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八面汉剑图片下载:墨林风云:离奇章草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06:27
——章草大师王世镗的故事

这是于右任亲笔题写的王世镗先生遗像。也是目前唯一的王世镗遗像。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有时细想,能够代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文明的诗词、绘画、书法、戏曲、陶瓷、茗饮、武术、园林等林林总总之中,应首推书法应用面最广、包容面最大。当然,不是指当今电脑普及,不济也是钢笔、速写笔的时代。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自从产生了文字,书法也就随之诞生,有笔有纸即可操练;无笔无纸,柳枝沙盘亦可代替。再无文化的寻常百姓,年节也需写得红纸楹联,贴得春风绕梁。  秦汉之际,能写得好字便有了脸面。自从晋代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连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去世时也枕着伴其魂灵。写毛笔字就不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一门学问,一类艺术,一种移情寄趣的载体。于是,沙盘柳枝演变为文房四宝,书房斗室更名为亭轩楼斋。多少得意的文人、赋闲的官宦便散聚其间,称曰:移情翰墨,抒发块垒。毛笔多写的是条幅楹联、诗句词章。于是又讲求平仄,推敲工仗,把许多本应用在探索宇宙、登临月球上下的功夫、心血、智慧、精力统统投放进去,还真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真、草、隶、篆、王、欧、颜、柳……历朝历代都能产生领一代风骚的书法大家。  即便进入二十一世纪,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载体,也并非几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就能革掉。比如终生都在革命的毛泽东就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在枪林弹雨中还产生了马背书法家舒同;国共两党许多头面人物毛笔字都极有功夫,丝毫不比有“书法家”桂冠的人差到哪里。总之,能写手好毛笔字的人在我们这个国度历来深受尊重,如众星捧月那样。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本篇传主王世镗,不仅是位出类拔萃的书法大家,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师级人物。但他生前几乎被埋没。直到去世前一年,才被辛亥革命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发现,惊叹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并把他从秦巴大山拱围的古城汉中请到南京。一时间,人皆欲睹其风采,更欲赏其墨宝,真正名动京师。可惜“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世镗到南京不足一年便离开人间。  所幸的是半个多世纪过去,王世镗书法并不曾被岁月磨掉光彩,且愈来愈受到关注。尤其近年,海内外甚至澳大利亚的华人报刊都多次专版介绍王世镗书法;他的遗墨被汇编成各种版本发行。1993年,大陆书法家在台北举办展览时,国民党元老、年近百岁的陈立夫还动情忆及当年王世镗书展轰动南京的盛况,由衷感叹:“王世镗算得上是以章草扬名海内外的大家!”由中国当今书法权威编选、北京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大型精装本《中国章草名帖精华》,认定了汉代至清代的二十位章草大师。王世镗作为近代唯一入选人物,成为章草最后一位划时代巨匠。  王世镗祖籍天津,后半生却流落陕南,在古城汉中购房产、置薄田,居住有年,遗留不少墨宝。  这是l925年前后发生在中国书法界的一桩不大不小的风波。说其不大,是因为与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风云激荡的大事无法相比:辛亥革命成功,封建帝制被推翻,但又被北洋军阀窃取政权,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走马灯似地变幻。中山先生决定二次革命,却又不幸逝世。广东政府于是加强黄埔,酝酿北伐。再是“五·四”运动爆发,“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声响彻云霄,一场新文化运动的狂飙席卷神州大地。面临这等情势,若非嗜古好帖,谁会去理睬一件与己无干的剽窃盗印之事!  然而,这桩风波,由于事件离奇、牵扯面广,平津南京均被涉及,连后来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先生都被惊动,且持续时间长达70年,几位当事人早已作古,直到l996年方才最后尘埃落定,降下帷幕。那些轰轰烈烈、辅国封疆的大事自有各种官方文件、史料档案详加记载,那么这件离奇章草案也到梳清整理、录以备忘的时候了。  事情肇始于北京文物古籍市场。作为元、明、清三代古都,早在清代中叶,北京便形成以琉璃厂为中心的古籍市场。时值帝制崩溃,民国初起,一些有眼光的收藏家便竭力收集前朝遗物。比如大收藏家罗振玉便在北洋政府混乱之际,仅以万余银元便辗转购得清廷档案八千麻袋(其中不仅有清朝历代皇帝手谕朱批,还包括清廷重臣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奏折)。加之败落的满清达贵遗少靠出售祖传文物为生,这就造成民国初年古籍市场的繁盛景象。繁荣的标志是一方面有荣宝斋等一批百年老店讲究行业道德,经营规范,雇员多系经验丰富的辨伪高手,真假一眼便可看穿;另一方面是其时一批学人,如鲁迅、郑振铎、罗振玉、王国维、容庚等由于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亦喜好金石碑帖,但访得名帖,则必传阅欣赏。就是一般收藏家也具有相当眼光水平,哪家店铺新添何种碑帖大都了如指掌。此种情势决定了作伪不易。要作也需行家里手,还需古怪离奇,方能障人眼目。本文叙述的“章草”一案就极典型。  1925年前后,一册名为《章草草诀歌》的拓片影印本在古籍市场出现。首先,这“章草”二字便让云集北京的收藏家、书法家们眼睛发亮、眉头起皱,若要说《龙门二十品》、《石门十三品》、《石鼓文》、《散氏盘》,再是汉唐以降,王、欧、颜、柳、苏、黄、米、蔡……哪一位收藏家不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于前朝散失的碑刻,但若发现,人皆趋之若鹜、奔走相告。比如前秦《广武将军碑》,原立陕西宜君,后散失。金石学家、曾任陕甘学台的吴大徵亲往寻找而不可得。后发现复出,书法大家于右任竟三写《广武将军复出歌》,一时在书坛传为佳话。  但这章草则不同。何为章草?简单地说是远在汉代为摆脱隶书的正规与繁琐,易于书写而兴起的一种书体。至于为何叫章草?一种说法是汉章帝喜欢这种书体;再是西汉书法家史游曾用此书体写《急就章》等等,无非使这种新诞生的书体有个名儿。  尽管,章草行世以来也曾产生了西汉史游、东汉张芝、西晋索靖等章草名家,但毕竟没有像其它书体产生众多的大师名作,把一种书体推向不可逾越的艺术峰巅。这本来给后世留下了攀登高峰的机缘,但偏偏自明代宋克以善章草名世之后,三百年间再无高手,使章草又一次归于沉寂。  于是,这册《章草草诀歌》立刻在古籍市场引起关注,这种关注也注定包容一批书法家与收藏家的审视与判定。这本摆在人们眼前的《章草草诀歌》以当时流行的珂(罗加王旁)版印行。此帖纸精墨好,序跋皆备,书者行笔劲健,结体平正精熟,章法严密,神形兼备,首尾气势相联,颇得汉魏古风,且质朴凝重,巧拙相生,堪称一本完整无憾的上乘精品。展观者无不双眼生辉、爱不释手。再看出版者收藏者为卓君庸,亦非无名之辈。此公系福建人,善书法,平生研习便是章草,曾著有《章草名》名世。时任北大教授,算得上学有专长、术有专工的学人。他印行的拓本会有差错吗?笑话!  尽管有人发现这本言称宋代人编撰、明代人书写的古拓本中有“美术兼适用”的现代语,且撰书者署名为王世镗,这岂不让人生疑!  然而且慢,书中附有当时云集在北京、并颇有成就名气的书法家罗 暧、余绍宋、林宰平等位各自用毛笔字书写的均能展示各自书法特色的序跋。读《沈从文传》得知林宰平系北大教授、曾与梁启超一起推荐过沈从文,亦为当时知名学者。名士们手中乃有一册《增改草诀歌》两相对比,有割裂装潢的几处痕迹,且字体还有l40余字稍有风韵不同。于是得出结论:此系王世镗抄袭古人所留迹痕!而拓本:“据艺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义!”  你看,这样一来,卓君庸先生是为了揭发别人抄袭作伪,为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弘扬我华夏民族悠远灿烂之文化,振兴沉寂没落300年之章草艺术才刊印此拓本的,此等功德无量的善举还有什么可指责、可非议的呢?所以此拓本刊印行世后,尽管售价不菲,仍颇为走俏,竟然连近代大书法家、收藏家于右任见后,最初也惊叹:此古人所为,今人断不能为之!  但事实却是,这本《章草草诀歌》恰恰是今人所为。不过,并非那些云集古都北京、六朝金陵,号称书坛泰斗、南北名家们所为;而是蛰居在名士们压根想不到的秦巴拱围的一座小城之中的一位书法家。而且,也正是在序跋中所诬陷的王世镗先生。  由于这桩“章草案”本身事件离奇,且涉及中国书坛于右任、王世镗两位大师级人物,时间又长达半个多世纪,这其间,事关于右任、王世镗及“章草案”的各种“回忆录”、“亲历记”、“始末”、“前后”乃至方志典籍、研讨论文林林总总,重章叠卷,尽管难免重复疏漏以及细节上的相互抵牾,但整体并无矛盾。综合各种“说法”,其基本事实大致如下:  王世镗,天津人,生于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年轻时做文章便能铸溶经史,锋芒甚健,在科举考试中因策问算学十分出色,被疑为新党,事实他也与维新变法的唐才常、谭嗣同等人关系密切,有书信往来,所以屡试不第。后戍戌变法失败,王世镗便投奔在陕西安康做县令的兄长王世瑛处。曾短暂为官,后定居汉中。王世镗自幼喜爱书法,临习北魏楷书一类高古雄健的碑帖,弃官后更一心习碑练字。诚如他自己所说:“中年到汉中,抚褒斜摩崖,见汉魏诸石刻,方窥得汉魏嬗递之源!”他花费几乎毕生精力研习自明代宋克之后再无人问津的章草艺术。由于他深厚的学养和极高的禀赋及不懈的努力,把早期楷书中雄浑博大的汉魏气韵融会于章草艺术,成为所处时代独领风骚的章草高手。但限于当时的闭塞与传媒落后,并不为人所知。  但王世镗自己却深知章草这门书艺的价值,为振兴章草,他在大巴山深处的镇巴县做知事(县长)时,针对王羲之、王献之的草书因历代摹刻失真,错别字遍及已难卒读的局面,对前人著述去伪存真、取长补短,科学地阐述书法的源与流,本与末,体与用,以及书体流派与变化的各种关系,编定了一本《增改草诀歌》,并采用章草书写,由镇巴当地一位叫张澄亭的乡绅出资镂刻于石,因“石粗工拙”字体多有脱落,仅拓20余套便放弃。后王世镗又改任西乡、褒城知事。其弃石被几位颇有心计的人收藏,但又散失两块,便又从先生早先废弃的手稿中寻找所缺内容补刻。这么一来,整套拓本便有了明显的补遗痕迹,阴差阳错地又成为几位名士指责王世镗抄袭古人的凭据。  据现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年近9旬的刘自犊先生回忆,西安曾有人购得这批拓本,制造人为烟熏鼠咬迹痕。而书法家卓君庸恰恰得到的就是这类东西,并把它定为明代之物,于是就有了如前所叙的《章草草诀歌》刊行问世。  消息传到汉中,其时王世镗早已弃官赋闲,家境困窘,且年近花甲,尽管亲友皆愤愤不平,力主状告卓君庸,但先生自知势单力孤,断无财力精力去打这场数千里之外的官司,只好苦笑了之:“这本斯文事,若打官司,斯文何再之有!”  但天不灭人,事隔数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见到此拓本,先诧为古人,后知是今人王世镗所书,扼腕感叹“今世仍有此奇才,埋没穷山,实乃国人之羞”。于是电邀王世镗入南京,妥为安排,并为其举办书展。先生精研毕生、超凡脱俗的章本书法作品,震动南京,使人大开眼界,展品一售而空。而当初作序跋的几位书法家林宰平、余绍宋等见到王世镗其人其书法,则惊且诧,继而大快,与王世镗握手言欢,前嫌尽弃。  这就是说,误解指责者与被诬陷者已达谅解。这桩“章草案”早在多年前就解决了,其时为l933年。  岂料,半个多世纪过去,l987年7月,天津古籍书店又据卓君庸编排的附有诬陷王世镗序跋的版本再次出版《章草草诀歌》,还特地说明:  “今据原件和题跋影印出版,以保持原件的全貌,仅供书法爱好者欣赏、临摹!”  帖后依然附着当年林宰平、余绍宋等论证诬陷王世镗冒充古人的序跋,依然是展示几位书家书艺的毛笔字体,并依然强调:“依据艺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义。”  不管是出于疏漏、轻信、草率或其它什么原因,亦不能排除盈利之目的,因首版即印刷25000册。无论如何,客观上总使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的王世镗再次遭到诬陷,把已经化解的公案再次抖落曝光,也会引发不明事理的人再次误会。况且,事情又发生于王世镗的故乡天津,作为一家专印古帖拓本的古籍书店,未必不知道家乡出的这一位章草大师,并对曾经发生的“章草案”一无所知……  总之,此书发行立刻在书法界掀起风波。一批对王世镗有研究的学人和知情人纷纷著文。我手中这册1987年天津古籍书店所出《章草草诀歌》扉页上即有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致汉中7旬高龄的书法家徐毓泉的一封信,全文如下:  毓泉老师: 此册是即冒古人以毁积铁老人(王世镗号)之本乎!学生未见积铁诀稿初刻因石劣旋即毁去之本,无以对照,请你老明鉴并示,讼案复起于今日,王公九泉之下难安,当疾呼为之伸冤。此任非你老难以当之,故寄上此册,请你老速为之正谬。  祝大安 后学钟明善 1987年10月3日 徐毓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为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兼容章今,浑厚流丽,拙朴俊逸。其父徐泽生,亦为陕南著名书法家,与王世镗为同代人且相友善,曾鼎力协助王世镗刻印《稿诀集字》,并亲任编排、校订、注释。对卓氏盗印之事知之甚详。徐毓泉自幼随父习字,多次听父提及,故耳熟能详。接到钟明善先生信时,徐毓泉正以汉中地区书法家协会副会长身份参与编辑由于右任先生题名的《王世镗先生翰墨》一书,资料现成,论据齐全,他立即针对天津所出的《章草草诀歌》写了一篇辩诬文章《近代章草大师王世镗——兼述一般离奇章草案》,发表于上海出版的《书法》(1988年第5期),对书中《说明》“据艺术风格定为明代高手,毫无疑义”进行反驳:事实上,这是大有疑义的,对王世镗故乡天津古籍书店不作调查、旧案重提、厚诬乡贤的做法,深感啼笑皆非和遗憾,认为这是难以原谅的错误做法。  文章以详尽的事实,有力的三幅实物照片对60年前早已澄清的“章草案”予以再次澄清。  此举亦在王世镗亲友中引起反响,其嫡孙王智理、王智量特地致信徐毓泉,表示其关注感激之情。  毓泉先生大鉴: 来函收悉,迟复为歉。 天津古籍书店我兄弟三人去信请予澄清,对编者历史知识贫乏,不读当代书家论述,稍加评责,然无反应。镇巴初拓本我们均未见过,家中墨迹已全部失于抗战。此拓是否存世,尚属疑问。香港《书谱》所印《先伯母称夫人行述》是我们所见先祖后期书法唯一完整件。目前家中尚有数页“行述”墨迹,系当时的弃稿(汉中师院李星老师来沪时曾见过)。《书谱》专辑封面即此稿一页,想先生已见过,“草诀”第三册(稿)家中无存,汉中故里,当能再见。如先生有暇来沪游,是所为盼!  书法协会诸位先生一并问好 王智理 王智量敬上 1989年1月11日 之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家、王世镗遗墨收藏家钟林元先生在香港《书谱》发表《王世镗及其遗著初考》。文章除公布其对王世镗生平研究成果之外,还一次配发9件王世镗遗像及墨迹实物照片。  西安交大教授、书法家钟明善亦在《中国书法》发表《章草书法家王世镗》,文中系统介绍王世镗生平以及书法艺术,旨在反驳“章草案”中对王公的诬陷不实之词。  再是,汉中一批曾有幸见过王世镗并与之有过交往,有的还有亲戚关系的几位老人赵介明、王复忱、何廷警等,王世镗嫡孙王智理以及对王世镗书法喜爱并有研究者王大中、王景元、尹博灵、王默、春山、李宗禹、张作华等人也纷纷著文,或就其所知澄清事实,或公布其研究成果,以至再次在书法界掀起王世镗热。  此外,展示王世镗书法成就的《稿诀集字》、《王世镗先生翰墨》先后由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台湾专事研究于右任的学者沈映冬不顾年事高迈,三访于公家乡,在台湾出版《于右任访碑记》,书中辟专章介绍王世镗,并收录王世镗最后的传世力作,即替于右任先生书写的《先伯母房太夫人行述》的影印全文。此文全部刻石妥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1992年,该馆精选从秦汉至近代的国宝级精品印行出版《西安碑林百图集赏》,该石刻得以入选。1994年,北京出版社邀请几位书法界权威,编选《中国章草名帖精华》,精选从汉代至清代20位章草大师作品,王世镗作为最后一位章草大师,其作品《稿诀集字》赫然入选。  凡此种种,对“离奇章草案”都是一种有力的说明与澄清。用一句时兴的话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也是历史的,客观的。  终于,章草大师王世镗先生的故乡天津方面有了回声:1996年2月,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草草诀歌》,打开扉页,“说明”中有了如下的文字:  惜原帖未署作者姓名(据云系书商所为,意在冒充古帖)致帖后罗惇呈、余绍宋、林志均(宰平)诸跋,或疑为明人所书,或仅断为非近人书,或否认为近人王世镗书,并斥王世镗“取旧本以复制”“改易数十字,遂窃为己有”。然,《章草草诀歌》中“美术兼适用”句,其“美术”一词在明画论中从未出现过。据考,“美术”在中国的普遍运用,应自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始,由此可推断,《章草草诀歌》非明人书,而系近人所为。余绍宋跋引出廖冗端为王世镗作跋一事,可为王世镗书之有力佐证。当年,于右任亦曾出面,为王世镗辩诬。于此可知,《章草草诀歌》系王世镗书较为可靠。  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号积铁子,积铁老人。祖籍天津。平生治学严谨,精研书法,尤擅章草。书艺为于右任所欣赏,遂邀至南京举办个人书展,誉满全城。  王世镗著有《论草书今章之故》、《叶刻急就章考证》、《积铁老人诗存》等。  对于本桩公案的始作编者,《说明》亦有并非等闲之一笔: 《章草草诀歌》为近人卓定谋所藏(字君庸,福建人。善书法,精研章草,著有《章草考》)。今据原帖与题跋影印出版,并依原稿附加释文,以省却读者翻检之劳。若释文中若干尚需研讨,亦希明鉴。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2月 至此,这桩长达70年的离奇章草案总算徐徐落下了帷幕。 (特约撰稿人 王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