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会认可华为是家好公司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53:53

学者们会认可华为是家好公司吗?

2010-10-13 22:54:26

浏览 2115 次 | 评论 9 条

 学者们会认可华为是家好公司吗?
徐明天

   实在忙,博客又耽误了一天。喘口气接着写。
   昨天我写博客批评那几个写富士康调查报告的学者缺乏最起码的学术基础和判断,并且没有工业化的知
识视角,我提出请他们指出比富士康更好的企业。虽然有不少人骂骂咧咧,但没有一个人列举出一家比富士康更好的企业。
   别讲什么学术研究,就讲事实好啦。而这些所谓学者缺少的就是基本的事实。
   不过也有人列出一家比富士康的企业,这就是富士康的邻居华为。华为与富士康同一年在深圳投资建厂
,是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和领军企业,这一点我是认可的。
   但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们是不会认可的。因为大家可能忘了,引员工跳楼引起关注的第一家企业不是富
士康,而是华为。2007年以来华为接连发生员工跳楼事件。至今网上还可查到“华为员工非正常死亡事件”
    2006年5月28日晚,深圳华为公司员工、25岁的胡新宇因病毒性脑炎死亡。之前胡新宇经常在公司加班
加点,打地铺过夜。
    2007年7月18日下午,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进入华为只有60
多天的他,生前曾多次向亲人表示工作压力太大。
    2007年8月11日17时30分左右,在长春市国联小区,华为长春办事处员工赵炳与人在电话里争吵20分钟
后,纵身从7楼跳下身亡。
    2007年12月5日,在深圳华为工作的乔向英猝死。
    2008年2月26日下午13时左右,华为成都研究所员工李栋兵跳楼自杀。
    2008年3月6日中午,华为员工张立国在深圳本部跳楼楼身亡。
    上个月,深圳还有人传,华为又有员工跳楼自杀,同一天,深圳一所中学发生学生自杀事件。
    以此来看,富士康跳楼的多是打工仔,而华为多是大学生。以数量来看,富士康100万人,华为10万人
,华为的比例要比富士康高了好几倍。(不好意思,拉华为下水实在难为情。但为了回击不顾事实的学者,也只好这么做了。) 
   当时的华为是媒体的焦点。“残酷”、“竞争激烈”、“压力巨大”、“加班”、“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封锁”之类的关键词,在网络上下,特别是在IT行业内乱飞。
   与富士康比,华为的情况说的更恶劣严重。“任正非推崇的所谓“狼文化”成就了华为,却没有成就你
。睡在地上的兄弟,你可能知道,在华为,10天前一个成都员工坠楼,2年前一个25岁员工累死。你是刚进华为的员工,但你可能也跟同事一样睡过办公室,1天工作时间超过15个小时,聆听过老员工上班自带床垫的故事。在这里职业精神取代了生命关怀,物竞天择替代了和谐共处,是的,你是用一跳来逃离狼群”。
   但是任正非并不买媒体的帐,把原因归结到个别人患抑郁症。更让这些大学的学者们不会高兴的是,华
为直接把员工跳楼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教育的失败。从此之后,华为不再愿意从高校直接招聘大学生。华为改变以往一次上万人的招聘大学生的做法,而是发动员工去挖那些在其他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同学、老乡等,挖来了还有奖励。因此一段时间,华为的员工就不停地给同学、老乡等打电话,诱惑他们到华为来工作。
    华为文化与高样教育的文化确实冲突很大。看华为对新入职大学生的培训就清楚了。
    大学生入职华为要经过5个月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限于企业文化培训,而是分为军事训练、企业文化、车
间实习、技术培训、市场演习等五个部分。这5个月的生活就像炼狱,但是“生存”下来的人,则有获得“新生”的感受。任正非在《致新员工书》中,对那些经受培训“煎熬”的学生充满期望:“实践改造了人,也造就了一代华为人。您想做专家吗?一律从工人做起,已经在公司深入人心。进入公司一周以后,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在内地取得的地位均消失,一切凭实际才干定位,已为公司绝大多数人接受,希望您接受命运的挑战,不屈不挠地前进,不惜碰得头破血流,不经磨难何以成才?”
    华为招聘的大学生,到华为报到后,立即就进入包括为期一个月的军事训练在内的5个月严格的封闭式培训
。负责训练的主教官是中央警卫团的退役教官,训练标准严格按照正规部队的要求,凡是在训练过程中遭到淘汰的员工将被退回学校,经过几轮筛选幸存的员工才能正式进入华为公司。很多员工总结这段漫长的培训过程时用的是这几个字:苦、累、考试多;如同高考冲刺阶段一般,这一段时间的考试次数远远超过了大学四年的总和。很多曾经参加过训练的学员都对这种痛苦的煎熬铭记终生。但这段经历又往往成为他们日后向他人炫耀的资本,并受用一生。军训培养的是企业严明的纪律性。据说华为召开员工大会,长达4小时,不会有个手机的声音,会议结束也不会留下一片纸屑。
    为期一周的文化培训是被认为最不合时宜的。华为给每名学员都发有一本厚厚的企业文化学习教材,教材用
了很多发生在华为内部的真实故事。除了华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老总们去给学员们讲课外,其它所有部门的高层主管也要分期分批去讲。老总任正非也经常亲自到培训班为学员们讲课。任正非讲课很有煽动性,他善于以一些身边的细小例子阐明一些深刻的人生道理,经常使学员们斗志高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活力。华为最看中团队合作精神,所谓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
    车间实习淘汰率最高。文化课之后,新员工要到一线车间实习一个多月,跟着车间的师傅学习组装、测试。
车间装配和测试过程处处体现了华为人的严谨作风。华为的装配车间分为不同的小组,华为人习惯称之为岛,称小组的负责人为岛主。车间的装配工人一般是中专文化,但是,每个岛都配备一名硕士以上的技术人员把关,合格的产品由他签字后才能出厂。
  华为市场部新员工还要到市场部见习3个月,期间的考试多如牛毛。还有销售技能实战演习--新员工到街上
推销、叫卖。新员工事先都被要求,在销售过程中不允许说出自己是华为的员工,主要是为了增强实践的真实性。但是,由于深圳市严格禁止无证小贩摆摊售卖,进行销售技能实战演习的华为人为此曾有多人次被作为乱摆卖的无证小商贩,被深圳市的城市市容管理人员抓住。
    由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艰苦的培训,有人就把华为培训叫作“魔鬼培训”。
    专业知识、纪律观念、职业意识、企业常识,等等,这些本来是学校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入职后本
来就应该进行5个月的再培训。但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教育,最终要有企业来“魔鬼式”的完成。
    这些年高校不断扩招,教育产业化,扩招成了高校收费的摇钱树,高校还成了缓解就业的地方。据说2009年
毕业生就业难,有关部门就要求高校扩招研究生,把本科生再留在学校几年。几年之后,这些学生不是还要再出来?关键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质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比如教育结构,职业教育缺失,比较好的学生都考大学了,高考成绩不好的才能进技校。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生学经济也大多是金融、外贸、工商管理之类,制造业的专业较少,学生也不愿意考。知识内容陈旧,即使是技术也与企业现状脱节,过时的多,落后十多年,到企业后要重新学习。所幸中国学生中学的数理化底子比较好。特别是学校管理越来越混乱,学习氛围越来越淡,没学到知识,反而染上了很多不良习气。纪律观念、意志力、与社会和人交往融合的能力不够、心理素质不好,不能承爱工作的压力等。因此,有一个家庭并不优越的大学生,本来应该好好工作加馈父母和社会,但是到华为公司不到两个月,却因莫名的原因自杀。媒体不去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教育存在的问题,反而大篇幅报道指责华为公司文化有问题。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企业招聘大学生后,首先讲的就是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
    因为没有完成工业化教育,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态度、知识素养、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太适应企业的需要
。这也是很多企业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的原因。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招不到人的原因所在。
    从教育,就看出我们对制造业的冷淡和轻视,不能培养足够支持制造业的人才,也不能酿成支持制造业的氛
围。似乎,制造业的工厂只是解决农民工就业的地方,不需要有知识的人才。大学生也不愿意进工厂,进了工厂就要当管理人员,不愿意到车间生产第一线,愿意到市场上做营销,不愿意做技术。前些年,深圳查除了国贸大厦的一个骗子公司ABB,那家公司租了几层楼,招聘了很多人,天天打电话,以给企业招商引资、产品出口等名义行骗,骗吃骗喝骗钱,骗到钱,马上就分赃。这项“工作”也需要高智商,个个穿西服打领带,从业人员相当数量是大学生。ABB被查处之后,这些人鸟兽散,又各树旗帜办公司,骗子公司一下子冒出一大批,还办分公司,从深圳扩散到上海、北京。我也曾经暗访过这类骗子公司,里面坐的人相当多是大学生,我当时很为他们惋惜,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职业。有被访者说,刚开始良心上有点过不去,但这个行业赚钱快,还很风光,骗成功一次就心安理得了。 我们的大学生没有工业化,但已经渗透了商业化。
    现在的大学生到单位后,给人的印象是网络高手,谈恋爱高手,业务知识很差,礼节礼貌不懂,要从走路、
坐椅、打电话开始教,还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纪律松懈,常常睡不醒的样子,还动不动就计较个人得失,来点小情绪,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这样的大学生确实不少。
   那位网友,您现在还说华为是家好企业吗?
 请注意,明天我会讲讲中国高校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也为那几个学者提供点研究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