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马拉松:中国玉器鉴识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42:13

鉴定古代玉器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一方面是要对古代玉器的特点有充分的认识了解,主要是了解不同时代玉器在品种、用料、器形、纹饰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另一方面的知识是对仿器制造历史及制造技术的了

(一)从玉材鉴识古玉器
古玉器鉴定专家傅大自提出:鉴定古玉器时要“远看形,近看玉”。这也就是说,鉴定古玉器时,要注意各时期玉器的用玉特点。因为通过对玉器使用的玉料特征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古玉器。从现存古代玉器实物看,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玉材的选择是有区别的。


新石器时代:已广泛使用各种玉石材料,但玉材使用的区域性较强,大都集中在我国东部。
不同文化区域出现的玉器,所用玉材也不同:东北地区红山文化玉器所用玉材,有人称之“老岫玉”,这种材料较之岫玉硬度高,透明度低,更显湿润,玉色均匀,很少有暇斑或雪花,其中有一些近似于新疆玉,它的成分可能是阳起石,还有一些属铊纹岩,玉器之色主要为深绿色,俗称黄玉或碧玉;山东地区的大汉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玉器,是由一种近似于细石的玉材制成的,玉质细腻滑润,透明度很差,或泛青色,或泛黄色,还有的在青色中带有褐色花斑,另外还出现了类似帕岩玉的制品;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出现了大量的用透门石制成的玉器,南京、常州、上海、浙江等地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玉料颜色不尽相同,玉料或为暗绿色,或为暗褐色,玉中有暗斑及云母质闪光,还有的完全呈现鸡骨白色,表面有一层亮光,另外,也有一部分属阳起石的玉器,玉呈浅谈的青绿色,较新疆和田玉色泽鲜艳,透明度高,还有部分石髓制品。


商代:使用的玉材多样,有独山玉、绿松石、玛瑙、水晶等,尤其是新疆和田玉的使用,使我国玉器开始进入以和田玉为主体的时期。此期新疆和田玉玉材多为青玉。商代的兵器、礼器类玉器所用玉料多为不透明的细石,可能是独山玉,刀、戈类兵器所用玉料特征最明显,常见的有三种材料:一种为牙黄色细石,呈鸡骨白色;一种为暗褐色带有花斑的玉材,这种玉材大量出现于四川广汉地区,河南侵师二里头商代遗址中也曾出现,有些呈青色,斑纹浅淡,近似斑状;一种为暗黑色微透明的玉料,多做成极薄的片状玉刀。商代的玉佩件主要用新疆和田玉、岫玉、独山玉制成,和田玉多为青色,玉色发暗而有沁色,岫玉同现在见到的也有所不同。

两周时期:玉器的品种及玉材都很复杂。玉球及玉戈等用玉近似独山玉;玉佩多为和田玉,又以青玉为多,玉色于青中泛黄,也有白玉作品,但色泽昏暗,有沁色;还有一些小玉件是由细石制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用材非常复杂,和田玉的用量明显增大,其中玉质多为青玉和黄玉,白玉较少见,另外还有玛瑙、绿松石、水晶及河南南阳的独山玉等。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新疆和田玉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同时使用的还有蓝田玉。此期玉材选料更精,玉质除青玉、黄玉、墨玉外,白玉开始兴盛,成为玉中上品。

唐代:以白玉为主,还有一部分青玉制品。

宋代:目前传世的宋代玉器已很多,主要有白玉、青玉两种材料,又以白玉作品为多,其有许多上等白玉,玉质温润,色泽如“截肪”,较之唐代所用白玉高出一筹,青玉作品也有一定数量,从颜色上看,又要分为两类:一类青中泛灰,另一类青中泛绿色。宋代玉器中还可以零星地见到玛瑙及独山玉作品。辽、金、元时期:玉器以白玉、青玉为主,间或有其他玉料。玛瑙大量出现,所用玛瑙品种也较多。

明清时期:从发现的明代玉器来看,主要为青玉、白玉作品,青玉颜色发暗,似阴天之天色,明代还有少量碧玉作品。清代玉材多以新疆软玉为主,常见的有青玉、白玉,另外绿松石、玛瑙及稍晚期大量出现的翡翠、青金石、珊瑚也被大量使用。此时后期翡翠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

 

(二)、从器形鉴识古玉器
玉器的器形,各朝代均有不同它取决于当时的实际需要反映厂当时的审美倾向,是时代特征的写照。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有斧、刀、铲。兵器有话簇。装饰品有璧、环、锡、玦、珠、管等。

商周时代生产工具有玉刀、玉斧、玉铲。兵器有玉钻、玉戈、玉湾。礼器或装饰器有玉璧、玉环、玉用、玉珠、玉羊、玉锁、玉勒子、玉暨等。这时期还出现单体器形的玉鱼、玉龟、玉兽面、人首佩其中以玉鱼最多。

战国时期常见器形是玉琼、玉锁、玉环、玉摄、玉璧、龙形佩。其中以玉璧、龙形佩最多见。由于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和铜剑的出现,与剑配套的玉剑饰也相应出现。剑饰包括剑格、剑首、创税、玉除四种。玉带钩也是这时期首创的器形。

汉代玉器,玉璧、玉剑饰、玉带钩较多,而鸡心佩、三级人、下蝉、级忡人、玉刚卯是汉代首创的器形。除了这些佩饰外,汉代还常见有单体动物玉件,如羊、熊、猪、马、虎等。而实用的容器如碗、杯、勺、水盂、水盛等也相继出现。

唐代玉器除继承前代的器种外,还出现本利代创新的品种,如玉带板、玉人物飞天佩、各种类型花形佩。而动物类的肿骨跳、卧马、卧骆驼等也是这时期首创的雏形。

宋元时代,玉器除了仿占铜器器形而作的子跳、玉等、玉炉等外,以玉带扣、双耳杯、单耳杯、龙纹佩、花鸟佩、玉鱼佩等最为常见。

明代玉器除常见的仿古铜器的玉肌、玉等、玉炉、玉篡外,玉带板、镶嵌件、玉带钩、玉儿牌、玉杯、碗、壶、杯托等实用品多见,动物有羊、狮子、哪吸、独角兽、虎、鱼等。各种人物、瓜果、花卉、玉山子、玉暨等佩饰特别多。而明代苏州有名的琢玉玉匠陆子刚所做的子刚牌是明代很出名的玉饰件。

清代玉器品种极其丰富,除了继承前代所有的品种外,还增加了不少的实用品,如餐具、屏风、镜屏、烟壶、烟嘴等。玉如意、玉锁牌、玉剑地、玉花牌、玉班指、玉瓜果、玉人物、玉兽类特别多。还有一种叫”痕都斯坦”的器物。这类市器,是由新疆地方大吏搜罗进贡内廷的。痕都斯坦玉也称为印度玉,西祀称为莫卧儿玉,它具有阿拉伯风格的造型和花纹其特点是“水磨”,抛光强烈,器薄如纸。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器
不同的历史时期,玉器的纹饰常常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掌握各时期玉器纹饰的特点是鉴别占玉器的另一重要根据。

1、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的纹饰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3)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4)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5)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6)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7)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8)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9)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纹饰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
(1)龙纹:是用来表现云朵的花纹,在唐代刻碑、金银器、玉器上频繁出现。常见的多为两类。一类为多齿骨朵云,云头似为“凸”字形困状,其后有一条须状云尾,一类云头似“品”字形,其后亦带云尾。前一类云头边沿呈波齿状,后一类云头边沿较光滑,云头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细密的阴刻线,唐代某些玉雕动物尾部也呈这种样式。
(2)云纹:唐代带有龙纹的玉饰很多,典型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龙纹玉璧。这类龙型一般头细长,上颚长而尖,端部略翘,龙身似铊身但较短。
有学者认为,唐代龙类花纹多为直身少盘旋,但我们从唐代嵌螺钢铜镜(河南陕县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八》)所嵌龙纹看,唐代盘身龙纹还是运用得很成熟的。
(3)兽面纹: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其结构随时代、地域不同而略有变化。目前,明确的唐代兽面纹玉器尚未见确定,仅见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对玉锡,玉揭开口处嵌有相对的金兽面。这对玉锡向我们提供了唐代兽面纹的典型样式,其兽面形状介于汉代兽面与宋代仿古兽面样式之间,整体呈祀形,阔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较长的阴线纹。这一兽面纹样式也可在识别唐代玉雕动物时参考。
(4)花、鸟纹: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中,以花乌纹出现为多。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鸟纹为多。花叶纹的种类很多,见有牡丹花、多瓣团花、荷、野菊等多种。一些花瓣呈圆形而内凹,一些花瓣边缘饰短密的细阴刻线。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点。呈桃状,或椭圆形饰网络纹,或为三角形见饰细阴线,还有其他多种表现方法。花叶以大尖叶为多,呈相叠的“人”字形排列,叶中心往往有一个锥形梗,边缘有细密的短阴线。有些花叶似银杏叶而紧密排列,有些大花叶尖部呈旋状。唐代器物上还见有卷草纹装饰,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记盒为代表。这类卷草纹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头部及尾部,头部为一大一小两枚,分卷两侧,尾呈“S”形,头部的两枝间往往还饰有花蕊形装饰。唐代的鸟纹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绍,鸟眼呈三角形,小圆环形、核形等不同形状,翅宽而短。①翅尖前翘(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饰);②翅尖指向身后(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细长的阴刻饰线。鸟尾则如同花叶的排列,其上饰有一种燕雀纹,纹饰图案化很强,正面形,翅上有细密的阴刻线。根据阴刻线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于唐代。
(5)螭纹:螭纹是中国玉器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想象成分非常大,历代螭纹造型多有变化。
目前唐代遗址中尚未发现螭纹器物出土,但不能断定唐代不用螭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螭纹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细密的阴刻线。作品曾被一些学者鉴为唐代,是否准确,尚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唐代织锦中曾出现犀牛图案。《古玉精英》一书录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征与唐代织锦犀牛图案相同,标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4)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5)兽面纹: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6)龙纹;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7)螭纹: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纹饰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蜗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部有时代的特征。以秋山玉为例柞树叶大而圆,虎纹多为波形的细长尾,虎身有两排双阴线纹。元玉中龙纹特征最明显,长发后飘,多道细阴线刻腿毛、秃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满皱纹,动物身上的横节效最早出现在西汉的马上,宋代极少,到元代就比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纹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仿古器物以背面效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炉等都以兽面纹装饰。玉璧则在奥面俘雅峋虎纹,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纹饰。明代后期。器物上的纹饰以松鹤、八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云头纹、细枝花卉、芦雁寿莲、山水人物等为主。而在杯、执壶、碗、带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禄、寿等字体。这是明末纹饰的一个特征。
清代玉器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龙纹、怕虎纹、兽面纹、谷纹、蚕纹为主外,在佩饰上则以常见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莲、和会二仙、刘海戏屹、三羊开泰、犀牛望月、赋映献宝、马上封侯、麻姑献寿、松底同眷、双鱼吉庆、鸣凤在竹、大吉大喜、鱼龙变化、苏武牧羊、四喜四婴、谷调鸭鹅、鸳鸯戏莲、松鹤延年等题材为主。同时还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渔樵耕读图等图案。

 

(四)、从工艺鉴识古玉器
识别玉器的加工工艺是鉴识白玉器的重要一环。所谓工艺,藏家又称“做玉”成“刀玉回,也就是加工方式,表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将作品制造出来的。玉材为矿物质原料,具有很高的硬度。一般的闪石类矿物,硬度在6—6.5度。石英岩类材料的石湖、马地,硬度达到7度。加工这样硬的材料,用剔刻方法很难进行。找到能够刻玉的硬石已属不易,记玉料剔刻成形就更困难了。同样,用打击、凿击的方法也很难进行。首先是不易使打击对象造型准确,其次是不易使器物表面平整,更难进行光泽处理。因而玉器的加工具有特有的加工记式。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高度发达,同错握了先进的治玉方法有直接关系。新石器时代玉器多数为小件作品,也同加工方式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
中国治玉工艺的发展可划分为磨、琢阶段,人工琢玉阶段和电动琢玉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的核心工艺都是琢玉技术。所谓琢玉就是用航机带动航轮转动,在航轮上加水和硬沙,把玉材磨成需要的形状。大量材料证明,这一技米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同手玉磨玉并行很长时期,七具与动力系统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现代治玉工业。制造玉器的加工过程可以分解为开料,制胚、成型、钻孔、铁刻、起花、上光等主要工艺。不同的时代,使用的工具不同,各项工艺的精度不同,这就构成了玉器加工的时代特点。在鉴定玉器时代时,加工特点的识别,往往决定鉴定的成功、准确与否。对玉器进行制造工艺鉴定财要注意几点;①用何种工具开的料,切割痕的特点。②钻孔的形状,孔望的加工痕。③切削所用工具的特点、手法。④磨痕的走向。近人研究玉器,采用了加工痕迹学之说,可见对加工痕迹的重视。
1、新石器时联的玉器加工
新石器时期的玉器制造持续了数千年。从对新石器时称五、石器的加工痕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认识。新石器时期的治玉,主要采用了线切割、磨玉、琢玉等项技术。线切割使用的为有机物纤物,磨玉使用的为石质工具,琢玉工具主要为石质陀具,有少量的金属键具,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石质工具。《诗经》中有“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句,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讲的都是玉器加工。“错”是指而石,磨石。前句讲的是用石质工具来加工玉器,后句诗讲的是加工的方法。石质制玉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使用,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部分为金属工具所取代,到了西周晚期才完全不被使用。可见石质制玉工具使用的时间非常长,有数千年的历史。
石质制玉工具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手动工具,用来拿在手中磨玉;一种为转动工具,是固定在旋转的轴杆上,轴杆转动带动工具转动磨玉,古人称之为琢玉。
手工磨玉是一种操作简便的加工方法,只需单人便可操作。主要有磨平面、磨槽、磨较大的凹凸沟样等,以用刃状器磨长槽最为明显。手玉磨制的阴线槽,宽度不甚均匀,槽底部较平坦,或有很小的弧形变化,线槽两侧的上棱不甚方正。琢玉则可依据需要选择不同形状的铊头。操作时需要有轴杆带动陀头转动,轴杆要用支架支于操作台上,轴杆的转头还需有动力因素。在新石器时代,琢玉时可能采用过双人操作,即一人转动轴杯,另一人防磨玉件。
新石器时代玉器加工大致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技术。
开料:开料是在较大的材料上取下一部分,适合加工所需玉件的工序。新石器时代玉器加工中还有少量敲击方法。主要方法是线切割及片切割,也就是锯料。线切割进行切割时,需用麻绳或其他较软的线性材料,两端固定在弓形架具上;在玉料上反复拉磨。但绳类材料是不能把玉磨断的,需要在拉磨部位加上适量的水和沙,增大摩擦力,才能把玉料锯开。新石器时代开玉锯弓不能固定于机具上,只能手玉操作,因而锯痕不很平直,在加工过的器物上往往会留下较深的弧形切断痕。又因为所用绳线较粗,所以切割痕是较粗糙的弧形。这种切割痕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文化遗址中的玉器上面都有发现。另外,西北地区石器时代玉器加工中,对片状玉切断往往采用在切口两面磨出对应的线槽,然后敲击折断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用片状石片进行的,又称为片切割。
钻孔: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多数都是有孔器物。这些孔可用来穿绳悬珪或捆绑于木柄之上,由于绝大多数玉器都需要有捆扎孔,所以钻孔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鉴定玉器所需要了解的是钻孔的方法和孔的形状特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钻孔方法不能摆脱当时的生产力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因而具有较为统一的钻孔方式。但各文化区的玉器加工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因而钻孔方式和孔洞形状上是有所区别的,需要认贲地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来看,新石器时期玉器钻孔性用了柱状钻具,大约有木质、竹质、石质等几种。从一些作品上的加工痕迹看钻孔使用了金属工具,钻孔时转动钻具、加水、加沙进行钻孔使用具转动时,可能使用了弓形器拉动长绳长绳缠于钻柱,带动钻杆转动。另外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还可能使用了航机,用针形或锥形铊头钻孔。孔的形状因玉器分布的区系不同而有变儿,需要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大致可见到的有孔的一端直径略大于另一端的马蹄状孔、孔的一端呈喇叭形的喇叭孔、孔芯细而长的管芯状孔、孔径变化极小的标准形孔。孔的内璧亦可分出几种:①有对钻留下的错碴。②孔璧呈光滑的内凸状。③孔的口部有叠压碴,不是一钻到底的。④孔璧带有螺旋纹。⑤孔璧光滑平直。
镂空:能见到有平面接空及立体激空两种。平面镂空(又称透雕)技术见之于东北红山义化及江南渚文化遗址。镂空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环形防具在石片两面对琢倏止片上出现条形孔洞。有时将几个条形孔洞重叠,拨出其他形状空洞。另一种是在玉片上钻出孔穿过绳线再进行拉磨。立体器物的髅空主要见于红山文化玉器,义以马蹄形器最为普遍,操作时;应率先钻出通孔,穿过长绳进行拉磨。
花纹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很少带有线条的装饰纹。但少数作品的纹饰非常精致纹饰有凸线装饰效与阴线装饰纹两种。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蝉上饰有凸线身体分节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质头赶上部为片形镂空兽而图案。下部为长臂,长暨为柱状。其上有多道凸起的箍形装饰。
另外,两湖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遗址出上了玉制人面饰件。人面纹的部分结构是由凸线纹组成的。这些玉器上的凸线纹看起来比较简单,是用矿具减地的方法制出的。另外在一批传世的及个别略晚一些时猢出土的带有废鸟纹图案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上,带有较为复杂的凸线纹装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上的阴线组装饰,按其制造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手玉刻画,主要见于良渚文化玉器上的人面纹、兽面纹、人面或背面的嘴部。往往饰有细阴线刻出的装饰回纹。刻回纹的工具,应为坚硬的石英岩制成的刻刀。另一类为航片驻出的细线纹。山东大汉口义儿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玉饰、日照两珪镇发现的属龙山文化的玉圭、安徽凌家滩发现的双虎头玉锁,上而的纹饰都是用极语的环形玉批具陀出的。

2、夏、商、周的明的玉器加工工艺
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加工技术,较新石器时代有了很大进步。主要原因是金属工具的使用。玉器加工,除了石质工具之外还使用了金属工具。
这一时期的玉器加工属于金石工具并用期,旦金属工具逐步取代石质工具。一些作品上留有金属工具痕迹的同时往往还残存着使用石质工具的痕迹。这一时期制玉中的主要工序特点如下。
开料、切割开料、切割是采集到矿石后进行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对玉料进行线切割的技术。从切割略上看使用的线绳较粗。切割方向不甚固定属于用手玉线弓子铅料。但陕西龙山文化玉器的开片技术却不同。从玉刀、下琼上遗留的直线形切痕上看,可能使用了博形刀具,加水、加沙用片切割的方法锯料。商代玉器中出现了很多薄片形作品这些作品体形较大厚度很小,表面又很平整,主要表现在玉党、玉璧等礼器上。这些玉器的开片说明加工时使用了金属线,因为生物制品的线绳不耐磨,用细线则不能进行较大直径的切割,而没有较细的线绳则不能开出较薄的玉片。从作品表面的平整程度看,开片是在玉料固定及切割线路固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是使用简单的切割机械进行的。
钻孔: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钻孔方式,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现象。一些孔径较大的作品如珠、箍等,孔洞制造得非常玉整,河南怄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箍键部非常薄。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商代玉珠也呈薄璧状。很多现象表明,夏、商、周治玉的钻孔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玉器上的孔是用金属钻或金属实心钻钻成的。管钻琢出的孔孔径变化不大,管璧平直。金属安心钻琢出的孔一端孔径略大,另一端孔径变小,这类小孔,非金属钻头不能琢出。夏、商、周时期很多玉器的孔们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玉器孔洞的特点,尤其是用来穿绳系相或悬珪的孔,孔径变化大一端呈喇叭形,可能是用木质或石质律形器钻出的。
镂空:夏、商、周玉器中很少见有镂空作品。尤其是夏、商两代的玉器,仅有少量的片状器或简状器上带有空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商代玉器琢纹技米的发达倏带有纹饰的玉器成为时尚,饰纹玉较透空玉件更受人喜爱。
饰纹:夏、商、周时期玉器纹饰的加工采用了金属防具,纹饰一般为阴线、较浅,很少出现用平面减地的方法制成的凸线线条。
边饰:边怖主要出现在夏、商玉器中,主要表现为对器物边缘进行加工,使其形成复杂的凹凸形状。商代玉器边饰可分成两种,一种是凹凸形的装饰边带,呈三祀连续图案状,既用于某些平面形状的玉礼器,玉动物的边缘,也用于某些立体玉雕动物的脊背。另一种是动物形玉件的边缘或表面随所琢玉件的动物造型进行边缘变化。据分析,一些商代玉器的边饰是用非金佩陀具琢出,防轮略大。

3、战国时期的玉器加工工艺
战国属东周后期,由于铁器的大量使用,经济发展迅速,玉器加工技术有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低、韧性及耐磨性强的铁制防具几乎完全取代了石质防具。目前见到的战国环形片状玉器几乎都琢有纹饰,作为工具使用已成为不可能。开片规矩、形状准确、钻孔标准、饰纹华丽是战国玉器制造中极容易做到的事。如果不能做到,也绝不是因为工具方面的障碍,而是技术及熟练程度的原因,玉器加工工艺出现了全新的局面。在其后几千年间,基本加工方法一直处于铁制路具状态,但每一个时期的具体加工技法又不尽相同。总体上一看,是玉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改进,各时期特点不同。
开料:采用细铁丝加沙、加水锯料的方式,操作时将玉料固定,然后用铁丝在玉料上反复拉磨将玉料锯裂,并使锯缝延预先画出的墨线前进。这种锯法一般用于开片、断料及最初的玉件成型。一些战国到汉代的玉器上能够看见锯料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有些呈弧线状有些呈直线状,开薄片料的银痕以直线痕为常见。少量作品用防片开料,留有直线开料痕。
钻孔:战国以后,钻孔技术在玉器制造中使用得更加广泛。管形钻头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玉器的加工能力,使钻孔不仅用于孔洞的处理,还运用到镂空、掏膛、饰效等制玉工序。在各历史时期,这些工序使用的钻孔技法又各有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识别玉器的真伪是很有必要的。战国之前玉器钻孔的情况前面已有所介绍。战国至汉代玉器上的钻孔常见的有几种。(1)细长的通孔。常见于小的玉佩件。有些长度达米几厘米,两端间对钻的通孔孔径可小到两毫米之下但孔径变化不大。钻这类长孔,可能应用了细而长的管形金属钻,也可能是在金属钻的头部焊有硬度极高的钻石。(2)系孔。主要施于小型玉佩件。一般情况下,钻孔圆而周正,孔两端棱角分明。早期的一些玉件穿孔的直径略有变化,呈锥形个别玉件上的系孔不是从正面穿透的,而采取了特殊形式。例如:新石器时代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其上有孔用于悬珪。为了不破坏玉人正面形象的完整性,制造时,玉人的背部略厚,在玉人背部平面上钻出两个斜孔,呈“人”字形交合于玉人体内。这两个斜孔都呈银状。这种交合式孔又称为“蚁鼻孔”,就是说孔很细小,像两个鼻孔,内部通连。这种蚁鼻孔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已被较多地运用,而在其后时代的玉器上也被广泛运用。在汉代玉人上也有一种“人”字形孔,了口同下是同平面垂直,而是同器物表面平行。”人”字有三个开口一个在人的头顶;另两个在人的两腋。这些都属于不同形式的系孔。(3)嵌孔。是用于玉件同其他器件连接。这里面又可分为硬嵌接与软绳接两种。硬嵌接是把玉件连接于其他硬质器物上最常见的是玉剑饰。圆形玉剑首同金属玉剑柄相接时,往往在剑首的阴面琢出环形阴线槽,槽边上又有斜上的孔同。玉玦,也就是剑鞘端部的嵌玉与剑鞘相接也是以孔洞的形式完成,剑决上往往有一个直径很大的孔洞。可以插嵌样子,孔洞两侧或有两个斜孔与之相接。这些孔洞的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待于研究。汉以后,与布或革带相连的玉佩不断出现。帽正、纽扣、领花、带板等,多种多样。这类器物上一般都有孔洞,用以穿线孔结。孔洞中常见的是蚁鼻孔还有其他类碳孔。各时期玉器上的锻孔,加工记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熟悉这些特点也是鉴别玉器时代所需掌握的。扎的形状有锥式、旋式、阶式,还有少量的直径无变化的孔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掏膛:掏膛技术主要运用于器皿。战国时期这一技术已臻成熟。其后的几千年间技术不断改进,形成了各时代的技术特点。掏膛的基本方式有下列几种。(1)管钻法。多见于直筒式玉杯,先用直径较大的管地钻钻入杯体,然后将钻心击断取出,再祀钻心断口处球平。汉代玉指的制造就采用了这种方法。(2)片形陀。怕头为带有一定弧度的金属片抵住玉件,然后使玉件转动,航片逐步深入玉里不断调整邱片的弧度,最后琢出碗心或器物的脸。(3)实心防。磁头为实心杆,端部呈球面状或尖状。先用管钻掏膛后,再用实心而琢出下凹的膛底。(4)“L”形花。用以琢小口、大膛的瓶、壶内膛其形似脚,可深入瓶口再行转动。(5)多种航具组合,琢出较为复杂的器物内膛,如四方斗杯或八祀杯的内膛。制造时先掏出圆形膛,然后再不断修正,琢成四方形或八方形杯膛。以上几种掏膛方法,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掌握这些特点,是鉴别玉器时代所必须的。
线条:玉器上的线条大致可分为三种阴线(四线)、旧线(凸线)、线条组合。古代玉器上的阴线纹有下述几种。(1)手玉刻线,可能使用较硬的石英岩矿物,加工成尖状物,在玉器表面进行刻画,主要见之于良渚文化玉器图案。(2)一端或两端呈尖状、中部较宽的阴线,见于凌家滩玉器及山东日照发现的玉圭。(3)较深的等保阴线,线槽的槽底有深浅变化,见于大汉口文儿、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4)浅而宽的弧形底阴线槽,见于红山文化及其他新石器时代玉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还出现了凸线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山文化玉蝉,蝉身上有明显的几道凸线纹龙山文化玉发着,咨柱有几周凸起的装饰纹;石家河文化玉器,个别玉人首、玉凤上出现了凸线纹饰。另外,有一批传世玉器或带鹰鸟纹图案,或带人面纹图案。其中许多作品应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玉器上的图案较多地出现了凸线纹,纹条纤细而均匀,表现出非常高的加工技巧。

4、汉代玉器的加工工艺
汉代玉器善于运用阴刻线,线条豪放,没有战国时代精细,器物棱角琢磨圆滑,大件器物刻玉较粗,小件器物刻玉较精细,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线条不甚连贯,穿孔器物的孔洞内璧往往不够光滑,常留有拉丝痕迹。汉代的“汉八刀”是指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刀法粗扩有力刀刀见锋,刚劲挺拔,线条无丝毫崩裂状和刀痕之迹。“汉八刀”做玉,不是代表整个汉代玉器的做玉,而是仅指汉代”葬玉”的做玉。

5、唐代玉器的加工工艺
唐代玉器刻玉精细,细线条多特别是唐代玉带板上的人物形象,通身饰以短而密集的阴线。在动物的脚部、尾部也刻出很多的细线条,带板上采用减地法,即平面隐起做玉,刻线带有绘画线。唐代刻玉对后世影响很大。

6、宋辽金元的用天器的加工工艺
宋代玉器的突出特点是琢玉无粗制滥造之处,此时的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辽、金、元时期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玉器制作上也反映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南方刻玉细腻玉整,北方刻玉刚劲有力,但整体来说,雕刻的线条点感细弱。到元代玉器刻玉一般粗扩有力,器表面往往留有钻浪和钻痕抛光不甚讲究。

7、明清时期玉器的加工工艺
明代刀法具有时代风格,刀工粗壮,浑厚有力,生动活泼,写生味浓厚出现了浮雕、镂空做工,还有双层;甚至三层的接雕。器物表面玻璃光泽强烈,大件器物的表面也往往留有钻痕和钻痕。清初,特别是乾隆时期,玉器工艺迅猛发展,是我国治玉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期的玉器精雕细琢,形象逼真、大量俏色玉器作品问世,刻划线条精细;磨光平滑,立体感强,花果的枝叶脉络雕刻明显,栩栩如生,镂空、半浮雕、浮雕三种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为主。