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县地图:慢性胃炎分型辨证选用经方 - 临床诊治 - 王付经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45:17
慢性胃炎分型辨证选用经方 作者:王付    来源:原创    更新时间:2009-2-15 17:20:19    浏览次数:603

1、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慢性红斑性胃炎

孙某,男,56岁。有20余年胃痛病史,在6年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红斑性胃炎,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疼痛,喜冷食,呃逆,口渴欲饮水,倦怠,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细。辨为胃热津伤气逆证,给予竹叶石膏汤加味:竹叶20g,石膏48g,半夏12g,麦门冬24g,党参12g,炙甘草6g,粳米12g,麻仁15g,石斛15g,玉竹12g,白芍24g,山楂15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胃痛基本解除,呃逆止,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2、麦门冬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郑某,男,62岁,干部,1994年4月8日诊。自述患病业已5年余,近2个月病情加重,1个月前又在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胃大弯部粘膜红白相间,且以白为主,局部呈弥漫性粘膜萎缩、变薄、伴肠化生,分泌物减少,蠕动迟缓,可见清晰的粘膜下血管网,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浅表性。经西医、中医治疗月余,其症状、体征未见好转。刻诊:胃脘疼痛而拒按,痛处固定不移,饥不欲食,口干,咽燥,不欲饮水,大便干,三四日一行,小便略黄,舌红而干,舌下静脉怒张明显,舌边有轻微紫点,脉细涩。证属胃阴不足,瘀血内生,经络失荣。治当养阴和胃,活血化瘀。处方以麦门冬汤加味:麦门冬100g 人参6g 半夏12g 粳米9g 丹参15g 蒲黄10g 五灵脂12g 大枣12枚 炙甘草6g。5剂,日1剂,分二次煎合并分三服。4月13日二诊: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口干,咽燥症除,大便已好转,又续原方5剂。4月20日三诊:胃中饥而思食,诸证若失。后累计服药80余剂,自觉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经胃镜复查:胃粘膜萎缩明显好转,肠上皮化生已不明显。嘱其注意饮食调理,起居有节有度;若有不适,按上方服用5剂调治,一切尚好。

3、当归散加味治疗返流性胃炎

汤某,男,57岁,农民,1995年3月4日诊。主诉:患病业有6年余,曾服胃铋治,甲氢咪呱,吗丁啉,三九胃泰,中药(不详)等治疗,效果不佳。前10天又作胃镜检查:胃粘膜红白相间,大部分以红主,胃小脘粘膜以白为主,粘膜水肿,并有散在出血点,局部有陈旧性出血斑痕,十二指肠充血,胃内有胆汁瘀积。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刻诊:胃脘疼痛,时隐时剧,夜间痛甚,嘈杂,心悸,头昏目眩,四肢无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弱。辨证:脾胃血虚,瘀血内阻。治当补血益脾,祛瘀通络。处方以当归散加味:当归15g 黄芩9g 白芍12g 川芎10g 白术15g 丹参12g 蒲黄10g 五灵脂12g 黄芪12g 炙甘草6g。3剂,日1剂,分二次煎合并分三服。3月7日二诊:诸证俱减,又以上方5剂。之后累计服药近40余剂,病证全部消失,2个月后经胃镜复查,胃粘膜恢复正常,十二指肠充血水肿消失,随访一年,未再复发。

4、桂枝人参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赵某,男,48岁,教师,1993年8月6日诊。自述患病业已3年余,屡用中药,西药治疗,服药期间症状减轻,胃脘舒服,但停药后诸证又现,治疗效果不理想。经胃镜检查:胃粘膜红白相间,大部分粘膜以白为主,并见丝状血管,粘膜中度萎缩,伴有轻度增生,诊断为慢性萎缩性伴浅表性胃炎。刻诊:胃脘痞满而疼痛,痛处固定不移,遇寒则痛甚,喜饮热食,脘腹畏寒尤显,大便不调,舌质较暗,苔薄白略腻,脉沉紧。辨证:胃阳不足,寒邪内生,瘀血阻滞。治当温阳散寒,通络祛瘀。处方以桂枝人参汤加味:桂枝12g 人参9g 白术9g 干姜9g 炙甘草9g 丹参15g 蒲黄10g 五灵脂12g 元胡8g 大枣12枚 吴茱萸6g。5剂,日1剂,分二次煎合并分三服。8月12日,二诊:上述症状均有明显减轻,又以上方5剂。之后,按上方因证适当加减用药4个月,上述症状消失。经胃镜复查:胃粘膜萎缩面积缩小,部分腺体增生消失,随访一年,病未发作。

5、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

崔某,女,37岁,个体户,1995年7月初诊:自述胃脘满痛反复发作5年余,每次病证发作多因劳累或持重而诱发,曾多次服药,效果不佳。半年前作胃镜检查,今又作胃镜复查,其结果无变化,检查结果是:胃粘膜红白相间,局部以白为主,并有充血水肿;病理组织检查:胃粘膜萎缩伴轻度肠化生。一星期之前病情加重,前来就诊。刻诊:胃脘疼痛而胀满,痛有定处,遇劳则作,时有呕吐,饮食不香,神疲,四肢无力,大便时干时溏,溏则一日二、三次,干则二、三日一次,舌质胖,边略有紫点,舌下静脉怒张明显,脉沉涩。证属中气虚弱,瘀血梗阻。其治当补益中气,活血祛瘀。处方以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18g 桂枝9g 白芍18g 胶饴50ml 生姜9g 大枣12枚 炙甘草6g 五灵脂12g 蒲黄10g 丹参15g 。二诊:一日1剂,分二次煎合并分三服。之后,在多次复诊中,以上方为基础方,时尔因病情变化而对症加减用药,累计服药120余剂,症状、体征消除,作胃镜复查:胃粘膜以白为主消失,肠化生不明显。随访2年,未见复发。

6、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红斑性胃炎

马某,男,23岁,某公司职员。主诉:于2年前经某附属医院纤维胃镜科检查,确诊为慢性红斑性胃炎,曾服中西成药以及中药汤剂,其中有1次连续服中药汤剂达50余剂,在服药期间病证时有减轻或缓解,但停药后病证又发作,今经其同学介绍前来就诊。胃镜检查结果是:胃底呈花斑样变,有二个咖啡色出血点;胃体色泽水肿,上段大弯见条状糜烂;分泌物浑极多;胃窦色泽水肿,花斑样变,红白各半,Hp(++)。诊断为慢性红斑性渗出性胃炎伴糜烂。刻诊:胃脘疼痛,时有胀闷不舒,饮食尚可,但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大、小便无异常,舌质无变化,苔黄略腻,脉沉。辨证:中气虚弱,湿热内蕴,气机郁滞。治法:清热燥湿,行气解郁。处方:半夏泻心汤与越鞠丸合金铃子散合方,清半夏12g ,黄连10g ,黄芩10g ,干姜6g ,人参8g ,大枣12枚,炙甘草6g ,川芎10g ,香附12g ,神曲12g ,苍术10g ,栀子12g ,元胡10g ,川楝子12g 。6剂,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早中晚3服。2诊,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其余证候均有大减,效不更方,又以前方6剂。之后,累计服药约40余剂,复经胃镜检查,胃粘膜等恢复正常,Hp(—)。

7、旋覆代赭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姜某,女,45岁。在5年前因胃痛而作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脘满闷,按压不柔和,胃中浊气上逆,至咽不得出,气出则舒,口腻不渴,舌淡,苔薄略腻,脉沉弱。辨为中虚痰饮痞证,给予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10g,代赭石3g,红参6g,生姜15g,炙甘草10g,半夏12g,大枣12枚,桂枝10g,茯苓15g,竹茹24g,陈皮24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胃痛减轻,胃脘满闷解除,苔腻消退,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悉除。

用方点拨:根据胃脘满闷,按压不柔和,胃中浊气上逆,至咽不得出符合张仲景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再根据脉沉弱,以此辨为中虚痰饮痞证。方以旋覆代赭汤益气和中,降逆化痰,加桂枝温阳化饮,茯苓益气健脾,渗利痰湿,竹茹降逆和胃,陈皮理气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8、乌头桂枝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

耿某,女,41岁。有胃痛20余年,在5年前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脘冷痛,食凉加重,经常汗出,手足不温,大便时溏时干,舌暗略紫,苔薄白,脉弱。辨为脾胃寒积证,给予乌头桂枝汤加味:生川乌10g,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12枚,黄芪15g,当归12g,川芎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第1次煎50分钟,第2煎20分钟,合并药液分3服。二诊:胃痛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用方点拨:根据胃痛因食凉加重辨为脾胃寒积证,再根据舌暗略紫辨为夹瘀。选用乌头桂枝汤温阳散寒,调补脾胃,加当归、川芎行气活血补血,黄芪益气补虚。方药相互为用,以温暖脾胃,散寒止痛。

再则,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虽非常重要,但为了有效预防复发,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既不能过量又不能饥饿;②既要慎食辛辣又要忌食寒凉,这对预防慢性胃炎、胃溃疡复发具有现实意义。

 

9、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赵某,女,62岁。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胃痛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胀,胃中浊气上冲咽喉,咽喉堵塞,胸中憋闷,不思饮食,舌淡,苔厚白腻,脉沉略滑。辨为气郁痰阻证,给予半夏厚朴汤加味:半夏24g,厚朴9g,茯苓12g,生姜15g,干苏6g,陈皮15g,苍术15g,桂枝10g,柴胡12g,枳实12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胃痛,胃胀减轻,胃中浊气上冲咽喉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诸证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复以前方治疗6剂。

用方点拨:根据胃中浊气上冲咽喉,胸中憋闷辨为气郁气逆,再根据咽喉憋闷,苔厚白腻辨为痰阻,以此而用半夏厚朴汤行气降逆,化痰解郁,加陈皮理气化痰,苍术醒脾燥湿,桂枝通阳化气,柴胡疏肝理气,枳实降泄浊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10、橘皮竹茹汤加味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陶某,男,42岁。3年前因胃中不舒而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刻诊:胃中嘈杂,浊气上冲于咽,时有胃痛,吐酸,口苦,胸中烦热,饮食不佳,乏力,舌红,苔薄黄,脉沉略弱。辨为虚热上逆证,给予橘皮竹茹汤加味:橘皮50g,竹茹50g,大枣30枚,红参3g,生姜24g,生甘草15g,黄连15g,牡蛎30g,代赭石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胃中嘈杂及吐酸好转,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悉除。

用方点拨:根据胃中嘈杂,浊气上冲于咽辨为虚热气逆,再根据口苦辨为热,又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选用橘皮竹茹汤清胃降逆,加黄连清胃降逆,牡蛎制酸降逆,代赭石清泻重镇降逆。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11、附子泻心汤加味治疗慢性红斑性胃炎

马某,男,68岁。有20余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胃痛发作而前来诊治。刻诊:胃痛,胃胀,喜温喜按,喜食温热,汗出恶风,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脉浮。辨为胃热肾虚证,给予附子泻心汤加味:大黄6g,黄连3g,黄芩3g,附子5g,干姜12g,党参15g,白术15g,炙甘草10g。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服。二诊:诸证有好转,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证悉除。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点拨:根据喜温喜按,喜食温热辨为寒,再根据汗出恶风辨为阳虚,又因口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腻辨为热,以此选用附子泻心汤清胃温阳,加干姜温阳散寒,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炙甘草益气和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