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第一名園——張園【圖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33:06
 海上第一名園——張園★★★還舊樓主2011年9月30日搜集整理★★★
   石库门建筑群“张园”的前身曾名列清末民初上海滩私家花园中的三大名园(另两园为
愚园、徐园)之冠,被称之为“海上第一名园”。张园是上海滩最早的游乐场,也是近代上
海时尚生活的发源地、潮人聚集地。在晚清上海,什么服饰最流行?到张园去看吧!

   从威海路590号进入张园,可见一排竹篱笆下的弄堂墙壁上,一字儿排开了介绍张园人
文历史的画廊,一张张旧照片让人看到了张园在上海滩根深蒂固的历史渊源。人们惊讶地发
现这个石库门弄堂的前身曾经同上海滩上的重大历史变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这里
曾经引领过上海滩上的时尚风貌。

  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

  张园原是英商和记洋行经理格农(Grone)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
今石门一路)之西所筑的占地20余亩的花园别墅。1882年被富商张叔和购得,成为张氏别墅,
之后,张氏又在园西购得40余亩土地,拓展改造为南至威海卫路(今威海路590弄),北达
斜桥路(今吴江路),东西介于同孚路(今石门一路)和慕尔鸣路(今茂名北路)之间的一
座具有西洋园林风格的私家园林,并取晋代高士张翰不恋官位,思念家乡莼鲈美味,辞官退
隐山林的典故,将其命名为“张氏味莼园”,人们习惯称之为张家花园,简称张园。

  张园于1885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也是唯一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一家私
家园林,成为清末民初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当年的张园既像公园,又似游乐场,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园外柴扉,题为“烟波
小筑”。园内有抛球场、弹子房、动物园等,并有“海天胜处”剧场,由时谓“髦儿戏”的
女子京剧班演出,极负盛名。有时还演出滩簧、昆剧、马戏、魔术等。照相,是清末最时髦
的洋玩意,当时上海虽已有多家照相馆,但都在室内,布景皆为人工绘制。1888年秋天,张
园内先后开出几家照相馆,打出“照相连景”的招牌,游客可任意在园内取景照相,生意十
分兴隆。孙中山、黄兴、张元济等名人都在张园留过影。1892年,张叔和又在园中建造了一
幢高大宏伟的洋房,以英文ArcadiaHall命名,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则取其谐音称“安凯
第”。其西南隅有一幢高楼,名为碧云深处,环境极其幽雅。东北隅则是一座西式旅馆,馆
南有一个曲曲弯弯的池沼,上面架设一座虹桥,桥西植有垂柳,池沼中还有一座小岛屿。安
凯第的底楼大厅可容纳上千人ji会宴客,里面设置了舞厅,西餐厅供应西菜、茶点。据说当
年外地人到上海,张园之茶和四马路之酒是一定要吃的。

      1905年1月2日诞生于上海张园的“文明结婚”,被同时代人誉为“创新婚礼”之先声。
张园还是晚清各界著名人士ji会、演讲、展览、慈善义卖的重要场所,园内演说、展出频繁。
1902年,蔡元培等人发起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每周在张园进行演讲,举行反清
爱国ji会等。1912年4月17日,上海各界在张园举行欢迎孙中山的ji会,会上,孙中山发表
了重要演说。

  张园是近代上海时尚生活的发源地,游客除了在园内赏花、看戏、宴客、购物外,还可
以看到电影、马戏、焰火、过山车、热气球等新鲜玩意。万国赛珍斗宝大会、禁鸦片大会、
裙钗大会、剪辫大会等也都曾在张园举行。这里也是上海滩文人雅士、各界名流的聚集之地。

  霍元甲在张园设擂台吓退英国大力士 

  清光绪年间,余姚一位笔名赜安主人的诗人在《沪江商业市景词》中写道:“海天胜景
让张园,宝马香车日集门。客到品花还门酒,戏楼箫鼓又声喧”。可见当年张园盛况。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皮音在张园摆擂台比武。上海人邀请远在天津的武术大师霍元甲
前来与其对决。霍元甲接到邀请信后,欣然领命。他来到张园一看,差点笑出声来,只见那
个金发黄髯,长相怪异的英国大力士,口气大得吓死人。他自称能拉住急驶的汽车倒退,肚
子上能压八百斤的铁锤,能表演汽车碾身之术,还狂妄宣称:如有中国人能与他斗上十个回
合,他便认输撤擂,否则,他摆擂三个月的费用,每天一百两黄金由上海各界均摊。观看了
一会,霍元甲成竹在胸,便不动声色地悄然离开了。

  几天后,霍元甲在张园也设下一个擂台,擂台两旁的台柱上书有一副对联,上联:掌扫
西洋强暴;下联:脚踢东瀛横蛮。并在上海各大报纸的醒目位置登出广告:“病夫国之病夫
霍元甲,今来沪设擂专收各国大力士,虽有铜皮铁骨,无所惴焉,有以一拳一脚加我身者,
奉金表金牌各一个”。这分明是向奥皮音叫板,上海滩顿时轰动起来。

  其实,这个奥皮音本没有什么真本事,他不过是被一个叫沃林的外国人雇佣,想来中国
骗点钱,在双方商定比赛规则时,此人早已被霍元甲的“中国武术打擂法”吓昏了头。比赛
那天,霍元甲在张园的舞台上左等右等,却不见奥皮音来。原来,这个所谓的英国大力士自
知不是霍元甲的对手,早已溜之大吉了。霍元甲不战而胜,威名远震,一时传为沪上街谈巷
议的佳话。

  很可惜这样一座繁华所在,却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消失了,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张旧影,
让后人来追忆它那昔日的辉煌。如今这块地域已被

  一大片旧式石库门民居所占据,但是“张园”的名称还是向我们显示了这片土地曾经有
过的风华绝代。

  成为上海石库门露天博物馆 

  从泰兴路吴江路口矗立着的镌有张园两字的钢结构牌楼走进张园,仿佛迈入了上世纪二、
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个昔日上海滩中、上层人士居住的石库门建筑群采用了老式石库门的基
本格局,但增加了汰石子墙面以及外挑的阳台,并大量采用了彩色花玻璃和西洋装饰,每幢
房子都有着小巧的阳台和木制的百叶窗。一幢幢融合中西建筑理念和风格的石库门,形式多
样,古朴精致,表现了当时建筑潮流中折衷主义的时髦,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种象征。

  为了迎合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形式,张园的石库门里弄除部分设计模仿西洋联排式住宅
外,其布局大致仿造江南普通民居,这种弄堂布局的住宅在中国民居建筑中算得上是一种创
新,体现了建筑的海派味道。它仿佛一部上海生活史,民众的居住条件和风土人情都集聚在
这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是居住地方的含义,上海弄堂的冠名在明代《弘治
上海县志》中就已出现,明清延续下来的“里”在近代石库门弄堂更是广泛应用,如张园内
的春阳里、祥云里等就透着吉祥、幸福、和谐和温暖的意味

  张园41号的墙上攀着火红的凌霄花,门廊上挂满了鸟笼,使这幢老房子看上去生机勃勃。
抗战时期租界沦为“孤岛”,41号楼里曾挤满了前来避难的房客。那些因战火而失学的年轻
人,自发组织起了一支排球队,在弄堂内打球,寄托着他们一份对未来的希望。张园内还住
过一些文人雅士。比如福如里4号是吴眉孙旧居,吴眉孙(1878—1961),名清庠,别号双
红豆斋主,江苏丹徒人,曾参加南社。他藏书数万卷,颇多佳椠,加以眉批校释,一笔不苟,
即寻常简札,亦绝端正。福如里6号是邓秋枚旧居,邓秋枚(1877—1951)笔名野残、枚子、
鸡鸣风雨楼主等,广东顺德人,他曾创立“神州国光社”,开办《政艺通报》,亲任主编。
他还参与组织国学保存会,主编《国粹学报》。

  张园里最为气派的大概要算是77号住宅了,这是一幢中西合璧的建筑,两边对称,中部
设计成圆形小厅,上有圆顶,底层西为敞开式长廊,水泥方柱装饰着西洋花纹,与中式长窗
相搭配,两侧山墙上细腻精致的窗楣、窗沿装饰把这幢糅合着中西风格的建筑衬托得别有韵
味。

  张园大客堂原址为“树群夜校”

  位于张园中心位置的是被冠以“张园大客堂”之名的社区综合活动中心。走进“张园大
客堂”的院子,天井一侧的花坛内花木茂盛,暗香浮动。张园大客堂被布置成一个上世纪三
十年代上海滩有身份有社会层次的主人家客厅,里面陈设的老家俱、旧式三角钢琴和旧摆设
渲染出一股老上海殷实人家的居家氛围,让人犹如步入尘封的历史,仿佛闻到了陈年老宅的
气味。里面经常会举办一些文艺沙龙活动。那天我看到一些打扮得体的女士正在钢琴边练习
美声唱法,感觉和张园大客堂的环境非常匹配。这里的二楼是“张园书场”,在有故事的老
房子里边品茗,边听民间传统艺人说书,有时光倒流之感。

  张园大客堂的前身是“私立光明小学”,曾在1942年到1945年间做过“树群义务夜中学”
,学生经考试免费入学,老师不收一分钱的报酬,经费全部来自社会募捐。树群义务夜中学
晚上不但上课,还开展革命活动,培养了大批中共地下党员。

  1945年底,当时的光明小学负责人生怕“树群”进步活动给自己惹麻烦,拒绝将校舍再
借给他们,夜校只得搬去静安小学,可是1947年静安小学的负责人看到学生老师频繁参加进
步活动,也拒绝再将房屋借给他们。由于越来越多的进步学生去了解放区,学校又难以找到
合适的地方,于是就停办了。

  也许,正是张园内那种弥漫着浓浓老上海风情的弄堂和形态各异的石库门建筑,让这里
成了电影导演眼中最佳的取景点。现在的张园几乎每年都会迎来一两个摄制组拍电影或者电
视剧。电影《夜上海》、《团圆》、《股疯》以及电视剧《孽债》,冯小刚的电影节宣传片
等等,都在张园取过景。


张园所在区域的老式建筑群


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张园(老照片) 
经历了百年历史风雨的张园外貌
                                   
 歡迎進入還舊樓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