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鼐黑胡椒粉:千手观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27:37
舞蹈节目《千手观音》是二零零五年春节晚会上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编导将中国老百姓普遍信仰的“观音”搬上了舞台,由一群来自无声世界的聋哑人为观众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表演,演出是成功的,人们从心底里肯定它。然而,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们所肯定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试着从宗教的因素分析演员、舞蹈内容两个方面的特殊性。从空间和时间两维的角度分析《千手观音》作为一个舞蹈是如何将世俗的东西转化为潜藏于观众内心的宗教情愫。

  一、演员的特殊性

  《千手观音》所选的演员是特殊的,他们是一批来自无声世界的聋哑患者。然而,正是这批特殊的演员赋予了舞蹈不一样的意义。假如同样的舞蹈内容而换成健全的演员来表演的话,哪怕表演者跳得再好,我想是不会达到与这批演员所跳《千手观音》一样的效果的。

  演员的身体是残疾的,但他们却克服种种困难,为观众献上了最精彩的表演,这正符合了佛教中的一种基本精神: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处逆如顺。佛教讲究的是自性的清静,聋哑在平常看来是一种逆境,然而,在佛家看来,这种逆反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顺。人生无常,诸法唯识,五蕴皆空,唯有真如佛性。佛教要求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用一种恬静自然的心态忘却苦难,求得解脱。以邰丽华为首的这些残疾演员在舞蹈中所显现出的那种恬静与自然正符合了这种处逆如顺的精神。这种精神也触发了观众内心的渴望,现实生活纷纷扰扰、物欲横流,人们总是经常会遇到“逆” 的情况,《千手观音》的演员们给了人们解决这种困惑的方法,那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处逆如顺,用一种恬静、淡泊的心态去生活,忘却思念,求得解脱。

  二、舞蹈内容的特殊性

  《千手观音》是以“观音”为舞蹈内容的。这种特殊性同样也赋予了舞蹈特殊的意义,假如是同一批演员,而换跳另外一个舞蹈,我想也不会达到和这个舞蹈一样的效果的。

  “观音”又称“观世音”,梵名Avalokite ’svara,音译阿缚卢枳低湿伐罗。“观世音”信仰是以“观世音”菩萨为崇奉对象的宗教信仰。

  中国民众的观音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已有“家家有观音” 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民间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已经成了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无论是在灯火阑珊的城市还是在阡陌交通的乡间,每家每户供奉的神都是观世音,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发生时,人们便做些好吃的到寺里或在家供奉观世音。历代文人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观音信仰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承恩写的《西游记》,《西游记》中的观音普度众生,有求必应,人们对其的信仰远远超过了玉皇大帝。以大慈大悲救济众生为本愿之菩萨源于在印度兴起的佛教,对于一位外来神,人们为什么会如此持久,如此强烈地信奉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中国历史上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政治上的混战,使得百姓生灵涂炭,人们在苦难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的“舍生取义”和道家的“乐不可支”、“乐不思蜀,享尽快乐”无法从根本上使人们摆脱这种苦难的生活,摆脱这种迷茫和困惑。佛教本着能够解决现实中人们的苦难开始在中国兴盛,人们的观音信仰达到高潮。

  观音神不像别的神,它有很多造像。千手千眼观音是众多观音形象中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音,即大悲观音。据唐代伽梵达摩所译《佛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记,这位菩萨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在中国民间,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的来历源于元时管夫人所撰《观音大士传》:当妙庄王之女妙音为父献出手、眼之后,其父“吁叩天地,求为完之”,因而妙音有了千手千眼。千手观音的特点在于其手、眼众多,达一千只,这种神力能灭罪治病,降伏魔怨,满足祈愿,请雨止雨等。中国民众信奉千手观音正是由于观音信仰的世俗化表现,它能够关心现实的利益和来世的幸福,而不仅仅是精神的解脱。

  然而,信仰是内心的。《千手观音》作为一个舞台表演节目又是如何从内心打动观众,如何将外在的世俗的表演转化成内在的神圣的信仰?

  1.空间上的神圣化

  《千手观音》首先是作为一个舞蹈呈现给大家的,它不是一尊佛像,而是活生生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世俗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这种舞台艺术与民众的内心信仰之间的转换呢?与神圣相对应的是世俗,耶和华神对摩西说:“不要近前来,当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社会学家杜尔凯姆也提出:把世界分成两个领域,一个包括所有神圣的事物,另一个则包括所有世俗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宗教徒眼中,空间并不是均质的,有神圣和世俗之分。同样,在普通人的眼中,空间也并不是均质的,每个人进寺庙祭拜的时候都不会像平常进商场一样随便,大声喧哗,都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进入寺庙的,虽然有时这种祭拜是带一定功利性的。也就是说,人们已经不自觉地将世界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神圣世界、世俗世界。《千手观音》中的“观音” 形象赋予了演员神的形象,同时也赋予了舞台空间的神圣性。此时,演员是显圣物,即观音形象的替身。舞台便是神圣的空间。与此截然相反的便是观众席。观众是俗民,观众席便是一个世俗的空间,演员便是人们通往神圣的中介。

  总之,将“观音”搬上了舞台,便是对舞台的一种圣化,观众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这种神圣空间中,这便是观众心中潜藏的宗教情愫,观众将自己的宗教信仰隐藏在这种隐性的宗教行为中,得到由世俗向神圣的转化。

  2.时间上的神圣化

  同空间一样,时间也并不是均质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有些特殊的日子和平常不一样。春节,即“年”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早在远古时期,春节就已盛行。相传在商朝的时候,有个以打柴为生的青年叫万年,看到当时节令混乱,不利农事,于是他以自然现象为启示,设计了测日影,记天时长短的日柩仪和用漏水计时的五层漏壶,通过观察,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白昼的长短就会重复一次,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最短的一天是冬至。人们为了纪念万年,就把春节叫“年”。年是时间单位也是计时单位,它的产生跟农耕时令有密切关系,是一个自然节日。然而由于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冬季大地冰封,万物枯竭,一到春天万物更新,人们无法理解自然现象便借助想象力认为这一切都是神的力量的主宰,神在一年之内让农作物生长循环一次,那么在经历了冬季,春天即将来临之时便是神出现的日子,也就是最神圣的时间,是神给予大地生命的时间。在阐述春节的神圣性之前,先来看一组词:“Templum”,拉丁语,意为“圣殿”“天界”等,“Tempus”,拉丁语,意为“时间”“ 时代”。住在美国西海岸山岭及加利福尼亚一带的印第安居民集团——尤基人,“年”是用地球或世界“已经过去了”这种词汇揭示了世界和宇宙之间在本质上所固有的宗教联系。宇宙被看作是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它出生、发展并在每年的最后一天死去,而将在新年的第一天获得新生。这种再生是一种出生,因为时间在新年的第一天将会重新开始,所以宇宙届时将被重生一次。

  人们一旦进入到春节,便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时间范围内,这时人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和平常不一样,每一个行动都是与诸神的交往,《千手观音》的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与神交往的时机,观众这时不仅仅是在看晚会,而是在进行一种神圣的活动。《千手观音》放在了春节晚会上,这也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

  由此看来,《千手观音》所选的时间正是人们认为的一年中最为神圣的时间,它与舞蹈内容“观音”的结合,赋予了舞蹈神圣的意义。

  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千手观音》都达到了从世俗向神圣的转化,用世俗的形式激发了潜藏于人们内心的隐性的宗教因素,这就是《千手观音》获得成功的原因。

  一、《千手观音》中体现的中国古典舞的风格与审美特征

  无论是建立于50年代初期的第一套规范化的中国古典舞基础教材中的八个手位,或是“反弹琵琶”、“三道弯”,甚至是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中的“云肩转腰”,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万变不离其圆”。因此,中国古典舞也被称为“圆形的艺术”。

  经过长期的实践,舞蹈大家们将这圆形的艺术概括为八个字:圆、曲、拧、倾、收、放、含、仰。这八个字,几种表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而这个“圆”,也是我们中国古典舞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特征。

  首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千手观音》体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圆,因为舞蹈的前后部分都是以静立原地、变换手势为主。21位演员通过不同的手势造型,划出了全圆、半圆、三分一圆、四分一圆,以及各种圆之间的变换过程。而在这些圆形行云流水般的变换和每一个圆形造型的固定之中,观众们是看得畅快淋漓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留意到“曲”,先不说圆是由曲组成的,单看演员伸出来的手臂,都是带有一定的弯曲,而不是笔直的。还有他们的兰花指,也是一种“曲”。演员们从肩膀到指尖的道道弯曲,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舞的一种特征,也让我们看到那些是一条条可以无限向外延长的曲线。

  除了“圆”字和“曲”字,《千手观音》中很明显的也表现出了“拧”和“倾”两个字。中国古典舞的体态讲究“两轴、三面”的子午线,即颈部和腰部这两轴,头、胸、腰这三个面不在一个运动平面上,是相互错位的,从而形成不用角度配合的造型美。同时,人们也一直认为中国古典舞的最基本站势是“子午式”的丁字步,即左脚在前、身体的其他部位对向其他不同的方位。关于“倾”,则是以胯部为折点,,向前或向旁倾倒。关于这两个字,站在队伍最前面的邰丽华在舞蹈前部和后部的静立动作可以看得出来。“倾”是很明显的,而且身体的那三个部分也没有在同一个运动平面上。可惜的是,因为演员们的裤子盖过了脚,没办法验证“子午式”的丁字步。

  “收”与“放”的并存。中国古典舞的动作中,会表现出收聚力与外散力的冲突、转化、过度与平衡。同时因为在动作造型中上身与下身的关系处于拧倾的状态中,所以使得动作与技巧在发力上形成了留上身走上身,或是留下身走上身的运动规律。在有限的“收”空间中预示着无限的“放”空间,在不停的流动之中营造出行云流水的整体效果,富有中国古典舞在动态圆的时空之中的韵律美。在《千手观音》中,我认为演员们出手时那唰的一下到位,很好地诠释了“放”的外散力。同时还有舞蹈中后部的快节奏手臂运动,也是“收”与“放”的体现。

  在中国古典舞中,无论是屋子还是技巧,都体现了“仰”与“含”。只有做到位,才能体现该动作舒展优美,富有节奏对比。鉴于本人水平所限,实在没能体会到《千手观音》中体现出来的“仰”与“含”。

  “万变不离其圆”,这就是中国古典舞的形体动态式样的主要特征。虽然“圆”并非中国古典舞的唯一特征,但是离开了“圆”的运动、“圆”的造型,就不能称其为中国古典舞了。因为这“圆”,包含了我国民族舞蹈含蓄的韵律风格,也蕴藏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二、《千手观音》的华丽登场

  在服装上,演员们掌中的“眼睛”是最能体现舞蹈的原型——千手观音。在佛教中,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等。根据佛教典籍的记载,“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代表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千手观音的普度众生和慈悲,也是这个舞蹈想要表达出来的。

  配乐对于这个舞蹈的成功也是功不可没的。一开始的编钟与编磬,带领我们的情绪走入安详之后。紧着着是人声的佛音哼鸣,带领我们走进庄严与圣洁。然后是一段柔和的江南丝竹,让我们想象到观音的足迹走到江南。在江南丝竹的后部分,开始加入了更多的乐器和声部,此前都只是三两种乐器三两个声部的演奏。乐器与声部的加强,是一种感情的铺垫,为了过度到之后的带有交响乐性质的快板。激昂之后是一段慢板的佛音哼鸣,与开始首尾呼应,但是通过声部的叠加来区别于开始的佛音哼鸣。

  看了很多个版本的《千手观音》,春晚版本的布景是最漂亮的。演员身后的象征佛光的金色大拱门,以及充当小舞台的莲花座,这些都是其他的版本所比不上的。同样的,灯光的变换,也帮助渲染了情绪。

  三、花开无声,大爱无言

  “震撼”、“激动”、“流泪”——这是网友们留言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千手观音》很能感动人,这点事毋庸置疑的。因而也有很多人在探讨:究竟是舞蹈本身感动人,还是因为舞者是残疾人而感动人。对于这个问题,就连张继刚在面对记者提问的时候,也没有做出回答。的确,纠结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舞蹈和舞者已经溶为了一体。没有舞者在台上的表演,舞蹈只是纸上面的平面、呆板的动作;而没有已经编排好的舞蹈,舞者又怎能做出那些连贯流畅富于韵律的动作和造型。

  一个舞蹈的背后,凝聚着21位演员的汗水、老师们的辛劳。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意志与精神。《千手观音》是唯美的艺术与坚强意志的结合!我想,正是很多观众都明白到这一点,在“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票选中,《千手观音》以70%的支持率荣获第一,首次出现歌舞类节目的支持率高于赵本山小品的支持率的情况。我想,观众们也是用投票来表达对他们的支持、对他们的爱。

  “我们要懂得爱别人,也要懂得接受别人的爱。”——张继刚

  是的,那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千手观音》的内涵。因为演员们残疾人的身份,是谈及《千手观音》时无法回避的。在社会里,他们接受了人们的爱,在舞蹈里,他们表达了对人们的爱。“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这是邰丽华的原话。的确,他们不需要健全人的同情甚至可怜,他们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通过舞蹈,他们表现他们也能完成健全人所能做的事情,也表现了他们对美、对艺术的追求。

  他们,于无声处展现艺术的魅力。

  他们,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他们,就是千手观音!告诉世人,要懂得爱别人,也要懂得接受别人的爱。

  “我们都是千手观音。”——观众留言的观后感

  千手观音,旨在传播爱。只要我们传播了爱——无分大小,我们都是千手观音。也真的希望,观众在看完《千手观音》之后,不是仅仅感受到舞蹈里面表达的爱,更重要的是让爱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