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净水器:试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28:10
中医内科学 2010级 研究生2班 杨昆

 

天津市公安医院中医科李岩

【摘要】 综合历代医家对湿温病诊治的认识,分析了利小便通阳法在温温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把通阳法在治疗湿温病和杂病中的用法相鉴别

 

【关键词】 温温 通阳 利小便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出自叶香岩《温热论》。其原文是:“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

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的治疗湿温病的大法,其意义深奥,”湿温病用通阳之法,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膀胱而去,阴霾湿浊之邪既消则热邪自透,笔者对此有一些看法,试论述如下:

 

       1.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护阳气,湿胜则阳微也”。说明湿邪害人,首先便是损人阳气,。阳气既伤,则必畏寒,仲景尝云:湿家,下之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背覆向火”叶天士指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此乃湿邪困滞,阳气不得宣达于表之故,与伤寒之寒邪束表不同。

 

       1.2 《内经》云,“因于湿,首如裹”湿邪郁于上,致“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则头重如裹,,耳闷不聪,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易阻下焦,致小便不利,或湿困筋肉则痹,,故叶氏说“湿邪害人最广”。。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而若一旦化热,则“湿热薰蒸,将成痰蚀蒙蔽心包” “脾湿胃热,郁极化风”。或“湿邪气聚,与答气相搏” 而为

“脾瘅病”,。变证最多,用药较难,《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邪所胜,平以苦淡,佐以酸辛, 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为湿病治

疗奠定了基本原则,。

      1.3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则是湿病,尤其是湿温病的关键治法,,正如刘河问所言:“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是湿病通阳之主法,其渊源有自《伤寒论》,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小便不利者”。并说“小便利则愈”。这是水湿郁滞太阳经脉,阳气不得宣通,故主以利尿通阳,俾小便利,湿邪去,阳气通,则病愈,在这里笔者举一个陈慎吾老大夫生前的例子,陈老有一次治疗一发热患者,屡经医治而发热不退,问其小便不利,胃脘胀满不适,脉沉而弦,舌苔水白,陈老辨为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发热,乃不治热而治水,用本方三剂热退而安。小便一利,阳气得通,《金匮》湿病篇“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有释云“湿阻于中,阳气不通,所以小便不利,治当利其小便,小便得利,则里湿去,阳气通,湿痹亦除”至叶氏之论一出,利尿通阳法便成定论,。如薛生白云“湿热之邪仍结? ? 宜五苓散去术加滑石”吴瑭则认为“太阴之气不运,以致膀胱之气不化,故小便不利,四苓辛淡渗湿,使膀胱开而出邪? ? 通利三焦而行太阳之阳气,故五苓散亦主之”盖分利则与热皆从清道出,邪有出路,

         2通阳乃通阳气之谓,若无阳气闭塞则无所谓通阳,但湿邪闭阻阳气乃属必然,故通阳又为湿温之主要治法,通阳不在温,此非阳气虚,乃是阳气被郁,不得宣通,而致阳气不得宣通的因素有很多,所以通阳却不限于利小便之法。凡能使阳气宣通、湿邪散化皆可谓之通阳更因温病以救阴为常法,,对湿温病而言又有发汗、芳化、渗利等通阳法。由于“湿温者,热为湿遏,不能宣达,湿因热蒸,蕴酿胶粘,故最淹缠绵难愈 。更因温病以救阴为常法,通阳为变法,医者或不明通用之义,或不解通阳之理,或不善用通阳之法,或不谙通阳之方,本就 病难速已”,又不得通阳之要,尤恐医者“动手便错”.故叶氏指出“通阳最难”。通阳一法又不限于湿温。叶通阳为变法,医者或不明通用之义,或不解通阳之理,或不善用通阳之法,或不谙阳之方,本就 病难速已”,又不得通阳之要,尤恐医者“动手便错”.故叶氏指出“通阳最难”。对湿温病而言又有发汗、芳化、渗利等通阳法,。通阳一法又不限于湿温。,如《金匮》中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短气,是淡渗通阳的绝妙应用;义如四君子汤之用茯苓,肾气丸之用泽泻、茯苓,五苓散之用茯苓、桂枝(肉桂)等,叶氏亦有“通腑阳,治肿病”、“通阳泄浊,疗瘕结”、“腹臌呕逆,当温通阳气”等案例,石寿棠有以五苓散治寒水遏太阳而头痛者, 日本的矢数道明亦以五苓散通阳利水以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者可见通阳一法也用于杂病。但叶氏亦云“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 ,杂证之湿可放胆投以温燥,而湿温则宜芳淡渗利。而利尿通阳亦当慎重,犹如陈光凇所说“言杂证以温为通阳.......恐人误以利小便为通阳一定不易之法,误治寒湿火衰之证,则反损其肾气而阳愈微”

 

        3综合通阳湿邪中人,往往散布表里上下.并非安居一隅,故有纯以汗、尿而阳不可通者,则当汗、尿、芳化同施,或先此后彼,可井驾齐驱,如章楠云“疏中解表,使风寒从皮腠而泄;芳淡渗利,使湿邪从内肾膀胱而排泄,汗利兼行, 自然湿开热透”。华岫云注《临证指南医案)湿病门云“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可见叶氏虽倡“利小便 通阳法,然并未摒弃他法,症情复杂者,诚宜数法兼施, 自非一法所能取效也。虽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针对湿温病而言。但许多经方中已经体现了这种观点,正如叶天士下文所说:“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是指用于杂病通阳,只不过是配合应用之不同而已。。临证之时,只要能明辨病因病机,胸中有法则手上有方,自然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何任;《金匮要略》浅释(十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2;谈谈“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道理。[J];河北中医;1981年S1期

 

3李浩然;;对“通阳不在温”的补充意见[J];中医杂志;1981年11期

 

4陈培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浅识[J];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06期

 

6吴克潜;胡龙才;;水肿与痹证验案[J];江苏中医药;1980年01期

 

7 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1.

 

8宁显明 朱洪民 《试析“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J]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1年01期

 

9小金井信宏;陈慎吾教授学术思想整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10李水银;“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在杂病治疗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1吴明志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