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原文——读后感——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17:15

 

 

 

这是一篇值得一看、更值得再三研读的文章。本文是马克思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作者以优美的文笔、深刻的语言,慎密的思考,严格的推理,使人兴奋、鼓舞,给人以震聋发聩的力量。文中所表述的一些见解和许多哲理性的语句都深入实际,给人启迪,时隔一个多世纪,本文仍对广大青年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可惜这样的好文章已不再是年轻人的必读文章了。

文章第一部分(1-2段)是破题,点明了本文的题义。指出人能够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马克思敏锐地指出这种选择实际上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这种选择也可能会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导致他人生的不幸。由此马克思认为,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年轻人的首要责任。

 文章第二部分(3-16段)是承题,从选择目标.虚荣心.幻想和理智.的关系..我们的能力等三个方面.对青年人在就业时的选择展开了论述。在选择目标方面,马克思指出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他自己看来伟大的目标在支撑他前进,然而这样的目标却可能受到各种各样的外在干扰,反而使我们变成了幻想和盲目的感情的奴隶。可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他的追求所决定,丧失了生活目标的人,也就失去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所以我们必须慎重的考虑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目标是否真的能鼓舞我们的生活,这种职业是否是我们的内心所需要的,我们所自以为的鼓舞是否是一种误导,我们所自以为的内心追求是否是一种自欺欺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认为应该考查究竟什么是鼓舞我们的来源本身。接下来,马克思从虚荣心.幻想和理智的关系角度对鼓舞的来源本身做了分析。马克思认为我们很容易受到虚荣心的蛊惑而忘记理智对我们的指导。在他看来,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使人觉得是鼓舞的东西。更何况一个人还会很容易就被名利所裹挟,完全受不可抗拒的欲念所左右,听任偶然的机会和幻想去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再是听从理智的教导,根据他在社会上的地位来做出自己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如果“最足以炫耀的职业”也成为了职业选择的标准,由于 “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但是,我们不仅容易受虚荣心支配而唤起对某一职业的热情,我们还可能受到幻想的控制,把我们的选择美化成为“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这样就使我们不会仔细而全面的分析这种选择,不会衡量这种选择的全部份量,也就是这种选择所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紧紧依靠远处的观察就做出了某种选择,“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一旦我们受到了虚荣心和幻想的支配,理智就对我们丧失了控制。因为这时是感情在蒙骗我们,是幻想在蒙蔽我们,使我们无法对这种选择做出经验的考查和深入的观察。如果这种丧失理智的局面发生了,那么,我们就应听从我们的心的提醒,想到支持我们的父母,想到他们所走过的漫长人生道路,想到他们所饱尝的人世辛酸。我们的父母会重新唤起我们的理智,使我们能够冷静的研究,认清我们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重大责任。当我们愿意面对这种选择所可能导致的困难后,我们依然对这种选择充满热情,并且热爱这种选择,“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因为这时我们所做出的选择,就不再是受盲目的热情所欺骗,而仓促做出的了。但随之马克思又机敏的指出,这种选择并不是唯心的,表现为我们并不能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这种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由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所决定了。而这种关系在我们能对他们产生重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理智的看待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接下来马克思就我们自身的能力对我们的职业选择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这其中他主要谈了我们的体质与我们的职业选择的关系。他认为,我们不能忽视或者说藐视我们的体质对我们的影响。也许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意志可以超越于我们的体质,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的体质会更快的拖垮了我们的事业。没有好的体质,我们的事业就如同建筑在松软废墟上的大厦,是不会立的长远的。我们不能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一场精神原则与肉体原则之间无休无止的斗争。如果真地出现了这样不幸的局面,我们就无法安静地工作,我们没法想象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却能够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人们只有在安静的土壤中才能够结出成熟的果实,伟大壮丽的事业与安静是密不可分的。虚弱的体质是我们没法适应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够长久地工作,更加体会不到工作本应带给我们的乐趣。但是职业的操守却仍然逼迫着我们去努力工作。这样我们不仅不能做好工作,反而会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是无用的人,体会不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还有什么比这种妄自菲薄的感情更令人痛苦的吗?这种感情难于靠外界的赏赐来予以补偿,他就象可怕的毒蛇那样吞噬我们的心灵,吮吸着那其中可以滋润生命的血液,反过来却不停的向我们的心灵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腐蚀着我们的灵魂。马克思指出,一旦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选择了那种实际上是超越我们自身的能力的职业,那么生活就将对我们做出惩罚。这种惩罚不一定表现为外界的指责,却能比外界的指责更加令我们痛苦不堪。

第三部分(17-29段)是起讲,这也是本文最精彩的部分。马克思在这一部分阐述了自己选择职业所遵循三条标准。那就是尊严,具有正确的思想以及能接近完美境地。17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鲜明的指出我们的职业应带给我们尊严,我们应坚信这种职业是建立在正确思想的基础上的,这种职业能够提供广阔的的场所让我们为人类服务,并接近完美境地。这种共同目标使一切职业都变成了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下马克思分三部分作了论述。18-19段,马克思谈了尊严对职业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所谓“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具有尊严这一特点的职业,并不一定是最高的职业,但总是最可取的职业。在这种职业中我们不是被沦为工具般的奴隶,而是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的进行创造,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的职业。他不必在这一职业中做出不体面的行动,哪怕这种不体面仅仅是表面上的。接下来的20-25段,马克思就一种职业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思想上作了论述。他写道,不仅有失尊严的职业会贬低我们,而且那种建立在我们后来认为是错误的思想上的职业也同样会贬低我们,使我们深感压抑。到那时我们只能依靠拙劣的自我欺骗来解救自己,这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因此我们应当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它不但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本身的尊严,而且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而年轻人一旦能够 选择自己所珍视的职业,就一定会非常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居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这是一种交互的作用。在这一部分,马克思还谈到了自己未来所从事的思想这门职业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从事抽象思想研究并为之竭尽全力是高尚的,这些职业看来似乎是最光荣的,为之牺牲性命也可以在所不惜。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这样的职业对于那些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年轻人是最危险的。由此,他得出的看法是抽象思想研究这种职业能够使才能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因而,选择这种职业一定应该慎重。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年马克思对自己未来选择所做的冷静思考。这一部分最后一节即26-29段,马克思鲜明的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明白无误地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不能认为个人幸福与人类幸福这两者的利益是矛盾的,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这二者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这种观念真的是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和永恒的魅力。如果我们孤立地来看待二者,单纯为个人而劳动,我们也能取得一点点成功,比如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亿万富翁,但是绝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反之,“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下面那句话可以说是马克思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的主题——也是本文不朽的名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句话写在马克思的人生之初,它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真是一前一尾对马克思的一生作了完美的概括。

 

本文也许是我们所能看到马克思最早也可以说是最短的一篇文章了,比起他未来受到高度重视的那些鸿文以及浩如烟海的关于那些鸿文的研究文献,本文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然而,事情就是那么奇怪,恰恰是这篇短文里隐藏着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秘密。这篇文章展现了马克思高尚的人生境界,潜藏的需有待未来去验证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那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这些精神上的特质恰恰是后来者应该研究和吸取的东西,因为他们是与马克思的学问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东西,脱离了这些精神去研究马克思的学问就如同研究那被从身上砍下的手一样,就再也不是那双活生生的手了。后来者为什么很难站到巨人的肩上,可能与对这种精神的忽视是有很大关系的。

首先,为人类或者说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构成了一位伟人一生不断奋斗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在动力。爱人民是学习的动力之源,这句话可能会受到不少“聪明人”的嘲弄。那么请看看下列事实吧,马克思,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琴纳,罗素,列宁,毛泽东,曹雪芹,鲁迅,邓稼先哪一位不是以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这一精神,而那些嘲弄他们的“聪明人”呢,追名逐利,得意于一时,却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人生的要义,短利,小利,私利使他们失去了本应取得的人生更大的幸福。这就有如开车,在不翻车的前提下,动力有多大,车就能开得有多快,有多远。一般的小汽车与赛车比赛是没有取胜可能的。通常的后来者在伟人知识的宝库里获得莫大收益时,却往往忘记去继承伟人的精神财富,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一方面,它使后来者学的有限,还有可能走入迷途,另一方面,这种做法也是违背伟人追求的。在当今这个崇尚知识就是力量,教人做事而不教人做人的年代,这种做法尤其应该引起高度反思,我们那么多聪明的学生为什么成就有限,学习没有动力,与忽视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难道是没有关系的吗?难道小康,创新性领导人才这些追求就真的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吗?难道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还没有启迪我们一点什么吗?我们的年青人是否过早就失去了黑格尔所提倡的青年的精神,由于时代的艰苦,对于日常生活的琐事予以了太大的关注,而忘记了现实的最高的责任是在于努力奋斗去复兴并拯救国家民族生活上政治上的整个局势。

其次,精神的高尚确保了伟人科学思维的深度。科学研究是一种既充满乐趣又充满艰难探索的劳动,诚如马克思所言,只有那种不畏艰难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高峰。而那种为了金钱,权力,功名投身科学的人,当面对挫折与困难,艰难与险阻的时候,是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的,更不要说去面对那由于误解而导致的数不清的污蔑攻击甚至性命威胁了。即使取得了小小的成功,由于世俗名利的侵袭,也很难继续奋斗和努力下去的,这就阻碍了他们一生长远的成就。当他们沉浸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的喜悦时,那客观世界的奥秘以及人生的真谛就已经远离他们而去了。科学研究是这样,我们从事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伟人往往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勇于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他们并没有将理想与追求流于空谈,而是以其一生去实践它,他们都有一股中国人称作拼命三郎的劲儿。其实伟人也是由平凡人成长起来的,也吃五谷杂粮,也学和我们同样的知识,而问题在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做学问,而不是把学问当作玩具去奉和皇帝的新装。当我们在向黑暗妥协,在向世俗生活献媚的时候,他们却敢于毅然前行,不屈不挠的向着人生的目标飞奔。当我们面对早年的作文说着当年还太幼稚的时候,伟人们却会问心无愧的说,我一直在实践着自己当年的追求,甚而比当年想的做得更好。真不知道是我们更聪明,还是伟人更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