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鳞:「城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9:14:38

「城隍」的由来

 
「城隍」这个名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於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於隍,其命乱也」,在这裏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城隍」的意义就是防守城池的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梁书.陆襄传》中也曾记载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史一起修城隍的事情。
在《礼记》中则记载:「天子大蜡八,水庸居其七」,句中即说明了古时的天子有八种重大的祭祀活动,此蜡祭包含「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类。郑玄注:「水庸,沟也。」,《陔余丛考》巻三十五:「水则隍也,庸则城也。」,所以城隍是由「水庸」神演化而来,由城池的守护神而变成了城市的守护神,在周朝天子就有祭城隍的仪式,所以「城隍神」在当时就是一种「建物神」,人们将城隍视为保护地方的守护神。

在上古时代,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城隍,当时祭祀的方式只筑土坛,并无塑神像或建庙,且每年有春、秋二祭,清孙承泽撰的《春明梦余录》中说:「芜湖城隍庙,建於吴赤乌二年(西元239年)间……」,是有关城隍庙中最早的记载。

清代赵翼所写的《陔余丛考》中说到:「《北齐书》的〈慕容俨传〉有记:「城中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可见在南北朝时代,民间就有了城隍爷的祭祀行为了。

到了唐代以后,城隍已渐变成冥神,并具人格化了,祭祀城隍神更为普遍了,韩愈、李商稳、张说、张九龄、杜牧等文人都有撰祭城隍的文章,主为祈雨、禳灾的祭祀行为。

五代的唐愍帝清泰年间,城隍爷地位更高了,被封为王爵,各地尊称为「城隍爷」。

到了宋代城隍信仰已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信仰了。
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信奉城隍爷,传说中这和朱元璋未当皇帝前,曾宿身於土地公庙有关,而城隍爷更是土地公的顶头上司,故特别推崇,故封京师城隍为「帝」,开封、临濠、东河、平涤四地城隍为「王」,各府城隍为「威灵公」,各州城隍为「绥靖侯」,各县城隍为「显佑伯」

洪武三年,朱元璋再度下诏,封京师城隍为「都城隍」、府之城隍称为「府城隍」;县之城隍则称为「县城隍」,此时城隍神谓和朝廷官制相仿。
到了洪武二十年,清廷更将城隍庙之规格更往上推,将各级的城隍庙比照官署衙门规格,此时城隍神地位更确立了阴间的地方行政长官。
在清代同时也订出祭祀的礼仪,对城隍推祟极备,也让城隍成为协助人间官吏的重要阴间力量。
雍正二年春秋二祭时,风雨雷雨之神位置於祭坛之中,当地山川之神居右侧,城隍爷则位左侧,祭祀之礼后,并共同奉祀於城隍庙内。
各级地方官吏於上任就职之前,则须先至城隍庙上香,在每月的朔、望之日也须至城隍爷前上香,一方面表示对城隍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希望城隍爷也庇佑众生,也能以其神灵协助其处理地方事务。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城隍
陈耀庭

城隍崇拜的由来:城隍神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说文解字》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城隍一词的古义当为护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宫室,浚城隍」。以城隍为神名,文献始见於《北齐书》之《慕容俨传》,传称慕容俨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隋唐以后,城隍崇拜逐渐流行。《太平广记》之「宣州司户」条称,吴地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五代时期,城隍神已有诏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被封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等等。宋代时,城隍崇拜被列入国家祀典。宋赵与时《宾退录》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名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元继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大都之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代城隍崇拜达到极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馀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明太祖对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说明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护国安邦: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续文献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据《北齐书》之《慕容俨传》称,南朝梁军於水中筑荻洪以断慕容俨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祷城隍神后,即风起浪涌,冲断荻洪,救护了守城军民。


主理冥籍:《太平广记》一二四,引《报应记》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得暴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由此可见,唐时城隍神已兼理阴司冥籍。现在城隍庙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还多供有判官和皂隶塑像,当属城隍神主理阴司冥籍的辅从。道教科仪中,在召请亡魂时,往往要给城隍发「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坛场施食完形、听候超度,这正是城隍神主理冥籍的体现。


奉祀: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於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於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於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在中国大陆已废,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参考文献:


《北齐书'慕容俨传》、
《大明会典》、
《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
参考资料:http://www.gb.taoism.org.hk/taoist-immortal/pg3-5-1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