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z之武道会3下载:常见修辞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02:06
 
常见修辞手法(080529)
一、        比喻
1、含义与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是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2、比喻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本体+喻词+喻体
本体就是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喻体是作比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就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
(1)知识像海洋。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墙壁。
3、比喻的分类
I、比喻按三个组成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甲(本体)+像(喻词)+乙(喻体)
•            枪声一响,运动员们像箭似地跑了出去。
•            花园里种满了玫瑰花,好像一片燃烧的晚霞。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喻词常由“是、等于、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            他说,亲情是阳光和空气,谁都需要它。
•            每天无所事事等于慢性自杀。
•            孤独的性格成了阻挡他与外界交流的一堵厚墙。
(3)借喻: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一般不出现。
•            清除社会垃圾是警察的本职工作。
•            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            他顶着一头蓬草,冲出门外去上学。  
II、比喻按连续出现的数量,可以分为:单喻、博喻
(1)单喻:单独一个比喻。 
(2)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用多次比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
•            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            全场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             
4、比喻的使用要求
(1)通俗——选择的喻体应该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那位书法家使用的笔就像千年木的叶子一样细长。
(2)贴切——选择的喻体和本体有明显的相似之处,特别要注意感情色彩的差异。
   她的笑声很动听,具有一股臭豆腐的魅力。
(3)新颖——选择的喻体要不落俗套。
   悲痛就像一把刀,深深地刻在我们心里。
   我们的悲痛就像一张弓,伸展到天涯海角。
5、比喻在文中的使用I
比喻适用于各种文体:
(1)在记叙文/散文中,多在描写人物和风景中出现。描写要具体,要注意融入感情:用比喻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要注意突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描写景物时,除了要突出景物特点,而且多用优美的词汇,常和夸张、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搭配使用。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2)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比喻不需要具体描写,只要抓住相似性突出本体的特点即可。
•            石拱桥的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            石拱桥就像一道彩虹,这道弯弯的弧形曲线优美地跨在河的两岸,静观桥下的流水,默默地承受着人车的重力,从没任何怨言。
•            每天无所事事就等于慢性自杀。       
(3)一些比喻已经约定俗成,形成汉语中的俗语: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是省油的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陈芝麻烂谷子//刀子嘴,豆腐心// 红花还需绿叶扶       
 
二、比拟
1、比拟的含义与作用
      根据感情的需要,故意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成彼物,或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或物来描绘,这种修辞方式叫比拟。
•     这可是我第一次和山水约会呢。
•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比拟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有利于异乎寻常的感觉;可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捕捉它的意境,体味它的深意。在童话和寓言中常常使用。
2、比拟的分类
(1)拟人: 把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      夏夜的风,一阵阵,闹嚷嚷地跑过树林。(非生物拟人)
•      瞧,这些花偷偷地开了。 (有生物拟人)
•      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抽象概念拟人)
(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     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把人当作物)
•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把甲物当乙物)
•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把抽象概念当作某物)
3、比拟的使用类型
(1)把适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动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使后者具有前者的动作行为,这种手段最为常见。
•     花儿在微笑,鸟儿在唱歌。
(2)把适用于其他人或事物的形容词性词语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使后者具有前者的特征与情状。
•      春风温柔地拂过我的脸庞。
(3)把适用于其他类事物的名词用于被比拟的人或事物。
•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比拟的使用要求
(1)生动——比拟可以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活泼,所以常用生动的动词。
ü   瀑布来了,是大山把它送了出来,带着山岚雾霭,裹着风雨雷电,携着山花鸟鸣,挟着寒气……
(2)联想——发挥想象,用新颖的角度来描写要说明的事物。
ü   春天一到,群山就披上了绿装。
(3)合理——比拟要符合事物原本的特征。
5、比拟在文中的使用
(1)在写人/事记叙文中,比拟使用不多,常用拟物;在写景、抒情散文(游记)中,拟人使用非常多,多和比喻、夸张联合使用,增强表达效果。
(2)在说明文中,一般很少出现比拟的手法,但有通篇采用拟人角度写的说明文。
(3)议论文中比拟也不常用,但有时也可使用。
     时间的脚步从不会为谁而停留,如果他经过你的身边,而你却没有抓住它,最后只会留下遗憾。       
 
三、排比
1、排比的含义与作用
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词语,把相似或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排比。
ü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ü    当手指跳跃,风儿便不再悲伤;当黑白流淌,思绪便将痛苦遗忘;当旋律激扬,天地便只在我的心泉徜徉……
运用排比,能加强语气。排比用于叙事,语意畅达,层次清楚;用于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于说理,条理分明,适合详尽的论述。
2、排比的使用要求
(1)几个句子的结构必须相同。
我看见深邃的宇宙,蔚蓝的地球;
我看见神秘的希腊,浪漫的埃及;
雄伟的长城我看见,美丽的家园。
(2)注意几个句子内部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贪图安逸的人注定是玩物丧志、无所作为的;贪图安逸的民族注定是没落的,没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贪图安逸的国家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势必被淘汰被抛弃。
(3)注意使用一些优美的词语和生动的描写,表达出真实的感情。
3、排比在文中的使用
(1)请注意标点符号“;”(分号)的使用。
(2)常和比喻连用,形成博喻。
(3)在记叙文、说明文中使用不多。
(4)在散文和议论文中常用。
  四、夸张
1、夸张的含义与作用
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ü   就是我活到八十岁,胡子三尺长,我也要来看看。
ü   那里的贫农要筹集几个钱,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来使。
    夸张的作用主要是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夸张的分类
(1)夸大: 就是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扩大。
ü   瞧他张着的嘴,就是把整个世界塞进去也不成问题。
ü   当你身边的男孩的回头率达到200%的话,你或许会乐死过去。
(2)缩小:就是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ü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ü   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黄了,收割的日子到了。
(3)超前:是从时间上进行夸张,把本来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在先出现的事物之前,或者说成两者同时出现,即在时间上总是把后出现的事物抢前一步。
ü   泪水还没溢出眼角就结成了冰。
ü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3、夸张的使用要求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2)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说明文、议论文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夸张在文中的使用
(1)夸张主要用于记叙文和散文,由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议论文强调推理性,所以夸张不常使用。
(2)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感觉使用较多。
     你这么瘦,一阵风就能把你吹倒了。
     他笑得嘴都合不拢了。/眼睛都没了。(补语)
     他嘴巴张得老大,好像能塞进一只足球。(好像、似乎等)
(3)描写景物时也较常用。
     夏天来了,到处都是绿色,那绿色好像都要流出来了。
5、轻松一下——夸张
•     他不能笑,笑起来脸上的皮就不够用。
•     在他身上随便找件衣服,就可以给5个普通人当被子。
•     随便低下头,能看见自己重重叠叠的下巴。
•     一个人走在大桥上,桥都在颤抖。
•     他胖得一辈子没办法乘电梯。
•     家里的门要特别定制,可以让国庆阅兵的一个方阵穿过去。
•     躺着睡觉的时候,脸上可以同时睡7个小孩。
当他终于开始减肥3天以后,12家甜食店因此破产。
五、对比
1、对比的含义与作用
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叫对比。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2、对比的分类
(1)反面对比: 把一个事物相反两个方面加以对比。  这种对比是对同一个事物本身具有的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加以揭示,一并叙述、议论。
ü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2)反物对比: 两个相反的或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进行对比。这种对比是把两个一正一反的事物或各具特性的相关事物一并叙述、议论。
ü    抽烟的时候,韩国人自己抽自己的烟,很少发烟给别人,而中国人抽烟前,先发烟给别人。
3、对比使用的相关词句
(1)可用连词:则、而、但是……
 
(2)插入语:相比而言;相形之下;相反的;反过来/反之……
(3)使用标点符号:分号;
4、对比的构成
可比性——进行对比的事物属于同一范畴,并且有差异性或相对性。
看看下列几组事物那些具有可比性?
•     中国人和韩国人的生活习惯;
•     西方人和东方人学习汉语的特点;
•     中国的交通和日本的气候;
•     南京和韩国的汉语教学情况。
5、对比的在文中使用
在各种文体中都常用,特别在内容本身含有比较意味的说明文和议论文。如《中韩春节习俗对比》;《懒惰与勤奋》等。
  六、衬托 1、衬托的含义与作用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主要事物就是本体,陪衬事物就是衬体。
ü   以前我以为尼泊尔的王子们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但是看了故宫以后,我知道中国的皇帝生活得更好。故宫确实能体现出中国古代帝王的奢华生活。¡­¡­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2、衬托的分类
(1)正衬: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类似点,用衬体从正面衬托本体。
ü   黑得象墨水一样的海水卷着巨浪是可怕的, 但是林道静的眼里, 这黑暗的社会更可怕。
ü   太阳当空照,鸟儿把歌唱,今天开学了,心情特别好,背起书包上学校。
(2)反衬: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
ü   我随便提了几本书,他略一思索,就从近20个书架中将它们找到,速度之快,令我吃惊。我家的书比他要少多了,但有时为了找一本书,竟然会找出一头汗来。
ü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3、衬托的使用要求
(1)正衬时事物要有共同点。
(2)反衬时事物要有可比性。
4、衬托在文中的使用
(1)衬托在描写人物的文章中使用最为广泛:
I、通过和其他人比较,突出此人的某项特点;
II、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心理。
(2)在说明文、议论文中也可使用:
ü   善于做菜在日本是男性找对象的重要条件之一。可是在中国,善于做菜的男性也许更受欢迎。我觉得日本男性应该向中国学习一些东西。(《找对象的条件》)
 
七、反问 1、含义作用:
从反面提问,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和强烈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反问。
    运用反问,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
注意: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内容。
2、反问句的常用格式
(1)不是……吗
(2)用疑问代词(谁、哪儿、怎么等)
(3)用反问词:难道//何尝;何必//何苦
(4)用语气来表达反问
3、反问的在文中使用
(1)反问在记叙文、议论文、散文中都常见,在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强调自己的看法时,最常使用。
(2)反问一般不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可用于结尾,多出现在文章中间。
(3)连续反问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难道穷人就不能上大学吗?难道没有房子就找不到女朋友吗?难道钱真的比什么都重要吗?
 
八、设问 1、设问的含义与作用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ü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2、反问和设问
反问和设问的主要区别是: 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只是说明介绍一个情况;
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3、设问的类型
(1)一问一答式
ü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多问一答式
ü   父母辛苦操劳为了什么?父母省吃俭用为了什么?父母苦口婆心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让孩子衣食无忧,以后能有出息。
(3)多问多答式
ü   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4、设问的使用
(1)设问适用于各种文体。
(2)设问不常用于结尾,但却是开头的一种手法。
    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谁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她的名字叫做母亲。
 
九、引用
1、引用的含义与作用
•     在文章使用别人说(写)的话的修辞方法叫引用。
•     引用的目的是用别人的话语来证明你的描述、看法是正确的。
2、引用——引语
•     常用来引用的语言:名人名言,经典诗句、俗语谚语(歇后语)
 
•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俗语)
•     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歇后语)
3、引用的格式
(1)注意使用标点:
•     诗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     俗语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有志者事竟成。”
(2)使用多种提示语:
•     某人(曾)说(过):
•     古人说/云:
•     人们/中国人常说:
•     俗语说/俗话说得好:
•     所谓
4、引用在文中的使用I
(1)在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较少使用,但在写景散文和游记中常用。(泰山;黄山;桂林;长城;苏州/杭州)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对于景点的概括多用于开头,对具体景点的描绘多用于文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2)说明文中较少使用引用的手法,在介绍风俗时有时会使用。
(3)议论文中常见引用的手法,用来论证观点。
•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唐朝诗人)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朝诗人)
(4)引用后一般会对引语加以解释或补充。
 
十、反复
反复:同一句子或词语反复出现两次以上,叫反复。作用是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1、反复的含义与作用
反复指的是在文中反复使用某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2、反复的类型
(1)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
  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句子或结构不连续出现,有其他成分间隔在中间。
 夏天她热烈如流火,把大地烤得火烫火烫。……
   夏天她热烈如旗帜,将已有的生灵推进到极致……
   夏天她热烈如雷电,激发着人们内心的情感……
3、反复在文中的使用
(1)反复在写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都很少出现。
(2)反复在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中最常见。有的散文直接用反复来形成文章的主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