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如此 咸淡两由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3:26:50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在夏尊先生住所小住数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而已。

先生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

“一碟腌萝卜,你就不觉得太咸吗?”
    “咸有咸的滋味。”
    “不添茶叶,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
    “淡有淡的味道。”
    先生这样问,那是因为作为故交,他非常了解:昔日的李叔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安逸华贵、锦衣玉食的日子。

后来,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破卷席和旧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

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观照出人生的本来面目,这种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轮皓月,是何等空灵的境界。

    常言道:景由心生,境由心造。如此,面对并不完美的人生,少一分挂碍,便多一分自在;少一分苛求,便多一分安详;而多一分宽容,自己便也多了一分转圜的余地。
    丰子恺先生曾评价弘一法师:当教员,是个好老师;做名士,是个真名士……做一样,像一样,就因为他做一切事都心无旁骛、认真投入的缘故。
    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这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夏丏尊(“丏”读作miǎn,不是“丐”gài)(1886~1946年),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原名夏铸,字勉旃。1886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上虞县。15岁在绍兴府考中秀才,后进绍兴府学堂学习 ,1904年赴日本宏文书院、东京高等工业学堂留学,后因经济原因提前归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职,潘天寿、丰子恺等都是他的得意学生。1913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夏丏尊任国文教员,后加入南社,积极主张废除读经书、闭门造车、尊孔崇古等改革,增加世界新知识的教材。五四运动后,他与校长经亨颐等支持杭州各学校学生的爱国斗争,与沈仲九等编辑浙江教育会刊物《教育潮》,同年遭排挤离校,后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之聘在长沙任教,1922年回家乡,与陈春澜等集资在白马湖开设春晖中学,聘文教界著名人士朱自清、王任叔等执教。夏丏尊将自己简便的住所取名平屋,书门联:“青山当户;白眼临门”,以针对当时顽固分子歧视教育改革而发,同时撰写散文《白马湖之冬》,发表于上海报刊,浙东白马湖就此出名,叶圣陶、陈望道等知名人士也来该校演讲。

1924年,夏丏尊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1925年与朱自清在上海发起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取名学园,取园丁为培植桃李而创新之意。他创刊《立达季刊》,1926年起,他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兼课,并应聘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同时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所长,与同事合编《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出版。他又从日本转译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后几乎成为当时高小和初中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他自己的著作《文学与生活》、《平屋杂文》等也由开明书店出版,还给书店编辑《中学生》与《一般》月刊,为书店的发展付出了心血,30年代初,他成为该书店的常务董事。

1936年,他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主席。1937年抗战爆发后,复旦、暨南大学迁往内地,夏丏尊仍坚持开明书店编辑所,逐步收缩业务,以编字典为主。同时他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编委。

30年代末,应邀兼职于南屏女校高中部,任国文教师,生活清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深居简出,谢绝应酬。1943年,他被日本宪兵司令部逮捕,经日人内山完造等营救获释。

抗战胜利后,他与傅东华等文教界老友筹设中国语文教育会,准备继续振兴文化运动,1945年11月,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但因牢狱生活已毁了他的健康,于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葬于白马湖畔。重庆《新华日报》曾发表题为《悼夏丏尊先生》的社论,赞誉他为“民主战线的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