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画,如何保持儿童视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0:40

儿童国画,本应该是儿童视角的,可现在有很多儿童国画作品却是成人视角,是成人作品的临摹品,是对成人作品反复临摹后借儿童之手表现的成人作品。在儿童国画的教学中,如何保持一份儿童视角?我认为教师始终要保持一份童心。有了童心,就能理解儿童国画语言,欣赏他们身上纯真的儿童文化,警惕教师不要把成人想法强加给儿童。

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是毕加索对儿童画发出的由衷感叹!儿童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也没有技法的约束,他们就是画自己所见、所想。对他们而言,画画没有功利目的,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事物的视觉传达。当他们对世界有了认识的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了绘画:用各种线条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那是他们自己的语言——一种被称作涂鸦的语言。对于幼儿的涂鸦,我们往往可以接受、认可,即使我们根本看不懂那些“作品”,也会认可那是在作画,并欣慰地看到儿童们那些天真的表达。然而,随着幼儿一天天长大,人们的这种认可往往发生改变:人们往往开始用对待成年人绘画的眼光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往往会看画面是不是漂亮,形象是不是准确,对于儿童国画,人们更是苛刻,在画中有没有进行用笔、用墨,而对于画画中儿童内心世界的表达,作品中表现的是儿童自己的视角,还是成人强制授予的成人视角,往往会忽视。为了让我们有一份儿童的视角,就需要和儿童一起谈谈他们的大作,让他们谈谈画画时的想法和创意。

我曾经听到一些刚刚参加儿童国画比赛的家长反映,儿童画得“不好看,不漂亮”。而当问及这些小“画家”们本人的时候,则听到的是自信的声音:“画得挺好的,画得比平时画得好,我画的那个是......”为什么儿童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与大人有如此不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用儿童视角看他们的作品,就无法读懂他们的作品,因为你往往会用成人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正如一位美术教育家所言:“欣赏儿童国画要用童眼去看,童心去品味”。那么“童眼”、“童心”又从哪里来呢?那就是要和儿童多交谈,和儿童谈他们的作品,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作品。如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到讲台前介绍他们的大作,曾经在课堂中,一位儿童拿着他的得意之作,跑到讲台前,我一看,顿时有些傻眼,画面中画了一只不知名的怪鸟,在翅膀的前端,画有很多很乱的线条,好像还有一片红色,涂得东一块,西一块的。正在我面对“大作”苦思冥想的时候,儿童开口介绍道:“我画的是一个地方着火了,一只有特异功能的怪鸟,它看到着火了,拿着各种消防器材来救火。你知道鸟为什么会来救火吗?因为鸟是人类的朋友。”他讲完之后一脸的兴奋与得意。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我的视线久久驻留于他的画面,感觉他心地真好,想得真好。这不是一幅很美的画,却是一件非常生动的、充满丰富想象力的作品,令我情不自禁地为之赞叹!难怪连毕加索也说“儿童们的画常让我感佩不已。儿童画的奇异想象,往往会因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视,但只要你用儿童的视角来欣赏,就能发现他们的童真、童趣。不要把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儿童在作画时,头脑中没有任何固定形式标准的约束,他们用自己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方式和审美眼光去记录、去表现。因此,尽管他们的作品不是很美,都应该让他们无拘无束地画,而不能为他们规定某种“标准”,更不能捉刀代笔。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我们会发现某一幅画非常有特色,于是想为它“锦上添花”,可是当你真得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会皱起眉头,一脸盲然。这时候,你可以和儿童交流一下想法,给他一些提示、引导或者建议供他们参考,而不能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因为教师的想法和对画面的理解与儿童画这幅画的初衷不尽相同。如果儿童喜欢你的想法,也许会接受你的建议进行修改,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有儿童自己的面貌。

要知道,儿童喜欢画画,并不意味着他们关心或热爱艺术,而是源于一种艺术的游戏,然而儿童的这种天性,却往往受到许多家长甚至美术教师的压制和误导。当我们走进各类的美术培训中心,我们会看见许多被家长强行送来学画的儿童,其中不少儿童在作画时三心二意、不能专注。有些教师,则不厌其烦、倾囊相授,力求儿童们一招一式都“准确到位”。还有些教师,为了让出了钱的家长看到“成效”,甚至赤膊上阵、亲自代笔,这种现象在儿童国画领域更为突出,教师画一笔,儿童练一笔,比比皆是,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儿童家长在评价作品的好坏时,总是用“像”与“不像”去评价儿童国画的好坏。因为他们总觉得儿童的原创国画作品破绽百出:涂色不够均匀,画面不够整洁,构图不够严谨、不会用笔、用墨等等。殊不知,这些做法,对儿童学习国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儿童临摹成人的国画作品,偶尔几次,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而大量的临摹对儿童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这种程式化作品,儿童就会囫囵吞枣地被动接受。长期的被动接受、“规范调教”,逐渐泯灭儿童绘画的天性,令他们对画画丧失灵感与激情所以, 儿童的天空,还是要留给儿童们自己去装点,儿童国画还是要让儿童“自己”画。 所谓“自己”画,就是儿童画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只有激励儿童”自己”画,才能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优秀作品。即使这些作品“不像”或者“不美”,那也是儿童内心及个性的真实展现。

曾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同样上《画苹果》这一课,美国教师拎来一筐苹果,由学生任拿一个去画;日本教师让学生自己带苹果来画;而中国教师是出示一幅苹果的画作,并且演示给儿童看,先画左,后画右,这边涂红,那边画绿……,最后中国学生画得最像,然而也最缺乏个性。其实,每个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欲望,可以说每个儿童都是天生的“画家”。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是不会把成人化的想法硬塞给儿童的,也不会亮出一些“范作”让儿童们去“借鉴”或“复制”。因为这样一来,儿童的思维、灵感乃至个性都会囿于教师先入为主的“框定”和那些“范作”之中。现代教育中有一个观点:“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想法、模式、技法过早地灌输给儿童;“教”,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正确的引导去激励儿童依据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作画。在评价儿童作品时,需要教师“蹲下来”看儿童的画, 所谓“蹲下来”看儿童的画,就是指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品评儿童的作品。也就是一位美学家所说的用“童眼去看”、用“童心去品味”儿童国画。

教师在教儿童画国画时,不应将成人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儿童的个性品质,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分析、理解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走近童心、读懂童心,进而因势利导去启发、引导、培养儿童。还儿童国画一份自由的表达曾几何时,我们的儿童国画教育就是临摹,这种临摹式教学,束缚了儿童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也影响着他们对事物全面、正确的认识。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绘画的表现是不同的。往往年龄较小的儿童,在绘画上表现得比成年人更大胆、更单纯,这样自由地表达,是许多成年画家很难真正做到,你要买钱,得考虑卖主的喜好,你想参加绘画大展,得考虑评委的“口味”,儿童快乐自由地画画反尔达到了成年画家很难达到的“畅神”。如此说来,我们的儿童国画不需要教学,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其实不然,每个儿童都需要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教学,关键是怎样教学?是否定儿童的自主性,一味临摹成人国画,还是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启发引导儿童进行自由地表达。

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贴近他们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课堂中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儿童就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表现。这种独立的描绘与真正的表达,将带给儿童更多自由表达的快乐。我们可以翻开中国绘画史,看看从古到今中国画代表性画家,就会看到他们各具面貌。因此,在儿童国画教学中,不能让让儿童一味临摹成人中国画,这不等于学习传统,反而将儿童从用笔、用墨、造型、构图,都进入传统的套路中,使独立的描绘与自由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需要大力提倡的是:用一颗童心来教学;用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多给儿童一份创作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