊。
主诉:咳喘已十余年,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最近 5 天咳喘加重,痰粘稠,伴头昏,睡眠不安,舌苔黄,右边无苔,脉右寸关滑大。
治疗:在上背部走罐后,第三胸椎以上皮肤出现 10 多处如黄豆大的紫褐色颗粒样点,右侧多余左侧,从其中找出颜色较深的 5 点进行挑针治疗,并嘱每日用艾条灸挑点一次。 28 日复诊,诸症大减,仅偶有咳嗽,痰仍稠。仍在上背部走罐,在第三胸椎以上显点 8 处,选最为明显 3 点挑之,嘱每日用艾条灸挑点一次,随访咳喘已消失。
按:祖国医学素有“左肝右肺”之称,患者右脉寸关滑大,舌之右缘无苔,脉舌均于右侧有异,甚为奇特,此为肺之气阴两虚,痰热阻肺,肺失宣发肃降所致。走罐后显点亦多出现于右侧,挑针可宣肺热,施灸可补肺,故获著效。
4 .眩晕(高血压)田 xx, 男 ,48 岁 .1979 年 8 月 13 日初诊 .
主诉 : 头昏目眩已四年 , 曾诊断为高血压。近日来眩晕逐渐加重,咳嗽气喘,痰多而稠,性情急躁。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脉 弦数,舌苔黄。血压: 206 / 116 毫米汞柱。
治疗:在背部作走罐选点,右侧肝俞、胆俞穴区及周围显点明显,有十余处如黄豆大深褐色点,皆施以挑治。挑针后当即自?昏晕减轻大半,精神很好。嘱每日在挑点施艾条灸一次。
8 月 18 日复诊:头昏晕、气喘等症均消失,偶有咳嗽吐痰。血压: 140 / 90 毫米汞柱。已能上班工作。再作走罐选点挑针一次以巩固疗效。
按:肝风挟痰上扰,则头晕目眩;木火刑金,则咳喘气促。走罐后显点部位均在肝俞、胆俞穴区,挑针施灸有平肝潜阳祛痰之功。
四、 体会
推走罐时,罐口吸紧皮肤并来回摩擦,隐而难见的病变反映点便能显露出来。用三棱针挑刺并施灸法,可以疏通经络气机,祛邪外出,提高机体抵抗能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            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           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
紫红、暗红 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 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 说明快痊愈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
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
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
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紫红、暗红 < --------- 阴症、寒症、血郁
闲时多刮刮背,拉通经络
神阙9罐疗法 培元益气 调理脾胃
以神阙穴为中心,上中下三排,一排三个罐,用1号罐或2号罐;
神阙9罐疗法覆盖穴位有神阙穴、天枢穴、水分、中脘、下脘、关元、气海、带脉等;
肚脐的穴名叫“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所以脐是“生命之根蒂”,神气出入之门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循行于胸膜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以往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元气袋以及一些其他的敷脐药膏都是根据这一原理而治病的。如果能将活血通络液注入少许之后直接渗透于脐部,则效果更加显著,妙不可言。
神阙穴拔罐应注意,罐内负压不易过大,拔罐的时间不易过长。

刮痧拨罐与按摩
刮痧补虚去寒的效果好。感冒发高烧,刮刮痧,去去火,就在后背膀胱经刮痧,痧一出,火就散了,其实是用体内的积热把后背的风寒赶走了。应该说是去寒了。 刮痧最善补虚,但补的不是气血两虚的虚,而是因瘀而虚的虚。
如果身体太弱,还是要先培补一下气血再刮,否则是不爱出痧的,要清楚痧不是用刮板刮出来的,而是体内的气血顶出来的。当用力刮不出痧的时候,就是体内的气血没顶到那里,就别白费劲了。
刮痧是将粘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将血管壁的瘀血清除,以保持血管的弹性和血管不会变窄,这是西医的梦想,但是西医只能用扩张血管的药保持管道通畅, 易造成血管壁失去弹性而变硬。
小小的刮痧板,却能轻易的解决血管的瘀血,这可是世界医学难题。
不适合刮痧:
心脏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晕刮,尤其是坐着刮时,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会有心慌、头晕、恶心的症状。
气血很虚弱的重病人不要刮,白白耗费他的气血,这样的人,刮出的瘀血不会被带走,出来的痧很久都下不去。
皮肤病的人也先别刮,因为您不知皮肤病的来龙去脉,有时反而会把内毒引出来但却排泻不掉。
拔罐,通常我们的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状马上减轻,但有时,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依旧,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病灶点很深,刮痧法触及不到,二是气血不足,体内的气血没有顶过来。
用拔罐法,马上见效。病灶点深的,如果一拨很快出现黑紫印,那深层的瘀血就被拔出来了,但如果还是罐下无痕,那您就要耐心的在此处拨它几天,每天十分钟,直到出现黑印为止。
刮痧视频: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IwOTI2NzI=/v.swf
拨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一处。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拨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拨的地方太多,反而会将气血分散,达不到补的效果,反而白白泻耗了气血。
通常在外面拨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对于气血虚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
拨罐最好的功能就是引血功能,糖尿病人,膝盖下足三里附近有个直径两寸的溃疡点长期不愈合,使用了各种消炎药,也敷贴了中药生肌散之类,都没有一点效果,让患者每天在腹部中脘穴拔一罐,同时在患侧大腿胃经从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一路拨下来,五罐同时拨上,连拔四天,每天5分钟,再用生肌散,一贴而愈。通过拔罐把好血引下来了,破损自然就被修复了。
刮痧要顺着经络刮,最好是从上到下。
拔罐在拨前可在皮肤上抹点润滑油,这样拨皮肤不会痛。拨的时间以觉得舒服为准,气血虚弱的就少拨一会儿。但是湿气较重的人,很容易起泡,(尽管起泡疗效更好)会影响洗澡和皮肤的美观,所以不要拨的时间太长,也不要拨的太紧。
按摩一定要找准经络,穴位不准慢慢来,离穴不离经就行。如果肚子上压着痛,你要看痛点压在什么经上,然后就可按摩腿上相应经络的穴位就行了。胃经上压痛的就按腿上的足三里,脾经痛就按阴陵泉。要多按摩敏感的穴位。
拨罐视频: http://player.ku6.com/refer/tezV8bgPahml6C19/v.swf
火罐治疗学
火罐治疗学
总 论
火罐吸附于体表穴位,形成局部充血或轻微瘀血,促使该处经络通畅,活血化淤,气血旺盛,平衡阴阳,拔除体内风、寒、湿、热、毒等病症.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
、五官、皮肤等科疾病.
治疗方法:
1.  每次治疗时间10-15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休息4天可进行下一疗程.
2.  年老体弱者及儿童可少罐轻拔,时间宜短,一般以5-10分钟为宜.
3.  根据不同部位及病情可采取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及刺络拔罐法.
注意事项:
1. 重度心脏病、心衰、有出血倾向的病人,肿瘤病人,孕妇及妇女经期下腹部拔罐处溃疡,大血管处,心博处,昏迷,骨折,有颈??痉挛抽搐者,不能拔罐.
2.拔罐时室内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拔罐后宜喝热开水,半小时内罐迹不要用凉水冲洗.
3.拔罐后留下瘀斑(青、紫、赤、黑等色)是一种病象的反映,如多黑属受风寒,黄赤则热.
在治疗时,皮肤出现水泡均属正常现象,水(血)泡较大时,应做常规消毒,然后用针刺破,棉球擦净,再次用75%医用酒精消毒,以防感染.
4.如果拔罐过程中出现头晕,出冷汗,胸闷等不适现象时,应立即取下罐具,喝杯热水,休息片刻,即可消失.
5.走罐时皮肤要擦润滑剂,一般可用按摩乳油脂护肤品.
6.在治疗时间内,皮肤出现水泡属正常现象,重者可常规消毒,刺破水泡涂以龙胆紫,以防感染.
临床运用
1.  中暑(刮痧)
症状: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
取穴:风门至阙阴俞
内科疾病
1.  急性胃炎
(1)  寒凝气滞型
症状:胃痛暴作,怕冷喜暖,恶心呕吐,喜热饮
取穴:中脘 胃俞 内关 足三里 阴陵泉 梁丘
(2)  湿热中阻型
症状:胃脘灼热,胀痛,进食加剧或入食即吐,吞酸嘈杂,口渴不欲饮
取穴:中脘 下脘 足三里 内庭 合谷
(3)  食积症状停滞型
症状: 胃脘胀痛,疼痛拒按,酸臭,恶心呕吐,吐后痛减
取穴: 中脘 足三里 合谷 内关
2.  腹泻
症状:下腹隐痛,大便稀如水样,每日数次
取穴:脾俞 大肠俞 气海 足三里 关元 上巨虚
3.  腹痛
症状:胃脘以下疼痛,有冷痛,灼痛,隐痛,绞痛,也有满痛,胀痛
取穴:中脘 天枢 关元 天突 气海
4.  支气管孝喘
(1)  实喘证
症状:呼吸深长,以呼出为快,气粗声高,病势急骤
取穴:天突 膻中 肺俞 大椎 定喘 丰隆
(2)  虚喘证
症状:呼吸短促难续,以深呼为快,气怯声低,病势较缓
取穴:脾俞 肾俞 气海 关元 天突 膻中
5.  高血压
(1)  肝火亢盛型
症状:眩晕,头胀痛,面赤烦急,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取穴:风池 风门 足三里 曲池 阴陵泉
(2)  阴虚阳亢型
症状:头痛,眩晕,耳鸣,头重脚轻,心烦失眠,腰膝酸软
取穴:心俞 胃俞 肝俞 肾俞 三阴交 太冲
(3)  痰浊上扰型
症状::眩晕头痛,头胀如蒙,胸脘痞满,心悸食少,肢体沉重
取穴:大椎 中脘 风池 丰隆
6.  失眠
(1)  心肾不交型
症状:心烦不寐或稍寐即醒,心悸不安,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
取穴:神门 三阴交 内关 心俞 肾俞 失眠
(2)  心脾两虚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眠,心悸健忘,饮食无味,腰酸便溏,倦怠无力,舌淡苔厚
取穴:心俞 阙阴俞 脾俞 足三里 三阴交 神门
(3)肝俞化火型
症状:失眠,多梦易醒,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喜叹息,舌红苔黄
取穴:肝俞 曲池 太冲 神门 内关 三阴交
(4)痰热内扰型
症状:失眠,头重,心烦口苦,痰多胸闷,恶心;厌食,目眩
取穴:神门 足三里 三阴交 内关
7.  头痛
(1)  风寒型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
取穴:风池 风门 太阳(闪罐)(外角后一寸)外关
(2)  风热型
症状:头痛且胀或跳痛眩晕,发热恶风,有汗,舌尖红,苔黄
取穴:大椎 风门 太阳(闪罐) 曲池 太冲
8.  脑血管病后遗症
症状: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塞,感觉迟钝
上肢瘫痪取穴:大杼 肩前三针 曲池 手三里 外关 合谷
下肢瘫痪取穴:环跳 风市 伏兔 阳陵泉 足三里 悬钟 委中 丰隆 三阴交 阴陵泉
9.  糖尿病
(1)  上消(肺热)型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且多,舌尖红,苔黄
取穴:*大椎 脾俞 肺俞 膈俞 足三里
*天枢 三焦俞 梁丘 肺俞 中府 上脘
(2)  中消(胃热)型
症状:多食易饥,嘈杂,烦热汗多,形体消瘦,或大便秘结,尿多且黄。
取穴:天枢 三阴交 滑肉门 胃俞 足三里
(3)  下消(肾虚)型
症状:小便频,尿量多,渴而多饮,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皮肤干燥或全身瘙痒
取穴:肾俞 关元俞 三焦俞 天枢 太溪 血海 三阴交
10.  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酸,麻,甚则肿胀畸形,屈伸不利,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
肩部取穴:肩前三针 大椎 秉风 肩井 曲池
肘部取穴:曲池 合谷 天井 尺泽 处关
膝部取穴:犊鼻 血海 阴陵泉 阳陵泉 足三里 梁丘 风市
踝部取穴:悬钟 三阴交 昆仑 上巨虚 涌泉 跗阳
腰背部取穴:大椎 风池 身柱 至阳 悬枢 命门 腰俞 环跳 秩边 腰阳关
11.  感冒
(1)  风寒型:大椎 肺俞 风门 太阳(闪罐) 风池
(2)  风热型:大椎 曲池 太阳(闪罐) 风池 天突
若先在背部督脉及双侧膀胱经走罐,至皮肤潮红,再将罐具拔于俞穴及相关穴位。
骨伤外科疾病
1.  颈椎炎
症状:颈痛麻木,强硬,活动受限或痛引前臂,手指或有头晕,恶心
取穴:大椎 大杼 肩中俞 肩外俞 肩井 天宗 曲池 外关 风池
2.  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压痛,活动受限,夜间痛甚
取穴:合谷 曲池 风池 大椎 天宗 肩贞 肩前三针
3.  慢性腰疼
症状:持续性腰部隐痛,劳累受凉加重
取穴:肾俞 腰阳关 气海 命门 环跳 委中 阳陵泉 涌泉 阿是穴
4.  落枕
症状:因睡姿不当或颈部扭伤或受凉引起颈项强硬 ,转动不利疼痛
取穴:大椎 风池 风门 肩井 肩中俞 肩外俞 阿是穴
5.  软组织损伤
症状: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损伤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取穴: 上肢部:合谷 手三里 曲池 阿是穴
腰 部:腰阳关 委中 大椎 涌泉 阿是穴
下肢部:委中 承山 阳陵泉 局部随症取穴
6.  足跟疼痛
症状:足跟外伤,劳损或骨刺引起足跟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困难
取穴:承山 太溪 昆仑 涌泉 照海 阿是穴
7.  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后外侧及背外侧有放射样,烧灼样,针刺样疼痛,活动受限,劳雷与受寒加重。
取穴:腰部反应点 肾俞 腰阳关 环跳 秩边 委中 承山 殷门 悬钟 风市 阳陵泉
妇科疾病
1.  月经不调
(1)  经前期取穴:关元 三阴交 归来 行间
(2)  经后期取穴:关元 三阴交 太冲 肝俞 血海
(3)  经量多取穴: 关元 三阴交 膈俞
(4)  经量少取穴:关元 三阴交 肾俞膈俞
2.  痛经
症状:行经前后或经期腹痛或连及腰骶
取穴:关元 三阴交 气海 太冲 肾俞 肝俞 足三里
3.  更年期综合症
(1)  阴虚型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汗出,心烦易怒,面红颧赤,皮肤干燥或瘙痒,月经不规律 ,舌红少苔
取穴:关元 心俞 三阴交 肾俞 阴陵泉 外关
(2)  肾阳虚型
症状:精神萎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形经量多,面浮肢肿,尿多或尿频失禁,舌淡或舌胖嫩,边有痕。
取穴:中脘 气海 命门 心俞 关元 内关
儿科疾病
1.小儿肺炎
(1)风寒闭肺型
症状:畏寒发热,无汗不渴气促,痰白稀,苔白
取穴:大椎 风门 风池 肺俞 外关 合谷 曲池
(2)痰热闭肺型
症状:状热烦躁,咳嗽痰鸣,喘憋鼻煽,胸高抬肩,口唇紫绀,面赤口渴
取穴:大椎 肺俞 风池 丰隆 膈俞 鱼际 曲池
2.  小儿消化不良
症状: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精神萎靡
取穴:天枢 足三里 内关 中脘 关元 神阙 上巨虚
3.  小儿麻痹后遗症
症状:初似感冒,高烧退后小儿肢体无力,出现迟缓性瘫痪,肌萎缩,关节畸形,丧失活动力,患肢温度偏低
上肢瘫痪取穴:曲池 外关 肩贞 肩中俞 大椎 风池
下肢瘫痪取穴:大椎 风池 足三里 阳陵泉 腰俞 秩边 肾俞 环跳 昆仑 太溪 走罐效果更佳。
皮肤科疾病
1.  痤疮
症状:是毛囊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形成粉刺,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好发于青春期。
取穴:大椎 肺俞 肾俞 三焦俞 足三里 三阴交(局部走罐和刺络拔罐)
2.  荨麻症
症状:皮肤突起风团,瘙痒异常,疹块凸起
取穴:神阙 大椎 肺俞 大肠俞 曲池 血海
五官科疾病
1.  三叉神经痛
(1)风寒阻络型
症状:疼痛呈阵发性抽掣样痛,痛势剧烈,遇冷加重,得热则舒
取穴:大迎 颊车 下关 内廷 风门 合谷 外关 患侧走罐
(2)肝火上逆型
症状:疼痛乍发乍止,呈灼烧样剧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干而苦
取穴:曲泉 支沟 下关 大迎 大杼 肝俞
2.  耳鸣\耳聋
症状:以自觉耳内鸣响,听力减退或听觉丧失
症状:肝俞 关元 大椎 风池 涌泉 听宫 听会 耳门 翳风 太阳
3.  牙痛
症状:牙痛,龈肿
取穴:风池 颊车 下关 合谷 内庭 胃俞 肺俞
(苏向东 整理)
拔罐治疗常见病
拔罐适应症及主要穴位: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多症。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急性及慢性肠炎。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高血压。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心律不齐。主穴:心俞、肾俞、膈俞、脾俞。
心脏供血不足。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膝痛、裸部痛、足跟痛。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火罐疗法。
[神经系统适应症]
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肋间神经痛。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坐骨神经痛。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因风湿劳损引起的四肢神经麻痹症。主穴;大椎、膏盲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颈肌痉挛。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腓肠肌痉挛。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面神经痉挛。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隔肌痉挛。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痛经。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闭经。主穴:关元、肾俞。
月经过多。主穴:关元、子宫。
白带。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盆腔炎。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疖肿。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多发性毛囊炎。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下肢溃疡。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急性乳腺炎。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拔罐十要穴
拔罐十要穴
拔罐十要穴
1、足三里
功能:
一是扶正培元,强脾健胃;
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强壮肌体;
三是提高内分泌系统功能,增强免疫能力。
叩拔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疾
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尤其对消化系统的疾病、功效更为明显。
主治:
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消化不良、肝炎;神经衰弱、癫痫、失眠、头痛、贫
血、偏瘫、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遗尿症;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
月经过多;伤风感冒;膝关节炎、下肢关节炎等疾病。
2、关元穴
功能:
一是培根固元。
二是培肾壮阳,补肾壮阳,调经固冲,清热利湿,此穴
有培肾固本,调气回阳,主生殖,主元气之功效。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
三是补虚固本。此穴能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免疫能
力,防止衰老,主治诸虚百损,壮一身之气。
主治:
阳痿、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宫颈糜烂、子宫脱垂、盆腔炎、不孕症、遗尿、尿闭、尿失禁、膀胱
炎、肾炎、尿道炎、阴湿疹;痢疾、疝气、脱肛、高血压、糖尿病;健忘、神经衰弱;虚脱、身体虚
弱。
3、中脘穴
功能:
一是能调脾胃;
二是能降逆化滞。此穴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纳谷化湿,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
胃痉挛、胃溃疡、胃下垂、胃胀满、消化不良、呕吐、口臭、肠炎、十二指肠溃疡、痢疾、阑尾炎、
便秘、肝炎、胆囊炎、黄疸、高血压、心绞痛、中暑、癫痫、癔病、神经衰弱、失眠、咳嗽、哮喘、
吐血、子宫脱垂、月经不调。最主要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重要穴位之一。
4、内关穴
功能:
一是能理气活血;
二是能安神定志
主治:
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缓、心律不齐;休克、昏迷、晕厥、晕车、失眠、癔病、癫
痫、精神病;胃病、胃痉挛、呕吐、呃逆;膈肌痉挛、妊娠恶阻、低血压、无脉症等。对各种心脏
病、各种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疗效较好。
5、合谷穴
功能:
一是能清热解表;
二是能疏筋散风,通降肠胃。其中最主要的功用是清热镇痛。
主治:
感冒、咳嗽、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癫痫、精神分裂症;肠炎、痢疾、痔疮、小儿脱肛、
牙痛、鼻炎、鼻出血;扁桃腺炎、结膜炎、耳聋、急性肩风湿、五指痉挛、难产、麻疹、多汗、失语
症等。尤其对感冒后引起的头痛治疗效果更佳。
6、涌泉穴
功能:
一是清脑醒神,
二是安神定志,
三是清热散风。
对此穴位经常拔罐,可以导引肾经虚火及上焦浊气下行,并有疏肝明目、清喉定心之功效。可以降血
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防止老年性手足麻木及浮肿的作用。
主治:
休克、昏迷、眩晕、中暑、健忘、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癔病、精神病、小儿惊风;脑出血、功
能性瘫痪、功能性失语、面部痉挛、高血压、心绞痛、心肌炎、扁桃腺炎、咽炎、咳嗽、鼻衄、黄
疸、胃痛、水肿、阳痿、腰痛、膝关节痛、胸痛、视力减退、麻疹、疝气等。
7、阳陵泉
功能:
一是通筋活络;
二是疏经利节;
三是清热利胆。
主治:
下肢及腰背部疾病,如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脉管炎、类风湿、腰痛等
病。也是治疗肝胆疾病的要穴,对肝炎、胆囊炎、黄胆的治理作用也较好。同时还对高血压、癫痫、
遗尿、脚气等病有治疗作用。
8、风池穴
功能:
一是清心明目;
二是清热散风;
三是通窍活络。
主治:
脑血栓、脑震荡、脑膜炎、健忘、癫痫、精神病、偏正头痛,失眠、眩晕、甲状腺机能亢进,落枕、
青光眼、夜盲症、视神经炎、视网膜炎、鼻炎、咽炎、高血压、耳鸣、疟疾、耳聋等。
9、殷门穴
功能:
一是通经活络;
二是疏通筋脉。
主治:
腰痛、坐骨神经痛、腰间盘突出,下肢肌肉风湿症,瘫痪。
10、命门穴
功能:
一是补肾调经;
二是理肠固脱。
主治:
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遗尿、腰痛、头痛、耳鸣、痔疮、便血症及生殖系统疾病.
http://www.shennongyuan.com.cn/dispbbs.asp?boardID=8&ID=1701&page=1
报告
[论坛推荐] 蔚蓝热卖: 黄元御医学全书
拔罐保健,自古就有,
















照片名称:拔罐彩图 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