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创业_扬韬2009-07-05 11: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44:44

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工作与外快的共同点:它们都是0风险的。如果你的工作搞砸了,大不了离职重新选择一份就是了;如果你的外快没捞到,你自己也没有任何损失——因为除了外快,你毕竟还有一份工作可以获取工资

 这个角度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属于风险厌恶型,即大家都不愿意冒险,不愿意承担风险,而愿意获取稳定的收益。按照投资理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喜欢有一份稳定职业的人,收入并不高,他们也很难成为富豪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世界上为什么穷人多、中产多而富人少了——因为富人需要承担风险,富人有时候必须喜欢风险

创业,就是一种风险投资。与工作和外快不同的是,创业者除了需要投入体力、精力外,还必须投入资本。一旦创业失败,原来投入的资本将出现损失。或者说,创业者成功了,能获取丰厚的收益,而失败则将被打回“解放前”。这种风险,并非人人都可承受,即便成功了,也往往有运气的成分在。因此之故,世界上的富人确实没法多起来。

发扬韬略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要平稳地、低风险地实现发家致富的梦想。而创业的风险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要谨慎地考虑是否还应该去创业。怎么办呢?扬韬提倡的创业思想是低成本、低风险地投入,力求基本不承担风险但又能获得较大的收益

世界上有这样的好事吗?当然有!

2009年夏天,北京城出现了一批“开着私家车摆地摊的小白领”。这些小白领们以前为了赶时髦,买了车,贷款买了房,每天上下班开着辆小车招摇着,上班的时候奢侈地消费显摆着,突然发现囊中羞涩以至于没法支付房贷了,更有甚者,他们买车的钱也是分期付款的,现在连油钱都承受不起了,何况还贷!怎么办呢?只好下班之后去摆个地摊,卖点东西赚点外快。

可是,别嘲笑这种做法哦,他们正是典型的“创业”。他们需要先投入资金买进一些东西,然后投入一定精力来销售,赚取中间的差价部分。有的人一天能赚一两百元,有的人一个月能赚五六千元,也算不错的一种创业模式啊。

但这样的创业,同样存在着风险。什么风险呢?是销售额不足的风险。如果买货用掉1000元,加上油钱和功夫钱,他们必须卖出1200元才能保本。但如果因为刮风下雨或者城管冲击,造成自己销售困难,或者到最后把货砸在自己手里了,那就将出现亏损。到最后,他们只能自己消化掉这些货物。这就是:本来想创业,结果变成了自己消费。

所以,创业,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的。即便最简单的摆地摊,也涉及到“做什么”的考量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于市场行情完全不理解,凭自己的想象去进货销售,卖不掉,就亏本了。不管是谁,一年亏这么两三次,基本上就会被彻底砸晕,以后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要想不被砸晕,就必须低成本、低风险地从事初期创业

所谓低成本,就是投入的资本尽量少,占自己自由资金的比重一般不要超过20%。投入的少,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胜算的概率也就大一些。如果你的自有资金只有1万元,自己创业也投入1万元,一旦创业失败,岂非面临破产?

所谓低风险,就是一定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地方入手,不要从事自己完全陌生的行业和领域,而无论那种诱惑有多大。

要达到低成本、低风险的目标,最佳的做法莫过于从自己的职业中寻找新的机会,而且最好是自己外快赚得多且容易的时候再转而创业。此前,我们反复指出,一定要对自己的工作敬业,要把自己当成老板来要求自己,目的就是要在短时间内迅速熟悉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而熟悉自己所处的行业及其发展前景。通过工作寻找外快的机会,并进而寻找创业的机会,胜算就会大很多。

在创业史上,亚洲首富李嘉诚的经历能给我们更多启示。李嘉诚的第一份工作是到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但收入不能让自己满意,所以很快就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他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所以,别人每天工作8小时,他却每天工作16小时。一年后,他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随后,18岁的李嘉诚被升为部门经理,19岁成为销售公司总经理,20岁成为公司总经理。22岁,他辞职后,自己创业,专做塑胶生意,创业五年后,他的企业就变成了世界数一数二的大型塑胶花厂,李嘉诚被行内人士冠以“塑胶花大王”的雅号。

可以说,李嘉诚出道10年,完全围绕塑化行业在做,做得熟了,精了,便自己创业,创业又用心,很快成为世界老大。也正是创业积累下的第一笔财富,才让他以后从事地产生意有了扎实的基础。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如今的“白领开车摆地摊”,创业的精神可嘉,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找对了方向呢?比如说,如果一个人的职业是销售化妆品,他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十分精通,就可以在上班之外帮助部分人介绍产品,赚一点外快,再进一步,就可以自己买一些商品择机卖给潜在的客户,这就是创业了。但如果一个卖保健品的人,却买一些衣服摆地摊,就让人难以苟同了。

一个简捷的创业路径大致如是:

医生的主业是上班,外快是到别处兼职手术或门诊,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之后,扩大外快范围,直至辞职自己办诊所;

厨师的主业是上班,外快是到别的饭店临时顶工,当自己有了不同菜式的口碑积累后,承包一间饭店的厨房,在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自己开设一间饭店;

销售员的主业是上班推销,下班也推销,外快是向自己的客户群销售其它产品,客户群数量庞大后,自己购买若干产品销售,直到自己开一间贸易型公司;

……

这样的创业路径,风险足够小。投入的资金又比较少,压力轻,很容易逐渐做大起来。当创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考虑其它的方向。但即便是其它投资的途径,也应该坚持不熟悉不做的基本原则。

在发扬韬略系列中,我们提倡创业,但并不对创业所能获得的利润做要求。毕竟,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的,如果我们设计一条路径却硬要大家去创业,显得不太现实。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一个人在本职工作之外能赚取一些外快,又能逐渐找到创业的路径,那么,在40岁之前实现1000万元的目标就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否则,你就必须将自己的全部剩余精力用于投资,而且对于投资胜算的期望值就非常高。

实际上,发扬韬略系列的核心还是谈投资盈利。但我们为什么要在此之前先涉及到职业、外快和创业呢?因为从这样的路径中,我们能真切体会到投资的最重要的前提:不要亏损,不要冒风险。只有领悟到了这样的原理,股市投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人之所以在股市中亏损,根本原因是他的本职工作没有做好——他没有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出神入化,以至于无法用本职工作中获得的经验来指导投资。

所以,股市亏钱,不需要怨天尤人,只要想想自己的不足就是了:如果你本职工作做得好,难道会发现不了赚外快的机会?难道发现不了创业的机会?难道不知道做投资跟做工作有完全一致的道理:永不亏损!

本期互动:外快难赚?

扬老师:      您好!      我就您最新的一篇博文《外快》有点疑问,希望得到您的指正。

      我是一名普通的软件工程师,我们这行做外快的一般是网上拉活或者通过朋友介绍,我个人没有做过外快,但就我做过外快的同行们的反应,都说如果有得选,当初是不会再做外快活了,主要原因是太辛苦,几乎所有业余时间,周末,更有甚者上班的时间也会搭进去一部分。
      软件外快这一行恶性竞争非常惨烈,很多业绩比较差的小公司也加入抢外快单子的行列,导致外快的收入非常低。
      对于是否做软件项目的外快,我们在专门的程序员论坛上也有过激烈的讨论,几乎所有的前辈们都认为最好不要做外快,因为大部分的外快单子都是小项目,除了有点收入以外,对个人的技术提高没有好处,而软件开发属于知识密集型性的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想有所成长,业余时间必须用来学习新技术或者巩固基础知识,而做外快无疑把这个学习的时间挤掉了,对于有一些工作年限的人再做些小项目基本上属于重复劳动了。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做外快做得勤的一个月可能有5000~6000的收入,但是由于外快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可能本职工作得不到提高,工资水平可能好几年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学习,通过提升或者适当的跳槽,工资翻一倍是不稀奇的事情,这样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可以更好一些。
      当然我们这一行也有那么一小撮特别牛的人,通过做外快赚得比打工多得多的钱,当然他们做的外快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当然成为这种牛人也不是只要努力勤奋刻苦就可以达到的,所以就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了。
      我想请问杨老师,对于我上面说的情况,做外快是否适用?

分析与点评:

的确,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市场中很难发现明显的赚钱机会,甚至于本业内的外快机会也很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这样的机会。如果能在本行业、本领域内深钻下去,就可以在相似客户、相似领域找到更多机会。

当然,赚外快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包括精力和体力,所以,也只有年轻人才适合兼职赚点外快。至于付出的劳动是否值得,那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本例中,如果不赚外快,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升职加薪的机会也很好,那就何不老老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呢?毕竟,发扬韬略系列并不是一味强调赚外快,而是强调你必须达到的财富目标是:25岁,3万元,30岁,10万元。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又何必在乎是否赚外快,是否去创业呢?30岁以后要赚钱,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投资。而这,才是我们趋向的最重要的方向。

那么,投资,应该怎样开始呢?我们下期开始谈这个话题。

 

 

 

 

 

 

 

(《发扬韬略》是一个专栏,扬韬将在这个专栏中提出小散户在生活和投资中实现财富增值到千万元乃至10亿元的理论,以期望对普通投资者实现自己的梦想有所帮助。您有任何想法、疑问和建议,都欢迎来电子邮件交流,地址:touzijia1968@gmail.com。因精力所限,来信一般不复,但扬韬会在专栏的系列文章中将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