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基本技法浅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29:14
古代诗词鉴赏基本技法浅谈(2010-06-29 09:35:10)转载 标签:

教育

古代诗词鉴赏题,是大多数考生望而生畏的考点。究其原因,大体如次:其一,对古代文化缺乏基本了解。其二,阅读量过少,感性认识不够。其三,命题者命题概念上的混乱,考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答题。其四,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技巧比较茫然。

    那么,鉴赏古代诗歌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或者说有没有什么诀窍呢?

第一:注重相关信息。任何一首诗歌,我们都不应该把它看成孤立的个体,而应该想方设法搜索与之相关的种种信息,以期找到解答问题的最佳门径。这些信息主要包括:

    一、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求我们尽可能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方面的信息。大体说来有两个方面。

其一,作者的人生经历。诗人的人生轨迹往往在他们的诗作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或羁旅之愁,或边患之忧,或屈才之伤,或家国之痛……所谓“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产物,诗人某一时期的真情实感往往被忠实的记录在他们的诗作之中。像屈原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李白的傲视权贵与放荡不羁、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白居易的关注民生与仕途起伏、苏轼的才高于世而屡遭贬谪、李清照的亡家丧夫痛彻心扉、辛弃疾陆游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李煜的由一国之君而阶下之囚,等等,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遭遇,对我们理解他们的诗作无疑有极大的帮助。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6f5c0100gmjr.html) - 古代诗词鉴赏基本技法浅谈(一)_卢曰信_新浪博客

    其二,作者所处的时代。每一个作者都是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与作品,不可能不带有时代的印痕。因此,了解一些特定的时代风格,对理解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会有所补益。古诗的鼎盛时期是唐代,而有唐一代,历史上大致把它划分为四个时期。初唐时期,国力开始上升,时代需要作者尽快摆脱六朝遗风,于是有“初唐四杰”等大批优秀作家诞生。作品风格也逐渐由风花雪月宫廷御用转向广阔社会。盛唐时期,国力鼎盛,睥睨万古,“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以李杜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甚至伟大的作家喷薄而出,边塞风光、山水田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共同构成了盛唐特有的万千气象,一时蔚为大观,成为中华文学史的奇观!而这一时期,时代的主旋律就是旷达昂扬,开阔进取。进入中晚唐,大唐盛世不再,藩镇割据猖獗,中央集权式微,国家动荡,民生凋敝,于是感时伤世、哀婉伤怀之作逐渐成为诗作的主流。五代十国的战乱频仍、北宋的经济繁荣与边患不断、南宋的偏安江南与中原沦陷、元代的仕进无望与勾栏生活……凡此,对诗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些时代特色不可避免地会在作者的作品中有所反映。所以适当的了解时代特色,时代风气,对我们了解作家理解作品,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注意诗题。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区分诗歌题目、词牌和曲牌。词牌、曲牌是音乐曲调的名称,与诗歌内容是没有丝毫关系的,如“念奴娇”“虞美人”“中吕·一枝花”等。而诗歌题目大多与诗歌内容有某种联系,或标明时间地点,或显示人物事件,或暗示思想倾向,或表明观点态度……因此,赏析诗歌,对它们的题目不可不注意。如《春夜喜雨》,着一“喜”字,欣喜感情立现,而《喜见外弟又言别》,由“喜”而“又”,则作者的复杂情感如在目前。又如《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若不是愁思满腹以致让作者辗转反侧,何至于“中夜”起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洛城闻笛》都含一“闻”字,但一是“闻”捷报,一个“闻”思乡曲,所以虽同有一“闻”,但是其所抒之情何止相距十万八千里!故而,诗歌题目,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钥匙之一,不可不多看几眼,多想几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关注注释。

    正因为考生——尤其是理科考生对古代诗人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高考命题时,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注释文字,这些文字往往见于诗歌选文之后,有时甚至暗藏于考题之中。我们可千万不能小瞧这些注释文字,它们对我们理解诗歌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就是那把金钥匙。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如果没有注释文字,我们也许会把它当做一首个人际遇不时或羁旅乡思或怀才不遇,而“几生修得到梅花”极有可能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相提并论。显然,这些,都偏离了题旨。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答案只有一个,我们对作者不了解,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了解,只能按照一般的意象理解方法,作出如是结论。当我们看到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后,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又如2009广东卷是杜甫的《月》: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题目(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如果没有注①,我们就很难把握住作者的“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故而,赏读诗歌,离不开注释。注释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有些注释还能替我们解释一些生僻难懂的词,介绍有关典故的出处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它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
第二、全面解读意象。

    所谓意象,指的是作者写入诗作的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人、事、物、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象、事象、物象、景象。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我们常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千世界,万物纷呈,触目所见,何止百态?但是诗歌篇幅短小,需要极为精炼的语言。同时,目之所及,乃自然生态,非皆能言情达意者。诗作者必须披沙拣金,景与情通,方能真实准确地抒发由“此景”引发的“此情”。因此,意象类似于小说中的题材,而非日常积累的素材。

意象,是诗歌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基本因子,读诗需要读者“披文入情”,这个“文”就是诗歌中的意象。读诗,就是要从寻找、感悟、分析意象入手,进而体悟意境,整体把握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意象”解读需要读者做到以下几点。

    一、“找”。找出一首诗作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们要赏析它,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看作者写了哪些意象。通过寻找,我们看出,这首小曲的意象有:藤、树、鸦,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马,夕阳、人等,意象找到了,然后再做进一步的赏析。

    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同理,我们要赏析这首诗,工作的第一步还是找意象。“征铎、鸡声、茅店、月、板桥、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回塘”等。

    二、“联”。找到了诗歌的意象,只是诗歌赏析的最基础的一步,大量的工作还在后头。最为必要的一步就是要把诗作中的意象与作者描写它们的词语联系起来。从中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作者不大简单地列举些“象”,在写这些“象”时,往往有相关的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与之相连。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藤”是枯藤,“树”是老树,“鸦”是昏鸦。这 “枯”“老”“昏”,不就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吗?看到这些字眼,一幅荒凉凄清的景象不会历历如在目前吗?再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我们看看老杜描写意象的词语;“丽”,“香”,“融”,“暖”等,美丽,温馨,和谐,平静。能写出此情此景,此时作者的思想情感该如何呢?所以,仅仅找到有关意象的词语,对理解一首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意象与与之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进行体悟解读。

    三、“记”。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少意象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象征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已经具有特有的文化意义,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对于这些意象,要有必要的了解并记忆。应该说,这是学习古代诗歌必须掌握的基本常识。如:“柳”,亲友离别;“松”,“坚韧挺拔”;“竹”,“刚正有节”;“梅”,“傲霜斗雪”;“水仙”, “冰清玉洁”; “杜鹃”,悲哀怅惘; “莲花”,品质高洁;“梧桐”,凄凉悲伤;“杜鹃”,哀怨凄婉;“鹧鸪”,离愁别绪;“秋蝉”,悲凉凄清;“鸿雁”,羁旅思乡;“浮云”,游子漂泊;“冰雪”,晶莹高洁;“南浦”,送别之地;“长亭”,离别之所;“芭蕉”,孤独忧愁;“猿鸣”,哀愁忧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掌握这些物象的特殊的象征意义,对我们阅读理解古代诗歌有着不平常的意义,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

    四、“活”。前面说过,在无数作家的长期创作中,有些意象已然被赋予独有的象征意义,但是“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相同的物象,虽然不少已经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但是由于诗人情感的千差万别,仍然会在不同的诗作中赋予他们不同的意义。因此,需要我们灵活理解,千万不能拘泥。我们还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同样是咏蝉,同样是初唐诗人,虞世南写:“垂绥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骆宾王却说:“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位诗人都选取了露水和声响两个客观物象,但因为当时诗人的处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区别。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风雅自许,自负才华;骆宾王无辜遭诬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诗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声远”;一是“露重”“响沉”。

    同样是咏梅花。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这样写的: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咏梅》刻画的是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性格孤傲、坚贞自守的封建士大夫形象。这与作者的有志不得展有才无以用的身世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

  我们再看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6f5c0100gn6s.html) - 古代诗歌鉴赏基本技法浅谈(二)_卢曰信_新浪博客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这里反映的是共产党人铁骨铮铮、无私无欲、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这恰与共产党领袖的身份气质相适应。

    南朝宋人陆凯在《赠范晔》诗中,以梅花作为传达友情的信物,别具一格:“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再如下面几首咏梅诗作,也是诗人各有所托而意义各异的典型。

        早梅·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杂咏·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