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priest 下载:如何改掉坏习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0:40
明心

世间有一类修行人,他也知道修行很可贵,也发心修行,但是他不了解佛法的修行就是修心,要究明自心。我们自心,真如自性具足一切功德。
一切圣贤的学问都是在自心上,在销归自性上下功夫。儒家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个“己”就是自性的明德。孟子也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做学问是把放在外面的心求回来。他们都把学问放在自心上。
佛法更是心法,如果不在心地上下功夫,就偏离了佛法修行的轨道。大小乘经典都是在究明我们的心
学以致用

如何改掉坏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从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开始。所谓好习惯,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应对言行,不失仪态,不让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对家人关心,对公共环境爱护,举手之劳做好环保。从观念、心理、口头到肢体动作,都能考虑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让他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好习惯。
如果将生活安排得乱七八糟,那是对自己的伤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检点,吃无吃相、站无站相、坐无坐相,行无行相、卧无卧相;与人相处时粗言恶语,以暴戾之气对待周遭的人,不爱护公共环境的事物;跟同事相处则妒忌排挤、争功诿过、怀疑怨恨;或是处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细心、不踏实,没有自我反省评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检点,一昧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坏习惯。
习惯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态度,是反复出现同样的想法、语言、动作。常常有人对我说:“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做事粗枝大叶,不拘小节,容易在无意间让别人受到伤害。”我的忠告是:既然你已经知道自己的缺点,就不要一错再错了,应该练习着慢慢改进。但是愿意改掉坏习惯的人很多,有恒心时时检点、日日改善的人却不多;所谓积弊成习、积非成是、积习难改。其实,只要发愿改善,就可做得到的。
也有人对我说:“师父,对不起,我什么坏习惯都没有,就是有点小嗜好,喜欢喝酒抽烟。”他有酒瘾、烟瘾,除了造成身体的负荷之外,也可能会酒后伤人,二手烟害人,这还不算是坏习惯吗?但也不用担心,只要勇于发愿,戒酒戒烟,也不是难事。
我曾遇过一个人,他有口吃的毛病,我告诉他:你可以自我矫正,不要急着一下子想把话说完,自己在家的时候,多练习朗诵,或者也可以安排到学校去上矫正的课程,改掉口吃的毛病是一定办得到的。至于我自己,年轻时说话速度非常快,经常有人向我抱怨我说话太快,让人听来吃力不舒服,于是我就不断地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就改掉说话太快的习惯了。因此,要改掉一种习惯,决心与毅力相当重要。
有些人出口就是骂人的话,或是不说粗话就开不了口,纵然常常被人讥讽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也不在乎。对这些人来说,能够练习着少骂人,少说粗话,就是好习惯。要改掉这种习惯,可以在每次说话之前,先念一句佛号;在想骂人的时候,先做一下深呼吸,感觉自己呼吸的进出,可以让自己的坏习惯缓和一下。如果发觉自己骂了人,说了粗话时,立即对人致歉、对己惭愧;久而久之,说话粗鲁的坏习惯就会改过来了。
要改掉坏习惯,首先要下定决心发愿,同时要随时勉励自己,以免不留意时老毛病又犯了。这是要付出恒心的,因为坏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当然也不是两、三天就可以改掉的。

对学佛来说,学多学少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得多,但落实于心行的少,反不如学得少而能落实于心行。不要因为学得多,就有优越感。专心学习的人不会面对很多人事,即使有不少缺点和习气,也不容易暴露出来。
而做事过程中,有因缘引发各种习气,调动各种凡夫心。佛陀在戒律中规定:在家做过什么,出家就不能再做,确实是用心良苦。因为佛陀深知人性的弱点,深知凡夫心的危害。但我们要知道,声闻是少事少业的修行,而菩萨是多事多业的修行。发心做事的同学,如能在面对各种境界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就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正是禅宗所说的“历境炼心”。以此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自我,纠正自身的问题和习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事有做事的优越性。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心的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会上的员工在面对不同顾客时,始终能保持职业性的微笑。尤其是那些训练有素的员工,一旦顾客出现,立刻能调整到最佳工作状态。当然,他们是带着有所得的心在服务,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业,为了从客户那里得到利益,从而使心时常处于警觉状态。人们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尚能对自己的心行进行有效训练。我们为摆脱凡夫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应当发勇猛心,积极改造自我。如果总是纠缠于情绪中,那是很失败的人生。
有些同修对接触信众存在畏难情绪,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我们会因此而采取回避方式。尤其是出家人,更能为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不接触人有利修行,所谓不攀缘。理由固然正确,但更多原因却是在给自己的心理障碍找借口。所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接触信众,关键是检讨自己是否存有心结,清楚自己的发心是什么,自然也就明确目前更需要做的事。
地。现在很多学佛人很可怜,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心。自心是什么状况?每天心猿意马,没有办法去控制。每天打的什么妄想,一概不知道,他们没有在心性上下过功夫。为什么要经常念佛?念佛就是在究明自心。我们的自心无形无相,但如何了解我们的心?念佛。佛号就是实相,借托万德洪名,来显我们的自性。单刀直入,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开佛知见,这就在究明自心。
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功夫,我们就会凭着与生俱来的我执,去追逐外界的事情。我们的心无量劫以来都是奔驰在外面的五欲六尘上的,我们没有一刻的回光返照,没有一刻的安住在我们的自性里面。所以修行人不在心性上下功夫,只知道驰骋在外面,他就跟没有学佛的人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