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3:48:33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专辑                          ************************************************************************************              九华山 ,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著名的游览避暑胜地,现为国家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 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南朝时,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时景、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 ,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神光岭肉身殿        经上禅堂、金沙泉,即达九华山神光岭。岭的顶峰有金乔觉的夏塔和肉身宝殿。相传在为金乔觉建造墓塔时,岭上夜间“发光如火”,故名“神光岭”。神光异彩是对僧地藏的赞颂。僧地藏晚年,曾携众僧至南台诵经宴坐,圆寂后安厝于南台。三年启缸,颜貌如生,世人认定为菩萨应世,被尊为“金地藏”,遂立三级小浮图供奉。传说岭上空出现“圆光”,颂赞为“神光异彩”。于是以“神光岭”取代“南台”之名。后在石塔外加建木塔,外筑肉身宝殿笼扩。千余年来,殿宇屡经修葺,愈加壮观。肉身殿南门廊下,悬挂有“东南第一山”的大字金匾,北门则有“布金胜地”匾额,下面有半月形瑶台,东西两侧各矗立一座钟楼,龙珠桥下陡悬99级台阶,象征金地藏世寿99岁。肉身殿是朝圣者、观光客必到之处。尤以七月三十日金地藏诞辰日,成千上万的佛教信徒、善男信女涌至,膜拜上供,绕塔诵经拜佛,通宵达旦。每年这一节日前后,九华山都要举行为期半个月的盛大庙会,融佛事、旅游、商贸于一体,热闹非凡。游九华山神光岭及肉身宝殿,要登陡直如梯、有铁索扶手的九九八十一级台阶,游人们虽一步一喘气,仍然拼足气力,以一睹肉身宝殿而后快。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地藏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军阀政府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经两次重修。建筑面积为705平方米。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高15米,门朝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镌刻“磐石常安”横幅;北面雕着“神光异彩”四字。    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画栋,仙鹤、麋鹿等珍禽异兽,牡丹、灵芝诸鲜花奇草,栩栩如生、鲜艳夺目。回廊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南边两副,一副题着:“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日月常瞻依”。两副对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心中目前”不离地藏、终能修到“福慧”圆满。 此殿庄严雄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面平铺汉白玉石。中央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面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有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着“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级石塔。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终年不分昼夜灯火长明。 塔北门廊下,有黑底、金字的小篆横匾,写着地藏菩萨誓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为黎元洪所书。晨曦中,台下云层如海,称为“云铺海”胜景。多雨季节,低云凝重,云层含有微细水珠,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现出“银铺海”奇观。         据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 ,这天,九华山在肉身殿举行隆重庆典,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金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农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成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高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圣诞期,僧俗二众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除灾障、增加福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汇拢九华,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1978年以来,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都举行“地藏法会”,或称“祈祷世界和平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来山参加地藏法会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十方四众弟子及善男信女,逐年增多,盛况空前。今日肉身宝殿,成了朝山进香的香客和游览九华山的游人所必到之地。

   

      上禅堂原名“景德堂”,位于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神光岭肉身宝殿下。该寺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六年(1667年)玉琳国师徒第宗衍重建,始改今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寺僧扩建观音殿题额“秀观云林”。咸丰年间(1851-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1862年)住持僧开泰募款重建。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清镛禅师续建万佛楼。1925年住持僧霞光,因其慈善有功,倪前知事赠额“佛国元动”。1928年住持僧志劳重修大殿,安单接众,遂与百岁宫、东崖禅寺、祗园寺、甘露寺、莲花寺、东善寺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1933年再修大殿。1944-1953年达隆、则霞、安慧先后任住持。1957年因僧人不慎遗火,观音殿部分毁于火灾。1987年重修。1976-1996年先后由晓悟、体灵任住持,全寺总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现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上禅堂位于神光岭的半山腰上,云树映带,泉水萦绕。它坐北朝南,其山门却开在东山墙,与众不同。前有照壁一通,宛若平台小院隔离市井,十分清幽秀丽。古人游上禅,称道:“九华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为最盛,风景唯上禅堂为最佳,殿宇唯上禅堂为最丽。”故称为“三最”,深得文人雅士、香客信众的喜爱。

      山门上接一披间,即弥勒殿。弥勒坐像,法身不甚大。佛龛旁悬挂一口黄铜大钟,重千余斤,铸造精致,周围钟口上的佛像凸出钟面,面目传神,栩栩如生。大雄宝殿由两厅堂并连,四落水屋顶,有天井。高10米,宽14米,进深加大,为28.5米。正殿有释迦、观音、地藏塑像,两侧为十八罗汉。佛像均是生漆夹苧制作,金碧辉煌。正殿横梁有三层浮雕:有群臣在庙堂议事,有将军在马上作战,一组组人物故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大殿南对韦驮殿,韦驮殿后是三层楼阁的客房。虽是同一建筑,但如同布置在三级台阶上,第一级大雄宝殿比韦驮殿高出0.7米,第二级韦驮殿则比客房高出5.5米。而客房与韦驮殿同一水平线下为一个楼层,其上两个楼层高10米。

      殿旁有金沙泉,水不盈瓯,四时不涸。泉上岩石镌有“金沙泉”三个大字,相传为唐朝诗人李白手书。字体丰腴,笔力遒劲,结体和神韵,近似颜真卿。李白楷书遗墨不多,无法考证。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爱向竹欄骑竹马,惯于金地聚金沙“即指此。泉边有金钱树一株,为九华山三宝——金钱树、娃娃鱼、叮当鸟之一。

      金钱树,在祗园寺和上禅堂各存一棵。树木挺直,干黑叶青,春天长出青翠的长叶,夏时枝上又长出细条,好像一串金钱,或二三枚一串,或五六枚一串,最多的达十几枚一串。到了秋天,钱串由青变黄挂满树干,故称“金钱树”。相传李白扶杖沽酒,杖头挂着酒钱,高山没有酒肆,于是用天池的水就地酿酒。他将手杖植于金沙泉边,不料手杖竟长成了枝叶扶疏的金钱树,铜钱也变成树叶,到秋后金光闪闪,宛若铜钱,故又叫“太白钱”。这种树在外山很少见,九华山也不多,所以称“九华一宝”。另二宝为娃娃鱼和叮当鸟。

      上禅堂林泉视托,寺宇华丽,又有宝树名泉可供游人欣赏、品尝,令人流连忘返。清朝音韵学家周山门曾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赞曰:“禅堂玲珑巧构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僧咏诗。此间好借维摩榻,染笔挥琴事事宜。 
 上禅堂  上禅堂           百岁宫        百岁宫,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初住东岩摘星亭,见狮子山左右,有龟蛇供护之状,遂卓锡焉”。无瑕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时过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             百岁宫五百罗汉堂  百岁宫五百罗汉堂        双溪寺         双溪寺由机通法师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机通法师为湖北沔阳人,十九岁出家于陕西省安禄县双溪寺,拜世维老和尚为师。后在上海哈同公园从月霞法师讲严经,这后到湖北从祖印法师听讲楞严经,兼学教观。又到湖南办华严学习班,因当时战乱频仍,遂转到庐山龙潭精舍,闭关三年阅藏经,三年后回湖北莲溪寺主办华严大学。民国二十一年机通法师朝拜九华地藏王,走遍前后山,见后山环境幽静,实为佛教圣地。因他念念不忘陕西安康双溪寺,故在九子岩下面买了一块地方重建溪寺。1949年机能法师圆寂于武汉梅隐寺,享寿七十有余。 1976年,一场大火使双溪寺化为灰烬,原寺基址荒废。后由双溪寺几位僧人在寺侧重建,但由于当时佛法未兴,经济不佳,所建寺宇简陋得同居民住屋一样。 1994年开始重建双溪寺大雄宝殿,1996年完工。大雄宝殿巍峨壮观,殿内中央莲台上端坐着三尊贴金大佛。中坐者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一尊为阿弥陀佛,右边一尊为药师佛。正面背后是海岛观音,大佛左侧是普贤,右侧是文殊。殿内两侧又各塑有九尊罗汉。整个殿堂,宝气凝聚,煜然炫烂。1997年建大寮房,可住三百多人,1998年重建幽冥大钟楼。寺内供奉着大兴和尚的肉身像。大兴和尚1918年学佛,曾在百岁宫数年,1958年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度过了后半生。1985年农历二月十七日圆寂,享年91岁。在世时给人治病有奇效,被人称为地藏“三世”、“九华济公”。
  

          地藏道场          九华山古刹林立,香烟缭绕,是善男信女朝拜的圣地;九华山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的胜境。九华山现有寺庙80余座,僧尼300余人,已逐渐成为具有佛教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九华山独领风骚,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唐代大诗人李白三次游历九华山。见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答平甫舟中望九华》)。九华山不仅以佛教人文景观著称,而且山水雄奇、灵秀,胜迹众多。在全山120平方公里范围内,奇峰叠起,怪石嶙峋,涌泉飞瀑,溪水潺潺。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自然风光十分迷人。    九华山溪水清澈,泉、池、潭、瀑众多。有龙溪、缥溪、舒溪、曹溪、濂溪、澜溪、九子溪等,源于九华山各峰之间,逶迤秀丽,闪现于绿树丛中。龙溪上有五龙瀑,飞泻龙池,喷雪跳玉,极为壮观。又自弄珠潭,激流直下,浪花似珠玉四处乱弹。舒溪三瀑相连,注入上、中、下雪潭,断崖飞帘,如卷雪浪。   九华街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学校、旅店、商店、农舍,游人可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览山上的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 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上面,或家庭建筑上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 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灵山九华山;圣水九华河。九华河漂流旅游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入口处,上接九华山大佛像景区,下连九华山风景区山门牌坊,(庙前六泉口至五溪望华寺,全长四公里)是进入九华山主景区的必经之地。金乔觉当年即是由此溯九华河而上,卓锡九华的。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九华河曲折蜿蜒,滩浅流急,群山环绕,奇峰林立。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步不移而景换;或田园村落,粉墙黛瓦,足不至而神往。漂流其上,妙生百趣,无险而有惊;信步村落,风情别致,俗世而无尘。景区内还设有沙滩排球、山歌对唱、农家日子、田园生活等多种体验型、互动性休闲项目,将使您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锦上添花。    “昔年曾见九华图,为问江南有也无?今日五溪桥上望,画师犹自欠工夫”。九华河漂流旅游景区必定会给您美好的九华山之旅留下最为美丽的印象!    莲花峰位于九华山北部,海拔937米。主峰兀立,峰顶削尖,万瓣叠嵌,气势峭拔。远眺石骨花胎,如含苞待放的莲花。 位于翠盖峰北,西洪岭南,上、中、下3个莲花峰统称莲花峰,最高峰海拔1042米。峰顶岩石极似盛开的莲花,“莲峰云海”为九华古十景之一。 主要景点有乔觉禅林、神仙叨酒、云门峰等。  

  九华山最高峰,海拔1342米,其次为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余座,云海翻腾,各展雄姿,气象万干。险峰多峭壁怪石,天台峰西“大鹏听经石”,传说有大鹏听地藏菩萨诵经而感化成石。 观音峰上观音石,酷似观音菩萨凌风欲行。十王峰西有“木鱼石”,钵盂峰有“石佛”,中莲花峰有“罗汉晒肛皮”,南蜡烛峰有“猴子拜观音”等等,惟妙惟肖,越看越奇,耐人寻味。又有幽深岩洞,堆云洞、地藏洞相传金地藏最初来九华时曾禅居洞内。还有老虎洞、狮子洞、华严洞、长生洞、飞龙洞、道僧洞等,均为古代僧人居室,清静雅致,极利禅修。  大鹏听经石  观音峰上观音石              九华揽胜    九华山山水风景最著者,旧志载有九华十景:天台晓日、化城晚钟、东崖晏坐、天柱仙踪、桃岩瀑布、莲峰云海、平岗积雪、舒潭印月、九子泉声、五溪山色。此外,还有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名胜。        凤凰古松       “凤凰古松”主干略微扁平,高三米处枝干分成三股,中间枝干曲形向上,如凤凰翘首;一股微曲平缓下伸,似凤尾下摆;一股斜伸微翘,分两翼、似彩凤展翅。相传此松已阅世一千四百余载,为南北朝时期的神僧杯渡所植。凤凰古松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在远古的一片平原上,住着一户一老九子八十九孙的人家。一天,女巫、海魔王征战九兄弟,企图吞没平原。北斗七星公公在云缝中看到,手持星光杖,前来助战。霎时,雷鸣电闪,两怪粉身碎骨,99座山峰耸入云端, 变成了名叫九子山的宝山。九子山长满了金钱树。唐开元年间,金乔觉在该山苦修时,还常从金钱树上摘下一串串金钱,修建庙宇,庙宇建成后,香 火甲于天下。在一个鳌鱼张嘴的大旱之年,蓬莱岛上飞来一只金凤凰,每天为金钱树浇水,给朝山的香客送茶。一天凌晨,金凤凰起飞担水时,赶上佛祖布经法坛,金凤凰被佛光照及,留下了展翅腾飞的永恒雄姿。九华山山有多高,水亦有多高。相传该水就是金凤凰从蓬莱岛挑来浇金钱树的仙水。 过接引庵,或从九华街乘车到阂园,下车步行几百米,即有一座连一座的尼庵、古庙,小巧玲珑,或古色古香,或殿字辉煌。经胜鬓精舍、莲花庵、大慈庵、光明茅蓬、祗园精舍、大愿茅蓬、静修茅蓬、慈修庵、慧居寺下院、九华莲社,即达著名的“凤凰松”。
       
      五溪山色:源与龙溪、缥溪、谰溪、双溪、舒溪等五条溪水汇成九华河,经五溪口向北直至贵池梅梗汇 入长江,“五溪”因此而得名。清人周斌在《九华山志*五溪图记》中 称:九华山以天台为首,化城为腹,五溪为足。”天台有奇峰,化城有盆地,但不及五溪有山有水,山光水色,风景如画,故将“五溪山色”列为九华十景之首。在五溪登高远眺东南,有莲花、双峰、天柱、笔架、狮子、列仙、独秀诸峰,如芙蓉献秀,又似众仙招手。俯视原野畈区,九华河如碧玉带纵贯其中,夏季水涨,五溪河面宽阔,翠峦倒映,不减漓江。游人可荡舟观景,又是天然的泳场。九华河灌溉着两岸千顷良田。郁郁葱葱,一片锦绣。“五溪山色”令人陶醉,真是“凝睇不忍去,已去重回首。”此地至柯村新区9公里,九华街22公里。前人评说:“江南之山莫秀于九华,九华之胜实衍于无溪。”故“五溪山色”列为九华古十景之一。五溪河(九华河)西岸山丘耸立着望华禅寺,古貌重辉;元文宗皇帝经游五溪,赞美不绝的古石桥正在修复;河东公路两旁楼宇林立,五溪新城区欣欣向荣;生态经济示范区,田园锦绣;六泉口古战场兴建了六角古井亭、佛国圣地陵园,成为新的人文景观。 龙溪                 华严禅寺          位于华严岭头,原名华严庵,省级重点寺院。华严岭是由九华街蹬石级上天台必经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烧回头香的习惯,故又名回香阁。寺始建于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潜研华严经义,著述颇丰,“人来合意高谈道,客去清闲即俑经”,描写了智旭大师清静安详的修持生活。清时香火旺盛,咸丰年间寺毁于火,从此一蹶不振。对外开放后,住持僧应观新建两幢配殿,后因故修复计划落空。1996年住持慧光发心重修,先后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观音壁计2000平方米。山门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观音壁石雕三幅:正面《千手千眼观音》,高4米,宽8米,扇形结构,刻有“大悲咒”;东为《飘海观音》刻有“心经”;北为《紫竹林观音》正面篆刻“百福百寿”字图,背雕《九龙壁》。石质上乘,文化内涵丰富。大殿中刻有9副抱柱对联,文采横溢,令人回味,如今华严禅寺为九华山文化旅游的佳境。              东崖云舫

  又名晏坐岩,“东崖晏坐”,古为九华十景之一。该处外观巨岩方正、高耸山顶,其形如舫。顶平阔约200平方米。相传僧地藏初来九华山时,常晏坐岩头诵经观景,故又名晏坐岩。明王守仁曾两次于岩头端坐,与和尚谈经论道。继僧地藏、王守仁之后,文人名士争相仿效,并以东岩为题,留下众多诗文。 东岩云舫清代建有东岩上院,五层楼阁。1934年毁于火灾。岩东悬崖千仞,中有堆云洞;南有锦衣石和“飞身处”、“云舫”等石刻,西有钟亭。登上云舫巨岩,东可望天柱、五老诸峰;南可观天台、十王、钵盂等峰;西可看神光岭、肉身殿;鸟瞰九华街,化城寺等古刹尽收眼底;极目北眺,长江如练,横于天际;云雾时而从两侧峡谷冉冉升起。伫立云舫,如乘艨艟巨舰,航行在浩淼烟波之上。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曾两次游览九华山: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春和正德十五年(公元1521年)正月至三月。王阳明重上九华,宦官曾派遣心腹“锦衣卫”成员暗中盯梢,他却佯装不知,晏坐岩头学老僧。那“锦衣卫”曾坐在东崖的一块岩石上窥视过王阳明,这一岩石后来被称为“锦衣石”。 东岩云舫旁有东崖钟楼,前行有东崖禅寺、观音庵等景。再前行可到百岁宫及新建的五百罗汉堂。

  禅杖峰         古拜经台       古拜经台的大雄宝殿重檐歇顶,框架结构造型庄重、浑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贤,后面海岛观音,两旁十八罗汉。   从大雄宝殿旁上石阶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经遗址。上筑敞厅式瓦屋一间,高约二丈,宽丈许,供有金地藏坐像。右边墙壁上嵌有“古拜经台”字样的碑刻一方。绕寺而过,眼前可见天台峰。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僧人建此寺纪念,名为“大愿庵”(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因为“拜经”较通俗易记,所以都称它“古拜经台”。 台内有一块长方形岩石,上有凹下的脚印。传说当年金地藏就在这块凸出的平台上拜经,这方岩石即是跪拜时的垫脚石,因而留下了足印。后来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经、拜《华严经》几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           天台峰            天台峰又称天台正顶。海拔高度1325米,略低于十王峰,因天台是教徒朝拜地藏“圣迹”之所在,所以往往将天台称为九华山的主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即地藏禅林),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大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这里也是游客游九华必到之处。至寺前回首一看,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十王峰。龙头峰下为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名玉屏峰。龙头峰上有平台,约20平方米,台上有捧日亭,亭六角形,前立铁鼎,有铁栏环护。天台峰最高处名云峡,有两大岩石,并立为门,下宽上窄,从岩隙仰视,蓝天一线,又名一线天。此处是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最佳处,“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前人有“石梯云折断,松洞水飞还”诗句绘其险,有“从此置身于仞上,不须别处觅蓬莱”诗句述其境。故民谣日:“上九华不到天台,白流汗等于没来。” 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两峰间有拱形石桥,名渡仙桥。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4个大字。天台附近有“一线天”,“地藏菩萨”等旅游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