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滩风景区怎么玩:张文质:教育的勇气 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22:23
不要偷走孩子的梦想 张文质   ————在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论坛上的发言

为了今天这10多分钟的发言,我昨天特地来听了两节课,我希望自己能有一点与课堂相融、与学生真正相见了的感觉,哪怕这样的“前期准备”不大靠得住,但也比毫无准备要好。

      听完课,又与几位老师作了交流,但我还是一直想着今天来到学校能与各位谈些什么,其实我想不出头绪,甚至有点焦虑。刚才坐林晓枫副校长的车过来,快到学校时,她问了我一个问题,我的孩子长得像谁?我说要论长相,那可能比较像我太太,如果论智力,则不太好说,孩子在写作方面颇有自己的天分,熟悉我的人都以为我起了“关键作用”,其实我太太也是学中文的。这个随口一问的话题只要稍微深究一下,就会带出也许能够称之为“命运”,比较让人有悲怀的东西来。

      你看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比如说,你生在什么国家,生在什么年代,生在什么地域,生在什么家庭,父母的文化状况、财富状况、健康状况,等等,这些问题都很要命,有时候可以这样说,某些一次性给定的东西比你一生的努力还要重要。你看,有位美国传记作家写姚明,说是姚明生下来无论叫什么,他都要注定成为明星的,因为姚明的父母当时已经是上海最高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结合注定要创造“奇迹”。像我这样,像在座的林斯坦老师、郑勇老师、王森校长这样,我们也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我们都必须去面对一辈子作为矮个子这样的处境,好在我们在智力方向的发展目前看来还算不错。我谈这个话题,说的也就是,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的人时,从他身上其实都可以看到一种来自命运很震慑人的、也令人畏惧的力量,所以我们能做的首先只能是顺从自然,敬畏生命。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不同,很多时候,真让人很容易就生出一种生命的悲情。

      刚才论坛刚开始时,语文老师在作《项链》的教学分析,我一边听一边想着自己对《项链》的阅读,说实在震慑我的恰恰就是涵泳在文字背后的命运感。我们对《项链》作了太多的阶级分析,比如小市民或者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啊,上流社会的虚伪啊,等等。有些错误可能是偶然的,但却改变了你的一生,有些错误可能是注定要发生的,你不是犯这个错,可能犯的就是那个错,冥冥之中是不是命运的某种安排?说实在我对玛蒂尔德真的充满了同情,同时很容易从她的境遇看到属于每个人的同样令人畏惧,却又各不相同的命运,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先抛开“庸俗的辨证法”,让学生直面文本、直面人生,形成自己的感悟与体验呢?

      我们还可以继续想一想所谓的“具体的人”,他总是生活在具体的处境之中,这样的处境很可能会左右着他很多方面的发展。比如,我看着自己的孩子,就经常想,我能要求孩子什么呢?当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注定是要受苦受难的。我时常会对孩子说,你要吃好一点,吃饱一点,你有时间要多睡一点,这样你才可能和应试教育作长期的斗争。但是斗完了又怎样呢?上了大学后又怎么样呢?毕业了又能怎么样呢?仔细想一想,感觉真的像德国思想家朋霍费尔说的,“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你的命”。也许就是这一代人的命运。所以当我想到这些问题以后,对孩子的学业经常是心肠很柔软。在我们生命化教育理念中,就认为教育应该是母性的,她饱含着同情与理解。这样的观念和很多学校的管理、老师的认识是有冲突的。我们老师时常说的是,你的成绩不理想一定就是你自身不努力,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很多孩子一天都只能睡五六个小时,睡眠状况之差,旷古未闻,说得更严重点是惨绝人寰。但是,只要他成绩不好,也不管对有些学生而言成绩很可能根本就无法提高,我们依旧要说他不用功。

      对很多学生而言,其实有不少的东西是给定的了,实在很难说他能有多大的腾挪空间。如果我们都只能给他一条应试的窄道,大概他的梦想一定会被剥夺。在今天这个时代保留梦想是非常困难的事。我昨天听的两节课,一节是“心理健康”,一节是历史。我听完后也颇多感慨,两位老师年轻漂亮,在课堂上的状态都非常好,但是我和一起听课的几位老师都觉得孩子在课堂上真的有点笨。怎么说呢?孩子在课堂主要的也就是具备了一些答题能力,基本上只会按照给定的要求顺着去思考,而这样的学习方式其实由来已久,久习成性,你说孩子还能有什么“独特的思维能力”,做发散性的思考?所谓的自主学习又能从何处说起呢?到高中听课,我真的更深的体察到了应试教育对想象力、创造力、精神活性和生命活力的伤害,真可谓为学日损,损之又损啊!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们在课堂上首先关注的就是答案的正确与否,高明一点的教师可能还关注你的见解是否深刻;再高明点的老师还可能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品格是否独特。那么,在这之外呢?昨天听课时,我特别作了观察,比如,当学生站起来发言时,他是不是能够抬起头,注视着老师,或者注视着同学,是不是能够从他的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胆识,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而不是胆怯得手都不知往哪里放,手里捏着的纸实在不明白是把它张开还是揉起来?在课堂上,我们是否整体性思考到教育、特别学校生活对一个人多方位的影响与成就呢?我们目标窄化的教育其实忽略了太多对人本来应有、而且是责任重大的关注的,怯懦、自卑、不善言辞、缺乏表现力几乎成了我们的通病,就是得到有一天醒悟过来,我们要去改善自己,那又何其困难啊!

      因此,对一所学校而言,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增强我们的生命意识,改善我们的文化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时常想到到底能够用什么的文化去培育、成全怀着梦想来到校园的孩子们。我们面临的考验当然很严峻,叶澜教授也曾指出,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的个人。而这个“具体的个人”才是教育真正的难度所在,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人都减化成平均分,一切都量化,都成了冰冷的数字,教育就会变得很笨拙,教育就不需要耐心,不需要有智慧,不需要高超的艺术,也不需要有过人的胆识。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危机,不是哪所学校,而是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境遇,教育需要思考大问题,教育也需要在小事上持续、耐心的努力。

      明天下午,福州还有十几位老师要到格致中学鼓山校区,参加我们“1+1读书俱乐部”的月谈会,所谓的“1+1读书俱乐部”就是一批自愿参与读书的老师每个人建一个博客、一个月读一本书,通过读书、讨论、写作去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去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去确立自己生命的价值与目标,同时能够影响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班级甚至一所学校,现在这样的读书方式,我们在很多地方传播、推广,鼓山校区也成立了自己的“1+1读书俱乐部”。我知道这所新学校有120位教师,平均年龄才26岁多一点,也许阅读与写作同样能够影响学校的未来!

       福州1+1读书俱乐部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育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恐惧”,生活的恐惧,教育的恐惧,我们稍作反躬自问也会明白自己就生活在各种恐惧之中,但我们必须去面对恐惧,去认同自己的存在,只有我们真正获得生命的整体感,我们的生命也才可能成为我们活着的出发点和不可动摇的目的。康德说不能把人当作手段,当作工具,首先我们应该不把自己工具化,这一点其实就是我们一生最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