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笔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28:34

第一章 绪论

1.现代汉语,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标准音、以北方话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语,这个词通常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指现当代以来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方言;狭义的现代汉语则仅指普通话。

2.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北京话)、吴(苏州话)、湘(长沙话)、赣(南昌话)、客家(广东梅县话)、闽(福州话)、粤(广州话)。

3.现代汉语的特点:

(一)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2分)具体表现如下:
    ⒈没有复辅音;
    ⒉在音节中元音占优势;
    ⒊有区别意义的声调。

    4.音节总数有限,简短而明确。

(二)词汇方面:⒈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
⒉广泛运用复合法构成新词;
⒊双音节词占优势。

(三)语法方面: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类标志和词形变化,这就使现代汉语呈现出一系列的特点。
⒈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⒉语法(词法、句法)结构具有一致性;
⒊词具有多功能性:某一类词往往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⒋词语组合受语义、语境的制约;
⒌量词、语气词十分丰富: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往往不同,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

第二章 语音

4.人的发音器官: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

5.语音的物理性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声调主要由音高构成,声调的高低能区别意义。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而振幅的大小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

普通话里的轻声与音强有关。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

(汉语中)音强和音长在语调和轻声里也起重要作用。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

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6.语音的社会属性:

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语言的各种意义靠语音表达出来,语音和意义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只要得到社会公认即可。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同一个意义又可以有多种语音形式。

语音有系统性,各种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

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7.语音单位:音素、音节、生母韵母声调、音位。

(一)音素:

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普通话中的“他tā”和“踢tī”都各是一个音节,两者声母相同,声调相同,但是ɑ、i不同,即韵母不同,发音就不一样,ɑ、i再不能往下分了,它们就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音节就是由音素构成的。普通话的一个音节,最少的由一个音素构成,如“啊ɑ”;最多的由四个音素构成,如“状zhuɑnɡ”就包括zh u ɑ nɡ四个音素。在《汉语拼音方案》中,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如ɑ o e p d;有五个音素是用两个字母表示:zh ch sh nɡ er。

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

辅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又叫子音。普通话中有22个辅音:b p m f d t n l k ɡ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nɡ.

元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又叫母音。普通话中有10个元音:ɑ o e ê i u ü er –i(前) -i(后)。

元音与辅音的区别:

1、有无阻碍: 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咽头、口腔不受阻碍;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鼻腔时要受到某部位的阻碍。这是元音和辅音的最主要区别。

   2、紧张状态:元音发音时,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辅音发音时,构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其他部位比较松弛。
    3、气流强弱:元音发音时,气流较弱;辅音发音时,气流较强。

  4、响度大小:元音发音时,声带要颤动,发出的声音比较响亮;辅音发音时,有的声带颤动,这样的辅音叫浊音,声音响亮,如m、n、l、r;有的辅音声带不颤动,声音不响亮,如b、t、z、c,这样的叫做清音。

(二)音节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由一个或几个音素组成。

一般来说,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儿化了的两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声母指音节中元音前头的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

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指的是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四)音位

音位是一个语言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8.记音符号:

(一)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1958.2.11

    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

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二)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制订的一套语音符号,是用来记录各民族语言的语音的,符合“一个音素一个符号,一个符号一个音素”的原则,共有一百多个符号,记音有严式、宽式之分。

9.声母(21个):声母的不同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决定的。

(一)声母的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位置。按此,分为七类:

双唇音:b,p,m是由上唇与下唇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唇齿音: f 是由上齿与下唇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舌尖前音:z,c,s  又叫平舌音,是由舌尖与上齿背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舌尖中音:d,t,n,l是由舌尖与上齿龈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舌尖后音:zh,ch,sh,r  又叫翘舌音,是由舌尖与硬腭前部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舌面音:j,q,x是由舌面前部与硬腭前部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舌根音(舌面后音):g,k,h  是由舌根与软腭构成阻碍而发出的音。

(二)声母的发音方法

  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

  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

  1)塞音(暴破音):b、p、d、t、g、k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闭塞,构成阻碍,气流冲破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

  2)擦音: f,h,x,sh,r,s发音时,发音部位接近,留有一条窄缝,气流由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

  3)塞擦音:z、c、zh、ch、j、q发音时,发音部位先是完全闭塞,然后气流把阻塞部位冲开一条窄缝,再由窄缝中挤出,磨擦成声。可见这类声母兼有塞音与擦音的特点,前半部分像塞音,后半部分像擦音,前后发音过程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辅音。
  4)边音: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龈,声带振动,气流从舌头的两边通过。

  5)鼻音:m、n发音时,口腔中的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下降,声带振动,气流从鼻腔通过。

 

2、根据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

  1)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发音时声带不颤动。

  2)浊音:m、n、l、r发音时声带颤动。

 

3、根据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

  1)送气音:p、t、k、q、 c、ch

  2)不送气音:b、d、g、j、 z、zh

  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

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

 

10.韵母(39个)

普通话韵母的主要成分是元音。韵母的结构可以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
韵头—是主要元音前面的元音,又叫介音。由i、u、ü充当,发音总是轻而短,只表示韵母的起点。如ia、ua、üe、iao、uan中的i、u、ü。
韵腹—是韵母中的主要元音。充当韵腹的主要元音口腔开度最大、声音最响亮。韵腹是韵母的主要构成部分,由a、o、e、ê、i、u、ü、-i(前)、-i(后)、er充当。
韵尾—是韵腹后面的音素,又叫尾音。由i、u或鼻辅音n、ng充当。
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时,这个元音就是韵腹;有2个或3个元音时,开口度最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是韵腹。韵腹前面的元音是韵头,后面的元音或辅音是韵尾。韵腹是韵母的主要成分,一个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但是不可以没有韵腹。

  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

  (一)单元音韵母  发音时舌位,唇形及开口度适中不变得元音叫单元音。

单元音韵母共有10个,即: 舌面元音(a、o、e、ê、i、u、ü)

舌尖元音(-i、-i)

卷舌元音(er)

  (二)复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ü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

  (三)鼻音韵母

  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

  1、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

  2、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

  

所谓四呼就是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口形分的类。

开口呼:韵母不是i、u、ü 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属开口呼。

  齐齿呼:i或以i起头的韵母属齐齿呼。

  合口呼:u或以u起头的韵母

撮口呼: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Ong[ug]放在合口呼,iong[yg]放在撮口呼,是按它的实际读音排列的。

 

单元音韵母发音分析
单韵母是由单元音充当的,普通话10个单韵母可以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三类。舌面元音是由舌面起主要作用的元音,有a、o、e、ê、i、u、ü七个;舌尖元音是由舌尖起主要作用的元音,有-i(前)、-i(后)两个;er是卷舌元音。
元音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形状的不同造成的。口腔形状决定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唇形的圆展。描写舌面元音发音条件可以用元音舌位图来表示。
第一、舌位的前后
舌位指发音时舌面隆起部分的所在位置。发元音时舌头前伸,舌位在前,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前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两个前元音,就是i、ü。发元音时,舌头后缩,舌位在后,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后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3个后元音,就是o、e、u。发元音时,舌头不前不后,舌位居中,这时发出的元音叫央元音。普通话里有1个舌面央元音,就是ɑ。
第二、舌位的高低
舌面抬高,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小时,发出的元音叫高元音。舌面降低,和硬腭的距离达到最大时,发出的元音叫低元音。由高元音到低元音的这段距离可以分为相等的四份,中间有三个点。舌位处在这三个点上时,发出的元音由上而下分别叫作半高元音、中元音和半低元音。普通话里有3个舌面高元音,就是i、u、ü,有两个半高元音,就是o、e,有1个低元音,就是ɑ。
第三、唇形的圆展
嘴唇收圆,发出的元音叫圆唇元音;嘴唇展开,发出的元音叫不圆唇元音。普通话舌面元音里有3个圆唇元音,就是o、u、ü,有4个不圆唇元音,就是ɑ、e、i、ê。
单韵母的发音特点是发音过程中舌位、唇形和开口度始终不变。如有一点变化,就不是纯正的单韵母了,所以,发音时要保持固定的口形。
① ɑ[A]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自然大开,扁唇,舌头居中央,舌面中部略隆起,舌尖置下齿龈,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打靶dǎbǎ   大厦dàshà   发达fādá   马达mǎdá   喇叭lǎba   哪怕nǎpà
② o[о]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闭,圆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略隆起,舌尖置下齿龈后,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伯伯bóbo   婆婆pópo    默默mòmo   泼墨pōmò   薄膜bómó   馍馍mómo
③ e[γ]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半闭,扁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略隆起,舌面两边微卷,舌面中部稍凹,舌尖置于下齿龈后,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隔阂géhé   合格hégé   客车kèchē  特色tèsè   折射zhéshè   这个zhègè
④ ê[ε]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自然打开,扁唇,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在普通话中,ê只在语气词“欸”中单用。ê不与任何辅音声母相拼,只构成复韵母ie、üe,并在书写时省去上面的附加符号“ˆ”。
发音例词:告别gàobié   感谢gǎnxiè    夜晚yèwǎn    消灭xiāomiè   坚决jiānjué    省略shěngluè
⑤ 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上下齿相对,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嘴角向两边微展,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笔记bǐjì     激励jīlì    基地jīdì   记忆jìyì   霹雳pīlì   习题xítí
⑥ u  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圆唇,舌头后缩,舌面后部高度隆起和软腭相对,舌尖置下齿龈后,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补助bǔzhù   读物dúwù   辜负gūfù   瀑布pùbù   入伍rùwǔ   疏忽shūhū
⑦ ü[y]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圆唇(近椭圆)略向前突,舌头前伸,舌面前部略隆起,舌尖抵住下齿背,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聚居jùjū     区域qūyù    屈居qūjū    须臾xūyú    序曲xùqǔ    语序yǔxù
⑧ er[ ]  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er[ ]是在[?]的基础上加上卷舌动作而成。发音时,口腔自然打开(是a[Α]的开口度的一半),扁唇,舌头居中央,舌尖向硬腭中部上卷(但不接触),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
发音例词:而且érqiě    儿歌érgē    耳朵ěrduō   二胡èrhú    二十èrshí    儿童értóng
⑨ -i(前)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嘴角向两边展开,舌头平伸,舌尖靠近上齿背,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z、c、s的发音拉长,拉长的部分即是-i(前)的读音。
发音例词:私自sīzì    此次cǐcì    次子cìzǐ    字词zìcí    自私zìsī    孜孜zīzī
⑩ -i(后)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发音时,口微开,扁唇,嘴角向两边展开,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声带振动。软腭上升,关闭鼻腔通路。zh、ch、sh的发音拉长,拉长的部分即是-i(后)的读音。
发音例词:实施shíshī   支持zhīchí   知识zhīshi   制止zhìzhǐ   值日zhírì   试制shìzhì

11.声调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主要是由音高变化构成。汉语声调可以从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来分析。

  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指音节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

  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是用五度数标来标记调值相对高度的一种方法。

  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

  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

  

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

12.音节的结构:

  普通话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构成的。有些比较复杂的音节的韵母包含韵头(又叫介音)、韵腹(又叫主要原因)和韵尾三个部分。

  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一个音节最多由四个因素符号拼写,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

13.拼音:把分析出来的声母、韵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音节,就是拼音。

         拼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声母要用本音:平常念声母,一般是念它的呼读音,声母的呼读音都是在声母的本音后面加上一个元音。

    拼音的要领“前音(声母)轻短后音(韵母)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       声母韵母之间不要有停顿。

(3)       要念准韵头。

14.拼音的方法:两拼法、三拼法、声介合并法。

15.普通话声韵拼合规律

  1、双唇音b、p和舌尖中音d、t能和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的韵母拼合,不能和撮口呼韵母拼合。

2、唇齿音、舌根音、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等组声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拼合,不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唇齿音拼合口呼限于u。

3、舌面音同上述四组声母相反,只能跟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不能跟开口呼、合口呼韵母拼合。

  4.舌尖中音n、l能跟四呼韵母拼合。零声母音节在四呼中都有。

 

还可以从韵母出发,得出普通话声韵拼合的另一些规律:

1、“o”韵母只拼唇音和唇齿音声母,而uo韵母却不能同唇音或唇齿音声母相拼。

2、ong韵母没有零声母音节,ueng韵母只有零声母音节。

3、-i[  ] 韵母之拼z、c、s三个声母相拼,-i[   ]韵母只拼zh、ch、sh、r四个声母,并且都没有零声母音节。

4、er韵母不与任何声母相拼,只有零声母音节。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

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表
韵母类别声韵配合情况声母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双唇音        b p m        有        有        有(只限u)        无
唇齿音        f        有        无        有(只限u)        无
舌尖前音        z c s        有        无        有        无
舌尖中音        d t        有        有        有        无
        n l        有        有        有        有
舌尖后音        zh ch sh r        有        无        有        无
舌面音        j q x        无        有        无        有
舌根音        g k h        有        无        有        无
零声母        有        有        有        有

16.音节拼写规则:

(一)y、w的使用

1.韵母表中i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i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改成y;如果i后面没有别的原因,就在i前面加上y。

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u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改成w;如果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u前面加上w。

3.韵母表中ü行的字母,在零声母音节中,无论ü后面有没有别的原因,一律在前面加y。之后,两点省去。

Y、w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不是声母。

(二)隔音符号的用法

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就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三)省写

1.韵母iou,uei、uen的省写,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iou,uei,uen根声母相拼之后,中间的元音o或e有时变得不明显,实行省写。

2.u(加点)上两点的省略

跟n、l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标调法

    1.声调符号一定要标在一个音节的主要元音(即韵腹)上。

2.在iu、ui这两个韵母中,声调应标在后面的字母上。

3.调号正好标在i上,那么i上的小点要省去。

4.轻声音节不标调。

(五)音节连写

1.同一个词的音节要连写,词与词分写。句子或诗行开头的字母要大写。

2.专用名词或专用短语中每个词开头字母要大写。

3.标题可以全部大写,也可以每个词开头的字母大写,有时为了简明美观,可以省略声调符号。

17.音变

  一、变调: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与单读时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作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

单念或在词语的末尾的时候,上声字调值不变。

  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

  2、上声+非上声=半上(21)+非上声

  1、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

2、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

(二)去声的变调

去声(非重读)+去声=53+去声,去声字作为语流中的后字,也常常读53。

  (三)“一、不”的变调

  1、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

  2、在去声前读阳平;

3、在非去声前,“一”变51,“不”仍读去声;

4、嵌在相同的动词的中间或肯定否定连用时,读轻声。

(四)形容词重叠的变调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儿化时,第二个音节不论本调是什么往往读成55调值。(好好儿的)

单音节形容词的叠音后缀,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的字,也都要念成55调值。(沉甸甸)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后,第二个音节变成轻声第三、四个音节都读成55调值。(干干净净)

 

二、轻声:所谓轻声,并不时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条件下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

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形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

  轻声词:1、助词和语气词;2、叠音词和动词的重叠形式后头的字。(妈妈、 解释解释)3、构词用的虚语素“子、头”和表示群体的“们”等;但是,“原子、窝窝头”等词的“子、头”都是实语素,不读轻声;4、用在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语素或词;5、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起来、下去”等(进来、热起来);6、量词“个”常读轻声(这个);7、有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是要读轻声。(云彩、算盘)

  轻声的作用:有些轻声有区别意义和区分词性的作用。

  

三、儿化:指的是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普通话韵母除了ê、er之外都可以儿化。

儿化韵的发音
1)无韵尾或有u尾+卷舌动作:车儿、包儿
2)有-i、-n韵尾的+韵尾丢失或添加韵腹:块儿、人儿
3)有高元音i、ü韵腹的+央元音:喜儿、鱼儿
4)有舌尖元音[?]、[τ]的变为:树枝儿、瓜子儿
5)有-ng尾的+韵尾丢失且元音鼻化:瓶儿、芒儿

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头——头儿 眼——眼儿),区分词性(忙——忙儿 偷——偷儿),表示细小、亲切或喜爱的感情色彩(猫儿 老头儿 小淘气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呀、哇、哪、啊)

“啊”的变读
   (1)前面的音素是I,v时读ya,写成“呀”。例:你快来呀!
   (2)前面的音素是u(包括ao,iao)时读wa,写成“哇”。例:这么多的书哇!
   (3)前面的音素是n时读na,写成“哪”。例:这么多的人哪!
  (4)前面的音素是ng时读nga,仍写成“啊”。例:使劲唱啊!(chang nga)
  (5)前面音素是-i[ ]时读ra,仍写成“啊”。例如:多好的同志啊!(zhi ra)
   (6)前面的音素是-i[ ]时读[za],仍写成“啊”。例如:这是谁家的兔子啊?
   (7)前面的音素是a,o(ao,iao除外),e,e^,就在语气词“啊”前加上一个i,成为ya,写成“呀”。例如:原来就是他呀(taya)!  

18.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19.归纳音位的方法:通常是把一些音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进行替换比较,看它们是否能够区别意义,凡属能够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同一个音位了。其中从辅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做“辅音音位”,从元音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元音音位”,从声调中归纳出来的音位叫“声调音位”,简称“调位”。

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可以统称为“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

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所以属于“非音质音位”,也称“超音段音位”。

20.音位变体: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音位则是从音位变体中概括归纳出来的。

条件变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

自由变体:没有环境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w-v)

21.归纳音位的重要标准: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

如果某种语言的语音差异可以造成意义的不同,这样的语音差异就有音位的对立,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做“区别特征”。例如:[ta55]和[t‘a55]的声母就存在着音位的对立。可以用“:”表示,标写为/t/:/t‘/。

 

“互补分布”说的是音位变体的分布情况。音位的不同条件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决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因而它们的分布状况是相互补充的,这就叫做“互补分布”。如a,A处于互补分布中。

 

一般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位。

注:汉语拼音方案用u和o两个字母待代表韵尾【u】音位。

22.普通话音位

元音音位10个:/ a /、/ o /、/ /、/ e /、/ i /、/ u /、/ y /、/ ? /、/ τ /、/ /。
辅音音位22个:21个声母+/η/。
声调音位4个: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轻声可视为原调位的变体。

23.语调:说话或朗读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轻重快慢和高低的变化,这些总称语调。包括停顿,重音和句调。

(一)停顿

(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

(三)句调:是指整句话的音高升降的变化。包括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形式。

 

24.北京话异读产生的原因:(从来源看)文白异读、方音影响、讹读影响、背离规律。

第三章  文字

2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产生的,是社会进化、语言成熟的产物。它突破了语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扩大或延伸了语言的功能。有了文字,才有了书面语;有了书面语,人类的文明始得以延续和传播。因此,文字是人类摆脱蒙昧、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各自的语言(有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消失),但并非每种语言都有相应的文字。现今不少的部族(如非洲和大洋州的一些部落)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交际阶段,没有民族文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汉字的作用: ①保证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② 维系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 ③促进了汉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

26.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曾经有过几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以牛骨和鹿骨为主)上的文字,距今约三千年。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被发现,发现者为被誉为“甲骨之父”的王懿荣。甲骨文的别称有殷墟文字、卜辞、契文、殷契等。甲骨共发掘出十万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显然属于早期的汉字。但从拥有一定数量的形声字(20%)这点来看,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笔画细瘦,线条苍劲,多方笔与直笔,字形瘦长且大小不一。甲骨文象形性强,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由于制作困难并受甲骨材料的限制,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甲骨文是政府的公文,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简约性和程式化是甲骨文语言的重要特点。因此,绝不能将甲骨文的语言看成是殷商语言的全部。
(2).金文:先秦称铜为“金”。金文即浇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以钟鼎居多,故金文又称钟鼎文。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金文用模范铸就,自身有极强的工艺性。就字体而言,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字形匀称,渐趋方块形。较之甲骨文,金文象形性差,线条化明显,形声字多,是一种更为成熟的形体。从内容看,金文多记述庆典及帝王赏赐之事,为歌功颂德、自我炫耀之作。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长篇巨制(多者字数可达500),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3).篆书:篆书一般有大、小之分。大篆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之际秦国的文字。此处取狭义。大篆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主。籀文因著录于《史籀篇》(已失传)而得名。大篆直接脱胎于金文,故尚有较浓的金文的痕迹,但笔画更趋均匀,字形更趋整齐。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是秦统一六国后,作为“书同文”的产物而采用的全国标准字体。传说小篆为秦相李斯所作。推行小篆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小篆的问世一扫历代字体混杂的局面,使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康庄大道。较之大篆,小篆字形更为匀称整齐、更为统一,更为简化和定型,异体字也大为减少。小篆正式通行时间不长,汉代即被隶书取代。但在历代印章制作中,小篆仍占据一席之地。
(4).隶书: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秦隶又称古隶,始于秦代,是小篆的一种省变体,目的是宜于日常急用。秦代篆隶并用,小篆是规范的正体,隶书是应急的俗体。秦隶因源自小篆,故保留了较多的篆书特征。与前代文字相比,秦隶在形体上实现了根本的转变,即基本摆脱了汉字象形的意味,可谓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又称今隶,由秦隶进一步演变而来,通行于两汉的大部分时期。汉隶使汉字结构更趋简化和定型,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基础。
秦隶笔画敛束,无飞扬之势;汉隶字体扁平,笔画有波势。
(5).楷书:楷书又称真书和正书,“楷”是模范、标准的意思。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楷书由隶书省改而来:波势改为平直,扁平改为方正。楷书一直沿用至今,是通行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6).草书和行书:广义的草书是指比正式字体来得潦草的字体。因此,草书是一种辅助性字体。可以说,所有正式字体包括甲骨文、篆书、隶书和楷书都存在相应的草体。通常所谓的草书则指章草、今草和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因盛行于东汉章帝时而得名。章草的特点是:笔画带草意,多连笔,但字字独立,不相牵连,明显保留了汉隶的波势。今草是楷书的草写体,始于唐代。今草的特点是:笔画连接,字体连绵,一笔到底,一气呵成,无章草的波势。狂草起于唐代,书写诡奇多变,极难辨认(有的书写者甚至不识己书),如张旭、怀素的作品等。狂草没有实用性,在书法艺术领域却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所谓“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草书均有一定的章法,不可任意而为。
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始于楷书之后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得二者之妙,所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好写易认,方便实用。行书又分行楷、行草二类,前者近于楷书,后者近于草书。行书是应用最广泛的手写体。
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由象形到不象形,由不定型到定型,由繁体到简体,由非方块形到方块形。

27.现代汉字的印刷体主要有:楷体、宋体、仿宋体、黑体。

28.汉字的结构单位:笔画和偏旁。

笔画(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五种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其中前四种四单一笔画,后一种是复合笔画(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笔画的连接)。笔画的组合有三种方式(相离、相连、相交)

偏旁(又叫部件):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一个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构成。现代偏旁分为成字和不成字偏旁。现代不成字的偏旁在古代均为独立的字。从层次出发,偏旁还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字书中的各部的首字。采用部首给汉字归类,始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

29.笔顺是指笔画的书写先后顺序。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外到内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

30.造字法::指汉字的构造方式。

象形:许慎:“随体诘屈,画成其物。”象形即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源自图画,但与图画有本质的区别。象形字是汉字的先行者,构成了汉字的基础。汉字的部首基本是象形字。
象形法的缺陷:复杂的事物难以象形、抽象的事物无法象形、近似的事物不便区别。
由于汉字形体的变迁,绝大部分的象形字已丧失象形的意味,只有极少数的字如“井、田、伞、雨、网”等尚依稀可辨。

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词的造字法,造出的字叫指事字。分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符号指事字,如用三横表示“三”;另一种是象形字加提示符号指事字,如“本”是“木”的下部加一个点,表示树根的所在。

指事法的优势是可以表示一个抽象的概念。指事法的缺陷:不能大量造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都是独体字,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指事字重在用抽象的符号进行提示,象形字重在象原物之形。

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用两个或几个偏旁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偏旁的意义合成新字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做会意。造出的字叫会意字。如:明、见、从、森、掰、搿、辩、辨等。

会意字有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两类。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

会意字是合体字,至少要由两个字组成。

形声: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做形声。如:“洋”。形声既表音又表意,兼得二者之妙,具有极高的能产性,甲骨文仅20%的形声字,现代汉字则占90%以上。

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有的形声字有省形(亭、考)和省声(炊(吹))的情况。还有一种是亦声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娶”。

形旁和声旁的部位:大致六类: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外形内声、内形外声。有的字的形旁和声旁部位比较特殊。有的左上形,右下声,有的右上形,左下声,有的形或声在一个角上。

形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字的意义类属,帮助了解和区别字的意义。

声旁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读音,大约有四分之一形声字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六书”除了上面四种造字法以外,还有转注、假借。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汉字的构造是由表意朝着表音的方向发展的。形声字大量增加,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形声字是汉字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标志。

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转注字是指部首相同、字义相同、字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字,如“老”与“考”、“空”与“窍”、“顶”与“颠”、“逆”与“迎”等。
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的基础是音同,借者与被借者在意义上无丝毫的;联系。如“其”、“莫”、“然”、“然”、“我”、“汝”、“来”等。

31.汉字的改革问题:研究和整理现行汉字,制定各项有关标准,研究汉字信息处理问题,促进汉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等,这是当前汉字工作的主要任务。

32.汉字的整理包括两个内容:简化笔画、精简字数。

     简化方法:简化偏旁、同音代替、草书楷化、换用简单的符号、保留特征或轮廓、构成新的形声字或会意字。

33.汉字的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汉字的排列顺序有义序法、音序法和形序法三大类。

形序法主要可分为笔画法、部首法、号码法三种。 

第四章 词汇

34.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例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文言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老舍的词汇”等。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所有的语句都是由各种各样的词经过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词汇是语言中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要素,既代表了语言的发展状况,又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词汇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语言的表现力。个人的词汇量则往往取决于他的学识、阅历。词汇量等于信息量。深入生活、关注社会、阅读书籍、利用媒体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35.词汇单位:语素、词和词的构成、固定短语。

36.语素: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例如书、马虎,它们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现代汉语的语素大部分是单音节的,也有双音节的,还有多音节的(一般是外来词,如“奥林匹克”)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否语素的语言单位。

注意:两种替代缺一不可,如蝴蝶;在替代中保持意义的基本一致,如马虎。

37.语素的分类:

按音节: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按语素的构词能力,可以分为三种:

(一)   自由语素: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许多自由语素也能够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如地、牛、火。

(二)   半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组成词,只能同其他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在构词时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叫半自由语素,如民、语、言、操。

(三)   不自由语素: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固定的语素叫不自由语素,如阿、们、子。

38.词:词是由语素充当,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词是句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子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39.区别词和语素的方法是剩余法。例如:他又来送信了。“他、来、送、信”都能够单说,可以单独做句子成分,余下的“又”能单独做句子成分,“了”能单独起语法作用,即可以单用,也是词。自由语素只要不与别的语素组词便都是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词。自由语素也可以和别的自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如摔打、山水。

40.短语: 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它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也是造句的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但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它是可以分割的,中间往往能插入别的造句成分(即扩展),而词是不能分割的,分割之后就不表示原来的意思。例如:骑兵是词,骑马是词组。区别词和短语的方法叫扩展法

41.词的构成: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词中表示基本意义的语素叫词根,词根是词的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加在词根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叫词缀。

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42.单纯词

单音节的:如天,江

多音节的:连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讲的词。

                  双声的: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参差,仿佛。

                  叠韵的: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的连绵词。如烂漫,从容。

                  其他:如蝴蝶,芙蓉。

          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如猩猩,潺潺。

          音译外来词:如葡萄,歇斯底里。

43.合成词

(一)、复合式:至少要有两个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从词根和词根之间的关系看,分五种类型:

1、联合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又叫并列式。如途径、国家。

2、偏正型:前一个词根修饰、限制后一个词根。如火红。

3、补充型:后一个词根补充说明前一个词根。如提高,车辆。

4、动宾型:前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司机、注意。

5、主谓型:前一次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又叫陈述式。如地震,日食,民主。

(二)、重叠式:由两个相同的词根相叠而构成。如姐姐,仅仅,刚刚。

(三)、附加式:由一个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一个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构成。

1、词缀+词根:老虎,阿姨

2、词根+词缀:刀子,来头,鸟儿。

此外,还有词根和一个叠音词缀结合的。如红通通(的)。

44.固定短语:是词跟词的固定组合,一般不能任意增减,改换其中词语。与之相对的是自由短语,自由短语是词跟词按表达需要的临时组合,即一般短语。

固定短语包括专有名词(企事业单位名称,书名,杂志名等)和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熟语结构上比较固定,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

45.词义的性质:

    (一)词义是词的内容。

     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词的意义方面即词义。词是一种符号,它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或现象。

(二)词义的概括性:一般的词指的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词义为了准确地表明这个词所表示的对象的范围,便须舍弃各种具体的个别的特征,概括出对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词义的概括性。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有具有概括性。如“人”的词义就舍弃了人在年龄、相貌、性别和种族诸多方面的特征,集中概括了人的社会性。

(三)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楚,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如“上午、中午、下午”即是。

    (四)词义的民族性:不同的语言用什么词表示事物可以不同,就是说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不同,由此而产生了词义的民族性。

46.词义的构成:

        (一)理性义:词义中同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叫做理性义,或概念义。理性义的作用就在于给词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如: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二)色彩义(附属义):

         1、感情色彩

          有些词表明说话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样的词称做褒义词。例如康复,健康。

         有些词表明说话人有关事物的厌恶,贬斥的感情,这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样的词叫做贬义词。例如马虎,沉沦。

         更多的词既没有褒义色彩,也没有贬义色彩,它们是中性词。

         有一些词造成短语或句子之后,整个语句可以产生褒义或贬义的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

        3、形象色彩:表示具体事务的词,往往给人一种形象感,这种形象感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这些词除了理性意义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的感觉,即所谓形象感。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方面。甚至不同的阶层,行业,集团的习惯性用语,都有自己的特殊色彩。

47.词义的分解

     一、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时,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即各个义项只出现在自己的语境中,每个具体语境只有一个义项适用。

(一)   义项的分类:按地位分为基本义(基本的,常用的)和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基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词的转义主要是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方法产生的。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是引申义;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是所产生的新的意义是比喻义。

(二)   单义词(只有一个义项)和多义词(有两个以上的义项)

(三)   同音词:多义词是一词多义,几个意义之间有联系,同音词则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

二、义素的分析和运用

(一)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所以又叫语义成分或语义特征。把同组中的共同特征叫共同义素,把区别特征叫区别义素。例如:
鞋: +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靴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袜子:+物品 +穿在脚上 +有筒 -着地

(二)义素分析,步骤

首先,要明确分析的对象。义素分析一般总是在一些相关的词(同一语义场)中进行,只有相关的词才可以比较,才更容易选择经济适用的义素。

其次,根据所选定的词,进行词义间的比较,找出其中共同特征与区别特征,即找出相关的义素。

第三,义素确定之后,还需要采取种种方法进行表达。一般要对义素进行概括分类,两项对立的义素可归并成一个,用“十”“一”号进行区分,义素本身标以[  ],可以用二分法,多分。

(四)   义素分析的运用

1.掌握,解释,理解词义2.突出地显示词义间的异同及联系3.突出词义组合之间的关系。

48.语义的聚合——语义场:又称词汇场,就是通过不同词之间的对比,根据它们词义的共同特点或关系划分出来的类。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义场中可以有种种词义上的差异。

49.语义场的层次:语义场有不同的层次,上一层次中某个词的义素必然为下一层次的各词所具有,而下层又必然有自己一些特殊的义素。

例如:人(上位词),男人,女人(下位词)

上位词必有下位词,下位词也可以由自己的下位词。上一层次的称作母场,下一层次的称做子场。

语义场的各项,也可以没有共同的上位词,例如父亲和母亲。有些词可以兼属不同的语义场,主要由义项不同所致。

50.语义场的种类:(按关系不同)

(一)类属义场:其成员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在汉语中类属语义场所概括的事物,往往超过所列举的事物的总和。例如“锅碗瓢盆”可以代表一切厨具;其划分依据并不一定符合科学分类的要求。

(二)顺序义场:各成员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排列,有些顺序义场可以周而复始,叫“循环义场”。

(三)关系义场:一般由两个成员组成,二者处于某种关系得两端,互相对立,互相依靠。

设语义场的成分A和B,推导式:甲是乙的A——〉乙是甲的B(关系义素),如老师和学生。

方位过程也可以作为关系,组成某些关系义场。如“东边,西边”,甲在乙的A——〉乙在甲的B。

行为动作的过程:买——卖。

51.同义义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义场中的各个词叫作同义词。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

所指相同并不一定构成同义词。

(1)等义词
        等义词是意义完全相同,所指对象完全相同,在任何语境中都能替换的一组词。也称之为“绝对同义词。如:斧子——斧头  站台——月台  吉他——六弦琴  力气——气力
    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形式的词,都进入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就出现了等义词。“斧子”和“斧头”是同一词根加了不同的后缀;“吉他”是译音词,“六弦琴”是意译词;语素“气”和“力”排列顺序不同,构成“气力”和“力气”。等义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数量很小。
        等义词无论在词义、用法还是在附属色彩上,都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特别的表达功能。语言发展的事实表明,意义和用法都完全相同的词,很难长期并存。它们的并存,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词汇的发展,或者保留一个,淘汰其他;或者它们在意义、色彩、用法功能等方面有所分化,出现差别,构成一组近义词。等义词的存在对人们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没有多少积极作用,是词汇规范化工作要研究的对象之一,其中的一个会保留,成为规范的词。
        (2)近义词
        意义大同小异,或者意义相同但附属色彩、用法、功能等不同的一组词,是近义词,也称“相对同义词”或“条件同义词”。这种词,由于互相之间存在种种细微差别,应用时不能任意相互替换,若换用,就会发生语义上的、色彩上的一定变化。狭义的同义词仅指此类,广义的同义词则包括等义词和近义词。
        现化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学习近义词,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是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近义词的存在,有其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是词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近义词在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帮助人们细致地区别客观事物或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在一组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词去指称对象,有助于人们选择最恰当的词来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②有助于避免用词重复。运用一组近义词,可以使表达准确生动而富于变化。
    ③可以满足人们修辞上的讳饰、婉曲等的需要。
   ④同义词连用可以加重语气,达到修辞上强调的目的。

52.同义词的差别

   (一)理性意义方面的差别:

        1.意义的轻重:即±[程度重],如“轻视——蔑视”

        2.范围的大小:即±[范围大],如“边疆——边境”

        3.个体与集体的不同:即±[集合],如“信件)——信”

        4.搭配对象不同:如“交换——交流”

   (二)色彩方面的差别:

        1.感情色彩不同,即±[褒义],如“成果——结果——后果”

        2.语体色彩不同,即±[书面语],如“父亲——爸爸”

   (三)词性方面的差异:如“深刻——深入)

52.辨析同义词的方法:从语境中去考察,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

53.同义词的作用:(1)恰当选用同义词能使语言表意精确严密;(2)同义词前后换用,可以使文句生动活泼,富于变化;(3)同义词连用可以使语意丰富、明朗,增强语势;(4)从音韵上选择同义词可增加语言的音乐美。

54.反义义场: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可以构成反义义场,这两个词互为反义词。两个词必须是同一意义范畴的。

55.反义义场的类型

(一)互补反义义场:(A=-B,B=-A,-B=A,-A=B)两者之间不容许有第三者存在。如生,死。

(二)极性反义义场:处于这种语义场的两个词,肯定A,就否定B,肯定B,就否定A;但否定A,不一定就是肯定B,否定B,也不一定就是肯定A,因为还有C、D、E等其它意义存在的可能。如白,黑。

有些词孤立地看彼此意义没有明显的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可是当它们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举时就具有了反义关系。可以叫临时反义词,这是一种修辞现象。

56.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反义义场中的词总是成对的,但是两个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样就形成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如厚,薄。

57.反义词的作用:(1)反义词常被用作修辞上的对比和映衬的手段,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说服力;(2)反义词连用,使语句富于哲理,更加含蓄,富于感染力;(3)反义词对举,使叙述简练明确;(4)在构词上可以形成仿词或用反义语素形成词语。

58.语境:就是语言的环境,一般分为两类:

   (一)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得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二)情景语境(社会现实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听说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

59.语境和词义:

    (一)根据语境理解词义,“因文定义”,而不要“望文生义”。

    (二)语境使词义单一化。

    (三)语境使词义具体化。

    (四)语境增加临时性的意义。

    (五)语境表现出词义的选择性。

60.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特点: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有很大的灵活性,包括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行业语、隐语等。

    二、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一)古语词:文言词(口语中已不大使用)、历史词(表示历史上的事物或现象的古语词)。

      古语词的表达作用:文言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受到一定题旨情境的制约,使用得当,可以产生很好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适当运用,可使表达典雅、委婉而多情趣;科技语体中经常使用单音节的文言词,可使表达简洁、凝练;用在贺电、唁电、重要声明中,可使表达具有庄重、严肃的感情色彩。

    (二)方言词

     (三)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的词,在语音上,要把外来的音节结构改造成汉语的音节结构;在语法上,外来词进入汉语词汇后,原有的形态标志就一律取消。

   外来词的意义也要受汉语词义的制约,往往要发生变化。

    类型:音译外来词(扑克,模特儿)、音义兼意译外来词(浪漫主义)、音译加意译外来词(卡车)、字母外来词(卡拉OK)

    三、行业语、隐语

    (一)行业语:是各种行业应用的词汇,或者叫“专有词语”。

    (二 隐语:是个别社会集团或秘密组织中的一种只有内部人懂得的特殊用语。

61熟语: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和句子,一般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也叫固定结构、固定词组。熟语虽然不是词、内部构造比词复杂、一般是词组或句子的结构,但它们具有格式和构成成分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使用的现成性等特点,作用和功能相当于词,是词的等价物,是结构上大于词的整体性的造句部件,一般也被人们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来使用。因此,熟语也是词汇性单位,是词汇成分的一种。

62.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成语的构造也有并列、偏正、动宾、补充、主谓五种。

成语的特点
1. 长期习用,结构定型,具有凝固性。
成语一般是四个音节,极少数是多于或少于四个音节的,像“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树欲静而风不止”等数量很少。成语的成分很固定,不能任意换用同义或近义成分,不能增减其中的成分。成语内部语序也很固定,不能随意移动。内部成分之间的结合也比较凝固,一般不能随意拆开,不可随意插入其他成分。
2. 意义具有整体性、确定性,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表义凝练。
成语的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有的成语的整体义是语素义的直接组合,如“无价之宝”、“拾金不昧”。有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往往具有形象比喻的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共同表达一个新的整体意义。
3.使用上和色彩上具有历史性和民族性和书面语色彩。
大多数成语历史悠久,保留古语词成分和古代汉语的语法特征,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传说等,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厚积淀。

63.惯用语:是指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大都是三字的动宾短语,也有其他格式的:穿小鞋,下马威,天晓得。意义是整体化了的。一般不用其字面义,通常是其比喻义的固定使用,它已经从字面意义转化为一种更深刻的抽象的含义。如:翘尾巴  比喻骄傲自大。既有定型化的一面,也有一定灵活性的一面。多来源于口语。

64.歇后语:由近似于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前一部分是比喻或说出一个事物,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是真意所在。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喻义,一是谐音。

    喻义歇后语:它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现象。

65.词汇的发展变化:

(一)新词的产生: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记录新认识;词的双音化发展趋势,许多单音节词或多音节短语在交际中取得了新的双音节形式;有些词语的简称凝结成词。

(二)旧词的逐渐消失和变化:

(三)词义的演变:途径

      1、词义的扩大: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如:“搁浅”,由专指“船舶进入水浅的地方、停滞在泥沙里不能前进”,扩大到指称一切“事情遭到阻碍,停滞不前”。

      2、词义的缩小:就是缩小词所概括的对象的范围。如:“勾当”,原有“办事”和“事情”两种意思,现在只剩下“事情”的意思,且仅只坏事。

      3、词义的转移: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如:“行李”原意指两国往来的使者,现在转移指出门时所带的箱子等。此外,还有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褒义转为贬义或贬义转为褒义,或转移为原意的反面。

第五章   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69.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语法这个术语有两个含义,一个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语法事实;另一个指语法学。语法学是探索并描写语法结构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体系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的构成(同时也属词汇学范畴)、词形变化(形态)、和词类。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桔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67.语法体系也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每种语言的语法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客观存在的。另一个含义是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说的系统性,因此又叫“语法系统”。它是语法学者研究和解释语法事实时所用的分析方法、分类术语等的系统性。

68.语法的性质

(一)   抽象性:语法不研究个别的、具体的的词、短语、句子等的思想内容,而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的组合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如“心情舒畅、步调一致、前途光明”都是名词在前,形容词在后,直接组合,表示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构成主谓短语。可见,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内容。由词组合而成的短语和句子很多,但是组合的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说明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这些规则和格式,因此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二)   稳固性: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缓慢得多。这是因为它是一个由抽象规则交织成的有紧密联系的体系。如果废弃旧的规则而马上换上一套新的,会使人们不习惯,交流思想就难以进行。很多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经历千年而不变,如,汉语把语序和虚词用作重要的语法手段。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因此语法又具有时代特征。

(三)   民族性: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同的语言语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特点之所在。例如印欧语用词形变化(形态)表示词的句法功能,语序就比较自由;而汉语里的词没有表示句法功能的形态,词在句子里充当什么成分,主要靠语序和(和虚词)来表示。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为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我们在研究和说明汉语的语法规则时,要警惕拿别的语言的语法来硬套汉语的语法。

69。语法单位:可以分为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是构词的备用单位。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也可以单独成词。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构成短语和句子的备用单位。一部分词加上锯掉可以单独成句。所谓独立运用,是指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是指不能扩展,即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短语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是造句的备用单位。大多数短语可以加上句调成为句子。

      句子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根据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类型叫做句类。包括四种: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句子的结构分出来的类型叫做句型。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主谓句(根据谓语词性)分为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非主谓句:(根据全句主要词语的词性)分为名词性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形容词性非主谓句、叹词性非主谓句。

      复句:由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类是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又叫小句或单句形式。

70.句子成分:是句子结构的组成成分。汉语句子多数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组成。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谓语里如果有宾语,就会有动语。动语在前,表示动作行为,是支配、关涉后面的宾语的成分,宾语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作所支配、所关涉的对象。主语、谓语等成分经常是个偏正短语,它由修饰语中心语组成。 修饰语可以分为定语和状语两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成分。

第二节  词类(上)

71.词类的划分: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与词的组合能力,有三种表现:

1、  词在语句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和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上。实词都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是不同类型的词会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

2、  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这一类能不能跟另一类组合,用什么方式组合,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等。

3、  虚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包括虚词与什么实词组合,表示什么语法意义等。例如“的”用在偏正短语里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词的形态可分两种:一指构形形态,例如重叠“研究研究”;二指构词形态:例如加词缀,如凿,加词缀构成“凿子”。

词的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和意义类别。指人或事物、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例如“风、马、牛”等可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意义。

                           二、实词

72.名词

(一)名词的种类: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等。包括时间、处所、方位等词在内。

(二)名词的语法特征

  (1)经常做主语和宾语,也经常做定语,直接修饰另一名词。

  (2) 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有几个副词能加在名词前头,但不能单用,如“园子里净杂草”,在句子中只能做谓语。“不人,不山”也不能单说,只有在“人不人,鬼不鬼的”“什么山不山的”等句子里成对用或者连着说。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亲属称谓以及其他少数词,例如“妈妈,哥哥”和“星星”等,这些事够词的语素重叠,不算构形的形态变化。

  (4)有的名词能够加“们”表示群体。不加“们”的名词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三)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

时间名词较特殊,除了能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外,还经常做状语,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例如“他昨天来了”;方位词有单音的,也有由单音加上“之、以、边、面、头”等等组成的双音合成词。

    此外还有“中、中间、间、之中、当中、旁、旁边、东南、西北”等。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其中有少数还可以表示时间,如“之前”。

    方位词主要是加在别的词语后面,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或时间。有的也可以表示数量、界限,如“三岁以上”。

    方位词可以单用,表示方向或者位置,“上、中、下”等方位词还有表条件、范围等引申用法,见“方位短语”和“虚词的运用”。

73.动词

(一)动词的种类: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还有判断动词“是”能愿动词“能、愿意、敢、应该、要”等;趋向动词“莱、上、进、气来”等。

(二)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2)能够前加副词“不”,多数不能加程度副词。只有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前加程度副词,如很喜欢。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的动词。如,想想,研究研究。

(三)特殊动词

    (1)判断动词“是”:放在主语宾语之间有多种作用:

      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在表示等于什么的句子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换。

      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如“这孩子是双眼皮”,“这茶盘是景泰蓝”,“这一年,人家是丰年,我是歉年”。

      表示事物的存在。这类句子的主语一般是表示处所的词语。

      要注意“是”字有时候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例如“他的性格是变了”,“他是走了”。这些“是”字重读时,相当于“的确、确实”的意思,不能省略;不重读时,可以省略,只表示一般的肯定。这种“是”字与句末语气词“的”配合构成“是……的”格式和词性都不同。

    (2)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是一种辅助性动词。这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评议。做状语时和副词很不相同,它大都能构成“*不*”、“不*不”式。),是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等动词。在句子里常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如“这样做可以吗?”“完全可以”。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要东西,会英文中的是一般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等。

   (3)趋向动词:表示移动的趋向,有单音的,双音的。可以单独做谓语或者谓语中心,但经常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表示趋向,作趋向补语。

动词可以按带宾语的情况来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可以分名宾动词、谓宾动词、名宾兼谓宾动词等类。

74.形容词

(一)形容词的种类:表示性质、状态。还表示不定数量(多、好些)。

(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性质形容词少数能够修饰动词,做状语。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用作状语。一部分形容词也能做补语,如“看清楚”。

    (2)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种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3)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做动词时能带宾语。如“端正态度”,有致使义,又叫使动词。还有“直着身子”“花了眼”,表示一种变化或者事物表现为某种状态,“直、花”等是动词。这种词,前加程度副词时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后带宾语时不能前加程度副词。这些词兼属形容词和动词两类。

    (4)有小部分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

      单音节:AA、AA的、AA儿:早早、长长的、好好儿

      双音节:AABB、AABB的、AABB儿:清清楚楚、痛痛快快(儿)

      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有A里AB式:糊里糊涂、小里小气。

    (5)有小部分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缀或其他词缀,如红通通,黑咕隆咚。

     要注意还有用两个单音形容词联合重叠的格式,例如,“高高低低”,这是句法结构中的固定格式。(部分名词、动词、区别词都有这种格式,如“盆盆罐罐、前前后后、打打闹闹、男男女女”,表示繁多的意思。

75.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比较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性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谓词。(谓词还包括代替动词、形容词的代词)。

谓词和名词的语法特性是对立的。“名词和谓词比较表”,从能否经常做主语、宾语,能否经常做谓语,能否受“不”修饰,能否重叠,能否用肯定否定并列形式提问,概括意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

动词和形容词又各有特性,比较表中从能够带宾语,能否受“很”修饰,重叠方式和意义,概括意义四个方面比较。

76.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分类作用。例如“慢性、彩色、上等、初级、大号、万能、野生、冒牌、杏黄”等。属性往往有对立性质,因此区别词往往是成对儿或成组的。如“男:女,单:双,金:银,西式:中式,阴性:阳性,”等。

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a)       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多数能带“的”形成“的”字短语。

b)       不能做谓语、主语、宾语,组成“的”字短语后可以做主语、宾语。

c)       不能前加“不”,否定时前加“非”。如“非正式的”。

要注意区别词和形容词的区别:形容词除能充当定语外,还可以充当谓语、补语和状语,能前加副词“不”,而区别词只能充当定语,不能充当谓语、补语等,又不能前加“不”,这就是两者词性的重大区别。

要注意区别短语和词。

77.数词

(一)数词的种类:表示数目和次序。分基数词和序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可分为系数(一、二、两)和位数(十、百、千)。两者可以组成复合数词。基数词可以组成表示倍数、分数、概数的短语。概数有几种表示法:“多、来、左右”放在数词后或数量短语的后头;相邻两个基数连用。

序数词一般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二)数词的语法特征:

(1)数词经常要和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数词一般不能和名词直接组合,但有些仍然保留古汉语的说法。这种数名短语,有一部分中间不能加量词,如“四边、两姐妹”,这种组合在语义上强调它是一个整体的,其中有一些名词表示集体或表示成对的,也不适合用量词。有的数名短语中间也可以加量词。

序数词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组成专名,如“第二车间”。有时甚至不用“第”只用基数形式表示序数内容。

(2)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或补语、状语。

(3)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例如倍数只能表示增加,分数可以表示增加和减少。

78.量词

(一)量词的种类: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又叫单位词。可以分为两类:

(1)物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专用量词:度量衡单位、个体单位、集体单位、不定单位(些、点)。

借用量词:借自名词(头、口)、借自动词(一捆柴)。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专用量词:次、回

借用量词:借自名词(画一笔)、借自动词(摸了一摸)

有一些借用物量词是为了描写后面的名次,或者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起到突出形象的作用。如“一弯新月、几缕情思”。

注意:“年、月、天、星期、小时”等是比较特殊的时间名词,不是量词。(多数学者认为。)

(3)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构成,表示复合性单位。

 由两个物量词组成,表示同一事物的不同内容的计量。如“吨千米”。

 由物量词和动量词组成,表示事物单位和动作单位的加合,如“一百万人次”

(二)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总是出现在数词的后边,同数词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做定语、状语或补语等。

(2)一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组成BB式,重叠后做定语、主语,一般表示“每一”或“许多”的意思,如“个个”;少数重叠后做谓语表示“多” ,如“繁星点点”;做状语表示“逐一”,如“代代相传”。

由数词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也可以重叠,组成“一B一B”式,或“一BB”式。这种数量短语重叠后作定语,表示数量多;作状语则表示按次序地进行;作主语表示“每一”。后一个“一”也可以省去,其语法意义和用法不变。有时不限于数词“一”。

量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在“带粉礼物给他”中,是省略。只有数词是“一”,量词又在介词后头介词前头,或者量词前有指示代词“这、那”的时候,数词才能省略。量词、数量短语用在指示代词后面,构成指量短语。如“这本”。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统称量词短语。

79.副词

  (一)副词的种类:常限制、 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二)副词的语法特征:

(1)副词都能做状语。值得注意的是,在句子里,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今天就你一个淘气。

(2)副词大多数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需、有点儿、当然、马上、刚好”等可以单说。少数副词可以在对话中单说。单说时,带不带语气词都可以。

(3)部分副词呢个兼有关联作用。如,又说又笑。

“没有”(没)是副词又是动词。否定人物或事物的存在时是动词,如“他没有书”;否定动作或性状的存在时是副词,如“他没来”。

注意区分做状语的形容词和副词:凡能做谓语、谓语中心,又能做定语的是形容词,否则是副词。“突然”是形容词,“忽然”是副词。

要注意表示时间的副词和名词的区别,它们都可以做状语,但是副词不能做主语、宾语、定语,而时间名词可以。

80.代词

  (一)代词的种类: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它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的词能做什么句子成分,代词就能做什么句子成分。如果按句法功能划分,代词可以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副词。传统语法按作用划分,分乘三大类:带替人或事物的叫人称代词,表示疑问的叫疑问代词,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每、各、某、其他”等也都是指示代词。

  (二)代词的语法特征

81.拟声词:是摹拟自然界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可以做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以单独成句。做状语最常见,有时要后加“地”,有时后加“一声”。

拟声词能做状语、定语、谓语,这跟形容词有相似之处,但是它又能做独立语,而且不受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修饰,这又跟形容词不一样。

82.叹词:是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独立性很强,一般不参加句子结构,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或单用为句子(感叹句)。感叹语放在句子前面,有时也插入句子中间。有时,也作句子成分。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

第三节  词类(下)

83.介词: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实事、受事、对象等。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少数还可以做补语。介词大都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

84.连词:用于连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

  (一)和、跟、同、与、及、或(主要连接词、短语)

“和(跟、同、与、及、以及)”等都表示联合关系,风格色彩和用法略有不同,“跟”有北方口语色彩,“同”有南方口语色彩,“与、及、以及”有文言色彩。它们主要是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的。“和”也可以连接双音节谓语性词语,作各种句子成分,做谓语中心时前后还必须有附加成分,如“他的话十分明确和有力”。“和”字联合谓词,还可以做主语、宾语等,但总不是简单形式。

“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还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不过这样的联合短语一般也不做谓语,而是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这两个词所连接的并列成分在意思上常常可以分出主次,次要的、从属的放在后头。有时也无所谓主次,而是前后一样。

  (二)而、而且、并、并且、或者(连接词语或分句)

“而”是从古代汉语沿用下来的带有书面语色彩的连词,能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目的等关系。

“而且”能连接谓词性词语,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并、并且”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三)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与其、因为、所以(主要连接复句中的分句)

(四)连词“和”和介词“和”的区别在于:

  (1)连词“和”所连接的两个词语是联合关系,一般可以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个名词性词语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更不能呼唤位置。

  (2)介词“和”前面可以出现状语,连词“和”之前不能出现状语。

  (3)连词“和”一般可以略去,可用顿号代替,介词“和”不能略去或改用顿号。

85.助词: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语法意义。可以按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分为几类,它们的语法特征:

  (一)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在书面语里习惯写成三个字:在定语后面写成“”,在状语后面写成“”,在补语后面写成“”。在书面语里有时还会沿用古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是书面语沿用下来的助词,用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短语,如“所见”。也经常跟“被、为”配合使用,组成“被……所”“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二)动态助词: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它反映的是一种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动态。动态又叫“体”或“情貌”。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即有时表示动作开始后、终结前的进行情况,有时表示动作完成后的存在形态(门开着)。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

注意区别:“着”只是紧接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而“了”可以加在中补结构之后。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可以用上副词“曾经”或者标明过去时间的词。

助词“”念轻声,是尝试态,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表示尝试。动词常用重叠式或者后面带动量、时量补语。如“试试看、先做几天看”。

的、来着”两个词跟动态和时间都有关。“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他十点钟到的北京”。“来着”用在句末,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二者都表示过去的事,“的”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施事、时间、处所、方式等。“来着”偏重于肯定动作行为。

  (三)比况助词:附着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面,表示比喻。如“似的”,比况短语经常跟动词“像”配合使用。

  (四)其他助词: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加强语气,口语色彩较浓。“雨伞被我妹妹给拿走了”。这种“给”既可以用于主动句,也可以用于被动句,都能够删去而不影响句子的基本意思。

”用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前面表示强调,说明事实和情理的矛盾,谓词前面用“也、都、还”与之相呼应。如“连三岁的孩子也懂这个道理”。

”用在指人的普通名词后面,表示群体的意义。如“同志们”。

86.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一)依据所表语气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

表示陈述语气:的、了、吧、呢、啊、着、嘛、呗、巴勒、而已、也罢、也好、啦、喽。

表示疑问语气:吗(么)、呢、八、啊

表示祈使语气:吧、了、啊

表示感叹语气:啊

(二)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别的词语后面,起一定的语法作用。

 (2)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普通话里最基本的语气词:的、了、呢、八、吗、啊。

(三)比较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看后面能不能添加上相应的名词:如果能添加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看删去“是、的”之后,句子基本意思改变了没有,如果改变了,“的”就是结构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此外,对那些用“是”的句子,还可以用改为否定句的办法来检验,看否定词加在什么位置上:能加在“是”前,“的”是结构助词;只能加在“是”后,“的”是语气词。

87虚词的运用:注意可能出现的语病。

88.词的兼类和活用

  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通常判断兼类词都要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兼类在同类词里只占少数,否则便是分类不清。另一个原则是兼类词一定要声音相同,词义有联系,否则不是兼类词,而是一对同音词。

  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

第四节 短语(重点)

89.短语及其分类

(一)短语:是词的组合,是意义上和语法上能搭配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所以又叫词组。短语内的词语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组成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一定的语法(关系)意义。汉语组成短语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二)分类:

(最重要)两类:结构类(主要看内部结构类型)、功能类(凭它在更大的单位里担任职务的能力即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定它的类)

其他:实词短语(实词和实词的组合)、虚词短语(实词和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

      固定短语、临时短语(非固定短语)(按短语构成要素是否凝固来分类)

90.短语的结构类

  (一)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组成。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用语序和词类表明其间的陈述关系而不用虚词表示。

  (二)动宾短语:由动语和宾语两个成分组成。动语在前,宾语在后,动宾之间的支配、关涉关系用语序表示而不用虚词表示。

  (三)偏正短语: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修饰语在前,描写或限制后头的中心语,其间的关系是修饰关系。可分两种:

(1)定中短语:修饰语为定语,中心语一般是名词性成分。定语之后有时用“的”。

(2)状中短语:修饰语为状语,中心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成分。状语之后有时用“地”。

  (四)中补短语:由中心语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的后头,其间是补充关系。有的补充之前有“得”。

  (五)联合短语:由语法地位平等的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其间是联合关系,可以细分为并列、顺承、递进、选择等关系。一般是同词性的词语相连,整体功能同部分的功能一致。

  以上五种短语跟句子和词的基本结构相同,可以叫做基本短语。

  (六)连谓短语:由不止一个谓词性成分连用,公用一个主语,谓词性成分之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上述五种结构关系,只有连续关系,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

  (七)兼语短语:由前一动词的宾语兼做后一动词或形容词的主语,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套叠,形成一个宾语兼主语的兼语。

  (八)同位短语:多由两部分组成,前后各部分的词语不同但所指相同,语法地位一样。同位短语的前后两部分主要是名词性成分,前一部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但整个短语都是名词性短语。两部分的内容互相补充,互相复指,因此又叫复指短语,它的作用是使语义更加明确、更加丰富、或者要加重语义。之间不用虚词联系。另一种松散的同位短语,其中可以有语音停顿和标点。如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九)方位短语:由方位词直接附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面组成,主要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具有名词性。方位短语也常常跟介词一起组成介词短语。

  (十)量词短语:由数词或指示代词加上量词组成。包括数量短语和指量短语。

  (十一)介词短语:由介词附着在名词等词语前面组成。介词短语都可以做状语,少数可以作补语。介词短语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工具、方式、因果、施事、受事、对象等多种语义。有一些还能做定语,这时一定要后加“的”。

  (十二)助词短语:由助词附着在词语上组成。包括“的”字短语、“所”字短语和比况短语。

(1)“的”字短语:由“的”附着在实词或短语后面组成,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但只能做主语、宾语。

(2)比况短语:由比况助词“似的(是的)、一样、(一)般”附在名词等词语后面组成,表示比喻,有时也表示推测,有多种句法功能,可以做定语、状语、谓语、补语,属形容词性短语。主要是用来描写类似点,前面很容易用上动词“像、好像”等词引进比喻的对象。

(3)“所”字短语:由“所”字加在及物动词前面组成,指称动作所支配或关涉的对象,是名词性短语。

91.短语的功能类:做句子成分、成句(加上句调,有时还要加上语气词)。

  短语的功能类型是由它跟别的词语组合时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相当于哪类词决定的。

  能做主语、宾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叫做名词性短语,通常以名词为中心语。

  能做谓语,功能相当于谓词的叫做谓词性短语,通常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语。谓词性短语也可以细分为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短语。

27.多义短语:一个短语同时有两种或多种意义,这是同形异义,叫做多义短语。形成多义短语的原因是语言结构有限,语义无穷,用有限的结构表达无限的意思,不能不产生同一结构表达多种语义内容的现象,即结构有多义性。

第五节  句子成分(重点)

92.主语、谓语

  (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叫名词主语句。

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这种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对象的句子叫谓词主语句。

由主谓短语充当主语的句子叫做主谓主语句。

分析主语和谓语,要从形式上的语序和语义上的施受关系来考虑。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用名词性词语充当。它的主要作用是对主语的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动词作谓语常常要用复杂形式,即在前面或后面要带上别的成分。动词单独作谓语是有条件的,或者用在对话里,或者用在复句的分句里,特别是在先行句和后续句里,不然句末也要由语气词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意义类型主要是就主语所表示的人、事物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之间的语义关系来说的。概括为三种:

(1)              施事主语: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主谓的语义结构及关系是“主动者+动作”的关系。广义的施事既包括动作的发出者,也包括不能发出动作的事物。主语是施事的句子叫施事主语句,也就是主动句。如果谓语里的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带上宾语,否则句子在语义上不是自足的,不能成句。

(2)              受事主语: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主谓语义结构及关系是“受动者+动作”。广义的受事从意义上看可以认为是动作、行为所针对的对象,还包括动作的承受者、结果和对象。受事主语句(被动句)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一般动词后不再出现宾语。但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如“花儿浇了很多水”

(3)              当事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如,“我们跑丢了一只猫”、“他眯着眼”。主宾之间有领属关系。除此之外,主语还可以表工具、原因、处所、目的等。谓语不用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的句子,其主语也属于当事主语。如“远近高低各不同”。

谓语的意义类型,主要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

着重于叙述,叙述主语所做的或关系到主语的一件事情,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着重于描写,即描写主语的性状,主要由形容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形容词性主谓短语);

着重于判断说明,即说明主语的类属或情况。

此外,由“是、有、像”的等动词组成的谓语只是用来判断说明主语的情况,只是作出解释、肯定具有、表示比喻等等。

93.动语、宾语

  (一)动语的构成材料: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动词可以单独做动语,往往要带上一定的前加成分或时态助词;更常见的是动词带上结果、趋向等补语来做动语。经常使用及物动词,存现句里会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但是兼属形容词动词两类的词就能带上宾语。如,他小我一岁。

  (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分为名词性宾语和谓词性宾语。谓词性词语充当濒于有一定的条件,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词后,这类动词叫谓宾动词。如,“有成就的人理应受到尊重”。谓宾动词里的一部分同时能带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

(1)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关涉的人或事物,包括动作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多作所产生的结果。

(2)施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主动者,可以是人或是自然界的事物。这种句子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动词后经常带动态助词或补语等才容易独立成句。

(3)当事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跟动词有一定关系的宾语。可以表处所、时间、工具、方式、原因、目的、类别、存在的事物等。

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及物动词,有双向和三项动词。

不能带受事宾语的动词叫不及物动词,又叫单项动词。

94.定语

  (一)定语的构成及意义类别

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分为两类:

描写性定语:主要是描绘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突出其中本来就有的某一特性,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多用形容词性成分充当。

限制性定语:主要是给事物分类或划定范围,使语言更加准确、严密。在限制性定语里,又一种是表示同一性的。同一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同一关系,所指内容一致。

  (二)定语和助词“的”

单音节形容词做定语,通常不加“的”,如果用,形成平行格式,就有强调描写的作用。

双音节形容词做定语,常常加上“的”字,特别是用描写状态的词。

名词做定语,有时可以直接修饰中心语,这是把偏正短语用作一种名称。不然就必须加“的”。

有时加不加“的”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加“的”表示领属关系,不加表示性质、属性。

人称代词做定语表示领属者,一般要加“的”。

人称代词和名词后面紧接着指示代词或表示时间、处所的定语,一般也不用“的”。

动词做定语,一种是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一种名称,常见的是跟烹调有关的动词。另一种情况一般要用“的”,甚至必须用,如“写的字”。

  (三)多层定语

从离中心语最远的词语算起,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

(1)       表示领属关系的词语(表示“谁的?”)

(2)       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表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3)       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表示“多少?”)

(4)       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表示“怎样的?”)

(5)       形容词性词语(表示“什么样的?”)

(6)       表示性质、类别或范围的名次、动词(表示“什么?”)

带“的”和不带“的”的动词做定语有不同位置,不带的动词紧贴中心语。

多层定语的次序总是按逻辑关系来排列,跟中心语关系越密切的定语就越靠近中心语。但是有一些词语也有灵活性,最灵活的要算量词短语。

95.状语

  (一)状语的构成和意义类别

状语不只是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以做状语。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名词、动词也可以做状语,如“集体购票”,“批判继承”。

分类:

限制性状语:主要用来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

描写性状语:有些是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有些是限制或描写人物情态,指向名词性成分。

  (二)状语和助词“地”

  (三)多层状语:取决于谓语内部的逻辑关系和表意的需要。大致的次序是: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还有表示对象的介词短语(指明同水)。

96.补语

  (一)补语的构成和意义类别

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补语可以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

补语的构成(以语义为纲):

(1)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补语常用的是形容词,少数用动词。结果补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2)              程度补语:很少,限于用“极、很”和虚义的“透、慌、死、坏”等,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谓语中心多是形容词,也可能用某些前能加“很”的动词。程度补语本身没有否定形式。

(3)              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中间都有助词“得”。状态补语的作用有两种:有的用作评定,只用性质形容词;有的用作描写,用状态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这种补语得的语义分别表示施事、受事、当事或动作的某种状态。有时补语前用“个、得个”。状态补语还有可能用名词性词语。

(4)              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有时有引申义,如,笑起来。

(5)              数量补语:一种是动量补语,用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另外一种时量短语,用表时量的量词短语充当,用来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也就是时量、时段;或者表示动作实现以后到目前所经历的整段时间,如“成立了五年”。

(6)              时间、处所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7)              可能补语:中心语主要是动词,也有少数是形容词。补语有两种,一种是用“得”或“不得”充当,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或不能实现。肯定式里,前面的动词限于单音节;否定式里,动词可以是双音节的,还可能用形容词。另一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和中心语之间插进“得/不”(轻声),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可能不可能实现。

多层补语的排列顺序是:结果补语最靠近动词,处所补语或数量补语次之,趋向补语(来、去)总在最外一层,

  (二)补语和宾语的顺序:

表结果、程度、可能的补语跟动词关系密切,总是在宾语前面;带状态补语的动词,只要带上宾语,宾语只能位于补语前;时间、处所补语(由介词短语充当)前头的动词不再带宾语,其余的可能有三种位置:

(1)  补语在宾语前,这是最常见的顺序。

(2)  补语在宾语后,很有限制。

(3)  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算两层补语。

综上,动量补语和宾语的语序有两种,代词宾语必须放在动量补语前,名词宾语有时有不同位置。趋向补语和宾语可能有三种语序。单音趋向补语里,只有“来、去”可以放在宾语前面或后面,其余在宾语前面。

  (三)补语和宾语的辨别:

第一、看关系。

第二、看成分的词性。量词短语里,如果用物量词,一般是宾语;如果用动量词,就是补语。

第三、某些表示时间的成分既可以做补语,也可以做宾语,而做宾语时往往可以变换成“把”字句。

  (四)补语和状语

97.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有的中心语是短语,有的是词。中心语根据同它相对的成分的不同可分三种:

  (一)与定语相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词性词语也可以做定语中心语。

  (二)与状语相对的中心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有时候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它跟前头的状语组成偏正短语,用来做谓语。

  (三)与补语相对的中心语:通常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也可能由短语充当。

98.独立语: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这就是独立语。从表意作用看,有四种:

  (一)插入语:

作用:使句子严密化,补足句意,包括说话者对话语的态度,或引起听话者的主意。

有的插入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表明说话者那种不容置疑的态度。有时又点明特别值得注意的内容,以加深听话者的印象。通常用“毫无疑问、不可否认、不用说、十分明显、尤其是、主要是、特别是”等。

有的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和估计,口气比较委婉,对所说事情的真实性不作完全的肯定,留有重新考虑的余地,通常用“看来、算起来、我想、充其量、少说一点”。

有时为了表达这种推测或估计不是说话者做出的,只不过是引用别人的意思,就会用“听说、据说”一类字眼来说明。

有时说话者希望听话一方接受自己的见解,又不愿用一种强调的语气,就会用“请看、你想、你瞧、你说”一类字眼来引起对方的主意,使对方能同意所说的内容。

如果是客观叙述一件事,也会用一定的词语来突出某一点,如,“虎姑娘一向,他晓得,不这样打扮。

除此之外,有的表示总概括的意义,点明下文是对上文归总而来的结论,或者指出由此及彼,说明另外的事情。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还有一些是表示注释、补充、举例的,通常用“也就是、包括、正如”等词来表示。

  (二)称呼语:用来招呼对方,引起注意。

  (三)感叹语:表示感情的呼声,如惊讶、感慨、喜怒哀乐等感情和应对等。

  (四)拟声语: 模拟事物的声音,进行生动形象地描写,以加强表达效果。

99.句子成分小节

成份分析法,又叫中心词分析法。主、谓、宾、顶、状、补是传统的成分分析法的六大成分名称。

层次分析法,又叫二分法。

第六节 句类、句型 (重点)

100.句子的分类:

  根据语气分出的类叫句类。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根据结构特点分出的叫句型。

101.句类

  (一)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

  (二)疑问句:具有疑问语调表示提问的句子。有疑而问叫询问句,无疑而问的叫反问句。疑问句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和语义情况,可以分为四类:

(1)是非问:它的结构像陈述句,只是要用疑问的语调或兼用语气词“吗”“吧”等(不能用“呢”)。一般是对整个命题的疑问。这种句子可以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复,或用点头摇头回答。

(2)特指问:用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样”等)和由它组成的短语(如“为什么、什么事、做什么”等)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句子往往用升调。常用语气词“呢、啊”,但是不能用“吗”。

(3)选择问:用复句的结构提出不止一种看法供对方选择,用“石、还是”连接分句。供选择部分会有相同的成分,在分句里可能重复出现,也可能不重复。常用语气词“呢、啊”。

(4)正反问:是由谓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构成的。细分三种句式:V不V、V不、全句后加V不V,常用语气词“呢、啊”等。

  (三)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分为两大类:都用降语调。

表示命令、禁止的祈使句一般带有强制性,言辞强硬、坚决。经常不用主语,否定句用“不准、不许、别”等。不大用语气词。

表示请求、劝阻的祈使句包括请求、敦促、商请、建议和劝阻等等。往往比较缓慢,肯定句常常用上语气词“吧”或“啊”。否定句常用“甭、不用、不要、别”等词语和语气词“了、啊”等。有时用敬辞“请”。

  (四)感叹句: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它表示快乐、惊讶、悲哀、愤怒、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一般用降语调。

(1)有的感叹句由叹词构成。

(2)有时是用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跟“啊”结合起来表示感叹。

(3)有的只是一句口号,有的是祝词。

(4)更多的感叹句里常有“多、多么、好、真”等副词,句尾有语气词。

102.句型

  (一)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可以分为:

(1)名词谓语句:限于口语里的肯定句,还有说明时间、天气、籍贯、年龄、数量、容貌等等的短句。名词单独做谓语很少见,用名词性短语的情况比较多。

(2)动词谓语句:

(3)形容词谓语句: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常加“的”。性质形容词常要加上程度副词、某些语气副词或者表示比较的成分等做状语、补语。

(4)主谓谓语句: 可以从全句的主语(称为大主语)和主谓短语里的主语(称为小主语)是施事还是受事以及其间的关系等等方面来看,大体有五种:

大主语是受事,小主语是施事,全句的语义关系:受事/事实——动作。

大主语是施事,小主语是受事,全句的语义关系:施事/受事——动作。

大主语和小主语有广义的领属关系。

谓语里有复指大主语的指制成分。

大主语前暗含一个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等。

还有一种句子,小主语是动宾短语,又跟大主语有施事和动作的语义关系。如,他做事认真。

 

也可以根据主谓句主语的不同来分:

主语是名词性词语充当的主谓句较名词主语句。名词主语句又可凭主谓的语义关系再分施事主语句即主动句和受事主语句即被动句。主语是谓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谓句叫谓词主语句和主谓主语句。

  (二)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形成。有些要在一定的语境里才能独立成句。分为:

(1)动词性非主谓句:这种句子并不是省略了主语,而是不需要补出,或是无法补出主语。如,上课了。通常用来说明自然现象、生活情况、祈望,有的是口号。还有一些兼语句也是非主谓句。

(2)形容词性非主谓句:通常由一个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形成。

(3)名词性非主谓句: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短语形成。在剧本里说明时间、地点;表示赞叹;表示突然发现的事物;表示呼唤、称呼。

(4)叹词句: 由叹词构成。

103.几种动词谓语句:

  (一)“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头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又叫处置式。所谓处置,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对“把”字引出的受事施加影响,使它产生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状态。“把”字句的主要作用是要突出、强调“把”所引出的词语。“把”字句有四个特点:

(1)动词前后总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通常后面又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也要用动词的重叠式。或者是动词前面有状语。但是如果动词使动补型双音节词,就可以单独出现。

(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会带上“这、那”一类修饰语。如果用无定的、泛指的宾语,常是泛说一般的道理。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因此,能愿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和“有、没有”等不能用来做谓语动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熟语性句子有例外。

有时候,“把”的介引成分跟动词没有多少语义上的联系,而是跟动补短语有联系,整个短语用来说明使介引成分怎么样。如,把眼睛哭肿了。

  (二)“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实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在书面语里还有“被……所”的格式,在口语里有“让(叫)……给”的格式。构成和应用条件:

(1)动词一般是处置性的,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如果只用一个双音节动词,前面也要有能愿动词、时间词语等状语。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被”字句的主语表示受事,也有表间接受事的。

  (三)连谓句:由连谓短语充当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前后谓语的语义关系:表先后发生的动作、前后表方式和目的的关系、前一动作表方式、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一件事、后一性状表前一动作的结果、前后两件事表因果关系、前后有条件和行为的关系,都是陈述同一主语的。

(四)兼语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根据兼语前一动词的语义,兼语句大致分为:

(1)前一动词有使令意义,能引起一定的结果,常见的动词有“请、使、叫、让、派、催、逼、求、托、命令、吩咐、动员、促使、发动、组织、鼓励、号召、禁止”等。

(2)前一动词常是表示赞许或责怪的及物动词,它是由兼语后面的动作或性状引起的,前后谓词有因果关系。常见的有“爱、笑、恨、嫌、气、骂、夸、喜欢、感谢、埋怨、称赞、表扬、担心”等。

(3)前一动词用“有”、“轮”等表示领有或存在等。兼语句和连谓句可以出现在一句里。

  (五)双宾句: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特点:

     (1)动词要有“给予”、“接受”、“询问”、“称说”等意义,表示“谁给谁什么”等意思。

     (2)近宾语指人或人的等价物,回答“谁”的问题,靠近动词,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多数指物,也可指人或事,回答“什么”的问题,远离动词,前边可以有语音间歇或逗号,一般比较复杂,可以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宾语离位后都不是双宾句。

  (六)存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句首有处所词语做主语(也可以隐去),宾语表示存现的主体。

可以分为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类。

存在句表示什么地方存在什么人或物。动词后一般加助词“着”,有时也用“了”。宾语一般是带有数量短语的偏正短语,也不排斥其他偏正短语或名词。

根据句子里的动词是表示静止状态还是进行状态的分别,存在句可以分为两类: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表示已经完成的动作或用“有、是”等词的是静态存在句;表示在进行中的动作的是动态存在句。

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动词后常加动词“了”或趋向补语;宾语也常常带有数量短语,而且跟存在句一样,大多是表示施事。

104.变式句和省略句:

(一)变式句:句子的各个成分处于通常位置上的是常式句,为了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或者为了变换句法而颠倒原有语序的是变式句。也叫倒装句。颠倒了成分可以恢复原来位置,而且句意不变。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语和谓语倒置,定语、状语和中心语倒置。

1、主语倒置:常见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往往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者是说话急促而先把重点说出,然后追加主语。

2、定语、状语后置:后置的定语、状语大都组成联合短语。这往往是为了突出它,或者是为了调整语序,使语句显得简洁。有时要强调状语的中心语,也会把状语放后,例如口语中的“十二点了”。

(二)省略句: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不至于误解的情况下,说话时往往会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如果离开这样的语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加一定的词语才行,而且只有一种添补可能,这就是省略。多因对话、上下文、避重复、祈使而省。(目前对省略的认识还有分歧)

105.句子的变换: 根据表义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把甲句变成乙句,这叫句子的变换。它是通过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方法来实现的,目的是通过变换分辨句法结构的异同,弄清相关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变换规则,找出相同或不同的语义结构,看清句子结构的特点,有助于正确描写语法结构规律。

106.句子分析例解: 句子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是研究句子本身,对句子结构作句子成分的分析,把各个结构成分以及其间的关系描写出来,并且依照句子的特点归纳出类型,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即描写它是什么,状况怎么样。动态分析是兼顾人们怎样使用语言,例如语境、语序不同、变换、省略等情况,以解释句子结构为什么这样。通过句子分析,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自觉运用各种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感情。

当前语法研究强调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的分析相结合,这有助于把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句法指句子结构方式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语义指语义特点、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和句意等,语用指使用语言的情况,例如语境、移位、省略、重读、句类等。

第七节  常见的句法失误(大点,例子)

107.常见的句法失误:

  一、搭配不当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例:*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二)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女神》的出现,为新诗运动奠下了显著的实绩

(三)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老师问清了原因,沉思了少许,慢慢地踱到我身旁。

(四)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例:*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二、残缺和多余

(一)主语、谓语、宾语残缺

例:*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二)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三)主语、谓语、宾语有多余

例:*这种新闻报道势必会弄虚作假,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加以反对。

(四)定语、状语、补语多余

例:*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真正具备了以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品质。

三、语序不当

(一)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

(二)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三)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四)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五)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四、句式杂糅

(一)两句混杂

例:*听了张莲等三位同志动人的报告,对我启发教育很大。

(二)前后牵连

例:*当上级宣布我们摄制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五、歧义:句子总是运用在特定的语境里,应该只有一个意思。如果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使听者读者误解,这种语病就称为歧义。

(一)多义词或多义短语使用不当

例:*那五箱书,准备青岛第一中学图书馆吗?

(二)词语与词语关系不明

例:*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第八节      复句  (略)

108.复句: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补包含的分句组成。分句是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言单位,所谓结构上互补包含,是说互不作句子成分。

109.复句的类型

(一)联合复句

1.并列关系

2.顺承关系

3.解说关系

4.选择关系

5.递进关系

(二)偏正复句

1.转折关系

2.条件关系

3.假设关系

4.因果关系

5.目的关系

110.紧缩句: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紧,是紧凑,指复句的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好些词语被压缩掉了。它是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111.复句运用中常见的错误:

(一)分句之间缺乏密切联系

(二)结构混乱,层次不清

(三)关联词语应用的错误

第九节  句群(略)

112.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113.句群的类型:并列、顺承、解说、递进、选择、转折、因果、目的、假设、条件、衬附句群。

114.句群运用中常见的语病:前后脱节、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答非所问、重复多余。

第十节    标点符号 

第六章  修辞(略)

115.修辞: 修辞是人们在运用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实践活动。最佳表达效果就是指“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在内容和语境确定的情况下,修辞总是着力探讨三个问题,即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采取什么样的修辞方式,追求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严格地说,“修辞”一词有三个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116.语境:就是语言环境,一般指在语言运用中对话语有影响的情景、情况和关系等。构成语境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语境因素,它指包括身分、职业、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二是客观语境因素,它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对语言活动给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了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辞格

117.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失误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一) 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中间用“像、仿佛”一类的喻词。例如: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
  ②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
     ③借喻:借喻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如:
  我这辈子只是在生活的道上盲目的前冲,一时踹入一个泥潭,一时踏折一枝草花,只是这无目的的奔驰......(徐志摩《再剖》)

(二)比喻的灵活用法

①没有喻词的比喻:诗歌中常用这种比喻形式起兴。
    ②强喻:程度不等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我看见蝗虫遮天蔽日
  向农民争夺粮食
   而地主比蝗虫更凶
  甚至掠夺去妻女
  (邹荻帆《乡音》)
    ③反喻:否定方式的比喻,从反面设喻,以反托正,从被否定的喻体事物的反面去领会本体事物的特征,喻词常用"不是"或"不像"。例如:
  人非木石,岂能一味谈理,碍于情面而偏过去了,在这里正有着人气息。(鲁迅《送灶日漫笔》)
  ④博喻:博喻就是用不只一个喻体去说明和描述本体。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三)比喻的作用
  ①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
  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
  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四)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①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
  ②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③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

 

118.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就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
 (一)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下面溪水大概是涸了,看着有无数用为筑桥剩下的大而笨的白色石块,懒懒散散睡了一溪沟。(沈从文《遥夜》)
    ②拟物: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例如: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茅盾《冬天》)
  "蛰伏"是动物的行为,这是把人当作动物来写。
 (二)运用比拟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比拟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
  ②用以比拟的人和物必须具有相似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但是有区别。
  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体)来说明甲事物(本体),甲乙两事物有主有从;
  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不分主从,浑然一体。

119.借代: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做借代,也叫做“换名”。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
  (一)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标志代本体:用本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②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的名称。例如:
  方鸿渐从此死心不敢妄想,开始读叔本华......(钱钟书《围城》)
  这里是用叔本华代指他的作品。
  ③具体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例如:
  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胜利,又将为血泊所淹没。中国往何处去?(刘白羽《红太阳颂》)
  具体的"血泊"代指抽象的战争。                      Next
    ④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春天,树木开花了,是晴明暖和的天气,早晨大路上还充满了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巴金《能言树》)
  "褴褛的衣服和光赤的脚"代指穷人。
  ⑤结果代原因:用事情所产生的结果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先生早已汗透棉袍。虽然累得那么着,先生心里却很愉快。(茅盾《林家铺子》)
  "汗透棉袍"是累的结果。                        
(二)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②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诸葛亮"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正面人物,而"三只手"等作借体,常用来指代反面人物。
  ③借体一定要能代表本体,其作用才明显突出。
(三)借代和借喻的不同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处,但是不同。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120.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是都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一)拈连的种类:

1、全式拈连:甲乙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例如:

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得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2、略式拈连:甲事物省略,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还是清楚的。例如: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的眼前,也在我的心上流过

 

121.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叫夸张。
(一)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例如:
  母亲已经哭得再哭不出声,几天间老了几十年。(何继青《哭歌》)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③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例如: 瑞雪兆丰年。看着这漫天飘舞的雪花,大家已经看到了来年的好收成。                                                               
(二)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合乎情理、合乎分寸,给人以真实感。
  ②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③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辞格来表现。

122.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涉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式。
  (一)双关的种类
  ①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
  例如:我失骄君失柳,杨柳青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答李淑一》)
  "杨""柳"是双关辞格,明指杨花、柳絮,暗指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②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例如:
  新事业从头做起,旧现象一手推平。(新中国成立后,有家理发店写的春联)                  
    (二)运用双关应注意的问题
  ①双关的意思要明确,不能有歧义。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要含而不露,又要让读者清楚地明白要表达的含义。
  ②运用双关要注意内容的思想性,尤其是在构成歇后语时,不要单纯追求风趣含蓄而忽略了思想健康。
   (三)语义双关和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受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123.仿词: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  (一)仿词的种类
①音仿:使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11月,广州还是秋高气爽,北国名城哈尔滨早已草木皆冰了。(这就是利用同音词"兵"和"冰"仿造词语。)
②义仿:换用意义相反或相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例如: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而造的词语。 

124.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意,也叫"反话"。
(一)反语的种类
①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例如:
  可见穿的是长衫,即使不是"高等华人",总该是属于上等的。(鲁迅《推》)
  "高等华人"的人格实际上是非常低劣的,在这里表达了对穿长衫者的讽刺。
②以反当正
  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例如:
  小陶气愤地说:"这些死人!只管看着干什么,还不把你们的雨衣扔过来。"(徐怀中《西线轶事》)
  "死人"是气话,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见到战友时的亲切感。                                                
(二)运用反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运用反语要认清不同的对象,区别对待。
  ②运用反语应改力求鲜明,切忌含混。

 

125.婉曲: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辞格叫婉曲,也叫“婉转”。
 (一)婉曲的种类:

1、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

2、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共烘托本意。

  例如: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

126.对偶: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一)对偶的类型
①正对: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例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反对:对偶的两部分,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借正反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③串对: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假设,条件等方面相关联,两联连接成复句,一顺而下,也叫"流水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春分吹又生。

 

127.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表达强烈的语气或感情,这叫排比。
 (一)排比的种类:

  1、句子排比

  2、句子成分排比

(二)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①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的平行排列;对偶只限于两项的并列对称。
   ②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

③排比往往运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128.层递: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上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层递。
 (一)层递的种类: 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按照事物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去排列。例如:
  事情就是这样,他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2、递降:
    例:产品都要有质量标准,首先是国际标准,其次是国家标准,此外还有部颁标准、行业标准、最不济也应当有个企业标准,现在有些不法商贩,专搞伪劣假冒,什么标准规范都不讲,不严格治理怎么得了。                     (二)层递和排比的区别
①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的结构往往相同或相似,常用相同的词语。
②层递在内容上是递升或递降的,事物之间是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排比的内容是并列的,是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或几个相关的问题。


129.顶真:用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做顶真,也叫蝉联、联珠。
  例: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花结什么果。
  

130.回环:也叫回文,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例如:
  例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例2: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顶真与回环的区别: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调遣它们,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有的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131.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

(一)对比的种类:
  ①两体对比:把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等等。例如:
  我的声音低如呻吟,她的声音高如咆哮,惊动楼道里各家人,都出来观看热闹。(张宇《垃圾问题》)
  ②一体两面对比: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说,能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例如:有的人太自私,对公事敷衍了事,对自己的私事却一丝不苟。
  (二)对比和对偶:对比和对偶都是成对的,但是又有区别。
  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形式结构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对偶里的“反对”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辞格的兼属现象。132.映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也叫衬托。
  (一)映衬的种类:
     1、正衬:利用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来作陪衬。例如:
  我站在那个有路可上的近二千米的山顶,极目眺望,在湛蓝的天穹之下,那一望无际、形态各异、连绵不断的山外有山的吕梁山脉的蓝色连山,好像成了北武当山的天然屏障。我虽不能设想传说中的真武大帝的自得其乐,但也感到心胸开阔,有时,山鹰在天空里从容飞翔,我仿佛也能体验它的自由感。(王朝闻《北武当游》) 这里用壮丽的山色衬托作者开阔的心情。 
    2、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例如:
  窑里静悄悄的,只听见锅台后面那只老黄猫的呼噜声。(路遥《人生》)
  这是以"老黄猫的呼噜声"从反面衬托窑里的安静。   133.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一)   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连接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它词语出现。
  2、间隔反复:相同词语或句子间隔出现,有别的词语或句子隔开。
 
134.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辞格叫设问。
 
135.反问: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又叫“激问”。但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设问和反问都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它们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
 
136.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这叫通感,也叫移觉。经常应用到文艺语体中。
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
例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37.警策:使某些语句语简言奇,含意深刻并富有哲理性的辞格叫警策,也叫精警或警句。
  警策的种类:
1、 主宾重复判断:用判断词“是”使主语和宾语重复,突出强调了语意。
例如:年轻人就是年轻人。
2、 表意相反相成:从表面上看互相对立,从实质上说互相联系,矛盾统一,表意深刻。
例如:他的世界又小又宽广,他的路径又短又漫长……(方敬《图书管理员》)
3、 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表面上好像没有联系,实际寓意深刻,联系紧密。
例如: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夏衍 《包身工》)
 
138.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语体的分类多种多样,根据交际目的不同,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文艺语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