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的阿美:《草书训练》(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5:02

第一周:点的练习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上回锋至腹部出锋。

竖点:最后一横上挑带出笔尖下拉。稍作加重后顺势出锋。

两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风提笔向右上挑出,与行书类同。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连着写竖,按后折笔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上两点:这两点都是尖锋直入后立即铺毫,回锋,上一点锋回入画中,下一点锋回后出锋带写下一笔。

上三点:此为并列三点,每一点出锋后带写下一笔,其势极为连贯。

上四点:先写一横,然后连写四点,用笔极为果断,最后一点拉长带下。

腰点:此点写在字中部的笔画上,可写得略长些,这纯出自章草。

中三点: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腰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下挑,其势斜而连绵。

下三点:此三点代表心字,三点虽波浪形连写,中间要有起伏,末点回锋画中。

左右点:此两点是左右分开,但应遥相呼应,左点上挑,右点凝重。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连贯,上点直写,下点横写,其势含蓄、停顿。

长点:最后一点似捺似点,笔入纸后向右向下拉昂,渐加力,再将笔下顿收锋。

上挑点:此点也为行草书中所特有,代省略之点画。

草书第一周:横的练习

露锋横: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再转轻,以尖锋出锋,极爽利。

藏锋横:起笔逆入,将锋藏起,收笔回锋,用笔较重,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带钩横:此横画上凸,行笔有重轻变化,收笔处将锋带出,似写一钩,很是活泼。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由重转轻,线条也上凸,使字饱满。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竖。

波折横:最后一横代表四点,起笔取逆,行笔活泼,然后轻重波折地右行,用笔要勤。

并列横:中间四横并列,首笔最重,最后一笔上挑,极富变化。

逆锋横:发笔呈上一笔的出锋,搭锋后转变成横画,所以又称“塔锋”,变化在发笔处。

反旋横:此笔为草书中所特有,用笔由右向左反旋,出锋处上挑,以增变化。

下凹横:羊字第一横有下凹之势,第二横则上凸,第三横平行,三横虽短,却有三种变化。

草书第一周:竖的变化


悬针竖:最后一竖,笔锋逆入后,即中锋直下,出锋处渐提笔空收,使锋能尖锐、饱满、不漂浮。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弧竖:此竖极有情趣,两头尖,中间弯,似一钩新月,此竖中间要有力。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也象一重点,使左旁点画虽少但是稳固。

露锋竖:此竖起笔直入,露锋明显,象一根两头尖的竹针。

带钩竖:草书用笔动荡极强,此竖出锋处向左钩出,使下部有上托之势。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轻重、点画长短、细粗等方面变化,使之参差不齐,不会刻板。

右弯竖:最后一笔应是直的,但将其写成右弯,既有直势,也有横势,使三竖不孤单。
草书第一周:撇的变化


短撇:第一撇短而有力,回锋画中,似一雨点,很是浑厚。

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地撇出,出锋锐利,如鸟啄木。

回锋撇:此字一笔完成,至撇时做小顿,调整笔锋后,顺势下撇,出锋尖利。


尖锋撇:此字一笔完成,致撇时作小顿,调正笔锋后,顺势下撇,出锋尖利。

弧撇:此撇尖锋入纸后作弧形撇出,出现锐利,中间甚是厚实。

曲头撇:尖锋入纸后,笔作右弯,再向左撇出,头部很是活跃。

反撇:此撇作反势,实是横画,但写成由右向左下撇出,再接写竖画,更觉顺势。

并列撇:右边两撇并列,一回锋,一出锋,一稍轻一稍重,势极连贯。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略有曲折、轻重,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嘎然而止,回锋收锋,很含蓄。

露锋撇:此撇为侧锋用笔,起笔侧入,中间铺毫时将锋调中,其形弧弯。


草书第二周:折的练习


横折:横画行笔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角。

左斜折:第一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上画去,此折有楷法。

右斜折:侧锋入纸作横画,转折处行笔圆转,向内微斜而下,此折用圆笔中锋。

多折:草书中连续折笔的机会会很多,写时要连中有断,方中见圆,即硬又活,不可板滞。

草书第二周:钩的练习


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下部心钩写法笔顺变化很多,其钩尖锋入纸后,向右方作弧形行笔,至出钩处略作顿挫后向上顺势勾出,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行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以避软弱,至出锋处微顿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再顺势向上钩出,弯应圆润,钩应厚重。


背抛钩:即右边的横折右弯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上勾,使钩丰满有力。

横折竖钩:右边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再顺势向左平推出钩,用笔自然。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调锋后重按,再向左勾出,钩极锋利。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其力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出锋自然。

弧钩:尖锋入纸后,渐铺毫而渐弯曲,其势弧弯,出锋时并不勾出,将锋回入画中。

回锋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勾出,似写一横,出锋处将笔重重地回收。

草书第二周:挑的练习


短挑:中间一挑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浮。

长挑:左挑长而上斜,使之与撇相呼应。

带右挑:此字应是木字旁,但草法也可写成挑手,挑后连着写右边的点画,中间可不必有停顿。

回锋挑: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先回锋蓄力后再上挑,力感更强。

草书第二周:旋的练习


正旋:此字有两个圆圈,关键在画圈时要提按,不使滑过。

正旋:此字之圆圈,用笔由重突然转轻,再由轻转重,中间无停顿。

正旋:此字左边及右半部有旋转,其旋转幅度的大小是不同的。

正旋:此字难度在竖后突然轻出锋再重笔旋转,一瞬间有重、轻重的变化。

正旋:此字旋转与寓字相仿,应注意上圈小下圈大。

正旋:此字旋转仍断而后起,出勾圆转而丰满。

正旋:此字的第二个旋转并不是画圈,而是在同一竖中将笔回复画中,向上转而丰满。

正旋:此字左右两半相同,但写时应左半小右半大,故左旋小右旋大,才能得变化之妙。

正旋:此字之巧全在旋转,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中写成,很有特色。

正旋:这一旋转是反犬法,上圈有孔,下圈无孔。

反旋:反旋与正旋仅是方向不同,但一般行书中已有正旋,用得较多,反旋则时在草书中应用。

反旋:此字有左右旋,故转折处要交代清楚,锋中笔圆,斯能合法。

反旋:从横转撇,是为反旋,转换处似断似连,需两笔完成。

正反旋:此字先作正旋,再作反旋,又作正旋,正反旋交替应用,用笔复杂有一定的难度。

正反旋:此字先作反旋再作正旋,其笔顺的 方向不能错乱,否则笔毛绞住易致败笔。

正反旋:此字有两个反旋,最后写小字略作正旋,在旋转时要将点等笔画写清楚。



正反旋:此字要作正反旋多种旋转,而且点画的交换点又多,既要旋转,又应笔笔有交代很是难写

正反旋”此字笔画多而全字都作旋笔,轻重、快慢、旋转之幅度都应掌握好,不能有失。

草书第三周:用墨特点及练习


中国画讲究墨分五彩,从淡到浓,从枯到润,水墨交融,层次分明,画面的立体感就突兀出来。画家注重用墨,所论也别具慧眼。如近代画家黄宾虹先生曾说:“墨为黑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墨亮’。用墨不当可影响点画的形质和神采。”其实,书家对用墨也早有研究。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就有“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之说。唐孙过庭在研究用墨之法后就提出用墨须“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宋苏轼喻用墨为“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还精辟地说:“茶欲其白,墨欲其黑”。其意十分明确。清包世臣更是认为:“墨法尤书艺—大关键。”综观历代书法名家之作,都是善用墨者,能在墨色的浓淡、燥润中变化出丰富多彩的墨韵美,使作品能粲然如漆,光亮夺目,生出无穷的情趣来,所以又称“墨趣”。晋王献之的《鸭头丸帖》,虽距今已一千六百余年,然其用墨燥润相杂之精妙,见之仍感墨光焕发,润中得妍,燥中有险,给人以至高的美的享受。明董其昌说得好:“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此窍也。”这也合乎宋米芾的一种说法:“真迹观之乃得趣。”所以墨的美妙在真迹中才能见到,石刻拓本是墨趣全无的。即使是珂罗版印刷也难以传神。墨本身是纯黑色的,要产生出浓、淡、燥、润的变化,就必须掌握两大关键,一是墨中掺水的多少,二是行笔速度的快慢。燥与润,浓与淡是一对矛盾。是相互对立的。高明的书法家就能利用水、墨比例的变化,控制笔内墨流的速度,使作品呈现燥润、浓淡相间变化的墨韵之美,这是用笔的高度技巧,也反映作者的情趣和个性。
一. 燥
所谓“燥”,是指笔头含墨量少,又由于迅疾用笔,写出的点画中有丝丝空白,墨色干渴,谓之“渴笔”。或由副毫擦纸而成的干枯之笔。《鸭头丸帖》中有的干枯之笔,即为燥墨的开山之作。怀素草书《自叙帖》中段“伸劲铁”、“来信手”等字,点画中间丝丝白色即为用笔迅疾,墨色干枯之法。王铎《草书诗卷0中有的字干枯得简直难以辨认,是笔头无墨而在纸上硬擦过去,此法若运用不当,毕竟有抛筋露骨,僵硬浮薄之嫌。所以董其昌告诫我们:“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还是应该“燥润相杂”,才不致干枯乏味。怀素和王铎的草书虽有燥笔,而接着便用润笔,决不会——燥到底,即是此理。

二. 润
所谓“润”,是指笔头饱含墨汁,以中锋行笔,写出滋润、圆满的线条,字才会显出生动气韵。杜甫诗云:“元气淋漓嶂犹湿”,形容唐人书画重于兴酣墨饱。故书家喜用长锋将笔头全部开通,使笔内饱含墨汁,才能尽情挥运,使墨汁匀称地流在纸上,写出遒润的点画来。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指出:“作书时须通开其笔,点入砚池,如篙之点水,使墨从笔尖入,则笔酣而墨饱,挥洒之下,使墨从笔尖出,则墨()而笔凝。”这也说明有一种方法是错误的,就是有的人取一支新笔,只开其笔尖部分,使用时笔很硬朗,误以为如此写出来的字就会有力。其错误在于不解书法需要用墨,墨不能润,则有骨无肉,形神枯峭,难显精神。草书中智永《千字文》就全用润墨。当然,润也不是水淋淋使纸上一片模糊。尤其在薄单宣亡,更应避免下笔即渗化,使字浮薄失神。

三. 浓
所谓“浓”,指墨色厚沉,乌黑发亮,神采焕发,十分醒目。相传“仲将之墨,一点如漆”,即指墨色乌黑光亮,如幼儿瞳子,既黑又亮,精光内涵,十分有神,老人之瞳就灰而混浊,精神也就不振了。故历来书家都喜用浓墨。为的是能将字的精神写出来。当然,“浓”也有一个限度,要浓而不滞,写草书时更要在浓墨中有一定水分,使行笔流畅,要浓而不浊,黑而不板滞。北宋大书家苏轼就善用浓墨。另一方面,用浓墨也需注意字距,行距的章法。若字距、行距都极紧密,再用浓墨,则作品满纸浓墨,一团黑气,则表现近于粗俗,丧失了美感。

四. 淡
所谓“淡”,是墨未磨浓,有较多的水,能写出淡淡的自然晕化的墨韵,亦有清雅之趣。明董其昌最得其法,淡而仍应显黑,不能淡而浮薄,淡得灰暗。淡墨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近年,许多日本书家喜用淡墨,在宣纸上也能生出奇趣,多了一种变化。淡墨似乎比浓墨更难运用,因为“墨淡则伤神采”,要淡而不伤神采,是要有点技巧的。书画家潘天寿先生说:“以清水净 笔,蘸浓墨调用,即无灰暗无采之病。”此法不妨—·试。用墨 法,浓淡也有时尚,古时尚浓,近时尚淡;中国尚浓,日本尚淡。浓淡存乎其人,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清时刘墉喜用浓墨,称为“浓墨宰相”;王文治善用淡墨,称为“淡墨探花”,各得其妙。欲掌握墨之浓淡,还需用墨研磨,磨墨要用清水,不可一次加水太多,要渐磨渐加,这样易出墨,省时间,也不会墨水四溅。墨要垂直向同一方向磨去。磨墨较费时间,但这时间也可利用,一‘边磨墨一边可以读帖或构思创作,墨的清香也沁人心肺,醒人头脑。古人所谓:“把笔如壮夫,磨墨似病夫。”磨时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欲浓多磨,欲淡少磨,自由掌握。墨磨后应立即离水干燥,也要避免阳光晒,以防墨龟裂后一块块脱落。最好磨后置于盒中,以防灰尘,若平时练习,用墨量多,时磨时写,会使书写发生停顿,也影响精神贯一,所以也可用墨汁练字,取其方便。若墨汁太浓要黏笔,可加一些清水。热天加水容易发臭,防臭可加一些硼砂粉。最好用一只大口小瓶盛少量墨汁使用,用完将瓶洗清再倒墨汁,这样周转时间快,又无宿墨遗存,就不易发臭了,但若是创作后要作托裱的,就不能用一般的墨汁,应该用墨磨或专供书画用的高级墨汁。如北京的“一得阁”、上海的“曹素功”等,使裱时墨色不致散开而影响美观。

五. 用墨和用笔的关系
用墨还在于用笔,墨色的变化和墨趣的呈现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利用行笔的时快时慢,使笔在纸上停留的时间有长短之分。行笔快则渗墨量少,线条即燥;行笔慢则渗墨量多,线条即润。运笔节奏的不同以显墨色的燥润。如明詹景凤之用墨法,字有苍郁之感。二是,笔蘸墨后径直写去,先是墨多而润,愈往下写,墨就渐渐减少,线条也就渐渐地燥,燥到笔在纸上擦不出墨时再蘸墨,墨色的变化是前润后燥,几个字润,几个字燥,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书写者控制墨流的能力。通篇而观,有立体观,许多书家用此墨法,如王铎、吴镇等。三是,在运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燥润变化。由于书写时能运腕不断翻转以及肘推动时力量的大小,使墨流不均。更因翻腕时笔心也跟着调换方向,行笔速度极快,在调向的过程中,墨还来不及从笔的根部流向笔尖,所以在上下点画间也能写出燥润来,即上一笔润,下·一笔忽然变燥,再下一笔又润了。其间并未蘸墨,全靠腕运的翻动,将同—一个字写得又润又燥。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对比度强,立体感也强,精彩之极。这样的墨色变化有极大的随意性,不靠主观做作,而是随腕变化,它是最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墨趣的用墨法。用墨之法,不宜蘸墨太多,否则写出的点画肥而少骨,黑气太重,见之使人气闷,也不宜蘸墨太少,使线条干枯,抛筋露骨,墨不压低,作品又显飘浮,总不见贵。这两种弊病,都是草书用墨所忌。写草书时一般蘸墨不能一下太多,要“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也不能蘸一次墨写—个字,这样写出的草书其气必不能连贯。故应蘸墨三分后顺其自然地去,中间不作停顿,至墨已枯时再去蘸墨。墨色的变化掌握在有意无意间,不做作也不是毫无考虑。同时,用墨的方法也能刻板教条,要看笔毫的硬软、纸的厚薄。硬笔含墨量少,线条易燥,软笔若再长锋,含墨量多,自然就能笔酣墨饱,可以连续写较多的字,容易做到气韵生动连贯。故写草书极宜用长锋羊毫,挥毫时自由舒展,轻重变化大,墨色也能润泽滋华,效果极佳。纸厚行笔速度就应略慢,因厚纸不易吸墨,行笔太快一带而过,线条中段就会产生空隙,用软毫尤其如此,应该小心,纸薄行笔速度宜快,若笔在纸上略有停顿,墨立即在纸上渗化,“水太渍则肉散”。总之,用墨之法,要使点画能有骨有肉。血脉调和,在此基础上再作多彩的变化。

本周继续练习上两周的基本点画,在练习中要有意地体会墨色的变化。

草书第四周:笔顺


先写中间,横画上勾画,最后写中间一长点。

横连斜长撇后,原路回上写横折。

先写左上点,带写左下点上挑写撇,中间弧笔带右点。

先写中间短竖,左点挑右点,连写长撇,最后写弧钩。

左点连右两点,回笔写中竖后,再写在两短横。

第一笔是横画右钩,再写左上挑点,最后中竖。

横后斜竖连横竖,最后写一点。

从上而下顺势而写,上勾后最后下中间一点。

撇后连写三横,回笔后向上写竖弯钩。

先横,再写中竖连点,最后是一长横。

第一笔是反笔,自右向左,接写中竖钩,再中间一长点。

横后写竖戈,在写左竖连圆转撇。


横连两竖,第二横上挑后写右三撇。

右半是横竖横,回笔向上写横竖连下。

左竖勾后左点右挑,接着写竖弯钩,上挑写两点。

下部先写横和中竖,左右两点连写下两横。

上部竖横后接写中竖,回笔想上写两横连口字。

先横画,笔回上写竖横,上钩写戈,最后写一撇。

横 到竖到竖钩再连写两横.

横后连写横弯钩,钩上挑写两竖。

第一笔是横,第二笔是竖,回笔向上连写两横及下部“月”字。

右半横竖后回笔向上写斜撇及转折。

右半先左竖,左点挑向右边两点,连写下部“豆”字。

横后写中间三点,回笔想中间写竖及两横。


左边“口”字打一圆圈后向右打一大圆圈,省去左竖,中间先竖再两横连“口”。

先写点到撇到横连两点,回笔向上写左竖横。

先写中竖,再回笔向上写横及撇和点,再写下部“子”字。

横后上挑写竖弯,再中间一点接右竖弯及大的弧弯。

先中间一长横,然后三竖,打圈后连两小横。

反笔写竖钩,左撇再回锋向右画圈后,最后一长点。

点到撇到横后,短撇连竖弯钩,向上左撇,再右长点。


下部横后左右点再将笔回至中间写竖及弧弯

左边撇竖后,接写右边两点再中间竖弯钩

左边先两点,一横连中竖出勾后接写两横,再写右边“羽”字。

长竖钩后左点连横写戈,再写中间,最后一撇。

宝盖头后,左右两点,中竖连两横。

草书第二阶段 草书的结体变化(三周)


要点
●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疏密、俯 仰、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
●草法不能脱格,这个“格”就是规矩。
●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


草书第五周:部首变化的练习(一)

草书的结构因删繁就简,符号化和行笔连环流畅而使结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异,有些字形与楷书完全不同,有些字又因从篆、隶衍化而来,不熟悉篆、隶也无从理解。草书结体应用了许多笔画简单的符号,极易混淆,所以应该对相同或相近的字形要有辨别能力。当然,对那些符号可以代替什么偏旁应十分熟悉。所以,初学草书,如果还未掌握其结体的规律,就会有扑朔迷离之感。其实,尽管草书结体的可塑性很强,较难绳约,但草书结体仍有其一定的规律,掌握共性,理解个性,那么对草书的结体也会迎刃而解了。下面就其结体的共性问题作归纳。
一. 简约为本
若以楷书的结构点画为标准,则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孙过庭曰:“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也即是草书的结体以使转为主,字之体势一笔而成,“草乖使转,不能成字。”其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二. 偏旁等都用特定的符号代替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俗语说:“草书脱格,神仙不识。”草法不能脱格,这“格”就是规矩。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中说:“草书不难于狂逸,难于狂逸中不违笔意也。”所以,历来书家都指出,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赵构《翰墨志》中说:“前人多能正书而后草书,盖二法不可不兼有。正则端雅庄重,结密得体,若大臣冠剑,俨立庙堂草则腾蛟起凤,振迅笔力,颖脱豪举,终不失真。”未有楷法不立而能疾笔狂走者,还是孙过庭说得好:“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三. 求整体平衡不求对称
一般楷、行、隶书的结体都求平正、匀称、协调,以对立统一的法则,使结字能有疏密,长短、窄阔、伸缩、奇正、俯仰、向背等变化,使结字能长短合度,四面停匀。但是草书的结构它遵循的不是匀称的原则,而是取决于书写者内心情绪的变化。一般草书都置乎正、对称于不顾,追求着不平衡的美,因为在不平衡、不匀称中使字更具有动荡感,动荡是草书的关键,尤其是大草,即使某一字失势,.倾侧失去重心,也可利用腕力在以下几个字中将字势向另一侧倾侧,使整个结构得以平衡。所以草书结体并不是不要平衡,而是追求整体效果的不失重心。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点画连贯交接而成,书法是将汉字点
画的组合排列,长短轻重各尽其变化之能事,使艺术形象瑰丽多姿,耐人寻味,惟一应遵守的法则是字的重心的平衡。凡能在结构上守住重心,则构思不论如何独特,组合如何险峻,都是符合结构美原则的,变化与平衡是有矛盾的,但结构之艺术性也就产生在这矛盾之中。

书法作品的鲜明风格往往是在其独特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的,书法家各有其结构的奥妙处,有的扁肥,有的瘦长;有的疏朗,有的紧密;有的偏宕,有的端庄,常常妙在能反他人之道而行之。长的缩短,短的伸长,方的变斜,斜的压扁……大胆设想,综合平衡,出奇制胜,不落俗套,能自创出一种形态自然而又符合平衡总原则的焕然一新的面貌来,也就能体现个性。所以结构变化是体现个性最有效的方法,而平衡则是结构变化的原
则。
结构要变化,但要避免落入专重结构的俗套。任何把书法艺术纳入固定模式中,把书法曲解成毫无感情的零件装配,都是舍本求末,会走向死胡同。王羲之早已告诫我们:“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另一方面,故作惊险,实涉诡异,看似奔放,实属庸俗,以及那些字态扭捏,装腔作势地忽大忽小,大幅度地挪动点画,比例严重失调的狂怪之作,则违理失情,不合自然,也是不可取的。变而失态,与拘谨刻板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变化”和“平衡”的曲解。若以各人风格而论,孙过庭的隽拔刚断,米南宫的恣肆奇崛,赵孟顺的妍丽匀正,怀素狂草的发疯动气,用笔的气质有极大的差异,而结构的变化总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平中有奇,奇不纳怪,其结构是因用笔而生,所以又称“用笔生结构”。用笔而生的结构其变化是活的,因为是从腕的圆心运动中来,故能不失重心,绝无机械硬装;因从中锋用笔中来,故能不失规矩,点画线条的内质良好;因从笔势、笔意的变化而来,姿态各异,秉性各具,能得书法艺术的精神。

草书结体注重变化与随意,当然,小草结字规范化也很严格,但同一字可有多种草法,变化多端。大草结字可用“神秘莫测”四字喻之,自由度更大。自由度大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实际上是更难把握其正确性。草书结体的不规则是从规则中来,在规则中生出不规则,凡不规则的总比规则的要难以把握,因
其不规则,所以能冲破平淡,给人以惊险之感。但又因包含规则,所以又觉很大方、流畅,笔笔相属,字字顾盼,字中有情、弦外有音,天真自然,生气勃勃,既曲尽物象又合乎自然法则,既突破常规又合乎情理,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想像。

草书之解构与组合源于书写者的艺术构思,心的律动和情的宣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思想,思想则受着传统哲理,伦理道德观、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想像力。中国最古老极深奥的哲学之作《易经》则深刻地阐述了八卦,而八卦就是对线的解构和组合,由八个三线形进而组合成六十四个六线形,这六十四个组合由最基本的两根线条所组成,一是完整的横线,一是中间截分为二的横线。而万物之本则是一根单线。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是万物由一而生,——切以一为开始,书法艺术的结体也是建立在一根单线上,大画家石涛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正阐说了同样的道理。一画决定着汉字的产生和结构,逐渐演变成为书法艺术。一画之解构可以分析出用笔逆进,顺进,波折、平直,回锋、出锋,断与连等, 一画之变化可以有重有轻,有燥有润、有粗有细,有柔有刚,有强有弱,有瘦有肥……靠着一画的变化,即可形成不同的风格,当然,一画的组合更是千变万化,就成了字的结体。书法中有“一拓直下”和“非一拓直下”之分,也就靠着这一组合产生出两大派别,区别仅在一画之中。以此来看待草书艺术,那种狂态的抒情意识,激越外露、笔走龙蛇的气势,是将线的变化发展到最高峰,是人将自身的狂态借助于线作最奔放的表演,狂草书家可将一根线的解构和组合的变化发挥到极端,达到了非理性的、不计工拙的地步。艺术创作的实质在于作者精神力量的释放,而这种释放,九九归一,在书法中靠的是万物之始的一根线。
以下是结体变化的各种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