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副县长王陈佳:国庆盛典后反思建国60年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8:52
         CCTV《新闻周刊》2009年10月3日播出“国庆特别节目《前路》”,以下为节目内容。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本周相当多的中国人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心情当中度过的,围绕着新中国的60年,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经历的时代跟心情都不同,但是在国庆庆典的那两个多小时时间里头,一种深深的历史感会立即萦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历程,60年前是新中国一次全新的出发,结束了屈辱的历史,带着那个时候人们的梦想又开始了向前的征程,而60年过去了,在本周我们不仅仅是回望,更是一个新的起点,60年前我们因何而出发?今天我们又将走向何方?动力是什么?梦又是什么?本期《新闻周刊》,我们来共同的回望与梦想当中沉思。
  短片一:盛典之后
  修缮一新的天安门城楼,广场上56根民族团结柱,60只大红的灯笼,还有36个方阵、60辆彩车,18万名各界群众,2009年10月1日,看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年的电视转播,恐怕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冲动,到北京去、到天安门去,去加入那狂欢的人群,去享受一个国家强大所带来的荣耀,去传递一个中国人内心对脚下这块土地的情感。
  国庆联欢还没结束,《人民日报》社的编辑室就已经开始为第二天的版面进行紧张的准备,60年来,这家报纸本身,就已经被写入了历史。
  汽车行驶在清晨的长安街上,背景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片头曲,各位观众早上好,今天是10月2日星期五,农历八月十四,北京晴……
  10月2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全体市民发出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大家对此次建国60周年一系列活动的支持和理解,这其中,就包括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南池子社区的居民。
  南池子社区居委会主任 刘新生
  在30号晚上到1号我们是最紧张的时候,社区工作者几乎都没有回家,从30号的上午到1号的12点,大家都是这么连着下来的,昨天咱们的国庆联欢晚会结束以后,大家互发信息,特别兴高采烈,说我们终于胜利了,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有百年历史的南池子社区,是全中国离天安门广场最近的居民社区,它也见证了共和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时刻。今年,为了做好
  国庆安保工作,整个社区提前两个月就进行了准备。十一当天,阅兵队伍就从门外不远处经过,数十万名游行和观礼人员在周边活动,夜晚还有盛大的焰火表演。当庆典终于平安落幕,对于这个小区的每一位居民,的确应该道一声感谢。
  南池子社区居民任建贞:反正我们就觉得这些年变化太大了,1951年的时候,我是师大女附中初中的学生,那个时候我们(游行)穿的是白汗衫,穿白裙子的话,太素了,拿纸往上绷那个边,特别怕下雨,一下雨红的绿的就染了。
  南池子社区居民陈大椿:解放那一年真是万国的武器展览会,都是缴获来的,数量还不多。所以昨天我看了国庆的白天的阅兵,给我的感觉是大不一样。
  南池子社区居民 马长生:国富民强,国家现在在世界上说话也是越来越有份量。
  60年来,个人、家庭和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似乎就在昨日,仍然历历在目,今天,当一场盛典迅速被定格,历史也掀开了新的一页,一场盛大的国家纪念留给我们的,恐怕依然是对前路的思索。
  中国的民主不同于西方民主。中国正在进行激烈辩论,应当发展自下而上的民主还是自上而下的民主,党内民主与全民民主相互关系式什么?——英国马丁·雅克
  世界舞台上正在出现一批新领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其中首先是中国。中国是否能够在文化这一“软实力”的基础上,在人类越来越愿意接受和赞同中国价值观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主导世界呢?——俄罗斯《新闻时报》
  新中国过去的60年,实现腾飞,走向了世界;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世界接受中国。只有如此,“中国龙”才会飞得更高、更稳。——瑞典色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
  今天的中国有多强大?一个美国人在她的书中说:“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的商品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
  今天的中国会继续强大吗?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在一篇《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的封面故事中这样说:“美国在这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是既成事实。”
  中国能够继续走下去吗?我们怎么看待自己?作为一个谦逊的民族,作为一个正在处于上升期的国家,我们或许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并为此忧心忡忡。但是,复兴之路已经展开,我们,已经没有退路。
  新中国走过60年,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儿,也是世界的事儿,因此也就注定会有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声音来议论和评价。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财经新闻频道,美国的CNBC,就列出了看好中国发展的60个理由,包括改革30年、人口、储蓄等等,而在本周你也会看到一位在中国生活了6年的日本人在一篇文章中,既表达了他的祝福,也有他的担心。比如在转型的中国里,似乎最为缺失是老百姓的精神面相,尤其是年轻人的迷茫、浮躁和盲目。价值观是什么,而精神力量在哪里,这样的担心与问号即使刺耳,我们也必须面对,60年不仅用鲜花和掌声去回望,也该有沉思和忧患,下一个60年才走得踏实。
  短片二 169步 强国梦
  随着第一响礼炮,国旗护卫队擎旗手屈建光和他的战友们,不差毫秒地踢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60响礼炮,国旗护卫队走了169步。这169步,承载的是一个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实现强国梦想的艰难历程。
  如果不是为寻找历史在哪里转弯,如果不是为寻找民族复兴新的起点,谁还愿意撕开已经渐渐愈合的伤口……
  透过一场舞蹈史诗,创作者最想表达的是《沉思与抉择》,这也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对中国复兴伟业的负责与尊重。
  同样在本周,在中国生活学习了六年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他能够在中国正处于变革中的此刻,在北京感受其第六十个国庆,由衷感到满足和充实。但是,同时他也观察到,中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物质发展与精神文明之间严重失衡。他在关心:中国人今后究竟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精神面相?
  同期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杨平
  这个国家上升态势不可遏制,就实力而言,任何一个世界其他国家都不敢小视这个民族。但是真正要走向世界,我们会非常明显地感觉到有一个弱项,就是你的文化实力不够,文化是一个软肋。
  面对60周年的国庆,很多人选择了冷静的思索,例如,中国权威的调查机构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就在今年国庆前夕推出了一份《中国人梦想白皮书》。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沈旻 指标数据总经理
  美国做时间研究的一个学者,他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他说如果你在中国待一年,相当于你在美国待四年的时间,如果你在非洲待一年的时间,差不多你在中国是七分钟,那其实他表达的是一种速度,但是我们在想,中国现在有这样一种速度,它有这样一种发展,一种变化,一种超越,但是这个背后这个力量到底来自于哪里?
  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民工、大学生到公司白领职员,3800个中国人的梦想调查,研究者想知道,过去60年来中国人梦想的变迁,以及当今中国人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电话采访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 袁岳 董事长兼总裁
  一个国家存在国家梦的时候,也是这个社会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的转折点,这时普通人民的资源和普通人民的热情,和他们的努力,比以往更加有价值,有更加容易凝聚成为改变他们命运的力量。
  巧合的是,早在1933年,久负盛名的《东方杂志》也曾发起过一场“中国人梦想”的调查活动,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当时,很多人参与了这项调查,其中就有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茅盾、郁达夫、邹韬奋、叶圣陶、谢冰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面对调查,邹韬奋写道,梦想的中国“连现在众所公认为好东西的慈善机关及储蓄银行等等都不需要,因为用不着受人哀怜与施与,也应不着储蓄以备后患。”而郑振铎虽自称“我并没有什么梦想,我不相信有什么叫做‘梦想’的”,但是他心中的未来中国却是“一个伟大的快乐的国土”,“我们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国家”。
  北京大学中文系 张颐武 教授
  中国人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如何去使国家振兴,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很长时间的屈辱和失败的历史,这个屈辱和失败对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很大的冲击,改变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内心很大的焦虑和梦想。
  169年,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一代代“强国梦”的追梦人,带着对理想,百折不挠,托起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北京大学中文系 张颐武 教授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以天下为己任,有爱国的情怀,/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中国知识分子基本的文化认同。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知识分子就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同期 杨平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如果说这个国家的主体就是知识分子的主体不能够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进程中间形成自己的这种思想的体系,然后对于各种现实的比较尖锐的问题,然后形成较为有说服力的这种答案,那么你能设想说这个国家能够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间真正强大的国家?我不这么认为。
  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前夕,美国的《新闻周刊》有过这样一段描绘:“10年来,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新的制造工厂里吸引了巨大的投资,这又吸引了数百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生产力繁荣使得这个国家变成世界工厂,生产出的商品超过其消费能力,贸易顺差直线上升,令人吃惊地占到了世界GDP的0.5%。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成为历史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全球银行危机突然打断了资金流,出口下降……”或许,如今的局面会让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对当下中国的写照。然而,文章写的却并不是当下中国,而是1929年的美国。
  历史不应该重演,但历史却惊人的相似!1929年的危机让全球陷入大萧条,但是美国也正是在绝望中缓缓走上世界强国之巅。那么,中国要想真正实现“复兴”,究竟需要走出一条怎样的道路?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从1933年《东方杂志》的“新年梦想”大调查到今天的“中国人梦想白皮书”,“中国梦”正在从触不可及变得更加清晰可见。我们坚信,只要有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强国梦”就一定会梦想成真。
  回顾1933年,《东方杂志》中中国人征集来的梦,虽也有很多文化人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对未来的梦想,但也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了不做梦,一来悲观,认为梦也无用,二来有的人选择行动,认为比梦更重要。时间一转眼过去70多年,问今天的中国人,梦会千姿百态、各自不同,无梦的人少,悲观的人也少,但是有一点是要不管什么时代都得坚持的,那就是不管多好的梦,都取决于今天的设想和行动。现在围绕中国的未来,声音很多,有中国快崩溃的,有中国威胁的,有向左的,有向右的,但是中国该用怎样的模式向前走呢?
  短片三:求解甲子命题
  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在国庆招待会上的一段话,触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她拿出母亲留给自己的用手帕包裹着的一打粮票,“大家看看这些粮票,方寸之间,斤两的标注,记录着中国人生活窘迫的岁月。而今粮票已经成为历史,我要把它送给大英博物馆”。
  现场:布朗视频祝辞
  中国通过改革,用更短的时间使更多的民众摆脱贫困,这不仅仅影响着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而且对全人类具有深远意义。
  的确,在国庆60周年这一天,我们有太多理由值得骄傲。如今中国人在2008年一天创造的财富,比1952年全年的总和还要多。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的这个生日成为一个国际视野下的大事件。
  现场:帝国大厦为国庆点灯
  《超级大国的第一步》、《漂亮的GDP成绩单》、《急速发展的代价》,这是知名度并不高的加拿大《全国邮报》10月1日刊登的组稿,“奇迹”、“脆弱”视角多元。事实上几个月来,“中国模式”已经成为海外媒体炙手可热的话题,占据的版面远超过所谓“崩溃论和威胁论”。
  同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
  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这是一个中国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话题。成绩都是昨日红花,关键是赢得未来。
  “古老中华龙 崛起复兴道 待到建国百年时华表昂天笑”,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邹东涛为《卜算子》赋了新辞,而真正的生日礼物,是他同时出版的两本著作,《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以及80多万字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同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
  我们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怎么样在理论上系统总结,同时要不断地推向未来,这是中国学人当前和未来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邹东涛的新书中,中国模式的核心为“改革、发展、渐进、开放、试验、和谐和稳定”。
  同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得国内、赢得本土、赢得我们的人民,而这个问题并不轻松,两极分化问题等等,各种矛盾造成了仇官思想、仇富思想的增长,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问题在不断地演化。社会富裕了,它不会自发地稳定,必须社会治理。而解决这些问题任务非常艰巨。
  同期《大国策》丛书总策划朱大平:
  我们就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做一个东西,就是能不能够把60年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重点展望,我们从这一点开始出发,一个新的长征,中国的路该怎么走,所以《大国策》非常明确,从书名顾名思义通向大国之国的中国策。
  历时一年多、囊括了中国社会科学界500多位权威专家、洋洋45册的系列丛书《大国策》,在众多国庆出版物中,是一道厚重而严肃的风景线。同一命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各地的试验和调研,甚至是完全相左的实践,供读者思考借鉴。
  一个县委书记能够决定几十万人的命运。所以目前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想把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也就是在座的各位为带头人的,专家们的成果转化为我们领导干部的决策的一种参考,通过大家的劳动成果,影响中国有影响力的人。
  中国的思想理论界这些年来,确实产生了很多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被搞成了某种奏折,这不符合现代政治的逻辑。
  我们讲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本身如果这个大国的内部的社会本身没有和谐稳定,陷入分裂的状态,如果没有公平正义,人人充满怨恨,这个社会本身你想让它崛起也很难崛起,所以社会建设非常的重要,它是大国崛起非常重要的条件。
  经济规模上我们是大国,但最怕的就是文化上,我还记得我在丛书序言中说过一句话,希望不要在我们这一代萎缩成文化小国。
  动画片《孔子》片段
  先生:你有什么要问的?
  小孔子:我想请教“仁”这个字。
  在孔子诞辰这一天,历时三年打磨的动画片《孔子》登上银屏,讲述了一个贫贱少年成长为万世师表的励志故事。几天后,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公布,成为经济危机后的第十一个振兴规划,这也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个甲子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如何谋划,复兴之路如何实现,前路没有榜样。
  本周我见到了一位老人,他的名字叫田申,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作者田汉的儿子。60年前的开国大典上,他是战车团的代团长,行走在受阅方阵中。当年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经过了60年的岁月,今天已经变成一位行动略有不便的80多岁的老人,在本周的国庆庆典当中,虽有参加过60年前庆典的人去参加,但是参加的人数已经很少很少了。而60年前的梦想我们是否还记忆犹新呢?60年前毛泽东主席描绘未来的蓝图是,建设一个民富国彊、自尊自强、世界尊敬、领土完整的新中国,发出这个梦想的时候,中国还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但是也正是这样才印证了理想的重要性。
  第二段落 1949 历史的回首
  60周年盛典,最动人的一幕,应该是全场数万人起立,向18名共和国老兵鼓掌致敬。而这些为新中国诞生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兵,则举起自己的右手,分别向着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献上“老兵军礼”。
  原总参原防化部部长 姜志增:
  经过天安门的时候是最高兴的,/我当时敬礼,向毛主席敬礼,向祖国和人民敬礼。
  原空军第一高等专科学校学员队政委 王顺全:
  流着泪,来体现一个老战士的心,我不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我们华东牺牲的战友,我还健在,不能忘记他们。
  18位共和国老战士,身着旧式军装,封绩老人年龄最大,85岁,他16岁就参加八路军,1949年开国大典时,还曾作为骑兵接受检阅。今年两会,封绩老人听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在60周年国庆阅兵中建老兵方阵,他开始每天到报亭买报纸关注这一消息。
  封绩:当时我就有这个想法,60年前我参加了,60年后我也参加多好。
  同样85岁的战斗英雄王顺全,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7年莱芜战役,他两次负伤坚持不下火线,被华东军区评为一级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两块至今仍残留在体内的弹片,已经伴他走过62年。
  王顺全:像这个奖章,这是一级战斗英雄,这是战争年代的,这个也是一级战斗英雄,大概也是一块银元做的,过去没有什么材料,就是大洋。。。
  我当兵的时候,下午到部队,晚上就打仗,/打仗没有枪,拿个大刀,不拼命不行,没有拼命精神能打胜仗吗?
  60年了,各种各样的勋章和立功奖状一直被王顺全珍藏,得知将受邀参加国庆游行后,王顺全老人再次穿上了军装,在镜子前认真练习军礼。
  王顺全:年龄大了,身体变形了,尽量注意,照着镜子练,能做的事情尽量把它做好。
  而80岁的老将军姜志增则成为老兵游行队伍里最幸福的一个。国庆当天,他和作为大学生代表参阅的外孙女朱姜分在了同一方阵。今年7月,当姜志增听说外孙女要参加国庆群众游行时,这个在战场出生入死立功19次的老兵,当时还很羡慕这个幸运的小辈。
  姜志增外孙女 朱姜:
  姥爷就跟我说,这个机会很难得,也很不容易,要好好训练,做好吃苦的准备,/一直到了8月底、9月初的时候,是后来有一天回家姥爷跟我说,他说他也参加了,好像是在彩车上。
  姜志增:后来她在那里去训练的时候,参加训练,问指挥员,听说我姥爷也参加这次阅兵,他会不会到这里来。那个指挥同志就说,你姥爷叫什么名,我看看,说我姥爷叫姜志增。一查名单,姜志增是第一名,第一名就是姜志增,她当时也非常高兴,打电话告诉我。
  当姥爷姜志增接受民众欢呼时,外孙女朱姜就在彩车边舞动花环,这也是朱姜第一次看见姥爷穿军装的样子。
  遗憾的是,因为身体原因,参加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的“老红军”这次没能出现在老兵方阵。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留下姓名的革命英烈就有161万人,更多烈士连名字都不曾留下。庆典时刻,18名老兵首次走到前台,代表那些为了新中国成立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接受来自全国人民的敬意。
  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开幕时会场掌声整整持续了5分钟。
  参加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海外侨胞、爱国人士等等。在这个星光熠熠的舞台上,662名代表汇聚北平共商国是,一个新的国家将在他们手中缔造。刚刚从北平贝满女中毕业的孙小礼,因为负责会议事务,懵懂中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孙小礼:这个就是大会座次表,这是主席台,这是座位,我们在会场上就在这个位置。如果有什么提案、议案要表决,举手表决,就由我们从后到前数票。那个时候我觉得大家都是,因为经过很充分的讨论、协商、辩论,所以最后达成的是共识,所以大家都很衷心地拥护那些议案。我觉得亲手缔造一个新的中国,全体代表都非常热情、非常认真。
  这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纪年采用世纪公元。而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也正式通过,这份纲领中规定的机构组织,无不冠以“人民”二字,它代表了开国者和奠基者们对一个新的中国的理想和蓝图。此时的中国,只等待着向全世界宣布,新的共和国就要成立了。
  开国大典时间最终定在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复杂,一直保密的开国大典时间,直至当天上午10点左右,才通过电波向全世界发出预告。
  开国大典的礼炮刚刚响过,共和国的第一次阅兵开始。
  开国大典陆军方阵总领队 李水清
  我们是在49年4月,打完太原战役以后不久,就接到命令。要我们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式。也就是我们刚刚从前线下来,还带着满身的硝烟,来参加国庆大典的。
  刚刚从战场回来的士兵,手里拿着的是“万国牌”武器,被称作开国大典陆军第一方队的“铁流雄师”一开始竟为枪而愁,由于缴获武器极不统一,全师无论怎么调配也凑不齐一个方队的配备。而在坦克方队担任“擎旗车”的“功臣号”,却担心它会在经过天安门时突然熄火,最终这辆超期服役的日式坦克有惊无险通过了检阅。
  开国大典空中方阵飞行员 林虎:
  找运输机也可以,教练机也可以,是轰炸机也可以,可靠的,能够安全通过天安门的,好了,这一凑,就凑了17架。
  一个结束了百年屈辱却又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一场装备简陋却又激动人心的开国大典。30万军民共同庆祝新生的狂欢,也因为形势复杂旧敌环伺,战士们得一边阅兵一边战备,空军带弹受阅更是绝无仅有。而国庆阅兵刚刚结束,那些战士们就重返战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9年,一份临时大宪章通过,那是一份凝聚着开国者们建国理想的文本,1949年,一支军队走过天安门,那是一支靠革命理想走向胜利的部队。如今60年过去了,在国家强盛的庆典上,那些曾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流过血汗的老兵理应享受荣耀,而他们也会提醒所有人,这个国家建立和前进的基石究竟在哪里?建国60周年,我们最应该纪念的又是什么?
  国庆庆典仅与10年前的1999年相比就发生了很多变化,更不要说和60年前的开国大典相比较,无论是硬件装备还是软件人们的表情等等,都直接地感受出来。你不得不感慨国家是强大了,想想看,现在我们一天创造的财富就等于
  60年前一整年的。在过去60年,尤其是过去30年时间里,我们强了国,接下来我们更大的挑战在于强大每一个家、幸福每一个人,这种强并不只是物质财富,更包括我们内心的感受。60年一个甲子,注定要回到原点,回到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内心,这其实是另外的一种出发。
  短片四:家与国
  6岁的崔紫旭仔细地画着白鸽,在她身后,是上万人的表演队伍;这个生于2003年10月1日的女孩最大的期待,是演完节目后妈妈会送一个新的芭比娃娃给她;而和她一起掀开国庆晚会第一个高潮的,是名扬国际的80后钢琴家郎朗。广场上欢呼的年轻人,欢叫着抢夺在镜头前露面的机会,他们在享受这场狂欢,就在他们的父辈曾无比崇敬的地方。
  60年,改变的不仅仅是天安门的景色,还有天安门前的人。就在国庆前夕,摄影家黑明发起了“100人重回天安门”的征集活动。老照片中不同时期的100个家庭,有的刚考上大学,有的即将上山下乡,多年过去,每个家庭都经历了自己的故事,有所失,有所得,2009年,他们选择重新回到这里,刘增荣就是其中一员。
  刘增荣:我也是想让自己进入历史,因为像我们这样普通的人,没有什么机会去进入历史,当然也会给一个自己回望人生的机会。那天他这么对着我拍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回到了二十几年前的那一天的早晨。
  进入历史,46岁的刘增荣和其他99家人一样,用和当年相同的动作站在这里,尽管已不是当年的激动和紧张,但他们依然穿上了最好的衣服,依然是用最大可能的标准站姿来向当年的自己、向这个国家致敬。而在两年前,一位叫林瑞国的辽宁游客来北京旅游,他的第一站也是天安门。当他在城门前拍下合影准备看升旗时,他看到了让他难忘的一幕。
  林瑞国:两个孩子就把他搀了起来,他就站在轮椅上看升旗,
  林瑞国镜头中的老人已经80多岁了,他穿着老旧的中山装,脸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辈子没来过北京的他,在看升旗的时候,笔直地站在了轮椅上。
  林瑞国:我当时就特别受感动,因为这个老年人把升旗,看国旗看成一项这标志咱中国的标志,老年人,还是圆了他一个梦,一辈子就这一次,所以说我就感觉,这个老百姓真好。
  无数面孔、点滴崇敬,凝聚成天安门的庄严肃穆,不同时代的人用各自的方式向自己的祖国致敬。天安门东侧观礼台,一个让站立其上的人感受自豪的地方,也让一个家庭几代人心情激荡。开国大典,32岁的崔静宜曾在这里听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60年后,他已经92岁,10月1日,崔静宜坐在电视机前,他的儿子儿媳,则站到了他当年所在的东观礼台。
  崔静宜:要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