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鞭纹影:刘少奇之女谈父亲:政治取向和他不同也不会限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46:31

刘少奇之女谈父亲:政治取向和他不同也不会限制

2011年10月05日 09:06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刘潇潇

核心提示:我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非常有信念,而且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喜欢读书,热爱思考,我们家的孩子自然而然也都特别爱看书。我父亲教育小孩主要讲究的是把握住道德的底线,然后给孩子尽量大的自由空间。他常说,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要管,不礼貌要管,道德品质不好要管,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是不管的。甚至我相信,政治取向跟他们不同,他们都不会限制你。

文章摘自《走近领袖世界》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刘潇潇(刘少奇之女)著 出版:重庆出版社

在中南海里,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大家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非常热闹,非常积极,非常温馨。之所以气氛这么和睦,我想是因为每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大家相互信任,我父母互相之间的沟通以及父母跟家庭其他人比如子女之间的沟通,都是非常轻松,非常开放的,没有那么多限制。

我父亲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只不过他把工作看得特别特别重要,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很严肃,大家就觉得不可以打扰他。但是他跟我们一起玩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我们家有一张照片,是父亲跟我们几个小孩在一起的时候,他笑得眉毛都竖起来了,很有意思。

因为我最小,吃饭的时候,就坐在父母的旁边。那个时候,物质非常匮乏,家里也没有什么特别好吃的东西,所以到现在我们家的人都认为肉末炒粉丝是一道非常美味的菜。因为工作关系,父亲有固定的伙食要求,也就是说每顿饭他有几小盘稍微好点的菜。一般他一样菜夹一些,剩下的给孩子分。饭后他会有一个水果,我们是没有的。我就记得,他经常会把水果切开,自己留一半,另外一半就给我,因为我是最小的。这半个苹果的礼物,给我的满足感,给我的爱是无穷的。

我父亲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非常有信念,而且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我的父亲和母亲都喜欢读书,热爱思考,我们家的孩子自然而然也都特别爱看书。我父亲教育小孩主要讲究的是把握住道德的底线,然后给孩子尽量大的自由空间。他常说,孩子如果不努力学习要管,不礼貌要管,道德品质不好要管,其他的东西,他们都是不管的。甚至我相信,政治取向跟他们不同,他们都不会限制你。他们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所以孩子们在父母面前也没有觉得很害怕,不敢说心里话。

我哥哥刘源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写字课的作业得了2分,那时候5分最好,2分等于是不及格。一般我父母不要求我们的分数,但是他们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比如说我们本来是得4分的水平,但我们通过努力得了5分,那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如果我们是5分的水平,没有努力得了4分,就要受批评的。我哥哥按照他的水平只得了2分,我妈妈就找他谈话了。我哥哥也知道妈妈为什么找他谈话,一进我妈妈房间就说,妈妈,我知道你要找我谈什么,有错就改,没得说。一句话就把我妈妈堵在那里,没法谈了。妈妈就说,好,看你行动吧。果然这以后我哥哥借字帖、抄字帖,在写字方面很下工夫,现在我哥哥是我们家所有的孩子里写字写得最漂亮的。我觉得如果当时父母絮絮叨叨,一直不停地去批评我哥哥的话,可能还会造成他的逆反心理,反倒使他不愿意练字了。而我父母就是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觉得你现在努力得不够,你得再努力。每个孩子心中其实都有一种好强的要求,所以他自己就会调整,就会努力。我们觉得父母在这方面还是很成功的,他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己想办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我的姐姐刘涛也是挺会读书的,“文化大革命”前考上清华无线电系,但是可能学工科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她中途就想换到外语系去,我父母觉得不能很轻易地就换专业。刘涛很聪明,她就跟李讷说,去找你爸爸给我说说情,因为我爸爸会听你爸爸的。那个时候,毛主席还真是挺认真,给我父母写了封信,说是不是还是应该让孩子学她们喜欢的专业比较好。我母亲给毛主席回信说,我们不是说不让她学她喜欢的专业,只不过我们希望她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放弃,让她确实要考虑好是不是真的不能学这个专业了。后来我母亲碰到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说你们考虑得对。现在看他们讨论的事情,和一般家长讨论的没什么两样。

我们的父母给每个孩子都制定了一个成长时间表,这个时间表并不是说什么时候要考上什么学校或者拿到什么学位。这个时间表就是,比如说九岁学会骑马、骑自行车;十五岁要能够独自出门,等等。我姐姐平平十五岁的时候,独自到农村去找我母亲,那时候母亲在农村参加“四清”运动。这实际上是我父亲给她安排的像考试一样的活动,父亲告诉她,你自己买票,坐火车,自己到农村去找妈妈。其实我姐姐过十四岁生日的时候,父母就很正式地给她写了一封信,告诉她,你已经长大了,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情你该懂得自己努力,你该懂得自己克服困难,你要开始慢慢学着承担起自己生活的担子。这是一封很正式的书面的东西,不是父母唠唠叨叨给你说几句话。这样小孩子就有时间慢慢琢磨父母想跟她说些什么。

父亲离开我的时候,我只有六七岁。这么多年过去了,每当我想起父亲,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很高大、很朦胧的身影。因为当时我的房间是在父亲的办公室和饭厅之间,我房间的窗户就对着走廊,每次父亲从办公室走到饭厅吃饭,就会路过我的窗前。所以父亲在我脑海里,常常定格为那么一个高大的、朦胧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