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吊整体倾覆事故:青囊經 黃石公授赤松子 杜陵蔣大鴻補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1:54:48
青囊經 黃石公授赤松子 杜陵蔣大鴻補傳上卷
經云。天尊地卑。陽奇陰藕。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闔闢奇藕。五兆生成。流行終始。八體宏佈。子母分施。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中五立極。臨制四方。背一面九。三七居旁。縱橫紀綱。陽以相陰。陰以含陽。陽生於陰。柔生於剛。陰德弘濟。陽德順昌。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謂之化始。
傳曰。此篇以無形之氣。為天地之始。推原道之所從來也。夫陽氣屬天。實兆於地中。聖人作易。以明天地之道。皆言陰陽之互為其根而已。天高而尊。地下而卑。然尊者有下濟之德。卑者有上行之義。一陰一陽。一奇一耦。其數參五。所以齊一。其形對待。所以往來。天地之匡廓。由此而成。四時之代謝。由此而運。萬物之化育。由此而胚。夫此陰陽奇耦之道。隨舉一物。無不有之。天地無心。聖人無意。自然流露。而顯其象於河圖。遂有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之象。聖人因其象求其義。以奇者屬陽。而有天一天三天五天七天九之名。以耦者屬陰。而有地二地四地六地八地十之名。蓋有一必有二。有三必有四。有五必有六。有七必有八。有九必有十。所謂參五之數也。此一彼二。此三彼四。此五彼六。此七彼八。此九彼十。所謂對待之形也。天數與地數各得其五。所謂一成之數。而百千萬億之數無窮。由此而推。天數地數各得其五。合二五而成十。蓋有五即有十。猶有一即有二。陰陽自然之道也。故有天之一即有地之六。有地之二即有天之七。有天之三即有地之八。有地之四即有天之九。有天之五即有地之十。此陰陽之數。參五而齊一者也。易曰。五位相得。蓋謂此也。一六在下。則二七必在上。三八在左。則四九必在右。五居中。則十亦居中。此陰陽之數。對待而往來者也。易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亦謂此也。以其參五而齊一。故一奇一偶。燦然而不棼。以其對待而往來。故奇偶之間。一闔一闢。潛然而自應。此生成之所從出也。天一生水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而地八成之。地四生金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而地十成之。皆陰陽交媾之妙。二氣相交。而五行兆焉。降於九天之上。升於九地之下。周流六虛。無有止息。始而終。終而復始。無一息不流行。無一氣不交媾。當其無而其體渾然已成。當其有而其體秩然有序。聖人因河圖之象數而卦體立焉。夫河圖有四象。而卦上成八體者何也。蓋一畫成爻。爻者交也。太始之氣止有一陽。是名太陽。太陽一交而成太陰。是曰兩儀。太陰太陽再交。而成少陰少陽。並太陰太陽。是曰四象。此河圖之顯象也。四象三交。而成八卦。曰乾。曰兌。曰離。曰震。曰巽。曰坎。曰艮。曰坤。蓋即河圖。每方二數析之。則有八。此河圖之象隱而顯者也。故卦之八。由於四象。爻之三由於三交。乾坤二卦為母。六卦為子。此八卦之子母也。諸卦自為母。三爻為子。此一卦之子母也。以此分施造化佈滿宇宙之間。於是舉乾之陽為天。對之以陰之坤為地。謂之天地定位。天覆於上。則地載於下也。此陰陽一交而成天地者也。舉陽之艮為山。對之以陰之兌為澤。謂之山澤通氣。山載於下而澤受於上也。舉陽之震為雷。對之以陰之巽為風。謂之雷風相薄。雷發於下。而風動於上也。舉陽之坎為水。對之以陰之離為火。謂之水火不相射。水火平衡。形常相隔。而情常相親也。此三陰三陽之各為自交。=而生萬物者也。先賢以此為先天之卦。伏羲所定。本於龍馬負圖而作。實則渾沌初開。天地開闢之象也。四象虛中而成五位。此中五者。即四象之交位。乾之真陽。坤之真陰。皆無形。而惟上有形。此土之下。為黃泉。皆坤地積陰之氣。此土之上為清虛。皆乾天積陽之氣。而土膚之際。平鋪如掌。乃至陰至陽。乾坤交媾之處。水火雷風山澤。諸凡天地之化機。皆露於此。故中五者。八卦托體儲精。成形顯用之所也。故河圖洛書。同此中五以立極也。河圖雖有四象。而先天陽升陰降。上下初分。未可謂之四方。自中五立極。然後四極劃然。各正其方矣。有四方之正位。而四維介於其間。於是八方立焉。統中五皇極而為九。分而佈之。一起正北。二居西南。三居正東。四居東南。五復居中。六居西北。七居正西。八居東北。九居正南。謂之九疇。此雖出於洛書。而實與河圖之數符合。天地之理。自然發現。無不同也。佈其位。曰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其八方之位。適與八方之數均齊。聖人即以八卦隸之。其次序曰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兌七。艮八。離九。此四正四維不易之定位也。數雖起一。用實首震。蓋成位之後。少陽用事。先天主天。後天主日。元子繼體。代父為政也。易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者。古今之禪代推移。周而復始者也。震巽離坤兌乾坎艮者。日月之出沒。四時之氣機。運行遷謝。循環無端者也。先賢以此為後天之卦。昔者大禹治水。神龜出洛。文王因之。作後天八卦。豈伏羲畫卦之時未有洛書。而大禹衍疇之時未有後天卦位耶。竊以為圖書必出於一時。而先後天卦位亦定於一日。伏羲但有卦爻。而文王始繫之辭耳。河圖洛書非有二數。先天後天非有二義也。特先天之卦。以陰陽之對待者言。有彼此而無方隅。後天之卦以陰陽流行者言。則有五隅矣。至其作卦之旨。要在於陰陽之互根則一也。夫易之道。貴陽賤陰。則陽當為主。而陰當為輔。而此云陽以相陰者何也。蓋陽之妙不在於陽而在於陰。陰中之陽乃真陽也。故陰為之感而陽來應之。似乎陰反為君。而陽反為相。此經言神明之旨也。然陽所以來應乎陰者。以陰中本自有之。以類相從。故為應耳。豈非陰含陽乎。陰含陽則能生陽矣。一切發生之氣皆陽司之。則皆自陰出之也。剛柔即陰陽。陰陽以氣言。剛柔以質言。易曰。乾剛坤柔。又曰。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八卦之中。皆有陰陽。則皆有剛柔。若以陽為剛。陰為柔。則宜乎剛生於柔矣。而乃云柔生於剛者何也。無形之氣。陽剛而陰柔。有形之質陰剛而陽柔。於有形之剛質又生無形之柔氣。質生氣。氣還生質。故曰柔生於剛也。凡其所以能為相助。能為包含。生生不息。如是者。則以陰之與陽。蓋自有其德也。惟陰之德能弘大夫陽。以濟陽之施。故陽之德。能親順乎陰。以昌陰之化。此陰陽之妙。以氣相感。見於河圖洛書。先後天八卦卦象亦莫非如是。由是則可以知天地之道矣。天地之道。陽本常於陰。而陰常育於陽。故天非廓然空虛者為天也。其氣常依於有形。而無時不下濟。地非塊然不動者為地也。其形常附於元氣。而無時不上升。然則天之氣常在地中。而地之氣皆天之氣。陰陽雖曰二氣。止一氣耳。所以天生地者此氣。所以生萬物者此氣。故曰化始也。
中卷
經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紫薇天極。太乙之御。君臨四正。南面而治。天市東宮。少微西掖。太微南垣。旁照四極。四七為經。五德為緯。運幹為輿。垂光乾計。七政樞機。流通終始。地德上載。天光下臨。陰用陽朝。陽用陰應。陰陽相見。福祿永貞。陰陽相乘。禍咎踵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謂之化機。
傳曰。此篇以有形之象。為天地之機。指示氣之所從受也。上篇既明河圖洛書。先天後天八卦之理。聖人作易之旨盡於此。天地陰陽之道亦盡於此矣。聖人不自作易。其四象八卦。皆仰法於天。故此篇專以天象以為言。夫易之八卦。取象於地之五行。而地有五行實因天有五曜。五曜凝精於上。而五氣流行於下。天之星宿。五曜之分光列象者也。地之山川五行之成形結撰者也。故山川非列宿。而常著列宿之形。觀其形之所呈。即以知其氣之所秉。夫有是形御是氣。物化自然。初未及乎人事。而聖人仰觀俯察。人紀自此立焉。木為歲星。其方為東。其令為春。其德為仁。火為熒惑。其方為南。其令為夏。其德為禮。土為鎮星。其方為中央。其令為季夏。其德為信。金為太白。其方為西。其令為秋。其德為義。水為辰星。其方為朔。其令為冬。其德為智。洪範九疇。所謂敬用五事。嚮用五福。五紀八政。皇極庶徵。皆自此出。故聖人御世宰物。一天地之道也。備言天體。則有七政。以司元化。日月五星是也。有四垣以鎮四方。紫微天市少微太微是也。有二十八宿。以分佈周天。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朱鳥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是也。四垣即四象。七政即陰陽五行之根本。其樞在北斗。分之四方。而為二十八宿。故房虛昴星應日。心危畢張應月。角斗奎井應歲星。尾室觜翼應熒惑。亢牛婁鬼應太白。箕壁參軫應辰星。氐女胃柳應鎮星。臨制其方。各一七政也。渾天周匝雖云四方。而已備八卦二十四爻之象矣。非經無以立極。非緯無以嬗化。一經一緯。真陰陽之交道也。交道雖絡。而後天之體。環周而固於外。地之體結束而安於中。此元氣之流行。自然而成器者也。其始無始。其終無終。包羅六合。入於無間。雖名陰陽。一氣而已。人能得此一氣則生者。可以善其生。而死者可以善其死。蓋人紀之一端。此端既立。則諸政以次應之。故聖人重其事。其用在地必求端於天。本其氣之所自來也。然氣不可見。而形可見。不可見之氣。即寓於可見之形。形者。氣之所成。即以載氣。氣發於天。而載之者地。氣本屬陽。而載之者陰。故有陰即有陽。地得其所則天氣歸之。天地無時而不交會。陰陽無時不相見。相見而得其沖和之正。則為福德之門。相見而不得其沖和之正。即為相乘。而召禍咎之根。禍福殊途。所爭一間。良足畏也。且亦知星宿之所以麗於天。山川之所以列於地者乎。天之氣無不在。而日得天之陽精。而恆為日。月得天之陰精。而恆為月。五曜得天五氣之精。而恆為緯。至於四垣二十八宿。眾星環列。又得日月五星之精。而恆為經。此則在天之有形者。有以載天之氣也。地之氣無往不在。而山得日月五星之氣。而恆為山。川得日月五星之氣。而恆為川。此則在地之有形者。有以載地之氣也。列宿得天之氣而生於天。列宿與天為一體也。山川得地之氣而生於地。山川與地為一體也。萬物之生於天地。何獨不然。夫萬物非能自生。借天地之氣以生。然天地非有意於生萬物。萬物自有地焉。適與天地之氣。相遇於冥冥恍惚之中。夫有所沾濡焉。夫有所綢繆焉。夫有所包孕焉。遂使天地之氣。止而不去。積之累之。與物為一。乃勃然以生爾。地理之道必使我所取之形。足以納氣而氣不我去。則形與氣交而為一。必使我所據之地。足以承天。而天不我隔。則地與天交而為一。夫天地形氣既合而為一。則所葬之骨亦與天地合而為一。而死魄生人。氣脈灌輸。亦無不一。福應自來。若機張審括。所謂化機也。不然。蓄之無門。止之無術。雖周天列宿炳耀中央。而我不蒙其照。雖大地陽和。滂流八表。而我不沾其澤。天為匡廓。地為槁壤。骨為速朽。子孫為寄生。我未見其能獲福也。可不慎哉!
下卷
經曰。理寓於氣。氣囿於形。日月星辰。剛柔上騰。山川草木柔氣下凝。資陽以昌。用陰以成。陽德有象。陰德有位。地有四勢,氣從八方。外氣行形。內氣止生。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佈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此謂之化成。
傳曰。此篇申言形氣雖殊。而其理則一。示人以因形求氣。為地理日用之準繩也。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所謂象帝之先。先天地生。能生萬物之祖根也。本無有物。無象無數。無方隅。無往不在。曰太極。而無極可知。後賢學者立說。慮學者以太極為有物。故申言以明之曰。無極而太極也。大而天地。細而萬物。莫不各有太極。物物一太極。一物全具一天地之理。人知太極物物皆具。則地理之道思過半矣。理寓於氣。氣一太極也。氣囿於形。形一太極也。以至日月星辰之剛氣上騰。以剛中有太極。故能上騰。山川草木之柔氣下凝。以柔中有太極。故能下凝。資陽以昌。資之以太極也。用陰以成。用之以太極也。太極之顯露者。謂之象。而有所宣佈者。謂之位。地無四勢。以太極乘之。而命之為四勢。氣無八方。以太極御之。而命之為八方。勢與方者。其象其氣。而命之為勢為方者。其極。極豈有定耶。則勢與方。亦豈有定耶。四勢之中。各自有象。則八方之中亦各自有氣。然此諸方之氣皆流行之氣。因方成形。只謂之外氣。茍任其流行而止蓄。則從八方而來者。還從八方而去。千山萬水。只供耳目之翫。如傳舍。如過客。總不足以濬發靈機。滋荄元化。必有為之內氣者焉。所謂內氣。非內所自有。即外來流行之氣。於此乎止。有此一止。則八方之行形者。皆招攝翕聚乎。此是一止。而無所不止。於此而言太極。乃為真太極。無所不止。則陽無所不資。陰無所不用。而生生不息之道在其中。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事萬物皆胚胎乎。此前篇所謂形止氣蓄。萬物化生蓋謂此也。然但言止。而不申明所以止之義。恐世之審氣者。茫然而無所措手。故舉氣之最大。而流行無間者曰風曰水。夫風有氣而無形。稟乎陽者也。水有形而兼有氣。稟乎陰者也。然風稟乎陽。而陽中有陰焉。水稟乎陰而陰中有陽焉。此二者皆行氣之物。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行。而行陽氣者反能散陽。以陽中有陰也。行陰氣者反能止陰。以陰中有陽也。大塊之間。何處無風。何處無水。風原不能散氣。所以噓之使散者。病在乎乘。水原不能止氣。所以噓之使散者。妙在乎界。茍能明乎乘與界之為義。審氣以推太極之法。概可知矣。上文反覆推詳。皆泛言形氣之理。至是乃實指地理之用。於是總括其全焉。順五兆。以五星之正變審象也。用八卦。以八方之衰旺審位也。排六甲。以六甲之紀年審運也。佈八門。以八門之開闔審氣也。地理之架構盡於此矣。推五運。五五紀之盈虛審歲也,定六氣。以六氣之代謝審令也。謹歲時。以扶地理之橐籥。盡於此矣。如是則太極不失其正。而地德可明。然聖人之明地德也。非徒邀福而已。蓋地之五行得其順。則人之生也。五德備其全。而五常若其性。聖賢豪傑。接踵而出。而禮樂刑政。無不就理。豈非人道自此立乎。然此亦陰陽變化自然之妙。雖有智者。不能以私意妄作。夫亦深知其所以然。因之而已。夫卜地葬親。乃慎終之事。而子孫之世澤皆出其中。則人道之所以終。即為人道之所以始。然則斯道也者。聖人開物成物,無有大於此者也。謂之化成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