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潜伏》谈“军统”21---杨永泰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16:24
闲话军统(79)
  6、 杨永泰案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三十年代中,国民党政坛曾出现了一位“彗星”式的人物,而且是“哈雷彗星”——出现的时候,亮得耀眼,转瞬即逝,然而却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直拖到几十年后的今天。

  就是他,生生地凭着一己之力,把我红军挤出了中央苏区,走上了长征之路;在国民党内部,生生地把个“行政院”弄得可有可无,甚至连“陈”家党都几乎给弄成“假”的一样。
  这个人——就是杨永泰。
  杨永泰以足智多谋著称,其实不仅是聪明的问题,杨永泰是一位奇才,无论是玩人、还是干工作,都属于佼佼者。
  杨永泰是广东茂名人(现广东高州市),1880年生,比蒋介石大7岁。
  杨永泰这个人挺有意思,由于他出生年代的缘故,旧式、新式教育都受过。首先,杨是前清秀才出身,而且是17岁就中了秀才;同时,杨早年曾毕业于广东高等学堂和北京法政专门学校。
  所以杨永泰可以说是学贯“中西”,既懂得中国传统中侍奉帝王、剪除异己那一套,同时又不墨守成规,所以杨永泰能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异军突起,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跟他的教育背景,多少有些关系。
  杨永泰也是老国民党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曹锟贿选,杨永泰都是站在斗争前列的。曾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广东省长。
  杨永泰是政学系的人物。
  按:政学系是国民党的一个重要派系,究其来源,起源于“欧事研究会”。
  1914年,孙中山痛感国民党的松散与不团结,准备将其改组为具有严格纪律的中华革命党。一部分国民党元老对入党必须“加盖指印”、“绝对服从领袖”等“清规戒律”不满,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宣言研究“欧事”,于1914年8月在东京组织了“欧事研究会”这样一个团体。其代表人物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钮永建、陈炯明、邹鲁、程潜、陈独秀、谷钟秀、张耀曾等人。

  后来谷钟秀、张耀曾等另组成“政学会”,这一派的人,史称“政学系”,这是老“政学系”。
  后来又有了新“政学系”,其代表人物,我们熟知的有张群、吴铁城、熊式辉、翁文灏等人。
  其实杨永泰也是“政学系”中一个重要人物,只因死得太早,所以一说政学系,大家往往不会马上想起杨永泰这么个人。
  “政学系”其实并没有什么共同的纲领啊、组织原则啊之类的,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政学系的人,基本上都属于“文人”从政,因此都是些“菁英”级的人物,共同特点是才华横溢、学有专长、精于行政、足智多谋,最重要的,都对蒋介石忠心耿耿。
  其中,杨永泰把这些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用唐德纲的话来说,杨永泰是一位“案牍如流,有高度行政天才的人物,眼明手快;凡有人质疑问策,杨氏能于谈笑之间立拟‘上’、‘中’、‘下’三策以对,无不妥切。”
  我们知道,所谓老“政学系”,最初实际上是依附旧军阀,与中山先生对着干的——所谓“国民革命”,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打倒军阀和军阀的走狗。“军阀”自然就是张作霖、吴佩孚等等。“走狗”是谁——显而易见包括“政学系”在内。
  在“打倒军阀”的口号之下,依附军阀的老“政学系”自然成了“反革命”。“反革命”的广东省长杨永泰干不下去了,跑到了上海。
  杨永泰在上海韬光养晦、待机而动,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判断,他把自己的“宝”押在了“后起之秀”蒋介石身上。

  不得不佩服杨永泰的判断力。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上的诸多大人物,总觉得其成功好像是必然的,其实不是,都经过一番坚苦卓绝的努力,再加上一系列可与而不可求的机遇。所以你看开国皇帝没有活得太长的——天天晚上睡不着觉,还能活的长?
  当然这也跟我们的历史书有关,谁一上台就开始篡改史书,甚至从一开始就是在“编”历史,从没出生就有一条龙钻到他妈妈的肚子里,一造反就有种种奇异天象应在他身上等等。这个恶例是秦始皇开的,到唐太宗时达到了极致,囚禁父亲、弑兄、杀弟、杀侄子,到他这儿都变成了无比有理之事。
  1927年的蒋介石,其实跟割据数省的军阀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只能说是趋势不错。但“趋势”这个东西,其实是很玄妙的,你有军队、我也有军队,真打起来,输赢还在未定织天。
  蒋介石的地位相对稳固下来,还要到三年以后,张学良的东北军入关,各种反蒋势力立时如汤泼雪,一下就老实了。
  张学良这辈子,对得起蒋介石。

  所以蒋介石到什么时候也得感谢他这位小他14岁的盟弟,所以他可以杀杨虎城,但他绝不能杀张学良。
  就跟现在学英语、考“雅思”似的,杨永泰把蒋介石的思想方法、生活习惯等等,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经常托人打听蒋介石平常看什么书,谈话中有什么倾向。并根据蒋介石的喜好,仔细研读《王阳明集》与《曾文正公全集》。
  这个功夫没有白下,以后的几年中,杨永泰在蒋的身边,每每一语中的,大家惊为天人,其实无他,盖“功夫不负苦心人”也。
  杨永泰看中了蒋介石,巧了,蒋介石也正处用人之际。
  从1924年1月就任黄埔军校校长,籍着1926年的北伐,以及一系列巧妙至极、心狠手辣的腾挪,用唐老的话来说——蒋介石“以一介匹夫,于三数年之间一跃而为有独裁全国趋势的政治、军事领袖。”

  然而,放眼望去,帐下诸公,尽是赳赳武夫,忠心耿耿是没的说,黄埔生用自己的鲜血铺就了“校长”“开府东南”的路,要剪除异己,统一全国,可不仅仅是“不怕死”三个字那么简单了。
  老电影《大浪淘沙》中,余鸿奎拉拢“老大哥”顾达铭投靠国民党35军,顾达铭疑惑地问:“一个军部,需要这么多人么?”余鸿奎说:“要要要,需要很多的人!”
  目前,蒋介石就“需要很多的人”。
  不过,他要用的人是有条件的。
    闲话军统(80)
  蒋介石急需一个谋士、一个能帮他拿大主意的师爷。
  如果以曹操做比,蒋介石急需的并非荀彧、荀攸、程昱这样的,连郭嘉这样的都不行,必须得是贾诩这个级别的。
  因为蒋介石的当务之急,并非攻城略地那么简单,那个太费钱,关键是太费功夫,蒋介石没有那么多时间。他需要的是纵横捭阖,于不动声色之间令对方土崩瓦解。
  这个功夫,二荀、程昱、郭嘉等等,还略逊一筹,只有贾诩够这个档次。
  这一点,唐老分析得极为精当,他说当时的蒋介石,用人有四个标准:
  第一,人们都说蒋是“新军阀”(其实没说错),所以原来北洋的残渣余孽,蒋是绝对不用的,以免给别人递“话把儿”。
  第二,必须是真有能耐的,中看不中用、徒有虚名的一概不要。
  第三,不能有“历史”问题,左派、共产派、西山会议派、西南反蒋派等等绝对不用,不信任。
  第四,必须得是走投无路没饭吃的,才能绝对忠于自己,死心踏地为自己效命。
  要说这几个标准应该说很有道理,可是不好找。你想啊,那么大能耐,还得没饭吃,当时各路军阀都在用人,谁见者有能耐的不揽过来啊。还等得到走投无路,由你来施舍一口饭吃么?
  还真有,而且这个人已经窥视很久了,缺乏的,仅仅是一条渠道。
  杨永泰是老国民党了,正因为如此,他并不认识他的这位后辈“新进”——蒋介石。
  为蒋介石引荐杨永泰的,是蒋的义兄黄郛。
  蒋介石的一生,跟很多人结拜过,基本上,各路军阀,除了那些资格太老、够不着的,只要一“归顺”过来,蒋必做的是两件事,一是拜把子,二是给个“陆海空军”副司令、或是“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或是给个一级上将军衔。
  对张学良就是这么做的。
  对冯玉祥也是这么做的。
  对李宗仁也是这么做的。
  按:1935年,蒋介石封了9个一级上将(就是背四颗星的)——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陈绍宽。
  这其中,除了何应钦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的身份领此高衔以外,基本上各路顶级军阀到齐了。

  至于蒋介石自己,则于1935年3月31日,以国民政府政府名义授予“特级上将”军衔,背五颗星。
  但是,这次来的黄郛,却是在蒋发迹前拜的义兄。
  黄郛,字膺白, 1880年生于浙江绍兴,曾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与蒋介石、张群是前后期同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所以黄郛是最早的一批的同盟会会员了,因为他资格太老,所以后世许多人都尊称他为黄膺白。
  黄郛也是天生的演讲大师,他的一些宏论,如“满洲政府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国人应起而推翻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我辈既以推翻满清为责任,必须且有不屈不挠之精神、不移不淫之毅力,革命乃克有济。”当年曾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亥革命以后,黄郛参与陈其美的“上海光复”,光复以后,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沪军都督府,推举陈其美为都督;黄郛任参谋长兼沪军第2师师长;蒋介石为第5团团长,这是蒋介石走上军旅生涯的开始。

  也是在这个时候,陈其美、黄郛、蒋介石三人结拜为兄弟,其中,陈其美比蒋介石大9岁为长;黄郛比蒋介石大7岁居次;蒋介石为三弟。
  蒋介石认识陈其美,尚在认识黄郛之前,陈其美是蒋介石的第一个导师。
  陈其美,1878年1月生,浙江吴兴人。陈其美字英士,后世也有许多人尊称他为陈英士。
  说起陈其美,那是如假包换的“革命元勋”,中山先生倚为股肱。
  当年,孙中山改造国民党的时候,说:“国民党已成一盘散沙,党员不听号令,这个党我不要了。”要重新组建一个新党即“中华革命党”,为了保证新政党绝对听命于他一人指挥,中山先生提出了对党员的相关规定:
  一是党员入党必须各具“服从孙先生”、“服从命令”的誓约;
  二是必须在入党誓约上加按指印;

  三是按入党时期划分党员等级。根据这个规定,曾参与“武昌首义”的党员,在革命成功后,享有“元勋公民”的政治特权。
  对此,当时许多革命党人自然有一种“闻所未闻”的感觉,黄兴就认为这是孙中山“以人为治,慕袁氏之所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反对。并导致了国民党的一次分裂,老“政学系“的出现,即肇因于此。
  此时,陈其美站了出来,他说:
  “总理领导我们,我们都追随不上,总理如在山顶,我们只在半山,我这两年才算认识总理的伟大,却是已太迟了。而许多同志还未觉悟。说我们服从太过,岂不可叹。”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当众宣誓入党,其入党介绍人,就是陈其美和居正——这自然是中山先生给陈其美的殊荣。

  蒋介石就是陈其美介绍给孙中山的,又带着他参加“上海光复”,可以说,没有陈其美,就没有蒋介石。陈其美之于蒋介石,既是兄长、又是导师。
  1916年5月18日,陈其美被袁世凯的刺客暗杀,孙中山抚尸恸哭,并手书“失我长城”。
  孙中山后来重用蒋介石,焉知没有对陈其美的一份感怀在其中。
  陈其美临终前,将早已随他参加“革命”的两个侄子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托付给了蒋介石。

闲话军统(81)
  接着说黄郛。
  黄郛是做过国务总理的大人物,那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以后,黄代理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
  在总理任内,黄郛做过一件大事,那即是驱逐末帝溥仪出宫后,参与将紫禁城建为“故宫博物院”,于保全、传承我中华文明,善莫大焉!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院,当时已经下台的黄郛,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理事,曾发表演讲,他说:“今日开院,为双十节,此后是日为国家与博物院之两层纪念,如有破坏博物院者,即为破坏民国之佳节,吾人宜共保卫之。”
  蒋介石上台以后,自然忘不了他这位做过内阁总理、并“摄行”总统职权的义兄,先后任命黄郛为上海特别市首任市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不过这位黄老兄在北平任职的时候可干了一件“糗事”——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痛骂。
  黄郛属于不是“政学系”的“政学系”分子,因为老的政学系一直以“国会内的政团”这样一种面目出现,但是黄郛始终没有进入过国会。

  由黄郛作为荐主,向自己的义弟蒋介石推荐杨永泰,自然是够分量了。
  这时是1928年底,杨永泰时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的虚职。
  杨永泰的“初出茅庐第一功”,就是“削藩”。
  这个时候,蒋介石已经取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这个统一,只是名义上的,听着好听而已。各路军阀依然手握重兵,各霸一方,首当其冲的就是山西的阎锡山、河南的冯玉祥、广西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另外四川的刘湘、广东的李济深也不可小觑;还有东北的那个小年轻张学良,别看岁数小,他倒向哪一方,都足以天翻地覆。

  有这样一批军头存在,蒋介石一天也睡不安稳。
  “削藩”,就是就要解决这些各地的“藩王”,然而,这个时候的蒋介石,可比汉景帝面临的形势险恶多了。
  蒋介石的“晁错”,就是杨永泰。
  好个杨永泰,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就在他几句话之间化于无形!
  杨永泰的“削藩”论,其实不复杂,其主旨只有12个字而已——“军事化整为零;财政化零为整”。

  所谓“军事化整为零”,也就是“合纵连横”、各个击破那一套。杨永泰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经济方法瓦解冯玉祥集团;以政治方法解决阎锡山集团;以军事方法解决桂系;以外交方法对付张学良。
  比如冯玉祥,他部下如韩复渠、石友三辈,早就对上边“罩”着他们的这位“冯先生”腻烦透了,恨不得早日自立门户。而且冯的地盘大都比较贫瘠,要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在经济上进一步对冯玉祥集团进行限制,时机成熟以后,再对其手下进行收买,冯集团自然瓦解。
  再说阎锡山,杨永泰把阎比作“山西票号商人”,只会打小算盘,看不到全局。因此建议在政治上孤立“阎老西”,有机会的话,设局下套,最好是让阎、冯、张等人打起来最好,到那时再来个顺手牵羊、反手牵牛,岂不妙哉!

  至于“桂系”,杨永泰认为,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是武夫,军事上有一套,搞政治是不行的,独来独往,只知道经营自己的小集团,跟其他任何派系都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对这种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最简单,用暴力的方式——那就是打。你“桂系”不是善战么,今天就来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打得他“梦里也怕”,是为军事解决。
  最麻烦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两世经营,坐拥数十万精兵,急切奈何不得。且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给自足,经济手段也起不到作用。因此只能用外交手段,设法在东北与“苏俄”之间挑起边衅,让张学良自顾不暇,自然也没有精力管其他人的闲事了。
  杨永泰不愧是读过线装书的人,这一番“削藩”宏论,如果写在纸上,堪比《隆中对》了,唐老评价说“置诸《战国策》中实不让古人”。
  别忙,刚才说的只是“军事化整为零”,后面还有“财政化零为整”。
  所谓“财政化零为整”,那就是掐住各地方集团的经济命脉,所有税收一律收归国家,让各省没有生聚的余地,你还养什么兵?到适当时候,再由主管财政的宋子文提出来,国家经济吃紧,请求裁军,把这些人往中央一请,每个人高官厚禄伺候着,只要他们脱离“巢穴”——到时候,你蒋先生还不是想怎么整治就怎么整治这些人!
  后面的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跟杨永泰“先知”说的几乎一样,就跟他提前跟大家商量过似的——蒋桂一场大战、中原一场大战、然后是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武装入关“调停”。
  ——大家都消停了。
  这是杨永泰的“削藩”第一功。作为酬庸,1931年,杨永泰任军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