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布峰针贴是假药:培养小孩的自控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3:47:57

今日看了一篇关于教育小孩的文章,主要讲的是关于自控力对人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自控力。欧美最新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比同等智商的孩子要高20%。其中提出:自控力比智商更重要这个观点。让我很震惊。“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未来生活幸福程度的预测能力更大?”答案是:自我控制能力。由此可见自控能力对人的成长乃至成功相当重要。因此,我要转变观念,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种知识,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塑造孩子的人格。让他们自己学会控制自己掌握世界。

文中提到,德国,日本这两个国家的自控力较强的典范。但也有不同:前者是内在的自控,后者是一种从上至下的一种服从,更多的是自律。我以后也应该多培养小孩的自控力。让他明白,提高自己自控力不仅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好处。怀着这份负责心去塑造自己的人格。

    文中讲到培养自控力的方法:1.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评价自己的行为。

3.通过他人合作的方法,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4.使孩子与大人有平等的地位。

5.通过激励的方法

嘟嘟很小,但现在已经开始学会不合作了,要好好教育她,塑造她更加完美的人格。责任重大啊!

以下是文章的大部分内容:

转载《环球时报》的文章 

外界诱惑越来越多 从小体验规范生活,自我控制成德国孩子必修课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记者在德国生活多年,发现德国的城市看不到街上有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即使在深更半夜的空旷街头,也不会有德国人闯红灯。记者常能看到德国人在耐心地排队等候,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尚。在德国,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把“主宰自己”的自控能力看作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从娃娃开始就着力培养。

 

  本哈德·比布博士是德国知名的青少年教育学家。这位曾培养了英国亲王、西班牙王后、德意志银行总裁等显赫政经名流的原德国最著名私立学校校长,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孩子有太多爱,自控能力却太少。他认为,社会越开放,面临的诱惑也越多,孩子的自控能力越来越重要。优秀人才的竞争首先就是自控能力的竞争。德国最年轻的音乐教授、小提琴家菲舍尔女士也对记者说:“自控能力非常关键,不能让孩子随心所欲。”

 

  欧美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小时候自控力强的孩子,到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比同等智商的孩子要高20%左右。也就是说,青少年的情感意志直接影响智力发展。教育学家认为,自控力的培养可以从学龄前开始。心理学教授戴蒙德说,如果儿童经常抢夺别人的玩具,就属于自控力缺乏。这种情况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后即可避免,比如“西蒙说”游戏。首先,用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选出一人扮演西蒙。接着,西蒙给其他人下指令,当他说“西蒙说,摸摸膝盖”时,其他人就必须按指令摸膝盖,当他说“摸摸膝盖”而没说“西蒙说”时,其他人就不能照做,照做的就被淘汰出局。最后,唯一没有被淘汰的即得胜者,继续扮演下一轮的“西蒙”。

 

  专家还建议,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进行记忆有助于儿童自控力的发展。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不要给他展示图画。这能让孩子学会用抽象思维记忆,而不是看图画跟踪故事的进展。

 

  在培养自控能力上,家庭一直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站”。记者在德国生活多年,发现德国家长从细微之处开始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孩子一定要吃光盘中的食物,先做完作业才能玩游戏,零花钱一个月10欧元等。克劳迪娅是记者的一位朋友,有一双儿女:12岁的本尼和7岁的苏珊。她的方法就是适当的奖与罚。如果孩子做出了清理花园、油漆房屋等贡献时,应当享受奖赏的快乐,给他们发奖金。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则必须承受软性惩罚。有一次本尼和同学郊游,临行前,由于马虎,忘了带食物。克劳迪娅没有提醒儿子。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儿子怎么回事,并帮他分析原因。最后,儿子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苏珊很想买一条漂亮的裙子,但这超出了家庭开支计划。为此,女儿很多天都不高兴。克劳迪娅带着女儿去了当铺,当着孩子的面要把自己心爱的项链当掉,以便换钱给苏珊买裙子。孩子看到妈妈这么做,决定不买裙子了。

 

  在德国,家长还要给孩子一个记事本。孩子把近期和长期的大小计划都记在上面,从而周密地安排时间。这也是一种对人生的设计。如此一来不仅锻炼孩子过有计划的生活,同时也让他们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然,在培养自控能力方面,德国家长也得起到表率作用。

 

  在德国中小学采访,记者感受到纪律与秩序的重要性。孩子在学校要穿制服,违反校规惩罚接踵而至。有些学校还故意把伙食弄得比较差,在缺少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去操场、课堂,并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要开窗就寝。比布博士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祛除孩子的娇气,培养自控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

 

  德国学校还通过演讲、辩论、演反面人物等,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进行自控能力的教育。在汉堡一所监狱里,老师带孩子们听了几位犯人的故事。听完后,孩子们回到教室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也会走向犯罪道路。老师告诉记者,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不能自控的后果,有助于他们控制情绪。

 

  另外,德国社会对孩子的自控能力也起着重要作用。德国人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比如给老人让座而不给孩子让座。如果孩子逃学,警察还会将其扣留,家长还要被罚款。家长还常带孩子去体育场看球赛,唱国歌。德国国歌中列举了德国人的种种习惯,甚至是恶习,这对人也有自律作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自控能力会传染,看到或想到自控能力强的人可以提升个人的自控力。德国的经验也说明,如果人人培养了自控能力,那么一个国家就会变成优秀的民族。

 

自控力比智商更重要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四五岁的孩子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并告诉这些孩子,有一些很好吃的糖果,如果现在要吃,每人可以得到一颗糖果;如果等他办完事情回来,可以得到10颗糖果。结果,等心理学家关上门后,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拿了一颗糖就吃,有的孩子能抵御诱惑,一直等着心理学家回来,得到10颗糖。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快速地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而那些克制力差的孩子则显得固执、孤僻,易受挫折,遇到压力易退缩。这个实验说明了自我控制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陈会昌说:“小时候的智商和自我控制力哪一个对将来生活幸福程度的预测力更大呢?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成长乃至成功至关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或缺少自我控制能力,就有可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侵犯他人的权利,同时自己的权利也会受到威胁;缺少自我控制能力,也会常常与别人发生冲突,违反社会规则,失去耐心,因而也会失去获得成功的自我保障因素。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要。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授他某种知识,而是通过自我控制塑造孩子的人格。自我控制力是一个成熟的人进入理性社会最主要的素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中国历史上传统教育非常强调的一个内容,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对自我控制能力的一个诠释。中国传统教育中对自我控制力的重视甚至达到了极端化的程度,宋明理学中“存天理、灭人欲”便是个例证。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教育一直在强调自律、自强,但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教授他们知识,剩下的便是溺爱、纵容。其实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种能力,先学会控制自己才能掌控世界。

 

  高尔基说过:“哪怕对自己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美国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个实验,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儿童的自制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几个孩子留在一个放有巧克力的房间,叮嘱孩子不要吃桌上的巧克力,出去后可获得奖励。在半个小时的观察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吃桌上的巧克力。出来后,研究人员开始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无权享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反复进行三四次实验后,所有孩子都产生了免疫力。我们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建设需要反复进行才有效果。对孩子欲望的控制,也要在平时完成。

 

  周宁说,德国人和日本人是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强的两个典范。德国人的自律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自律,自我控制能力很强。日本人的自律是一种从上到下的阶梯式的服从,是建立在集体感上的自律。周宁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人的自律能力。康德曾说:“有两样事物使我心中不断充满惊奇和畏惧——在我头上繁星密布的苍穹和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心中的道德法则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这也是人类的自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来训练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人格塑造,而其中首先强调的是责任观念,告诉孩子他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是担负着责任的,责任教育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自尊与自律,有自尊的人才会有自律,自我尊重了才会自我约束,自律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第三,让孩子认识到他是一个社会人,他的存在与他人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