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镖局在哪拍的: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本韩国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6:13
2010年11月15日 08:11:34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韩国的谚文,日本的和服、茶道,深受中国古代汉服、茶艺、汉字的影响。
近些年来,日本和韩国有些人提出了所谓的“去中国影响化”,即要把中国的影响去掉,企图否认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所发生的影响。比如,日本有学者说,日本的文化跟中国没关系,日本是“海洋文化”,中国是“大陆文化”,甚至有的学者为了证明日本的历史古老而不惜弄虚作假。韩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黄河文明的祖先实际上是韩民族”等观点。这种倾向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有必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历史上中华文化是如何影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个问题弄清楚。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有四个主要途径
事实上,古代东亚之所以能创造出高度的农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是离不开的。从区位上说,中国、日本、韩国等同属“东亚文化圈”,又可以叫做“汉字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有的人更通俗地叫做“筷子文化圈”。那么,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播、辐射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促进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且共同创造辉煌的东亚文明呢?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传播,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
第一个途径是移民。在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交通很方便,到日本列岛可以通过朝鲜半岛渡海或沿着东海过去。所以,中国的移民在很早的时候就到达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传说公元前11世纪,就是周武王的时候,箕子带了很多人到朝鲜去。秦汉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乱,有更多的中国人逃到朝鲜。汉初的时候,卫满率领他的族人到朝鲜自立为王。中国到日本的移民也很早。中国人到了朝鲜以后,通过两条路到日本,一条是通过朝鲜海峡对马岛,另一条是沿着所谓的日本海环流路,到达日本的北陆地区、本州的北部。在公元2、3世纪的秦汉之际,有一批中国人移民到日本,其中象征性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家熟悉的徐福。徐福骗了秦始皇,带了三千童男童女和中国的工具、种子等出海东渡。“徐福东渡”是司马迁的《史记》中最早记载的。但司马迁没有明确说徐福到了日本,后来中日两国民间传说都把徐福描述成中国上古向日本移民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日本社会从以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化到以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这个发展跟中国的大批移民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关系,这一点日本学者也承认。此后,中国去日本的移民一直没有断,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都有,比如明末有名的思想家朱舜水和隐元和尚,等等。
第二个途径是遣使。公元1世纪到7世纪,朝鲜半岛处于三国时代,三个国家一个叫高句丽,一个叫百济,一个叫新罗。这三个国家都跟中国有遣使往来。唐代初年百济派了20多次使节到唐朝,新罗派了30多次,同时唐朝也派了9次使节到新罗。日本遣使也很早,倭奴国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就向当时的东汉王朝派遣使节,后来倭五王时代也向中国遣使进贡。特别是到了日本的奈良平安时代,开始派遣大型的使节团即遣隋使、遣唐使到当时中国的隋朝和唐朝,全面学习中国的经济、文化、制度、艺术等,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大化改新”,就是在这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明朝的时候,日本还派过遣明使,朝鲜在李朝时代的初年也向明朝派遣使节,据统计有300多次,到了清朝,李朝的使节有500多次,大量吸收中华文化。
第三个途径是留学。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不少日本、朝鲜留学生来中国。还有一种是留学僧,即留学的和尚,比较有名的留学生有阿倍仲麻吕。唐朝的时候,国子监里的新罗留学生有200多人,有些人还考中了中国的进士,在唐朝做官。宋代、元代、明代来中国的更多的是日本的僧人,他们被称为入宋僧、入元僧和入明僧。
第四个途径是贸易。朝鲜对中国主要是朝贡贸易。日本对中国,在宋、元时期主要是民间贸易,明代是勘合贸易,到了清代是信牌贸易。
搜索更多国风文化 东亚文化圈 的新闻
文化视点:警惕"申遗热"背后"重申报轻管理"倾向
现代化不能丢弃城市记忆 文化遗产如何“活”起来
让城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