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森教授中医秘传安慰真阴真阳的智慧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5:52

 韩玉森教授问炙甘草汤中麻仁之通利小肠,前人尚未提出,此有根据乎?

韩玉森教授:观察小肠不通利之病人,其人或便秘或便溏,历时日久,则肠道或生小瘤。凡此类病人常伴有心力不足的表现,脉象示左手寸脉虚细若绝,西医往往查遍心脏无任何异常。临证观察,时常碰到。小肠治愈,则心气自足,也是可以验证的……此发前人之所未发,细心揣摩,能明此理,则近三分之一心脏病可以彻底治愈。何也?心脏无过,小肠有罪也。

韩玉森教授讲了这么多对方的辨析,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
  韩玉森教授举个案例:患者华某,女,65岁。胸骨后针刺样疼痛3年,稍稍活动就加重,曾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粘痰较多。舌苔正常,切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韩玉森教授切完脉,我指指病人的胸骨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题,是痰气郁阻在这,吃吃顺气化痰的药就好了。
  韩玉森教授中医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枳实20克 白术20克 桔梗15克 枳壳15克莱菔子30克 郁金20克 归尾15克 鳖甲30克 甘草10克。患者服用三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六剂,巩固疗效。
  韩玉森教授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肺之气, 两升两降,郁塞在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了。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肝气自然顺畅了。重用鳖甲,化痰散结。通方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及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之乎,故而起效迅捷也……看懂此方,则众多痰气郁阻之病可治愈了!

韩玉森教授中医之病机:对中医的认识也清楚了,并不是社会上很多假中医那样,故弄玄虚,中医是有本可循的。如果从北京到陕西,可以说前面两站走的是大路,很容易理解,而下一步将要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的辨析,才能走出,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就会永远迷茫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这个原始森林就是众多疾病的病机,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认为中医就这回事,韩玉森教授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慢慢来。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机者,机关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枢纽。是很重要的关卡,病机不明,则永远停留在猜病、估病的层次,想起到神奇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识病机很重要,韩玉森教授遇到一个病人,不知道她所患疾病的形成机理,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很麻烦了,看病如同打仗,“药物”是武器,“方”是武器的组合,如何打战还得明白敌情,连敌人是谁?多少兵力?如何在向我方进攻?这些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打胜仗了。明白病机就是弄清楚敌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举个例子,这样谈病机就不会枯燥无味。牙痛大家都看过,牙痛用中药快还是西药快?还是吃止痛药快?韩玉森教授说中药快!中药治疗牙痛,不仅起效快,而且很少复发!很多人不信,分析分析:牙痛患者,即不能吃热的也不能吃凉的,患者只有张开嘴,慢慢吸凉气才稍稍舒服,又为什么?牙龈属胃!通常认为牙痛是胃火上攻所致。既然是胃火,为什么病人又遇凉加重?牙痛的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寒邪从那里来?从饮食中来!上火了、吃辣椒了,喝上一碗冷饮,真爽!爽的时候,胃火上攻于牙龈,牙龈又被寒凉包绕,不痛才怪。牙痛病人喝热水加重胃热,喝凉水,加重寒邪,所以冷热均痛……

韩玉森教授中医临床上运用:生大黄15克 生麻黄10克 薄荷10克生甘草10克 泡茶喝,一剂喝一天,很快就好了。处方中大黄泄胃热,麻黄散外寒。一泄一散,寒包火的病机就可以化解。薄荷疏肝,甘草伏火。为什么要疏肝?因为肝属木,木克土,肝气上升,则胃气下降,看看前面的地图就明白了!就这四样药,划价一块钱左右,就能解决大问题,我用过很多病人,个个见效,不信你试试,看看中医治疗牙痛快,还是西医治疗牙痛快……

韩玉森教授中医谈病机,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之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韩玉森教授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解,认为属无稽之谈。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韩玉森教授中医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下次遇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治疗?

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韩玉森教授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 韩玉森教授中医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

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常,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痤疮”者,“痤”加上“疮”也。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饮,组成为: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

韩玉森教授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因为涉及到“疮”,治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

那么疮又如何来治疗呢?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些思路没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韩玉森教授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痤疮”就是面部的垃圾,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毛囊阻塞,皮脂腺的分泌不畅、细菌繁殖……痤疮的病机: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

有人会问:为什么患者会便秘?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那么“痤疮”该如果治疗?

1、针对心脏,可以运用丹参、生地来补心血,同时稍稍运用桂枝温心脉,石菖蒲引药入心,这样心脏能量充足,才有可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

2、运用敛肺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有:枇杷叶、苦杏仁等。

3、运用消肿散结的药物,可以加快治疗效果:如连翘、白芷等。

4、痤疮颜色偏白者,考虑为湿郁化痰,佐以浙贝母。

5、病情反复迁延者,需要扶正,按照疮科论治,采用黄芪托毒。病情严重同时要考虑加适量疮科解毒药物如金银花、玄参、紫草。

韩玉森教授中医治疗原则: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兼施。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可愈之日。

韩玉森教授中医治疗痤疮,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韩玉森教授中医之治法: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层次,对理法方药都熟悉了,再考虑尝试开方。

韩玉森教授中医谈“法”:既然生病了,要治疗总得有个法,不能糊里糊涂的用药,就好比打仗,不能糊里糊涂的向前冲,那样是很难取胜的。《孙子兵法·兵势》中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打仗如此,治病也是如此。“守正出奇”是韩玉森教授中医治疗疾病的总体原则。

守正,指的不是固守正气,指的是固守“正法”,也就是说通过守正,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成功的基石。就好比写字,先写正楷字,正楷字写好了,在写行书、草书都不走样。

治病之“正法”为: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八法熟练掌握之后,对疾病的治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能出奇。什么是“出奇”呢?出奇是对这八法的灵活运用,几法共施。道家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法之中其实包含了众多种法,能否理会、能否出奇,关键是对八法的领会和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韩玉森教授中医包含了“清”“温”两法。如看待疾病,只能认识到寒或热的层次,自然就会采用 “温”或“清”的治法;如果我们认识到疾病属于寒热错杂,我们就会想到“温”“清”并用;如看到的是寒多热少或者热多寒少,韩玉森教授中医就会在“温”、“清”的比例上有所侧重;如看到寒热处于的位置不同,韩玉森教授就会想到是先清后温,还是先温后清……

比如临床中韩玉森教授经常见到上热下寒的病人,患者咽喉肿痛,却有下肢发凉,给患者采用“温”法,温暖下焦,容易加重上部的热邪,采用“清”法,清上部热毒,却又加重下部寒邪,这样的病例,治疗时就很容易看出一个医生的水平了。一般的医生只顾上面,不管下面,盲目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的药物,咽喉勉强舒服点,但患者胃肠道却受不了,出现腹痛腹泻;还有的医生认为是虚火上冲,采用大剂量姜桂附,稍稍不慎,患者上焦火邪更重,出现鼻衄、齿衄等,医者还认为是正常反应,时时记住伤寒论中的“衄乃解”;再高明些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将温药改成丸剂饭前服用,这样温药走下焦,饭后再服用清热解毒的汤药,慢慢饮用,这样上下兼顾,起效迅捷,这就算是“出奇”了……

但韩玉森教授还有更加奇的招数!这样的疾病,按照道的角度,按照老子的“无为而治”,没必要“清上补下”,只需要将上焦的浮火引到下焦,这样寒热之间形成对流,疾病自然就好了。说通俗点,就是用自身之寒散自身之热,用自身之热散自身之寒。那如何向下引上焦的浮火呢?这里有韩玉森教授几个境界:

从例子中看出,韩玉森教授中医“出奇”是“守正”的变化。出奇是认识疾病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针对疾病所设立的治疗方法。站在山脚下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站在山顶上的人,讲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时,站在山脚下的人总不会相信,这就是为什么“道”很难讲清楚,为什么“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医道也是如此!

韩玉森教授中医讲治法谈到道,跑题?不过最终韩玉森教授还是谈到道,因为道,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如果仍旧拿旅行作为比如,好比是熟悉旅行的交通工具,旅行中可能会遇到江河得乘船;遇到小道可能要骑单车;遇到高速公路那得开车……韩玉森教授中医治病八法,该运用何法?先想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该怎么办?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又该怎么办?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韩玉森教授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

韩玉森教授中医八法其实讲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 “治病八法” 以及“守正出奇”, 韩玉森教授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韩玉森教授中医结合临床运用心得阐述。

韩玉森教授中医第一法:汗法。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韩玉森教授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韩玉森教授中医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韩玉森教授:抱怨中医没有好处,乐观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