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37:18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基本释义

  又称“双半社会”。   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和主权,而实际上政治、经济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社会形态。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社会经济看,封建的自然经济由于资本入侵而开始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仍然是广大农村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城市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占优势的是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受着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同时又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力量比较软弱。从政治上看,国家形式上仍保持独立和主权,但领土已不完整,外国可以设租界,成为国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大权都受帝国主义的控制,成为半殖民地国家。半殖民地国家或者受一个帝国主义控制,或者受几个帝国主义控制,在国内形成代表不同利益的官僚买办集团。中国是受着几个帝国主义侵略和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形成原因

本国因素

  与欧洲等地的发达国家不同,本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态,形成了比欧洲国家更为强大的封建经济。长期的封建社会使人民对世界形势缺乏足够了解,整个社会普遍存在本国中心的心态,排斥外国文化。在商品经济不甚发达,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雇佣劳动现象受到本国意识形态的制约而难以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迟滞不前,国力相较于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差距。在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本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原有的商品经济也受到强烈冲击而发展缓慢甚至倒退。原本封闭的市场被卷入在世界范围内相互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使得经济发展日趋殖民地化。同时本国固有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本国固有文化特色,但掺入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思想,如拜上帝教的基本教义。政治上受到外国的控制,为倾销商品而控制海关关税;通过设立租界开设工厂。似的国家在全方位受到资本主义的控制,但依然存在着形式上的主权。

外部因素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后生产力空前的发展,来自本国市场的利益已不足以满足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大量商品的生产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与劳动力来维持。这样一来占有拥有丰富原料、广阔市场与廉价劳动力的封建国家成为资产   

阶级的首要目标。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态度均为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利用国家机器来维护本国资产阶级,以外交、经济乃至武力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寻求殖民地。对于采用贸易壁垒等利用政府封闭本国市场的国家,一律以武力解决,再以不平等条约来确定开放市场的法理依据。将本国商品倾销到这些国家的市场上、收购当地的原料。持续不断的贸易往来令这些原封建国家的市场上商品价格与供应需求的关系同世界范围相一致,标志著该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经济上呈现出殖民地化的趋势。随著外部因素的不断加强,最终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殖民地倾向将愈加明显。





重要影响

殖民地经济

  长期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导致本国工业几乎没有发展,一味以输出原料为贸易主要形式,并形成强大依赖性。常此以往就会形成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各殖民地半殖民独立运动时,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往往在经济上并没有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在经济上依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保持了殖民色彩,成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全球贸易的主导地位和有力的竞争,打压没有市场竞争力的原殖民地国家原料价格,抬高工业成品的价格,形成价位“剪刀差”。随著77国集团的成立,这种价位差的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没有消失。

文化冲突

  在一些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对外来文明及他们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敌视,互不认同。其中在中东地区和东亚的表现尤为突出。在中国和日本,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权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冲击,其统治地位遭到挑战。有时外来文化可能会与本国文化思想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包含有多元结构的新思想,借以推动社会前进。但这种冲突有时不仅会存在于文化思想界,而是以政权更替、武装起义等极端手段来表现。无论最后文化冲突的结局如何,都   

在进一步削弱本国文化的影响力。这种对立现象一方面被认为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摒弃不文明现象、教导落后文化的积极手段,但也有大量的观点提出这种对本国文化思想的摒弃是社会思想混乱、流血冲突乃至暴乱等危害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源。

思想社会运动

  出于对国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国家的思想激进分子采用引入先进科技、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技术的手段来推动本国的改革。这种改革的成功国家将转型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有时改革会遭到本国保守封建势力及有敌意的外国干涉下失败,反而加强了本国殖民地化趋势。同时部分国家在改革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图将本国引入共产主义道路。

民族自卑心态

  随著20世纪中叶世界殖民体系的不断瓦解,取得主权独立的国家中,由于国内矛盾尖锐、经济萎靡不振,或者国家经济发展出色,但人民精神上并没有相应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特殊的心态。这种心态一方面表现为对本国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国家没有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应当以改变社会形态的方式来解决现有困难;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极端的激进派:排斥外来事物、拒绝国际合作,片面强调本国的优势,反权威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心态同出于本国历史上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时期对民族自尊心的严重打击,对国家强大极为关注,希望本国能够成为世界领袖,从而对现有社会的反差产生强烈不满而造成的不同表现。

理解

  半殖民地从政治角度看,主权遭破坏,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从经济角度看,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日益殖民地化。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形成。半殖民地的历史是中国沉沦,遭受侵略、掠夺、奴役和屈辱的历史。   半封建是指封建主义(封建的制度、生产方式、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逐步瓦解,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制度在中国逐步传播、发展的过程。这是个历史的进步。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近代中国进步的主要力量。但封建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仍起着阻碍近代社会进步的作用。   有部分独立权,但没有完整的独立自主权。

近代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也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因此,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表现如下:   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帝国主义通过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军事、文化,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   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封建      

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虽遭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不但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显著的优势,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经济形式。虽然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经济形式。 由于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   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交融的艰难过程中诞生的。这种文化是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层面构成的,最终马克思主义占据统治地位,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形成过程

  (1)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推行侵华政策的基地。从半封建化来看,鸦片战争后,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标志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外来商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以丝茶为主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从东南沿海扩展到东北沿海,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如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通过清政府直接控制中国;英俄侵吞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成立总理衙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任命英国人为海关税务司,使中国的海关管理权落入外国人手里;另外,赫德曾向总理衙门递交一篇《局外旁观论》,还推荐美国人蒲安臣任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这一时期,由于洋务派多方依赖洋人,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为外国扩大经济侵略提供了便利,加上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大大加剧,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洋货输入并未打开局面,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封建自然经济在外国商品冲击的大潮下终于败下阵来,家庭手工业纷纷破产,农产品加速商品化。同时,由于失去海关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不仅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加剧了中国边疆危机;允许法国在中国投资建筑铁路,不仅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而且为列强通过铁路向中国境内渗透,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侵略和瓜分中国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4)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大大加快。首先,清政府承认日本控制朝鲜,便利了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东北扩张势力。台湾、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妄图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内河新航线的开辟,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其次,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然,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列强对华投资的增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消亡。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出现后,从根本上不断瓦解着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代表了中国半封建化的必然走向,是历史的进步。   (5)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方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清政府答应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通过清政府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军事监督和政治奴役。另一方面,巨额赔款和此后列强对中国的大量投资,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在此之后,中国社会性质进一步沉沦。辛亥革命后,俄国在北方策动外蒙古自治,并强占我国唐努乌梁海地区;英国在西部策动西藏独立未遂,制造了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把我国西藏东部9万多平方公里领土划到这条线以南;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并诱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各自扶持代理人,“以华制华”,造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1931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三省,东北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关头,中国有逐步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严重可能。

特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以下特点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优势地位。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他们和中国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的卖国政府。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⑦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为缓慢,经济异常落后。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很小,在抗日战争以前,现代工业大约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大约占90%左右。

相关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继续:①根本原因根本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③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扩大:①从战争进程来看:a.侵略力量扩大。鸦片战争侵略军只有英国;第二次英法两国出兵,美俄参与。b.侵略时间增长。第一次两年多;第二次延续达四年之久。c.侵略区域扩大。第一次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第二次从沿海一直侵入   

北京。d.订约国和条约增多。第一次只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与英法美俄四国共签订了七个条约。②从危害和影响来看:a.开通商口岸和割地增多,第一次开5口,割香港岛;第二次增开11处,英增割九龙司,沙俄割去我国东北、西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b.中国主权遭到更多破坏。第一次,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等,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外国侵略势力由中国沿海进入中国内地。c.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市场,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华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②1856年3月,英法与俄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使英法得以腾出手来发动侵华战争。   国内:①清政府正倾尽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②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心怀疑惧,拒绝修约──直接原因。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在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集团,开始分化。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同时,中国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租界),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对政府发号施令;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中国的先进分子也开始放弃对清政府所报有的幻想,以“驱除鞑虏”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期综述

  (1840—1919年)   此时期又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性质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的封建统治,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为政治目的;以发展资本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此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止,共约80年间的历史。据教材内容的种种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且严谨的知识体系,既能体现出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及客观规律,又能涵容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以强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等迫切要求中国的市场开放,用战争暴力作为达到它们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衰落期。到鸦片战争前,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清政府统治腐败、经济落后、对内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扼杀新思想、新技术的发展,残酷地剥削人民,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尖锐,对外坚持天朝尊严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中华民族灾难的到来。虽说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是民族战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及战争中的妥协投降政策,战争的结局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外来侵略者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的主权,中国的门户被列强用炮舰打开,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其两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对既取得的侵华权益不能满足,力图全面扩大侵华,并趁清政府处于内战的窘境,以“修约”不成制造借口而发动,英法是主凶,美国是帮凶,俄是既追随英法又单独作案的凶犯。中国又丧失了许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社会主要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到六十年代又呈现出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但鸦片战争并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虽由于时代,尤其是阶级的局限而最终失败,但有着极重大的意义且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与一些领导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时代特点(社会性质决定),这是以前农民战争所不曾有过的,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总之此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且在思想界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而清朝统治者在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上,有对抗到暂时“和好”,在镇压中国革命的基础上勾结起来,从而开始了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历史。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的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此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社会运动态势看,既有沉沦,也有发展;在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然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暂时“和好”的形势下,清建立了总理衙门,为解决内忧外患,掀起了洋务运动,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破灭,以失败局面而告终。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19世纪中期的全世界胜利,英法美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进程。鉴于此,列强为扩大海外市场及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尤其是资本输出的场所,加紧对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们之间既勾结又相互争夺。随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结束,以武力和战争手段造成中国边境地区的普遍危机,以大举输出资本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后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马关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标志,《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强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由于侵华的不断加剧,使清统治集团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也扩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别,但都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加快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艰难地产生和发展起来,同时产生了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封建经济的特征已经具备。而软弱的资产阶级形成两个政治派别,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及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把救亡图存作为主要斗争目标,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变法(和平方式)来实现其救亡图存的斗争目标,而演出了一幕戊戌变法悲剧;以义和团运动通过“灭洋”(流血方式)来实现斗争目标,它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为“以华制华”,而后这两次救亡运动的失败都与清有极大的关系,从此以后,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斗争目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

  (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此时期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在政治上变动极大。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汇于一流,集中地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清统治集团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为重新分割世界展开激烈的争夺,“一战”的爆发影响到欧洲列强侵华政策的调整,以及列强在华势力的变化,列强利用清政府及反动军阀为工具进行侵华,清统治集团完全俯首听命于列强。慈禧太后为苟延残喘,既要取悦于列强,又要消弭于社会不满,一手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预备立宪”,进行调整,但结果适得其反,直接间接地削弱了统治,促进了革命,而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资产阶级的政治积极性明显提高。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及论战、团体及政党的建立、一系列武装起义的实践、理论的指导,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阶级局限性,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及其后继者对内独裁专制复辟、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投靠帝国主义,而导致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成果,不断地进行斗争,其斗争的实质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局面而告终,这说明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需要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来领导,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一方面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掀起了复古逆流,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民主共和和知识分子倡导新文化运动,且随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下,中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