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视安监控设置方法:停牌前暴涨成A股“潜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09:37
2010年06月24日 14:33:36  来源: 北京商报



一波未平,一波又来侵袭。算上深物业,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不少于7家上市公司均出现在重大事项停牌公告发布前蹊跷涨停、甚至是连续暴涨的现象。尽管这些怪象已经被市场怀疑存在内幕交易之嫌,但不管舆论风声多紧,似乎都不能惊扰到“投机”分子的“雅兴”。不断有新的上市公司密集地卷入这场是非之中,停牌前暴涨怪象也愈演愈烈,在A股市场已逐渐成为常态。
这些“巧合”行情背后是否隐藏着某种利益链条,普通投资者不得而知。但还是有很多人认为,为净化资本市场,监管层不妨“矫枉过正”些。
停牌暴涨怪象渐成A股常态
● 5月17日 ST宝利来发布自查公告称,因公司股价连续涨幅超过规定红线,公司股票自5月13日起停牌自查,随后发布的自查结果表明,公司实际控制人文炳荣正在筹划与公司相关的重大事项。
而就在这份“重大事项”公布、ST宝利来停牌自查前的一个交易日,5月12日,ST宝利来股价被强势封上涨停板,而实际上,从5月4日开始,在股指一直走低的情况下,该股却逆市大涨近12%。此外,ST宝利来停牌前大涨现象早在去年12月底也曾发生过,当时也是在重大事项发布公告前,ST宝利来在5个交易日内四上涨停板。
● 5月26日 通化金马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称,通化市二道江区政府近期将商谈涉及本公司重大事宜的事项。就在这份公告发布前一交易日,通化金马莫名其妙地被三家通化本地的营业部强势推上涨停板。数据显示,民族证券通化新华大街营业部、东北证券通化梅河口营业部和民族证券通化新站路营业部等三家通化本地营业部当日大举买进2533.02万元,直接把该股拉上了涨停板。
事后据相关媒体调查,通化金马涨停当天,一大群人蜂拥至上述几家营业部大举买入通化金马,并声称有重组消息泄出。
● 5月28日 *ST海鸟发布停牌公告称,公司正在拟议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动等事宜的重大事项。分析人士认为,一家帽上加星的企业实际控制人变更,往往意味着卖壳成功,后续接盘手很可能将注入其他优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因此,类似动作往往是重大利好。
然而,*ST海鸟上述公告发布前,公司股价早已如同公司名称“海鸟”一样,一飞冲天。从5月21日开始,*ST海鸟便突然启动收出长阳,接着更是接连涨停,到停牌前的一个交易日,股价上涨幅度达到了19.32%。
● 6月8日 *ST祥龙发布自查公告,公司股票因连续异动,涨幅超过红线而停牌自查,公司的自查结果令人愕然:公司大股东葛化集团正在拟议与上市公司发展相关的重大事宜。
交易数据显示,停牌自查前三个交易日内,*ST祥龙两上涨停板,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到了13.89%。在此期间,长江证券武汉武珞路营业部、广发证券武汉珞喻路营业部和国信证券武汉京汉大道营业部包办了该股6月4日买单前五的三个席位。
● 6月9日 东方锆业发布公告称,因谋划重大事项股票临时停牌。但停牌前一交易日,东方锆业放量暴涨9.04%。随后,东方锆业出台了包括定向增发、新建一系列对公司业绩产生重要影响的重量级生产线等重大利好消息。
● 6月21日 渝开发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股票于即日起停牌。而就在这份公告发布的前两个交易日,在A股持续下跌的情况下,渝开发连续两天大涨超过12%。而同通化金马、*ST祥龙如出一辙的是,制造渝开发停牌前大涨的,同样也是本地资金为主。
6月18日,渝开发逆市暴涨7%,公开资料显示,制造当日该股暴涨的正是重庆本地资金和一家神秘机构。6月18日,银河证券重庆建新东路营业部和中信建投证券重庆龙山路营业部分别买入446万元和250万元,而一家神秘机构更是出手阔绰,大笔买入2353万元,它们是制造渝开发停牌前连续暴涨的主力。
● 6月22日 深物业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公司股票于当日起临时停牌。根据公告内容,深物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公司实际控制人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承诺,将启动对深物业的资产注入工作,拟将不低于5亿元含有土地资源的资产通过置换等方式注入深物业上市公司。
同样是在公告发布前,深物业A、B股不约而同地同时涨停。当日,深物业A午后突然大单云集,股价很快就被封上涨停板,而成交量接近前两个交易日的总和;深物业B也创出了近3个月来的最高成交量并封上涨停。
重大重组仍然是泄密温床
虽然股票停牌前放量上涨已逐渐成为A股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近期A股市场重组案例增多,是诱发停牌前大涨的主要原因。
诱因一:央企整合和整体上市
央企整合和整体上市,无疑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头戏,而这一领域也成为疑似内幕交易的重灾区,从上面案例来看,渝开发和*ST祥龙两公司就明显与此有关。
“国资委对央企整合下的‘死命令’或许是最近重组爆发的导火索。”国金证券分析师何来维博士称,近段时间积极展开重组的股票有很大一部分有着国资背景,由于央企整合的大限将至,这些企业也明显加快了整合的步伐。
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到2010年底,中央企业减少到80-100家,努力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料显示,央企从2008年初的151家调整到目前尚有125家。而之前的频率是平均每年整合10家,但按照之前国资委的硬性规定,今年余下时间的硬性指标是25家,今年下半年整合家数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年,这也意味着,重组将成央企上市公司的重要关键词。
“在区域经济规划出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国资企业整体上市的动力非常足,只是节奏的问题。”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国务院批准了多个区域经济规划,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融资平台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推动地方国资企业上市成为非常重要的题材。据统计,沪深两市累计649家A股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地方国资、地方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
不仅是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于推动资产整合也是动能十足。目前A股市场很多国资背景的企业都是“大集团,小公司”的模式,很多上市公司资产只是集团很小的一部分。若大股东通过认购定向增发股份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实现大集团的整体上市,一方面能够减少关联交易,另一方面集团还能得到大量价值不菲的股份。
诱因二:ST类公司保壳
ST类公司保壳所诱发的重组也是容易导致泄密的重要原因。据记者统计,目前两市共有ST类公司141家,其中*ST公司更是多达78家,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借助重组注入新的优质资产或许是他们惟一的出路。大量的ST公司重组热情高涨,也增加了泄密的可能,上述提到的7家案例所涉及的公司中,有3家就是ST公司。
“大多数的ST类公司本来在公司治理方面就存在很多的不足,更容易发生内幕消息泄密的问题。”一市场观察人士如是说。
近期,证监会正在酝酿出台新规提高ST公司重组门槛的消息满天飞。主要内容包括已暂停上市的*ST公司,要想脱帽摘星恢复上市将向IPO标准看齐;借壳暂停上市股必须是同行业企业,如果不是同行业企业,就要按照IPO条件,还要压缩重组时间。
齐鲁证券市场部经理李晓伟表示,这一消息很可能促进ST类股票加速整合力度。一方面,该新规还未正式实施,很多ST股都想在新规出台之前赶快完成重组,尽量不要被监管审核关在重组门外;另一方面壳资源的日渐贬值也使得大多想卖壳为生的ST股不得不加快步伐,多种因素叠加,近期ST公司重组积极性大幅提高。
“重组题材向来都是A股市场的‘常青树’,尤其在弱市中,各路游资和基金会更加不遗余力地打探‘消息’以借题炒作。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依然有一些股票能在向下的洪流中逆市上扬,而这些独树一帜的股票大多都有重组概念。”广州证券分析师唐齐龙表示说,不过他同时强调,这些重组收益基本上是水中月、镜中花,所谓的重组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通常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一不小心投资者的钱就会因为停牌而无法周转。要吃到重组这块“美味蛋糕”,撞运气的成分更多一些。即使是某些得到“消息”的机构,也有吃哑巴亏的时候,更何况是普通投资者了。
专家:应净化市场为国际板开路
今年是中国证券市场建立20周年,如今沪深A股总市值超过25万亿元,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15.08万亿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在不少专家看来,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监管层更应该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内幕交易等不正之风,为接下来即使推出的国际板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
长期以来,监管层在打击内幕交易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法律上的举证问题,内幕交易本来就存在很大的隐蔽性,这给监管层取证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这也造成了内幕交易的不法分子因此愈发猖獗。
日本瑞穗银行瑞穗证券咨询组组长花村信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实际上,在打击内幕交易的问题上,日本的证券监管机构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侦察手段上也没有太多的新意,只不过一旦查实,打击的力度非常大。而同时,监管机构也始终对此保持高压状态,一有举报或市场异动,马上就会介入调查,这样即使不能有效查处,也会对不法分子起到非常强的心理震慑作用,迫使他们遵纪守法。
“日本的证券监管机构查处的手段无非也是查手机短信、查电子邮件等等。”在花村信也看来,法律的天然缺失并不是打击内幕交易最重要的障碍,关键在于监管机构的决心。
在业内的一些专家学者看来,内幕交易是毒害我国资本市场的一颗毒瘤,如果不加以铲除,会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形象,尤其是在国际板推出之际,这个形象的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
实际上,最近有消息传出,国际板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国际板作为中国向国际展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成果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舞台,可以说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一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指出,在国际板推出前,监管层有必要严肃整顿A股市场的环境以迎来国际板的出世。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也指出,对于停牌前离奇暴涨的,有可能存在内幕交易嫌疑的,建议监管层积极介入,看看是哪些人在买进,是否存在内幕交易行为,一旦查实,绝不能姑息。
“国际板是继创业板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其意义甚至还要远高于后者,在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不断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在监管方面不妨也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经验:下手狠一点,狠到让不法分子胆寒。”上述市场人士说。
记者观察
停牌前暴涨应严查
市场有两个习惯,一是看到某只股票连续上涨,投资者到处打听有什么消息;二是某只股票突然停牌,投资者翻开走势一看,股价已连续几日走高。对于这样的情况,管理层应严厉查处,以切实保护市场信誉和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停牌前的上涨,似乎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潜规则,中小投资者大多也不去深究这里面自己受到了多少损害,不是不想,而是无能为力,自己只好认可冤大头,试图找机会成为这个游戏下一次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投资者对于内幕交易,更多的是打探,而不是问责。
管理层也多次说过要严查内幕交易,查处了一批,也立下了很多规矩,但时至今日,在停牌前股价暴涨的现象依然盛行,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重大利好之前股价能够保持平稳的,在股票复牌之后大多出现了持续下跌的走势。而股票停牌前的走势,也成为了很多投资者研判重组消息价值的依据。
投资者在没办法改变内幕消息现状的背景下,只能选择要么当冤大头,要么也加入内幕交易获利者的行列。长此以往,上市公司的信誉将越来越差,投资者的利益也会被不断蚕食,最终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必然会有知道内幕消息的人员,这些人也是凡人,守着这么大一个金矿,不太可能做到无动于衷,在消息公开前自己买些股票或许违反规定,但让亲朋好友买些却在所难免,这已经是比较守规矩的了。
一般来说,在公司重组过程中,都会有金融机构的介入,这些机构在里面大多扮演了操纵二级市场的角色,其中获取的利润往往也会由很多相关人士分享,这才是重组消息公布前无法避免股价暴涨的真正原因。
所以说,管理层要真正解决内幕消息的问题,还需要从二级市场交易上追查,例如追踪停牌前大量买入的账户,然后追查到底。(周科竞)
上一页12345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