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43:53

《教育规划纲要》解读  

2011-07-13 20:22:49|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育规划纲要解读

一、背景和过程

二、内容和亮点

三、意义和实施

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准教育发展脉搏

2010年7月13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教育大会,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规格之高乃近年来少见。会议主要围绕着不久前刚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开。

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发表了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就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了重要报告;李克强副总理就贯彻落实这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国务委员刘延东就如何科学把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关系作了总结讲话。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战略目标催人奋进!

一幅宏伟的目标蓝图,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中绘就;一个科学的行动纲领,在世界和中国的热切期待中诞生。

教育规划纲要既系统设计、谋划长远,又突出重点、部署近期任务;既注重在理念和思路上进行阐述,又提出一些扎扎实实的政策举措;既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又对全社会提出了要求。

这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目标蓝图立足于未来10年,其深远影响将延续于长远,永载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

感悟与体会

当电视上只听到主持人声音未见其人的时候,我还在猜:是袁部长在主持会议吗?画面上出现了李克强副总理主持会议的形象,这让我感觉意外了。接着是在北京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同志全部到场,更觉隆重。然后是胡总书记就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重要讲话,再接下来是温总理就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几点意见。这样的阵容,这样的盛况,也许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

一是前所未有的振奋。这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它表明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态度,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决心。

二是前所未有的自豪。胡总书记讲话中对教育的作用、功能和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其实就是教育的竞争。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三是前所未有的紧迫。温总理的讲话中专门谈到了教师,说:我国现有1600万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奠基者。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光辉之处就在于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师范教育的目标决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

党的十七大从国家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

谋划未来,推动发展,中国如何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如何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2010年7月8日,是一个注定要载入中国教育史册的重要节点。

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出发,规划描绘了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科学确定了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总体任务、改革思路和重大举措。

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10年7月13日,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世瞩目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这里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总动员令。

大潮起,风帆扬。

中国,迎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崭新春天;

中国,开启教育改革发展新的历史征程;

中国,吹响人力资源强国的进军号角。

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扬帆启航。

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世界趋势,立足中国国情,满足人民期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任务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总体战略部署,是总揽全局的重大决策。

世界潮流浩荡汹涌,中国巨轮勇往直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育是强国之基,强国必先强教。

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发展在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基本要求。

这是一个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中央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未来10 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谋划蓝图。

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战略决策。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这是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战略规划。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出发点。

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战略部署。

各方面团结协作,精心组织实施,确保了决策科学性。

一、背景和制定的过程

(一)历史的回顾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都要制定和出台重要纲领性文件,为教育事业发展指引航向。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全国工作重心转移,教育事业怎样在新形势下发展,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1985年5月,正当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时刻,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教育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对于促进教育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迫切需求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由此,掀起了中国教育领域的思想大解放,开启了教育体制改革新征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绘制了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叶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蓝图。

为贯彻落实纲要,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全社会实施纲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应对21世纪的挑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这是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个文件、三个会议,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新的历史时代,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每一次会议的召开和纲领性文件的颁布,都将中国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中国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改革,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必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人才是保障,教育是基础。(邓小平)

(二)起因

1、为什么要制定《规划纲要》?

(1)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时期的标志是什么?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

今后10年是我国建设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国际形势的变化,国际竞争的激烈,都要求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济方式在转型。在这个时期我们非常需要人才。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人才,也就建设不成一流的国家。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关键时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和颁布,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文件。

(2)“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温家宝)表现在哪里?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我们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跨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实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教育的大体相当;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跨入大众化阶段。

1、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

2、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

3、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4、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

5、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

6、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

(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什么叫新的历史起点?两个迈进: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这就是新的历史起点。

新形势、新任务:

1,过去几十年教育着重是抓好学生上学的问题,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今后要转向上好学,接受优质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什么叫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五个“一”,办好每一所学校;配好每一位校长;关心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作用;教育好每个学生;让每位家长放心。做到这五个“一”就叫人民满意的教育。

(3)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

2,过去几十年我们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扩大规模,扩招建校,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由规模、数量、硬件为主的外延发展型转向质量结构软件为主的内涵质量提高型。

要求我们既要搞好课堂教学,又要搞好课外教育;既要给学生打好双基的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既要学生全面发展,而又要有个性的发展。

3,教育工作的重点过去着重抓硬件,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的建设、仪器的配备,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由继续抓好硬件的同时,要着重抓好软件。

抓教育思想的更新;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抓课程教学的改革;抓学校的管理;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硬件、软件都重要,并且软件更为重要。要提升内涵、苦练内功,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什么是新时代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视野下,教育的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而不仅仅是成绩;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接受;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而不是当下。

因为学生如果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能力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茫的人。

要从成长教育——成人教育——成才教育。

教育本是改造人的本领和人的潜能的统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替代不了人格的塑造。只有能?°转知为智?±的教育,才能真正承担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明的对话与沟通的重大使命。我想我们的教育要为?°化知识为能力、化理论为德行?±的教育助一臂之力。

培养学生要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

央视曝“教育八大潜规则”

也许是巧合。在周济被免,袁贵仁获任教育部部长的当天,央视报道了八大教育潜规则,称“其积弊之深令人震惊”:

潜规则一:免试就近入学——却争相择校;

潜规则二:择校费名亡实存——且都是“被自愿”;

潜规则三:叫停奥数——又现希望杯;

潜规则四:禁止以升学率排名——各校却以此争第一;

潜规则五:不得分重点班——就建创新班;

潜规则六:节假日不得违规补课——换个地方继续补,补习班挂名“家长委员会”;

潜规则七 :禁止有偿家教——你的学生我来教;

潜规则八:不得办全日制培训班——集体易地补课 。

有待破解“教育九大难题”

一是教育水平的问题。这是一个综合问题,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钱学森很遗憾,温总理很内疚。教育上不去,我们的科学、技术、管理就上不去,所以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世界大学排名靠后。教育水平问题,既是一个教育实力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能力的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民族的学习力和创造力问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问题。

二是教育公平的问题。这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三是教育行政化的问题。这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端。把不懂教育的官员安插到学校当领导(掺沙子),把教育的骨干内部提拔搞行政或外放地方去做官(自挖墙角或被挖墙脚)。

有待破解“教育九大难题”

四是教育产业化的问题。这是目前教育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五是教育的人才问题。我们现在最缺的就是蔡元培那样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来筹办教育。

六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问题。

七是教育的投资问题。

八是教育的竞争力问题。办教育有时也得赶鸭子上架、引狼入室。

九是教育的师德建设问题。现在有一些教师,学术不端,言行不端,玷污教师的名分。 
教育中的多与少

成人控制太多,个人兴趣太少

规定内容太多,自主学习太少

标准答案太多,发散答案太少

学科知识太多,  人文素养太少

学习时间太多,体育锻炼太少

纸笔训练太多,体验探究太少

作业练习太多,尽情玩耍太少

在校生活太多,闲暇去处太少

智力活动太多,体力劳动太少

记背死知太多,灵活运用太少

(直接告诉孩子结果的教育是最低级的教育方式,是对最愚笨的人使用的.自主招生.)

教辅书册太多,自主阅读太少

优越条件太多,艰苦磨练太少

分数评价太多,多元评价太少

性别同一太多 差异教育太少

男孩危机。举手投足少阳刚气,为人处世娘娘腔,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

综合表现不出色

应学武术,跆拳道.育阳刚之气.

男生:天性淘气叛逆、重钻研善思考、善于用望远镜看问题(男生往往重钻研善思考而轻阅读记忆,观其大略而忽视细节; )

现在教育方式的后果将到30年后才能体现,如果把男孩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

——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评眼下流行荧屏的“伪娘”

女生:情感听力发展早于男生.

重阅读善记忆.善于用显微镜看问题(女生往往重阅读善记忆而轻钻研思考,长于审视细节而忽视全局 )

语数外的学习,重记忆轻思考的考试对女生有利.(据统计,2007年高考,30个省份产生66名高考状元:其中女生46人,男生20人,女生比例超过70%。

《高考阴盛阳衰折射出教育制度改革问题重重的“冰山一角” 》

安徽专科(高职)以上的上线率,每100个学生中就有85个

是女生,15人是男生。(见2007年10月8日《中国青年报》)

85:15,比例之高,阴盛阳衰之极,令人瞠目结舌。比如今

年,据统计,男女状元的比例是17:35,男状元约占30%,

女状元约占70%;而文科状元男女比为1:8。

2007年9月1日《文汇报》发表沈致远先生文章:《女生垄断京沪苏浙高考状元的原因:一则喜一则思 》 )

今年高考成绩揭晓,京沪苏浙等地文理科榜首几乎全为女生所囊括。闻之一则以喜,一则以思。

首先是喜:非泛泛之喜,乃千年难逢之大喜。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女性始终排斥在科举大门之外。

一则以思:人文荟萃的京沪苏浙女生在高考独占鳌头意味着什么?我在想:女生获得高分是否与高考命题评分有关?是否与

中学教育方式有关?说得具体些:会不会试题过多限时太紧重记忆轻思考?会不会教材罗列叙述多启迪理解少?会不会教学照本宣科

多引导思考少?我认为很值得教育界深入了解认真思考。这决不仅是考试中男女谁占先的问题,果真如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我们呼唤创新型人才,然而我们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却不利于选拔创新型人才,由此并引导着基础教育的教学不能去培

养创新型人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缘木以求鱼?

频繁的题海、作业、死记硬背的考试,是男生的大敌,却是女生的专长;就是说,在其他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女生显然更适合当今的高考;换言之,当今的高考更适合女生。

“这决不仅是考试中男女谁占先的问题,果真如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全球化大潮冲

击下,如不善思考怯于创新,将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兹事体大,不可掉以轻心。”


女:厚德载物.淑女方幸福.

中性教育文化如增强,导致性别差异缩小,

民族创造力下降.

两性吸引力低,同性恋增,离婚率高

诺贝尔奖情结:

英国这样一个不大的国家仅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值得自豪的。

我们出去这么多留学生,也成长了一批人才,充实了各行各业,但确实很少有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那样的世界著名人才。每每想到这些,我又感到很内疚。——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

日本得诺贝尔奖达到了15个人。 200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给了三个日本人;日本科学家2002年夺得物理和化学两项诺贝尔奖。在化学领域,日本人已经连续3年获奖。

日本人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比较

日本人  最高学历  是否留学回国人员  所获奖项/年  获奖所在国

汤川秀树  博士  否  物理/1949  日本

朝永振一郎  博士   是  物理/1965  日本

川端康成  大学  否  文学/1968  日本

江崎玲於奈  博士  物理/1973  美国

佐藤荣作  大学   否  和平/1974  日本

福井谦一  博士  否  化学/1981  日本

利根川进  博士  医学/1988  美国

大江健三郎  大学   否  文学/1994  日本

白川英树  博士  是  化学/2000  日本

野依良治  博士  是  化学/2001  日本

小柴昌俊  博士   是  物理/2002  日本

田中耕一  大学  否  化学/2002  日本

南部阳一郎  博士  物理/2008  美国

小林诚  博士   否  物理/2008  日本

益川敏英  博士  否  物理/2008  日本

日本人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比较

中国人  高中前受教育地  高中后受教育地  最高学历  所获奖项/年 获奖所在国

杨振宁  中国  中国/美国   博士  物理/1957  美国

李政道  中国  中国/美国  博士  物理/1957  美国

丁肇中  台湾  美国  博士  物理/1976  美国

李远哲  台湾  台湾/美国  博士  化学/1986  美国

朱棣文  美国  美国  博士  物理/1997  美国

崔  琦  中国/香港  美国  博士  物理/1998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美国  博士  化学/2008  美国

高  锟  香港   香港/英国  博士  物理/2009  英国

高行健  中国  中国  大学  文学/2000  加拿大

你比较出来了什么吗?

▲日本人获奖所在国------日本产12个,美国产3个,国产率 80%;
中国人获奖所在国------中国0个,美国7个,英国1个,加拿大1个,国产率0%;

▲为什么?华人出了九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不过这些人都是在美国那块土地上。

▲问题出在哪里?温总理指出了症结所在:“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我们环顾左右,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灿烂笑容越来越少,老气横秋越来越多;想象能力越来越少,死板知识越来越多;创造能力越来越少,条条框框越来越多。

————温家宝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的讲话

学校教育:授之以鱼抑或授之以渔?

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曾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

聪明的孩子  智慧的学生

1.能够知道答案  1.能够提出问题

2.带着兴趣听讲  2.表达有力的观点

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4.能抓住要领  4.能演绎推理

5.完成作业  5.寻找课题

6.乐于接受   6.长于出击

7.吸收知识  7.运用知识

8.善于操作  8.善于发明

9.长于记忆  9.长于猜想

10.喜欢自己学习  10.善于反思反省

可以看出,前者的教育方式是授之以鱼,而后者则是授之以渔。对照一下我们现行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属于哪一种?培养的哪一类学生?很显然,是聪明的孩子。

学校教育:授之以鱼抑或授之以渔?

在我们学校中,一堂成功的课的标准之一,是学生能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没有留下任何疑难问题。

现实情况中,我们的学生年龄愈来愈大,就所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却愈来愈少。课内延伸至课外,学生踏入社会后,对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意识也越来越薄弱。

因为我们实行的是培养聪明孩子的教育,是教人“学会”的教育。而培养智慧学生的教育,则是教人“会学”的教育。前者重在接受能力的培养,后者旨在发现能力的培养。一种朝向已知,一种指向未来。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进了大学之后,反倒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了?!因为在大学以前的学校里,我们的教师总是在千方百计的将他们已有的知识教授给我们,却很少教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数学教育只教我们学到了算术的技巧,却没有学到数学的智慧。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越来越平庸的人。

2《纲要》编制的背景

制定一个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体现时代要求、中国国情、教情和人民需要的教育规划纲要是时代的召唤。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世情、国情、民情、教情。

世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制定教育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当代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速发展,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必须优先发展教育,长远谋划教育改革发展。

胡鞍钢: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年相继制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现在马上公布《国家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呢?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科技、教育和人才的三大竞争。因此,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

2006年,中国率先推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2009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了美国创新战略;

2010年2月,日本政府又公布《第四次科技发展基本纲要》,也提出了本国的战略。

2010年3月份,欧盟特别公布了《欧洲2020年新的战略》,这一战略主要是集中在科技、教育和创造工作。

由此可知,每一个大国都在力图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抢占高等教育、科学技术、尖端人才的国际竞争制高点,以便于立于不败之地。

胡鞍钢:中国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

《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三个核心目标:我们称之为“世界最大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这就意味着中国目前9000万的高等教育人口将翻一番,到2020年将接近2亿人。2亿人是什么概念呢?就是目前世界第五大人口国家。

中国政府制订了三大国家发展战略,制订了三大国家发展规划,确立了三大国家发展目标。这些战略和目标,它们是互补的,相互促进的,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支柱,也成为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三大法宝。

投资、消费、出口发展的三驾马车;

教育、科技、人才动力的三驾马车。

国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迫切需要。

2020年我国将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未来10年,我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目标,根本靠创新,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是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民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的迫切需要。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结合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解决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教育改革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教情——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但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形势的更高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努力把握新时期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改革创新中促进教育科学发展。这是我国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

第一个背景,就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大的制约瓶颈。

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是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温家宝总理强调:“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与国家未来”,强调“不普及和提高教育质量,国家就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这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认识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战略水平,就是“强国必先强教”。它不是一般发展问题,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科教兴国战略问题。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口号,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是要恢复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中国在世界上是什么样的国际地位?那就是在1830年之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三分之一。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没有一流的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教育就不可能建设强大的国家。

奈施比特《中国大趋势》

教育,一切皆源于教育。

教育应该是第一要务,

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重点,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必须放在首位。

中国未来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的进步

德国早在250年前就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

美国在100年之前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日本在战前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在东亚崛起最晚的韩国在1975年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

我国21世纪初刚刚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我们不把目光放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历史进程中看中国教育对于民族复兴的根本意义,我们就不可能找不到正确的道路。所以,党和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对教育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第二个背景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教育。

现在整个国民素质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建设经济强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当中。不可再生的传统资源不足以支撑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央强调必须加快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素质不高,创新人才不足,都制约着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这两者都受制于教育。

董健华先生讲: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在沉睡,信息技术革命时期中国刚刚醒来,绿色革命中国要全力参与。

中国靠什么参与?要靠教育奠定基础。一个就是基础教育要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另一个就是职业教育要为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奠定基础。没有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现代化,中国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

英国崛起的时候,英国人依靠的是蒸汽动力带来的工业革命;

美国超过英国靠电力革命,后来靠信息技术革命。

基础科学的突破和技术创新依靠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关键的素质就在于好奇心、对科学的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从整体上讲,恰恰现在的普通高中教育对创新人才的这些可贵素质培养是不利的,甚至是扼杀的;我们的职业教育更不足以支撑现代产业革命,我们从来不把职业教育看作人的智慧类型发展的一个立足点。这两个方面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

谁在控制世界?

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入选国家共计28个。

从品牌数量的国家分布看,美国以245个品牌,占据总榜的49%,成为榜中最强劲的力量。法国以46个品牌占总榜的9.2%,位居第二。日本以44个品牌占据总榜的8.8%,排名第三。

我们喝的饮料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 吃的快餐是麦当劳、肯德基;穿的衣服是耐克、BOSS、阿迪达斯; 坐的轿车是宝马、奔驰; 看的电影是美国好莱坞大片; 拿的手机是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用的电器是松下、日立、索尼; 电脑是IBM、戴尔; 芯片是英特尔的奔腾; 软件是微软的WINDOWS; 打印机是惠普; ……

事实证明:一个又一个实力超群的品牌正在越来越严密地把这个世界、这个星球包围起来,控制起来。
因此,到底谁在控制着世界?
表面上看,是美英等少数几个政治、军事强国用飞机大炮、军舰导弹在统治着这个世界。
但是归根结底:是可口可乐、微软、IBM、GE、英特尔、诺基亚、迪斯尼、麦当劳这样一些超级品牌巨鳄在统治着、控制着世界!

全国政府采购小汽车总规模为154.7亿元,洋品牌位居前四名:桑塔纳占22.97%、别克占18.20%、帕萨特占16.45%、本田占15.98%;而国产品牌所占份额极少:红旗占2.28%、中华占1.58%、奇瑞占0.70%。




中国成了“世界工厂” ,但情况令人忧虑。

在汽车行业里的合资企业,外资拿了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了70%的利润,而合资企业中的内资只能拿30%的利润。有专家估计,贴牌生产,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中国人最多拿到8%。有人将此现象称为“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甚至惊呼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 “第三次鸦片战争”。“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渠道(网络),四流企业卖产品,下流企业卖苦力。”

“中国制造”能否转型为
“中国创造”?

美国《洛杉矶时报》:“中国制造”开始让位于“越南制造”。

印度学者:“中国制造”将被“印度制造”取代。

9月5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过去30年,中国巩固了“世界低产品工厂”的地位,但从“纺织厂”到“硅谷”的转变并不容易,最大的挑战是培养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经合组织2007年8月底报告:中国单位研发的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科技产出只有美国的8%—9%,中国的科技效率只有美国的1/3左右。

2006年中国手机生产预计能达到3.8亿部,占全球手机产能的半壁江山。但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董事长麦戈文却指出,一件在美国售价49美元的电子产品(包括手机)中国制造商只能赚到30美分,是零售商的 1/24,品牌人的 1/30 。

中国汽车大国背后:外资拿走70%利润

中国汽车市场俨然已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一片乐土,如果现在哪家跨国汽车企业没有把中国市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恐怕才是罕见的新闻。

节节攀升的汽车产销量将中国推向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国的巅峰,但市场繁荣的背后却难掩国内汽车产业自身实力羸弱的真相。

中国汽车市场格局是国际资本以40%的资本,占据50%的份额,攫取70%的利润。

“包括在整车技术方面,自动变速箱就是空白,在汽车电子技术方面,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越拉越大,还有在汽车轻量化技术方面的空白等等,总之在汽车制造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跟国际上存在不小的差距。”付于武如是说。

附表 部分国际汽车企业利润构成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企业  时间  利润  中国地区利润

大众汽车 2010年一季度  7.03亿欧元   2.86亿欧元

丰田汽车 2008财年  亏损44亿美元  盈利10亿美元左右

本田汽车 2009财年  净利润31.8亿美元  28.6亿美元

通用汽车 2009年四季度  国际部税前利润7.38亿美元  超过3.6亿美元

福特汽车 2009年全年  27亿美元  21亿元人民币

现代汽车 2009年全年  25.7亿美元  超过40亿元人民币(北京现代)

“心灵”比“手巧”更加重要

20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是生产能力。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竞争是智力竞赛。

随着各国间贸易壁垒的消除,信息技术的全球普及,商品生产地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由此导致的是产业型国家的没落,创造与发明为核心的智力竞赛成为国力较量的主旋律。

愿10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尴尬不再重演!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简称大飞机公司)挂牌。董事会成员中有一名中央委员、两名中央候补委员,在国资委下辖的150家央企中绝无仅有。注册资本190亿。

大飞机——“现代工业之花” 、“竞争力的制高点”——“中国之翼”——汶川救灾的尴尬。

十七大报告:“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的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不到10%。

中国现在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

全国出口量中57%是来自外资企业。

中国企业研究和开发的支出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56%。

——厉以宁北大报告

既爱又恨的“贴牌生产”

知识产权是外方的

核心技术是外方的

中国得到的利益很少。加工贸易平均利润率只有3%-5%,我们拿到的利润少得可怜

消耗的是中国的能源

环境的污染又留在了中国

中国劳动力价格的优势不会太久

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而是买不来的。

把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第三个背景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教育。

有了党中央的重视,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老百姓的对教育的高度重视,这就构成了整个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老百姓更加关注的是教育的公平,但是我们教育的主办者、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还根深蒂固存在着精英教育思想,公平的、平等的教育思想比较差。

再一个就是老百姓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正发生着一个重大变化,他们在思考上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教育不能提升老百姓孩子的就业谋生的本领,我要这个教育干什么。我们的教育管理者、我们的校长,要看到老百姓、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三)《规划纲要》制定工作过程

制定过程(1)——酝酿

早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教育部就起草了这个中长期规划计划,但是后来还是耽搁下来了,为什么呢?国家要调整回去要很好的研究,在2006年,发生了两件事情,说明党和中央非常重视。

第一件就是召开了16届人民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还不是17大。16大政治局第三第四次学习讲课就讲到教育问题,学习内容就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教育的改革。当时顾明远和其他五个老师去讲的,讲的主题就是世界教育发展趋势。课上提出世界教育趋势就是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我们对比了我们国家教育问题与国外教育问题的一些情况。胡锦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提到了这个教育先行发展是作为我们国家的战略。另一个提到素质教育,是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一个人的重要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做了很多指示。

第二件事情,就是教师节前夕,开了优秀教师的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又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又提到了这个问题。06年6月~8月期间,温家宝总理连续召开了4次座谈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等。所以这次中长期规划的制定是党和中央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在规划纲要制定之前,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纲要领导小组。

在2007年到2008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多次讲话,要求教育要有计划有预算,不能盲目进行。

制定过程(2)——制定工作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调研阶段

在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展开了大规模的调研。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成立了以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14个部门参加的工作小组。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在领导小组会上做了重要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从2008年8月18号开始,组织成立了有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开始进行调研:第一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战略;第二是素质教育;第三是基础教育;然后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公平、体制改革、还有教育保障。11个小组总的是35个子课题分别调查。素质教育小组就包括了素质教育的标准,素质教育的改革,怎么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还有就是考试制度的改革,高考制度的改革,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有减轻负担。社会用人单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关系。

领导小组邀请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各民主党派、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海外高校负责人等各领域100多位高层专家组成咨询组,开了3次咨询会议。都是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主持。

第一、调研阶段

成立了东中西部9个省市分区域规划小组,7个教育分领域规划小组。又委托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进行平行调研,以及委托世界银行研究院、欧盟总部等国际组织及我国驻外60个教育处进行了国际调研。有几百份调研材料。

围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先后召开18次工作小组会、战略专题组会、咨询专家会、分规划会进行研究。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500余次,参与人员23000余人次。刘延东同志还考察了美、英、俄、瑞士、新加坡等国家教育发展的情况。吸收了众多国外的教育改革经验。

2009年1月上旬至2月底就4个方面20个热点难点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意见和建议210余万条,收到来信14000多封

胡锦涛多次深入学校调研,了解人民群众教育需求。2009年6月,胡锦涛在黑龙江省考察期间,专程来到从事特殊教育的哈尔滨市燎原学校,看望智障学生,祝愿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在审阅教育规划纲要文本时,胡锦涛特别批示要关注特殊教育。为此,教育规划纲要在发展任务部分专门增加第十章“特殊教育”的内容。

第二、文本撰写和研讨阶段

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撰写了大半年。文本初稿形成后,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和建议共4970余条,前后进行了40轮大的修改。刘延东召开多次专家咨询会议,听取各界人士意见。

2010年1月,温家宝总理亲自召开五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在这之前到学校(北京35中学)第一线视察、听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最后一次座谈会听取了学生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企业家代表,民办教育家代表,农民工代表。方方面面都听取了意见。

第三、公开征求意见阶段

2010年2月28日规划纲要讨论稿在各大媒体全文公布,在全国公开征求意见。至3月28日截止,一个月共收集意见建议27855条,媒体的评论和意见建议249万余条。

第四、审议与印发阶段
——国务院审议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味着“新教改”将全面拉开。

——党中央审议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会议对教育规划纲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份具有战略意义的好文件。

——第四次全教会审议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审议了《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29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正式文本对征求意见稿400多处的细致修改,再度让人们读出了民意的力量、改革的决心。

制定过程(3)——从数字看制定

● 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工作小组组织成立了由500多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近2000人参与的11个重大战略专题组。 100多位高层专家咨询。东中西部9个省市分区域,7个教育分领域

● 14个部门

14个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全程参与。

● 40多轮修改

起草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近300次,对文本稿反复讨论、认真推敲、精心修改,前后正式进行了40多轮大的修改。

● 1800余次会议

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先后在境内外召开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和研讨会1800余次。

● 3.5万余人次

直接参与调研、座谈、讨论的海内外专家和各方人士有3.5万余人次。

● 460多万条建议

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提出意见建议460多万条。

● 500多万字调研报告

教育规划纲要研制的调研阶段共形成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这次《纲要》研究制定工作,参加人员之多,征集意见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空前的。这是一次行政干部和专家的结合、领导和群众的结合的行动,《纲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领导层次之高(中央决策、总理亲抓讲话座谈)、调研范围之宽、社会参与之广(公开征求意见.网络)、搜集资料之富、文字锤炼之力、文本样式之新(内容提要.图表),前所未有。

文字千锤百炼 ( 极其慎重使命感责任感)内容丰富全面、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操作性强 。

教育规划纲要制定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系统设计与突出重点相统一、战略谋划与近期任务相统一、理论指导与政策举措相统一的基本思想。

全党全社会的一件特别大事

2020实现小康目标的重大举措

2050国家现代化人才准备工程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

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

中华复兴国际竞争的战略部署

教育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中国特色教育全书框架细目

(一)框架结构

四大部分22章70条,全文约27000字

(加序言和实施六大部分)

一、总体战略

二、发展任务

三、体制改革

四、 保障措施

(一)框架结构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

第三章 学前教育,第四章 义务教育,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第六章职业教育,第七章 高等教育,第八章 继续教育,第九章 民族教育,第十章 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 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 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 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 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 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 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 加强组织领导

实 施

(一)框架结构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结构

1《规划纲要》除序言和实施外,分为四大部分:

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2《规划纲要》设计了发展、改革、保障三大任务。

一是8项发展任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别是强调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

二是6项改革任务。即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

三是6项保障任务。即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推进依法治教、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简明框架内容:

三层思想

三大目标

20字方针

一个主题

八大任务

六大改革

六大保障

十大工程

十大试点

(一)规划纲要的三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规划战略的三大目标

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不能仅认为办学条件、楼房、校舍、图书设备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第一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第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第三,教育内容方法、招生考试方法、质量评价制度的现代化。第四,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第五,教育条件的现代化。第六,教育环境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细化为丰富动态的五大目标: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教育现代化可以先于社会现代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学习型社会

“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学会生存》)

传统三阶段:学习—工作—退休。现在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人类自身发展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21世纪是学习为中心的世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的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的衔接;是学习和工作的交替,螺旋式的上升。

网络时代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文字-印刷-网络三大文明阶段)。鼠标就是获知的钥匙,网络就是不关门的大学。

无处不课程、教育、学习

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知识造山造河运动,以时分秒改换时空。

※现代社会的四大变化:


(1)知识不断更新→饱读诗书不能终身受用;
(2)科技飞速发展→“一招鲜”不可能吃遍天;
(3)工作不断变动→“从一而终”已不再可能; 
(4)观念不断改变→“一 劳”不再可能“永逸”。

人力资源强国

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目标: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万人)9830  14500  19500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1.2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9.9  15.0  20.0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4  13.3  13.5

其中: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67.0  87.0  90.0

怎样理解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有规模、数量的要求。欧洲有些小国经济很发达,国民素质很高,但是人口太少,不能叫做人力资源强国,首先规模太小。

第二,更有质量的要求。正如这次纲要指出的,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第三,结构的要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年龄段。

第四,在国家生活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人才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起着重大的作用。

第五,国际公认。自封不行。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叫人力资源强国。

(三) 规划战略凝炼了20个字工作方针

(三) 规划战略凝炼了20个字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必须办

“优先发展”集中体现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强化了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重要使命 -------为谁办

“育人为本”深刻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改革创新——动力保证--------怎么办

“改革创新”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动力保证。

促进公平——基本取向 -------如何办

“促进公平”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期盼,确立了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如何办

“提高质量”反映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核心任务。

1,什么叫优先发展?

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

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投入优先保证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这就叫优先发展教育,概括起来“一个加强、两个更多、三个优先”。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符合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历史经验。在过去300年里,大约有5个后发型国家,通过采用教育优先发展模式,成功赶上或超过先发型国家,实现现代化。它们分别是美国、德国、爱尔兰、芬兰和日本等。

值得学习和借鉴

杨福家:16年前在复旦大学接待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的一段情景。当时,拉宾总理自豪地介绍:“以色列只有550万人口。其领土的60%是沙漠,90%是干旱地。但我们是农业强国,高科技强国。”我问:“什么因素使以色列如此强大?”他答了一句:“以色列有7所一流大学。”

以色列对教育的重视闻名于世,国家对教育的年投入占全国GDP的12%。

论土地面积,北京与以色列差不多;论人口,上海为以色列的3倍;论环境,我们60年和平,他们战火不断;论历史,我们的大学诞生得比他们早,京沪两地都有百年老校,却没有一所可与那7所相比!

值得学习和借鉴

520万人口的芬兰,已诞生两位诺贝尔获奖者。在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报告中,芬兰15岁学生的阅读能力、科学素养、数学等方面的综合排名已经连续三次高居世界榜首。

芬兰实行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免费制度,并且给学生提供书本、午餐和医疗服务。全国有10所综合性大学和32所理工学院,平均每12万人口就有一所大学和理工学院,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7%,位居世界第一。

建国二百多年的美国是当今世界的霸主,究其强盛的原因可以看出,美国走的是一条人才强国之路。建国近六十年的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通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凭的是政治?

凭的是经济?

凭的是军事?

凭的是文化?

凭的是精英——美国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超一流人才队伍。

美国建国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人口为全世界的5%,但是却拥有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到2006年,美国人均GDP已达到3.97万美元。这一组数据足以使美国具有称霸世界的实力了。

然而,支撑着一组数据的却是另一组数据:

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高达6.7%(现今虽有所下降,但也大约保持在6%左右),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2.7%(2005年),

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588.88人(2005年),

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为4629.26人,

拥有超过一半的世界排名前40名的大学,

拥有研究生数量号称为全世界的1/3。

2,什么叫育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不是以物为本.公益事业.不搞产业化.)

教育要回归育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以人的幸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不是以分为本)

以所有的人为本(包括学习不好的品德有缺点的弱智的家庭贫困的)

3,为什么强调改革创新

总理: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30年前靠改革今后还要靠改革。

[30年前教育改革走在前面。《高考:1977》;出国留学;  分级办学]

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体制机制制度要改。

总理: 投入亟待增加

质量亟待提高

体制亟待改革

4,为什么强调教育公平

当前最大问题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热点

——国内热点.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生活水准达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诉求。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合理化要求欲强烈

——传统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弊端日益暴露

——科学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总理的穷人教育学: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更多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数.(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农村教育最大最难.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发展

纲要最大亮点之一

5,为什么强调提高质量

各国教育规划主题词: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  人才本土化教育信息化  教育国际化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保障。

<达卡尔宣言>:“向所有的人提供受

教育的机会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他

们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不过是一种

“空洞的胜利.”

质量与素质教育:互为表里

—公平与质量。‘有质量的教育公平’(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

—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学校以及地区特色

—一大批一流的学校

—名师

—拔尖创新人才

20字方针的战略意义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工作方针的提出,是《规划纲要》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这一方针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工作方针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战略思路。

优先发展是根本保障,

育人为本是根本目的,

改革创新是内在动力,

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今后10年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它们既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又相辅相成,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南。

——袁振国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20字方针的内在关系

工作方针一共是五句话,20个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育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系统内的根本要求,它强调的是学校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部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围绕育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两大工作重点,如果说促进教育公平主要解决的是“有学上”,那么提高教育质量主要解决的是“上好学”,这两件工作是今后十年我们教育工作的两大重点。

第三部分,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优先发展强调的是全社会对教育的大力支持,(外因)那么改革创新着力强调的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内因)所以我们把这两个看作是促进公平、保证质量的两项重点保障条件。

(四)一个规划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战略主题。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

1、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以前没有提过)。

3、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素质:身心健康  思想道德好  科学文化水平高.

一个第一

三个方面

三个基础

三个重点

一个第一-----健康第一

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所

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令人吃惊。近六成的近视(即视力不良)率、近两成的肥胖检出率,肥胖儿中10%患有脂肪肝。“变宽、变胖的速度超过了长高的速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说,“现在的孩子有畸形化发展的趋势,逐渐玻璃化了”。中国青少年“杯具”了

身高体重胸围形态指标增长。

近视眼.…  体能素质下降:

软(肌肉)硬(关节)笨(动作不协调)晕(前庭耳蜗神经)

高中生80%头疼眩晕、失眠精神不振作、注意力难集中。

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

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

眼睛近视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

我觉得日本的教育,现在是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比方说日本的幼儿园都能够让孩子在冬天锻炼。

韩国小学生军训

2010年7月15日,来自韩国首都首尔的156名小学生参加了在安山市大阜岛为期3天的军训夏令营。

三个方面

1,坚持德育为先。德育为先 (品格)就是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怎么理解,就是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能力为重。

培养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四个学会:知识技能,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事做人

(六个学会:学会知识,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3,坚持全面发展。做到三个统一: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个基础__

(中学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决非为将来某种专门之准备.不是通往大学输送带上一个环节.不是大学生生产流水线)

身心健康,

走向社会,

终身学习.

核心:道德人格

“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也不用管?”

合格

可靠

教育的价值在培养健全的人格。

“养成共和国的健全人格”(蔡元培)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人格:性格+哲学.

与生俱来的性格+后天学习掌握的哲学

哲学:做人准则:

不撒谎,

不给人添麻烦.

正直,

不贪得无厌,

不要只考虑自己私人的利益.(日稻盛和夫)

三个重点——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公民: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他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社会的关系。(卢梭)

责任感比较缺失问题是怎么造成的?就是因为中国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导向,让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的行为模式——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事情你都不用管。这样基本上就是说孩子只要学习就可以,而其他的像品德、习惯都不用负责了。我觉得这个导致了今天青少年最大的问题,就是责任心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

“责任感是所有品德中,影响力最大,也是最基本最必备的品质.

缺乏责任感,人们对抗不了苦难,抵御不了财色的诱惑,导致犯罪或堕落.相反,在责任感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而变得坚强勇敢.

像水泥使建筑物坚固一样,责任感使我们的道德坚固,抗拒诱惑和考验

(英 塞缪尔.斯迈尔斯)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1)学前教育:幼儿园的发展规模。现在是2500万,在2020年将要达到4000万,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这次两会提的最多的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这些年重视学前教育,现在学前的入园率只有50%左右。所以远远不够,

2.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就是大部分的儿童基本有两年的时间在幼儿园接受教育。

3.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包括我们这些发达地区。

4.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像留守儿童,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那么谁去办学前教育呢?不单是政府,政府起引导作用,大力吸引社会的资金,不是说所有工作政府包下来,但政府要起主导作用。政府有责任,特别强调这一点。那么引进民间资金也是政府来办,政府筹备资金,而且要规范幼儿园的办学行为,收费标准等等。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2)九年义务教育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重点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不是全国的均衡,这个做不到,所以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现在的不均衡呢,主要是东西部不均衡,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不均衡,城乡不均衡,城市里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不均衡。现在要解决这个东西部不均衡,很困难。不太可能。北京市城区的工资和农村工资差了六倍,所以十年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急需解决以下问题:加快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因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需要寄宿,要有人管。现在很多乡镇合并了,所以就带来一个困难,离家远了,就要寄宿;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配齐各学科教师,特别是外语课的老师十分缺少,开足规定课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这也是因为要均衡发展。许多农村学校建设并不坏,落后其实就在于老师,老师的水平不行。这就要老师和校长多交流。实行优质高中和优质职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为了发展均衡,把高中的名额分配到初中,这就避免了不均衡。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等等。

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胡锦涛总书记讲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所谓让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文本专门有一节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际上这一点非常难,教育部已经发了38次文件,但仍然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这个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是教育体制问题。这也跟中国传统观念有一定的问题。

强调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强调减负政府有责任,家庭有责任。纲要里讲到政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有时间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入学的依据。(特别强调)奥数就不能作为入学依据。奥数班拿奖可以不用高考保送进清华北大这些重点大学啊。大家都办起奥数班了,初中办了,小学也办了。现在这个奥数班成了一个生产链了,有人统计这个奥数有上亿的资产。所以这个问题呢,纲要里明确指出,不能将各种考试和竞赛成绩作为入学的依据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3)高中阶段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纲要规定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比例相当。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是打基础,高中阶段就不一样了,是培养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基础阶段,所以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到要努力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各门课程的学习,这句话就是说要文理分科了,但还补充到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觉得呢不要文理分科,因为这个文理分科是高考逼出来的,高考的体制决定了,所以没办法,我们这个大学都要讲文理结合呢,讲通识教育。高中就文理分科了,教育规律不合理啊。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多样化的办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

高中阶段,根据我国人口情况统计推算,2015年中间有一个低谷,所以到时候也会影响到我们高等院校的招生。再一个就是毛入学率现在是79.2%,到2020年要达到90%。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4)职业教育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办学的机制. 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调省、市(地)级政府的责任。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我们国家现在非常需要职业高中的技术人才,所以,这次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克服同质化倾向,去行政化。现在很多高校都想办成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专科学校呢要大力升本,本科学校呢又要带研究生,所以这个同质化倾向很明显.现在就是要克服同质化倾向。要建立分类体系,要分层次。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之后呢,并不等于一个数量的概念,根据这个国际化上的规定,毛入学率达到15%就是进入大众化了,而我们达到24.5%已经进入大众化,大众化的概念并不等于都是一样的大学,大众化其实是多样化,它的结构要多样化,专业要多样化,所以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这个问题这次讨论的也很激烈.讨论提出要取消什么处长级的校长,什么科长级的校长,都一样,就避免了很多问题.现在山东取消了,反映很好,学校之间也平等了.

高等教育现在呢是2979万人,2020年到3550万人.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教育的活动。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

到2020年,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什么是学习型社会,就是探求学习发展的社会。学习型社会里头的各个组织都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里头的个人都应该是学习型个人。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我们的党是学习型党.我们的政府应该是学习型政府,企业是学习型企业.这里很明确的提出这个概念.

争当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校长,学习型教师。

(五)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八大任务

(7)民族教育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

(8)特殊教育

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纲要》发展目标中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专章,体现了全民教育、全纳教育的理念。这里说的就是我们要重视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这8项任务实际是“5+1”。“5”是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5项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也就是国民教育;“1”就是指继续教育。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此外,按照中央领导要求和群众意见,《教育规划纲要》专门把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列为两章进行规划。

全纳教育:教育的未来之路

全纳教育:一个有点陌生的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的理念首先是针对残障儿童提出的,但现在使用得越来越广泛。在不同的国家全纳的含义不同,但总的理念是一致的。

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杜越介绍,全纳教育其核心就是将教育作为个体和社会发展基础的一种承诺。它有三个基本点:一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二是每个学生都有得到尊重的平等地位;三是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每个学生都需要特殊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应该容纳所有的学生,接纳学生的所有。

这种新的教育观要求学校要成为欢迎所有学习者的学校,学校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把他们的差异看作是问题,不把他们当作问题学生。新的教育观和新的学生观,要求从感情上温暖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目标上引导学生,专业上激励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让学生热爱校园生活,感受快乐和幸福。

全纳教育提倡“爱生学校”,其教育实践,就是要创建一个以学生为本、处处热爱学生的环境。具体包括创建和营造最为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高效;建设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安全舒适的学校环境,使学生在学校里有安全感;创造一种没有性别、种族歧视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平等、互助、合作中成长;营造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环境,积极鼓励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办学。

(六)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改革

《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讲体制改革。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在制度体制上改革创新。《纲要》特别突出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也是总理一再强调的,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这次特别强调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系统推进。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套。

这次改革还有一个特点是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整体设计。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凡是阻碍培养人才的制度就需要改革。这次改革十分重视改革的统筹考虑,分步推进,先行试点。同时要看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许多改革涉及到教育与外部的关系。

2010-2020年教育改革方向

(六)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树立人才培养的“五个观念”:

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

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纲要》中提出三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逐渐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到中学逐渐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并形成自己的专门志向。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位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

(六)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改革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清理并规范升学加分政策。”

多元录取包括:高等学校普通本科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对特长显著的学生,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就业的定向录取;有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能力的破格录取。要作到信息公开,社会监督。

(六)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改革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职责。办出特色,避免千校一面。文本中提到学校要去行政化。

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中小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

(六)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改革

4.办学体制改革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5.管理体制改革

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了提高决策科学性,要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

6.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与合作水平。请进来,走出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走出国门办学

教育改革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七)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包括加强师德建设,提高业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设特岗计划,实行每五年一次培训,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落实教师绩效工资,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体现总理讲的"教育家办教育"。

2.保障经费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牲收入增长;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共经费逐步增长。2012年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4.推进依法治教

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制定修订各种法律法规。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七)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规划纲要》不仅提出了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也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设计了要在近期启动实施的10个重大项目和10个改革试点。

通过重大项目的实施,在解决“能上学、上好学”问题上迈出更大步伐;

通过开展重大改革试点,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七)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1)十大工程(重大项目):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特殊教育发展工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

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程。

(七)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2)十大试点:

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七)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六大保障措施

6.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知情权、参与度。鼓励和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结语:

《纲要》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要落实《纲要》,关键在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勇于试验。

教育发展在于改革,教育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创新在于学习和大胆试验。

(二)亮点

亮点之一: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将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十分突出。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

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 。北京幼儿园的月学费至少1000元,而且几乎没有上限,2000、3000、5000……入园时还需要交至少一万元赞助费

中国学前教育的资源稀缺和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报名,排队一两年才能确保孩子进到“勉强能接受”的幼儿园。

学前教育决定中国未来

“中国的幼儿园教小学的课程,小学教中学的课程,中学教大学的课程,大学重新学习幼儿园的东西。比如,对人讲礼貌,诚实,守信…”不少在华日本企业的老板曾向我表述同样的困惑:“年轻员工学习能力强,迅速明白原理,但缺乏礼仪和诚信,不懂怎么对待上司和客户,心态混乱,非常功利。”

幼儿园的小朋友,上午:第一场学书法,第二场学弹琴;下午:第一场学画画,第二场学围棋;晚饭后:第一场学舞蹈,第二场学游泳,孩子累死了,家长累死了。为什么?大家都基于一个理念:全面发展!有利于成长啊,有利于冒尖啊。

今天中国的学前教育跟基础教育没什么两样,教师和家长都急于向孩子灌输知识,书法、外语、钢琴、数学…急功近利,觉得学东西越早越好,试图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完备所有知识面,并把它视为“成功”的唯一途径。

中国不妨参照日本经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无疑受益于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日本孩子在3—6岁几乎都在上幼儿园。老师在实践中教的无非三项:一,如何与同学相处;二,如何礼貌对待长辈;三,如何靠自己解决问题。

——旅华日本作家加藤嘉一

亮点之二:
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在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进入公办学校的前提下,发展民办教育,提供选择机会。

汗颜,中国最奢侈的中学与最寒酸的学校比较

公平发展

胡锦涛: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温家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

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继续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规模和覆盖面。完善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女在全日制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确保不因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等而失学。将特殊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

各地积极采取措施:

硬件

对不合格学校实施限期改造。

软件

对不合格学校进行有效整改。

资源

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

政策

调整老政策,制定新政策。

需要思考的问题

均衡发展: 设定基准,不削峰填谷;

均衡发展: 办出特色,不千篇一律;

均衡发展: 螺旋上升,不左顾右盼;

均衡发展: 内涵发展,不只重硬件;

均衡发展: 提高质量,不降低水平。

亮点之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继续坚持“两为主”原则。

2009年的统计,我国有1.3亿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如何享受“同城待遇”,包括如何解决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已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亮点之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各种考级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社会很多人呼吁取缔奥数班成绩加分政策。

令人震惊的小学生试卷

侄子在市里某著名小学读书,我侄子的母亲去参加家长会,带回了两套侄子的考试试卷,我很好奇,拿过来看了看。看了现在小学生的试卷后,我震惊了!这是什么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

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把大大的“×”,我就奇怪了,我也是想到的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吗?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这就奇怪了,因为是个春天的夜晚,就要是这句有春风的?要是这个思念故乡的人不是江南的,是不可能说出“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话的。一个东北人春天思念故乡,会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该更准确。再扯远点,思念故乡,一千个人可以吟一千句不一样的诗,这个也可以有标准答案的吗?

令人震惊的小学生试卷

还有个题目:《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

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个好大的“×”。

但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这就更奇怪了,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吗?为什么“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不能喜欢?就一定要喜欢“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句?对比这两句,我也喜欢“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令人震惊的小学生试卷

再看别的试卷,更莫名其妙了,比如“请说出阿拉伯数字的来历,是哪个国家创造的”,侄子不知道,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只好上“百度”去搜一下,才知道是古印度人发明的。莫非我吃块猪肉,还一定得知道它是哪个养猪场养出来的?

最后有个题目让我彻底崩溃了:请用一句话说明“π”的含义。侄子回答的是:π的含义是圆周率,竟然打的是“×”。这就奇怪了,正好我太太大学读的是理科,我马上问她,“π”是什么意思,她说圆周率啊。

两个人狂汗,问了侄子半天,他也没说明白,大概的意思,标准答案是:π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领域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我无语了。——中国青年报 2010-05-20  王波

令人震惊的小学生试卷已经失去人性

5月20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令人震惊的小学生试卷》一文,作者以侄子的两套考试卷考题和答案的荒谬逻辑,发出这样的拷问:这是什么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希望吗?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想培养出一大批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吗???

笔者在读这篇文章时被一道道雷人的考题整得狂晕,我估计如果以我现在的思维去对付这种题目,不用多久我就选择跳楼了。因为,作为考题已经失去了人性,这些题目根本没有想过学生是有思维的人。而作为教育,这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育,简直就是摧残和践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每个人都有着梦想灿烂的童年,当置身其中昏昏然走过童年,作别少年,再到大学的校园,我们常常发问,为什么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世界级的杰出人才?笔者以为我们再也不能把这个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议题放在大学里来讨论。殊不知,曾几何时我们已经被没有人性的考题禁锢着思维,被摧残式的教育践踏着原本优势的禀赋。好比一张玄净的白纸,被无章法的大笔走过,已经非纸非画,大学的改革再怎么彻底,也不能给这废纸添上神来之笔,因为谁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教育上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仅做蜻蜓点水的研究,任何时候病不能除,反而会病入膏肓。我想以一个常人的思维来出题,我们定不能让答案如此没有人性的标准化。因此,我们虽不能给钱学森之问给出合理的解答,但至少,让教育尊重每一颗闪耀着灵光的童心。

这样的试题你见过吗?有意义吗?!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宝贵时间都是用在做题、应考,没完没了的作业。有些习题、考题是没有多少用处的,甚至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为了考学生编出来的。

李岚清举了两个数学应用题,一个水池子注水5分钟以后注满,放水8分钟流光,问同时注水、放水几分钟能够注满。现实生活中哪有这种事?这边注水,那边放水,傻了?

李岚清还举了一个例子,某项工程,交给三个工程队。甲工程队多少天做完,乙工程队多少天做完,丙工程队做多少天完,甲做完多少天交给乙,乙做了多少天交给丙,丙做了多少天以后三家一起做。如果我们的工程都这么干,那质量怎么保证?出了问题找谁?考题是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

现实生活中很多有用的知识没出,知识有一个深广度,对中小学生来讲主要是广度,要学习广泛的知识。深度是高等教育,不要搞混了。不要越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知识。

“趣味数学题”有两解 老师家长吵起来

刚开学没几天,市民文先生就差点跟儿子的数学老师吵起来,原因是两个大人为一道小学三年级数学题的标准答案发生了争执。

这道题是:一根竹竿长7米,一只蜗牛从下往上爬,白天往上爬3米,晚上往下爬2米,请问爬上竹竿顶端需要用多少天?

文先生说,儿子这学期刚上小学三年级,学校发了一本叫做《天下通》的教辅资料,这道题在第二页的思考题中。儿子在作业本上写的答案是:5天。但是第二天,老师却在作业本上给了他打了一个刺目的红叉叉。

儿子回家后对他说,老师评讲作业时说了:“蜗牛白天往上爬的3米,要减去往下爬的2米,一天只能爬1米,因此一共要爬7天才能爬到顶端。”

“是5天就爬上去了啊,因为最后一天,蜗牛在白天爬了3米之后,就已经爬上顶端,晚上就没有必要再往下爬了。”文先生说,他觉得儿子的答案是正确的,一定是老师判错了,于是在第二天去找老师解释。

“趣味数学题”有两解 老师家长吵起来

但是老师并不认同文先生的思路。他说:“数学题不是脑筋急转弯,一定要按数的逻辑来答题。蜗牛在第5天虽然达到了顶端,但是马上又要往下爬,并不是真正爬上顶端。”

文先生认为,老师是在“扳歪道理”,只是简单的数字计算,而没有考虑实际场景,这个答案并不符合题意,但是与老师争执了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老师坚决的态度,也让文先生心里犯了嘀咕:“真不知道是老师错了,还是自己错了。”

据了解,在现在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中,还有不少这样的题,都号称是“趣味数学”,看似与生活有关,却让学生们很是为难,常常是绞尽脑汁也难得出标准答案。

张德军老师说,在小学数学中,只有到了高年级才涉及一些例如鸡兔同笼、抽屉问题等趣味数学问题。低年级学生学数学还是要重在课本,不要乱去做教辅资料,因为这些资料良莠不齐,过难过怪的题目很容易误导孩子。

亮点之五: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营造“行行出状元”氛围。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

亮点之六: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

教授的坚持为何难成“教育美谈”?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中国青年报 8月25日)

在教育发展历史中,通过教授的坚持,就把某位学生录进大学,留下了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美谈,比如,当年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总共只有25分的钱伟长,却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物理只有5分的他,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这让人见识了当时教授的声望,以及当时大学的公信力、办学活力。而且,这不是个例,几乎是当时大学教育的常态。可为何现在,教授的坚持,却可能(甚至很多人相信)变为“条子生”、“关系户”的交易呢?

复旦8名教授请求录取偏科生遭
陕西招生办拒绝

这是因为今天的大学,已不是那样的大学;今日的教授,也不是那时的教授。简单地说,那时的大学,已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实行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那时的教授,不受外界的影响,视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为生命,在教育与学术中,坚守的是教育标准与学术标准,而非利益标准——对于这样的教授,很难将其与腐败联系起来。与之对比,我国当前的大学,普遍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学术管理与决策,教育和学术的尊严已然不再,更别提教授个体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

在我国大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也由此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看,大学只有自主办学,才能使学校具有灵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只能失魂落魄;而另一方面,把办学自主权交到没有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的办学者手中,人们担心,极有可能被乱用,教育的公平将失去保障。

亮点之七: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学校普通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未来十年,我国高招本科将建立健全5套录取机制:普通高考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

中国近现代偏科严重的大师们

中国近现代偏科严重的大师们

中国近现代偏科严重的大师们

但愿“三钱”别成大师的句号

阻挡“国学奇才”的不是制度是公信

事件回放: 19岁的陕西学子孙建坤凭借古汉语和历史专长,赢得了8名复旦大学教授的联名举荐,却因?°搞不定?±招生办一方图章,从此与这所知名学府失之交臂。

这一故事特别让人感伤。在高考制度下,该有多少像孙建坤这样的偏科人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从此与高等教育无缘呀!更让人郁闷的是,他不仅通过了自主招生面试,而且离陕西省一本线仅6分之差,可就这样,尽管复旦大学强烈请求破格录取,并且派人专门前往沟通,最终仍然未获放行。而说起来,陕西省招办乃按规章办事,从程序上讲并不存在问题。(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纵观当下高等人才录取生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自由录取还是高考录取,可谓丑闻连连。各地频现的诸如?°罗彩霞案?±等事件,不但令人们原本以为相对公平的高考录取蒙受信任危机,而且更使得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制等自由录取制度一出台便深陷质疑漩涡。可以说,招录制度的运作对大多数?°凡人?±都难以体现公平、公正,个别?°奇才?±即便再出类拔萃,同样难逃要么被泯灭,要么破格后又遭质疑的命运。

正如该地招考办担忧的那样,?°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分数不达录取线,却可以通过校方和教授的坚持,进入名牌大学。?±可以说,招考办的顾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下众多?°特例生?±为什么最终成了?°特殊生?±、?°问题生?±。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妄自忖度,复旦大学的破格录取存在?°猫腻?±,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监督体制尚未赢得广泛信任的前提下,真的一切皆有可能。

难道不是这样吗?环视当下众高校,其行政化等管理机制弊积,异化出了一系列诸如?°教授论文作假?±、?°高校虚报录取率?±等丑恶现象,这无不令高校及师者队伍的清誉、形象大打折扣。在如此语境之下,?°关起门来?±的自主招生本就饱受非议,又如何对破格录取自证清白呢?

可见,扼杀?°奇才?±的,并非我们招录制度的?°冥顽不化?±,恰恰是制度本身不够?°铁面无私?±,存在太多灵活性所致。倒不是说,招录制度中不可存有灵活操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自由录取等招录制度尚未构成?°方圆?±,灵活难免成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幌子?±,令?°特例生?±沦为暧昧的?°特殊生?±。

只有广大殷殷学子们生长在阳光的招录体系下,不再成为?°罗彩霞?±似的悲剧中人,?°奇才?±们的破土而出才可能是时代的喜剧。

亮点之八: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令人期待和鼓舞

亮点之九: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补贴标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制定教师住房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约有1600万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全国大部分地区教师工资为每月2000元左右。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城市地区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生活压力也使很多农村教师无法安心从教。

亮点之十: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激发教师积极性。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探索在职业院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为“副高”,与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不对等,这在客观上影响了教师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利于稳固并提升教师队伍。

亮点之十一: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鼓励出资办学。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

依法明确民办学校变更退出机制,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依法得到国家保护,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依法退出。国家认可出资人的合法权利,尊重出资人的权益,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民办教育领域,促进民办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0.09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824.4万人。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分秋色的局面相比,我国的民办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亮点之十二: 2012年教育投入占GDP4%

将加大教育投入,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未来三年,要加强税收征管,大力推进税费改革,保持财政收入稳定较快增长,还将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筹措其他财政性教育资金、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等措施实现4%的目标。

4%比重——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

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少超过3%。其中2002年达到3.32%的峰值,此后又有所回落。目前,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均值为4.8%左右,中低收入国家的这个均值反而更高些。高等教育方面,我国此项财政性经费只占GDP的0.6%,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已超过1%,主要发达国家平均为1.7%。

观点:相比之下,我国对教育的投入显然偏低。国内大学除少数民办外,绝大多数为公立大学,教育经费应主要来自政府拨款。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是《决定》中唯一一个数量指标,应全力兑现。

教育“追4”: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教育“追4”行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拉开。1993年,4%就被写进了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希望在上世纪末完成。然而,十几年过去,教育投入一直不曾达标,成为政府与社会之痛。

核心提示:

□4%是基于国际标准和我国国情提出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

□4%的目标,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数据以2006年为主。(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以教育投入为例,2006年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平均约为5.4%,世界平均约为4.6%,中国约为3%;

中国教育投入比例距离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由此可见,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加大投入,需要真抓实干,需要群策群力。

三、重要意义和实施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引领未来。

教育规划纲要谋划描绘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指南,是科学发展的行动纲领。

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总体战略,这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点。

用什么引领未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这是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基点。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崇高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教育规划纲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远景描绘,是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一)重要意义

1. 这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现了尊重教育规律、推进科学发展的主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这一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全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发展什么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根本性重大问题,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充分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贯穿始终,把尊重教育规律、推动科学发展贯穿始终,把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贯穿始终。

2. 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动纲领——教育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题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就我国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时期、新阶段,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成为我国教育承担的重大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新世纪新阶段国家教育战略思路的重大创新,为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3. 这是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行动纲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反映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必然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是教育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根本思想。

育人为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4. 这是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行动纲领——突出改革创新是教育规划纲要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任务繁重艰巨,教育改革创新更加迫切。与以往有关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划纲要相比,本次教育规划纲要更加突出改革创新。

5. 这是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规划纲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指南

这次教育规划纲要在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同时,专门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20字工作方针。

其重要内涵是: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其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这一方针,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总体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的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明确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核心内容、发展动力、根本任务、工作方向,是教育规划纲要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为了研究制定20字工作方针,起草组组织专家搜集、研究中外教育发展史、教育发展战略方针,结合中国实际,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研究报告,草拟了数十种方案,经过领导、专家、各级教育工作者反复研究、讨论、筛选,最终确定了这一20字方案。

以20字工作方针引领教育发展,必将开辟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6.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中国教育的宏伟战略构想——“两基本、一进入”是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即“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重要目标,“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是落实十七大关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入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的重要基础。这一战略目标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必然结果和社会贡献。“两个基本”是前提,“一个进入”是整个目标体系的核心和落脚点。

为此,教育规划纲要还把战略目标细化为5个具体目标: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7. 教育规划纲要构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展现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辉煌前景

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继续强调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重点任务,突出了终身教育理念,首次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进行系统规划,构建了以国民教育为主体、覆盖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列了专章,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8. 教育规划纲要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教育改革、破解教育难题

教育规划纲要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拿什么来回应社会关切,让人民群众满意?关键在于如何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重大问题。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组织实施了10个牵动全局、影响深远、带给人民群众实惠的重大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部署了10个重大改革试点。

教育规划纲要还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各方面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对诸如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学前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考改革、高校行政化、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予以积极回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纲要》)颁布实施。由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将进入长达10年的战略机遇期。

“战略机遇期”是中国教育的“蜕变期”,是中国教育的“质变期”,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教育就会迎来一个“凤凰涅槃”;丧失了这个“战略机遇期”,就会延缓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教育就会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退。

笔者坚信,教育战线不会辜负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民的殷切期望,会牢牢把握住这个难得的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把教育事业推向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有作为的10年战略机遇期

这必将是一个中国教育由大变强的战略机遇期。与中国经济一样,中国教育从总量上看,在很多指标上,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国教育还不强。这里,中国教育强不强,关键看未来10年我国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能否得到真正提高。

这必将是一个中国教育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跨越的战略机遇期。在未来10年,决定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不在是靠建设、靠规模拉动,而是靠理念、靠创新、靠文化、靠特色、靠教师队伍素质,等等。

这必将是一个中国教育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我国教育改革正面临着一系列的体制与机制突破的挑战,不突破旧的体制和机制,教育改革将寸步难行。推进新旧体制的转换,这将是我国教育改革不得不迈过的一道坎。

有作为的10年战略机遇期

这必将是一个中国教育为中国未来赢得主动权的战略机遇期。正像温家宝总理不断强调指出的:“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这必将是一个中国教育为提升“国家软实力”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的生存与竞争,不仅靠国家的军事、科学、经济等硬实力,也靠国家的文化、品牌、创新等软实力。说到底,“国家软实力”的建设要靠教育来奠基。

教育战线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把我国教育引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着力提高我国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不但决定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命运,而且将会直接影响2020-2050年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影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实施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一要原原本本地学习《纲要》文本;

二要认认真真地学习总书记、总理的讲话精神;

三要扎扎实实地推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

只有思想是浪漫的,缺少思想的实践是蛮干的,思想+实践才是灿烂的。

当前

一抓学习,领会好中央精神。

二抓制定,制定好本校、个人发展规划。

三抓落实,推动基础教育工作。

四抓试点,重视教育科研引领。

温馨提示:

1、不要把自己单纯地视为一个听众,而应该是一个研究者;

2、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一个学科的教 师,首先应该把自己视为教育者;

3、教育改革不是按照某种指令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探索过程,而探索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

信心与力量

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Yes,we can (是的,我们能够做到)。

——奥巴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毛泽东

结束语

神州展宏图,万物尽朝晖。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教育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现在,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施工。如何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需要我们继往开来、戮力同心、不懈奋斗。

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翻开了新世纪的新篇章,我们相信,伴随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中国教育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次扬帆启航,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